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楞伽經》第十七講  


佛光禪師解讀《楞伽經》第十七講

上次講到舍非法義,「是名舍法及舍非法」所謂正確和不正確,你認為的道理和不認為的道理實際上都是一種虛妄分別。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你還是要有自己的感受。這裡告訴你所謂的非法是什麼呢?「所謂兔角、石女兒等,皆無性相不可分別」,告訴你這個東西就是這樣子,你去分別它沒有意義。「但隨世俗說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並不是說實際的有個形象可以去看待這個問題,這些我們要了解。

◎楞伽王,汝先所問,我已說竟。

楞伽王,汝言:「我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問是義,彼諸如來已為我說。」楞伽王,汝言:「過去但是分別,未來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諸佛法皆離分別,已出一切分別戲論,非如色相,唯智慧型證,

「楞伽王,汝先所問」,你前面所問的問題,「我已說竟」我已經解說完畢究竟之義,佛給他回答得很清楚。

「楞伽王,汝言:『我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問是義』」,當時楞伽王在過去諸如來那已經問過法的意義。

「彼諸如來已為我說」,當時諸如來也為楞伽王開示這個問題。

「楞伽王,汝言:『過去但是分別』」,楞伽王你講過去諸佛給你開示過這個法義,那只是你的臆想分別,實際上有那個分別嗎?沒有的,「但是分別」。

「未來亦然」將來的佛法也是個方便講,為什麼?「我亦同彼」佛佛道同。就是你不要認為過去諸佛已經給你講過,現在我又給你再重複講。實際上不是那樣子,你在我這裡聽到的道理跟在他那裡聽到是一樣,其義理是一,沒有分別出來個什麼意義。道體相同,理體是一。並沒有理體彼此的分別,就像水可以變化千萬種相,但是其性是一,諸佛之法性同一義理也是一體並不是二的分別。

「楞伽王,彼諸佛法皆離分別」,一切佛法究竟的義理都要離開相上的分別而去觀察其究竟,要看清楚相分對義理的約束,我們對相分不了解對體分就不能認識清楚。我們光看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一旦產生的時候,我們看不清它的結果的,但是如果你順著義理分去思維的話,你就會很清楚它的究竟結果,因為在相分上它是不分別的,一切佛法皆離分別。

「已出一切分別戲論」,所有的一切言辭相法,包括它所謂的外在的運行軌跡和模式,這都屬於戲論分別。什麼叫戲論?就像演戲一樣如幻的,這裡講的戲論並不是瞎說的意思,你不要錯理解了戲論這個詞在這裡的意思。權且如幻,權宜方便之說,就像我們看戲一樣。我們雖然知道戲是假的,但是我們看戲好像跟真的一樣。這就叫戲論,但是可以通過這個戲論表明它的義理,它的義理是真實的。戲是假的,我們要看它說明的道理,能夠通過這個道理來去獲得你的利益。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我們看待一切現象都會有收穫。如果你不從戲論的角度去觀察的話,你肯定會以假當真,以幻成實,沒有意義的。

什麼叫佛法?究竟覺悟的法,什麼法?緣起相。能夠讓我們究竟覺悟的緣起法,是超越一切現象的,所以必須得「離」就是超越,超越一切分別戲論。

「非如色相」,並不是外在我們看到的形象所表現出來的。

「唯智慧型證」,只有你通過智慧理性的感悟才能證明它的實際性。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你不要輕易地去下一個結論,你要通過智慧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那樣的話你才會獲得正確的結論。我們輕易地下一個結論的話,你肯定會出錯誤,這不是我們學佛的人真實的作用。因為我們只有通過智慧的理性證明,才能讓眾生得安樂,智慧能讓我們的心生安樂。

◎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以無相智說名如來。

我們外在緣起法相的一種表現,是我們心能那種狀態的演化。「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這是我們的心所能變現的,而智是我們心能所現。這個演說法是誰說?從事相上是諸佛菩薩賢聖依照修行的經驗而開示的種種法理這種真實的相的作用。從我們內心深處,心能解脫這種生命實質現象的解脫來說,是沒有內外這個分別,還是你自己身心世界所展現的那種解脫的功德和利益。你自己的心靈世界沒有獲得一種清淨穩定的狀態,你就沒有辦法看到緣起法對你身心世界的干擾。也就是我們的心靈世界非常的清明安詳,自然而然在你緣起法的世界看得很清楚。你能清楚,自然你就可以超越現象的束縛。你不會受現象障礙,所以你就會獲得安樂。

