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退一步是生存和處世的智慧


時間:2009/3/5 作者:明華居士

五代後梁高僧契此,俗稱布袋和尚,他曾經作過這樣一首偈子:「手把青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初讀這首禪偈,一時迷惑於後兩句的涵義,前兩句我想只要是見過農人耕田或者親自插秧的人,一定能體會到禪偈中的意境。但如何做到「六根清淨方為道」?何謂「退步原來是向前」呢?清淨,不只是物外的安靜、清徹,更是自己的內心乾淨,所謂「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不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來的自然、安詳,更能使自心清淨。「退步」一般人認為是失敗、不成功,才會向後退,但你何不換個角度看世界,再重頭來將自己不熟練的部分先完成,把基礎扎穩,以後的路才會越走越順暢,這樣豈不是加速向前,也就是「退步原來是向前」的道理淺釋所在了。「向前一步是黃昏,退後一步是人生……」這是一首老掉牙的流行歌曲《傷心太平洋》中的歌詞。任賢齊在歌中唱的好像是愛情,但我聽起來卻覺得是在唱人生。人生,若能積極前進,固然很好,但是能夠懂得回頭的空間卻顯得更重要。平常在我們活動的空間裡,大家只知道向前行走,而不知道還有一個退後回頭的空間。其實,「人生有兩個方向世界:一個是前進的世界,一個是回頭的世界。如果你能夠同時把握這兩個世界,人生便能臻於完美。」一位哲人曾這樣指示著我們。「退步原來是向前」,此詩句借插秧時以「退」為「進」,暗指為人處世,處處謙讓忍受,行「退一步」之法,就在求道的路途上,向前邁進多了。佛經中載:某家來了客人,父親便叫兒子上街準備菜餚以供食用。兒子出去許久未歸,父親按捺不住,就親自前往街頭探個究竟。出乎意料的是兒子與一人面對面站在橋中間,眼睛互瞪,雙手叉腰,誰也不肯退讓。父親目睹此景,叫兒子先回,自己竟接替兒子與那人繼續對峙。如此不肯退讓一步,結局不想而知。如果事事能忍讓三分,能夠轉念「你有理,我有過失」,在前進時採取後退的姿勢,以謙讓恭謹的方式向前,就更加完美了。若如此,世界一定更為寬廣,待人處世也更加圓融無礙了。俗語云:「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粉身碎骨。」要知,忍一時,何等自在!所以,低頭的人生,轉身的人生,回頭的人生,退讓的人生,都蘊含著無限微妙的道理。「退後一步是人生」,「退步」(退讓)才是真正的向前,而世間確有不少人難以懂得「退一步」義理。「退一步」,這令人省思的金言玉語,大有禪機在焉。 一般人總以為人生向前走,才是進步風光的,而這首契此禪師的詩卻告訴我們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生更是向前,更是風光的。「以退為進」,「萬事無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貴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這種時時照顧腳下,腳踏實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貴。 「退步原來是向前」,我們什麼時候真正聰明起來,「以退為進」,不再辦「傻事」。以「退步原來是向前」這一句話來說明「轉念」的道理。當人在生氣時不要用負面的思考,迷悟之間,須學習轉念,轉成正面的思緒,如此一來會過得比較快樂,因為一直使用負面的思考會讓人變的悲觀。在這浮躁紛爭的時代,只有持一顆平常心,才能不憂愁、不怨恨,隨遇而安,境隨心轉。悟道的不一定非得是玄機與禪。 「前進」與「後退」不是絕對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靈沒有提升,則前進正是後退,反之,若在失敗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覺醒,則後退正是前進。這裡的「退步原來是向前」正是一種陰柔、內斂而又洞達、通透的人生處世哲學,也是一種生存和處世的智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