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流傳漢地最早·四十二章經


時間:2017/10/8 作者:李鑫森

四十二章經注釋易讀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歡迎指正

四十二章經是最早傳入漢地的漢譯佛經。譯者迦葉摩騰、竺法蘭,都是中天竺人。迦葉摩騰,解大小乘。竺法蘭,自說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四十二章經,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經文,各章的內容多見於阿含部經典。四十二章經的文字,比阿含部經文簡略,是其意譯。本文本著忠實於原文,儘量少改動,嘗試用最平民化的語言解讀佛經,力求正確、簡撲、通俗、易懂。

···············

四十二章經

東漢初,孝明皇帝(在位十八年,公元58-75年)夜夢金身神人飛在殿前。神人項部放日月之光,神色喜悅鼓舞。孝明帝甚是高興,天明之後即召集群臣,詢問夢中所見為何神聖?有知者傅毅答道:「臣聽說在天竺國,有得道者,名號稱為佛,輕舉能飛,陛下所夢一定就是佛。」孝明帝大悟,派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出使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置第十四石函中,即建造佛塔佛寺。於是漢地佛法傳布,處處修立佛寺。遠人伏化,願為臣、為妾者不可稱數。而國內清寧,眾生知佛、修行佛法,更是由此而得到大的利益,於今不絕。

〖原文〗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於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於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佛寺,遠人伏化願為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內清寧。含識之類蒙恩受賴,於今不絕也。

《一》

佛說:「辭別親人,離開家庭修行,稱為沙門。沙門有二百五十戒要遵守,日常修行四真道(即苦、集、滅、道四諦法。苦,生命痛苦。集,痛苦產生的原因。滅,真空、寂滅、涅盤,離生死之苦,消除痛苦。道,修道才能涅盤,以消除痛苦)。勤進修行,達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論做什麼,都是心志清淨,就修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了脫生死,有永恆壽命,能在生與死之間隨意來來去去,天地為之震動。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在天上修得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升天一次,再返還降生人間,在人間修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需要七死七生,便修得阿羅漢。

去除愛、欲的人,就能脫離生死,就象人斷了四肢,不能再用了。」

〖原文〗

佛言:「辭親出家為道,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淨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彼得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愛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

《二》

佛說:「剃除鬚髮,出家為沙門(佛法及外道,凡是出家者都稱為沙門),學習和修行道法。捨去世間錢財,以化緣乞食取得所需。每天吃一頓飯,每晚在樹下睡一覺,謹慎啊!不能再多要求了,使人愚痴和蒙蔽的,就是愛與欲。」

〖原文〗

佛言:「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

《三》

佛說:「有十件事是眾生可以做的善事,也是眾生可以做的惡事。這十件事就是身業三件事、口業四件事、意業三件事。所謂身業三件事,就是殺、盜、淫。所謂口業四件事,就是兩舌、惡罵、妄說、綺語。所謂意業三件事,就是嫉妒、憤怒怨恨、愚蠢痴迷。

不信佛、佛法、僧(出家修行道法的沙門)的人,必定以邪為真。優婆塞(在家修行道法的居士)能夠先做到十件事中的五件事,努力堅持不懈退,完全做到上面所說十件善事時,必得道。」

〖原文〗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四》

佛說:「人有各種各樣的過錯,如果不能自悔改過,上進求道之心也就消失,而身上惡業越積越多,就象河水終於匯集成大海一樣,罪業越顯深廣。如果有了罪業能認識到這是過錯,又能知過就改,改惡從善,罪業就會一天天地消滅,最後一定會得道。」

〖原文〗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五》

佛說:「有人因為不理解我所講的道理,而來擾亂破壞。我以諸法平等、發心平等、所行之道平等、所垂慈悲平等的大慈愛之心,愛護、教育、轉化、濟度他。再來破壞擾亂的,我再以大慈悲善心對待他。福德之氣,常在於此。擾亂所損害的,只是擾亂者自己。」