這個很容易理解,一件事情你不會但是又必須要做,你會很煩惱,這個事情你很清楚該怎麼去做,來龍去脈都很清楚,你會安然自得地在處理這件事。我們看佛陀的一生,在他成佛以後所經歷的種種是是非非,僧團里各種各樣的事風風雨雨他也經歷了,但是你可以看得到他從來都是那麼從容鎮定的,因為他很清楚這些事情該如何去辦,這就是他的智慧。

我們天天一心一意在維護生活的感覺,實際上我們的生活一旦有點波動,你真的就會心慌意亂。所有的一切你都會看得到,但是人們不清楚,我們這麼辛苦為了什麼?能夠獲得生命快樂,但是實際上你那麼費勁你得到什麼了?你忘了你的初衷目的,這就是人不開悟的地方。你說那人還有沒有理性?今天早上XX兩口又吵起來了,你那麼辛苦掙那些錢是為了啥?不就是為了老婆孩子生活好點兒嗎,你從農村的一個野小子混到現在有房有車,自己還開個小店兒,挺好的。人要知足,沒那個命千萬別生那個造次。他從小就崇拜毛澤東,要想做出一番事業的人,就你那點兒心量能做啥?還沒開始呢先把人全得罪光了,你這叫創事業的?失道寡住,你忘記了道的原則,就不能成就你自己的人生事業。你要知道你的道的原則,你是奉行什麼道?你的心沒讓你的生活法則變得好,因為你是毒心,貪嗔痴是毒,成天發的是毒氣。咱們學道的人一定要學得真實,學的不是世間人的聰明,學道人一定要守道。

世人也要守道,世人不守道一樣完蛋。真正道的原則,抱元守一的原則,你看你們不用修你們自己都會了,聽課這些人不約而同都是這個姿勢,這個姿勢是最正確的姿勢,這就是道。自然而然這個姿勢就出來了,因為你在這裡聽我講道的時候,自然你的心就轉了,你的身相就變了。身相一變一切都會發生變化,這是一個完成生命相續的過程,所以「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

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生活的法則為了什麼?為了讓你眾生安樂,心安樂。眾生什麼意思?就是在一切環境當中你的心能得安樂。在所有的環境裡頭你心能安樂嗎?你的一切生活目的不是為了患得患失,你在得失觀里永遠不能獲得安樂平靜,這是生活的法則。我們無論是得與失心情都是安樂的,那你生活的法則是對的,得失都是安樂的那才對。人家給你錢時樂得睡不著覺,花你錢時就瞪眼了,那叫沒人性。我們對所有的一切都是這樣,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清楚地知道現在要奉行的什麼道。你是在人間生活,你是為人之道;你是要修行解脫一定要解脫道,種性要圓滿,發心的種性一定要圓滿。

你在人世間生活一定要知道為人之道,為人子、為人父、、為人夫、為人母、這都要你看得很清楚。你不要子不子、父不父、君不君、臣不臣,那樣綱常倫理全都亂掉了。人類社會如果沒有綱常倫理不叫人類社會,叫畜牲道。畜牲道里還有一個規矩吶,王者尊,為尊為長的規矩,猴群里有猴王,猴王它就說了算。天地倫常不能去亂,否則人性就完了,這是必然的。這是人性,為人之道你得順理性思惟,知道「道」是不能亂的。

生活的法則是為了眾生心得安樂,這是關鍵,但是這一切要符合一個總的原則「以無相智說名如來」。這一切一切的所有的法則,我們剛才說的是人性,那超世間的呢?你要體現空性,體現解脫道理一定要符合無相智慧。何為無相智?就是空性智,什麼叫空性智?就是無所著,心無所住。要想解脫世間煩惱,你必須得符合無相智,來順應究竟的如來真理,以空性的認識感受來實踐究竟真理。如來是為究竟真理,究竟真理的理體是從哪表現出來?是從空性智慧來表現,這是解脫道。

世間法人性社會有一個法則可循,尊長、善惡、美醜都由相對境界而存在;解脫道是心無所住,就是你的認識不要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其目的是超越。解脫就是超越,什麼叫解脫道?一定要超越世、出世間(世間是什麼?能看得到的法則;出世間是什麼?我們看不到的法則),這是解脫道。我們一定要超越世、出世間法,你這樣才能究竟獲得解脫。這部《楞伽經》所闡明的是究竟解脫義,是如來之道,無相智是要離一切相而去趨向究竟菩提的。它的緣起法是什麼?超越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那樣的一個正覺義。

