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第十八願善導釋》092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時間:2018/9/29 作者:宗聞

五、願體——乃至十念

願體——四十八願,各願皆有願事與願體。

「願事」就是指這一願裡面有哪些內容;而這些內容、事項當中,主體、核心在哪裡,這就是「願體」。

此第十八願,願事即是三心與十念。

「三心」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是三心;「十念」就是「乃至十念」,這些都是願的內容。

願體者,異說區區。

願體呢,一些批註經論的大德,所說的各不一樣。

以大師三段取意文,一眼便知,本願願體即是「乃至十念」之稱名念佛,所謂「本願稱名」。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約有二十條法語的解釋,我們這一張講義取出三段,從這三段取意文就可以一目了然,本願的願體就是「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第一段是《玄義分》所解釋的: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一段,二十八個字。

第二段就是《觀念法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段,三十二個字。

第三段是《往生禮讚》的四十八個字: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由善導大師這三段第十八願取意文,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乃至十念」就是第十八願的願體。

三心在於信稱名必生,故大師不舉三心,唯舉稱名,以顯信相,並示願體。

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信是信什麼?是信:乃至十念地稱名,就必生彌陀的淨土。既然是這樣,只要大家乃至十念——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三心在於信稱名必生,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不舉三心,直接舉出「稱我名號」——稱名念佛,一方面顯示信的相貌就是信稱名必生,同時也顯示十八願的願體。

亦唯以「稱名念佛」為生因本願,亦即往生正因、正業、正定業。

攝生三願當中「生因本願」在哪一願?在第十八願,在稱名念佛;第十九、第二十願屬於攝機願,是接引各種根機的願,不是生因本願。

也就是稱名念佛的本身是往生的「正因」,其他不是正因;就業來講,念佛就是往生的「正業」;就定與不定來講,念佛就必定百分之百地往生,所以叫作「正定業」。

故法然《選擇集》之結論言(《法然上人全集》112頁):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這裡就直接講出稱名是「依佛本願」,可見第十八願願體就是稱名。我們知道,法然上人是遵從善導大師的,對善導大師的思想亦步亦趨,這段法語中的「正定之業」一詞,就是依據善導大師《觀經疏》的「正定業之文」而來的。

法然上人這段法語可以說是整部《選擇集》的總結論。

有關稱名念佛是第十八願的願體,從《觀經疏》的幾段法語也可以看得出來。譬如解釋下品上生言:

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

《觀經疏·散善義》就對下品上生做了這樣鏗鏘有力的解釋。

「望佛願意者」,從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涵來看,是「唯勸正念稱名」,是唯勸十方眾生專念彌陀佛名,往生就必定不會落空,就必定百分之百往生,跟定散諸善萬行完全不同,所以說「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

「要弘廢立之文」更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法事贊》亦言: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這都在顯示四十八願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願,根本願的願體就是稱名念佛。

最明顯的就是龍樹菩薩的《易行品》,《易行品》就直接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什麼呢?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南無阿彌陀佛;心中念,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口中念,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從這裡可以知道,念佛就是本願,本願就是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願體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名。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