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三十三


時間:2018/11/29 作者:學佛娃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

庚一、(廣講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為二:一、相續中所生之殊勝加行;二、相續中生起殊勝加行之觀修次第。

辛一、(相續中所生之殊勝加行)可分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補特伽羅;三、加行之自體;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四、(加行之前行法)可分為四:一、所獲功德;二、所舍過失;三、所知性相;四、相續所依之順解脫分。

癸三、(所知性相)可分為二:一、從本體角度略說;二、從分類角度廣講。

子二、(從分類角度廣講)可分為四:一、智相;二、勝相;三、作用相;四、自性相。

醜四、(自性相)可分為三:一、基智加行之自性相;二、道智加行之自性相;三、遍智加行之自性相。

寅一、(基智加行之自性相):

離煩惱狀貌障品及對治

基智加行的四種自性相:

佛經以「善現,是菩薩摩訶薩遠離貪瞋痴為性。」「是菩薩摩訶薩遠離貪瞋痴為相(為狀為貌)」等等,而對此段內容進行了論述。

基智加行的自性相究竟有哪些呢?

(一)遠離貪慾等煩惱之本性現行。

(二)遠離彼等煩惱之相狀——三門惡業。「相狀」,理解為果,煩惱之果。身口意三門造的惡業: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這些惡業可以說是由內心的煩惱引起的。彼等煩惱之果,遠離三門惡業。

(三)遠離彼等煩惱之因或者狀貌——常、樂、我、淨之分別。遠離煩惱之因,顛倒的思想——常、樂、我、淨。將非恆常的視為恆常,不快樂的視為快樂,非自我的視為自我,不清淨的視為清淨,有這些分別念、顛倒的思想,自然就會產生貪慾等煩惱,進而身口意造業。三者都是從煩惱障的角度而劃分的。

(四)遠離對作為違品[障品]的貪嗔痴等煩惱,以及作為對治的無煩惱等法的耽執。對治煩惱的覺智、現觀,遠離能斷所斷的一切耽著。所斷是貪嗔痴等煩惱,能斷是有境智慧,也叫現觀。這主要是從所知障的角度劃分的。此處講的基智是大乘菩薩所具有的基智,間接也講了阿羅漢和獨覺佛所具備的基智。但是在這裡,主要講的是菩薩的修行境界,不僅從煩惱障的角度宣講、劃分,還從所知障的角度做了宣講和劃分。

共講了四種,都屬於基智加行的自性相。其中前三者,是從遠離煩惱障方面而言的;最後一相,則是從遠離所知障方面而言的。

寅二、(道智加行之自性相):

難行與決定所為無所得

破一切執著

此處講的是道智加行之自性,共講了七個。都是菩薩的修行和境界,但是角度不同。從道智加行的角度講了,也可以說是道智加行的自性相。

佛經以「菩薩摩訶薩謂我當度一切有情皆令證得般涅槃者,能擐如是堅固甲冑,且不於有情安立分限而能為難事」等等,而對此段內容進行了論述。

(五)雖然勝義中眾生不可得,卻於世俗中身披度化彼等之鎧甲而為難行。第一難行,是勝義中一切法不可得,包括眾生也是不可得的。但是世俗當中眾生是存在的,菩薩也要發度化眾生的願,眾生無量誓願度。從這個角度講,叫難行。

(六)不墮於劣道的決定住於大乘。始終住於大乘,不會墮入劣道,此處所講的「劣道」指的是聲聞和緣覺。

(七)在無量劫中長期希求嚮往修習所為三大。大乘修行的所為是三大——斷大、證大、心大。大乘修行的所為就是三大,無量劫中長修三大,無量劫當中以此為目的進行修行。

(八)作為對境的修行三輪不可得。大乘的修行,要斷除對三輪的執著。比如說進行布施,布施者自己、布施的物質、布施的眾生,三輪不可得。以此類推,所有的都有三輪都不可得。

(九)破除了作為有境的,對從色法直至一切種智之間諸法的一切執著。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慧,破除對諸法的一切執著。三輪不可得是從對境的角度講的,一切不執著是從有境的角度講的。

共講了五種。

寅三、(遍智加行之自性相):

及名有所緣不順無障礙

無基無去生真如不可得

從遍智的角度講的,有七種自性相:

(十)名為「有所緣」的緣於作為三智一切對境的真如法性。三智一切對境的真如性,名為所緣。

(十一)因斷除了有實無實的執著而不隨順於諸世間。為什麼說不隨順於諸世間?世間要麼有實,要麼無實,斷除了有實無實的執著。

(十二)因現見諸法真如法性,而以智慧無有障礙地照見一切所知諸法的證悟二諦無別的究竟智慧。

(十三)彼等遍智所通達的能取所取之本體無基。

(十四)通達真如法性本體無有越發增上果位之無去。

(十五)通達因無因而自身本體無生。

(十六)以大身之鳥的比喻而表述的,因有實、無實、二者兼備、二者皆非四邊不可得,故而真如法性不可得。

有實法、無實法不可得,兼具、皆非不可得。

總共講了七種自性相,這七種自性相都屬於遍智加行之自性相。

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

許為第四相

以上七相,即為從加行本體有境智慧遠離戲論的角度而劃分的十六種自性相:基智加行之自性相、道智加行之自性相、遍智加行之自性相。

雖然除了三智自身之外,並不存在其他的性相,但從能表示所相事之類的角度而言,則可以四相來安立(加行)之性相。自性相是事相,又是法相。

《大般若經》在《宣說無去品》中,以「世間界動搖」「極其動搖」等內容,而建立了六相以及十八大相的觀點。

所謂六相,是指動搖、高、低、上行、下行以及隨聲而響六相,彼等依次被稱為「動、搖、騰、顫、亂、噪」。其中每一相分別可分為上、中、下三品,從而形成十八品,被稱為「十八徵象」或者「十八相」。

