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師:《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三  


《金剛經》講課記錄·9月22日

宗性法師主講

永菁、小布丁記錄

上一講我們講到「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們當時提出我們所有的佛教徒應該向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學習,學習他們這種供養三寶的精神,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講,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是我們後世供養三寶的典範。現在我們接著往下講。

看到下面的經文:「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與大比丘」,那麼這裡有個詞,「比丘」,這是個專業的術語。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出家眾,出家的僧團,包括男性的和女性的,這裡講的「比丘」可能更大程度上講的是男性的。這裡比丘指捨棄世間的一切俗務,專心學佛,全身心地學佛,並且把自己的身心奉獻給三寶,用自己一生的生命來弘揚佛法,利益大眾,所以,啊,這個「比丘」不是一般人能當的,他的標準也是非常得高。所以,根據一些資料表明,過去出家非常的不易。過去要出家你要先學習佛法,並且有很長的時間,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你能背誦經典,過去政府要考試,達到了一定程度,才允許出家。大家非常熟悉的玄奘法師,十三歲出家時,就能背很多經典,那個主考官看見他能背那麼多東西,但按規定他不能出家,因為年齡不夠。主考官就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他說了八個字:「遠紹如來,近光遺法」。什麼意思呢?「遠紹如來」就是從過去久遠劫以來,繼承佛教的事業,繼承佛陀的家業,繼承佛教的命脈,繼承佛陀的慧根;「近光遺法」就是從現在開始,我要發心,把釋迦牟尼佛,把過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遺留給我們的法寶,佛法的精神要發心流傳到後世,讓後世的眾生都能夠聽聞佛法,依佛法去修行,都能夠蒙佛的光明的照耀,都能夠出離苦海,都能夠擺脫生死輪迴。於是,主考官看到他13歲啊,就有這麼大的志向,就破格錄取他了。後來事實也證明,這個主考官的眼光沒有錯的,玄奘法師經過自身的努力,成為歷史是一代高僧,是出家人的楷模。我為什麼講這個呢?就是說過去出家非常地不容易,通過一些文獻知道,比如一個人要出家,有些地方的政府就規定你要背誦《法華經》,你要背誦《涅磐經》。那你想想看,要一字不漏地背《法華經》和《涅磐經》,那已經是不簡單的了,所以,看出,過去出家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高的要求,需要擺脫一切俗務,奉獻自己的身心和性命,利益大眾,很高尚的。所以,出家眾用比丘二字來涵概,也有特定的意義。按佛法講有三個含義:「一、乞食,二、怖魔、三、破惡」。

