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下載: 經書

大寶積經第八十一卷至第八十五卷


時間:2019/3/11 作者:明華居士

大寶積經第八十一卷至第八十五卷

(全文完整版)

卷第八十一

護國菩薩會第十八之二

爾時,佛復告護國言:「護國,我念往昔過無量阿僧祇劫,復過阿僧祇不可稱量、不可思惟、無有譬喻、不可計算、不可得說,是時有佛出世,名曰成利慧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有王名曰焰意。護國,彼焰意王治化之時,此閻浮提縱廣一萬六千由旬。護國,彼時此閻浮提內有二萬諸城,彼一一城有千俱致家。護國,時彼焰意王自所住城名曰寶光明,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七寶所成,寶牆七重以為圍繞,一一牆間相去八步牢固難壞。護國,彼國眾生壽命十俱致那由他歲。

「護國,爾時彼焰意王,初生一子名曰福焰,端正殊特,身色具足,世間無雙,瞻者無厭。護國,時彼王子初生之日,於其生處有七寶藏自然出現;其王宮內亦有七寶藏,自然出現上高七人。護國,彼王子生時,閻浮提內一切眾生,皆大歡喜,踴躍無量。若有眾生被系閉牢獄,枷鎖著身者,自然解脫。護國,彼福焰王子世間所有工巧術藝,於七日內皆悉學成。

「護國,彼福焰王子於日初分,時有淨居諸天,來告彼王子言:『童子,汝莫放逸,應善觀無常!童子,命不久停,至於後世如是速疾,恆須觀察生大怖畏!造業必受,如影隨形。』時淨居諸天,復為童子說此偈言:

「『童子謹慎莫放逸, 亦莫隨順放逸者,

棄捨放逸佛所贊,若受放逸諸佛訶。

常自調順不放逸,一切能施無妒嫉,

慈悲念於諸眾生,彼人不久當作佛。

過去無量佛,現在及未來,

一切從善起,住不放逸道。

飲食及衣服,金銀瓔珞等,

俱致劫布施,為求無上道。

手足耳鼻等,求者歡喜施,

真心求功德,不久得成佛。

王位威勢力,妻子及眷屬,

有為如幻化,速舍莫戀著。

壽命不久停,如壞器易壞,

假借世不久,此亦無常定。

父母及眷屬,惡道無能救,

眾生造善惡,如影恆逐形。

多求於慾海,相害不為利,

而無濟拔者,虛受疲勞苦。

今欲作他利,求寂無上道,

乾枯皮肉髓,汝莫以為苦。

諸佛出世難,寂滅法難聞,

勤事善知識,能破諸魔眾。

舍離惡知識,能住於正道,

遮蔽惡邪徑,善哉精進住。

汝莫惜身命,持心如金剛,

正問諸師道,莫舍正信意。

一切過去佛,常樂阿蘭若,

汝應順彼學,應樂在空閒。

棄捨於恩愛,妻子眷屬等,

己身及壽命,以求廣大智。』」

爾時,世尊復告護國菩薩言:「善男子,其福焰王子從彼諸天聞此偈已,於十年內未曾睡眠,未曾戲笑,未曾歌舞,未曾喜樂,未曾踴躍,未曾放逸,不入園苑,不樂眷屬,不貪王位,於資財城郭不生樂心。如是一切內外諸物皆悉棄捨,唯入禪定住於靜室而自思惟:『一切法無常,無強無力,無有堅牢,暫現而滅。王位無味,無有自在,恩愛別離,怨憎相會,無可貪著。妄生愛樂皆由愚痴,虛妄誑惑無一實也。唯有解脫寂滅為樂,而諸凡夫愚痴所醉,常樂處之,橫生優劣之相。我今在此凡愚眾中,應住默然,思不放逸。』

「護國,爾時彼焰意大王,為此童子更別立城名勝喜樂,有七重寶牆以為圍繞。其城南北有七百街巷。其街牆壁七寶所成,金鈴羅網以覆其上,更以真珠眾寶羅網重覆其上。一一巷首皆有八萬四千寶柱,於諸寶柱上系六萬寶繩共相鉤連。諸寶繩間懸十四俱致寶多羅樹,微風吹動出妙音聲,猶如百千音樂不鼓自鳴。一一諸街巷首,安置五百童女,盛壯少年善解歌舞,為一切眾生愛樂之故。其焰意王,復更告令一切:『汝等諸人從今已去,晝夜莫作餘事,唯作歌舞嬉戲,令諸眾生歡喜受樂,四方來者悉令歡喜,乃至不聽出一粗言。』欲令王子心生愛樂,復於巷首安置種種布施之具,所謂衣服、飲食、瓔珞、床敷、氈褥、車乘、輦輿、象馬牛羊、五行之具,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塗香、末香、燒香、薰香、種種華鬘等。若須衣者與衣,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乘與乘,隨其所須而施與之。更於處處安諸珍寶等聚,擬諸眾人之所受用。又於城中造作宮殿,擬為王子遊戲之處,其地皆以眾寶間錯。於其城上起大高樓眾寶莊嚴。於城中央造一大殿,殿內安置千萬床敷。於殿四邊造諸園苑,其園苑內有諸樹木,一切華果諸喜樂樹具足充滿。

「護國,彼園苑中造七寶池,其池四面有四寶階道。何等為四?所謂金、銀、琉璃、玻瓈。於一方面有二師子百寶所成,彼二師子各吐香水入彼池內。其池四邊復各有二寶師子,各各引水而出其池。常有優缽羅華、波頭摩華、俱物頭華、奔陀利華。其池四岸寶樹圍繞,復有樹木諸華果等周匝遍滿。復有八百寶樹,是諸寶樹以諸寶繩共相連繫,一一寶樹各懸繒幡。其池四面,復有億數寶多羅樹。於其樹間系以寶繩懸諸金鈴,微風吹動出微妙音,如百千樂不鼓自鳴。恐諸埃塵,以大寶網彌覆地上。於彼殿內安置千萬七寶床敷,諸寶床上各敷五百種褥。於殿中間敷一高座,其座七寶所成高於七人,復於座上敷八萬俱致微妙衣服。其高座前置寶香爐,燒沉水香,夜三晝三散諸名華。以金羅網彌覆殿上,其羅網邊懸金蓮華,復以真珠羅網覆金網上。復有八萬明淨珍寶以為光明。於其園內又置九百萬寶聚,一一寶聚高一由旬,出大光明照彼世界。

「護國,於彼園內復有諸鳥,所謂鸚鵡、鴝鵒、鴻鶴、俱系羅鳥、孔雀、鵝、雁,及以鴛鴦、俱那羅鳥、迦陵頻迦鳥、命命鳥。彼等諸鳥若欲鳴時,皆作人聲微妙和雅,猶如諸天歡喜園內諸鳥之音,凡所出聲皆欲令王子生歡喜故。又復別為王子建立廚膳,日別辦具五百種味以供王子。爾時,大王又敕國內諸城邑一切童子,普告令集童子之數,凡有八十俱致。其諸童子,或年始二十,或有過者,悉能善解一切工巧伎藝嚴飾鮮潔,皆令入於勝喜樂城。而彼童子等各有父母,復將千萬俱致婇女,擬諸童子驅馳使役;童子眷屬亦皆奉獻千萬童女以為給使;乃至國內大富長者及以人民,亦各送千萬俱致婇女。是諸婇女年始十六,不長不短,不白不黑,不粗不細,皆悉端正世間無比,善解音樂及以歌舞,善於戲笑,言語調柔,顏色和悅,若老若少皆能慰喻,一切伎能悉善通達身相具足,其口香氣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微妙清潔猶如天女。福焰王子處此宮內,婇女眾等常作音樂種種供養。爾時,王子聞此音樂已,作如是念:『今者此等為我作大怨仇,奪我善法,我應棄捨。』王子爾時見諸樂事不喜不樂。譬如丈夫臨被刑戮,雖見色慾不生歡喜;如是,如是,福焰王子,在彼女眾之時心無歡喜,在彼城內與諸眷屬同會聚集亦不歡喜。從是已來經於十年,不取色相,不取聲香味觸等相,唯作是念:『我今何時脫此怨仇?我於何時行不放逸,當得解脫?』爾時,諸女白焰意王言:『大天,當知今此王子共我等聚,不相喜樂,亦不受樂。』」

佛言:「護國,爾時焰意王,與八萬小王前後圍繞,詣向福焰王子所;到已,流淚滿面遍身,戰掉不能自勝,憂愁苦惱迷悶躄地,須臾復起,起向福焰王子,而說偈言:

「『汝有最妙大果報, 有誰為汝作不善,

而不受於最勝樂?

汝不受樂我憂苦,願汝受樂施我喜,

若有觸擾向我說,我能與彼極重罪。

汝觀此城妙蓮華,是我思惟為汝作,

世間所少速當說,我能示現如帝釋。

汝今面目如青蓮,云何顰眉不暢適?

今此婇女甚殊特,微妙清淨等諸天,

各各善解諸伎術,歌舞音樂悉能通。

汝應與此相娛樂,云何憂愁如毒箭?

汝今應當快受樂,非是憂愁苦惱時。

園林池苑甚茂盛,華果枝葉郁扶疏,

寬博如天妙果林,汝今正是上年時,

顏色憔悴如枯華,但應受樂莫憂苦。

流泉浴池猶如天,微妙香水洗浴身,

諸華開敷群蜂繞,汝今云何不愛樂?

鵝雁鸚鵡及鴻鶴,命命俱那微妙聲,

香山雪山無有異,誰有見聞不愛樂?

眾寶勝殿真珠網,琉璃嚴淨如天宮,

寶座莊嚴妙衣覆,金鈴羅網出妙音。

種種音聲甚殊特,街衢道路及巷首,

千數婇女作音樂,猶如喜園天玉女,

何故迷亂不受樂? 童子婇女如天身,

為汝受樂故聚集,父母為汝泣墮淚,

我如喪失所愛子,愁憂悵快何可住?』

「爾時,福焰王子以偈報父王言:

「『如彼具足功德者, 觀諸有為生死苦,

厭離煩惱欲求脫,棄捨一切世間欲。

見諸眾生沒死網,常求解脫遠欲樂,

思惟菩提最為勝,唯願父王聽我說。

無人為我作惡事,我自不樂諸欲樂,

一切恩愛如怨仇,增長煩惱向惡趣。

此諸婇女愚人樂,增長魔業系縛纏,

遠離功德增不善,又令未來墮惡趣。

諸聖呵責此五欲,我今云何樂苦本?

如此婇女假外色,唯有皮囊盛筋骨,

肉血屎尿內不淨,此真死屍云何樂?

歌舞音樂伎術等,如幻如夢誑愚痴,

愚痴分別失正道,我豈隨順作愛業?

園林華果至冬時,枯瘁萎黃皆墮落,

無常散壞不久留,壽命無定痴放逸。

心如大海不知足,恩愛增長求無厭,

常為諸欲相殘害,我如須彌風不動。

父母兄弟姊妹等,妻子朋友諸眷屬,

王位百官及勢力,若墮惡道無能救。

我等今者如草露,亦如電光不暫停,

心意散亂無定所,思惟見是不放逸。

咄哉少年不久住! 咄哉壽命如浚流!

咄哉有為如浮雲! 咄哉三界求王位!

智者來教莫放逸,無有菩薩貪世間,

若欲作佛救拔他,父王放逸不作佛。

若隨諸欲為愛奴,彼失功德無善路,

若於今身貪殺生,如鳥在網欲求活。

境界猶如惡毒蛇,諸陰猶如怨害賊,

其心著有無利益,猶如空村無依怙。

父王園林如毒樹,無常瀑水悉漂沒,

我今云何而可樂? 我見世間無正行,

猶如劫盡盛火燃,眾生於中受大苦,

我為是等解脫故,當速成辦如法船。

眾生久睡無自覺,病來長久我欲治,

為拔毒箭令安樂,除彼邪徑住正道。

系縛三界無能出,我為說法令脫免,

眾生貧窮無法財,我施善教令其富,

惡趣道中迷沒者,我當教示以善導。

我欲摧拔諸愛樹,行諸慈悲燃智燈,

令見三界大火聚; 又興慈悲起大雲,

如波羅蜜普遍覆,利益眾生如電光,

道品總持以為雨,清涼能滅熱惱焰。

我為是故生王家,在於有為不樂欲,

我為利益眾生故,隨世受生求菩提。

一向不樂諸有樂,父王我在怨仇中,

智者云何樂此路? 有眼不墮於高岸。

若求菩提舍放逸,一切世間順諸趣,

唯我當欲逆彼行,大王我言終不虛。

唯願父王還本宮,願舍世間王位等,

隨彼須者所受用。 若受放逸貪王位,

億數王位我不欲; 若處宮內無得道,

唯當寂靜無畏處; 若樂五欲無能辦,

我向山林處寂靜,至於彼所求菩提。

三世如來在蘭若,正覺菩提不在欲。』」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護國菩薩言:「善男子,爾時彼福焰王子為父王說偈已,在於宮殿與諸婇女,相隨經行而心不安,唯住三種威儀而住。何謂為三?所謂若行、若住、若坐而不眠臥,處在高樓第八重上,夜半時間於上空中,見淨居諸天在空而行,贊佛功德乃至法僧功德。護國,時彼福焰王子,聞彼諸天讚嘆佛已,身毛皆豎,遍體戰慄,合十指掌,以偈告彼諸天言:

「『善哉諸天輩,憐愍我等苦,

莫生疲倦心,我欲有所問,

汝行於虛空,讚嘆誰功德?

