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普賢行願品》講記(二十一)


時間:2015/9/28 作者:淨海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普賢行願品》,繼續講(八)願差別。願差別分十六:1、修煉意樂清淨2、不忘菩提心之道3、自在無礙行4、利益有情5、披精進甲6、會遇同分菩薩7、令善知識歡喜8、常見如來,常興供養9、攝持正法10、得無盡藏11、趣入12、力13、修習對治14、菩薩諸業 15、隨學諸佛菩薩的回向16、淨土願。

14、菩薩諸業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普能清淨諸剎海」:清淨和不清淨的無量無邊的剎土,都一樣清淨,一樣莊嚴。「剎」指剎土。「海」形容無量無邊。「諸剎海」指十方三世一切剎土,即在一切時、一切處中所顯現的清淨和不清淨的一切剎土。「普能嚴淨」指一切清淨不清淨的剎土都一樣的清淨,一樣的莊嚴。「嚴」是莊嚴;「淨」是清淨;「普」指周遍,包括一切時,一切處;「能」指自己有能力達到這種境界,示現這種本具的光明。

在此處,主要是修平等。其實,清淨或不清淨是我們的分別念,諸法的本體都一樣清淨,一樣莊嚴。這些剎土也本來是清淨的、莊嚴的,現在就是要去除分別心。這是密宗里講的清淨觀,一切外器世界都是佛壇城,都是淨土;一切內情眾生都是佛,都是本尊。清淨觀就要這樣觀想。觀一切清淨,一切莊嚴,不是非清淨的觀為清淨,也不是非莊嚴的觀為莊嚴,而是本來清淨的觀為清淨,本來莊嚴的觀為莊嚴。在前面講過,莊嚴就是指圓滿。不是非圓滿的觀為圓滿,而是本來就是圓滿的。無論是外器世界還是內情眾生,一切的顯相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這就是放下分別,一切平等。平等是成佛的因,要成佛就要放下分別,就要顯現平等。

在這裡也講「普能嚴淨」,在一切時,一切處中所顯現的一切剎土,無論是外器世界還是內情眾生,都是一樣的清淨、圓滿。如果你真正明白了,甚至真正能現前這樣的境界,當下你就在西方極樂世界或在東方現喜剎土,就在淨土,就在佛國。如果沒有放下分別,沒有平等,無法成佛,無法達到真正的淨土,無法達到真正的佛國。所以放下分別、平等是普賢行,也是成佛最主要的因。

一切剎土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圓滿的,自己有能力證悟、現前這種境界,示現這種本具的光明。只有具有超越的智慧、圓滿的智慧,在一念當中就能夠入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在一念當中就可以現前本具的大光明。所以,有幾百億、幾千億的金錢,這不算能力;有權力、勢力,能執掌一個國家,能執掌整個世界,這不算能力;有超越的智慧和圓滿的智慧,才是此處所指的能力。

一切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若是有不清淨和不圓滿,就是自己沒有智慧。所謂的佛就是覺,就是智慧。平等就是佛的果位。若是覺悟了,就有智慧了,就能放下分別,也就顯現平等了,那就是到達彼岸,到達佛國了。但是我們智慧不夠,總是分別。「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到東方現喜剎土,我要去見觀音媽媽,我要去見阿彌陀佛……」這都是分別。這樣很難到西方極樂世界,很難見阿彌陀佛。「應該沒問題吧?我在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呢!佛在經中講:「若是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淨土,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面見阿彌陀佛。」一心念佛,一心求生淨土,這裡有一心。所謂的「一心」和「誠心」,就是平等,這裡的含義很深。如果沒有平等,就不是一心,就不夠誠心。儘管你在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但若是以貪心和欲望念,那是惡道的因,不但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墮落惡趣。因為貪心是墮入餓鬼道的因,所以一般的情況下要投生餓鬼。所以,平等心很重要,放下分別念很重要。

