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當生成就第一法門_無量壽經大意(第五集)  


我們一起來先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今天我們是最後一天來講這個大意。明天我就要去馬來西亞一趟,參加我們師父在那邊的一個活動。我們看第四十四頁,我們看倒數第二行,我們來讀一下經文,從倒數第二行的最後一句開始看:『行寂靜行,遠離虛妄』。這個是「積功累德第八品」裡面的經文,是講法藏比丘成佛之後,在無量劫當中來積功累德,我們前面講到這裡。

今天繼續來和大家報告,「行寂靜行」是心處於寂靜的狀態,「遠離虛妄」就是沒有妄想,心寂靜而沒有妄想。寂靜裡面不是什麼都沒有,還是有,《金剛經》裡面說「無住生心」,寂靜是無住和生心,生什麼心?在我們淨宗法門裡面很簡單,生念佛心。所以寂靜裡面有一句佛號,不是什麼都沒有,是有一句佛號,用這句佛號來幫我們斷除一切妄念。這句佛號不但可以破除執著、破除分別,還可以破除無明。下面說到『依真諦門,植眾德本』,「真諦」的意思就是真實,這個法門是真實的法門。不但是真實,是真實當中的真實,一切真實當中是最真實的。所以經裡面講到真實有三個地方,經文裡面有說「真實之際」、「住真實慧」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個惠就是恩惠,給眾生真實的利益、真實的恩惠,就是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是「德本」,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眾德之本。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表演出來,以苦為師。我們修行不可以怕苦,怕苦就很難成就。以苦為師還要「少欲知足」,欲是欲望,一切世間的欲望我們都要放下。我們師父常常說,要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些統統都要捨去,我們心才能夠清淨,我們念一句佛號才可以得力。不但是世間的五欲六塵我們要捨去,連佛法、出世間法,不同的法門,這麼多我們也只取一個法門,讀一部經、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樣的心才真正做到少欲知足。這個法門足夠了,成佛都有餘。從古到今,我們見到真正的祖師大德開悟了,他放下其它一切法門,老老實實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你看明朝時代的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祖。早年他是學很多法門,通宗通教,他是給我們示現出來,樣樣都通。最後到了晚年之後,他樣樣都放下,唯讀一部《阿彌陀經》、念一句阿彌陀佛。他說過一句名言,「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人家去悟這些經典,我專門就讀一部《阿彌陀經》、念一句阿彌陀佛。他還說「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八萬四千法門給人家去行,我只是老實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是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他這個選擇正確。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白」就是善的意思,在印度他們說黑白,就是中國人說的善惡。白法就是善法,惡法是黑法。這裡阿彌陀佛給我們示現的是專求白法,這個意思是求得種種善巧方便來幫助一切眾生,這個白法是善巧方便的方法。而且他老人家「志願無倦」,不疲不倦。為了眾生可以忍一切人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忍力成就」。「惠利群生」,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當中,你要知道最殊勝的莫過於教導大眾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幫助就是阿彌陀佛的方法,他用這個方法接引一切眾生來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就做菩薩了,可以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幫助是究竟圓滿的幫助。『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對於一切眾生我們都要慈悲、都能夠忍耐,這個很重要。不可以對眾生髮脾氣,見到眾生有錯誤自己就會發火、就會責怪人,這個就是「慈忍」不夠。『和顏愛語,勸諭策進』,對於眾生態度溫和。「愛語」,愛語不一定是講一些好聽的話,不一定。有時候批評、有時候勸諫,都是愛語,為了眾生好,你是真正愛他們,對他們慈悲,你講這個,甚至打人、罵人都是愛語。好像父母因為愛兒女,所以對兒女能夠嚴格要求,這個都是愛語。

和眾生在一起修六和敬,我們現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提倡修六和敬,大家學習六和敬。這個六和最重要的是要求自己去做,我自己對人要「和顏愛語」,不可以要求別人對我和顏愛語,要求別人往往會不和。因為你要求別人,別人又不服,對立就很容易產生。我只要求自己、不要求他人,對於任何人我們都慈悲,都能夠包容、能夠容忍,能夠和一切人和諧相處。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寧願自己吃虧,絕對不使別人生煩惱。人我是非、勾心鬥角這些事一切都要放下,不可以做這些事。因為一講到人我是非、一有勾心鬥角,團體的和睦就會被破壞。和合僧團,「僧」,要知道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僧的意思是清淨和合的團體。所以一個團體裡面,好像我們在這個協會,能夠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就是六和僧團。雖然沒有出家人在這裡,或者出家人很少,但是也是六和僧團。佛經裡面說,如果一個地區有六和僧團出現,這個地方不會遭災難,為什麼?因為諸佛菩薩、龍天善神會保佑這個地方、保佑這個僧團。僧團至少要四個人以上,大家都修六和敬,這樣才能夠成就。所以我們自己要發心,要求自己在一切時、一切處修六和敬,只要求自己做,希望能夠成為六和僧團當中的一員,這樣你的功德就無量無邊。「勸諭策進」是鼓勵、勸勉修行的大眾一起來進步。不但是自己進步,和大家一起共同進步。這個勸勉不是說光用口來勸勉,關鍵是你自己做個好樣子出來。經典的教訓我們真正落實、做到,用身教。人家見到你真是精進、真是真乾,大家就能夠提起努力的心,這個就是勸勉。

下面經文說『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這個是我們行事的態度,最重要是「恭敬」兩個字。恭敬要做到也不容易,時時都能夠恭敬,這個人是什麼人?是普賢菩薩,禮敬諸佛。我們煩惱習氣重,往往恭敬心很難保持,那我們怎麼下手?先學謹慎,事事都慎重、小心、認真,從這裡來學,恭敬才能夠做得到。「奉事師長」,這個是師道,對老師恭敬,奉事、供養。什麼是真正供養師長?在《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講到,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對於老師的供養最殊勝就是法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個就是如教修行供養,老師的教導你真正落實,不打折扣,你才是真正的供養老師,你才是奉事師長。我們的師長是誰?我們現在跟淨空老法師學習,淨空老法師就是我們的師長,他的教導我們要百分之百去落實。我們師父老人家很謙虛,他說「我不是你們的老師,我勸你們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是大家的老師」。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從頭到尾都是阿彌陀佛的教導。所以我們照著《無量壽經》上的教導來學習、來落實,這樣你就是以阿彌陀佛做老師,你就是真正的彌陀弟子。現在已經做了阿彌陀佛的弟子,將來一定往生到極樂世界。