無論是你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所謂看到是我們用身心世界能感受到的法則,和你不能所感受到的法則,頓悟它,這就叫超越。我今天告訴你個頓悟法,世、出世間轉念即超。你能感受到的叫世間法,好壞善惡相對境界裡的都叫世間法,如何超越?記住,轉念它就過去,你不要理會它,觀其如幻,這個東西不是真的,從理性上去思維。

腦子慢一點不要緊,你功夫差一點不要緊,你去想,你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它究竟有好有壞麼?實際上沒好沒壞,我們看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我們看這個杯子很精美,很好,好像是給它一個好的定義,我們再仔細看它,用行家眼光去看它可能還有別的毛病,比如從雕塑的眼光看,這個雕塑可能就出了很多毛病。超越就是不會在乎它,因為你看它如幻,不把它當做真實的就超越了。

啥叫超越呢?我再給你明晰一下,你今天跟他吵了個翻天覆地,打了個鼻青臉腫的,你知道怎麼超越嗎?兩種渠道可以超越這個境界,一個你把他打得徹底服了再不敢理你了,超越了;另外一種啊Q精神也叫超越,心理戰術,心裡頭把它打個通天也是自我平衡,很管用。比如你恨誰恨得要命,打不過他的時候不要緊,心裡揍他,把它剁爛了都無所謂,一下你就放下了,你恨得沒有再恨的了,因為你把恨的這個對象消除了,所以修行不是堵,不是愣壓,是疏導、開解,那樣的話,你就超越世間法的約束了。

那你面對選擇的時候怎麼辦呢?面對好壞善惡的時候,何為善?何為惡?我們當然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我們要知道自己目的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我們肯定不會選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那樣的話你也叫超越,最起碼超越迴避了不利的方面的東西,這是世間法的超越和解脫,也叫頓悟。

那出世間道呢?我們不了解出世間道,我們不知道這個高尚的思想,怎麼辦呢?你從兩個方面去認識它就好,一個是我們虛心地去接受,接受聖人之教能夠升華自己內心世界,這是一種超越,你舊有的東西要放下。但是我們始終有崇敬的一方面,比如我們崇敬觀音菩薩,應當讓觀音菩薩那種道理融入到你的身心世界裡來,你並沒有完完全全地八股文似的照搬,沒有。這叫超越出世間道,我們可以用自己生活的經歷去實踐佛法,你就超越出世間道。

佛祖就是這麼做來的,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正覺菩提了,他又去返回到人間說法渡眾生,他超越出世間。出世間是什麼?看不到的法則,什麼叫看不到?我們得不為人所知的生活,那叫看不到。你們都聽說過神仙,神仙的生活你知道麼?那叫出世間道。你隨順出世間道,就是你超越了這個世間了,進行那個世界去了,那你叫隨順人家了,但是你還是落到一個境界裡去了。

這就是佛法的圓融,為什麼學佛可以在人間,為什麼成佛一定要在人間,也就是這意思。聽得懂吧?看,多美的聲音哈,這就是「以無相智說名如來」。何為無相智?沒有一切概念的約束,沒有一切現象的束縛,也沒有一切體相的障礙,所以你看它的究竟義就從這裡來的。

◎是故如來以智為體,智為身故不可分別,不可以所分別,不可以我、人、眾生相分別。何故不能分別?以意識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離能分別,亦離所分別。

「是故如來以智為體」,究竟的智慧和理性是從哪展現?以智慧為表現的載體。智慧是什麼?就是你所表現的外在的能力。你說這個人很有智慧,怎麼看出來的?因為你有能力才看得出來。為什麼我們說佛有大智慧?因為佛有大能,能是能仁寂滅,能忍、能寂靜的意思。仁義智慧是世間最上的一種智慧,孔老夫子不是崇尚仁人之道嘛。究竟的理從哪去表現?是以智為體,我們看待理從哪來,就從表現出來的,你這個人再說你有智慧,你沒有表現出來,這個東西你就沒有辦法說,我們看不到。

為什麼人們都相信觀音菩薩?他的智慧表現出來他的能力。智慧不是聰明,說明真理法則他實踐得很好,所以他的能力就表現得非常好,那你順應他的道理去實踐你的生命原則呢?你也就表現出來那樣的能力,你也就可以實現他的一種表現的現象。