由此可知,(加行)的所有性相加起來一共有九十一種。

癸四、(相續所依之順解脫分)可分為二:一、本體;二、分類。

子一、(本體):

無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

一切相品中謂順解脫分

一般說來,所謂隨福德分,為未入道之善;所謂隨解脫分,則為在遠離痛苦的解脫方面具有趨向或者有利的部分。福德分是沒有真正入道之前的善法,依靠這些善根只能獲得人天的安樂,還是無法解脫。

隨解脫分屬於資糧道的善根,是資糧道時要修持的。入道後並不是不退轉了,但也是已經入道了,所以行持的善法都趨向解脫,或者說對解脫是有利益的,依靠這些就能解脫。對解脫有利益,能解脫,但是不確定,因為還沒有到不退轉的階段,所以叫隨解脫分,即具有趨向、有利的部分。所以,決定道還是有區別的。

對於隨解脫分諸善在相續中生起的唯一法門,可以通過前面所說的諸種加行性相的方式來了知。換句話說,以證悟空性的智慧,而對諸法以證達無相的方式來妥善攝持的,在直接真正行持從布施、持戒等波羅蜜多直至一切相智之間的道法,間接真正行持果法方面極其勤奮並且善巧,在宣說通達一切相的此品中,即將其稱為[謂]大乘順解脫分或者資糧道階段。

前面講了加行之性相,緊接著就講順解脫分。具足順解脫分的善根和功德的人,才能修持這種加行自性相。此處的順解脫分跟普通的善根是不一樣的,順解脫分是有智慧的攝持。

總而言之,以無相的方式而精通善巧於真正行持從道直至果之間的諸法,即為順解脫分或者資糧道階段。

子二、(分類)可分為二:一、本體之分類;二、相續之分類。

醜一、(本體之分類):

順解脫分可分為五種——信、精進、念、定[等持]以及慧。其中宣說信的經文為:「如來應正等覺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等而不取相,雖修(一切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取相……無上正等菩提」的內容,來表述墮於聲聞及獨覺地,以及從願菩提心之道中略有退失的情形;

關於精進的經文,是以「雖修布施等而不取相」來宣說的;

關於念的經文,是以「不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而令眾生於無上菩提無有疑慮」來宣說的;

關於定的經文,是以「以何法而成佛?諸佛以色抑或……」來宣說的;

關於慧的經文,是以「菩薩摩訶薩雖現證諸法,然此等法皆不可得……」來宣說的。

緣佛等淨信精進行施等

意樂圓滿念無分別等持

知一切諸法智慧共為五

此處講了信心、精進等五個,是從本體的角度做分類的。

資糧道行者對作為所依的諸佛菩薩之無漏五蘊以及三解脫門等,以不緣的方式而清淨信受。

不緣的方式,即有智慧的攝持。是對無漏的功德,如佛、菩薩所具備的無漏功德有信心。信心有三種,即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勝解信心。此處的不緣,是指有智慧的攝持,不執著地生起信心。

但是,還是凡夫地,只有相似的而沒有真正的。很多還沒有真正證悟,但是有相似的也可以,通過相似的,去攝持一切善法也是可以的。

勤懇行持作為行為的布施等行境的精進。精進、勤奮、用功地去行持六波羅蜜。精進主要是指歡喜心,講的是心態。

對作為意樂圓滿的利益他眾以及菩提,以通達其無緣的方式而發心所引發的,以無有實執的方式而緣於一切種智的念;對色法等無有分別的等持;了知二諦諸法自相以及總相等一切的智慧,這樣一共為五種殊勝之根。

此處的「念」是意念,即恆時意念般若波羅蜜。主要講的是等持,即禪定,也就是基智。二諦是指世俗諦和勝義諦,一切法自相以及總相的一切智慧。

共講了五種功德——信心、精進、念、等持、智慧。

順解脫分的所依分身所依和心所依兩種。身所依,跟講發心時一樣,六道眾生都可以成為順解脫分的所依。心所依,指四禪六定,初禪分未至定、初分正禪、殊勝正禪三個,二禪三禪四個都是殊勝正禪,共六個,這是色界的心。還有欲界的一心禪,也可以作為順解脫分的所依。屬於順解脫道的信心、精進、意念、等持、智慧,是要靠禪定的。

醜二、(相續之分類):

利易證菩提許鈍根難證

在信等五根方面極其聰穎敏銳的利根或者勝根者,是容易證達並能迅速證達圓滿菩提的;而作為劣根或者鈍根者,則承許其難以證達。從相續來分類,利根者一定具備這些功德,鈍根者不一定。鈍根者即使入道了,還要修持這些功德,或者說剛開始不一定有這個功德,但是慢慢也會具備這些功德。鈍根者有退轉的可能性,利根者雖然處於資糧道的階段,但是不會退轉。

其實利根者也不一定要聰明伶俐,只是以世間這樣的辭彙來形容。沒有知識文化的人,也許是利根者。以前漢地和藏地都出現過很多這樣的人。比如貝若扎那的弟子邦麥彭滾波,是一個放氂牛的文盲,但他是利根者,貝若扎那沒有給他傳太多的法,直接讓他禪定,同時他也見性了。

正如佛經所云:「若於般若無懼無畏,決定獲證菩提」等等。

鈍根者對空性的義理產生恐懼,利根者一般不會有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9月7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