密宗里講的是大光明的境界,處處清淨,處處圓滿,處處是淨土,處處是佛、壇城。密宗里講的清淨觀,最基本的就是五種圓滿,這是修密法的基礎。密宗有外密、內密。外密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內密包括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如果想修密乘,尤其想修內密,必須觀五種圓滿。有五種圓滿了,一切都圓滿了。五種圓滿:住處圓滿,就是淨土;本師圓滿,就是佛陀;眷屬圓滿,都是勇士勇母、空行空行母、男女本尊;時間圓滿,本來常有的相續輪,就是一種本具的光明,遠離分別的,遠離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三時的時間。屬於世間的時間都包括在三時里。本來具有的相續輪是遠離三時的一種時,那就是超越了,就是自心,就是本具的光明,完全是清淨的。法圓滿:大乘法、大圓滿法,就是最究竟的果位——佛果。大乘法、大圓滿法是遠離世間、遠離分別的。修密法就是要修平等心。尤其是無上瑜伽大圓滿,就是當下,當下一切清淨,當下一切圓滿。

如果不入密乘,不修大圓滿法,無法成佛。無論是修聲聞乘、緣覺乘,還是波羅密乘(顯宗),最後都要入密乘,都要入大圓滿。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都是台階,也可以說是樓梯。聲聞乘是到一樓,緣覺乘是到二樓,菩薩乘是達到三樓,外密事部是到四樓,行部是到五樓,瑜伽部是到六樓……最後到頂樓。

我們現在是直接修大圓滿,這是因為前面那些我們前世都修過,現在直接爬通向九樓或頂樓的樓梯就可以了。整個佛法的九乘次第都是要經過的,必須如此。現在有的修阿含或聲聞乘,這都是小乘,說明這個人根基低,前世修得少,所以從底下開始修,然後上一樓;也有專門修十二緣起的,這是緣覺,也可以說是辟支佛的果位,這個人在爬通向二樓的樓梯;有的願意修菩薩乘(顯宗也有小乘和大乘,菩薩乘是顯宗大乘),這是上三樓。有的雖然對密法有信心,但願意修事部、行部,有的願意修氣脈明點或生起次第等,有的願意修本尊法等,就是不同的根基。我們現在是直接對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這就更直接。

能夠直接遇到大圓滿,真正對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這是宿世中修來的善根和福報。但是有的人並不是真正生起信心,真正修這個法。如果真正遇到大圓滿法,對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離成佛就不遠了,就在眼前。為什麼說「想成佛必須要入密乘,必須要修大圓滿法」?這是成佛的必經之路。其他的次第都是樓梯,也就是台階,最後才是樓頂。

《普賢行願品里》講的都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對我們來說,成佛太容易了。我們現在是顯密雙修,主要是修密乘,就是要觀一切清淨,觀一切圓滿。不是非清淨的觀為清淨,非圓滿觀為圓滿;而是本來清淨的觀為清淨,本來圓滿的觀為圓滿。所以這都是普賢行。

「解脫一切眾生海」:這句偈頌里也有「能」,但是沒有直接寫這個「能」字。願自己有「解脫一切眾生海」的能力,讓一切眾生都得以解脫。「一切眾生海」,以海來比喻無量無邊的眾生。

要把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都度到彼岸,這是普賢行。彼岸指的就是解脫。我們現在是發願,願是一種希求。我們希求什麼?希求度化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包括善人惡人。「這個人很有善根,我要幫助他、度化他;這個人太惡劣了,是個大惡人,一點善根都沒有,我不想度化他……」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裡講要放下分別,修平等心。因為這也是普賢行,普賢行是成佛的因。什麼是真正成佛的因?就是平等心。這裡也有修平等心,無論是善惡、美醜都一樣要度化。只願意接觸和幫助善良的人,討厭和不想接近兇惡的人。只喜歡和接近健康或美麗的,討厭或不願意接觸殘疾和醜陋的。這都是分別!無論善惡美醜,無論有錢沒錢、有權力沒權力,應該都一樣。那怎麼去幫助他們、度化他們呢?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如果你沒法直接幫助他,就可以間接地幫助他;如果你沒法直接度化他,就可以間接地度化他。這是隨順眾生,就是跟眾生結緣。