我聞此贊聲,心生大歡喜。』」

佛告護國:「爾時,彼天以偈報福焰王子言:

「『童子汝不聞,如來出興世,

佛名吉利意,無歸為作歸。

能知人心行,福智具足滿,

聖眾具禪定,百千那由他。』

「爾時,福焰王子復以偈告彼諸天言:

「『我未睹彼色,汝為我說相,

我若得見聞,問彼菩提道。

云何化眾生? 云何當來世,

於眾生中尊? 為我解說之。』

「爾時,淨居諸天以偈報福焰王子言:

「『世尊發潤澤,右旋而青色,

頂高如雪山,白毫等淨日。

清淨如琉璃,妙色而右旋,

耳目甚修廣,色如青蓮華。

方頰如師子,唇如頻婆果,

口齒甚齊密,清淨如珂雪。

具足滿四十,四牙甚鋒利,

舌長能覆面,威德大自在。

為諸眾生等,放億數光明,

遍滿三千界,乾竭諸惡道。

無上最勝尊,妙聲覆真實,

能令聞者喜,滿諸眾生願。

勝彼如意珠,不缺減功德,

隨順於道分,莊嚴於法鬘。

音聲百千種,演暢無虛說,

勝於一切天,過諸梵天音。

他聞發歡喜,勝諸緊陀羅,

迦陵俱翅羅,鴛鴦及鴻鶴。

俱那羅梵聲,和合種種聲,

音詞不雜亂,能令義顯現,

妙淨如琉璃,能令智者樂,

教令發道心,心淨生踴躍,

隨順他心智,能決疑者問。

彼尊法王者,自在大世尊,

有是勝法音,項直肩圓滿,

肘臂傭過膝,指掌縵網長。

七處皆平滿,慈悲舉勝手,

安慰諸眾生,身色如真金。

一一毛右旋,臍輪深且密,

陰藏如馬王,髀如象王鼻,

鹿王纖長膞,足下蓮華文,

千輻網具足,回顧如象王,

游步如師子,舉身皆相稱。

猶如釋天杖,空中雨天華,

於上變成蓋,去住恆隨逐。

法王希有事,若得利無利。

若得樂及苦,若得名不名,

若贊若毀呰,一切無染著。

猶如華在水,亦如師子王,

眾生中無比。』」

爾時,世尊告護國菩薩言:「護國,爾時福焰王子,從彼諸天聞說嘆佛功德乃至法僧功德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護國,爾時福焰王子,復作是念:『如是諸佛世尊,有如是大眾,成就如是覺證最勝妙法。如是聖眾弟子成就我不得見,我今值遇生死諸惡苦惱,如是生死無有義利。諸凡夫輩執著我見,在家多諸過患貪慾無厭,智者呵毀,放逸無明黑暗之所覆蔽;如是諸行難可穿徹,如是識心甚難降伏,如是名色甚深難覺,如是六入而不自在,如是惡觸果報受持,如是愚痴多諸過患,如是渴愛堅縛不捨,如是諸取甚難捨離,如是諸有無有聖道,如是生者甚難解脫,如是老者能壞少年,如是病者損減壯色,如是死者無有潤澤,如是生者多諸衰惱,如是往來無有利益,如是微妙如來正教甚可愛樂。何可以愛好故,為諸煩惱迷惑其心,為諸惡覺濁亂不淨,心常放逸,常與愚痴等輩而為朋友,不善思惟心常染著,煩惱生死樂惡知識。常與如是諸惡俱者,尚不能辦世間淨善,何況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如我今者,即於此樓東面投身而去;若從門出,恐諸眷屬為作障礙。』」

佛告護國:「爾時,福焰王子欲向吉利意如來邊,即向彼如來方面絕身,復作是言:『若彼如來是一切知見者,亦應念我。』護國,爾時吉利意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即伸右手放大光明,照福焰王子;即於光中出一蓮華,大如車輪有百千葉,然彼蓮華放百千光明,其光明盛照福焰王子身。爾時,福焰王子即自見身處彼蓮華,既住華中合十指掌,曲躬向吉利意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口三唱言:『南無佛陀耶!南無佛陀耶!』護國,爾時吉利意如來還攝光明,福焰王子即乘佛光至如來前,舉身投地如大樹倒,禮彼如來一千拜已。護國,爾時福焰王子,以偈白世尊言:

「『我久得重病,今值大醫王,

於苦厄難中,世尊濟拔我。

願尊為我說,云何住法中,

當得大福利? 唯願尊顯說。

世尊我於先,夜半諸天來,

教我莫放逸; 聞此天教已,

恐怖來此處,今問大世尊,

云何不放逸?

我今失正道,願為作商主!

我今如生盲,願為我作眼!

我今臨險岸,願尊救濟度!

唯願大慈悲,令我生正信!

如病困篤者,願尊速療治!

我今如貧人,願尊見攝受!

我今被系縛,願尊能為解!

我心大疑惑,願決我痴網!

示我修行處,云何得菩提!

我今沒大水,願示度濟我!

我處大闇中,願燃大法炬!

我身有大瘡,願治速令差!

我身有毒箭,願尊能為拔!

常墮諸惡道,願慈救濟我!

諸有執著者,回邪住正道,

我沒憂戚河,願度至彼岸,

得住八聖道!

我壽命短促,求善多障礙,

願從今去後,得住真如命!

我今身閒靜,已離於諸難,

作福必獲報,願為我決疑!

世尊為我說,菩薩不放逸,

而向無上道,未來證菩提,

能解諸有縛。』」

爾時,佛告護國菩薩言:「護國,爾時吉利意如來,知福焰王子心已,為其廣說諸菩薩行。其福焰王子,聞此法已即得陀羅尼,名曰解脫;亦得五神通,即時上升虛空化作眾華,以散佛上如是重散。護國,爾時福焰王子,從空下已,即以偈贊彼吉利意如來言:

「『敬禮金色尊,面淨如滿月,

敬禮智無比,離垢三界尊。

發淨光潤澤,頂高如須彌,

觀者無厭足,眉間白毫相。

清淨妙光明。 目如青蓮華,

微妙甚殊特,慈悲心哀愍,

觀示諸世間。 如來廣長舌,

軟薄如赤銅,出能遍覆面,

說法教道眾,敬禮微妙聲。

齒白如珂雪,堅實如金剛,

齊密具四十; 熙怡微笑時,

教化無量眾,敬禮美實言。

尊色世無比,放光照諸剎,

梵天及護世,彼光悉不現。

鹿王纖傭膊,行步如象王,

亦復如師子,安祥游步時,

地動諸山震。 世尊具身相,

皮膚軟妙澤,身如紫金色,

威光無與比,觀者無厭足。

苦行無數劫,樂施無疲倦。

慈心向眾生,故禮大悲父。

尊常樂施戒,堅住忍精進,

禪定及般若,總持智無比,

是故我敬禮。 世尊說法時,

降伏諸外道,處眾如師子,

醫王除三垢,聞者皆歡喜,

是故我今禮。 身口意清淨,

三界無染著,如蓮華處水,

尊聲如梵天,如迦陵伽音,

度過三界岸,是故我敬禮。

尊觀諸世間,如幻亦如夢,

復如伎兒戲,說諸法無我,

眾生及命者,亦如水中月,

空寂無生處。 如是知世已,

為彼作方便,百千諸法門,

慈悲攝教眾。 眾生多諸患,

諸毒常熾然,觀察熱惱已,

猶如大醫王,常行於世間,

拔濟無數眾,生老病死苦,

愛離怨憎會,憂悲苦惱等。

觀世苦惱已,慈悲能度脫,

常行於世間,世界如車輪,

天人或畜生,地獄餓鬼中,

迷惑無導師,世尊為彼等,

示現最勝導。 過去有諸佛,

法王離世間,亦說此聖道。

如今世尊說,清淨無穢濁,

勝於大梵天,亦勝揵闥婆,

及與諸天女。 如是等諸音,

如來聲最勝,為世間解說,

真實潤益忍,種種方便說,

具足諸功德,百千那由數,

諸眾生聞已,證三乘寂滅。

若有供養彼,得勝上妙樂,

無量天人等,當得正真道,

或得於人王,大富長者等,

或領一天下,二三四天下。

轉輪聖帝王,十善化眾生,

七寶具足樂,皆由供養佛。

或作釋梵王,四天大王處,

兜率化樂天,他化須夜摩,

斯由供養佛,來世作正覺。

如是供養佛,或見或聞聲,

無有空過者,除多眾生苦,

得證甘露處,最妙無老病。

世尊知正道,善說正道處,

能斷諸惡道,令住無畏路,

無垢大聖道,能為眾生依。

若人求福德,須於佛邊種,

以是因緣故,當得無盡藏,

多數俱致劫,彼福不可盡,

乃至未成佛,當得清淨剎,

微妙如他化,得已大歡喜。

彼妙剎土中,所有眾生輩,

身口意清淨,如是等功德,

斯由供養佛。 若彼眾生輩,

求天及涅槃,及以人中樂,

福報等無量,斯皆不可盡。

大名勝供養,復於百剎中,

無量百千眾,當說大名稱,

斯由嘆佛德。 如來除熱惱,

能令眾解脫,慈悲見歡喜。

諸根寂清淨,人中最勝王,

無量功德聚,是故我頂禮。

我已得五通,虛空能飛上,

聽尊妙音聲,未來若作佛,

為眾宣微妙,度脫無量眾。

我贊功德聚,無垢清淨福,

天人諸龍等,夜叉乾闥婆,

雜類眾生輩,來世願成佛。』」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言:「護國,爾時焰意大王,過彼夜已,聞彼童子宮內哭聲;聞已馳向勝喜樂城,到已問諸彩女輩言:『汝等今者為何哭耶?』時彼諸女,白大王言:『大王當知,福焰王子於今夜中忽然不見。』護國,爾時焰意王聞此語已,迷悶躄地如大樹倒,須臾乃起,大聲悲泣啼哭懊惱,巡繞彼城經百千匝。

「護國,爾時彼處護城天神,告焰意王言:『大王當知,東方去此,有佛世尊名曰成利慧。大王,王子今在彼處,頂禮承事,供養彼佛世尊。』爾時,焰意王聞天告已,即時與童子宮內諸彩女等,及王部從八萬四千俱致百千那由他眾,向於東方,往詣成利慧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所;到已頂禮佛足,卻住一面,以偈嘆佛:

「『敬禮功德智慧海, 人中丈夫無等等,

三界最勝無有比,天王修羅皆供養。

眾中殊特最極尊,觀佛色相無厭足,

三十二相莊嚴身,猶如須彌寶清淨。

佛身微妙紫金色,見者無厭我頂禮,

無量百千億數劫,如來苦行無厭倦。

無量劫數供養佛,百千俱致不可數,

往昔布施難思議,是故身光甚嚴淨。

布施持戒禪定慧,忍辱精進善方便,

世尊身色甚清淨,勝於日月摩尼光。

釋梵光明隱不現,佛現妙色為世間,

或現在於兜率天,或復示現欲下生,

或現清淨白象身,夢中右脅入母胎。

佛身現處如虛空,如影水月夢幻化,

佛身應現亦如是,又復示現初生時,

或行七步示丈夫,唱言天人我最上,

我能救脫諸苦眾,於諸法中無疑惑。

為眾示現始學書,成就禪定寂靜處,

示現在於婇女中,舍於父母及妻子,

眷屬宗親戀慕啼,舍家處林恆獨步,

俱致數天恆圍繞,恆常讚嘆不生厭。

久已降伏四種魔,此剎示現始降伏,

久已轉於無始輪,今以慈悲示初轉。

觀於世間著常想,在眾唱言我涅槃,

見諸世間樂生死,世尊為說寂滅處。

福智方便無比喻,身放光明照多剎,

諸方菩薩尋光來,頂禮世尊不思議。

法王為說微妙法,心生歡喜證清淨,

為眾現身同世間,佛身無來亦無去。

如來住法如幻化,是故頂禮大丈夫,

善哉世尊說妙道,為眾顯於菩提路。

為我顯示勝法門,是故我今證此法,

如來為我所示現,我證皆為眾生說。

佛智無惱三界尊,我今嘆佛證功德,

願共世間諸眾生,速證寂滅無上道。』」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言:「護國,爾時彼成利慧如來,知焰意王深信心已,如應說法,令住不退轉地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護國,爾時彼福焰王子,白成利慧如來言:『世尊,我今欲請如來及比丘僧入我城內,唯願世尊慈愍聽許。』爾時,成利慧如來,憐愍王子故默然受請。護國,爾時福焰王子,知佛許已,白其父母:『告諸眷屬並婇女等言:尊等當知,我今以勝喜樂城並莊嚴具,悉以奉施彼如來及比丘僧,終無悔也。唯願父母及諸眷屬生隨喜心。』爾時,父母眷屬一時同聲唱言:『善哉!善哉!我皆隨喜。』

「護國,爾時福焰王子,即時更好莊嚴勝喜樂城奉施如來。爾時,王子為佛及僧,日別辦具五百種味上妙飲食,供佛及僧;復為比丘造僧伽藍,皆以七寶莊嚴其房,舍內敷置雜色種種繒褥數百千重;又為比丘僧日別造新淨衣,布施眾僧隨意所樂;復更為造經行之處,皆以眾寶莊嚴其地,上覆寶網經行兩邊,種諸樹木華果種種諸華,謂憂缽華、波頭摩華、分陀利等,一切眾華無不具足。時,彼王子如是供養佛及眾僧,經三億俱致歲,於其中間未曾睡眠不愛身命,唯念供養佛及眾僧。其間無貪慾心,無瞋害心,於王位處不生樂心,於一切處棄捨身命,況復余物?復於如來有所說法,皆悉受持終無忘失,乃至一句未曾重問。如來於其時間亦不洗浴,亦不以酥油塗摩其身,亦不洗足,亦不坐臥,唯除食時及大小便利,乃至終無疲倦之想。而彼如來涅槃時,自取赤真檀為積聚闍毗如來身。於闍毗如來身處,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舍利。又於閻浮提內處處,以諸華鬘、名香、種種音樂,乃至幡蓋、寶幢供養舍利。如是供養已,為其舍利,復更別造九十九俱致寶塔。彼諸塔等七寶所成,復以雜寶真珠羅網以覆塔上。又為諸塔造七寶蓋,彼一一塔奉施五百寶蓋。又於一一塔所,奉施音樂數百千種。於閻浮提內處處,悉令種諸妙華樹。於一一塔所前燃百千燈,一一燈器盛千斛油。又復更以一切諸香,塗香、末香、燒香,及諸華鬘等供養彼塔。爾時,福焰王子如是供養經俱致歲已,於後出家;既出家已,唯畜三衣,常行乞食,樂於頭陀,恆坐不臥,於余時間未曾睡眠,亦不從人有所求索,施與一切心不望報,常為他人解說正法。如是經四俱致歲,乃至若有以一善言讚嘆者心尚不受,何況受人利養之物?若聽法時無疲倦想,常有諸天承事供養。爾時,彼國土內王與大臣、夫人、婇女,一切人民並諸眷屬,悉皆隨從學彼王子出家修道。

「護國,爾時淨居諸天子等,見是事已作如是念:『今此國內一切人民,並學王子出家。今此國內儘是三寶,我等今者應作檀越供養彼等,即是供養三寶利益世間。』彼如來涅槃後,正法住世經六萬四俱致歲,皆是福焰比丘之所住持。其福焰比丘,從此已來常如是供養;如是次第供養九十四俱致諸佛,彼一一佛悉皆如上供養之行。護國,於汝意云何?其焰意王,豈異人乎?莫作異見!則今無量壽如來是也。護國,於汝意云何?彼福焰王子,豈異人乎?莫作異見!則我身是也。爾時,其守護城天神者,豈異人乎?則阿閦佛是也。」

爾時,世尊復告護國菩薩言:「護國,是故若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學彼福焰王子,深心至誠所修諸行,能舍一切憎愛心。是故我常勤修如是苦行故,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未來世有諸比丘,愛重名利,貪著眷屬,於諸善法自然損減,常為我慢怨賊之所損害,甚可憐愍!以貪利故遠離正法,虛然出家污沙門行,但有口言我是菩薩,然其內心純行諂曲,身心昏濁沒煩惱泥,才有形相違於本道,舍已誓願,貪著衣服、飲食、房舍、臥具、湯藥等事,心無慚愧,不避恥辱,無有威儀,離佛境界,心恆貪著。護國,若有得聞如是法者,應當覺知彼惡知識。惡知識者,求名貪利,不應親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多行於放逸,遠離十力處,