第一層含義,「乞食」——什麼意思呢?在印度,不象現在中國,廟裡有食堂,大家可以集體做飯,在印度,所有出家人,都是去乞食,托缽,南傳佛教,,,現在我們到斯里蘭卡,到泰國,到緬甸,還能夠見到這種風範。就是大清早出家人起來後,就托著缽,到每家人的門口去,那施主啊,就把他們家做得最好的拿來供養師父。這是一方面,就是乞求世間的飲食,一滋養色身。為什麼?有了身體才能夠修行啊。你想,一個修行人,三天兩天生病,三天兩天進醫院,一會兒又給你下病危通知書了,這怎麼修行呢?過去不是講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也是學佛的本錢!你只有身安樂,你才能真正去辦到。所以,我們過去講啊:「身安則道樂」。就是你身體要安,那麼你修行啊,才能有法喜。為什麼?你想想看,如果一個人,他自己都忙不過,對自己的色身都照顧不過來,他哪還有時間來用功修行啊。所以呢,我們出家眾,首先向下乞食,向大眾,來滋養我們的色身,讓我們身心有保障,那我們修行才有基礎。另外,還有一個:向上,就是「乞求佛法」,以滋養慧命。就是通過自己多聞學習,從文字修,如三摩地,用佛法來澆灌自己,用佛法來武裝自己,讓自己的這個法身慧命真正能夠得到延伸。所謂的「法身慧命」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身的智慧寶藏,我們每一個人自身的內心的光明,我們每一個人的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啊。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寶藏平等,只是這個「聖者」是把這個智慧寶藏開發出來了,我們凡夫還沒有。那麼,通過什麼來開發?通過乞求佛法,通過聽聞佛法,這個法門,這個方便,來開發我們內心的智慧寶藏,最後達到成佛。所以這個「乞食」有這麼兩個意義:一是上乞佛法,以滋養法身慧命;二是下乞飲食,以滋養色身。這兩個是相互的,是相輔相成的,你要身體好,色身真正地安定,你才能修學佛法,也只有當你用功修學佛法,你的色身才能得到輕安,才能真正生活得快樂,身心才沒有疲憊感,才能真正地感到自在。這是「比丘」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怖魔」。什麼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宇宙觀,三十三天。三十三天裡的帝釋天,就是我們民間講的玉皇大帝,他是我們民間的主宰,是主宰三界的。那麼,我們出家,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離三界,擺脫輪迴!為什麼?如果你沒有出離三界,就表示你還有生死,還沒有脫離苦海。過去世間不是有一句話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麼,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發心出家,受戒的一剎那,就建立了擺脫生死,出離三界的一個基礎。當我們真正發現資格認定,但最後還要靠你自己努力,要靠你自己去武裝。就是說,你具備一個資格。那麼帝釋天就害怕了,為什麼?因為如果你真正發心出家,就表示你要擺脫輪迴,要真正跳出三界,那麼帝釋天三十三天他就少了一個魔的眷屬,所以害怕了。所以,你想想發心出家很不容易啊。我參加一些發心受戒的活動,比如受菩薩戒,有的人啊,就會出現身體不好,生病的現象。為什麼?這就是往昔劫中的業障,有帝釋天的作用,因為你受戒,那個帝釋天害怕呀,所以你業障現前,就生病。所以出家眾在受戒的時候啊,一定要身心清淨,一心向道,才能過這一關。所以,每一個信徒啊,對出家人要升起恭敬心,尊敬心。為什麼?因為很不容易啊。他們發心出家,很了不得,都是過去劫中修來的福報!但是我反過來講,我們師父們啊,也不能夠因為我有這個福報出家,我就該好好享受這個福報。我們要明白,佛法不是我們驕傲的本錢。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惜福,不要浪費,不要消耗掉,那樣的話,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從信佛的角度講,要恭敬出家眾,他們出家不容易,這是無量劫修來的福報。而從出家眾本身來講,我們不能夠因為我們有福報出家,就要驕傲,就要浪費,就要耗費。那不行,從出家眾來說,要珍惜這個福報,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第三層:」破惡」,也叫殺賊。按佛法講,什麼是「惡」?佛法的善惡標準就是你真正地出離,發菩提心。這個才是真正的善,善業。如果說,你所修持的,帶有執著,這個帶有執著的修持就只是人天福報,不能夠出離。只有發菩提心才能出離。所以過去那個省安禪師啊,有個《勸發菩提心文》,裡面就講到:如果不發菩提心,修諸善業,亦如魔法。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發菩提心而修的那個善只是人天福報的善,你還是在三界裡面,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擺脫不了生死。佛教的善惡觀,是以你能不能夠發菩提心,能不能夠擺脫生死為標準。所以,這個「破惡」是發起大心,發起菩提心來,能夠斷煩惱,破我執,什麼執?煩惱執!這個非常恐怖,這個煩惱要把我們自己那個心地的那個智慧寶藏,要把我們心地里的那個如來藏遮蔽掉。所以要破惡。什麼惡,執著就是惡;什麼執?煩惱就是執!所以,佛教善惡的標準就是看你發的什麼心:是無私的心,是奉獻的心,是大菩提心,那就是善,這是菩提之因,成佛之因;如果說你發的那個心非常得小,又自私,以我執為中心,那你這個就只是世間有漏的善,只能感受人天福報,不能出離生死,還有惡法。所以,大家要真正發大心,要知道這個佛教善惡的標準。這個雖然高了一點,但是我們要知道,要向這個方向去奮鬥,要去努力!