一個真正的菩薩,一個真正的大乘行者,和眾生結更多的緣是很重要的。哪怕結惡緣,實際上也是一種幫助。表面上看是惡,但發心是清淨的,發心跟他結緣而度化他,所以實際上是善。菩薩和眾生結惡緣也是有意義的,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這個眾生和菩薩結惡緣了,暫時可能要墮落,但是終有一天一定能得度。這相當於已經上鉤的魚一樣,跑不掉的。

我們要發願直接或間接地去利益、度化一切眾生,包括地獄和餓鬼道的眾生。我們要跟觀音菩薩學。觀音菩薩通過自己的神通力,三次將整個輪迴都度空了。第一次度光了六道的眾生,但是回頭一看,還有那麼多。第二次又把六道的眾生都度光了,但是回頭一看,眾生還和以前一樣多。第三次又把六道的眾生度光了,但往後一看,還是那樣。觀音菩薩這時才明白,若眾生自己沒有善根,只通過佛菩薩的神通力,還是不能得度。所以,眾生要得度,還是要靠自己,佛菩薩沒辦法。儘管如此,這裡講的是我們還是要有這個心量。雖然眾生是無量無邊的,但是我要發願把眾生度盡。「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四弘誓願中的一個,就要有這樣的發心,要度盡眾生,要度空輪迴,要有這樣的心量,這是很重要的。既然有這樣的心,有這樣的願,就脫離不了輪迴,這也是菩薩行。正如前面剛講過的,「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以這種方式去度化眾生,雖然不能遠離輪迴,不能離開世間,但是不受輪迴的染污,不受世間的染污。雖然是在六道里,但是不屬於六道;雖然是在世間,但是不屬於世間。所以心裡不要有畏懼,菩薩必須要這樣發心。

要發願「解脫一切眾生海」。第一,願度化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第二,願自己有度盡一切眾生的能力。有沒有這個能力?有。什麼時候度盡?沒有這個時候。眾生是無量無邊的,你的願也是無窮盡的。你的願是無窮盡的,你的力量也是無窮盡的。這裡也要修平等心。一切眾生都要度化,所以沒有善惡美醜的差別,沒有親仇的差別。無論人還是動物,無論是親人、善人、美麗者、健康者,還是惡人、敵人、醜陋者或殘疾者,都是我所化的眾生。

不能僅僅說這些大話、發這些空願,要從身邊的眾生做起,尤其是多看看那些令你不太順心、不太滿意的人,他們都是你所化的眾生。如果你想當菩薩,想成佛,這是你必須要接納,要親近的。因為你要幫助他,要度化他。你已經發了「解脫一切眾生海」的願,你是要讓他們解脫煩惱,解脫痛苦的,不是要讓他們產生煩惱痛苦的。否則你就違背了自己的誓願。違背了自己的誓願,違背了自己的良心,這叫造業,這是罪惡。這個罪名不是佛給你定的,是你自己造的,因為你違背了自己的誓願。

儘管我們每天都在念《普賢行願品》,每天都在修普賢行,卻還是那麼分別。「我喜歡這個人,我要跟她在一起;我不喜歡這個人,不要安排到我的房間裡。」你身邊的人都不是普通眾生,都是同修道友,更不應該這樣想。

