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在家居士要盡家庭,社會責任


時間:2015/12/10 作者:妙吉智悟

經常看到有些學佛人,學佛後什麼都不管不顧了,家庭也不管,工作也不做,該盡的責任沒有盡,好像這樣子就是解脫、清淨了,這種現象在初學佛時比較常見。

我們皈依三寶並不是就不要家庭和事業了,所說的六根清靜也不是不工作,不賺錢,不顧家,什麼也不做。因為從佛說緣起(因果) 的基本道理知道:現實當下的處境(家庭事業等)都是過去生自己所做(業)感招來的。不過是宿世的因緣而已,並不真實和長久,這樣來看淡、看破、放下對現世的執著,但放下不是放棄,不是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管,在家居士沒有出家弘法利生的因緣,就應依佛說的,先對家庭社會盡到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然後再修學佛法,護持三寶等,去更好、更圓滿、更輕鬆自在的做好該做的一切,這是互不矛盾的。大乘佛教的精神不是消極厭世的逃避,而是積極利世的面對和轉化。佛對在家二眾的修學也宣說了很多經典:如漢傳的《善生經》、《優婆塞戒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等等。而且無論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在家居士成就的都有相當多的數量。

在家的居士,首先要盡到家庭、社會的義務,這是作為一個人的起碼準則,人都做不好,是談不上學佛的。佛陀的人格的境界是特別高尚的,太虛大師說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現代生活節奏的快速和嘈雜,或許會讓人感到心裡不安和不知所措,我們去寺院時,很羨慕出家人的清淨和安寧,所以回到家裡,也試圖去過這樣的生活,如果這樣做,那就錯了,是和佛法的精神南轅北轍,對在家人來說,脫離了家庭和社會,你的信仰也無處安落了。

真心學佛的正信弟子,要對佛法有正知見,就要盡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用自己的行為感動家裡人,帶動他們也一起學佛,這才是發揚佛教。你學佛後,更加積極的去盡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並且因為學佛,你有了智慧,會把各種事業做得更圓滿。

學佛後,你不會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你的妻子、丈夫、孩子、父母,不會再把他們當成你的所有物,而是更加慈悲他們,隨順他們,因為他們是與你最有緣的眾生。你會包容別人的缺點,寬容他人的錯誤,不再為多幹些家務或是在單位多承擔些工作而斤斤計較,而是心甘情願地去多奉獻;不再會為孩子學習成績稍不如意而加以指責;也不再說尖酸刻薄的話語,你的語言變得柔和,像一陣春風一樣給人帶來心靈的溫暖。你會更加孝敬你的父母,不僅是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更要在精神上關心他們、完成他們的心愿。你要把你的愛心獻給你的親人、朋友及周圍所有的人。你從原來的暴躁變為溫柔,懶怠變為勤奮,奢侈變為簡樸,浮華變為沉澱,欺誑變為信實。這樣,你的父母、子女、伴侶、兄弟姐妹、親朋好友,都會從你身心的淨化中,感到佛法的好處,去恭敬三寶,歡喜三寶,心裡種下佛法的種子。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處在與世隔絕的環境,煩惱自然比較少,比較易於接受佛法,但我認為並不是所有人在開始時都適應這種生活。對某些人而言,離世的生活,會使得他們整個身心都變得消沉懈怠,反而不利於他們的精神的提升與思想的拓深。

而真正的出離,並不就是將此身離開塵世。而是指心的出離、把世間八風的放下,把「得、失、毀、譽、稱、譏、苦、樂」放下,做到「八風吹不動」。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就說過:一個人可以住在林間修苦行,心中卻仍然充滿了染污不淨的思想;另一個人住在城鎮裡,也不修苦行,可是他心境澄朗,了無微瑕。兩者之中,舍利弗說,在鄉鎮中過清淨生活的人,遠勝於住在林間的人,更為偉大。

而且,我們初學佛,需要在人、事中歷練我們所理解的佛法的精髓,佛法是實踐的,是時時刻刻用來體驗的,怎麼提升自己的境界?當覺得自己學佛後,有所改進,與過去不同,今天開始要做一個暫新的自己,就需要在生活中磨練,在與人、與事發生關係時,來磨練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做到事理圓融、人事圓滿的程度。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