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劉素云:無量壽經33集文字版


時間:2018/9/12 作者:蓮藏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這節課交流的內容比較多。我總結可能這節課有「三多」吧。

第一多:是內容比較多,因為這個內容都是第十七品的。如果你分兩節課講呢,就少。一節課講,稍微有點兒多。我的意思,還是這一節課把它講完。這是一,內容比較多。

第二多:就是陌生的辭彙比較多,而且比較難解釋,解釋了也很難聽懂。所以這是第二多,就是陌生的辭彙比較多。

第三多:是理性上的東西比較多。但是這個理性上的東西,我們又不能不講,不能不說。怎麼辦呢?我想,理性上的東西我還要講。講完了理性上的東西,我再用例子來說明這個理性的東西,幫助大家來理解。也只好這樣了,因為我就這麼大的能力。我儘可能把這個理性的東西說明白,然後再舉一個恰當的例子,把這個理性再補充一下,讓大家聽得明白一些。

下面請大家看這一段經文:

【微瀾徐回。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蜜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舍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這一段經文不短,但是它的意思比較簡單。是說什麼呢?說我們聽極樂世界這泉池流水的聲音,就是在聽經聞法,因為這個流水會說法。

前幾節課,我們大家都聽了,樹會說法,花會說法,小鳥會說法。那這個呢,就是泉池裡的流水照樣會說法。所以我們聽泉池的流水聲,就是在聽佛法。

而且它有個什麼特點呢?就是無量無邊法門的佛法,你想聽哪個,你聽到的就是你要聽的;你不想聽的,你就聽不到。這個是特別奇特、特別殊勝的。

下面看幾個辭彙。

這個辭彙比較多,我們慢點兒說,大家認真聽。

第一個〔微瀾徐回〕:這個「微瀾」是指那個小的波紋;「徐回」呢,是緩緩地回流。

下一個辭彙是〔轉相灌注〕:指水波徐緩地來回交流。

一會兒我說,這個來回地交流怎麼來理解。而且來回交流的這個水波,它又互相激盪、輾轉,產生了小的波浪。

為什麼它可以來回交流呢?昨天我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水是輕的,它可以往上流。不像我們世間的水,只能往下流。它那水可以往上流。

為什麼說「轉相灌注」呢?你想想,水從低處流到上面,它有個撞擊,和水有個交叉;然後它又從上面流下來,流到下面,又有個撞擊,又有個交叉。水可以上升到虛空,然後從虛空再下降,這就是「轉相灌注」的意思。

下一個詞〔佛法僧〕:這個容易理解,代表覺、正、淨,是修學的主要綱領。極樂世界的眾生,也是依這個來修行的。

下一個辭彙是〔波羅蜜聲〕:是究竟圓滿的意思,這裡指菩薩修學的六個原則,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六波羅蜜」。

下一個辭彙是〔止息寂靜聲〕:「止」是停止;「息」是息滅種種妄想;「寂靜」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這是佛法,一切法門修行的功夫,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

下一個詞〔無生無滅聲〕:不生不滅的涅槃真理的法音,叫「無生無滅聲」。

下一個辭彙是〔十力無畏聲〕:這個是佛所證得的境界。

極樂世界的泉池波聲,皆出如此的大法音聲。

「十力無畏聲」是佛所證得的境界。

「十力」是佛在果地上的十種特殊的能力。

這十種特殊的能力是:

第一,是處非處智力。

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第三,知諸禪解脫智力。

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

第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這十種力,是佛獨有的,菩薩們不具備。剛才是介紹這十種能力的名字,再往下的時候,稍做詳細的解說。

下面再解釋一個詞語,叫「無畏」,又叫「無所畏」。

這是佛與一切大眾說法,得泰然自在、無所畏懼的德能。

這個「無所畏」一共有四種:

一,一切智無所畏;

二,漏盡無所畏;

三,說障道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這是四種無所畏。

下面一個辭彙是〔無性無作無我〕。

「無性」:「性」是性體。一切法都沒有實體,所以說「無性」。

「無作」:又叫無為,就是離一切有為的造作。

「無我」:一切法都是隨因緣在變化的,不是自己能主宰得了的。我們現在的身體是五蘊假合,沒有常一的我體,緣生緣滅,受業力的支配,所以說「無我」。

下一個辭彙是〔大慈大悲喜舍聲〕。

「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

一,慈——與眾生樂;