「善能分別諸法海」:指精通諸法的實相真理。在一切境相中,自己能分別善惡,分別正邪,不迷惑,不愚痴。

「諸法海」是指佛法無量無邊,以「海」來比喻無量無邊。概括而言,佛法有教法和證法,教法指經、律、論三藏,證法指戒、定、慧三學。其實佛法不止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為了對治這些煩惱,所以有八萬四千種方法。「八萬四千」也只是個形容詞,眾生的煩惱不止八萬四千種,眾生的煩惱無量無邊,所以法門也是無量無邊。其實法門沒有什麼固定的框架,一切緣法都可以變成法。所以,佛所講的竅訣也是無處不在,哪裡都有,什麼都是,包括吃喝玩樂都是。如果心態能轉變,都是法;如果心態不轉變,都不是法。我在念經、念佛、持咒、打坐,這些應該是法吧?不一定。是不是佛法,在於你的心,不在於相。如果念沒有轉,都不是佛法;如果念轉了,都是佛法。所以我經常強調,修行在生活中,佛法在世間中。佛在《三摩地經》中講,眾生的分別念何時窮盡了,何時才沒有法門。眾生的分別念不窮盡之前,法或乘是不會窮盡的,是不會息滅的。眾生的分別念沒有窮盡的時候,法門也沒有窮盡的時候。眾生的分別念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就是「諸法海」。

「善能分別」強調的主要是這個念。一切在於心。發心了就是善,不發心就不是善。發心了就是佛法,不發心就不是佛法。轉念了就是修行,不轉念就不是修行。

我經常講,不發心就沒有佛法,不發心就沒有修行。儘管我們現在出家了、修行了,但是發心沒有到位。這是不是法?不是。這是不是一種修行?不是。只有發心到位了,才是法,才有法,才會變成一種修行。我們現在出家,每天念這麼多儀軌,大家有壓力、有煩惱了,這就說明這裡沒有真正的法,也沒有真正的修行。真正的法是不煩惱的,真正的修行是輕鬆的。若是有壓力,有煩惱了,也許有一些相似的法,但是沒有真正的法。也許有一些相似的修行,但是沒有真正的修行。我講過很多次了,真正的修行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上早課、晚課,上座、觀想,都是一種極大的享受,所得到的喜樂是無比的。佛講,世間任何喜樂都無法與之相比。你們也許感受過一些世間的喜樂,但是那種喜樂都不叫喜樂,根本不算什麼。天界的眾生,比如色界、無色界的眾生,他們都可以感受禪悅。但是,這種喜樂也無法能夠與我們學佛修行當中所獲得的喜樂相比。你有喜樂嗎?沒有吧!都是勉強地上課,不來不行,不念不行,因為這是規矩,怕被發現了挨批評。

要有「善能分別」的能力,這是很重要的。諸法有體相和現相。眾生把一切都視為恆常、有我、快樂以及一種實質性的。佛講的都與之相反。佛講,在現相上是無常和痛苦,在體相上是無我和空性。若是「善能分別」,就應了知屬於世間的、輪迴的都是痛苦,都是無常的。沒有恆常不變的,都是無常的,並且都是在剎那剎那中變。

我們的心為什麼總隨著境動呢?遇到一些順境或者善緣的時候,心裡就高興,然後就留戀;遇到一些逆境、惡緣的時候,心裡就傷心、痛苦。不是不能有念頭,但是不允許受它的影響。表面上可以有喜怒哀樂,但心裡不能有喜怒哀樂。這些都是無常的、痛苦的,也是平等的。

這裡也要修平等。一切的顯現,一切屬於世間、屬於輪迴的都是無常的,都是痛苦的。為什麼說「不淨室中無妙香,五趣之中無安樂」?「五趣」指六道,六道里沒有安樂,只有痛苦。屬於六道的,屬於世間的,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都是無常的。如果你明白了,就沒有什麼,變化很正常,都是虛假的。看一切都覺得正常,覺得應該,這就是智慧,也是平等。「有的恆常,有的變化;有的痛苦,有的快樂;三分痛苦,七分快樂。」這些都是世間的觀點,完全是錯誤的。在世間只有痛苦,沒有安樂。自己明白了、深信了,就行了。