〖原文〗

佛言:「人愚吾以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於彼。」

《六》

有人聽說佛道是行大仁慈的法門,聽說佛對於因為不理解而來擾亂破壞的人,是以大慈愛之心,愛護、教育、轉化、濟度之。所以來罵佛,佛沉默不回答,同時憐憫他。而此人依然痴狂、冥暗不見、不理解。罵止,佛問此人:「你如施禮待人,其人不接受,那麼所行之禮如何辦呢?」

此人答:「那只能收回所施之禮。」

佛對此人說:「你現在罵我,我也不接受。你只能自己拿回去了,禍及你自身啊!這個禍患就好像影子一樣追隨著你,如回響聲一樣永遠不能免離。你要謹慎啊,不要做惡。」

〖原文〗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回響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七》

佛說:「惡人傷害賢者,就好像仰面對著天吐唾沫。唾沫不能污天,還污己身。又好像逆風揚塵污人,但是灰塵不會污及他人,還落到了自己的身上。賢者不可毀,最後必定傷害了自己。」

〖原文〗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於身。賢者不可毀,過必滅己也。」

《八》

佛說:「有人修學佛道,時時處處博愛眾生,在他人危難的時候能博哀施救,所得的福德以施最大。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報,堅定自己的信念,加以精進奉修道行,此人福德很大。」

〖原文〗

佛言:「夫人為道務博愛、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

《九》

「看見別人修道施救,自己也高興地幫助隨喜,亦能得到福報。」

問:「隨喜的人得到福報,會不會分去前者的福報,使前者的福報減少呢?」

佛答:「不會。這就好比一個人手裡拿著火炬,照亮前進的道路。數千百人拿著自己的火炬跑來點火,點燃自己的火炬後即可去除自己周圍的黑暗,也可用於熟食。所以前個修道施救者的福報不會減少。」

〖原文〗

「睹人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質曰:「彼福不當減乎?」佛言:「猶若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一〇》

佛說:「施捨食物給一百普通人,不如施捨一善人。施捨善人一千,不如施捨持五戒者一人。施捨持五戒者萬人,不如施捨一須陀洹。施捨須陀洹百萬,不如施捨一斯陀含。施捨斯陀含千萬,不如施捨一阿那含。施捨阿那含一億,不如施捨一阿羅漢。施捨阿羅漢十億。不如施捨一辟支佛(因為因緣和合而自覺得道者)。施捨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佛、佛法、僧所教的方法,救度施捨者自己一世生死輪迴中的雙親。救度千億世生死輪迴中的雙親,不如施捨一願求學佛的人。因為佛是要濟度一切眾生的,(所以)施捨善人,福報最是深重(善人就是願求學佛之人,善人就是普通人中最苦最難之人,因苦難煩惱而成就學佛成佛之因緣)。普通之人以奉事天地鬼神為求護佑,其實不如孝順奉事其雙親,奉事雙親最能得到神力的護佑。」

〖原文〗

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千億,不如飯一佛學願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

《一一》

佛說:「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想方設法延續生命不死難、能夠看到讀懂佛經難、生在佛住世的時代難。」

有沙門問佛:「需要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得道?怎樣才能知曉宿命?」

佛答:「道是無形的,刻意打聽需要何種因緣,對於修行沒有益處。只要你堅守清淨,堅持修行就能得道。這就好比磨一面鏡子,銹和垢去除了,恢復了明亮,即能照鏡見到形象。斷除了貪慾,堅定一切皆空的真理,即見到了真道,知曉了宿命。」

〖原文〗

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一二》

佛說:「什麼是善?只有修行佛道是善。什麼最大?志向與行道相合為大。什麼最有力量?忍辱最有力量。因為忍者無怨,必定為眾人尊重。什麼最明?去除心中污垢,除滅惡行,身心清淨無瑕。從開天闢地到今日,十方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過去的、現在的一切事物,以至將來要發生的事物,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聞,得一切智,這才可稱為明!」

〖原文〗

佛言:「何者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淨無瑕。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未見之萌,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乎。」

《一三》

佛說:「人心裡懷著愛和欲,則不能見到道。譬如在濁水中投入五彩,再加上用力攪拌,眾人在濁水的水面上,也就沒有人能看到五彩的影子。愛欲交錯,心中就象濁水一樣,所以見不到道。心中濁水澄清,穢污去除,清淨無垢,就能自然地見到道形。