二,悲——濟眾生苦;

三,喜——見他人離苦得樂,生起歡喜心;

四,舍——內心平等,沒有執著。於眾生舍一切冤親等,等等分別,捨棄一切貪、瞋、痴等過失。眾生修習得無量的福報。

下一個辭彙是〔甘露灌頂受位聲〕:這是表法。

「甘露」是天人的不死藥,吃了能長生不老、力大體光。這是比喻不生不滅的大法。

「灌頂受位」:「灌」是大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佛以大慈心,將無上的頂法傳給菩薩,這叫「灌頂」。菩薩接受了佛的灌頂傳位之法,就叫「灌頂受位」。

現在我們看這一段經文的每一句經文詳細的解釋。

第一句:

〖微瀾徐回〗

剛才我說了,「瀾」是細小的小波浪。我們就說細小的小波紋,更確切一些。大了就是浪,再大的就是波濤。所以「微瀾」在這裡可以解釋成細小的波紋。「徐回」是緩慢地回流。

〖轉相灌注〗

類似我們世間的瀑布。瀑布的水從上面流下來,底下也是水,互相一撞擊,必然發出聲音。西方世界的水可以往上流,故有「轉相灌注」的奇妙景觀。

〖波揚無量微妙音聲〗

流水的聲音就像交響樂一樣,聲音好聽。特別是許多的水,在有波濤的情況下,就像瀑布一樣,有大有小。我們看過瀑布的人都知道,在大瀑布之外,還有許多小小的細流,也像那個小的瀑布一樣。因為大瀑布和那個小細流的瀑布,它發出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所以就像不同的音符匯合在一起,就成了美妙的音樂一樣。

下面的八句經文,從「或聞佛法僧聲」一直到「甘露灌頂受位聲」,這一共是八句經文。這八句經文是把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包括盡了,一樣都沒有漏掉。

在七寶池中沐浴就是在修行。大家聽了這一句,羨慕不羨慕?在七寶池裡沐浴就是在修行。

而且就在沐浴的過程當中,你想聽什麼法,你就一定得到滿足。你聽到的,一定是你想聽的那個法。你說這有多麼自在。

〖或聞佛法僧聲〗

「佛法僧」是三寶。

「佛」是覺,覺而不迷。

「法」是正,正而不邪。

「僧」是淨,淨而不染。

另外,這個「僧」還有一個意思,它表示和合。從理上講,是淨而不染;從事上講,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道,遵守三福、六和,這就是僧團。

如果三福、六和不具足,就不能稱為僧團。僧團的條件,一定是修六和敬。三福是正因,是自己淨業的根本;六和是處眾,是佛為我們制定的,大眾相處要遵守的基本戒條。

所以「僧」是和合僧團,如果這樣的僧團出現,必定得到諸佛的護念。

特別是我們修淨土,修念阿彌陀佛的,因為這部經、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因此念佛僧團,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僧團,就是一切諸護法善神擁護的僧團。這後兩句我再說一遍,大家好好地品味品味。因此念佛僧團,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僧團,一切諸護法善神擁護的僧團。

那反過來說,如果你不是一個和合的念佛僧團,你不得諸佛的護念,不得諸護法善神的擁護,就是這麼一個關係。

我們學歷史、讀歷史都知道,每個朝代的開國的都是幾個人。可能超過十個人的幾乎沒有,就是超過十個人,我們說就叫開國元勛吧,可能超過十個人的不太多,幾乎沒有。說幾人一條心就能推翻一個舊政權,建立一個新的國家。那你說他們有什麼能力?因為什麼?就是因為一條心,這個一條心是厲害的。

比如說,我們舉這樣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巴蜀有幾個人?一共就四個人。劉、關、張,後面加了一個諸葛亮,就是這四個人,因為一條心,所以他們就建立了一個國家。

因此我們說,如果一個道場,四個人一條心,你知不知道,那了不得!一個道場,如果四個人一條心,那都了不得,佛法非興旺不可。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教,在鹿野苑五個比丘,一個老師帶五個學生。六個人一條心,就能在世間建立了佛法。而且這個佛法能傳一萬二千年。同修們想一想,六個人可以創教,難道六個人不能興教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諸佛弟子深深地反省。

下一個辭彙是〔波羅蜜〕。

通常我們講的六波羅蜜,這是大乘菩薩修學的綱領。菩薩們的行門無量無邊,歸納成六大類,就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波羅蜜」什麼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意思。

