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趙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識答問集九


時間:2008/8/28 作者:明華居士

問:請簡略地介紹一下佛教在印度的歷史概況。 答:佛陀逝世後一千六百餘年中,印度佛教在組織上和思想上經過分化、發展和 衰壞的過程,最後消滅於公元十二世紀時代。 問:印度今天不是還有佛教嗎?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紀後期才由斯里蘭卡重新傳入的。在此之前七 百年中,印度沒有佛教。 問:印度佛教在它的一千六百多年歷史中有哪些重要的階段? 答:從學說的思想發展來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佛逝世後約 一百年之間為原始佛教時期;第二,在這之後約四百年之間為部派分裂時期;第 三,此後約四百年為大乘中觀學派興盛時期;第四,此後又約四百年為大乘瑜伽 學派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後期,密宗頗為流行;第五,最後約三百年為密宗盛 行時期。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滅和復興〗 問:所謂原始佛教時期的情況是怎樣? 答:在這一時期中,佛弟子們在教團生活上一般維持著佛在世時一向的設施和慣 例,在學修上奉行著四諦、八正道的根本教義,沒有什麼重大的爭論。這一時期, 用佛教的話說,是「和合一味」的時期。但是所謂和合一味,僅能說是大體上的 一致,不是沒有見解上和主張上的歧異。即以這一時期開始時的第一結集為例, 在結集中就曾有關於「小小戒」微細的戒律是什麼和要不要廢除的不同意見。另 一方面,由於時間和地點的條件,多數僧眾沒有能夠參加結集,分散在各地的大 弟子們也有未能參加的,他們不會沒有認為需要補充或修正的意見。如富樓那十 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後承認結集的佛法外,又聲明:「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 」。他和摩訶迦葉討論戒律時,對「內宿」僧人住處留藏食物等八條戒條,他認 為那是佛制定之後又開了的,迦葉則認為是開了之後又重製定的,終於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結集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當時的統 一之中存在著差異。佛在世時,於不同的時機,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教法。弟 子們或因佛說法的時機不同而有聽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專長和學修方法 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這也是可以想見其然的。在第一結集之後,長老 們分別率領僧眾在各方弘化,師弟相承,漸漸各自形成傳承的系統。他們傳授的 教法和戒律互有異同。各個傳承系統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劃分其勢力範圍,日久之 後,不能不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學說思想方面,有的態度 偏於自由進取,對佛所說的教法,但取大意,對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 偏於固執保守,拘泥教條,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間。這種情形,發展下去, 勢必引起後來部派的分裂。 問:部派分裂時期的情況怎樣? 答:佛教團最初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這是佛陀逝世後約一百或一百餘 年的事。當時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據說有一 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東方的毗舍離城,看見跋祗族比丘們勸令 在家信徒布施金錢作僧眾購買所需之用。耶舍認為比丘乞受金銀不合戒律,於是 提出異議,遭受到跋祗僧眾的擯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請上座比丘們到毗舍離 集會,結果判決跋祗比丘們為非法根據上座記載,除乞受金銀外,尚有其他九事 非法。這便是第二結集,因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稱「七百結集」。跋祗比 丘們大多數不承認這個判決,他們另外召集了一萬比丘舉行結集。