所以我們過去不是講嗎?達摩祖師到了南京以後,去見了梁武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是個非常信仰佛教的皇帝。他修廟,當時的出家眾非常得多。我們過去讀詩裡面不是講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說明那個時候的廟宇非常得多,梁武帝是有功勞的。但是呢,因為達摩是傳禪的,是傳見性法門的,心地法門的,所以,他到了南京以後,那個梁武帝因為自己又修廟,又布施,覺得自己的功德大得不得了了,他就問達摩祖師:「我每年修這麼多廟,供養這麼多出家眾,我有多大的功德?」意思就是想讓達摩祖師肯定他一下。豈料達摩祖師說:「你並無功德。」哎呀,這個話一聽,我們普通人,我不知道在聽法的各位有何感想?並無功德!知道為什麼達摩祖師說梁武帝沒有功德嗎?因為啊,梁武帝他是有執著的,有我的,認為那個功德是我的,是我做的,所以質量不高,就狹隘,就低級了。所以,後來啊,達摩祖師就說:「善惡之報,如影隨行。」你那個只是一些人天福報,如影隨行,過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告訴諸位——佛教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是看我們的心量:看我們的發心自私的還是無私的,是狹隘的還是廣大的,是有我執的還是無我執的,是索取的還是奉獻的。只有當我們發的這個心是無私的,是廣大的,是無我執的,是奉獻的,是利益大眾的,那麼你這個才識真正的菩提心,才是真正善業。所以,我們出家眾,發菩提心,就是要破惡,對除我執,對除煩惱執,對付狹隘,對付自私啊。所以呢,我們這裡講「比丘」的第三層含義,用現在的話語做了一些解說。所以你看,要當一個名副其實的比丘多難啊,多不容易啊。所以啊,我們現在,要號召我們的僧團,號召每一個出家眾,就是要按照這個來嚴格要求自己:精進修行,身心清淨;發大心,立大願,修大行,成大果,度大眾。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比丘啊。那麼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我們現在出家眾太少,很多廟都沒人管,很多廟都缺人。但是諸位不要誤會,不要以為我在鼓動大家出家。這要經過慎重地選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出家的,要看有沒有這個福報,要看有沒有這個因緣。沒有因緣不要勉強,勉強的事情是非常痛苦的。這裡「大比丘」,那就更了不起了,那是羅漢的境界,真正地已經斷惡,真正地已經擺脫生死輪迴。有多少呢?「千二百五十人俱。」我們不是講過羅漢堂嗎?什麼五百羅漢,八百羅漢,一千二百五十個羅漢。我們很多人都喜歡到羅漢堂,因為好看,千姿百態:有的羅漢臉上長痲子,有的羅漢頭上長包,有的羅漢脖子很長,怎麼怎麼的,都覺得非常好看。後來我想了一想啊,這個說法不太妥,因為後來看〈遍能法師傳〉裡面,過去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為什麼?按照我們經典的記錄,當時的羅漢,就是佛陀的弟子啊,是最講究威儀,最嚴格要求自己的,所以他們的形象應該是非常莊嚴的,不是我們現在看到塑造的羅漢非常調皮,非常奇怪的樣子。羅漢不應該是這個樣子,恐怕這裡加入了中國文化的想像。見過羅漢什麼樣子沒有?大家如果象這樣理解「長得奇奇怪怪的就是羅漢」,那多了。我想,並不是這樣,羅漢是非常莊嚴的。所以我們過去不是講嗎?那個馬比丘啊,威儀第一。那種身心,那種感覺非常的自在。所以,諸位對這個羅漢不要誤會。

「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這是早期的。我們大概解釋一下,不作詳細的解說。就是當時,也舍尊者50個弟子,富樓那,頻羅伽葉尊者500個弟子,舍利佛100個弟子,大目腱連尊者師徒100個弟子,那提伽葉250個,伽耶伽葉250個弟子,加起來,一千二百五十個。這個大家記不住沒關係,有資料可以查的。