心常貪利養,及諸眷屬等,

棄捨佛菩提,千種諸功德,

詐聖求名利,惡性無慚恥,

奸諂無羞愧。 彼專為利事,

入於佛法中,隨順諸煩惱,

速疾墮惡趣,口言我大德,

勝在阿蘭若,心恆念聚落。

彼等為貪故,心多諸覺觀,

彼人遠解脫,猶如天與地,

行者應遠離,如畏惡毒蛇。

彼不樂佛法,並諸功德僧,

棄捨離善道,常行於邪徑,

失於無量善,為諸有覆蔽。

聞我往昔行,真實誠心信,

應當學我行,多俱致劫數。

如是法難得,應發大忍心,

我有所說處,勤劬當奉行。

若當欲成佛,妙勝大乘中,

應念彼王行,諸功德無量。

思惟真實已,應住彼教中,

如是菩提道,當見如佛說。

深思諸功德,聖人種性處,

當應如教行。 若舍如是教,

則失功德味,當生惡趣中,

愚痴無有別,生彼已當悔。

勸住山林者,慎莫自讚譽,

亦勿毀他行,寧常自呵責:

昔背億數佛,斯由我慢心,

莫惜已身命,恩愛處悉舍。

如我說此經,法中行敬心,

若能如說行,菩提不為難,

此乘大仙說,聞已莫生疑。

是故佛法中,應住如聖教,

精勤捨身命,如我教莫違,

若不信此教,於後悔無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護國菩薩言:「護國,若有菩薩常行五波羅蜜無有休息;若有菩薩於此經中,能如法行,能如教住,復自唱言:『我如教住,我如教行。』於前行五波羅蜜功德者,欲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致分不及一,算數過算數分不及一,哥羅分不及一,譬喻分不及一,憂波尼沙陀分不及一。」

佛說此經時,三十那由他天及人、阿修羅等,未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皆悉發心,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七千比丘,盡諸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長老護國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法本有何名?我等云何奉持?」

作是請已,爾時佛告護國菩薩:「善男子,言此法本名《不空誓清淨行》,如是受持;亦名《善丈夫遊戲菩薩行決定毗尼》,如是受持;亦名《真實義具足》,如是受持;亦名《福焰菩薩大士往昔本行》,如是受持。」

佛說是法已,長老護國菩薩,及諸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二

郁伽長者會第十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五千人,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斷正道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如是等而為上首。爾時,世尊與於無量百千大眾,恭敬圍繞而演說法。

爾時,郁伽長者與五百眷屬,出舍衛大城,詣祇陀林給孤窮精舍;到已禮佛足,繞三匝已,卻坐一面。爾時,復有愛敬長者、名稱長者、善與長者、耶奢達多長者、善財長者、愛行長者、給孤窮長者、龍德長者、實喜長者,是等各與五百長者,俱出舍衛大城,詣祇陀林給孤窮精舍;到已禮佛足,繞三匝已,卻坐一面。是等一切及與眷屬,皆向大乘厚種善根,決定至於無上正道。

爾時,郁伽長者知諸長者皆悉集已,承佛神力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問,願垂聽許。」

說是語已,世尊告曰:「長者,如來常聽恣汝所問,隨汝所疑,我隨汝問,而當演說悅可汝心。」

時,郁伽長者聞是語已,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解向大乘,信於大乘,欲集大乘,欲乘大乘,知於大乘護諸眾生,安慰撫喻一切眾生,為欲安樂一切眾生堅固莊嚴:『我要當度於未度者,脫未脫者,無安慰者當安慰之,未涅槃者當令涅槃,荷擔一切作大橋船。』聞無量佛智,欲修佛智發大莊嚴:『知生死中無量苦患,於無量阿僧祇劫心無憂惱,於無量劫流轉生死而心無倦。』世尊,是中若有住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出家修集法行,或有在家修集法行。善哉!世尊,哀愍人、天、阿修羅。世尊,守護大乘,不斷三寶,為一切智久住世故。世尊,唯願演說在家菩薩戒德行處。云何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如來所敕隨順修行,而不損壞助菩提法,於現法中無纏覆業得增勝行?世尊,云何出家菩薩,舍所珍愛而行出家?當教是等,云何行法?云何修善?出家菩薩,云何可住?云何不住?」

如是請已,爾時,世尊告郁伽長者:「善哉!善哉!長者,如汝所問,是汝等所宜。長者,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在家、出家菩薩所住學得勝行。」

郁伽白言:「如是,世尊。」受教而聽。

佛言:「長者,在家菩薩,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以此三寶功德,回向無上正真之道。長者,云何在家菩薩歸依於佛?我要得成於佛身,三十二相以自莊嚴,持此善根集三十二丈夫相,為集此故勤行精進。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歸依於佛。長者,云何在家菩薩歸依於法?長者,而是菩薩恭敬於法及說法者,為法欲法,樂法極樂,助法住法,持法護法,堅住於法,讚嘆於法,住於法行,增法求法,以法為力,施法器仗,唯法為務。『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以正法等施一切人、天、阿修羅。』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歸依於法。長者,云何在家菩薩歸依於僧?長者,若是菩薩,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及與凡夫,若見聲聞乘,皆悉敬順速起承迎,好語善音右繞彼人,應當如是思念:『我等得無上正真道時,為成聲聞功德利故而演說法。』雖生恭敬心不住中。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歸依於僧。

「長者,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佛。何等四?不捨菩提心,不廢勸發菩提之心,不捨大悲,於余乘中終不生心。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佛。長者,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法。何等四?於法師人親近依附,聽聞法已善思念之,如所聞法為人演說,以此說法功德回向無上正真之道。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法。長者,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僧:若有未定入聲聞乘,勸令發於一切智心;若以財攝;若以法攝;依於不退菩薩之僧,不依聲聞僧求聲聞德,心不住中。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成就四法歸依於僧。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見如來已修於念佛,是名歸依佛;聞於法已修於念法,是名歸依法;見於如來聲聞僧已,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歸依僧。

「複次,長者,若菩薩願常與佛俱而行於施,是名歸依佛;守護正法而行於施,是名歸依法;以此布施回向無上道,是名歸依僧。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作善丈夫業,不作不善丈夫之業。長者,云何名為善丈夫業,非是不善丈夫之業?長者,是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封邑,非不如法;平直正求,非粗惡求,不逼切他;如法得封起無常想,不生慳想,喜舍無吝;給事父母、妻子、奴婢、諸作使者,以如法財而給施之,所謂親友、眷屬、知識,然後施法。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荷負重擔發大精進,所謂一切諸眾生等五陰重擔,舍於聲聞、緣覺之擔,教化眾生而無疲倦;自舍己樂為眾生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而不傾動,超過世法;財富無量而無憍逸,失利名稱無有憂戚,善觀業行守護正行,見毀禁者而不生瞋,諸有所趣善住所覺,除去輕躁滿足智慧,助成他務舍己所作,無所希望有所為作而不中舍,知恩念恩;善為所作,施貧封祿,有勢力者折大憍慢,於無勢力而慰喻之,除他憂箭忍下劣者,除舍憍慢及增上慢;恭敬尊重親近多聞,咨問明慧,所見正直,所行無為,無有幻惑;於諸眾生無有作愛,修善無足多聞無厭,所作堅固與賢聖同,於非聖者生大悲心,親友堅固怨親同等,等心眾生;於一切法無有吝惜,如聞開示思所聞義;於諸欲樂生無常想,不貪愛身觀命如露,觀於財物如幻雲想;於男女所如閉獄想,於眷屬所生於苦想,於在田宅生死屍想,於所求財毀善根想,於其家中生系閉想,於親族所生獄卒想,於夜於晝生無異想;於不堅身生堅施想,於不堅命生堅命想,於不堅財生堅施想。彼云何名於不堅身生堅施想?他有所作悉皆為之作務使命,名不堅身生堅施想;不失本善增現善根,是不堅命生堅施想;降伏慳吝而行布施,是不堅財生堅施想。長者,是名在家菩薩,如是修集善丈夫行,於諸如來無一切過,名相應語,名為法語,無有異想向無上道。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應受善戒,所謂五戒。彼樂不殺,放舍刀杖,羞愧堅誓,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等心眾生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於他財物不生希望,除舍於貪不起愚痴,於他封祿不生貪著,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淫,自足妻色,不希他妻,不以染心視他女色,其心厭患一向苦惱心常背舍。若於自妻生欲覺想,應生不淨驚怖之想:『是結使力,是故為欲,非我所為。』常生無常想、苦無我想、不淨之想。彼人應作如是思念:『我當乃至不生慾念,況二和合體相摩觸?』應離妄語,諦語實語,如說如作不誑於他,善心成就先思而行,隨所見聞如實而說,守護於法,寧捨身命終不妄語。彼應離酒不醉不亂,不妄所說,不自輕躁,亦不嘲嘩,不相牽掣,應住正念然後知之。若心欲舍一切財賄,須食與食,須飲施飲。若施他時應生是念:『今是檀波羅蜜時,隨彼所欲,我當給施。又我當使求者滿足。若施彼酒當攝是人,得於正念令無狂惑。何以故?悉滿他欲是檀波羅蜜。』長者,是故菩薩以酒施人於佛無過。長者,若在家菩薩,以此受持五戒功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護五戒。又復應當離於兩舌,若有諍訟應當和合,離於惡言出愛軟語,先語問訊不毀辱他,利益他語、法語、時語、實語、舍語、調伏語、不戲笑語,如說如作不生貪痴,常安一切心不毀壞,常修忍力以自莊嚴,常應正見離諸邪見,不禮余天,今當供佛。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若在村落、城邑、郡縣人眾中住,隨所住處為眾說法,不信眾生勸導令信;不孝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識長幼,不順教誨,無所畏避,勸令孝順。若少聞者勸令多聞,慳者勸施,毀禁勸戒,瞋者勸忍,懈怠勸進,亂念勸定,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施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彼人應隨如是諸處念行是法,不令一人墮於惡道。長者,如是菩薩一一勸導,乃至第七,欲令眾生住於德行。隨如是處不能令住,而是菩薩於此眾生應生大悲,堅發一切智慧莊嚴,作如是言:『我若不調是惡眾生,我終不成無上正真道。何以故?我為是故發誓莊嚴,不為以調、無諂無偽、具戒德行發大莊嚴。我當勤發如是精進,令所作不空,眾生見我即得信敬。』長者,若菩薩在如是城邑村落中住,不教眾生令墮惡道,而是菩薩諸佛所訶。長者,是故菩薩應當如是莊嚴大莊嚴:『我今應當修行是行,住諸城邑、村落、郡縣,不令一人墮於惡道。』長者,猶如城邑有善明醫,令一眾生病毒而死,多眾訶責;如是,長者,若是菩薩隨所住處,不教眾生令墮惡道,而是菩薩則為諸佛之所訶責。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善修學行,所謂家者,名殺善根,名不捨過害助善業,是故名家。云何名在?一切結使在中住故,故名為在。又復住於不善覺故,住不調伏、住無慚愧愚小凡夫,住不善行諸惡過咎,是故名家。又復在家,一切苦惱悉在中現,害先善根,故名在家。又復家者,在是中住無惡不造,在是中住,則於父母、沙門、婆羅門不好敬順,是名為家。又復家者,長愛枝條、憂悲苦惱悉在中生,招集殺縛、呵打、瞋罵、惡言出生,是故名家。未作善根掉動不造,已作善根悉令散滅,智者所呵,謂諸佛、聲聞;若住是中墮於惡道,若住是中墮貪瞋痴,是故名家。若住是中,妨廢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是故名家。若住是中,父母、妻息、姊妹、親友、眷屬、知識,貪愛所攝,常思念財,貪慾無滿,如海吞流終不滿足。若在家住如火焚薪,思處無定如風不住,在家消身猶如服毒,一切眾苦皆悉來歸,是故應舍如離怨家。若住在家,聖法作障,多起諍緣常相違逆。住在家中,善惡緣雜多諸事務;在家無常,不得久住,是不停法。在家極苦求守護故,多諸憂慮,謂怨親所;在家無我,倒計我所;在家誑惑,無有實事現似如實;在家離別多人住處;在家如幻,多容集聚無實眾生;在家如夢,興衰代故;在家如露,速破落故;家如蜜滴,須臾味故;家如刺網,貪著色聲香味觸故;家如針口蟲,不善覺食故;家如毒蛇,互相侵故;家多希望,心躑躅故;在家多怖,王賊水火所劫奪故;家多論議,多過患故。如是,長者,在家菩薩名善知家。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中,善調伏施分別柔軟,應作是觀:『若施彼已則是我有,余家中者非是我有。已施者堅,余者不堅。已施後樂,余者現樂。已施不護,余者守護。若已施者非愛所縛,余者增愛。若已施者非我所心,余者我有。已施無怖,余者怖畏。若已施者是道基柱,余是魔柱。已施無盡,余者有盡。已施者樂,余守護苦。已施離結,余者增結。已施大封,余者非封。若已施者是丈夫業,其餘在者非丈夫業。若已施者諸佛所贊,其餘在者凡夫所贊。』如是,長者,在家菩薩應堅住施。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若見乞者應起三想。何等為三?善知識想、他世富想、菩提基想。復有三想:順如來教想、欲果報想、降伏魔想。復有三想:於求者所起親眷屬想,於四攝法起攝取想,於無邊生起出離想。應當如是生是三想。復有三想。何等為三?除貪慾想、除瞋恚想、除愚痴想,生是三想。何以故?長者,是人貪慾、瞋恚、愚痴俱得微薄。長者,云何三事俱得微薄?若施財時心無貪著,是名貪薄;於乞者所生於慈心,是名瞋薄;若布施已回向無上正真之道,是名痴薄。長者,是名施者貪瞋痴薄。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見乞者已,修趣滿足六波羅蜜想。何等為六?若是菩薩隨所有物無不施心,是名修趣滿檀波羅蜜;依菩提心施,是名修趣滿屍波羅蜜;於求者所不生瞋訶,是名修趣滿忍波羅蜜;若布施時不生自己乏少之想,是名修趣滿進波羅蜜;若布施已,心不憂悔倍生歡喜,是名修趣滿禪波羅蜜;若布施已,不得諸法,不望果報,是明慧者不住諸法,隨無所住向無上道,是名修趣滿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見乞求者,修趣滿於六波羅蜜。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於世八法應生放舍。彼人於家財賄妻子不生憂喜,假使忘失不生憂愁,應如是觀:『有為如幻是妄想相!父母、妻子、奴婢使人、親友眷屬,悉非我有,我不為是造不善業,此非我宜;是現伴侶,非他世侶;是樂伴侶,非苦伴侶;我非護彼,我之所護,施調人慧;進不放逸,助菩提法諸善根等,此是我有,隨我所至彼亦隨去。何以故?父母、妻子、男女親屬、知識、作使,不能救我,非我歸依,非我舍宅,非我洲渚,非我蔭覆,非我我所。是陰、界、入,非我我所,況父母、妻子當是我所?父母、妻子是業所為,我善惡業亦隨受報,彼亦隨業受善惡報。』長者,而是菩薩去來坐起常觀是事,不為父母、妻子、眷屬、奴婢作使,造身口意惡不善業猶如毛分。是故,長者,在家菩薩於已妻所應起三想。何等三?無常想、變易想、壞敗想。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於己妻所生於三想。在家菩薩於己妻所復生三想。何等三?是娛樂伴,非他世伴;是飲食伴,非業報伴;是樂時伴,非苦時伴。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於己妻所生於三想。復生三想。何等三?不好想、臭穢想、可惡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怨家想、魁膾想、詐親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羅剎想、毗舍遮想、鬼魅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非我所想、非攝受想、乞求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持身惡行想、持口惡行想、持意惡行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欲覺想、瞋覺想、害覺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黑闇想、污戒想、系縛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障戒想、障定想、障慧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諂曲想、罥網想、貓伺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災患想、熱惱想、病亂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妖媚想、作衰想、霜雹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病想、老想、死想,是名三。復生三想:魔想、魔女想、可畏想,是名三。復生三想:憂想、哭想、苦惱想。復生三想:大雌狼想、摩竭魚想、大雌貓想。復生三想:黑蛇想、屍守魚想、奪精氣想。復生三想:無救想、無歸想、無護想。復生三想:母想、姊想、妹想。復生三想:賊想、殺想、獄卒想。復生三想:瀑水想、波浪想、洄澓想。復生三想:淤泥想、溺泥想、混濁想。復生三想:盲想、杻想、械想。復生三想:火坑想、刀坑想、草炬想。復生三想:無利想、刺想、毒想。復生三想:系獄想、讁罰想、刀劍想。復生三想:斗諍想、言訟想、閉系想。復生三想:怨憎會想、愛別離想、病想。略說乃至一切斗諍想、一切滓濁想、一切不善根想。長者,在家菩薩於己妻所,應生如是相貌觀念。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於自子所不應極愛。長者,若於子所生於極愛,非他人所則為自毀,應以三法而自呵責。何等三?菩提道是平等之心非不平等心,菩提道是正行所得非是邪行,菩提道是無異行得非雜行得。復應呵己心,於自子所生怨家想、惡知識想、非善知識想,違逆佛智平等之慈,害我善根。彼應隨處自調於心,如愛其子,一切亦然;如愛自身,一切亦然。應修是觀:『我異處來,子異處來。何以故?一切眾生曾為我子,我亦是彼諸眾生子。』終不生念:『我子彼非。何以故?去至六趣而復為怨,或復為子,我其當作等親非親。我以何故,於其所親倍生愛與,於非親所一切不與?我若生於愛不愛心,不於非親所一切不與;我若生於愛不愛心,不能趣法。何以故?不等之行至不等處,行平等行至於等處。我不應行是不等行,我學等心一切眾生,疾至一切智。』長者,在家菩薩於諸財物,不生我所想、攝護想,不繫於彼,不想不愛,不生結使。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若有乞者來至其所,有所求索,隨所施財應至心念:『我所施財及不施財,俱當散滅。不滿所願,必當歸死,我不捨財,財當舍我。我今當舍,令作堅財然後乃死;舍此財已,死時無恨,歡喜無悔。』若不能施,應以四事白於乞者:『今我力劣,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我是初行,其心未堪自在行施。我是著相,住我我所。善大丈夫,今向汝悔,勿生嫌恨。我當如是勤行精進,滿足一切眾生所願。』長者,在家菩薩應當如是白於乞者。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聞過去佛語:『若不值佛及與聖僧,彼應敬禮十方諸佛。』諸佛本行,乃至成佛,悉生隨喜。如是晝夜各三時,淨身口意業,淨於慈善,具足慚愧清淨之服,所集善根以菩提心而生隨喜;柔軟善作,恭敬斷慢,修行三分誦三分法,專心悔過諸不善業,更不造新;一切福業悉生隨喜,集滿相好,勸請諸佛轉於法輪,於說悉受持一切法;願佛久壽增長善根,令我國土亦復如是。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受持八戒,修沙門行,應當親近淨戒德行沙門、婆羅門,依止給使,不見其過。若見沙門越於戒行,不應不敬。又佛如來是應供正遍覺,戒行所勛,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勛,袈裟無有滓濁,一切結染皆悉舍離,仙聖之幢倍生恭敬。於彼比丘生大悲心,彼不應為如此惡行。諸佛世尊名寂調伏,一切悉知;聖幢相服不寂不調,不伏不知,作此非法。如世尊說不輕未學,非是彼過,是結使咎,以結使故現造是惡。此佛法中有於出法,是人能出則有是處。若解是結,修行正觀得至初果,定趣無上正真之道。何以故?智慧型害結。世尊又說,人則不應妄輕,量人則為自傷。如來所知,非我所知,是故不應瞋嫌害彼。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若入僧坊在門而住,五體敬禮然後乃入。當如是觀:『此處即是空行之處、無相行處、無作行處、慈悲喜舍四梵行處,是正行正住所安之處。我當何時舍於家垢?我當何時住如是行?』應生如是欲出家心,無有在家;修集無上正覺之道,皆悉出家趣空閒林,修集得成無上正道。在家多塵污,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多垢,出家舍離。在家惡攝,出家善攝。在家沒於愛欲淤泥,出家遠離愛欲淤泥。在家凡俱,出家智俱。在家邪命,出家淨命。在家多垢,出家無垢。在家衰減,出家無減。在家處憂,出家歡喜。在家則是眾惡梯蹬,出家離蹬。在家系縛,出家解脫。在家畏懼,出家無畏。在家謫罰,出家無罰。在家多患,出家無患。在家煩熱,出家無熱。在家多求苦,出家無求樂。在家掉動,出家無動。在家貧苦,出家無苦。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下賤,出家尊貴。在家熾然,出家寂靜。在家利他,出家自利。在家之人無潤精氣,出家之人有大滋潤。在家結樂,出家滅樂。在家增刺,出家無刺。在家成小法,出家成大法。在家不調,出家調伏。在家離戒,出家護戒。在家增長淚乳血海,出家乾竭淚乳血海。在家之人諸佛、聲聞、緣覺所呵,出家之人諸佛、聲聞、緣覺所贊。在家無足,出家知足。在家魔喜,出家魔憂。在家不降伏,出家降伏。在家奴僕,出家為主。在家生死際,出家涅槃際。在家墮落,出家拔墮。在家闇冥,出家明昭。在家之人根不自在,出家之人諸根自在。在家狂逸,出家不逸。在家不相應,出家相應。在家下觀,出家上觀。在家多營,出家少營。在家少力,出家大力。在家諂曲,出家正直。在家多憂,出家無憂。在家箭俱,出家除箭。在家病患,出家無病。在家老法,出家壯法。在家放逸命,出家修慧命。在家誑詐,出家無詐。在家多作,出家無作。在家毒器,出家甘露器。在家災患,出家無災害。在家不捨,出家放舍。在家之人取於毒果,出家之人取無毒果。在家之人不愛相應,出家不與不愛相應。在家痴重,出家智輕。在家失方便,出家淨方便。在家失正意,出家淨正意。在家失至意,出家淨至意。在家之人不能作救,出家作救。在家造窮劣,出家不造窮。在家非舍,出家作舍。在家非歸,出家作歸。在家多怒,出家多慈。在家負擔,出家舍擔。在家不盡一切諍訟,出家盡諍。在家有過,出家無過。在家匆務,出家閒務。在家熱惱,出家離熱。在家多仇,出家無仇。在家貯聚,出家無聚。在家財堅,出家德堅。在家憂俱,出家寂憂。在家損耗,出家增益。在家易得,出家之人億劫難得。在家易作,出家難作。在家順流,出家逆流。在家處流,出家船筏。在家結河,出家越度。在家此岸,出家彼岸。在家纏縛,出家離纏。在家嫌恨,出家寂恨。在家王法,出家佛法。在家愛染污,出家離染。在家生苦,出家生樂。在家淺近,出家深遠。在家易伴,出家難伴。在家妻伴,出家心伴。在家匆務,出家離務。在家逼他苦,出家樂他。在家財施,出家法施。在家持魔幢,出家持佛幢。在家巢窟,出家離巢。在家非道,出家離非道。在家稠林,出家離林。