這便造成了教 團的分裂。 問:為什麼這種判斷是非的集會也稱為結集呢? 答:兩個集會都進行了經律的結集。七百比丘的結集,費時八個月之久。萬人結 集的時間雖未見記載,想也不會很短。可見兩派要求解決的不只是關於乞受金銀 這一問題,而是要求通過經律的再一次編定來貫徹自己一派的主張。拿兩派的戒 律兩相比較,大眾部的僧祗律較簡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誦律則繁密而嚴格; 僧祗律對微細戒條多有捨棄,對於開戒包括乞受金銀在內多有方便,十誦律則與 此相反。顯然,第二結集是第一結集之後百年間教團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七百結集的參與者多數是上座長老,所以這一派被稱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 南方國家的佛教徒自稱為上座部,因為他們出自上座部的傳承。跋祗族比丘舉行 萬人大會,這一派人數眾多,所以稱為大眾部㎝ahāsa〖AKn?D5〗ghika。 問:兩派的矛盾是否僅是戒律問題?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問題上的爭論,但是兩派為學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導原因。上 座部嚴格持守戒律,致力於修習禪定,注重自己內心的修持。大眾部則廣學多聞, 致力於弘傳教法,注重接引民眾。這兩種不同的精神,不僅引起了戒律問題的爭 論,而且促使後來佛教在教理上、學說上在各個時期不同的發展。 問:在第二結集之後,還有沒有部派分裂的?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眾二部稱為根本二部。後來由於佛教流傳地區日廣,各 地的傳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風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說法和制度的改變,因此 學派漸漸繁多起來。從第二結集到佛陀逝世後約四百年之間,上座、大眾的根本 二部又先後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關於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稱有不 同的傳說。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說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 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Vajjiputtaka或稱犢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據大眾部 傳說,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別說部VibhajjaVādin,它採取大眾部的一些學說,成 為獨立的部派,與上座、大眾成鼎足之勢。但根據上座部的說法,分別說部乃是 上座部的異名。大眾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說部Ekavyohārika、說出世部 Lokuttaravāda和雞胤部Gokulika或稱牛王部。大眾部後期分出的制多山部 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個部派。 問:各部派的學說有很大的不同嗎? 答:上座、大眾根本兩部在教義上有較大的差別,至於支末部派,一般地說,與 根本部差別不大。上座部學說可以拿說一切有部為代表,因為說一切有部是上座 部中最早的和最大的一個部派,它傳下來豐富的論藏典籍。大眾部沒有什麼論著 留傳下來,只是從某些史籍記載中看到它的一些論點。 問:可否把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學說簡略地介紹一下? 答:可以舉幾個問題來談。 第一、對於事物法的認識問題。在未談之前,先要介紹兩個術語:1.有為法, 一切依借因緣而有造作生滅的事物都叫做有為法;2.無為法,不依借因緣,本來 不生滅的事物是無為法,如涅槃、虛空萬物都在虛空中生滅,而虛空的無礙性則 不依借因緣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屬於無為法。說一切有部和大眾部都認為無為法 是實在的。至於對有為法的看法,大眾部認為一切有為法依借因緣而生滅,過去 的己經滅了,沒有實體,未來的沒有生起,也沒有實體,僅僅現在一剎那中有體 和用作用。說一切有部認為一切有為法,如果本來沒有,即使具備了條件,也不 能生起,如龜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體都是永恆存在的, 只是作用沒有生起的名為未來,作用己經生起的名為過去,作用正在生起名為現 在。