又如猛火燒著水鍋,鍋中水沸騰踴躍,又有布覆蓋在上面,眾生照臨,亦沒有人能看到水鍋中物的影子。人的心中原本就有三毒(貪毒、嗔毒、痴毒)在涌沸。再加上五種覆蓋物(貪慾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法蓋)覆蓋在外面,此人也就始終不能見道。人要除盡心垢,才能知曉魂靈從哪裡來,生死的本來意義,也能知道了各個佛的清淨國土在什麼地方,道德所在的地方。」

〖原文〗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睹其影者。愛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道,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猛火著釜下中水踴躍,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無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內,五蓋覆外,終不見道。要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道德所在耳。」

《一四》

佛說:「修行佛道的人,就譬如手持火炬進入黑暗的房室之中,房室之中的黑暗立即消滅而光明猶在。修學佛道也就見到真理,所有的愚痴都被消滅,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原文〗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在。學道見諦愚痴都滅,得無不見。」

《一五》

佛說:「我時時刻刻都想著佛道,我所作所為都是行道,我所說的也都是佛道,對於佛道真理,我從來不肯有一點兒、一會兒的疏忽。」

〖原文〗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諦道,不忽須臾也。」

《一六》

佛說:「觀察天地,時時想到天地變化無常。觀察山川,時時想到山川變化無常。觀察形體豐熾之萬物,時時想到萬物變化無常。一個人能如此心志專一堅定,分分秒秒地想著世界上的一切事和物都是變化無常的,就能很快地得道。」

〖原文〗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萬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

《一七》

佛說:「一個人在每一天生活中,常常想著道和行道。逐漸順利修得信根,其福無量。

〖原文〗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無量。

《一八》

佛說:「一個人應該常常想到自己的這個肉身是由四大和合組成的(如水一樣的液態物、如空氣一樣的氣態物、如大地一樣的固態物、如火一樣的能量和合組成)。雖然四大各有名字,例如把液態物稱為血、唾液、尿等等,其實都是空無。所謂的一個我的意識,只是寄居在這個軀殼之中,而且也不能長久寄居,因為肉身的生命是不長久的,這些事都是虛幻不實。」

〖原文〗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一九》

佛說:「人順著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追求世俗的顯赫華麗的名聲,這就好像燒香一樣,雖然眾人聞到了香氣,然而香卻是漸漸燃盡。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貪著於流傳於世俗之名譽,因而不能堅守佛道真理。當世俗的華麗名聲,危害己身之禍發作之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原文〗

佛言:「人隨情、欲求華名,譬如燒香,眾人聞其香,然香以熏自燒。愚者貪流俗之名譽,不守道真,華名危己之禍,其悔在後時。」

《二〇》

佛說:「財、色對於人,就好像小兒舔食塗在刀刃上的蜜甜一樣。蜜甜不足以吃一頓飯,然而卻有割斷舌頭的危險。」

〖原文〗

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二一》

佛說:「妻、子、房子對於人的禍害,遠大於牢獄、桎梏、鋃鐺。牢獄還有赦罪釋放的機會,而妻、子、情慾所帶來虎口之禍,人卻是心甘情願地承受,這樣的罪是無法赦免的。」

〖原文〗

佛言:「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鋃鐺。牢獄有原赦,妻子情慾雖有虎口之禍,己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

《二二》

佛說:「人的愛欲莫甚於男女的情慾。男女情愛的這個欲望,是人愛欲中最大的了。也虧得只有一個這樣強烈的欲望,假如還有第二個這樣強烈的欲望,那麼普天之下就沒有一個能修行得道的人。」

〖原文〗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

《二三》

佛說:「愛、欲對於人,就好像手裡拿著火把逆風而行。愚蠢的人不扔掉火把,必有燒手之患。貪、淫、怨恨憤怒、愚痴之毒潛伏在人的身體和意識之中,不早早以佛道去除這些禍害的人,必有危殃,就好像愚、貪的人,執火把自燒其手。」

〖原文〗

佛言:「愛、欲之於人,猶執炬火逆風而行。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之患。貪淫恚怒愚痴之毒,處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貪執炬自燒其手也。」