關於這六波羅蜜,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後面有的地方還要提到,所以在這裡我們就不詳細說。

我想重點說說六波羅蜜里的第三個:「忍辱」。

如果你還有一個「忍」的心,我要忍,你的忍辱功夫沒有到家。

我這麼說,有的同修可能又糊塗了。那我說我要忍,還說我的功夫不到家,那怎麼叫到家了呢?我告訴你,連忍的意念你都沒有了,你的忍辱功夫就到家了。如果你還有個忍字,你的功夫真的沒到家,就說明你那個忍辱的功夫沒有圓滿。當忍辱功夫全部圓滿了的時候,一切都化解了。因為什麼?清淨心中不立一法。這個道理你要明白了,你就知道我剛才說的是對的。

下面看:

〖止息寂靜聲〗

這一句,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就是我前面多次提到的《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講的「師子奮迅三昧」,講的就是這個境界。

〔無生無滅〕就是「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是什麼意思?就是知道宇宙之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物是不生不滅的。

看下一句:

〖十力無畏聲〗

前面我剛剛說完,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這十種特殊的能力是佛獨有的,不要說我們凡夫沒有,就連菩薩也沒有,羅漢和緣覺當然更沒有了。唯獨如來果地上有「十力」。「十」不是數字,是表法的,是表無盡的德能。

下面,對於佛在果地上的十種特殊能力,我向同修們再做以簡要的介紹。

第一種能力:是處非處智力。

剛才我說了,這個辭彙都比較陌生。這是第一種能力「是處非處智力」。我們先說說什麼是「處」,什麼是「非處」。

「處」是道理的意思。那些道理是對的、是正確的,就是「是處」。如果那個道理是錯誤的,就是「非處」。

對於宇宙之中一切事物是怎麼發生的,是從哪裡來的。這些現相產生之後又會有什麼變化,將來又到哪裡去。這些種種理論現相,乃至於作用,佛無所不知。這樣的能力稱為「智力」,這是真實的智慧。

在這裡加上「是」和「非」,是特別著重因果關係。「是處」,理論是正確的,「非處」就是理論是錯誤的,簡單地說就是這樣理解。

第二種是:業智力。

「業」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時候稱為「事」,事情做完了之後,產生了影響和結果那叫「業」。因此,起心動念是造作,言語也是造作,行為也是造作。

佛有能力知道一切眾生三世業因果報。所以「業智力」是專門對人說的。你有善業,必定得善果;你有惡業,必定得惡報。有漏業,決定在六道里輪迴;如果你是無漏業,決定超越三界。佛的這種智慧能力,稱為「業智力」。

第三種能力:定智力。

佛門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定」是求真實智慧的不二法門。我們要想求真實智慧,須從定中求。

「定」就是清淨心。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定」。「定」就是自性。

定心起作用,是真實智慧。

修定的過程有真的定,也有假的定。比如世間的禪定,就不是真實的定,我們稱為「四禪八定」。

佛法里講真假有個標準,我這麼說大家就理解了,那什麼是真定?什麼是假定呢?有一個標準來驗證。這個標準就是: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是不變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就用真假來區別,用變和不變來區別真假。

真的定,你得到了以後,永遠不會退失;假的定,你得到之後,到時候它會退失的。比如說世間的「四禪八定」,這個定就是假的。為什麼?因為它會失掉。

世間禪定最高是非想非非想定。你得到了這個定,你生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以後這個定功就失掉了。由此可知,這不是真正的定。按照那標準一衡量,因為它會變,它會失掉,所以這個四禪八定是假定,不是真的。

什麼時候是真定呢?再往上提升,第九定是真的。第九定是阿羅漢證得的。得到了這個定,絕對不會再退轉。所以第九定開始,才是真正的禪定。這個我們學佛的同修要明了。

定中所發生的智慧的大小,定力的深淺,佛都知道。從世間的四禪八定,到出世間的種種禪定,佛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就是「定智力」。

佛既然樣樣都知道,他又特別稱讚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我們應當相信,三昧就是禪定。在一切禪定中,都沒有念佛三昧來得殊勝。念佛三昧最殊勝之處,就是人人可以修,人人都能得到,而且不需要多年多月,一生當中就能成就。依經上所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得到一心不亂。所以說念佛三昧,不愧為佛把它稱為「三昧中王」。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就是告訴我們,念佛三昧就是禪定。它的殊勝之處在於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得得到,而且時間不要很長。這是它的殊勝之處。