因此這個部派的主張是三世過去、未來、現在實有與法體恆有。法體雖有, 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於諸法的集合以及前後的關係因緣,決沒有單獨能起 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體沒有作用,所以沒有常一主宰的我。這一種說法是我 空法有論,而大眾部說法接近於我法兩空論。 第二,對於佛陀的認識問題。大眾部認為生滅於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 不是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極長時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和威力 都是無邊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佛所說的一切語言都是隨機說法;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說一切有部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認為佛所說的語 言並不全部都是經教,佛並不是以一音說一切法。 第三、對於聲聞和菩薩的認識問題。大眾部強調菩薩廣度眾生的慈悲願力, 輕聲聞而貴菩薩。說一切有部雖承認聲聞、緣覺、菩薩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 道路有差別,但認為佛與二乘聲聞與緣覺所得的解脫是沒有差異的。 此外,在其他一些問題的認識上和修行實踐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處,這裡不 列舉了。 問:在部派分裂時期中還有什麼其他重大的事件發生嗎? 答:佛教史上一件關係極為重大的事發生在這個時期,那便是阿育王大弘佛法。 在阿育王之前佛教的傳播只局限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佛 教不僅傳遍五印度東、西、南、北、中印度,而且傳到亞洲、北非、希臘許多國 家,一躍而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問:阿育王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答:阿育王Asoka,或譯為阿輸迦王,或意譯為無憂王是公元前三世紀摩揭陀國 的國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羅笈多有人根據他的名字而考 證他是有旃陀羅種姓的血統的,阿育王也曾被稱為旃陀羅阿輸迦。旃陀羅笈多是 公元前四世紀摩揭陀國人,被國王放逐流徙在西北印度。當時亞歷山大侵入印度, 占領五河一帶,威脅恆河平原。旃陀羅笈多舉起義旗,聚合西北民眾趕走了希臘 駐軍,然後回到摩揭陀國,推翻了難陀王朝,成為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一代君主。 他統一中、西、北印度,使摩揭陀國成為強大的帝國。公元前273年,雄才大略 的阿育王繼承他父親賓頭沙羅登了王位,他發揚光大了先人志業,在歷史上第一 次實現了全印度的統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國的時候,看到了戰爭的慘狀,大 動悔悟之心,從此放棄了由武力征服的辦法,而歸依了佛教。他一方面實行轉輪 王理想的政治,興辦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築從摩揭陀國到伊朗的國際大道, 發展國內經濟和國際貿易;一方面大力傳播佛教。他設定一種司掌宗教工作和慈 善事業的官職,名叫「正法大官」,派遣他們和傳教師們到各地宣傳佛教,他的 兒子摩曬陀Mahinda、女兒僧伽密陀Sa〖AKn?D5〗ghamitta,兩人都出了家為比 丘、比丘尼也先後被派往師子國斯里蘭卡。當時東至緬甸,南到斯里蘭卡,西到 敘利亞、埃及、希臘等地,都有佛教的傳播。 問:我國舊時傳說,秦始皇時代曾有印度僧人室利房等十八人來華傳教,有沒有 這件事? 答:這件事不見我國的正史紀載,但是秦始皇和阿育王是同時代的人,當時阿育 王派遣一批傳教師來到中國也是可能的事。阿育王的祖父時代一部文獻中曾提到 中國絲織品梵文里有關絲的字,如Cinapatta即成捆的絲,Cinasuka即絲織衣服 等,都有Cina「支那」這個字作組成部分,可見秦始皇之前,中國與印度已經有 了往來。 問:阿育王弘揚佛教的原因是什麼? 答:摩揭陀原來是釋迦牟尼教化的根據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國及其鄰國國 王們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護持者。這個事實反映著當時 印度的剎帝利國王和婆羅門僧侶的衝突,而且,據我看,也反映著當時恆河流域 的新興國家中新興地主們和商主們對領主割據勢力的衝突。