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介紹

蓮宗二祖曇鸞大師


時間:2016/4/3 作者:芬陀利華

曇鸞大師(476—542),南北朝時代北魏弘傳淨土教的一位高僧。

大師生於今山西大同的雁門(唐迦才《淨土論》作并州汶水人)。因家近五台山,從小便常聽有關文殊菩薩靈異的傳說。十餘歲時,即登山訪尋,備見佛教遺蹟,心裡非常感動,於是出家,廣學內外經典。大師對於龍樹一系的《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四部論及佛性之義的研究,特別有所心得。

後來,大師讀《大集經》,感覺到經中的詞義深奧不易悟解,即著手寫作注釋,寫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氣疾,暫時停筆。於是出門尋醫療治。到了汾州,一日忽見天門洞開,其氣疾頓然也好了。於是又想繼續寫作,但此時已深感到生命之短促,如果不獲長年,便難完成一切志願。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學問淵博,遠近推重,即南遊相訪。

當時江南梁朝對於北人入國是不輕易容許的。曇鸞到了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後,經過官府的勘問並得引見梁武帝。武帝知道他並不是北朝的奸細,即請入重雲殿和他談論佛性的深義,大師的見解很受梁武帝的讚許。

當時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曇鸞在建康先寫信給陶弘景說明來意,表示願從他學習仙術。陶弘景也是早慕曇鸞的高名,接信後立即回信表示歡迎。曇鸞到茅山後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與《仙經》十卷。曇鸞即攜經辭還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煉。歸途中路過洛陽,遇見北印度三藏法師菩提流支,即向流支敘述自己的願望,並問他佛法中有沒有勝過此《仙經》的長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經》比不上佛法,並且仙術也不能長生。即以《觀無量壽經》授給他說:「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曇鸞受了這一番教化,即把隨身所帶的《仙經》燒掉。從此精修淨業,自行化他。

因大師精通佛學,四眾欽佩,逐漸得到廣大信眾的皈依。東魏孝靜帝也尊稱他為「神鸞」,並敕住并州大岩寺(故址在今太原)。大師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時常到介山(今介休縣綿山)之陰集眾念佛,後人稱其處為「鸞公岩」。

大師為唐淨土宗集大成者,奠定下了重要的基礎。同時大師也是著名「四論」(《中論》、《百法名門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學者,所以後世且尊稱他為「四論宗之祖」。

東魏興和四年(542),大師示疾,臨終誠言於眾:「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不可不懼,淨業不可不修。」於是令眾弟子高聲念佛,自己向西頂禮而去。在場大眾聞聽天樂西來,長時間名響於空。大師往生於平遙山寺,時年六十七歲。魏主孝靜帝敕葬於汾西泰陵文谷,營造磚塔,並為其立碑。

曇鸞大師的著述,根據《續高僧傳》卷六及《隋書經籍志》卷三十四、《新唐書·藝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記,共有十種。其中,《大集經疏》現已不存。《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方》、《服氣要訣》四種,似乎是同本異名的關於氣功之類的醫書。據《續高僧傳·曇鸞本傳》載,大師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可見其在醫學上的造詣。。大師的著書還有《禮淨土十二偈》(《贊阿彌陀佛偈》)、《安樂集》(《略論安樂淨土義》)、《淨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其中《往生論注》二卷,是對印度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註解,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間隨處可見大師的高深見解。其有「二道二力、名號為體、往還二向」等論義。這些都體現出曇鸞大師淨土教的思想。

《贊阿彌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無量壽經》而贊詠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功德,所以又稱《無量壽經奉贊》或《大經奉贊》

《略論安樂淨土義》是用問答的體裁,把有關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三界攝否、莊嚴多少、往生輩品、邊地胎生、五智疑惑、渡與不渡、十念相續等問題,作總別九番的問答,並一一加以解說。

曇鸞大師的淨土思想,完全表現於《往生論注》之中。他在《論注》的卷頭即引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說明菩薩欲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轉法)有難行、易行二道。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毗跋致名為難行道;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由佛力住持入於大乘正定之聚名為易行道。這就是說,在無佛之世「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難得阿毗跋致,譬如陸路步行則苦,名為難行道。反之,乘著佛的本願力往生淨土,即依他力而得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名為易行道。

曇鸞大師強調依佛本願力,其思想根源於《無量壽經》。他在《往生論注》卷下說明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殊勝和修五念門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要點在以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以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三大本願為中心的他力本願,發揮了彌陀淨土教義的蘊奧。後來唐代善導所發揮的彌陀本願論,就是祖述曇鸞此說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