講到這個地方,一般經典講經的條件就具足了。什麼條件呢?「如是我聞」:「如是」就是信成就,「我聞」就是聞成就,「一時」,就是時間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佛」是祖成就。所以,按照過去的講法,具備這六種成就就可以講佛法了,按我們現在的講法,就是具備了這六個條件才能講佛法。就如開幕式要具備這幾個條件,有聽的人,有講的人,這才說明你的講經是正式的,如我們現在寫文章,人物,時間,地點。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從這裡也看出,當時這個佛經的編輯是很科學的。

我們接著往下面看,「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閎肷嶁l大城乞食。」

「爾時」,不是中午就是早晨。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食時只有兩次,一個是早晨,一個是中午,中午都很少,一般是早晨,因為過午不食的。「著衣」,就是穿袈裟,「持恪保?歉觥安А輩恢?來蠹壹??揮校烤褪峭衷殘蔚模?諄八稻褪且懷苑溝耐耄?叭肷嶁l大城乞食」,到舍衛城去乞食。「舍衛大城」翻譯為中國話就是「豐德」。為什麼呢?據說這個城市啊,物產豐富,風調雨順,這是豐收的豐的含義,指這個城市的環境,還有一個字「德」,就是說啊,這個城市裡居住的人都是有德之士,非常有修養,非常的遵紀守法。所以,根據這個,我們諸位要發願,發什麼願?每個人都要發願到舍衛大城,要把我們居住的地方都建設成象舍衛大城一樣具有豐德的城市!同時還要發願讓我們生生世世都能有因緣,有福報,生在這樣的城市裡面!為什麼?因為在這樣豐德的城市裡面,你學佛才方便啊!否則,你這裡天天都是戰爭,物質非常貧乏,這個城市裡面的人非常不講修養,非常得好爭好鬥,你還修什麼行呢?所以,根據這個,我們要發兩個願:一、我們要發願好好修持,將來有因緣有福德感生到這樣的城市,二、發願把我們居住的城市建設成這樣一個環境!諸位不要害怕,要有這個願力!有願力就有動力,有動力就有辦法!那要真正建設這樣一個城市,從哪裡開始?想一想,從哪裡開始建設?(網上有同學回答:自己)對了,非常對,就是從自己!從自己的心,從自己的自心開始!從你自己的自心開始以後,再擴大到你的家庭,從家庭擴大到社會,從社會擴大到國家,從國家擴大到天下!那簡直不得了啊。這個就跟儒家裡〈大學〉里講的三綱目八條目一樣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八條目:「修身起家治國平天下。誠心,正義,格物,致知。」「修身」,就是你要先把你自己修養好!用佛教的話講,就是你自己要發心,把你自己的內心建設好,內心的家園,內心的城市建設好!拋除自私,拋除狹隘。「齊家」,把自己的家庭建設好;「治國」,是進一步擴大到社會,把國家建設好;「平天下」,天下太平啊。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天下能不太平嗎?可是諸位,怎樣從自心開始?儒家的辦法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佛教的辦法是什麼?怎麼建設這個心靈的家園,心靈的城市?諸位,知道嗎?佛教里有兩句話知道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用我們中國佛教協會倡導的「人間佛教」來說,就是「啟迪智慧,淨化心靈。」當然,除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要「自淨其意」。這個也非常重要,我們後面會講到。總的來講,就是我們中國佛教協會倡導的「啟迪智慧,淨化心靈。」這樣來建設我們自己內心的家園,我們內心的城市,然後把你的家庭建設好,你的單位建設好,你所處的社會建設好,那我們每個人就會生活在風調雨順,物產豐富,民眾素質修養好,道德水準高的這樣一個城市裡面。你說這樣多好啊,這就是人間淨土,這就是人間天堂!所以,我們不要覺得人間淨土非常遙遠,關鍵就看我們每一個人發不發心,行不行動起來。所以,這裡講「舍衛大城」,我想就根據我們現實的人間佛教的思想作了這麼一些發揮。