下面說『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兩句重要!第一句「觀法如化」就是看破,第二句「三昧常寂」就是放下。觀法,什麼法?世間一切法,一切的現象。《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講這句。我們真正看破了,知道世間一切的現象都是夢幻泡影,作夢,我們不要當真。人家恭維我、供養我,不要歡喜,假的,作夢;人家來罵我、打我、折磨我,也不要當真,也是假的,都是作夢。你能夠這樣去觀察世間,你才叫做看破。對於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起執著心,這樣你就容易放下。三昧常寂就叫放下,三昧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叫做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怎樣得來?你放下就得到。我們凡夫的享受不是正常的,一般來說,身體有苦樂的感受,心裡有喜憂這個感受。苦樂憂喜這些感受都不正常,把這些苦樂憂喜的感受都捨棄,你的感受才叫正常,這個叫舍受。但是在有禪定的這些修行人裡面,他們都能夠得到舍受,只不過他們不能夠持久。如果能夠保持長久,永遠都不失去,這個叫做三昧。所以三昧常寂,寂就是心裏面寂靜,一個妄念都沒有。一個妄念都沒有,但是要有正念,什麼是正念?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正念,大勢至菩薩修行的就是「淨念相繼」,淨念就是正念。心裏面只有一句佛號,其它什麼都沒有,這個叫做念佛三昧、三昧常寂。

如果我們得到念佛三昧,就一定可以有把握往生。這個三昧功夫有三品,上中下三品。最基礎的叫做功夫成片,就是你的佛號從早到晚、從晚到早都沒有間斷,一句接一句,二十四小時都不間斷,這個就叫做功夫成片。你如果真的有這個功夫的話,你有把握往生。功夫好點的,你想什麼時候走就可以什麼時候走,很自在。你得到這個功夫難不難?講老實話,不難,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只要你肯下功夫。從以前的經驗來看,真正下功夫,三年之內就可以成就。所以大家如果真乾,這件事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這件事這麼重要都不做,還做什麼?所以,你如果真正想往生,你要拿出心機、拿出時間、拿出精力去修念佛三昧。中品的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亂,這個功夫已經是斷了見思煩惱,相當於小乘的阿羅漢果,大乘的七信位菩薩。這個功夫已經出了三界,雖然身體還在這裡,但是你已經出了三界、離開六道。如果功夫再提升,上品的念佛三昧,就叫做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不但斷見思煩惱,連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斷盡了。這個功夫等於是禪宗裡面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功夫,所以念佛一樣可以明心見性。這個功夫、這個境界絕對不會比禪宗裡面的明心見性差,甚至超過。所以經上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能夠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就是無上深妙禪。

下面講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裡講是善護身口意三業。一般來說,我們說身口意是身擺在第一位,這裡把口業擺在第一位,為什麼?因為口業很容易造,不知不覺就會犯。真正修行人的語言都很少,說話很少,為什麼?因為說話說得多,他的心很難定得下來。一定是他心定了,他的語言就少。儒家都說,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我們做事要敏捷,但是講話要慎重,寧願少說都不要多說,少說錯就少,講得多就錯得多,這個我們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有體驗,所以要善護自己的口業。而口業當中造罪業最重的是說是非,兩舌,說別人的錯處、評論別人的是非,這個對人對己都是最大的傷害。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行人不會看別人的過錯,不會看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壞,做了這麼多的事情,很壞,看別人的過錯。看別人過錯,自己就已經錯了,而且自己錯得還厲害。

真正修行人心清淨,他只是觀察自己有沒有過錯,改自己的過錯,怎麼會有心思來管別人?只有那些不是真修行的,眼睛才向外面看,看這個看那個。看別人的過錯都不應該,講別人的過錯就更加不應該。所以別人的過錯不可以放在心上、不可以放在口上。講自己的過錯可以,發露懺悔,向大眾承認自己的過錯,這個是修行,不可以說別人的是非。人家和我們說是非怎麼辦?我們不要去聽,最好的方法,一合掌念阿彌陀佛。他講了一個小時講累了,問我講了些什麼,我就知道阿彌陀佛,什麼都聽不到,這樣就對了。耳朵清淨不要聽別人的是非、不要受別人的污染。古諺語有說,「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他如果不是是非人,不會來說是非,他是因為有是非之心,才會看到有是非。人如果沒有是非之心,怎麼會看到有是非?更加不會說。所以你就一句阿彌陀佛給他回響,這樣就對了。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這個是說守戒律、守規矩。我們身體一舉一動都要合禮、合法,符合十善五戒。再基礎點,我們說要符合《弟子規》、符合《太上感應篇》的教導。所以每天我們自己要對照一下《弟子規》、《太上感應篇》,拿它來做為我們的功過格,看看今天犯了哪一條,以後要改正過來,下次不可以再犯。「善護意業」,這個講的是意念,我們的念頭,念頭一定要清淨無染,不可以污染。什麼是污染?貪瞋痴就是污染,起了貪心,見到好的東西就貪心,這個就是污染;起了瞋恚心,見到不喜歡的人、不滿意的事情,心裏面就不高興了,這個就是污染。所以貪瞋痴這些煩惱就是污染,要把它放下。用什麼方法來放下?念頭一起來,立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壓得久了,久而久之你功夫就成就,這個念頭就不會起來。

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一定是善護三業,戒律很重要。最起碼我們要持五戒,所謂持戒念佛。一個真正的念佛人,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他一定歡喜持戒,為什麼?因為他知道去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上善之人,個個都是守戒修善的人。所以你想去極樂世界,你一定很歡喜和他們在一起。要和他們在一起,你要和他們同類才可以。沒理由說,我和他們不同類會感應到一起,沒理由的。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我們真正想去極樂世界,一定要自己持戒修善,這個五戒是最基礎。我前兩天去哈爾濱受了菩薩戒,菩薩戒是什麼?是菩薩要受的,真正把菩薩戒做到了,你就是真菩薩。我們雖然現在沒有做到,但要心嚮往之,我們真正想這麼做,很歡喜這樣去做。做不到,每天晚上要懺悔、要改過自新,每天努力去做,希望有一天真正做一個真菩薩。真正要有這個心,所謂好善好德之心。這個善護三業就是我們的行門。