此外,「善能分別」也可以有另外的解釋。「法」分教法和證法。能夠精通三藏,勤修三學,息滅三毒,也就是「善能分別」。

「能甚深入智慧海」:「能甚深入」就是證入。「智慧海」就是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智慧是超越的,不能超越的都不是智慧,而是知識。

學佛修行就要轉識成智,把一切念頭都要轉為智慧。人都有知識,你能走路,知道吃飯,知道睡覺,這都是知識。有的人覺得自己很有知識,其實懂得的只是一些皮毛上的東西,只是世間一些所謂的文化,這些在佛菩薩面前都不是什麼。所謂的學者和那些瘋子、乞丐沒有差別,都一樣愚痴顛倒,都沒有明白諸法的實相和真理。也許那些瘋子和乞丐的思想和內心更單純一些,而所謂的學者和知識分子的內心更複雜一些,所知障更嚴重,更不容易回歸自性。

我們這些人里,有的人稍微有一點點知識和文化,就驕傲得不得了,心態很難放下來。前幾天很多人都談感受,有位居士雖然年紀最大,身體最差,文化也不高,但人家明白的更多,得到的更多。其他那些既年輕又有文化的人,根本沒有什麼可談的。即使談了,也只是自己的一些分別念而已。在出家人和行者里,有些年齡、身體、文化等各方面都算是比較差的,但談的感受多好多實在啊!其他這些既年輕又有文化的,好像不會說話,木頭似的,天天給機會談感受,問問題,都沒有反應。

以前有一位大德高僧講過,有知識的這些人只是精通詞句,不是意義,這些人很難開悟,很難見性。那些沒有文化,甚至像放氂牛的最普通的人,有時候開悟見性更容易一些。因為他的思想、頭腦簡單,所以有文化的人還不如這些普通人。

「普能清淨諸行海」:「行」指菩薩行。菩薩行不是僅僅指那些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而是一切清淨不清淨的行為。「普」周遍一切行為。「普能清淨」,一切都清淨,包括念佛誦經、燒香拜佛、打坐修行,還有吃喝拉撒、行住坐臥等,都要變成普賢行。不是只在大殿裡,在佛堂里念佛、誦經才是普賢行。若覺得做家務、吃飯不是普賢行,這是分別。這裡也是修平等心。無論是念佛、做功課,還是跟家人聊天、做家務,一切行為都變為清淨,都成為普賢行的時候,才是平等,才可以成佛。

「圓滿一切諸願海」:其一,佛菩薩所有的願都是利益眾生的,都要圓滿。比如,釋迦牟尼佛發了五百種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等。其二,不只是佛菩薩,每一個眾生都不願意感受痛苦,都願意獲得安樂,這個願也要圓滿。

這句偈頌里也有「能」,自己有能力圓滿佛菩薩的願力及眾生希求安樂、希求解脫的願望,所有這些都要成就。

「親近供養諸佛海」:無論是佛還是眾生,都是平等的,都要「親近供養」。「海」形容無量無邊。這裡指十方三世一切佛,即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無邊的佛,這裡也包括眾生。我們要通過各種方法去親近、供養,通過各種渠道去結緣。無論是佛還是眾生,都要做財物供養、力供養和法供養,施捨也是供養。

「修行無倦經劫海」:前面所講的都是菩薩的作業,是佛菩薩的事業。修行佛菩薩的事業和行願,在經一切劫中都無有疲倦、無有厭足,持之以恆,堅持到底。「海」形容無量無邊。「無倦」指無有疲倦、無有厭足地去修行。

大家學佛,尤其是修大乘妙道不容易啊!心量必須要放開。為什麼說要放下自私自利?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怎麼能做到這些呢?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能發出這個願嗎?不可能的。

現在我們根本不明白,都在口頭上說,說的都是大話。我們是在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生,不要這樣。看看自己是不是菩薩的料,是不是佛的料,應該仔細觀察。若不是,就別說假話了。為什麼說首先要斷掉自私自利呢?就是這個意思。只有放下了自我,斷掉了自私自利,才能真正做到這些。

今天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