下面,「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什麼意思?什麼叫「次第乞已」?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兩個弟子,一個是伽葉尊者,老修行。他乞食的時候啊,專挑富裕的人,為什麼呢?他說,如果你到窮人家去乞食,你吃了,他就沒有吃的了,所以向富裕的人乞食,因為他們富有啊。另一個呢,舍利佛,就說:「不行,我要到偏遠的窮人那裡去乞食,富裕的人那裡我不去。」為什麼?他說啊,因為富人是前世的修行有福報,這是他感得的富裕,而窮人為什麼窮呢?就是他前世沒有修得福報,而我去向他們乞食啊,他們就培養福德了,他將來就好了。後來釋迦牟尼佛知道了,就告訴他們:「都不對!光乞窮的也不對,光乞富的也不對。不能挑!」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得到什麼樣啟發?我們上次講經之前不是講了嗎?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怎麼辦?要契入生活。我們不是講了一個標準嗎?要「生活化、大眾化」。所以,我們在講經的過程中始終就貫徹這個原則。所以根據這幾個字,我們總結成兩句話:得到這樣的啟發:「莫嫌貧來不愛富,各有因緣平等怙。」

你這世條件不好,不要怨天尤人,都是你自心裏面的根種不到位,個人的福報不到位;你如果富裕,也不要驕傲,不要浪費,要珍惜這個福報,珍惜我們前世的因緣。那麼,我們個人,在對待我們周圍的朋友,我們的親戚,也要這樣!平等看待,不要有區別心,不要因為你的那個朋友/親戚貧窮一點,你就冷淡他;你的那個朋友/親戚富裕一點,你就巴吉他。這不是佛教徒。所以我們佛教徒要其到這個帶頭的作用,貧富都要能夠平等地對待,不要讓人覺得我們佛教徒也和世俗普通的人一樣。「虎落平原被犬欺,負在深山沒人問。」現在不要有這樣的觀念。希望大家都要有大的心量,為什麼?佛教徒要有一顆平等的心,一顆慈悲的心。

我們現實生活中學佛的人啊,我經常聽到有人問我:「法師啊,我學佛啊,為什麼我現在的遭遇還不好啊?」,有的又問:「師父啊,你看有些人啊,平時作惡多端,可是吃喝玩樂什麼都有啊,這簡直不公平啊,菩薩為什麼不懲罰他?菩薩怎麼不保佑我啊?」後來我就告訴他,我說,這些事啊,佛菩薩對我們的責任是什麼?諸位知道嗎?考慮一下:佛菩薩對我們的責任是什麼?是不是菩薩都是保佑我們窮的變富,你富了更富?是不是這樣?大家考慮一下。啊,這裡有兩個同學,一個講是」啟發我們」,一個講是:「教導我們」。都沒錯,都對,是這樣。說得更明白一點,佛菩薩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是——教給我們如何開啟我們自己內心智慧寶藏的方法,最後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象佛象菩薩一樣的智慧寶藏。這是佛菩薩對我們每一個眾生的責任,而不是象我們平常人想像的,要保佑我們的身體好,保佑我們發財升官。當然,從菩薩慈悲的觀點講,是可以的,但是,真正佛菩薩最終是要教給我們的是如何開發我們自己內心的智慧寶藏。

所以我經常給信徒們講:「你現在非常用功修行,但環境不好,你要知道這是在消業障!」為什麼?因為我們這一生的遭遇都是前世種的因啊。所以,我們過去不是有句話講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講啊,你想知道你在前世造的什麼因啊,你現在的感知就可以明白,想要知道你將來有什麼果報,你現在所做的就會對其產生影響!所以,佛法是重當下,重現實的,重現生的!我們必須對我們今生,對現在,對我們每一天,對我們的語言,對我們的行為,要負責任。為什麼?因為我們今生所做的,我們今生的語言、行為,對來生,是要產生影響的。諸位,我們要對自己負責任,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對於剛才那個問題:「為什麼用功修行學佛,環境還是好,遭遇還是不好?」這是消業障啊,業障消除了,內心就清淨了,內心善法的心就不斷增加了,你的菩提的心就不斷增加了啊。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就要知道,雖然有些人,他現在作惡多端卻還很有福報,那時他過去修行來的。不要羨慕。為什麼?因為那是他原來修行得來的福報,他浪費掉了,沒有珍惜,哪一天恐怕連你我都不如了。所以,對這樣的人,不要去恨他,不要有恨意,要去同情他,要起悲憫心。有的人啊,就說:「哎呀,這樣的人啊,簡直該死!」不要有這樣的心態,要想辦法去度化他們,給他開示要去救他。發起這樣的心才對,不要發起嗔恨怨恨的心。所以,這裡,我們要知道這個一個原理:「莫嫌貧來不愛富,各有因緣平等怙。」