前面「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是教我們看破、放下,這是《無量壽經》裡面阿彌陀佛的行門,所以這幾句我們要常常去念誦、常常提起。我自己本人做早晚課都會念這幾句,提醒自己向阿彌陀佛學習。我每天做完功課就提醒三句,第一句就是「觀法如化,三昧常寂」;第二句就是善護三業這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第三句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修行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我每天做早晚課都以這三句來提醒自己,以阿彌陀佛的心行為自己的心行,這個才是真正以阿彌陀佛為老師,你才是做阿彌陀佛的弟子。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這個意思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上面修行的時候,他做國王有一個國城,或者是有「聚落」,聚落,現在說一個小鎮。做一個鎮長的時候,做一個縣長的時候,所有這些擁有的東西,你的地位、你的家親眷屬和你的珍寶財物「都無所著」,沒有執著,統統可以放下。古德提醒我們,人一生什麼都帶不走,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能夠帶得走的只有我們的業,造的善業、惡業。善業你能夠去善道,惡業就會感應惡道。既然什麼都帶不走,這些國城、聚落、眷屬、珍寶統統都要放下,都不能夠執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罣礙都沒有了,那你往生就很簡單、很容易。我媽媽曾經向師父請教過一個問題,我媽媽的願望是希望這一生能夠自在往生。不但是往生,還要自自在在走,身無病苦、預知時至,這才叫做自在。她問師父說,「怎樣才能夠做得到?」師父回答她很簡單:「妳放下就可以。妳不放下就不自在,放下就得到自在。」放下什麼?什麼都要放下。這裡說的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這個是身外物,要放下。連你的身體都要放下。不要整天想著我哪裡痛、哪裡有病,怎樣去醫、怎樣去保養,這些是身體沒有放下。要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是最好的營養品、最好的醫療,你還何必去搞其它的那些醫療保養?真正放下的人,不但身體放下,連心裏面所有的掛慮,牽掛、憂慮統統都放下。他只有一個目標、一個願望,就是去極樂世界。

下面講到『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這個是修菩薩六度。「六度」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修菩薩行沒有離開日常生活。在日常當中我們修布施,這個是六度。「布施」是什麼?是自己要放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而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在家裡怎樣修布施?假如妳是一個家庭婦女,妳沒有出去做事,妳在家裡相夫教子。每天妳做三餐,做就認認真真做,做的飯菜大家都很喜歡吃,妳是修布施、修供養;每天家務做得很好,家裡里里外外打掃得非常乾淨、非常整潔,有條有理,這個就是布施,家庭裡面就有凝聚力。自己的先生出去做事,做完事回來,他能夠享受這麼溫馨、這麼整潔乾淨的家庭,他心生歡喜,這個就是布施,妳就是修菩薩行。修菩薩行不用去外面心外求法,就在你當下把你自己的角色扮演好,這個就是修布施。這個是舉一個例子。你在各行各業裡面把你的本分做好了,使得一切人都生歡喜心,這個就是布施。「持戒」是什麼?你守規矩,像你煮飯都要守規矩,放多少水、火是多大,炒菜的時候該放多少鹽、放多少油,炒的時候火候的掌握,都要有規矩的。什麼事都有規矩,沒有規矩就亂了,這個就是持戒。

「忍辱」,忍辱是心沒有不平。千萬不要覺得,我在家裡每天做這些家務,做得很煩悶,先生又不體貼我,好像我應該做的,一天到晚做這些事情,很厭煩。這個就是沒有忍辱,心裏面不平了。妳把這個念頭轉過來,「現在我是在修菩薩行,在家裡落實菩薩六度」,這個不平就化解了。這就修忍辱,忍耐家裡人對我的誤會。有時候我們可能做得不夠,家裡人可能生煩惱,甚至罵我,這個時候我們都要歡喜接受、不斷改進,修忍辱。「精進」,精進是一門深入,煮飯都要一門深入你才可以煮得好。做什麼事情你都要精通,你要求進步。我們在做好本分工作之餘,努力念佛,一部經、一句佛號,專聽《無量壽經》、專讀《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這樣你就是精進。你的心有主宰,這個是「禪定」。妳不會羨慕其它人,見到別人在外面很風光,你看看這個先生又很有錢,給她買很多很漂亮的服裝,「我的先生為什麼都不考慮這些事情?」羨慕他人,不能安守本分,這個就是沒有定力。有禪定是什麼?安住當下。幸福快樂不在外面,在於你的心裏面。你定了就有智慧,知道怎樣去生活,不但自己能夠得到幸福快樂,還可以幫助家人、幫助身邊的人都能夠得到幸福快樂。所以你看,六度菩薩行就在你的生活當中,不離你的生活。你自己自行就可以化他,「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無上真正之道就是佛道,怎樣安住無上佛道?最簡單的方法是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用一句阿彌陀佛來取代一切的妄想,這樣你就是安住在無上真正之道上了。這個是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種種事情,我們學了之後應該落實,學阿彌陀佛。

後面經文是講這個因所得到的果報,修行的果報非常殊勝。這個經文我們就不讀了,我們自己去看。他得到無量的寶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能夠具足,圓滿的得到佛果,這個是第九品。前面從第四品到第九品都是介紹阿彌陀佛的歷史,極樂世界的由來,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在這裡為大家介紹。第九品「圓滿成就」,是講極樂世界終於成就了。下面第十品「皆願作佛」,是講阿闍王子和五百大長者聽聞阿彌陀佛成佛,非常歡喜,以金花蓋來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授記,說他們將來必定作佛。這裡有個啟示告訴我們,他們將來才成佛,但是現在還沒有想往生,什麼時候才成佛還是個未知數。釋迦牟尼佛說他將來「後當作佛」,這個後不知道後到什麼時候,太渺茫了。我們今生髮願求生極樂世界,我們的善根就超過他們。什麼時候成佛?今生成佛。如果你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給你授記就不是說「後當作佛」,是「今當作佛」,這個殊勝。