「如是,長者,在家菩薩漸次思念:『我恆河沙等設於大祀,為諸眾生一日悉施;善調法中生出家心,是則堅實,施已畢足。我今應當堅修戒聞。』彼入僧坊,禮如來塔生於三想:『我亦當得如是供養,我亦當得愍一切眾生留於舍利。我如是學,如是行,如是精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設作一切佛諸事已,如佛如來入於涅槃,是入僧坊觀於一切諸比丘德,誰是多聞?誰是說法?誰是持律?誰持阿含?何等比丘持菩薩藏?誰阿練兒?何等比丘少欲乞食,著糞掃衣,獨處離欲?誰是修行?誰是坐禪?誰是營事?誰是寺主?悉觀彼行,隨誰人慾,不生譏呵。若在寺廟及往聚落,有所言說善護口業。若有比丘乏於衣缽病藥所須,隨應給與不令起瞋。何以故?諸天及人有妒嫉結應倍護彼。凡夫人心非阿羅漢,凡夫起過非阿羅漢。彼近多聞為修聞故,親說法者修行決定,近持律者調伏結使不墮犯中,親近持於菩薩藏人,於學修行六波羅蜜及修方便,近阿練兒修學獨處,親近修行修學端坐。若有比丘未定位者,須衣施衣,須缽施缽,勸彼比丘發無上心。何以故?此非勝處,財法攝彼。如是,長者,在家菩薩如是善知沙門之行。若有沙門斗訟諍競而和合之,舍於身命守護正法。長者,在家菩薩見病比丘,舍自肉血令彼病癒。長者,在家菩薩未開施心,不先請他施已心悔。一切善本以菩提心而為上首,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如佛教行,不忘不失助菩提法,現法無染得增勝法。」

爾時,郁伽長者及諸長者,一切同聲歡喜讚嘆:「希有世尊!善說在家過患,而猶未知出家戒行、出家功德。世尊,我等亦觀在家多過,出家德大。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願得出家。」

說是語已,佛告長者:「出家甚難一向淨行!」

時,諸長者白言:「世尊,實如聖教。唯願世尊,聽我出家,當如教行。」

爾時,世尊即聽出家,告彌勒菩薩:「一切淨菩薩,汝善丈夫令是等出家。」時,彌勒等令九千長者悉皆出家,是長者等受出家戒。是時,復有千長者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郁伽長者白言:「世尊,已說在家過患功德。善哉!世尊,願說出家菩薩戒聞功德之行。云何菩薩善妙法中調伏出家,禮拜起住去來進止?」

佛告長者:「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出家菩薩應如是學,如是住行。」

「唯然!世尊,受教而聽。」

佛言:「長者,出家菩薩應如是學:『我以何緣舍業出家?為修慧故,勤加精進如救頭燃。』應作是念:『我今應住於四聖種樂行頭陀。』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修四聖種?是出家菩薩隨所有衣應生知足,嘆美知足,不為衣故而行妄語。若不得衣,不想不念,不生憂惱;設令得衣,心不生著。雖服著衣而無系著,不貪不住,知其過咎,知於出離;隨是知足,不自稱譽,不毀他人。長者,出家之人隨所乞食,隨所敷具,亦當知足而生嘆美,不為敷具而起妄語。不得不念,不生憂惱;得不染著,無染心畜,不吝不系。知其過咎,知出離行;隨是知足,終不自稱、毀於他人。樂斷樂離,樂於修習,於此樂斷、樂離、樂修不自稱譽。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四聖種。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以十功德持著身衣。何等十?為慚恥故;為覆形故;為蚊虻故;為風暴故;不為軟觸不為好故;為於沙門表戒相故;此染色衣,令諸人、天、阿修羅等生塔想故而受持之;解脫而染,非欲染衣,寂靜所宜,非結所宜;著此染衣,不起諸惡,修諸善業;不為好故著染服衣,知聖道已我如是作,於一念頃不持染結。長者,是名出家菩薩十事功德持著身衣。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見十事故,盡其形壽不捨乞食。何等十?我今自活,不由他活;若有眾生施我食者,要令安住於三歸處然後受食;若不施食,於是眾生生大悲心,為彼眾生勤行精進,令是眾生所作辦已後食其食;又我不違佛所教敕,為植滿足根本因故,依降伏慢積集無見頂因緣故,不為女人、丈夫、男女共和合故平等乞食;於諸眾生生平等心,集一切智莊嚴具故。長者,出家菩薩見此十利,盡壽不捨於乞食法。若有至心敬信來請,爾時應去;若有請者不至心請,觀有自利利彼因緣,即便應去。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見十利故,終不捨於阿練兒處。何等十?自在除去故,無我持故,舍臥具愛故,寂無愛故,處無可利故,阿練兒處捨身命故,舍眾鬧故,如來法中所作作故,寂定適意故,專念無留難故。長者,是名出家菩薩見十德利,盡壽不捨阿練兒處。長者,若阿練兒欲聽法故,有和尚阿闍梨因緣事故,為問病故至村聚中,當作是念:『今夜還去,若為讀誦在房舍住。』應作是念:『我今故在阿練若處,住阿練兒處與法相應,於一切物無有諍想,於一切法無障礙想,集法無厭。』長者,出家菩薩在阿練兒處,作如是觀:『我以何緣住阿練兒處?非但空處名為沙門。是中多有不調不寂、不堅不相應,亦住是中,所謂獐鹿、獼猴、鳥、獸、師子、虎、狼、賊旃陀羅,是等無有沙門功德。是故我應具阿練兒行沙門義利,謂繫念不亂,得陀羅尼,修大慈大悲,五通自在,滿六波羅蜜,不捨一切智心,修行方便,常以法施攝取眾生教化眾生。不捨攝法,修行六念,勤進修聞,繫念修集正相應行,不證果智,守護正法,信於業報,是名正見;斷於一切妄想分別,是正思惟;隨所解法而為演說,是名正語;除盡業滿,是名正業;斷除結習,是名正命;勤趣於定,是名正進;不忘諸法,是名正念;得一切智知,是名正定。解空不驚,無相不怖,無願不怯,心不執有,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沙門法。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不應親近多人眾中:『我應舍彼我之善根,終不捨於一切眾生故修於善根。』長者,出家菩薩有四親近,如來所許。何等為四?長者,出家菩薩親近聽法,是佛所許;親近成熟一切眾生,是佛所許;供養如來,是佛所許;親近不捨一切智心,是佛所許。長者,是名出家菩薩四種親近,如來所許。長者,親近是四,勿親近余。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如是念:『我以何故來在此處?我來至此為怖何事?畏誰故來?畏眾鬧故,畏親近故,畏貪瞋痴故,畏狂慢故,畏惱熱故,畏慳貪故,畏於色聲香味觸故,畏於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故。無常常畏、無我我畏、苦中樂畏、不淨淨畏、心意識畏、現在捶打畏、我見畏、我我所畏、惡知識畏、利養畏、非時語畏、不見言見畏、不聞言聞畏、一念言念畏、不識言識畏、沙門垢畏、欲界色界無色界畏、一切諸道生死處畏、地獄畏、畜生畏、餓鬼畏,我今怖懼如是等畏,來至於此阿練兒處,不住在家憒鬧眾中。若不修行、不修念處則不相應,脫是畏故來至此處。過去無量菩薩摩訶薩,一切皆住阿練兒處,解脫諸畏,得於無畏,得無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菩薩亦復如是,住阿練兒處脫一切畏,得於無畏無上正道;現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阿練兒處修行無畏,得於無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脫一切畏。是故我今欲得無畏脫一切畏,住阿練兒處。』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無怖無畏應如是學:『若有畏者皆由著我,皆由執我我為初首,皆由愛我起我見、我想、我持、我妄想,於我守護於我。若住阿練兒處不捨執我,是為失利。』長者,若住阿練兒處,無有我想,是住阿練兒處;無有見著,是住阿練兒處;不住我我所,是住阿練兒處。長者當知,無涅槃想,是住阿練兒處,況煩惱想?長者,謂阿練兒處者,不依著於一切諸法,不住諸法,於諸法無礙,不依色聲香味觸住,住一切法平等無垢,住善調心,棄一切畏住於無畏,住脫一切結流大河,住於聖種,住於少欲,住於知足易滿易養,住充滿智,住如聞修行;住於解脫,觀空無相無作門故;住解脫知見,斷系縛故;住於邊際,順因緣故;住所住已辦,究竟淨故。長者,猶如空處藥木叢林不怖不畏;如是,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自生心猶如草木牆壁等想,猶如幻想,是中誰畏誰怖?是以應以無畏觀身:『此身非我、非我所,無眾生,無壽命,無人,無丈夫,無少年。所言畏者,空名無實。我今不應以無實生畏。』如彼空處藥木叢林無主無護,應如是知一切法已,如是善住阿練兒處。何以故?斷憂諍故名阿練兒,無生無護名阿練兒。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如是學:漸順戒聚,次修定聚;住阿練兒處,集於慧聚;住阿練兒處,習解脫聚;住阿練兒處,生解脫知見聚;住阿練兒處,敷助菩提法;住阿練兒處,集於十二頭陀功德;住阿練兒處,諦方便故;住阿練兒處,善知陰故;住阿練兒處,等法界故;住阿練兒處,削除諸入故;住阿練兒處,不忘菩提心故;住阿練兒處,觀空無畏故;住阿練兒處,不失一切諸善根故;住阿練兒處,佛所讚嘆;住阿練兒處,菩薩所贊;住阿練兒處,諸聖所譽;住阿練兒處,欲解脫者之所依故;住阿練兒處,欲一切智者應住是處。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以少許事滿六波羅蜜。何以故?住阿練兒處,不惜身命,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檀波羅蜜。長者,出家菩薩住頭陀戒、身口意戒,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屍波羅蜜。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住阿練兒,修習滿於忍波羅蜜?於諸眾生無瞋恚心忍一切智。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忍波羅蜜。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進波羅蜜?而是菩薩應如是學:『我不離是處,要當得於無生法忍。』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進波羅蜜。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禪波羅蜜?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舍於禪定,教化眾生修諸善根。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禪波羅蜜。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習滿於般若波羅蜜?長者,是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如是學:『如我此身,空處亦爾。如我此身,菩提亦爾。如如無妄想,如空無妄想。』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修滿般若波羅蜜。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如是修滿六波羅蜜。