第四個力是:根智力。

教化眾生,要知道一切眾生根性的差別,才能夠契理契機。佛了解眾生的根機,特別是了解末法眾生的根機。佛慈悲到了極處,為我們開了淨土念佛法門。為什麼?佛知道末法眾生剛強難化。

念佛法門好在哪裡呢?什麼樣的根機用這個法門,都有利沒有害。這是非常難得的,這就是念佛法門的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根機,你修學這個法門,只能有利沒有害處。大家可以放心地修學。

說到這個根性啊,很難。要能做到,中根、下根性的人都能得到利益,在佛法里只有念佛法門這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如果你能接受念佛法門,你這一生必定得到最殊勝的利益。這個最殊勝的利益,就是往生不退成佛。

第五種力是:解智力。

就那個「解(xiè)脫」的「解」。有的人念解(jiě),解脫力,解智力,都可以。習慣性怎麼念,你就怎麼念吧。這個是知道一切眾生知解的能力。誰知道?佛知道。眾生的種種願望、種種需求、種種嗜好,你不用說,佛都知道,這叫「解智力」。

所以說,佛說的,都是你心裡想要的。你還沒說出來,佛已經替你講出來了。佛有這種能力,不是普通人所能有的。

這個「解智力」,我舉個例子。

咱們淨空老法師,老人家這個解智力是太強太強了!我的感受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就是老法師講經說法這麼多年,從來不用講稿。因為我也上台跟大家交流,也需要講,我是有切身體會的。這麼多年老法師講經說法不用講稿,上台就說,那就是這種解智力。老人家完全具備,我們不具備。

第六種力是:界智力。

這個「界」是「界限」的那個界。這個「界」是表示什麼?是說每個人的境界不同。

佛法里講共業,講別業。這個別業,就是與一般人完全不同的叫別業;共業呢,就是與大眾相似的,這叫共業。

那佛制定的戒律,戒誰?我們同學到現在可能沒弄明白。這個戒律是給誰制定的?在這裡告訴大家,佛制定的戒律,只戒自己,不戒別人。這句話新鮮不?戒律只戒自己,不戒別人。

為什麼不戒別人?因為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一體嘛。是不是啊?一體,還有什麼你和他呢,還有什麼別人呢。

所以說,只要求自己該怎麼做,不要求別人該怎麼做。如果你要求別人怎麼做,不要求自己怎麼做,這不是佛法。這是佛法跟世法不同的地方。所以告訴大家,只見自己的過失,不見別人的過失。只律己,不律人。這樣天下太平。

第七種力:至處智力。

這個「至處」就是到達的意思。意思是你修什麼法門,你將來會得到什麼樣的成就。

世出世間的法門無量啊,但是佛都知道。比如說,佛知道我們每個人,你修學的結果是什麼,這就叫「至處智力」。就是能知道你的發展前途是什麼,這麼說大家就聽懂了。

第八種力是:宿命智力。

眾生無量劫的業因果報,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宿命通」,這就是佛的宿命智力。

第九力:天眼智力。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這個能力不可思議。

第十種力:漏盡智力。

這是十力當中最最重要的一力。「漏」是煩惱的代名詞。圓教佛果才具有「漏盡智力」,圓教等覺以下的都沒有。所以說「漏盡智力」是十力中最最重要的,只有圓教的佛果才具有這個力。

下面說說「無畏」,也叫「無所畏」。

佛與一切大眾說法,得無畏之德。

佛有四種無畏。

第一,一切智無所畏。

這個是什麼意思?就是佛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確實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當然他沒有恐懼,沒有畏懼。這是第一個,一切智無所畏。

第二,漏盡無所畏。

佛斷盡了一切煩惱,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他的心清淨至極,所以才有大無畏的德相現前。

第三,說障道無所畏。

也就是說,佛講惡業、講煩惱、講迷惑,講善惡果報等諸障法,而無所畏懼之心。

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這個是講方法。比如說,佛講戒定慧,講六度萬行,佛講這些是因為佛都做到了,所以他講起來無所畏懼。如果佛要是沒做到,他講這些,他會感到很難為情,不好意思。