下面第十一品,「國界嚴淨第十一」,第十二「光明遍照」,第十三「壽眾無量」,十四「寶樹遍國」,十五「菩提道場」,十六「堂舍樓觀」,十七「泉池功德」,十八「超世希有」,十九是「受用具足」,二十是「德風華雨」,二十一「寶蓮佛光」。這裡總共是十一品,都是介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這個經文因為很長,我們只是講大意,大家自己去讀。讀的時候能夠隨文入觀,你把你的妄念統統放下,專心讀這個經文,讀得久了,久而久之這個極樂世界的境界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經上講的完全都是真實的。這些狀況,以後等到我們下個月找時間詳細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再給大家介紹,這個物質世界、精神生活都是無比的殊勝。真正看了這些經文,真是發起非常歡喜的心,願意求生淨土,這個世界太苦了,去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出路。

第二十二品是「決證極果」,這一品是教導我們,如果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就一定能夠得到圓滿的佛果。這一品經文很重要,因為極樂世界的殊勝不但是它的物質世界,它光明遍照、國界嚴淨、樓觀、堂舍、泉池,這些功德很好。但是最重要是這條,去了極樂世界之後一定可以成佛。如果沒有這條,極樂世界還是不圓滿。

下面第二十三品是「十方佛贊」,在《阿彌陀經》裡面說六方佛贊,這本經裡面說的是「十方佛贊」。其實六方也即是十方,因為《阿彌陀經》我們一般讀的版本是鳩摩羅什大師的,他翻譯經典的時候翻譯得比較簡單,把十方改成六方。如果我們看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他是真正把十方都翻譯出來,所以這個是講十方。十方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個是八方,加上上、下,這就是十方。十方的諸佛如來都讚嘆阿彌陀佛、讚嘆極樂世界、讚嘆這個法門,真正像我們釋迦牟尼佛讚嘆一樣,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為什麼十方諸佛如來都要讚嘆?經文裡面說,我們看經本裡面第八十頁第二行最後一句:『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十方諸佛如來讚嘆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他方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以外的一切世界,當然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在內,他方所有一切眾生,「聞彼佛名」,是明白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能夠「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這個心清淨很重要,念佛一定要用清淨心來念,因為淨土法門的原理是所謂「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如果不清淨,念佛就去不了極樂世界,一定要心清淨。憶念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的時候,像大勢至菩薩修行,他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一定能夠見到佛。這個受持的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我們聽到佛給我們介紹這個法門,我們能夠接受、能夠保持不失去。

歸依,歸是回歸,從迷惑顛倒回歸、從邪知邪見回歸、從污染回歸,回歸到哪裡?回歸到阿彌陀佛上。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包括三寶,為什麼?你看阿彌陀佛的名號,經裡面說是「清淨平等覺」,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清淨代表僧寶,平等代表法寶,覺是佛寶,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清淨平等覺就代表三寶,就是皈依,皈依三寶。供養,真正你能夠依教修行,這個才是第一供養,依《無量壽經》來修行。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這個「一念淨信」我們不可以忽視。我們念佛也念了很多,但是問題是我們這個念不是一念,我們這個信還沒到淨信。淨是沒有夾雜,所有的夾雜都是污染、所有的懷疑都是污染,就不淨了。所以要真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念佛才叫做一念淨信,經裡面說「一向專念」。『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我們平時修持的功德,我們念佛、誦經、禮佛、修善、利益眾生等等一切的善心善行都叫「善根」。這個善根我們都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至心回向」,至心是什麼?真心。你不求人天福報,只求去極樂世界,這個心很純正。甚至在這個世間我再苦、再貧賤,沒有飯吃、生活很難過了,都不改變我們的真心,真正念佛人不需要去考慮衣食住行的問題。你看看,連儒家真正的君子都不考慮這些事情,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對於這些衣食、生活的事情統統放下,今天還活在世間一天,我們就好好念阿彌陀佛,明天沒飯吃怎麼辦?明天沒有飯吃,明天往生,不是更好?所以真的對世間一點貪求的念頭都沒有,這樣才叫做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這個是說我們修行的果報,佛給我們下了保證書,如果我們真正依教奉行,這一生一定能夠隨願往生,一往生就「得不退轉」。不退轉是你不會退步了,你只有進步,向著「無上正等菩提」來進步,一定能夠圓滿成佛。這個是第二十三章。

下面一品,「三輩往生第二十四」。三輩其實就是等於《觀無量壽經》裡面說的九品,三輩九品是一樣,為什麼?三輩分上中下三輩,每一輩裡面也有上中下三品,三三得九,就是九品。這個分的層次不同,是講修行的品位有差別,其實差別是無量無邊的。極樂世界品位很多很多,絕對不是三輩九品這麼簡單,只不過為了講解方便,佛跟我們講三輩,知道個大概。我們看了這個經文之後一定要發大願,我們去極樂世界,既然要去,我們要求上輩,不要只滿足於中下。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你想力爭上遊未必可以得到,那起碼能夠得到箇中游,可以去中輩。所以一定要嚴格來要求自己,這樣才是真正有志氣的人。這個經文因為很重要,我們也要把它讀一讀。『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這個是講阿彌陀佛所接引的是六道眾生,「諸天人民」是六道裡面的,所以我們這一生有得度的希望。『其有至心』,「至心」是真心。『願生彼國』,你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有三輩』,這個是大分來說有三個層次。『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個上輩往生的人「舍家棄欲,而作沙門」。