《二四》

天神獻美貌玉女於佛,想試探佛修道的意志和力量,用以觀察佛道。佛說:「皮囊裡面裝著屎、尿、涕、血等各種污穢之物,你來幹什麼呢?你難道認為這樣穢濁的東西能撼動聖者所得之六種神通嗎?去,我不用這些!」天神因此愈加敬佛,就向佛詢問道的真義。佛為天神解釋佛道,天神聽後,即得須陀洹(阿羅漢初果)。」

〖原文〗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斯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踰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

《二五》

佛說:「對於修道的人,就好比木在水中,隨著水流漂行。漂浮而行之木,既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水中迴旋水流和旋渦造成的原地打轉而滯留,亦不腐敗,我保證這隨著水流漂行之木,必將進入到大海。人修道也是一樣,只要能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誑,精進無疑,我保證其人必將得道。」

〖原文〗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人為道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誑,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

《二六》

佛告誡出家修行的沙門:「要謹慎啊!不要過於自信你自己的心念、意志方面的自制力,自己的心念、意志終不可信。謹慎啊,不要與男女情色相會,與男女情色相會即有災禍產生。證得阿羅漢道果,才可相信你自己的心念、意志方面的自制力。」

〖原文〗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

《二七》

佛告誡出家修行的諸沙門:「謹慎啊,不要看視女人。如果見了,也應該熟視無睹。謹慎啊,不要和女人說話。一定要和女人說話時,應當警誡自己心意,整治自己的行為。警告自己,我是出家修行的沙門,我身雖處於當今濁世之中,但應當如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為污泥所染。

把老年婦女看成母,把年長女人以為姊,把年少女子看成妹,把年幼女子看成自己的女兒,對她們尊敬、有禮、倍加愛護。如果不能如此看待女人,那麼應當真實審視,從頭至足看看自己身體內部,這個身體裡有什麼呢?只是裝著惡露等各種不淨物,這樣就可以放開原來可能存有一切不該有的心意了。」

〖原文〗

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視。慎無與言,若與言者,勅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為妹,幼者子,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唯盛惡露諸不淨種,以釋其意矣。」

《二八》

佛說:「人要修道就要去除情慾,把情慾看成乾草遇上了烈火。火來了應該退避。修道之人見愛欲,必當遠離它。」

〖原文〗

佛言:「人為道去情慾,當如草見火,火來已卻。道人見愛欲,必當遠之。」

《二九》

佛說:「有人患有淫情不止的毛病,就預備用斧刃自己閹除男根。佛就對他說,閹除男根不如斷除自己心中的妄想。心是人一切行為的統領,妄想停止了,所有一切淫情也就消失了。邪心不止,自己斷除男根又有什麼用處呢,而且這樣做,人一會兒就會死。」

佛說:「世俗的正邪顛倒見解,就如這個痴人。」

〖原文〗

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陰。佛謂之曰,若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斯須即死。」佛言:「世俗倒見。如斯痴人。」

《三〇》

女孩與情人訂下了誓約,到時彼男卻負約不來,女孩後悔地說:「欲,這個東西,我已知道欲的本意。愛欲原來是在胡思亂想中生成。我沒有了妄想,愛欲也就沒有了。」佛行道聽聞,對出家修行的沙門說:「記住,女孩的這段話是過去佛迦葉佛時期所說的頌偈,在世俗間流傳。」

〖原文〗

有淫童女與彼男誓,至期不來,而自悔曰:「欲吾知爾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佛行道聞之謂沙門曰:「記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間。」

《三一》

佛說:「人從貪愛和欲望中產生憂愁,從憂愁生畏懼。沒有貪愛就沒有憂愁,不憂即無畏。」

〖原文〗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

《三二》

佛說:「修道的人,就好比一人與萬人戰,披上盔甲拿起刀槍,出門欲戰。意志薄弱膽怯的人不戰自退,有的半道敗還,有的格鬥而死,當然也有大勝還國高遷。修道的人只要能堅持其心,精銳進行,不被世俗狂愚之說迷惑,欲滅惡盡,必定得道證果。」

〖原文〗

佛言:「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被鉀操兵出門欲戰,意怯膽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鬪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於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得道矣。」