體是什麼?那些聖智解脫的人是以智慧為他的生命價值,智慧是圓融的,體性是圓融的,不能說在你聖性智慧解脫道里它有顯現,不解脫道里它有嗎?也有。眾生界中也有無漏清淨的智慧表現的,你不要覺著眾生界沒有佛智喔,我們的生活世界當中也有佛智慧的體現,只是你不以為那是佛的智慧。

「智為身故不可分別」,清淨自性的真正價值的體現是遠離解脫和非解脫,超越解脫和非解脫,它沒有解脫和非解脫的觀念,因為它是不可分別的。無論是在解脫以後還是在未解脫時,你的自性都是圓滿的。那樣的話你說我們要不要解脫?我們肯定要解脫,為什麼?你明明白白地用它比不明白地用它好使,解脫實際上就是從不明白到明白,從不明白自己到明明白白地看待自己,這成佛的觀念實際上是很簡單的。

你要清楚地看待自己生命價值和生命的本能,我們不清楚的時候就叫不解脫,昏昏沉沉的五濁惡世;我們清楚了叫佛菩薩。什麼叫清楚了,實際上里外里還是你,沒有變過,你成佛了還叫XY,這個不會變。清淨的法體不會多不會少,但是你要清楚你生命的本能是由性而發、由念而顯的。你念的什麼你的生命的能就顯現什麼,你念的貪嗔痴那你自然就上火,你念的戒定慧你就解脫。戒定慧是什麼?守規矩呀。你明明是個平頭老百姓偏偏給公安局說我要當皇上,看逮你不?這是從大的生活原則上,那從我們身心細處呢?微密的東西你觀察到的話,你的心能就會顯得很有意思,你會說這個身體跟以前一樣嗎?

釋放你的心能,怎麼釋放呢?熄滅貪嗔痴,就是把我們不好的意識分別作用現象證明過來,你的心能就照見一切了。無需修煉,把貪嗔痴錯誤的感覺翻過來,不貪不嗔不痴了,就照見一切了。《心經》上說的:爾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的一切苦都是來自於色受想行識,我們用識性觀察它,它就是假的。我們的身心感受、觀念束縛,心靈動態、意識形態,全部是假的,是沒有意義的。你今天多了個這想法,明天多了個那想法,記住,放下。放不下怎麼辦呢?你試試看,還得放下。

咱們再說一下財色名食睡,錢咱不用提了,提錢見外了;色也不用提了,人老珠黃了;名也不提了,人家演電視都演過了,咱也不要了。食,吃的,不是說光你嘴巴吃,眼耳鼻舌身都在吃啊,你的身體要睡覺那也叫吃,眠也是食。我們眼睛也在吃啊,看到這個東西很好看,我們一生幾十年過來,可以說看見人間無限好風景,尤其喜歡攝影的,可以說收集人間好風景的,你沒上天上看看,哎喲,好美,你更覺著不可思議了。你要睜開心眼往心裡看,那叫重重無盡華藏世界,看不完。但是又怎麼樣呢?都是如幻如夢的,真正實在的叫一真法界、清淨界,那是我們要看的,所以食也要放下。

你追來追去還是那回事,哪怕你遊歷十方國土呢,還得回來,還得去成佛。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給你說得很明白嘛,遊歷完十方國土你還得聽阿彌陀佛講課,講完課你還得發心成佛。囉嗦那麼多幹啥,乾脆就在這辦吧。你現在也是幹這活,你終其一生念佛到那去也是為了這個,還不如乾脆給佛祖說,一樣的,我先成了佛再去吧。你一成佛你不用理他,他就叫你去了。他會邀請你「某某善男子啊,發菩提心喔,恭敬無量喔,請你上我們那住去」,看,他就讓你去了。

要不咱得求人家「阿彌陀佛,求求你來接我來吧」,求了半天人家理你不理你?反正我求了他幾十年沒看他理我一回,我最後發現不求他了,他倒找你了。為啥?不求他了,證明你自性覺;你求他是依他而覺,那是靠不住的,世事無常。

你依識心分「阿彌陀佛,幫助我」,你看你跟他首先是二不是一,你怎麼能讓他感應呢?你不分別的時候,你不求他了,反正都是你的事,你愛乾就乾不乾拉倒,你不乾我也不乾,咱倆都不乾,最後都歇菜。你看吧,他就幹了,你不要跟他分別,跟他分別沒好處。你不跟他分別,你會發現他比你還積極,那多有意思,這是真的修行,這道理不清楚,你就慢慢弄吧,弄不出來的。