沙門不一定是指出家人,我們在家人也有分。因為沙門是印度的梵文,翻譯成中文是勤息的意思,就是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樣的修行人就叫做沙門。你是在家人,你能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你就是沙門。也就是這裡說的,你能夠舍家棄欲,這個家是一個束縛。我們說出家,身出家是一個形式,關鍵是我們的心出家,心不執著這個家了,不受家庭的束縛,你就叫做真正的出家。所以出家有四種出家,第一個是身出家心不出家,這是什麼?這些是冒充的和尚,身出家心不出家,穿著和尚的衣服,但是行的事都是違反佛教誡的,這個其實沒有出家。第二種是心出家了,但是身沒有出家,這個是什麼?在家真正修行的居士。他有家庭、有家產、有兒女、有父母妻兒,他們都要照顧,在家但是心對於家不貪染。在家他儘自己的義務,做為父親的做好父親的義務,做母親的做好母親的義務,做妻子做好妻子的義務,做兒女要對父母盡孝,盡兒女的義務。義務盡心盡力去做,但是心裏面不會執著,阿彌陀佛要來接我了,我立即就往生,立即可以放下,一點情執都沒有。這個是真正的出家,心出家,身體沒有這個緣分出家,在家修行也是一樣。當然,如果是身也出家、心又出家的,這個是佛門的祖師大德,就更加殊勝!還有一種是身沒有出心也沒有出,這個是什麼?十足的凡夫,六道輪迴等著他。所以我們知道舍家棄欲,要懂得什麼是真正出家,關鍵是心要出家,身出不出看緣分。

像我現在,有些人見到我就稱「法師」,我說我還不是法師。大家見到我頭髮都剪得很短,差不多像一個出家人一樣。現在講經穿著這件衣服,如果不是內行人他不知道,真的以為我是出家人。這個是在家受菩薩戒的,還是在家人穿的,搭的是縵衣,不是出家的二十五條衣。但是我們的心要出家,放下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真正一心一意為弘法利生,自利利他。這一生最主要的願望是求生淨土,身體還在這個世間一天,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大眾,能夠同生極樂國,這個是我們在這個世間唯一的任務。這樣你的心就清淨,可以向這方面努力。如果將來真的有個因緣可以出家,我們可以歡喜接受,只要對佛法、對眾生帶來真實的利益,我們就這樣做,對自己沒有任何考慮。

下面是講修行的要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剛才我講的,早晚課都要讀的。「一向」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要往生不難,只要你是真正想往生,你一心一意去求生極樂世界,一定可以。我們「一向專念」是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往生的大願,增長我們的信願,提升我們念佛的功夫,盡此一生,每天都不改變,你最後一定能夠往生。發菩提心是什麼?蕅益大師跟我們講,你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你見到有些老阿公、老太婆,一點文化都沒有,經典也沒有讀過,甚至都沒有聽過。人家叫他念佛去極樂世界,他就很老實,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最後坐著走、站著走,走得很自在。你問究竟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你看看三輩往生裡面,每一輩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都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怎麼發?雖然他不懂得什麼是菩提心,但是他真的發出來了,他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是上輩的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還有『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這個講他往生殊勝的場面,阿彌陀佛和眾菩薩來接引他,轉瞬之間、須臾之間,一剎那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在七寶的花裡面,蓮花中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這是他去到極樂世界之後得到的殊勝功德利益。

『是故阿難』,這個是佛勸勉我們,這個「是故」是因為這種殊勝的功德緣故。「阿難」,是叫著他的名字,下面的開示很重要,對阿難的開示就是對我們的開示。『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極樂國土,你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也是念極樂國土,你是憶念。『積集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這裡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得到的殊勝功德利益。一去到極樂世界就不退轉,一生得到無上菩提,就成圓滿的佛果。

下面講的是中輩,『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看看,中輩和上輩都有同樣一個因,就是「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看看後面下輩也有這句,所以這句是真正往生的正因。如果沒有發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去不了。兩條都要具足,只發菩提心,你不肯念佛也不行;只念佛,不發菩提心也不行,所以兩者具足。這兩者之中,發菩提心更加重要,為什麼?因為發出菩提心,你是真正相信阿彌陀佛、相信極樂世界,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發願作佛,這個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能不能夠往生,關鍵看你有沒有信、有沒有願,信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關鍵,到你臨終的時候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這裡說中輩的人「雖不能行作沙門」,他就比上輩的人差一些,他不能夠「行作沙門,大修功德」。這裡講的是他還有一點習氣、一點煩惱。什麼叫大修功德?大修功德是認真努力的念佛,念佛才是大修功德。就是他念佛可能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但是他真正有堅定的信願,那他也有可能往生。中輩只不過是功夫比上輩要差。它這裡說,『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他在念佛的同時不能夠專修,他用一些助修。

念佛法門也講究正助雙修。正修是什麼?就是一句佛號。專念,專到很專,心清淨了,這個時候他得一心不亂,這種人是上輩往生。上輩,他念到理一心不亂,所以上輩往生是實報莊嚴土往生;中輩往生是方便有餘土往生;下輩往生是凡聖同居土往生。我們師父這樣來分上中下輩,這個都是因為功夫不同。中輩的人能夠「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做功德要懂得隨分隨力,不可以勉強。譬如說我很富有,我可以多拿錢去布施、去利益眾生、去護持正法。但是我如果很窮,我拿錢就拿不出這麼多,不要緊,你能夠拿出一分錢,這個都是你自己的心,只要是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一分錢不少,你只要心是圓滿的。這個是用布施來講功德。當然功德有很多,六度都是功德,布施只是六度當中其中一個。而財布施是三種布施裡面的一個,財布施還有外財布施、內財布施。我們如果沒有錢,可以為道場服務,這個是內財布施。來做義工,認認真真把我的工作做好,為眾生服務。這個功德不亞於他們外財布施,甚至比他們還殊勝。還有法布施,弘揚護持佛法。譬如說我們能夠發心講經說法,這個是大功德,法供養。如果我們不能夠講經說法怎麼辦?現在很方便,經教的光碟很多,你拿去複製一份送給一些親友,勸人家,「你來聽這部經,聽《無量壽經》」,這個也是法供養。自己不用去講,送個光碟給人家,已經有法師講了,你勸他聽就行,這個也是法供養。所以現在法供養很容易,印書也可以、印光碟也可以,甚至最簡單的寫一個網址給別人,叫人家上網去聽,這就是法供養。