「長者,出家菩薩成就四法,知阿練兒處。何等四?淨戒、多聞、思惟相應、如法修行。是名出家菩薩知住阿練兒處。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若結增上,不應親彼;住阿練兒處,應摧伏結。複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練兒處,應修五通,為化天、龍、夜叉、乾闥婆故。複次,長者,出家菩薩應如佛教住阿練兒處,是中我應滿於一切清淨之善;善法所勛,後至城邑聚落說法。長者,是名出家菩薩如是四法住阿練兒處。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從阿練兒處起,受法讀誦,詣於和尚阿闍梨所,上中下坐是我福田,不應懈怠是我自業,不嫉於彼應為彼使。應如是觀:『如來應供正遍覺,一切天世魔梵、沙門、婆羅門供養福田。佛是一切眾生之父,佛不生心求於給使。我今欲學,我亦當為一切眾生作於給使,我不求他為我給使。』何以故?長者,若有比丘重於給使,失法功德。若以財攝彼當云何?欲使我作故以財攝我,非為法故。自失己信,若財攝給使無大報利。若向和尚阿闍梨所,知其心意應如所作,莫令和尚阿闍梨不信於我,不敬愛我。彼捨身命為贊誦法故,稱滿其意為功德利,舍於利養讚嘆於法。長者,若是菩薩,於他人所受持讀誦一四句偈,施、戒、忍、進、定、慧相應集菩提道,於是師所為法恭敬,如上諸師受持文字章句偈頌,於無量劫應為彼使,不生諂偽一切供養。長者當知,不報其恩,況不敬法?長者,若信起善念,念佛、法、僧,念於無漏,念寂調伏,於無量劫給侍,使令供養和尚,猶不報滿和尚之恩!長者應如是知。長者當知,若聞法已,有無量報,得無量智,我應無量供養和尚。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如出家法住。長者,云何名為如出家法住?是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修四淨戒。何等為四?謂住聖種樂於頭陀,不親近於在家、出家,不諂曲住阿練兒處。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復應如是學四淨戒。何等四?謂身淨戒亦不得身,謂口淨戒亦不得口,離於諸見,發一切智心。長者,是名四淨戒。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於四淨戒。何等四?離於我想,棄於我所,遠斷常見,解因緣法。長者,是名四淨戒。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於四淨戒。何等四?謂陰無所有,界如法界,入如空聚,不住假名。長者,是名四淨戒。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於四淨戒。何等四?知我不得我,聞覺於他令心清淨,心不樂住一切法等,無有動搖。長者,是名四淨戒。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戒已,應如是學於四淨戒。何等四?所謂解空,不畏無相,一切眾生起於大悲,入於無我。長者,是名出家菩薩四種淨戒。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三昧已,應如是學。何等淨三昧?謂一切法無所有,無有二心、正業心、一處心、無動搖心、無戲論心、無亂鬧心、無依止心,於心自在無有馳散,不住心界見心如幻,觀一切法等如法界,無行無住。又亦無起,不得內外,三昧同等住,如是法說名三昧。如是,長者,是名出家菩薩觀淨定聚。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聞淨慧聚,聞已應觀。何等名為清淨慧聚?是菩薩應如是修學,知於緣法分別智、辯智、疾智、眾生智、攝外眾生智。如是,長者,出家菩薩觀淨慧聚。

「複次,長者,出家菩薩應如是學,所謂慧者名無系縛,以無身故無所執持,無動無住,無形無相,無生無行,如虛空故。長者,若如是觀,名為菩薩住於出家。」

說是法時,八千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諸長者得無生法忍,三萬二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郁伽長者歡喜踴躍,以價值百千衣奉上供佛,白言:「世尊,以此善根普施一切諸眾生等,令諸在家菩薩摩訶薩,成就如佛所教戒法;諸出家菩薩願令滿足,一切諸法亦令滿足如佛所教。世尊,云何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學出家戒?」

如是問已,佛告長者:「在家菩薩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學出家戒。何等為五?長者,菩薩住在家地中,不吝一切所有財物,與於一切智心相應,不望果報。複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具淨梵行,不習欲想,況二和合?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至於空處,修習四禪,以方便力不入正位。複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應極精進學於智慧,一切眾生以慈相應。複次,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守護於法,亦勸他人。長者,是名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具足五法,學出家戒。」

爾時,郁伽長者白言:「世尊,我在家中如世尊教,當如是住增廣佛道,諸出家戒我亦當學。」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種種色光,青黃赤白,從面門出,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蔽日月光,還繞身三匝入如來頂。

爾時,阿難見佛微笑,從坐而起,整於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以何緣笑?諸佛世尊非無緣笑。」

佛告阿難:「汝今見是郁伽長者供如來不?欲修行法作師子吼。」

阿難白言:「已見,世尊。已見,善逝。」

「阿難,是郁伽長者,住在家地。是賢劫中,如來應供正遍覺出現於世,常在家供養恭敬是諸如來,護持正法;常在家中住出家戒,廣聞如來無上菩提。」

爾時,大德阿難語郁伽長者:「汝見何利,樂在家中,有聖智不?」

答言:「大德,不成大悲,不應自謂我是安樂。大德阿難,菩薩摩訶薩,忍一切苦不捨眾生。」

說是語已,佛告阿難:「是郁伽長者,住在家地,是賢劫中多化眾生,非出家菩薩百劫、百千劫。何以故?阿難,百千出家菩薩所有功德,不如是郁伽長者所有功德。」

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是經名《郁伽長者所問》,亦名《在家出家菩薩戒》,亦名《殷重給事師長品》。阿難,若有菩薩得聞是經,是大精進,非下精進,住於梵行,百千萬倍所不能及也。是故,阿難,欲自住進,欲勸他進,欲自住於一切功德,欲勸他住,應聽此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說修行。阿難,我以是法付囑於汝,受持讀誦。何以故?阿難,此法具足一切功德。阿難,若有菩薩與是法相應,則不離與如來相應。阿難,若有菩薩離於是法,則為離佛;若有菩薩離於是法,離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是離見於一切諸佛。何以故?阿難,佛出世事皆於此經而顯示之。

「阿難,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應從中過為正覺故,往聽此經,受持讀誦,如說修行。阿難,若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恭敬奉施,為聞此法,受持讀誦,如說修行。阿難,若為過去一切諸佛起七寶塔,以一切供而供養之。阿難,若現在佛及聲聞僧,以諸樂具盡壽供養。阿難,未來諸佛及諸菩薩,悉為奴僕及為弟子而供養之。不聞是經,不受不持,不讀不誦,不轉不住,離是等法,不名供養諸佛如來。阿難,若有菩薩聞於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如說修行,而是菩薩已為供養三世佛已。何以故?阿難,如說修行,則是如來調伏之法。」

說是語已,大德阿難、郁伽長者、乾闥婆、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三

無盡伏藏會第二十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皆悉成就殊勝功德,能師子吼。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一切皆得陀羅尼門,辯才無礙,證無生忍,住不退轉,具諸三昧遊戲神通,善知眾生心行所趣。其名曰:日幢菩薩、月幢菩薩、普光菩薩、月王菩薩、照高峰菩薩、毗盧遮那菩薩、師子慧菩薩、功德寶光菩薩、一切義成菩薩、成就宿緣菩薩、成就願行菩薩、空慧菩薩、等心菩薩、喜愛菩薩、樂眾菩薩、戰勝菩薩、慧行菩薩、電得菩薩、勝辯菩薩、師子吼菩薩、妙言音菩薩、能警覺菩薩、巧轉行菩薩、寂滅行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復有釋提桓因、四大天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大威德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如是等無量諸大眾俱。

爾時,電得菩薩,見諸大眾寂然清淨,諸大龍象皆悉已集,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咨問,唯願如來見垂聽許。」

爾時,世尊告電得菩薩言:「如來應正等覺,恣汝所問,當為汝說。」

電得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何法,能滿眾生一切所欲,不為諸過之所染著,隨其根性方便引導,令彼眾生身壞命終不墮惡趣,決定當得證於平等,處世無染猶如蓮華,不動法界游諸佛剎,常不離佛不見色身,住三解脫不入正位,隨眾生欲嚴淨佛土,於剎那頃速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電得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無上人中尊,無邊知見者,

安住於共法,利益諸世間;

等心視眾生,為世所依怙;

示諸邪正道,令畢竟安樂;

積集勝功德,猶如眾寶聚。

世間智慧日,三界應供尊,

願說最上乘,成就菩薩道!

面相如滿月,具足奢摩他,

開示寂靜法,能滅諸煩惱。

願說菩薩行,饒益諸眾生,

佛剎並壽命,色身與眷屬,

三業及諸法,一切皆清淨。

唯願如來說,清淨菩薩行,

云何降伏魔? 云何而說法?

云何不忘失? 唯願為宣說。

云何勇進者,遍入於生死,

安住一相中,於法常無動?

云何諸佛所,親近而供養,

常觀佛色身,畢竟離諸相?

雖證三解脫,如鳥飛空界,

未具諸功德,終不入涅槃。

知諸根性慾,隨順無所畏,

亦不生染著,成熟彼眾生。

先施世間樂,後令發淨心,

具足殊勝智,證無上菩提。

如是深妙義,唯願如來說。」

爾時,世尊告電得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問佛如是之義,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攝受現在世間天人及未來世諸菩薩等。是故,電得,應當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電得菩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電得:「菩薩摩訶薩,有五種伏藏、大伏藏、無盡伏藏、遍無盡伏藏、無邊伏藏。菩薩具足如是伏藏,永離貧窮,即能成就如上所說殊勝功德,以少功力速疾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五?所謂貪行伏藏、瞋行伏藏、痴行伏藏、等分行伏藏、諸法伏藏。

「電得,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貪行伏藏?謂諸眾生貪行相應,顛倒系縛,隨行諸相種種分別,於色、聲、香、味、觸、法等諸境界中,執著堅固耽樂昏迷。菩薩於彼諸眾生等種種心行應如實知:彼諸眾生何所樂欲?於何境界染習增強?具足成就何等信解?往昔曾種何等善根?於何乘中當得發趣?所有善根久如成熟?菩薩為斷諸眾生等一切欲故,令彼善心常相續故,審諦觀察而為療治。

「電得當知,眾生根行差別難識,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何況凡夫及諸外道?是故,電得,或有眾生雖著諸欲,亦能成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有眾生才觸欲境,或以染心發於語言,便得成熟無上明脫;或有眾生,睹諸妙色心生欲染,彼色變壞即便覺知,欲惱便息,深念無常,則能成熟無上明脫;或有眾生雖見女人不生貪著,於後思念方起染心,想彼形容而生愛戀;或有眾生於其夢中見可意色,心生貪著繫念追求;或有眾生聞女人聲便生貪愛,有時暫見離貪染心,便得成熟無上明脫。是故,電得,菩薩於是種種貪病及以貪藥善巧了知,而於法界無有二相,於此迷惑法界眾生起大悲心。

「電得,若貪瞋痴、若法界智,無有少法而可得者。菩薩作是念言:『如我所見是諸眾生,於此無相自性空寂,假名安立和合法中,起於貪慾、瞋恚、愚痴。我當於此如實觀察,為彼迷惑貪慾眾生,住於大悲成滿昔願,不動法界以無功用智而成熟之。』若有丈夫於彼女人,妄生淨想起重貪染,菩薩即便示現女身,端正殊妙,色相具足,珍寶瓔珞種種莊嚴猶如天女昔所未見,隨彼眾生令其愛著,極貪戀已量彼堪任,方便拔其貪慾毒箭,以自在力還變女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令彼眾生通達法界,便沒不現。若有女人於彼丈夫心生愛染,菩薩便為現丈夫身,乃至拔其貪慾毒箭,而為說法令入法界,便沒不現。電得,是諸貪行二萬一千,及彼諸行八萬四千,菩薩無功用智,出生無量億千法門,開曉眾生悉令解脫,而亦不念我為眾生如是說法,亦無眾生得解脫者。