下面:「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閬醋鬩遜笞???!?/p>

這裡是說,釋迦牟尼佛啊,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吃完後,把衣服收起來,把碗洗得乾乾淨淨的,把腳也洗了,打起座來。。那麼這一段,大概按文字的意思,文敲了一下,但這樣不行,從這一段我們還要得到一個啟發。我們從一開始講金剛經的時候,就給大家提醒過,為什麼這裡要釋迦牟尼佛的穿衣吃飯,托缽,乞食,洗足都記錄下來,道理在什麼地方?諸位懂嗎?你們懂得這個深意嗎?大家考慮考慮,這段這樣記載,有什麼密意?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什麼啟發?啊,對呀,「時時處處有禪意,時時處處在修行。」(網上同學打出),就是過去馬祖禪師講的:「平常心是道」。在生活裡面,保持一顆平常心。這裡我把它概括成八個字:「穿衣吃飯,頭頭是道。」為什麼?就是在穿衣吃飯中,處處是道場!穿衣的時候可以修行,吃飯的時候可以修行。為什麼?我經常講,我們這些凡夫眾生啊,是不會穿衣,不會吃飯,不會走路的!有人說:「笑話,我活了幾十年,我還不會吃飯,我還不會穿衣,我還不會走路嗎?」我說:「雖然你會吃飯,會穿衣,會走路,但是,你那個穿衣吃飯走路是煩惱的,是不自在的。」所以你看啦,穿衣服講究時裝,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啊,光這樣做文章,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啊,釋迦牟尼佛穿衣服的時候也是在修行啊。我們吃飯的時候,常常講這個又太鹹,那個又太淡,你看,挑剔,煩惱的心啊。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穿衣是佛法,吃飯是佛法。所以我們這裡要懂得:穿衣吃飯,頭頭是道。希望諸位在穿衣吃飯中好好修行。也就是永嘉禪師講的:「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所以,你現在走路都不認真,老是頭低著,看有沒有美金,都不知道修行,那怎麼行呢?所以,在穿衣吃飯中要沒有分別心,要去掉執著,穿一件衣服:「南無阿彌陀佛」,吃一口飯:「南無阿彌陀佛」,走一步路:「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多好,這樣就是在修行了啊。哪裡還會去挑剔我的衣服又不漂亮啦,我的衣服又不灑脫啦,我的衣服又不時髦啦,這個飯又煮得不好啦,等等。有一次豐子愷對弘一大師說:「菜太鹹了,你不要吃了吧。」,弘一大師講:「淡有淡的味道,鹹有鹹的味道啊。」你有這個風範嗎?你有這個修養嗎?你不但沒有這個修養,你在穿衣吃飯裡面老是徒增煩惱,徒增不安那。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提倡,我們從金剛經這裡的第一段,就要得到這樣的啟發:在穿衣吃飯中修行,在生活中修行。