為什麼有的人看到經典上講的,自己沒有做到,嚇得不敢上台講?這個我們都可以理解。為什麼呢?因為自己沒做到,你上台去講,講起來心虛。因為你沒做到,你上去誇誇其談,你會心虛的,你心裡沒有底。所以佛為什麼說,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所說的他完全做到了,所以他講起來,那肯定是理直氣壯。

下一句:

〖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

這句話非常難懂。先說說什麼是「無性」,什麼是「無作」,什麼是「無我」。這些意義比較深,不好講也不好懂,我們先了解個大概吧。

佛在經上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性是體,「皆無自性」,就是沒有自體。因為一切法沒有自體,所以萬法皆空。理論上講是這樣說。

《金剛經》上是怎麼說的呢?《金剛經》上是這樣說的,「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生不生僻?非常生。

這一句經文呢,是把宇宙人生的一切萬法的真相說盡了、說絕了。所以才深,我們才不容易理解,慢慢來。

這個「合」是組合,萬事萬物就是一個基本物質,組合不同而現的相。

說到這裡呀,我就想,這個東西組合,這個相就現出來了;你一不組合,它就沒有這個相了。用一個什麼例子跟大家說,大家能聽明白呢?

我就想這麼一個例子,就小孩兒玩的那個積木。你看那個積木,它可以堆積成各種各樣不同的相狀。比如說,你想給它蓋一個大樓,你就可以給它堆積成一個大樓的相狀;如果你想給它堆成一個大船,它就現大船的相狀;如果你給它要堆成一列火車,它就現一列火車的相狀。就是說,同樣的這些基本物質,你給它組合成什麼,它就現什麼相。然後你這一拆,相就沒有了。是不是這樣?

如果我用這個例子跟大家說,大家能明白我剛才上面說的那個理就好。如果還不懂,慢慢來,以後咱們繼續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就逐漸地理解了。

我用這個積木說什麼呢?一切萬相,都是緣聚緣散而已。緣聚,就現了個相;緣散,這個相就不存在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這是真相,絕對沒有生滅。

因為萬法無自體,所以佛才教我們「應無所住」。因萬法聚散無常,故佛教我們「而生其心」,這是佛說的「無性」。

「無性」我就簡單解釋到這兒。

下面再說「無作」。

「無作」跟「無為」的意思相同,就是無所作為的意思。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是這樣講的,「以有所作為,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的。什麼叫「有為」?起心動念,有心造作的都叫「有為法」。

粗顯的我們容易懂,那個細微的我們就不懂。比如《唯識論》裡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出它是有為造作的。我們想不出來,也體會不到,可佛明明都擺在有為法里。

這裡我們用一個比較容易體會的界限,來界定一下什麼叫「有為」,什麼叫「無為」。

凡是有生有滅有變化的,都是「有為法」;凡是無生無滅無變化的,都是「無為法」。用這個界限來界定什麼是「有為」,什麼是「無為」。

「無為」是常有,「有為」是無常。這兩句話,我再說一遍。「無為」是常有,「有為」是無常。有生滅就是無常。

在百法裡,定是無為法。因為定是心裡清淨,清淨心是無為法。如果你心裡有想、有念頭,那都是有為法。包括我們想諸佛菩薩,也是有為法。這一句話不太好理解。

我們想諸佛菩薩,怎麼還是有為法呢?後面有一句話跟著解釋這句,唯獨想阿彌陀佛不是有為法。為什麼?因為想阿彌陀佛,你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證得了無量壽。無量壽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的是「無為」。

這麼解釋,你一連起來一聽你就懂了。所以我們連諸佛菩薩也不要想,單單想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下面再說說「無我」。

這個「我」,單講這一個字,是主宰的意思。佛經上曾經對這個「我」字,說了八個定義,就是這個「我」。在這裡我們不細說,我們就挑最重要的那個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就是主宰。就是自己能做主,這叫主宰。如果你自己能主宰自己,能做得了自己的主,這才稱為「我」。

佛告訴我們,「凡夫無我」。在這裡這個無我,你可千萬別誤會。這個無我是什麼?是說凡夫做不了自己的主宰。另外第二個意思就說,凡夫不自在,他不自在,也無我。

所以一般的人,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叫「人我執」。執著一切法是實有的,是存在的,這叫「法執」。前一個是人我執,這一個是法執。