「電得,譬如無熱龍王,以業力故於其宮內出四大河,為諸眾生水陸住者,夏時熱惱而作清涼,潤澤華果,滋實五穀,令諸眾生安隱快樂。而彼龍王不作是念:『我今令此河水流出,已出、當出。』然於四河常自泛滿為眾生用。菩薩亦復如是,成就昔願以無功用智說四聖諦,滅除一切生死熱惱,普施人天聖解脫樂,而是菩薩亦不念言:『我今說法,已說、當說。』任運住於大悲之心,觀察眾生隨應說法。複次,電得,譬如帝釋有十二那由他諸天女等,以彼帝釋自在力故現其多身,令諸天女於彼欲樂皆得滿足,各自念言:『我今獨與帝釋歡娛。』而是帝釋實無所染。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應可度者,隨其意樂而成熟之,然是菩薩亦無染著。複次,電得,譬如日輪出山峰時,光明普遍照閻浮提,所照之處青黃赤白,種種形色皆悉顯現,而彼日輪一色一光無差別相。菩薩亦復如是,智慧日輪照於法界,出彼眾生執著山峰,所緣一相隨其意樂而為說法,然於法界無有二相。

「電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貪行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或於一劫或過一劫,隨諸眾生種種意樂現無量身,以種種言詞而為說法,然於法界亦無二相。複次,電得,譬如真金由工巧力,隨意所作種種瓔珞莊嚴之具,其相各異,而彼金性無有差別。菩薩亦復如是,善觀法界隨諸眾生,種種意樂現無量身,以種種言詞而為說法,然於法界亦無二相,是為常入法界一相。菩薩獲得如是伏藏,能為眾生種種說法,彼聞法已具足富有無盡聖財,生死貧窮悉皆永斷。

「複次,電得,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瞋行伏藏?謂諸眾生憍慢相應,計我我所住自他相,從久遠來不修慈忍,瞋恚熱惱自壞其心,於佛法僧不生憶念,瞋毒所覆迷惑於法。菩薩於彼多瞋眾生,終不起於損害傷惱,唯作是念:『奇哉!眾生愚痴迷惑,乃於諸法本性寂靜,無垢濁、無和合、無違諍、遠離法中,顛倒相應妄生瞋恨。』如是念已,住大悲心常自懇惻。設有支解其身分者,為欲調伏瞋行眾生,安住忍辱。若彼無量瞋行眾生,互相違背,心懷恚恨,是業成已,當墮毒蛇惡趣之中;住忍菩薩以慈念力化此眾生,能令不受惡趣之報,決定當得證於平等。是名菩薩善巧方便,滅除眾生瞋恚之行。複次,電得,菩薩若見瞋惱眾生,作是念言:『一切諸法本性清淨。此諸眾生隨相而行妄生分別,於此平等無違法中而起瞋心。彼諸眾生於法界性不能了知。若此眾生見法性者,終不於他而生忿害。以不了知法界本性,是故生瞋。』菩薩於彼多瞋眾生,倍增慈愍住於大悲,成滿昔願以無功用智,為壞眾生瞋恚行故,開示演說種種法門,而亦不念『我為眾生除瞋說法』。何以故?菩薩善觀法界相故,是為菩薩安住法界,無差別相滅煩惱行。電得,譬如不除黑闇得現光明,亦非無能除黑闇者;如是黑闇及光明性,皆如虛空無有差別。菩薩亦復如是,依此法界無差別智,善巧說法摧滅種種瞋行眾生,不於法界而作差別。電得,譬如日輪所出光明,隨所照處皆日輪攝。菩薩亦復如是,為欲調伏滅除瞋行,所有言說皆是法輪,不於法界而作差別。如是瞋行二萬一千,及彼諸行八萬四千菩薩,成就無功用智,隨彼眾生種種瞋行,而為說法不作是念:『我為眾生今現說法,已說、當說。』是名菩薩摩訶薩瞋行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若於一劫若過一劫,隨諸眾生種種意樂,以種種文字語言方便演說,不能得其瞋行邊際,而是菩薩智慧辯才亦不可盡。是名菩薩善說法界無差別相,獲得如是瞋行伏藏。

「複次,電得,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痴行伏藏?電得,諸菩薩等如是之行甚為難事,謂諸眾生隨惑行者、惱害他者、無明胎[穀-禾+卵]所纏裹者、如蠶處繭自系縛者、於法界中無方便者、不善觀察所應行者、著我見者、行邪道者、住鈍行者、難出離者。為如是等迷惑眾生,從初發心起大加行,不生疲苦亦無懈怠,如是思惟:『應以何緣、何等勝解、云何說法,令此眾生入菩薩行而得解脫?』菩薩往昔善觀法界,以無功用智住於大悲,知彼眾生迷法界已,隨力所堪而為說法,悉令調伏,亦不念言:『我今說法,已說、當說。』以彼往昔誓願力故,善觀緣起,自然演出百千法門,斷除眾生無明業行,令得解脫。電得,譬如良醫善療眾病,先善綜習醫方諸論,才見病相皆悉了知,咒藥所施無不除愈。菩薩亦復如是,善觀法界以無功用智,為彼積集痴行眾生,隨其根性開示演說,百千法門悉令明了。電得,是名菩薩摩訶薩痴行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善觀緣起,為如是等痴行眾生,若於一劫若過一劫,隨其性慾以種種文字語言善巧演說,不能得其痴行邊際,而是菩薩智慧辯才亦不可盡。是名菩薩於一切法無差別相善巧宣說,獲得如是痴行伏藏。如是痴行二萬一千,及彼諸行八萬四千,菩薩為斷如是行故,開示演說百千法門,是名菩薩痴行伏藏。

「複次,電得,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等分行伏藏?譬如四面鏡輪,清徹明淨,無諸垢翳,懸於四衢,所對色像皆於中現無有增減,而此明鏡亦不念言:『我能現此種種色像。』然善磨瑩此鏡輪已,一切諸相自然而現。菩薩亦復如是,法界鏡輪善磨瑩已,住無功用三昧,隨諸眾生心行差別,開示演說百千法門,悉令了知皆得解脫,不起法相及眾生相。何以故?菩薩善觀法界相故,於此四行相應眾生如實了知,隨其根性而為說法。而於法界及眾生界,如實觀察無有二相,爾所法界及眾生界,明見無二無差別故。電得,譬如虛空無有種種差別之相,亦無建立。菩薩亦復如是,善觀法界了一切法入於一相,亦由往昔誓願力故,隨眾生行種種說法,而於法界無有差別。電得,此等分行二萬一千,及彼諸行八萬四千,菩薩觀察悉皆明了,譬如良醫知病授藥,以無功用智種種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等分行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為諸眾生若一劫若過一劫,隨其志樂,以種種言詞善巧宣說,不能得其諸行邊際,菩薩智慧辯才亦不可盡。是名菩薩善說法界無差別相,獲得如是等分行伏藏。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四

無盡伏藏會第二十之二

「複次,電得,菩薩成就如是智已,於諸眾生根行意樂,善巧了知。若見多貪眾生,為欲調伏療其病故,示同凡夫現受諸欲,具有妻子、家業、資生,猶如蓮華而不染著。有諸眾生痴無智慧,不知菩薩善巧方便而作是念:『何有智者貪受諸欲不異凡夫?』便謂菩薩遠離菩提。如是眾生心不淨故,起大瞋忿不生敬信,由此業故,身壞命終墮大地獄;復以菩薩密化因緣罪報畢已,決定當得入於平等。電得,譬如猛火隨投草木,一切熾然悉成於火。菩薩亦復如是,智火熾然,所有眾生若貪瞋痴、若善不善,菩薩於彼與之同行,一切熾然皆成智慧,是名菩薩不共之法。又如須彌山王不共之相,所謂四面四寶所成,隨諸眾生青黃赤白種種色相,彼若往詣琉璃面者,皆同一色如彼琉璃,詣金色面皆如金色,銀、玻瓈色悉皆同等。菩薩亦復如是,得不共法,隨諸眾生若貪瞋痴、若善不善,至菩薩所與之同行,一切皆令入菩薩智。彼心不淨自惡業故,或墮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以是菩薩不共功德,及願力故罪報畢已,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電得,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五濁世時,有佛出現,號曰寶聚功德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世壽命百二十歲,如我今日。彼諸眾生極重貪慾、瞋恚、愚痴,煩惱覆蔽,違逆父母、兄弟、朋友,不順和尚及阿闍梨,不知恩德,常懷毒害奸詐賊心,互相破壞,非理而行,於佛法僧不生敬信,慳吝鄙弊行餓鬼法。彼佛剎中,有如是等諸惡眾生難可調伏。時彼世尊,亦以往昔誓願力故,於此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復有二萬二千大聲聞眾。彼時有王,名曰廣授,自在王化統閻浮提,於佛法中信心清淨,請彼如來及比丘眾,於夏安居廣設供養。爾時,有一法師比丘,名為無垢,具足辯才,善巧說法眾所樂聞,開示眾生常不疲倦,凡所說法無有希求,容相熙怡先言問訊,色力具足顏貌端嚴,為諸眾生之所樂見,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復有新學年少比丘,常隨無垢出入王宮無有障礙,種種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時彼眾中多有比丘,不知修習身戒心慧,不敬佛法及以眾僧,常見斷見及我見等,謗於佛法,輕躁難調,不攝諸根住於非法,無沙門行自稱沙門,身口意業悉皆邪僻。時彼世尊,過安居已便入涅槃。其王廣授,以赤栴檀闍維供養,造立八十俱胝寶塔,以赤栴檀而為欄楯,四面皆有金色蓮華。無垢比丘,佛所記別,多聞第一,於佛滅後弘宣正法,隨所遊行城邑聚落,教化無量百千眾生,皆令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多有諸惡比丘,不知修行,常懷嫉妒,為魔所惑,詣彼王所而作是言:『王所師敬無垢比丘,出入王宮無有禁制。而彼比丘未離貪慾,非時而食,香鬘嚴身,實非梵行,不應供養。我為此事來告於王,莫於過後佛正法中而生不信。』時有一魔名為極惡,即自變身作比丘像,復詣王所如前重說。時廣授王數聞此語,即作是念:『無垢比丘精勤有智,我所尊重。若有此事,終無是處。』作是念已,爾時,魔眾於虛空中便現半身,向彼王所而說偈言:

「『王應學伎藝,善識於機宜;

廣授不能知,非是人王相。

佛羅漢弟子,已具於大智,

如是語不依,云何隨斷見?

比丘為利益,告汝以誠言,

斷見惡趣人,實非修梵行。

彼人於宮內,共婇女娛樂,

王應與侍從,親睹離疑心。』

「王聞如是事,心生大驚怖,

即便將侍從,速疾詣宮中。

無垢時在宮,演說第一義,

諸法自性空,無我無壽者。

王與諸兵眾,俱為魔所惑,

見宮中婇女,圍繞於比丘,

瞋猛如醉象,便敕旃陀羅:

『比丘污我宮,當治以苦法。』

臣佐及眷屬,皆為魔所持,

於無罪比丘,隨忿而生害。

魁膾持刀進,無垢便悲泣:

『王語汝非法,何故而復悲?』

無垢白王言: 『是事難自表,

且待須臾間,我當有明證。』

王聞比丘言,即止於魁膾:

『當試作何事,汝應速宣說。』

成就勝意樂,行慈利世者,

合十指爪掌,而發於誓言:

『大王汝當知,若實無此事,

願地六種動,空中雨妙華。』

當發如是言,大地六種動,

空界雨天華。 魔眾懷憂惱;

王時生淨信,禮足求歡喜:

『我當墮地獄,無依願覆護!

咄哉遇此惡! 如何起毒心?

無覆無所依,所從唯惡友,

十方我無護,唯有於大師。

我當舍王位,盡壽歸依住。』

比丘知彼王,及眷屬志樂,

為說第一義。 王聞得正信,

與百億眷屬,舍王位出家,

修習頭陀行,不受他人請。

時王后宮內,婇女八萬人,

聞說第一義,皆住不退轉。

王依於佛教,二十四年中,

日夜常懺悔,罪業猶不盡。

百俱胝眷屬,噁心向法師,

由此命終後,墮於無間獄,

多億年受苦,罪畢遇如來。

以昔恐怖因,余報常羸劣,

次第轉修習,供養千億佛,

各於余國中,悉皆成正覺,

俱同一名字,號功德名稱。

時彼廣授王,慈忍比丘所,

由起毒害意,於多億歲中,

受昔惡業對,墮大叫地獄;

畢此業報已,還得於人身,

值普眼如來,親近常供養;

由此轉奉事,八十俱胝佛,

然後成正覺,今則我身是。

彼比丘欲害,無罪法師者,

當來得作佛,彌勒菩薩是。

時彼王宮內,八萬諸婇女,

淨信植眾德,承事無量佛,

於今復發行,大願利眾生,

當奉千億佛,各成等正覺。

我今告汝等,一切勿生害,

修慈佛所贊,速得大菩提。』

「是故,電得,於諸眾生根性志樂不能善知,應一切時勿生害心。電得,譬如諸山,須彌為最;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於諸智中最尊無上。譬如一切諸水之中,海為最勝;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於諸智中最為深大。又如諸國王中,轉輪聖王最為尊上;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於諸智中為無上上。電得,如來成就如是智故,一切眾生貪瞋痴行心心轉變,如來悉知,一彈指頃皆能攝受。電得,如來成就一切種智。如明眼人自觀掌中五庵羅果,不用功力明了無疑;如來亦爾,了知一切眾生心行,於大眾中種種說法。無量無邊佛世界中貪行相應諸眾生等,為貪熱惱晝夜尋思虛過於時,我悉知見;為貪熱惱起於身口種種之業,我悉知見;瞋行眾生瞋忿覆心互相憎嫉,以毒害故墮無間處,我悉知見;痴行相應諸眾生等,無明闇迷惑執著樂隨邪見,我悉了知;有堪任者、不堪任者,有增進者、有退失者,於如來乘種善根者、於緣覺乘種善根者、於聲聞乘種善根者,我悉了知。如來成就如是智慧,處大眾中能了眾生心行差別,知非時故默然舍住,但作是念:『此諸眾生於法迷惑不能解了。』如來具足殊勝根力,善知時故,堪調伏者、勝志樂者、能堪忍者、受善言者,我悉了知,如是知已於彼眾生攝受利益。

「是故,電得,初業菩薩未入正位,於諸眾生勝志樂行不能善知,若在家、若出家,皆不應起嫌害之心,勿於長夜自致衰惱。是故菩薩從初發心,當於一切住大乘者生於佛想;於餘眾生雖復見彼作諸惡業,而亦不起損害之心。何以故?如來常說:『若諸眾生於白淨法有少缺減,終不能得入於涅槃。』菩薩若見貪行眾生,應作是念:『彼為貪慾熱惱所燒,是我過咎。』見彼瞋恚及以愚痴熱惱燒者,皆悉念言『是我之罪。何以故?我見一切眾生病苦,應為求藥方便療治。我先誓願除眾生病,而今舍置,是我過咎。』菩薩成就如是意樂,自省其過,於諸眾生深起慈心。若遇殺害割截身分,於彼怨所生反報心,無有是處。電得,菩薩如是正修行時,過去所有不善之業永盡無餘,未來不善終不更起。

