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仰信彌陀大悲願力稱名之人必得往生(一)


時間:2017/12/16 作者:信願法師專頁

【決定往生語錄】仰信彌陀大悲願力 稱名之人必得往生(一)

第四十九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這段法語仍然是在說深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觀經》所說的三心之一,法然上人在《全集》裡面,說到《觀經》三心的第二深心,說的非常的多,因為這是我們對阿彌陀佛本願名號一定要建立的,所以深信之心說的很多,是顯示深心對我們念佛人而言,確實非常的重要。

法然上人《答秀實書》云: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何事乎?具諸煩惱、造多惡業、無餘善根之凡夫,仰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稱念阿彌陀佛光明名號,若百年、若四五十年、若一二十年,乃至一二年,始自欲往生之時,直至臨終不退轉;若七日一日、十聲一聲,或多或少,稱名念佛之人,決定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名為深心也。

然而,多有願往生之人,雖稱念本願名號,因懼於內心妄念常起,外相亦少余善,而自覺卑下,以為往生不定,此已懷疑佛之本願矣!

是故善導和尚遙顧未來行者之留有此疑,為除此疑,而勸決定心故,詳細解釋「具足煩惱、造諸惡業、善根薄少、未能開悟之凡夫,乃至一聲稱念,必得往生」之理。

縱有多佛,遍滿空中,輝光吐舌,一一說言:「造罪凡夫之念佛往生,虛妄之事,不可信也。」亦不因此起一念驚疑之心。何以故?阿彌陀佛未成佛之昔,誓言:「若我成佛,稱我名號,乃至十聲一聲,若不生者,我不成佛。」其願不虛,今已成佛,應知,稱其名號之人,必得往生。】

這段法語,法然上人首先解釋「深心」兩字的意思,然後說出不少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雖然每天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但是心中害怕妄念障礙往生,最後再引用善導大師機法兩種深信的意思,勸勉念佛人,縱然有很多諸佛如來遍滿虛空,考驗你念佛人,向你說,「造罪的凡夫,念佛往生這件事,是虛妄的,不可相信」,也不可因為如此就起驚懼懷疑的心,因為阿彌陀佛的本願,乃至十念絕對的救度。

在這段法語,法然上人說到「決定往生」,以及「必得往生」,短短几行的文字,將決定往生重複說兩遍,就是要讓念佛人,對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生起真實的信心。當然在佛要救度眾生這方面,一定是沒有問題,問題絕對在眾生這方面。所以如果你心中對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有了決定往生的把握,相信往生三法信、願、行你一定會做好,也就是信願經常鼓勵諸位菩薩修學淨土法門,要做好深信、切願、力行。將這六字做好了,那麼往生極樂世界,你不必問別人,在你的心中一定是非常的篤定,往生極樂世界是絕對的。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這句話,事實上法然上人是引用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解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對《觀經》三心的解釋,解釋最多的也就是第二深心。在疏文善導大師用「就人立信、就行立信」這兩方面來解釋深心。就人立信善導大師又說七信四難,光是就人立信疏文就說了很多。其次就行立信,善導大師說五種正行。這五種正行,就是我們念佛人要實踐起行的內容:第一讀誦正行,第二觀察正行,第三禮拜正行,第四稱名正行,第五讚嘆供養正行。所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影響後來的法然上人實在非常的大。這段法語,法然上人回答秀實這個人一封書信。這封書信當然不只是這段法語而已。

深心就是深信之心,那麼深信的內容是什麼?當然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對深信何事清楚明白了,那當然信就決定真實。「深信何事乎?」下面就會說出深信何事:

「具足煩惱,造眾多惡業,無餘善根之凡夫」,這樣的凡夫就是諸位你我,就是在娑婆世界輪迴六道的凡夫眾生。自己反觀自省,你我是不是「具諸煩惱、造多惡業、無餘善根之凡夫」?如果是,那麼機法兩種深信的第一信機你就做到了。信機做到,信法就能做到,因為機法是一體不二的。

這樣的煩惱凡夫,「仰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這句話是說信,「稱念阿彌陀佛光明名號」,這句話是說行。所以法然上人與善導大師,只要說到念佛教法,一定是信行並舉,說信一定說行,說行一定說信,而且有一個原則,說信在前面,說行在後面,這段法語也不例外,「仰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在前面,「稱念阿彌陀佛光明名號」在後面。第十八願的因願文也是如此,說信在前面,說行在後面。第十八願因願文大家都很熟悉,法藏菩薩誓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至心信樂」,說信,在前面,「乃至十念」,說行,在後面。所以就因願文的文字前後,法藏菩薩的誓言,確實也是先說信再說行。善導大師在說機法兩種深信,疏文只要說到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也是一樣先說信再說行。從《觀經四帖疏》的第二深心釋,「就人立信」說七信,信說前面,後面說「就行立信」說五正行,也是信說在前面、行說在後面,法然上人也是如此。所以修學念佛法門,我們對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每天虔誠的稱念,你要了解,自己的心中是不是將信做好了?如果沒有,你應該好好從淨土經論,對阿彌陀佛更深入的了解,內心才會建立真實不變的信心。然後信心的流露就是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你流露在口業對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的深信。所以信與行一體不二,信願經常在譬喻,信猶如是手心行猶如是手背,手心與手背同樣都是在手上,同一隻手,一體兩面,所以缺一不可,離開手心無手背可言,離開手背無手心可言。離開信無行可言,離開行無信可言。