身體沒有主宰,萬法也沒有主宰。都是什麼主宰呢?是皆由業緣波動,聚散無常,這個是十法界六道的真相。

這一段真的很深很難。

《心經》上講啊,觀自在菩薩用的是智慧,故「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凡夫是用情識,所以見不到事實的真相。用智慧觀察,實實在在沒有我。

《金剛經》上說「通達無我法者」,無我相,無法相。無我、無法就是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這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

看下面一句經文是:

〖大慈大悲喜舍聲〗

佛經上常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慈無量」是能幫助一切眾生得到快樂。

「悲無量」是幫助眾生離開苦難。拔苦是悲,與樂是慈。

「喜無量」呢?就是看到眾生離苦得樂,歡喜心油然而生。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就快樂。「喜」的是別人離苦得樂。這個心量大。不要看到人家離苦得樂了,你心生妒忌。如果你心量大,你是菩薩心。

「舍無量」是什麼意思?是自利利他而不執著,就是不執著「舍」。有慈悲喜舍,但不著慈悲喜舍的相,自己才得到真正的清淨。「舍」就是清淨心。

看下一句經文:

〖甘露灌頂受位聲〗

「甘露」是天人的一種飲料,是天人飲料中最好的,甘甜味美。佛經上講,「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吃了命長身安,體力充沛,光色殊好。不但美味,而且是最高級的營養品。用這比喻什麼?比喻長生不老,在佛菩薩比喻不生不滅。

「灌頂受位」就是接受佛位。「灌頂」是表法的。「灌」是大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佛以大慈悲心,將無上的頂法傳授給你,這是「灌頂」。

哪個法是至高無上的大法呢?就是這部《無量壽經》!就是這句阿彌陀佛佛號!

這一段我覺得這個意思講清楚了。什麼叫「灌頂」,過去我曾經給大家說過。不要誤解那「灌頂」的意思,灑點水,摸摸腦袋瓜兒,那不是灌頂。以後我們就注意這個問題了,就是佛把至高無上的頂法傳授給你,這叫「灌頂」。

請看下一段經文: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看第一句經文: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

這一句經文呢,是指前面一段經文而言。你在極樂世界,想聞到什麼法都能聽得到,而且是究竟圓滿的法。

下面四句:

〖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這四句是聞法以後得到的真實利益。聞法以後,如果這四句真實利益你得不到,你這個法白聞了。像什麼一樣呢?像我們念書,書念了,到考試就不及格。

那就是說,這四句話你得到了,你就打滿分。你這樣想想,這是四句話,平均算一下,如果一句話是二十五分,那合起來是一百分,你看看你給自己能打多少分?這四句話的真實利益,你究竟得到了多少?

想想我們自己,這麼多年來常常聞法,為什麼得不到真實的利益?究其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心不清淨,妄想、分別、執著在作怪。

一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不平等。你不平等怎麼能清淨?

我們學佛的同修當中,典型的、突出的不清淨、不平等,就是天天搞人我是非。就這個問題,我幾乎每天都叨咕、都強調。因為這個問題,對我們修行能不能成就,影響是太大太大了!

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天天搞人我是非,早晨一睜眼睛,想的看的就是人我是非;和人一見面,也是人我是非;和人一接觸,還是人我是非;晚上做夢,都在夢人我是非。你說,用這樣不清淨、不平等的心去聞法,你怎麼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第二,心不真誠。

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們今天聞法,對講經說法的法師或者是善知識,究竟有幾分誠敬?

有人聽經聞法,專挑講法人的毛病。存著一種什麼心呢?輕視的心、輕慢的心。用這樣的心聽經聞法,不是「無諸分別」,而是諸多分別。是不是這樣?就換兩個字嘛,不是「無諸分別」,而是諸多分別。他有分別心、有挑剔心,有批判的心,他那個心是什麼樣的?是委曲婉轉不正直的心。他用這種心聽經聞法,怎麼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我說這段話的時候,我事先真有想法,這段話我說不說?因為你劉老師正坐在台上講經呢。但是我想,不能不說,它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我不是怕別人挑我的毛病。有毛病可以挑,但是你出於什麼心挑?我知道有人現在就從我每一講里、每一集裡,去挑他認為對他有用的東西。那個有用的東西是什麼呢,用這個好批判我。這個我心裡是明鏡兒的。但是這個話我也不得不說,你可以挑,你可以批。但是我告訴你一句話,它影響你成就,影響你成佛。

你怎麼樣能成佛?好好念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至於我講的錯與對,我自擔因果。你不要乾傻事。好不好?