「不可以所分別」,為什麼不可分別呢?所分別是你的所對境分別,所對境是不能分別的,所對境分別是二想,已經把你的心體分二想了。什麼叫二?你能建立所對緣已經不是一真法界了。你只有什麼時候最省心?只有你不想你、不想他的時候最省心,往那一坐安然寂靜,心光照見十方世界,融攝進來互相感覺,挺好。一呼一吸,呼吸之間你發現你的毛孔越來越清淨,你的身體越來越清淨,一呼一吸你會發現蓮花真的就開了,隨你的呼吸你會發現晃晃然,怎麼到極樂世界了?一睜眼還是這兒。

你放下這個身見,不要去思這個事,有沒有緣都無所謂,你就系住個清淨心,你的心會越來越清淨,而且靈靈覺覺的,清清楚楚的,所依緣清淨是很有意思的。你在這個佛堂里靜坐,坐--坐—坐,你忘了身見了你就見真實見了,那個是不分別的見,為什麼不分別?所對境成真實的了,這就身臨其境了。我們平常修行怎麼就身臨其境了?很專一的時候,忘記自己的感覺,你就進去了,修淨土就是這樣修的,很容易就進去了。兩分鐘都要不了,還要七天?一會兒就進去了,人只要會妄想,上極樂世界很容易的,就是打妄想的事。但是你要會打妄想,不是瞎打妄想,看見明白人了讓明白人幫你忙。

「不可以我、人、眾生相分別」,我人眾生是我們所謂的意識觀念,你有我人眾生分別還是跟人家溝通不了,就是你不能身臨其境,不能進入人家的心境,諸佛菩薩有無量的聖境,你怎麼不能進去?因為你太在意自己了,所以你就沒有辦法進去。我們不去張揚自己的個性,用心跟他溝通。怎麼用心跟他溝通?你就用心去感覺他,他真的就會有感覺,那都是你的內心所現的東西,是真實的。

「何故不能分別?」為什麼不能用這種意識分別呢?

「以意識因境界起取色形相」因為有意識作為一個種因才起的境界,我們所見的一切境界都是以意識心為緣起的種性,所以是無常性的不能究竟,不是符合本體的,本體是空。「取色形相」取外在的一個形象概念,你就是以意識為因在境界上取個所謂的形象概念。

「是故離能分別,亦離所分別」,你一定要離分別才行,要離能分別也要離所分別,什麼叫能所分別?你在你的主觀意識上首先不要去有一個分別念,主觀意識什麼叫分別念?我們總把佛跟自己分別開,你在去祈求佛,那不對,你跟佛是一種溝通、是一種融合,這叫能分別和所分別都要放下。

◎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畫眾生,無有覺知;世間眾生悉亦如是無業無報,諸法亦然無聞無說。楞伽王,世間眾生猶如變化,凡夫外道不能了達。楞伽王,能如是見,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分別見;由分別故,取著於二。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於燈月中自見其影,于山谷中自聞其響,便生分別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與非法唯是分別;由分別故不能舍離,但更增長一切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所謂一緣,一緣者是最勝三昧,從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

「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畫眾生,無有覺知」,就像牆上的畫,它是沒有感覺的。

「世間眾生悉亦如是」,你這麼去想,世間上一切緣起萬法都是沒有感覺的。你不要分別,你用你的心去觀察,對過的一切都是沒有感覺的,他有感覺的話,就不會讓你那麼不好受。你們家的兒子,你們家的老頭,你們家的牆呀鍋啊,都是一個屬性是沒感覺的。都是你的心體的空性體現,空性有感覺嗎?空性沒有感覺的,沒有我們世俗人的分別,本體都是空怎麼能有你所謂世俗的分別意識呢?我們的分別意識都會有好的感受,實際上都是一種假想分別,沒有感覺。

「無有覺知」,如果有覺知的話,你家那口和你生活幾十年,怎麼你心裡想什麼他不會知道呢?因為他無覺知,他只是個影像,就是你心裡頭的一個妄想影。你知道把你的影子怎麼看好?把你的心入道,心入道你的影子就正了。你是什麼道你要懂,你在人家是人家媳婦,為人妻道就行了,你盡到你的本分他的影子就正了。你在兒子面前是媽媽,為人母道。你的道要搞清楚,就是說你的理性原則要把握好,把握好這個理性原則,你看你的一切影子都會很好。一定要心和道,那你說有個總的原則嗎?有,心和空性之道的話,誰看你都稀罕,誰看你都特順眼。因為每個人的本質是空。