「電得,乃往古昔無量阿僧祇劫燃燈佛前,有佛名勝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世界名光明,在安隱王城林中而住。爾時,有旃陀羅名為可畏,兇險好殺,安忍無慈,手塗於血,見者皆懼。時旃陀羅,系牛其舍方入欲殺,牛見驚怖掣繩奔走,往於勝生如來林所。時旃陀羅持刀隨逐,彼牛惶怖墜於深坑,其命將終楚痛號吼。時旃陀羅見是牛已更增忿怒,便入坑中持刀欲殺。未下之頃,爾時勝生如來於彼林中,無量百千大眾圍繞,廣為分別緣起法門,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一切皆是純大苦集。電得,於此緣中,無明於行無思無覺,行於無明亦無思無覺,乃至生於老死無思無覺,老死於生亦無思無覺。如是諸法性不可得,無行無念,無我我所,本性清淨各不相知。凡夫不聞如是法故,執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由此執著我我所故,無常計常,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生四顛倒;顛倒見故,無明迷惑,不正思惟,隨心染著不能破壞,有愛系縛生死輪迴相續不斷。智者善觀法界相故,不見有少我、人、眾生,乃至壽命、生老病死、系縛殺害而可得者。

「電得,爾時可畏旃陀羅,於是時中遙聞如來說法之聲,即便覺悟,尋止殺心,棄所持刀,從坑而出,往詣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白言:『世尊,我今願欲於佛法中出家為道。』佛言:『可爾,善來比丘!』即成沙門得具足戒。爾時,勝生如來知彼意樂漸已成熟,廣為演說諸菩薩行。可畏聞已證無生忍,於佛法中永不退轉。彼牛得聞如來所說緣起法句,其聲微妙心生喜悅,命終之後生兜率天,得見彌勒成就正信。如是,電得,諸眾生行甚深微密,難識難知。是故,電得,菩薩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善知眾生根行,於一切眾生中住平等心無礙之心;於一切法常無染著,舍諸所有,修持淨戒,安住忍辱,發起精進,入諸禪定,如實觀察一切法性。電得,菩薩圓滿如是六法,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圓滿?所謂依止一切智智而修行故。

「電得,何者是諸菩薩法伏藏?所謂菩薩見一切色如實了知,本來不生,自性清淨。菩薩於色得善巧故,則能成就四無礙辯。何等為四?所謂義無礙、法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義無礙者,於諸色義無掛礙故。云何色義?謂第一義。云何第一義?謂色不可得故。成就如是第一義智,名義無礙。法無礙者,於諸色法如實觀察,如實了知,名法無礙。詞無礙者,謂於諸色以無礙智,善巧言詞種種分別,名詞無礙。樂說無礙者,謂於諸色隨眾生機開示演說,無染無著,名樂說無礙。菩薩成就如是智已,普於一切迷惑執著色法眾生,隨其性慾以無功用智如應說法,而於法界不作二相,廣說乃至香味觸法亦復如是。電得,是名諸菩薩摩訶薩法伏藏。菩薩證得此伏藏已,為欲調伏於如是等諸境界中迷惑眾生,隨其意樂於一一處,若一劫若過一劫,以種種言詞善巧宣說,亦不能得諸處邊際;菩薩智慧亦無損減,不離法界隨順無二無差別故。是名菩薩善巧演說一切諸法無差別相。獲得如是法伏藏已,能為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具足無盡法財,生死貧窮悉令永斷。

「電得,是名菩薩摩訶薩五種伏藏、大伏藏、無盡伏藏、遍無盡伏藏、無邊伏藏。菩薩成就如是伏藏,圓滿殊勝諸功德故少用功力,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此伏藏法門時,電得菩薩得陀羅尼,五百菩薩得電光明三昧,三萬六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月幢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無功用智,是義云何?」

佛告月幢:「若有菩薩於善法中,身心相應攀緣造作,是名功用。若有菩薩身心調柔,無念無依,離修行相,以彼成就往昔願智,億千佛剎所可施為種種示現,而於法界亦無所動;常演說法無少法相,以四攝法成熟眾生,亦無眾生而可度者;嚴淨一切諸佛剎土,而亦不見不淨佛剎;常念諸佛不觀色相,游諸佛剎不離法界,是名菩薩無功用智。菩薩成就如是智故,滿足眾生一切希望,而於所作亦無染著。」

爾時,世尊說此無功用智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釋提桓因與忉利天,於上空中雨曼陀羅華、優缽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分陀利華、栴檀末香而散佛上;天鼓自鳴,大光遍照,昔未曾見,眾生遇者身得清涼。

爾時,世尊告電得菩薩言:「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處開示演說如是法門;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於此處開示演說如是法門;現在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佛如來,為此法門不斷絕故,放大光明。」

爾時,長老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無盡伏藏》,亦名《說一切法無差別相》,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佛說此經已,電得菩薩、長老阿難,及諸四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五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第二十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眾所知識。菩薩摩訶薩五十人,得大神通變現自在,證無生忍及陀羅尼。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慧菩薩、妙栴檀菩薩、調御菩薩、大調御菩薩、光勝菩薩、光現菩薩、光威菩薩、光嚴菩薩、明覺菩薩、眾上菩薩、調御眾生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而為上首。復有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並諸無量天、龍、夜叉、阿修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眾所圍繞。如來世尊大名稱故普聞世間,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五眼具足;記說神變、教誨神變、神通神變,皆悉圓滿,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城邑、草木叢林、須彌山等、大海江河、諸天宮殿,置一毛端令住虛空,或經一劫或過一劫,隨念所期而不傾動。

時,王舍城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一切人民皆於如來深生尊重,以諸上妙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恭敬供養。於彼城中,有一幻師名跋陀羅,善閒異論、工巧、咒術,於諸幻師最為上首。摩竭提國,唯除見諦之人及於正信優婆塞、優婆夷等,諸餘愚人皆被幻惑,無不歸信。時彼幻師,聞於如來功德名稱,便生是念:「今此城中一切眾生,悉皆於我生尊重心,唯有瞿曇沙門猶未信伏。我今應當往彼較試。彼若歸我,摩竭提人必皆於我倍加恭敬。」

時彼幻師,宿植善緣成熟時至,及由世尊威德力故,從王舍城往耆闍崛山,睹佛光明踰百千日,面輪嚴好猶如滿月,身相圓滿如尼拘陀樹,毫相清淨如摩尼光,其目紺色如青蓮華,乃至梵天無能見頂,以六十種清淨音聲為眾說法。而此幻師,雖睹如來威德特尊猶懷邪慢,復更念言:「我今應當試驗於彼。若是一切知見之者,應知我意。」作是念已,前禮佛足,而作是言:「願於明日受我微供。」

爾時,世尊觀彼幻師及王舍城諸眾生等根熟時至,為成熟故默然受請。時彼幻師,既見世尊受其請已,復作是念:「今此瞿曇不識我意,定知非是一切智人。」即便辭退作禮而去。

尊者目連時在會中,既睹斯事,前白佛言:「此跋陀羅,欲於如來及比丘眾有所欺誑。唯願世尊,勿受其請。」

佛告目連:「莫作是念!然貪瞋痴能為誑惑,我於是事久已斷滅,證得諸法本無生故。我於長劫安住正行,何有人能欺誑我者?汝今當知,彼之所作非真幻化,如來所作是真幻化。所以者何?現證諸法皆如幻故。假使一切諸眾生類,皆成幻術如跋陀羅,比於如來百分、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復告目連:「於意云何?彼之幻師,頗能變現三千大千所有世界令嚴飾不?」

答言:「不也。」

「目連當知,我今能於一毛端中,變現莊嚴恆沙世界,猶未盡於如來神力。目連當知,有大風輪名為碎壞,彼能破壞三千世界;復有風輪名毗嵐婆,能壞世界,復能成立;復有風輪名為鼓動,彼風常能旋轉世界;復有風輪名為安住,彼風能行有頂之處;復有風輪名為飄散,彼能飄散須彌山王及黑山等;復有風輪名為猛焰,劫火燒時能飄猛焰上至梵天;復有風輪名為止息,劫火燒時彼能止息劫火所燒;復有風輪名為清涼,能使一雲普覆三千大千世界;復有風輪名為遍霔,劫火燒時普於世界降霔大雨;復有風輪名為乾竭,劫水漂時能令彼水悉皆枯涸。如是風輪,我若具說,窮劫不盡。目連當知,於意云何?此之幻師,能於如是諸風輪中暫安住不?」

答言:「不也。」

佛言目連:「如來能於如是風輪,行住坐臥得無搖動。又復能以如是風輪內芥子中,現諸風輪所作之事,然於芥子無增無損,而諸風輪不相妨礙。目連當知,如來成就幻術之法無有限極。」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及諸大眾,聞於如來作是說時,生希有心,頂禮佛足,同聲唱言:「我等今者遇大威德神通導師,獲大饒益。若有得聞如來世尊如是神力深生信解,此人必當獲大善利,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時,彼幻師即於其夜,詣王舍城於最下劣穢惡之處,化作道場寬廣平正,繒彩幡蓋種種莊嚴,散諸華香,覆以寶帳。復現八千諸寶行樹,其寶樹下一一皆有師子之座,無量敷具悉皆嚴好,為欲供養諸比丘故。而復化為百味飲食,並現五百給侍之人,服以白衣,飾以嚴具。作是化已,時四天王來至會中,告幻師言:「汝於明日為供如來,化作如是無量嚴具,由是因緣獲大功德。我今為欲助於汝故,供養如來,於此化為第二道場頗能聽不?」時彼幻師聞是語已,生奇特心,即便聽許。於是四王,即便變現無量殊妙莊嚴之具,倍於幻師幻化之事。

時,天帝釋復與三萬諸天子等,來詣道場語幻師言:「我今亦欲因汝供養莊嚴道場。」幻師驚悚,又便聽許。於是天帝為如來故化作堂宇,猶如三十三天殊勝之殿,又復化作波利質多、俱鞞陀羅、天妙樹等,次第行列。幻師爾時見斯事已,嗟嘆驚悔,欲攝所化;盡其咒術,幻化之事宛然如故,便自思念:「此為甚奇!我從昔來於所變化隱現從心,而於今時不能隱沒,必由為彼如來故然。」時,天帝釋知彼心念,告幻師言:「汝於今者為如來故,莊嚴道場無能隱沒。以是當知,若復有人於如來所,乃至發於一念之心,由斯善本,畢竟能作般涅槃因。」彼聞天帝作如是說,心甚歡喜,過夜分已,往如來所,白言:「世尊,我於今時營辦已訖,願垂哀愍。」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缽,與諸大眾恭敬圍繞,入王舍城赴彼幻師道場之所。摩竭提國外道梵志、婆羅門等,鹹願如來為於幻師之所幻惑,為欲見故皆來集會。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樂欲見聞如來神變及師子吼,亦皆集會。爾時,如來以佛神力,令彼幻師、帝釋、四王,各見世尊在於已所莊嚴之處。

彼時,幻師既見是已,舍於憍慢,前禮佛足,白言:「世尊,今於如來悔過發露!我先於佛妄生欺誑,幻化種種莊嚴之事,後雖漸悔,無能隱沒。」

爾時,世尊告幻師言:「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業之所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汝今應以幻化飲食隨次而行。」時彼幻師,與四天王、釋提桓因,並來眷屬,及所幻化給侍人等,即持飲食施佛及僧,同會眾人悉皆充足。

爾時,摩訶迦葉而說偈曰:

「知食是幻化,受者亦復然,

了此平等時,乃名為淨施。」

大目乾連曰:

「知座是幻化,坐者亦復然,

了此平等時,乃名為淨施。」

舍利弗曰:

「如化給侍人,受者心亦然,

施者能如是,乃名為淨施。」

須菩提曰:

「勿以施為施,勿以受為受,

施者能如是,乃名為淨施。」

阿難陀曰:

「所施如虛空,受者不可得,

遠離於身心,其施最清淨。」

光幢菩薩曰:

「譬如彼幻師,幻化莊嚴事,

諸法皆如是,愚人不覺知。」

光嚴菩薩曰:

「如座及諸樹,皆幻心所為,

幻心與虛空,何有少差別。」

師子菩薩曰:

「野乾未曾聞,師子所哮吼,

其心無所懼,嗥叫林樹間,

適聞師子聲,藏竄而無所;

幻師亦如是,不對如來前,

常於外道中,自贊超過佛,

幻師雖造作,幻術有其邊。

如來所成就,幻術無窮盡,

一切諸天魔,莫能知邊際。」

師子慧菩薩曰:

「了知給侍人,飲食並食者,

一切皆幻化,善施無過上。」

彌勒菩薩曰:

「如火得酥油,展轉而增盛,

世尊對幻師,幻化亦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曰:

「此會眾善事,如本未曾為,

一切法皆然,常等於前際。」

爾時,世尊為欲成熟彼幻師故,化一長者入於會中,謂幻師曰:「汝今於此欲何所作?」

幻師答言:「我為供養沙門瞿曇設諸飲食。」

長者告言:「莫作是說!如來今者與諸比丘,在闍王宮受供而食。」佛神力故,令彼幻師見於如來與諸比丘在彼而食。

又復化作第二長者,謂幻師言:「汝何所作?」

幻師答言:「我為供養沙門瞿曇。」

長者復言:「莫作是說!如來今者與諸比丘,在於梵志里巷之中巡行乞食。」佛神力故,令彼幻師還見如來與諸聖眾在里巷中巡行乞食。

又復化作第三長者,告幻師言:「如來今者在彼醫王耆婆園中,為諸四眾宣說妙法。」佛神力故,令彼幻師皆見如是。

次復化作釋提桓因,來詣幻師而復告言:「如來今在三十三天為眾說法。」彼時幻師復見如來,在天眾中演諸法要。

爾時,幻師復於林樹華葉之間,及諸一切師子座上,並王舍城裡巷垣牆、室宅堂殿及諸勝處,皆見如來具諸相好;亦於一切諸如來所,自見己身悔過發露。彼時幻師,唯見佛身,余無所見,歡喜踴躍,而便獲於念佛三昧;從三昧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昔於閻浮,幻化無過上,

今比佛神通,無能及少分。

由是方了知,諸佛難思力,

隨心能變現,化佛如恆沙。

所見諸如來,皆具於相好,

願尊為顯示,何者是真佛?

於此諸如來,我欲修供養。

願尊為我說,何者為勝果?

若人於佛所,不生尊重心,

如是諸凡夫,退失於安樂。

今於世尊前,發露先所犯,

妄試如來罪,永願滅無餘。

梵釋並大眾,願皆證知我,

為度諸群生,今發菩提心。

以智慧光明,覺悟於世間,

施與甘露法,悉皆令充滿。

若人於佛所,見如是神變,

及聞悅意言,勝行無礙智,

何有明慧者,不發菩提心?

願示菩提道,及遍清淨行,

何等為修行,二乘不能入?

云何所行處,尊重而供養?

云何具威儀,及離諸疑悔?

云何於多聞,無厭修堅實?

云何為人說,令樂於正法,

無希利養心,及善知恩報?

云何於眾生,常為不壞友?

云何近善友,舍離惡知識?

云何值諸佛,供養心無倦?

云何為學處,尊重及清淨?

云何定種姓,成就如理心,

及舍不如理,具足正思惟?