現在我們看經文,下面說「奉持齋戒」,齋不是說吃素。當然念佛的人應當吃素,但是齋本身的意思是清淨的意思,是齋心,心地清淨就叫做齋。往往我們用飲食來幫助我們得到心地清淨,真正齋的意思是過中不食,過了中午十二點之後就不再吃東西,你只能喝水,凡是有沉澱的都不喝、不吃,這個是齋。一般在家人修八關齋戒,就有個齋字,齋就是過中不食。出家人持沙彌戒,沙彌十戒裡面就有齋,就有過中不食這個戒,他是天天都要受持的,不是說只要受一天而已。八關齋戒受一天,但是要知道,過中不食不是個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為什麼?因為人的身體需要能量的補充,食物就是能量補充。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他心地清淨的程度不同,就好像開車,有些車是省油的、有些是費油的,那些油用完了就要補充。就好像我們人能量的消耗,有些人消耗得多、有些人消耗得少,消耗了要補充,如果不補充,身體就壞了,所以食物就是補充能量。如果我們心地清淨、妄念很少的話,那你不需要補充很多,你沒有什麼消耗,所以吃得很少。

所以我們奉持齋戒這個齋不是硬來的。一聽說要奉持齋戒,我就學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就不吃,吃了幾天變成面黃肌瘦,甚至病倒,這樣就錯了。因為我們沒有到這個程度,沒有這個功夫,不可以硬來、不可以學形式。應該怎樣學?學心地清淨,減少我們的妄念,在消耗方面減少,自自然然你就吃少了。像以前我吃得很多,一天三餐還要加上點心,吃很多東西,怎麼吃也不胖,因為消耗太多。現在確實來說,學佛,尤其是我辭了職之後專門學經教,這三年半的時間,心地比以前清淨不少,妄想少了。以前想很多東西,現在沒有什麼想的。每天做同樣的事情,想也是想經教、想阿彌陀佛。這樣的話,清淨之後,確實飲食減少了。我在二00八年的時候就開始一天吃兩餐,到現在一天吃一餐都行了,精神還很好,不會覺得很疲倦,不會覺得沒有力氣。這個要慢慢來做,不是刻意去做,心清淨之後自自然然你就不需要那麼多能量補充,你就不想吃這麼多東西。不僅吃得少,睡也可以睡得少。心清淨、妄念少,睡一下精神就恢復了。真正念佛功夫好的人,晚上不用睡覺。像常慧老法師,在長春的百國興隆寺,她就不用睡覺,晚上念佛就是最好的精神保養。戒,我們現在說五戒十善是最基礎的。但是這個戒很廣泛,不僅包括戒律,還包括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誡,他的教導我們依教奉行,這個是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是講建立道場,塔是講塔寺,像是佛菩薩的形像,這個是建立道場。建立道場的目的是為了弘揚佛法,把佛法推廣介紹給一切眾生,利益眾生。道場,古來的道場是學校,每天在道場裡面講經說法,就是辦班教學的,所以道場的功能就是教學,教什麼?佛陀教育。像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個就好像學校一樣,你看從早到晚我們有八個鐘頭的教學。除了我講之外,我們師父每天兩個鐘頭,還有悟弘法師、還有何美慧博士,他們都在這裡教學,每天八個鐘頭上課,歡迎大家都來。這個是什麼?我們辦的是佛陀教育。所以我們協會的名稱名符其實,這個才是真正的道場。

辦這個道場功德很大,特別是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這個功德是世間第一殊勝的功德。因為要辦教育,最重要是師資人才,沒有師資辦不了教育。老師怎麼培養?他不是這麼容易培養得出來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想要培養一個好的老師出來,起碼十年以上才行。最好從小就開始培養,十歲、十幾歲沒有受過什麼污染的,他就來這裡學習,十年、二十年下來,他的根基扎得比較穩了。接著學一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能夠開悟,開悟之後他才有能力、有資格做老師教學。如果真正有菩薩能夠發這個心,建立這樣的道場、這樣的學校培養人才,將來弘法利生,功德無量,這個就是起立塔像。現在教學容易,因為有這個internet、有網路、有衛星、有光碟,這些渠道很方便。所以要求老師不需要很多,真正能夠培養十個老師出來,他們十個老師教不同的經典,每天在網路上遠程教學,利益全世界眾生,就可以把佛法帶起來。這十個人在一起修六和敬,就是真正如法的僧團,所謂法賴僧傳,佛法要靠僧團來弘傳。

下面說「飯食沙門」,沙門就是修行人,飯食就是提供給他們衣食的供養,就是在生活上照顧修行人。在家的、出家的,你能夠照顧他們,使他們安心辦道,他們能夠成就、能夠弘法利生,這個是很大的功德。當然,照顧他們的生活不需要照顧得太好,真正修行人不用計較這麼多生活的享受,只要有兩餐,有一個小的房屋能夠避避風雨,能夠不用管人、不用管事、不用管財,三不管,什麼都不用理,專心致志來學習經教,這樣就可以成就。

下面說「懸繒然燈」,這個繒是幢幡一類的,幢幡是古來寺院的訊號,如果要辦法會就會掛幡,如果要講經就掛幢。幢是圓的這種,幡是一面的那種,現在我們去到傳統的寺院裡面,看見大雄寶殿裡面都會掛這些,有幡有幢,這個是古時候的訊號,掛在外面,不是掛在大雄寶殿裡面。掛在外面使周圍的人見到,知道今晚有人講經,他就來聽。所以這個是講訊號,通知大家過來聽經聞法。因為佛教是師道,師道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就是不會說老師去招人來,要人家來聽、去拉人來聽,這樣不對。你願意來聽,歡迎你來,可以發這個訊號給你,告訴你我們這裡有這個安排,你想來就歡迎你來。這些事情就應該由護法來做,護法要想到怎樣能夠通知大眾,今晚有講經就通知大家來聽。現在還可以登報紙,登報紙好像我們香港專門有「溫暖人間」的雜誌,提前一個月把這個活動,講經講座的活動通知給別人,登一個小的欄目,使得大家都能夠明白、都知道,到時候他們就會來。這個都屬於懸繒然燈。這個燈,所謂燈是古時候的油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這個表法的意思。