所以「仰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為什麼要「仰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因為四十八願度眾生,四十八願是能度之法,眾生是被度之機。我們在寺院道場念佛共修,一開始一定先唱贊佛偈,然後再念佛。贊佛偈八句話,第七句話就是「四十八願度眾生」,既然四十八願度眾生,我們是被四十八願教法所度的眾生,我們當然要對四十八願的教法有所了解,這樣我們要被四十八願的教法,度化前往極樂世界,內心才會有安心踏實的感受。有的人雖然至誠念佛好幾年了,但是從來沒有讀過《無量壽經》,怎麼可能會了解四十八願的道理?因為四十八願的因願文記載在《無量壽經》的上卷,所以學習淨土法門,與任何八萬四千法門,都一定是要解行並進、行解相應。

「仰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就果地來說,因願產生了救度眾生的力量,就是在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因願成就果號。米煮熟叫做飯,在因位叫做米,在果位叫做飯,指同樣一種東西。說本願、說名號也是如此,是指阿彌陀佛,在因位到果位的差別,所指的是同一件事,猶如在因位叫做米,在果位叫做飯。有人說「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我不要相信本願」,這就猶如我要吃飯,但是我不相信飯是米煮成的。這就是修學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在解門對阿彌陀佛的淨土經論還不是相當的了解,甚至阿彌陀佛的淨土三經不曾讀過,那念佛怎麼可能會對阿彌陀佛產生一生不變的信心?念佛是一輩子的事情,不是念三年五年之後就不要念了。

因為仰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一定要做到,然後如何去實踐仰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就是下面所說的這句話:

「稱念阿彌陀佛光明名號」,說到「稱」一定是顯示在口業,說到「念」也許顯示在口業,也許顯示在意業。說「念佛」可以口念也可以意念,如果說「稱名」,那就只限定在口業稱念,所以說「稱」與「念」兩字,那麼當然就包括口業的念佛與意業的念佛。

「阿彌陀佛光明名號」,在這裡法然上人這句話說的真好。光明是用,名號實體 體用一如,有體必然有用。那麼稱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法體,就會起光明普攝妙用。所以,當我們念佛的時候,雖然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阿彌陀佛光明,對我們念佛人的照耀。有的人有很特殊的能力,有陰陽眼,能看見我們念佛人念佛的時候被佛光照耀,甚至我們念佛人的心光也會產生,有陰陽眼的人就能夠看出。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你的威神光明普攝。也許你會說:「我又沒有看見阿彌陀佛的光明普攝。」源信大師說的很好:

【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

雖然我們的煩惱障眼,看不見佛的真身妙相,也看不見佛的光明普攝,但是阿彌陀佛的不斷光明,對我們念佛人的時刻照耀,這是真實的。如果阿彌陀佛的光明普攝,我們凡夫的肉眼能夠看見,大概也不需要有法師講經說法;如果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是我們凡夫障眼可以目睹親見,大概也不必法師說法了,大家一定會很認真念佛的。下午有某一個電台的主持人,到講堂參訪信願。這位電台主持人,她的父親在不久之前過世了,邀請我們本願山彌陀助念團的蓮友助念,念到她的父親臉色粉紅安詳,身心柔軟,她問我說:「請問師父!我爸爸這樣,有往生極樂世界嗎?」我說,我沒有去助念我不知道,我沒有看見亡者本人,也沒有辦法判斷,不過印光大師在《文鈔》說了很多往生的憑證,其中有一篇文,叫做念佛往生與不往生之證據,其中印光大師說到往生的憑證,說的很多,就是一個人在臨命終,能夠預知時至、說偈勵眾,或者合掌念佛,正念分明,端坐往生,那這些都可以判斷,這個臨終者舍報之後,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從亡者平生的修持,除了念佛以外,符合《觀經》所說的三福。也可以在亡者舍報之後,他身心柔軟,頭頂餘溫,臉色安詳,甚至天樂鳴空,或者滿室異香,都可以證明這位亡者往生極樂世界。這方面,在《文鈔》印光大師說了很多。而且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印光大師也說了很多念佛往生的公案。印光大師在說念佛往生的公案,有一個模式,開頭一定先說淨土法門的大要,或者說每一位凡夫眾生都有佛性的道理,然後再介紹亡者生平事跡,修行點滴,結論會將亡者的種種瑞相一一說出來,然後再下結論的話說,以上靈感瑞相數端,就可以證明這個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