歷史事實證明,孔雀 王朝的國王們本身就是善於經營的大商主。婆羅鬥神權和種姓制度所支持的領主 割據勢力嚴重阻礙著農業上灌溉系統的興建和商業上國內外貿易的暢通,因此, 反對神權及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的佛教受到當時民眾的擁護,尤其是受到新 興地主階級和商人們的歡迎。另一方面,佛教慈悲安忍的教義,在摩揭陀帝國統 治者看來,對國內統一事業的鞏固和國際友好關係的發展,是有利無害的。當阿 育王從亞歷山大窮兵黷武的後果中,從他自己征伐時遭到頑強抵抗的經驗中,認 識到必須改變武力政策而採用懷柔政策的時候,他便選擇了「法輪」作為他的政 治武器。 問:阿育王弘揚佛教在學術文化上起了一些什麼影響? 答:當時佛教的傳播對亞洲各國以及東方和希臘、敘利亞、埃及等國家的文化交 流,起了深遠巨大的作用。阿育王生前巡禮各地佛跡時銘刻了許多石柱,他又在 各地崖壁上刻了許多法誥根據佛法而頒布的各種教誥,這些遺物至今還有留存和 陸續發現的,對古代歷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問:阿育王傳布佛教之舉對當時部派的興起有沒有影響? 答:阿育王時代,佛教大約已經分為四個部派。各部派分往各地傳教後,受到了 各地不同環境的影響,在形式上和學說上有了不同的發展,這便促成了更多部派 的產生。 問:關於阿育王時代舉行的第三次結集的情況可否再談一些? 答:關於第三次結集的經過,我在前面談到佛教經籍時,已經講過了。根據南方 佛教記載,阿育王大弘佛教之事,就在結集之後。最近在八納阿育王故都發掘出 阿育王建築的一座宏大寺院的遺址,裡面有一百根石柱的大講堂,並有許多僧房 和水池,有人說這可能就是第三結集的處所。但是關於第三結集的事,北方所傳 典籍中沒有紀載。 問:阿育王之後又有什麼大事發生? 答:阿育王大弘佛法後,三百年中,佛教在中亞各國獲得堅固的根據地,更向東 發展而傳來中國,流布地域日見推廣。但是在印度境內,佛教卻遭遇了厄運。阿 育王逝世後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為巽伽王朝所代替。受到婆羅門國師的助力而 篡得王位的富奢蜜多羅王崇拜婆羅門而嚴厲地排斥佛教,毀壞塔寺,殺戮僧眾, 使印度佛教一時陷於黑暗的時代。幸而巽伽王朝的統治權力僅限於中印度,他的 排佛運動沒有波及到南印度與西北印度。當時佛教徒多避難於西北,也有逃到南 方的,因而促進了北方佛教的興盛,和南方佛教的發展。當時統治北印度的是大 夏國彌蘭陀王希臘族,彌蘭陀受了那先比丘的教化歸依了佛教。至今傳存著他和 那先比丘關於佛教的問答,漢文譯本稱《那先比丘經》,巴利文本稱為《彌蘭陀 問經》。大家都知道的犍陀羅佛教美術,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逐漸興起的。 問:當時南方佛教的情況怎樣? 答:關於當時南方佛教情況,缺乏資料。可以知道的是:由於阿育王派到南印度 去傳教的是大眾部僧眾,所以大眾部學說在南方盛行而為興起於南方的達羅維荼 民族所接受。達羅維荼人建立的案達羅國在公元前28年滅了中印度的康發王朝巽 伽王朝的後一朝代而並有其土地。此後,中印度的佛教似乎稍稍有了起色。與案 達羅人入主中印度同時,大月支人滅了西北印度的大夏王朝而創立貴霜王朝,印 度歷史自此進入南北朝時代,直到公元四世紀笈多王朝時才再統一。在此時期中, 南朝佛教情況很難知道其詳,北朝佛教則在公元二世紀迦膩色迦王Kaniska時期 最為興盛。 問:迦膩色迦是怎樣的人物? 答:關於迦膩色迦的事跡很少有紀載,但是在護持佛教方面,他有阿育王第二之 稱。據說他從前也象阿育王初期那樣多所殺伐,後來得到脅比丘Pārsva的教化, 歸依佛教。從遺蹟看來,迦膩色迦時代建造的塔寺和佛像很多,而且在藝術上有 很大發展。如在佛塔的形式方面,改變了印度向來的復缽式,而創建了五層樓閣 式的佛塔;在造像藝術方面,參酌希臘、印度兩地不同形式而自成風格,使犍陀 羅佛教美術發展到高峰。迦膩色迦王又由中印度羅致當時佛教大文學家馬鳴 A』svaghosa到迦濕彌羅Kasmira,使佛教文學獲得輝煌的發達。從這些事實中可 以想見佛教在這時代興盛的情況。迦膩色迦王對佛教貢獻最大的就是在他發起和 護持下舉行了一次重要的結集。相傳他曾向一些人詢問教理,所得到的解答各有 不同。他感到學說紛紜,莫衷一是,於是依從脅比丘的指導,招集世友Vasumitra 以下的碩學比丘五百人在迦濕彌羅纂輯三藏,並加以編述注釋,共三十萬頌,九 百多萬言,歷時十二年方始完成。其中一部分就是《大毗婆沙論》,是屬於說一 切有部的一部重要的巨著,我國有新舊兩種譯本。 問:這時期,除了有部得到提倡弘揚之外,其他部派的情況怎樣? 答:當時迦濕彌羅地區,有部最為興盛,但其他各部派也都很發達。與大眾部有 關而和有部對立的大乘思想這時流行於印度各地,在思想界中有著廣泛的影響。 迦膩色迦王所尊事的馬鳴就是一個具有大乘思想的人。這時期可以說是大乘學說 經過長期醞釀而趨於成熟的時期,但是大乘佛教的大興,還有待於稍後一個時期 的龍樹大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