「散華燒香」,散華也是表法,我們不要說見到散華燒香就可以去極樂世界,拿些花到處去散,拚命燒香。好像寺廟裡面現在燒香都是拿一捆捆的香,還要很大支的香,搞得烏煙瘴氣,以為這樣才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搞錯了。其實這個是表法的意思,你要明白它表什麼法,散華是什麼?花是代表因,有花就有果,所以花是果的因。因果是什麼?六度是因,成佛就是果;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散華是什麼?我們要把這個法門散布出去,使得大眾都能夠明白、都能夠修因證果,這樣才叫做散華。所以散華是講宣揚佛法,不是叫你拿一些花到處去散。燒香,香也是表法的意思,代表什麼?代表信。信願行是淨土宗修行的三個關鍵,叫三資糧。我們燒香代表我們信心清淨,信;也代表戒定,你看佛門的香台,那裡往往掛著一個小的幡,叫做戒定真香。什麼是真香?你有戒有定才是真香,你燒的香是假香,假香是引發你真香的。所以燒香的時候,你要想到我要持戒、我要修定,這才是燒真香,以真香供養諸佛菩薩。這個是講中輩的。

那下輩呢?『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三輩的人都要修的,只是功夫不同,所以有三輩之分。這些下輩的人「不能作諸功德」,前面講的這些功德,一個是自己念佛得一心不亂的功德,和他護持宣揚佛法的功德。他不能這麼做,這個不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己沒能力做,第二個是他沒機會做。他不能這麼做,不要緊,能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這樣就可以了。這個講得很明白,真正你要發出至誠心「願生其國」,不能有疑惑,有疑惑破壞我們的信心、破壞我們的功夫,所以一定要堅信不疑。這個三輩都是修淨土法門。還有其它法門的,修其它法門可不可以往生?也都可以往生,只要你能夠回嚮往生就可以了。

經文下面是講修其它法門,『若有眾生住大乘者』,「大乘」是大乘各個宗派,淨土是大乘法。中國的大乘有八個宗派,你修哪一個宗派都可以,禪宗也可以、密宗也可以,教下裡面的天台也可以、賢首也可以,等等,你只要是修大乘法(大乘和小乘不同),你是發大菩提心,要往生淨土,小乘是不行的。你一定要發出菩提心,發出要普度一切眾生的心。雖然現在做不到,幫助不到一切眾生,但是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了就可以,這個是大菩提心。『以清淨心,向無量壽』,「清淨心」是他的功夫。雖然他修的是不同的法門,但是他的功夫是一樣的,都得到了清淨心,都得到了三昧。他「向無量壽」是回向求生淨土,他不是專念阿彌陀佛的,但是他修其它法門回嚮往生。好像天台宗裡面祖師大德,很多都是回嚮往生,這樣都是可以的。

『乃至十念,願生其國』,這個是講到臨終,乃至一念、十念念阿彌陀佛都決定得生,所以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涵蓋一切法門的。『聞甚深法,即生信解』,這個是講另一類人,前面是學大乘的人,這裡學大乘的人還要「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又超過他們。聞甚深法,究竟是什麼法?真正第一無上殊勝的甚深法門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古德說是中本《華嚴經》,「無上甚深微妙法」其實就是當時武則天在《華嚴經》上面題的,這個開經偈就是講《華嚴經》的,真正無上甚深微妙法。但是《華嚴經》到最後導歸到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叫做中本《華嚴》。所以這部經是無上甚深之法,你能夠相信、能夠理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你得到清淨心,這種人不是普通人。好像在佛教歷史上,蕅益大師特別讚嘆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這些都是大菩薩,他們真正對於甚深法門信解,而且真正得到「一念淨心」。一念是沒有妄念,得到清淨心,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二十四品當中給我們介紹往生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品。

下面「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也是講念佛修行的方法,是第二十四品的重要補充,也是相當關鍵,但是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對這品就不再詳細講解了。第二十六品是「禮供聽法」,這是講到十方諸佛剎土菩薩來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說法,是讚嘆阿彌陀佛,希望自己都能夠成就像極樂世界這樣的莊嚴淨土。底下第二十七品是「歌嘆佛德」,這都是讚嘆阿彌陀佛、讚嘆極樂世界。第二十八品是「大士神光」,這是講到極樂世界裡菩薩的功德,特別講到壽命無量和人數之多是不可稱計的。這一品和第十三品參照來看,我們就明白,這個果然是正如四十八大願裡面的第十五願「壽命無量願」、第十六願「聲聞無數願」所講的。第二十九品「願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薩修持第三十」、「真實功德第三十一」,這幾品我們仔細去看,都是四十八大願的詳細說明,所以整部《無量壽經》都是詳細來說明四十八大願。願力宏深,說明這個法門不是小乘,是發大菩提心的人、發大志願的人來修學的,它是大乘。有些人誤解淨土法門,說淨土法門是自了漢,自己求生淨土就行了,不用理眾生,不是,願力宏深就說明真正有大菩提心。第三十是菩薩修持,也是講到修學的重要綱領,把修學的理論、方法和境界給我們說明出來。我們仔細看看,它和《華嚴經》、《法華經》裡面講到的是無二無別,一樣的。還有《般若經》裡面講的性空之理,「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這些性空之理在這一章裡面我們都看到,講得很明顯。所以這部經是大乘中的大乘、圓教中的圓教,這不是隨便講的。第三十一品真實功德,我們看看這個境界完全是禪宗明心見性的境界,講到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從這裡我們看到,這部經也是整個佛法的綱領,它包含佛法一切的法門。

第三十二品「壽樂無極」,一直到第三十七品,總共有六品,這是我們師父提倡我們晚課都要讀的。如果我們時間不多,一天讀不到一部《無量壽經》,我們師父說,你可以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品「發大誓願」,晚課讀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是什麼?教導我們認真修學,我們晚課是反省對照自己,看看佛對我們的教導我們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我們要改過自新,一定要做到。三十二品裡面我們只能講重點,時間不多了。壽樂無極,從這一品開始我們看到是彌勒菩薩當機的,他是當機眾。在前半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看到是阿難尊者做當機眾,佛對阿難來講,從這裡三十二品之後是彌勒菩薩來做當機。所以第三十二品講到『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這是講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功德智慧,不可稱說」,「無量壽國」就是極樂世界。『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若此」是經文前面所講。『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這個是佛勸導我們要努力修學,「力為善」就是努力為善。什麼是善?能夠摒除一切妄念,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這個是最大的善,我們要努力念佛!「念道之自然」,這就是講念佛,阿彌陀佛就是道之自然。不但自己念,還要勸導和自己有緣的眾生一起來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正為善。這是這一品裡面講到。