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老法師教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找你自己的善知識。

因為每個人衡量善知識的標準不同,所以你用你的標準去找你的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是誰?就是你心目中最佩服、最敬仰的那個人,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你的老師。你的善知識,你的老師,你佩服他,他講的東西你能夠接受,你能夠得到利益。

是你的善知識,未必是我的善知識,也未必是他的善知識。所以我們不要去計較這個。你怎麼聽他的?你為什麼不聽他的?沒必要。因為什麼?各人心中有各人心中的真正的善知識。你聽自己心目中的真正善知識講法,你的誠敬心就會生起來,這樣你才能夠學有所成。

比如說,有同修這樣說,可能是哈爾濱的同修吧,有這樣說的,「劉素雲講的東西我從來不聽。」

有人問我,「劉老師,你聽這話生不生氣?」

我說我幹嘛要生氣呀?各有各的因緣嘛。是不是?

我不是他心目中的真善知識,我講的他不聽,這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嗎?那他心目中有他的真正善知識,他聽他的真善知識講的法,那這不是對路嘛。

老法師這不教給我們方法了嗎?幹嘛要分別你呀我呀的。我們行菩薩道,修普賢行,首要的一條要心量大,不要去分別執著。好不好?

下面幾句: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

這幾句經文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學情況,你聽到的一定是與法相應、心相應、解相應、行相應,法喜充滿。你想聽什麼,你就聽什麼;你不想聽的,你絕對聽不到。你說這有多麼自在!

這是這幾句經文的意思。

下一句經文:

〖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的菩提心,決定不會退轉。在這種環境裡,怎麼能夠退轉呢?

我們娑婆世界是進的少,退的多,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的退緣太多了。你想想,你接觸外面的環境,可以說都是讓你退心的,不是幫你精進的。

比如說,日常生活中,一天到晚,有幾個人勸你精進?有幾個人勸你念佛?還不都是勸你享受。

比如說,給你介紹這裡好玩兒,那裡好看,讓你去玩、去看。在玩和看的過程當中,你的道心不知不覺就退了。

有個老大姐,她每年都是到南方去住大約半年,在北方住半年。有時候回來了,我跟老大姐聊天,我說,「大姐呀,你在南方這一段時間,這個學佛怎麼樣啊?」

她哈哈笑了,說,「素雲哪,一出去全是玩啊,學啥佛呀!」

我說,「大姐呀,這可不行,你玩也別耽誤念佛,好不好?」

她說,「我盡力吧,盡力吧。」就是這樣。

因為我不出去,我體會不到。根據老大姐說的這個現象,真是挺可怕的。她說,我這半年哪,能想起來念一二句阿彌陀佛,就老大不錯了,成天就是玩呀。

這樣真的不行,也都是七十多歲的老大姐了。我勸你,我不反對你玩。但是你玩的過程當中,你把佛號提起來,好不好?

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叫你向道,而在我們娑婆世界教你的都是退道。正好相反。

所以我們要永遠不退無上菩提,一定要在這一生圓滿成佛。

看下一段經文: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我們下面先說說這個〔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清虛」就是不需要飲食所長養。你說這個多好,不需要飲食。「清虛」,其身近似虛無,身輕無處不到,沒有障礙,所以叫「清虛之身」。這是「清虛」的意思。

「無極」是不受老死的控制。它不受這個,其體質非常稀有。也就是一旦受身,終無老死,是無量壽的身體,所以叫「無極之體」。

剛才我說的就是什麼叫「清虛之身」,什麼叫「無極之體」。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全都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你說在我們這兒,不吃飯能行嗎?不吃飯會餓死的。是不是這樣?一比較啊,西方極樂世界是太殊勝、太美好了!是非去不可呀。

下面看看: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

「十方世界」,當然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包括這個地球。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有分的,是人人有分的。

這部《無量壽經》啊,與我們的關係是太密切了,千萬不要捨棄《無量壽經》!

下面兩句:

〖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

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裡面說的「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可是沒有說一定是上上品往生才是蓮花化生,沒有這個字樣。不是說上品上生才是蓮花化生,就是下下品往生也是蓮花化生。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也是蓮花化生。雖然是邊地講胎生,這個胎生是比喻,不是真正的胎生,還是蓮花化生。

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他的苦是什麼呢?就是五百歲中見不到佛、見不到菩薩,聽不到佛菩薩說法,這是苦,把這個苦比喻作胎生。這回聽明白了吧?