諸位反思反思,你的穿衣吃飯是什麼,是不是與道相應?如果我們做到:穿衣「阿彌陀佛」,吃飯「阿彌陀佛」,洗腳「阿彌陀佛」,走路「阿彌陀佛」,工作「阿彌陀佛」,行也「阿彌陀佛」,坐也「阿彌陀佛」。你這一句佛號貫穿始終,這不是念佛三昧是什麼?你還要到哪裡去修行呢?你關起門來修行?當然,關起門來修行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可是我們辦得到嗎?我們要學習要工作要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把門關起來,那這個社會不是亂了套了?所以,我們在現實里提倡大家:行念佛,坐也念佛,語默動靜也念佛。穿衣也念佛,吃飯也念佛,走路也念佛。那多自在啊,多灑脫啊!煩惱的時候「阿彌陀佛」,生氣的時候「阿彌陀佛」,有人罵你的時候「阿彌陀佛」,生病的時候「阿彌陀佛」,人家誹謗你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不離心間,一句佛號,不離生活!所以,柏林寺的淨慧法師不是提倡「生活禪」嗎?我們這裡可不可以提出一個生活念佛,生活修行呢?。所以,諸位啊,這些經文啊,看起來非常平常簡短,但是,就是在這樣一段平常的經文裡蘊藏著無窮的智慧,蘊藏著無窮的奧妙,要靠我們用智慧的心去領悟,去體驗,才能夠真正提高我們生活的質量,才能夠真正提高我們修行的質量,才能真正提高我們內心對佛法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我們內心修養的境界。

不知道諸位贊不贊成我這樣的說法。

第一段我們就講這麼多。

現在我們看第二分:「時長老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一分叫:「善現啟請分」。

「善現」是印度「須菩提」的意思。「須菩提」翻譯成中國話就是:「善現」。什麼意思呢?據說啊,須菩提在家的時候,他的家是個貴族,很多財富。當他母親在生他的時候,突然他家的財富一夜全沒了,可是,沒過多久,這些財寶又都出現了。這就是「善現」,就是原來的東西突然沒有了,又突然出現了,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不可思議。所以就起了這麼一個名字。從「善現」這兩個字,我們要得到這樣的啟發:得失皆平等,真空而妙有。

你想想看,須菩提啊,原來他家非常富有,可是他出生的時候,全沒有了,這是「失」吧,而後來那些東西又突然出現,就是「得」。我們生活中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呢?當你擁有的財富突然沒有了,你是什麼樣的心情?諸位,可以檢討一下自己嗎?你是什麼樣的心情?難受嗎?痛嗎?對,心痛。當失去的東西又失而復有了,又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恐怕欣喜若狂喔,高興得很喔。喔,這裡有個學員說:「沒有就沒有吧。」,呵,這種心態很無奈。沒有就沒有,這個有點象:「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酸的。」呵呵,不知道是不是啊,我開個玩笑,不要當真。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啊,往往在這個得失上不能用一個平等心來對待。所以,我們從須菩提長者這個公案,這個故事,要懂得這麼一個道理:「得失皆平等」。得到了東西,不要欣喜,不要狂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失掉了,也不要難過,也要保持冷靜的心態。「真空而妙有」,須菩提這個公案就顯示這個道理。原來他們家的東西沒有了,這顯示「真空」,後來又全有了,這顯示「妙有」。要真正有真空了,才有妙有。什麼是真正的真空?就是把你內心的那個執著,那個把煩惱全斬除掉,那才是真空,那麼才有妙有——功德,智慧才能真正地具足。智慧的敵人是什麼?想一想,有人告訴我嗎?對!智慧的敵人是煩惱,是執著。那我們要想擁有智慧怎麼辦?想一想?諸位?用什麼辦法?簡單得很嘛,斷煩惱,放下,並且要把這個煩惱,這個執著,徹底斷掉,斷得一點沒有!這叫真空,而妙有,即智慧的生起,微妙,功德的生起更是不可思義啊。所以啊,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真正的「空」了後,你才能擁有「妙有」。煩惱空了,執著空了,智慧、功德才能真正具足。所以,從「善現」這個詞上,我們要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得失皆平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范仲淹)對待得失,也要有這種心態,這種修養。「真空」了才能「妙有」啊。如果得失把你的心都攪亂了,就沒有智慧了。

「善現啟請分」什麼意思,就是說,這部經就是須菩提他請問的,由他來當代言人,請佛說法。

今天我們就把這個題目講一下,下次接著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