第三十三品「勸諭策進」,第三十四品是「心得開明」,和第三十五「濁世惡苦」,這幾品都是講到我們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的比較,這是鮮明的對比。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面不自在,可以說是苦不堪言,所以佛勸導我們一定要覺悟,一定要努力念佛求生淨土。尤其是在第三十五品濁世惡苦裡面講到,它分了五個段落,這五個段落分別是講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犯這五種惡業得到的五種果報,所謂五惡、五燒、五痛。這是要我們懂得這個世界的濁惡,而生起厭離之心,我不想在這個世界再待下去了,希望早點去極樂世界。第三十六品「重重誨勉」是給我們做一個總結,顯示因果報應的絲毫不爽,警告我們提高警惕,要努力去修善念佛。

第三十七品裡面有一段特別講到佛陀教育的效果,這個是「如貧得寶」裡面講到。我們看看經文,這是第一百三十六頁倒數第二行:『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這個「佛所行處」就是佛陀教育普遍推行的地方,所以有佛陀教育就一定得到社會安定、天下太平(這個「國」是國家,「邑」是城市,「丘聚」是鄉村),就是現在我們國家領導人講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天下和順」就是和諧世界。「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這個是消災免難,沒有災難。「國豐民安」,國家富裕、人民安居樂業、沒有戰爭。大家都能夠推崇道德,講仁義、修禮讓,沒有盜賊、沒有冤枉、沒有倚強凌弱這些惡事。這個是孔子所祈求的大同世界,怎麼得到?真正推揚佛法,大興佛陀教育就能夠得到,尤其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清朝初年的時候,皇帝請法師在宮廷裡面宣講《無量壽經》。所以你看前清康熙、雍正、乾隆這幾位皇帝,當時真是太平盛世,這些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下面第三十八「禮佛現光」,是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為我們做證明,把極樂世界顯現給當時在座的聽眾,使當時兩萬人同時見到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的景象,這個是作證轉。三轉法輪,這個是做證明。如果我們聽佛給我們講,我們還是有懷疑,現在佛給我們證明出來,讓我們看到極樂世界。像阿難見到極樂世界也發心,他說:『彼佛淨剎,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於彼土。』他也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問阿難尊者在哪裡?我告訴你們,他現在在極樂世界,他往生極樂世界了。第三十九品「慈氏述見」,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當時在會場,他也見到極樂世界,和阿難尊者一起。所以佛問他們有沒有見到極樂世界這些依正莊嚴,阿難和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回答佛說:『如佛所說,一一皆見。』都見到極樂世界,也都是為我們做證明。第四十二品是彌勒菩薩請問,請問我們這個世界和他方世界有多少菩薩往生。佛給他做回答,無量無邊的菩薩都要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給我們證明這個法門很殊勝。到四十二品是正宗分完畢,到四十三品之後六品是流通分。

第四十三「非是小乘」,這是說明這個法門不是小乘,是大乘。不僅不是小乘,經上說能夠修這個法門的,佛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你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弟子。所以這部經是第一經,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所以我們念這部經,其它經還用不用念?不用念了。這個第一經,第一經都不念還要念其它經,第一法門都不修還要去修其它法門?有些同修說,我要消業障就念《地藏經》、要醫病就念《藥師經》,有急難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想要得人天福報念地藏王菩薩。把這些佛菩薩個個派上工作,每個人都有分工,這是拿凡夫心去度量佛菩薩。其實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所有佛菩薩都念了,念齊了;念一部《無量壽經》,你什麼願望都得到滿足。這個是第一經,所以念一部經足夠。

最後第四十四「受菩提記」,這裡是佛給我們授記。我們真正要往生極樂世界,你看第一百六十四頁第四行裡面講的:『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是故應當專心信受』。看到這裡,我們心很安了,還怕不怕災難?不怕。假使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在我面前,我都不怕,念阿彌陀佛可以超越、可以往生。這是我們過去生已經「受菩提記」了,諸佛如來讚嘆我們、護念我們,一定可以臨終往生淨土。第四十五「獨留此經」,特別說明這部經的難得。佛法將滅的時候,其它經典都滅完了,唯有這部經,《阿彌陀經》或者《無量壽經》,這兩部經是同樣的,同一部經,它可以流傳在世間,最後可以留一百年,可以度無量眾生。第四十六品「勤修堅持」是勸導我們,遇到這樣殊勝、廣大、微妙的法門,一切諸佛讚嘆的法門,我們一定要堅持,我們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去認真修學,這樣才叫做『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怎樣是孝順佛?你真正依教奉行。怎樣來報師恩?你真正依教奉行。

第四十七品「福慧始聞」,這個是講,你看經裡面第一句『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如果我們過去生,多生多劫裡面沒有修足夠的福和智慧,我們沒有機會聞到這個正法,即使聞到了你都未必能夠聽信、未必能夠信受奉行。一定是『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這裡也是給我們說明,我們在座信受這個法門,各位的善根福德是無比的殊勝。第四十八品是「聞經獲益」,這裡面跟我們講到,在大會裡面的大眾有四十億菩薩聽到這個經之後,住無上菩提而不退轉。『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這些人是哪些人?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之一,過去沒有發起求生淨土的心,現在聽到這個法門,真正生歡喜心。「於無上菩提」開始發意,發起菩提心了,「種諸善根」,這個善根就是信願行,「願生極樂」,我們就一定可以『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你一定能夠往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預言、給我們授記。我們這一生真正求生淨土,一定得度,一定是將來成佛,我們的佛名都有了,「妙音如來」。所以我們師父給人打三皈,給人起的法名都叫做妙音居士,現在做為妙音居士,將來成佛叫妙音如來,因果相應。所以這部經跟我們非常親切。

我們用五天的時間很簡單為大家介紹了這部經的大意,希望大家聽聞之後,認真去體會、去思惟、去修學,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一生不要空過。以後,我想可能大概一個月左右,九月份我們就可以再找一個時間,詳細給大家講解這部經。這部經一定要深入去領悟、深入去理解,這樣我們才可以信願踏實,這一生往生就必定可以成就。

我們這部經大意就講圓滿了,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各位大德菩薩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