不是分品位,哪個品位高哪個蓮花化生,不是這個。所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下下品往生,哪怕你往生到邊地,都是蓮花化生。一定要堅定這個信念。

下兩句:

〖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我們現在的這個身體,是色、受、想、行、識四大五蘊之身。常常生病,常常有痛苦,這不是健康的身體。十方諸佛世界,六道眾生所受的身,和我們差不多。十方世界的眾生和我們都差不多呀。

阿羅漢,權教菩薩雖然比我們殊勝,但是比起佛與大菩薩還是相差甚遠的。

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剛才我說了,即使生到邊地疑城,也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這個境界是如來果地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真的是難信之法!

看下面三句: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是四十八願里的第一願就說明白了,而且完全實現了。

經上講的「五惡。五痛。五燒」,每一條都牽連其他的四條,絕對沒有單獨的,三惡道是無量惡業所造的果報。

真正的念佛人,對世間一切人與事加給我們的迫害,我們要忍受,不要計較、不要怨恨。因為一怨恨,來生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極樂世界去不了。應該知道逆來順受,一切都不要理會。越有苦難越要念佛,早一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的貪戀,越早回家越好。一切交給阿彌陀佛安排最好。

看最後兩句:

〖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真正受用就是快樂。

我為什麼老跟大家說,人生怎麼樣是幸福?快樂就是幸福。對於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的貪戀,早點兒回家,一切交給阿彌陀佛來安排。

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可能說起來容易,真往外交還真有點不太願意交,或者不敢交。但是我告訴大家,真交了,你真得大自在。

最後這兩句經文,就是「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這就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快樂不是造作的,它是自然的,純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是性德的受用。雖然現在我們自己的性德還沒有現前,但是有一條,我們可以享受阿彌陀佛的性德呀。

有人問,憑什麼我們可以享受阿彌陀佛的性德呢?我告訴你,因為我們是念佛人。

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的性德流露,我們可以得一分受用,這一分就足夠我們受用的了。如果我們要是跟阿彌陀佛沒有幾分相應,你哪有資格享受阿彌陀佛的性德呀?

這一品經文就講到這裡。

下面說一說幾個要點:

這一品經文,主要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環境的殊勝,重點介紹泉池功德的殊勝。

第一個要點,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蓮花化生。

七寶池中有許多光色不同的蓮花,這些蓮花不是極樂世界人種的,是我們念佛人念佛念出來的。

如果有人動念要求生淨土,七寶池中就生出一朵蓮花,蓮花上有念佛人的名字。你念佛的功夫越好,蓮花越大,光色越好。如果念佛的功夫不得力,蓮花就長得慢,光色也不好。如果你退心了,蓮花就枯死了。

這是第一個要點。

第二個要點,要建立具足三福、六和的和合念佛僧團。

這樣的僧團,是十方諸佛護念的僧團,是一切護法善神擁護的僧團。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創教,一個老師帶著五個比丘,師生六個人一條心,在鹿野苑創建了能傳一萬二千年的佛法。六個人可以創教,難道我們六個人不可以興教嗎?

這是值得我們佛弟子深思的問題。

第三個要點,我們聽經聞法這麼多年,為什麼得不到真實利益?

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

一是心不清淨。

二是心不真誠。

心不清淨,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作怪。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就不平等。心不平等,哪來的清淨?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典型的、突出的不平等,就是天天搞人是我非,想人是我非,看人是我非,說人是我非。用這種不清淨、不平等的心去聞法,怎麼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老法師教給我們一個好方法:找你自己心目中的善知識,聽你自己心目中的善知識講法,你的誠敬心就生起來了,這樣你才能學有所成。

第四個要點,這一品經文中,名詞術語比較多。對一些同修們來說比較陌生,不太好懂。我勸同修們不要摳這些名詞術語。

老法師教導我們,要離文字相,要離言說相,要離心緣相。

對這些名詞術語怎麼辦?我告訴大家,先做一點初步的了解。隨著你對經教的深入學習,對這些名詞術語,再做進一步的理解,逐漸去感悟這些名詞術語的真實義。

要把重心放在讀經、念佛上。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今天的交流就到這裡。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