《三三》

有個出家修行的沙門,夜晚誦經,聲音很是惆悵悽苦,對出家修行能否成功有疑惑後悔之意,想返家還俗。佛叫住這個沙門問:「你在家時做些什麼呢?」沙門答:「經常彈琴。」佛就問他:「琴弦如果鬆弛了會怎樣呢?」沙門說:「那琴就彈不響。」佛又問:「弦蹦得太緊又會怎樣呢?」沙門說:「那也無法彈奏。」佛再問:「弦調得鬆緊適度是怎樣結果呢?」沙門說:「彈奏種種樂音都是聲聲感人。」佛告沙門:「學道也是這樣,要適度調節自已身心,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放鬆。這樣修道一定會成功。」

〖原文〗

有沙門夜誦經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歸。佛呼沙門問之:「汝處於家將何修為?」對曰:「恆彈琴。」佛言:「弦緩何如?」曰:「不鳴矣。」「弦急何如?」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如?」「諸音普悲。」佛告沙門:「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

《三四》

佛說:「人修道就好像鍛鐵一樣,漸漸深入,把鐵內的碴滓去除,打造成有用的,也必定是高質量的器具。學道也是一樣,在學道的過程中漸漸深入,去除心中污垢,精進就道。但也不能過於緊張,過於緊張則身體疲倦。身體疲倦即心有煩惱。心意煩惱即有退心、修道退步,修行退步即加重了罪孽。」

〖原文〗

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三五》

佛說:「人修道亦苦,不修道亦苦。只是不修道的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永遠處於生死不息的輪迴之中,其苦難以述說。」

〖原文〗

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

《三六》

佛說:「作為人,脫離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得為人身難。做了人,不做女人,身為男人又很難。做了男人,六情(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完具難。六情已具投生在中國(指中土,文化昌盛之地)難。既處中國,生在信奉佛道時期難。生在了信奉佛道時期,又能遇上有道之君(政治開明時代)難,投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佛法僧),正好碰上佛住世時代難。」

〖原文〗

佛言:「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六情已具生中國難,既處中國值奉佛道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

《三七》

佛問諸沙門:「人命有多長的時間?」有沙門答:「在數日間。」佛說:「你還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有多長的時間?」答:「在飯食間。」佛說:「你也還未能為道。」又再問一沙門:「人命有多長的時間?」答:「呼吸之間。」佛說:「善哉,這樣認識,可以稱謂是修道的人了。」

〖原文〗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三八》

佛說:「我的弟子,即使離開我在數千里之外,只要能意念我教給的戒行,必定得道。我的弟子,即使在我的身邊,如果意在邪,那麼永遠不能得道。能不能得道,根本在於是不是遵循我所教給的戒行。在我身邊,卻不能持戒,又有何益呢?」

〖原文〗

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三九》

佛說:「修道的人就好比食蜜糖,中間是甜的,旁邊也是甜的。我所說的佛經亦是如此,一切佛經所要表達思想都是一樣的銳利和深刻,遵照佛經修行的人都將得道。」

〖原文〗

佛言:「人為道猶若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快。行者得道矣。」

《四〇》

佛說:「修道的人能拔除愛欲之根,譬如摘懸珠,一一摘之,終有摘盡的時候,惡盡之時,必得道。」

〖原文〗

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欲之根,譬如摘懸珠,一一摘之,會有盡時,惡盡得道也。」

《四一》

佛說:「修行佛道的諸沙門,應當如牛負重行進在深泥中,極端疲勞也不敢左右看顧,一心希望脫離深泥,然後稍微輕鬆一點。出家修行佛道的沙門看待情慾,比深泥還要厲害,一心一意念道,可免眾苦。」

〖原文〗

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慾,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

《四二》

佛說:「那些占據著諸侯(帝王將相)之位的人,在我看來,只不過是人世間的過客。金玉之寶,在我看來只是一些礫石。再看看那些豪貴細潔的衣飾,原來只是一些破布片罷了。」

〖原文〗

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氎素之好,如弊帛。」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歡迎指正

第二稿2012年元旦於太倉

電子佛典Rev:1.10(Big5)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7冊No:0784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