「世間眾生悉亦如是」世間上這些眾生啊都是這個意思。

「無業無報,」哇,這句話得會聽啊。

「無業無報,諸法亦然無聞無說」哇呀,這太可怕了,佛祖說無業無報,啥意思?善業惡業都是如空如幻的,所謂的世間一切業有三種,善、惡、無記憶,業性本空。業本質是空的,它那個報是不是空的?也是假的嘛。你說你好,好到哪兒去了?皇帝家那些孩子們不能說沒福報吧?他的善報真好了嗎?他不一定高興啊。所以說善業非善業,惡業非惡業,為啥?其性本空,表現的現象就是無常性,所以好壞不一定。為什麼?從現象上說眾生要超越覺知,就是要超越分別概念,我們的心能要超越分別概念,從作用上說就是所謂的業報。我們在理性上超越了分別念,業報就會消失。

你去修諸法分別,無分別念、平等念,你就會怎麼樣?你的因果業緣到此就停止,善惡業到此就停止。聽懂嗎?生滅--生滅--生滅--到此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這句話很厲害的,諸法亦然,一切緣起法都是這樣。真的,但是你們一定要慎重聽,這話不要以你自己的認識去外面亂講,這是依空性絕對理體是如是觀。

為什麼我們能夠懺盡業障?因為你見到絕對的空性本體的時候你的業力就不生了,業不生了怎麼能消不盡?站在空性的角度是沒有業報的,你說虛空有感覺嗎?你今天特別特別高興,你的心裡多點啥沒有?你特別特別悲傷,你心裡少點啥沒有?所以業報對他來說是不是空的?業報對你的心體來說實際上就是空的,無業無報,本來是如幻的無常的,你又搭理它幹啥呀?

「無聞無說」嘛,他不需要去聽聞,不需要去開解,他也沒有任何的掩飾,這就是我們的心性本體。就是你聽到他也是那樣作用,你明白不明白他都那樣做,但是「我們」要明白地去做。這裡講的無聞無說是無生無滅的意思,心的作用是一直在進行的,從來沒停過。你累和不累、辛苦和不辛苦、高興和不高興,心的作用從來沒有變過。

「楞伽王,世間眾生猶如變化,」猶如變化,就是世間這些眾生有種種變化,就像變戲法一樣。

「凡夫外道不能了達」。凡夫和外道不能了達真實義。

「楞伽王,能如是見」能這麼去認識名為正見,你能這樣去認識這個世界、身心,你叫正見,你叫正確的認識。

「若他見者,名分別見;」如果你跟這個認識不相同,叫分別見,就不是正見,二乘、外道都是分別見。

「由分別故,取著於二」,這個二是二緣了,不是絕對一。因為你觀念的分別,所以你的緣起法是二,所謂的外道和二乘都是二法分別。

「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有人在水中或者鏡中自見其像。

「於燈月中自見其影」,在燈或月亮中間看見他的影。

「于山谷中自聞其響,」山谷回音。

「便生分別而起取著」,你一下看見影絕對相信影是真的,對吧?你看到影的時候,絕對不懷疑他是假的,一下你就取著他了,你還挺在意的,照照鏡子。

「此亦如是,法與非法唯是分別」,對與否都是個分別。

「由分別故不能舍離」,因為這個分別,所以你沒辦法把錯誤和非錯誤這個觀念放開。你超越不了這種觀念的束縛,只是增長一些虛妄知見而已啦,沒有意義。

「不得寂滅」你怎麼能得到寂滅安樂呢?

「寂滅者所謂一緣」,哎呀,這個佛祖真的太厲害了。寂滅者所謂什麼呢?一緣。什麼叫一緣呢?不是一塊錢(呵呵),是恆一之緣,緣是因緣的緣,心繫一緣就行了。一緣是什麼呢?這個得體悟,明天咱詳細再講。

「一緣者是最勝三昧」,一緣者是最不可思議的境界喔,最好的人生喔。

「從此能生自證聖智」,從這兒就能生出來自覺證悟的聖解脫智慧喔。

「以如來藏而為境界」,以清靜的法性而為生活的境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