云何無怯弱,不為魔所攝,

思惟於義理,不捨諸眾生?

云何不應舍,不取而攝取,

得入於正行,具足善方便?

云何修慈悲,成就諸神通,

證於無礙辯,及得陀羅尼?

云何獲法忍,清淨之辯才,

當舍應舍法,得入甚深義?

云何於誓願,一切皆圓滿,

於諸波羅蜜,而得不退轉?

我於如是法,當願勤修行,

唯願大悲尊,為我廣宣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了一切法,皆同於幻化,

是人則能現,百億諸佛身,

往於俱胝剎,度脫諸眾生。

譬如跋陀羅,無色現眾色,

不生亦不滅,無住無去來。

世尊變化身,及與比丘眾,

亦無有生滅,乃至於涅槃,

此皆是如來,不思議神變。

亦如幻化者,現象馬軍陣,

迷惑諸眾生,妄見為真實,

如是象馬軍,無性亦無生。

諸佛無色相,無去亦無來,

住於我見人,妄生於佛想。

不應以色相,種族及生處,

乃至梵音聲,而欲觀如來,

亦難以心識,分別於諸佛。

諸佛法性身,超過於三世,

自性離諸相,不墮於法數。

所現諸如來,自性無生起,

亦無蘊界處,住於無所依,

如是佛法身,非五眼能見。

若謂我見佛,是則不能見,

以無見為見,如空中鳥跡。

如汝所見佛,及余未見者,

平等如虛空,一相無差別。

戒定慧解脫,及解脫知見,

一切諸如來,功德無差別,

皆住於空性,於法無所著。

一切皆幻化,無性亦無生,

供養一如來,則供於多佛,

諸佛之法身,平等無差別。

如是一切佛,鹹能生福利,

普施諸如來,皆獲於大果,

同證於平等,清淨之法性。

是故諸如來,無種種差別,

如汝先所問,何者為真佛?

當舍散亂心,諦聽我宣說,

應住正念慧,觀察於諸法。

一切皆無生,妄見為真實,

色相若有生,則應亦有滅。

是故諸如來,畢竟無有生,

彼亦非己生,亦無有散滅。

由是觀如來,以無見為見,

如汝所見佛,不依止方所。

一切諸凡夫,皆依於五蘊,

應當於彼蘊,如佛而觀察。

諸佛及諸法,乃至於眾生,

以無相為相,無有依止者,

若作是觀察,速證於菩提。

諸法皆非有,由妄分別生,

因緣體性空,離作者性故。

如是能了達,因緣作者空,

彼則能了知,離染清淨法,

以清淨法眼,得見諸如來。」

時,彼幻師聞是說已得順法忍,五千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百菩薩證無生忍。爾時,世尊飯食已訖,欲滿幻師所施願故,復說偈言:

「能於所施物,施者及受人,

等無分別心,是則施圓滿。」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於如來以佛神力加持幻師,今所施設莊嚴之事,於七日中令不隱沒。」是時如來為眾請故,令彼幻師幻化道場,滿足七日嚴飾如故。爾時,如來與諸比丘及大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恭敬圍繞,還耆闍崛山為眾說法。

爾時,幻師復往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卻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願為演說諸菩薩道。勤修行者,速當得至菩提道場。」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幻師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有四種法是菩薩道,若能修行,速當得至菩提道場。云何為四?一者、於菩提心永不退失,二者、於諸眾生常無棄捨,三者、一切善根求無厭足,四者、護持正法起大精進。

「善男子,菩薩復有四法遍清淨行。云何為四?一者、律儀清淨,二者、意樂清淨,三者、智慧清淨,四者、受生清淨。

「復有四法,唯菩薩行,非彼二乘之所能入。云何為四?一者、修習禪定而不隨生,二者、於甚深義心能簡擇,三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四者、種種辯才演法無礙。

「復有四法,所行之處。云何為四?一者、樂住閒寂,二者、厭於憒鬧,三者、於諸眾生起大慈心,四者、能了諸行無有去來。

「復有四法,尊重供養。云何為四?一者、不惜身命,二者、心常歡悅,三者、舍離憍慢,四者、如說修行。

「復有四法,威儀具足:一者、知時,二者、知處,三者、寂靜,四者、真實。

「復有四法,能離疑悔。云何為四?一者、於惡作事應預防護,二者、於諸智人當樂親近,三者、於所聞義常善思惟,四者、不以慈心不舉他過。

「復有四法,多聞無厭。云何為四?一者、增長自他正智慧故,二者、於他疑惑能斷除故,三者、於佛正法能攝受故,四者、於諸如來贊無盡故。

「復有四法,多聞堅實。云何為四?一者、聞正法已能善解了,二者、聞正法已不作諸惡,三者、聞正法已為他開示,四者、聞正法已回向菩提。

「復有四法,說法利益。云何為四?一者、常受他人香味飲食,二者、恆受衣服種種供養,三者、令魔眷屬勢力羸弱,四者、諸天護持魔不得便。

「復有四法,令他信樂所說之法。云何為四?一者、心少欲故,二者、常知足故,三者、語柔軟故,四者、身順法故。

「復有四法,能演正法無有希望。云何為四?一者、於生死中恆懷怖畏,二者、不求世間利養親友,三者、於諸眾生常生擁護,四者、於諸聖種而能修習。

「復有四法,知恩報恩。云何為四?一者、勸諸眾生趣菩提故,二者、知所作業不失壞故,三者、慈愛眾生如己身故,四者、善能修行菩薩事故。

「復有四法,於諸眾生為不壞友。云何為四?一者、能被忍辱大甲冑故,二者、福利眾生不求報故,三者、於大悲心常不退故,四者、雖多惱害亦不捨故。

「復有四法,於諸善友應當親近。云何為四?一者、成就善巧方便,二者、成就殊勝意樂,三者、成就菩薩正行,四者、成就勸贊菩提。

「復有四法,於諸惡友應當舍離。云何為四?一者、贊說二乘,二者、令退菩提,三者、增長惡法,四者、損壞諸善。

「復有四法,得值諸佛。云何為四?一者、恆以一心專念佛故,二者、稱讚如來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儀遍清淨故,四者、以勝意樂發弘願故。

「復有四法,供養諸佛心無懈惓。云何為四?一者、應自慶快我今供養最上福田,二者、由我供養一切眾生亦當供養,三者、因供養已於菩提心當得堅固,四者、睹於如來三十二相善根增長。

「復有四法,於諸學處生尊重心。云何為四?一者、超過惡道,二者、得生善趣,三者、尊重如來,四者、圓滿諸願。

「復有四法,所應學處。云何為四?一者、於菩提心常不捨離,二者、於諸眾生心行平等,三者、于波羅蜜精進修行,四者、聞無量法不生恐怖。

「復有四法,學處清淨。云何為四?一者、不造諸惡,二者、深解空性,三者、不謗諸佛,四者、滅壞諸見。

「復有四法,三昧種姓。云何為四?一者、離憒鬧故,二者、樂寂靜故,三者、心無亂故,四者、善根增故。

「復有四法,如理之心應當成就。云何為四?一者、所修善法回趣菩提,二者、心常宴寂無有執著,三者、於解脫門常勤修習,四者、曾不求證二乘涅槃。

「復有四法,不如理心應當舍離。云何為四?一者、於諸生死有所怖畏,二者、於所修行不生信受,三者、於秘密教不求勝解,四者、於諸善根而不修習。

「復有四法,正思惟心應善修學。云何為四?一者、菩薩乃至為一眾生,於無量劫受生死苦;二者、應先了知一切眾生根性差別,而為說法令舍煩惱;三者、應當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降伏魔軍,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者、當為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眾生,以一梵音演諸法要。

「復有四法,無怯弱心,魔不能摧。云何為四?一者、觀一切法猶如幻化,二者、常與如理正智相應,三者、於一切法無所分別,四者、於一切相無所執著。

「復有四法,思惟於義。云何為四?一者、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二者、知無少法名為起者,三者、知緣生法彼即無起,四者、知法無生亦無滅壞。

「復有四法,不捨眾生。云何為四?一者、不捨弘願,二者、忍於疲苦,三者、不惜身命,四者、恆修四攝。

「復有四法,不應舍離。云何為四?一者、於諸布施而不捨離,二者、成熟眾生而不捨離,三者、常自覺察而不捨離,四者、增長他善而不捨離。

「復有四法,常應攝受。云何為四?一者、微少善根亦當修習,二者、增長他善心無懈怠,三者、聞說施戒則能信受,四者、不求一切利養名譽。

「復有四法,入於正行。云何為四?一者、成就通智,二者、住大三昧,三者、修習空性,四者、無所執著。

「復有四法,善巧方便。云何為四?一者、菩薩於諸發心,以菩提心而為上首,乃至煩惱猶令順趣無上菩提,何況發起諸善心等!二者、觀諸眾生乃至住於邪見之者皆為法器,三者、了知諸法無有自性,四者、修習解脫於三昧門無執著想。

「復有四法,修大慈心。云何為四?一者、修大慈心救護眾生,二者、修大慈心度脫眾生,三者、修大慈心覺悟眾生,四者、修大慈心為令眾生入涅槃故。

「復有四法,修大悲心。云何為四?一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諸惡道住善趣故,二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舍諸惡行習善法故,三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於小乘入大乘故,四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於生死得涅槃故。

「復有四法,成就神通。云何為四?一者、不惜身命無愛戀故,二者、了一切法如幻化故,三者、於諸眾生起尊重故,四者、修奢摩他無散亂故。

「復有四法,得無礙辯。云何為四?一者、隨順於義不隨於文,二者、隨順於法不隨於人,三者、了達諸法離於文字,四者、依了文字演說無盡。

「復有四法,得陀羅尼。云何為四?一者、於諸多聞無有厭足,二者、於多聞者恭敬供養,三者、以種種名說真實義,四者、隨秘密教能正趣入。

「復有四法,能得法忍。云何為四?一者、多修勝解,二者、無有退轉,三者、資糧圓滿,四者、精勤無倦。

「復有四法,得淨辯才。云何為四?一者、於說法人無所違逆,二者、尊重法師恭敬聽受,三者、不以多聞而自憍慢,四者、於少聞者不生輕賤。

「復有四法,應當舍離。云何為四?一者、於貪瞋痴應當舍離,二者、於聲聞乘應當舍離,三者、於緣覺乘應當舍離,四者、於善法相應當舍離。

「復有四法,入甚深義。云何為四?一者、於有為法深達緣起,二者、於秘密義能正了知,三者、於諸法性深生正解,四者、於一切法了達空義。

「復有四法,令願圓滿。云何為四?一者、尸羅清淨,二者、淨除惡業,三者、無有諂誑,四者、增長善根。

「復有四法,於諸波羅蜜而得不退轉。云何為四?一者、以善巧方便,能於一波羅蜜遍通諸波羅蜜;二者、以善巧方便,隨了一眾生,遍了一切眾生;三者、以善巧方便,證於一法清淨,遍證一切諸法清淨;四者、以善巧方便了知一佛,遍能了知一切諸佛。何以故?由於法性無差別故。」

佛說如是菩薩四法門時,幻師跋陀羅證無生忍,心懷踴悅,即升虛空,其身去地七多羅量。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無量光,其光普照諸佛世界,還於如來頂上而沒。

爾時,尊者阿難作是念言:「如來應正等覺,現此微笑非無因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普聞三界遍知尊,威德智處難思者,

已達菩提功德岸,今現微笑有何緣?

十方五趣諸眾生,心行種性上中下,

如來於彼悉能了,今現微笑有何緣?

人天八部諸大眾,所出種種妙音聲,

比於如來清淨音,乃至不及歌羅分。

世尊光明遍十方,普照無量諸佛剎,

日月摩尼梵天光,無有能比如來者。

已了性空甚深法,無我無人及眾生,

有無二邊皆舍離,善知三際如水月。

今誰趣於最上乘,紹繼如來法種性,

生於廣大三寶中? 微笑因緣願宣說。

如來所現微笑光,為彼諸乘有差別,

於膝於肩而沒者,如斯為彼二乘人。

今者所放無量光,此光入於如來頂,

天中勝者為何人,於此佛乘當授記?」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見是跋陀羅不?」

白言:「已見。」

佛告阿難:「此善男子,過於九萬二千劫,於大莊嚴土善化劫中,當得成佛,號曰神變王如來應正等覺。彼佛國土,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地平柔軟如兜羅綿,華果諸樹次第行列,幢幡寶蓋以為莊嚴,眾樂自鳴妙香充遍,所須飲食應念而至,諸所受用資生之具,如忉利天而無有異。彼國常現種種莊嚴,是故號為大莊嚴土。於彼國內一切人民,皆住大乘深信堅固。彼神變王如來,壽十千歲,正法住世滿百億年。臨涅槃時,授名稱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言:『汝於來世,次當作佛,號一切最勝如來應正等覺。』」

時,跋陀羅聞於如來如是記已,從空而下,頂禮佛足,而作是言:「我今歸命如來應正等覺及法比丘。」如是殷勤無量俱胝數百千遍,復作是言:「如佛世尊,以於真如無有異故,說一切法不異真如,乃至無有差別、無有缺減、無有分別、無生無作。我今歸依亦復如是。」

爾時,尊者阿難謂跋陀羅言:「汝若如佛所說真如而歸依者,汝今豈於佛法性中有所得耶?」

幻師答言:「我身即是如來法性。所以者何?我及如來無二無別,一切諸法皆真如故。言真如者,則一切法無差別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尊者當知,言無二者,無所分別,是為無二。何以故?遍知諸法但有名字是佛智故。」

尊者阿難前白佛言:「奇哉!世尊,此跋陀羅,乃有如是智慧辯才。昔以幻化惑亂世間,今時復以智慧惑亂。」

佛告跋陀羅言:「善男子,汝實爾耶?」

跋陀羅言:「如佛所作惑亂之事,我亦如是惑亂世間。所以者何?謂佛世尊於無我中說有眾生及壽命者,此於世間是大惑亂。如於如來證菩提已不見少法是生死往來而說生死往來,如我意者,唯有如來是大惑亂。」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諸佛如來於無我中乃至無有生死往來,而隨世俗說眾生等;亦無少法名為涅槃,然為證得涅槃法故說於涅槃。」

時,跋陀羅聞是說已,前白佛言:「我願出家作於比丘。」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當與是善男子剃除鬚髮,授具足戒。」彌勒菩薩承佛教旨,即與出家。

受於具戒既出家已,復白佛言:「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說是語時,五千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於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授幻師跋陀羅記法門》,亦名《漸證菩提法門》。若有眾生於未來世欲見如來及為眾生作佛事者,當於此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以者何?是人則為已見如來,亦已為他施作佛事。是故,阿難,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流通之者,則為哀愍利樂眾生。若欲發趣無上菩提,亦於此經當勤修習。此經能出無上菩提,此經能生無上菩提,是故此經亦復名為《出生菩提》。若有受持此經典者,當知諸佛止住其身,何況於中如理修行!」

時跋陀羅復白佛言:「世尊,此經亦名《發覺善根》。何以故?今於佛所得聞是經,一切善根皆現前故。」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及跋陀羅,天人大眾、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