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世尊」:須菩提又叫了一聲世尊,又叫一聲佛。「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佛,說我得到這個無諍的三昧。什麼叫「無諍」呢?「諍」就是爭論,就是爭辯,就是一種鬥爭的心:鬥爭。
這個鬥爭的心哪,六祖大師說過:「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這六祖大師,他說,這個諍,為什麼要有諍呢?諍就是要爭勝負:或者你輸了我贏了,或者我贏了你輸了;我辯勝過你了,你勝過我了:這就叫一個諍。這諍有勝負心。「與道相違背」:與你修道上,就大相違背囉!你修道就不應該爭勝負,也不應該爭第一和第二的。修道的人,我以前沒講嗎?就像那個水似的,那個水,怎麼樣子呢?「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它利益一切的萬物,你,樹木、花草依仗著水而生。有水,它才能生;沒有水,它就不生了。乃至一切的人也要依賴著這個水而生;你要沒有水,你看一看,就不會生存了。可是飛禽哪,有的不喝水的,但是也有很多都要喝水的。一切的飛的東西需要水;在水裡生存的魚鱉蝦蟹也需要水。一切的動物需要水,一切的植物需要水;這胎卵濕化都需要水來生存。所以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對一切的萬物,它都有利益而不爭功。那麼水所處的地方,不是在高尚的地方,它是在窪下的地方,就是最低的那個地方,是水所住的地方。「處眾人之所惡。」這是老子說的。怎麼「處眾人之所惡」呢?你看那個水,在最低下的地方。人人都歡喜往高的地方去,不歡喜往低的地方去;水呢,就不同了,水願意在低的地方。因為它在低的地方,所以就合乎道。「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所以,它就合道。
那麼講起來這個老子,你知道是誰來的?老子,他前生就是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因為在佛出世之後,他知道中國這個眾生造罪業的很多,不依法修行。所以,他就派這個老子,和孔子和顏回,來到中國先教化眾生。老子就是摩訶迦葉的化身,這個孔子,和顏回都是菩薩,來到中國來的。所以老子在中國,就提倡無為。那麼人要能知道無為了,這個法,然後再能知道無不為。那麼這是佛教的道理了;佛教講無為、無不為。那麼這個「諍是勝負心」:爭強論勝,「與道相違背」。這和修道上,是大相違背的,是背道而馳的。修道本來應該向南走,你一有諍的心就是向北去了。本來應該向西走,你又向東跑去了,所以,這叫背道而馳,「與道相違背」。你由這一諍就生了四相心了:生了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生出這四相心來了。「由何得三昧」:你生出這個四相的心來,怎麼會再得到三昧呢?!就得不到三昧了!所以,這六祖大師說的。
那麼這個「無諍三昧」:「無諍三昧」就是沒有勝負心了,沒有鬥爭心了;沒有鬥爭心,入到這種的定,這叫無諍三昧。世尊常常說,須菩提得到這個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在這個一般人裡邊,他算是最為第一了,是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離欲」:就是離開一切的這種貪慾。貪慾,很多很多的,這個貪慾。貪財也是個貪慾;貪色也是個貪慾;貪名也是個貪慾:貪一切所好的,這就叫貪慾。那麼證得這無諍三昧了,就沒有一切的貪慾;也不貪食,也不貪穿,也不貪住好的地方,一切的欲望都斷絕了,這是第一離欲。離開欲就得到這無諍三昧,就得到這個清淨了;沒離開欲就得不到這無諍三昧,得不到清靜的這種快樂。
「世尊」:世尊哪,「我不作是念」:我不想,我是得到無諍三昧了,我是證阿羅漢果了,我是人中第一了,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了。世尊哪,我沒有這種的念頭。為什麼呢?「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世尊哪,假設我要有這種的念頭的話,我就談不到清淨囉!談不到離欲了!談不到無諍啦!「我得阿羅漢道」:我要是,想,「我作是念」,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那麼我要這樣想的時候,「世尊則不說」:世尊哪,你就不會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你呀,世尊,你就不會說,須菩提是一個最歡喜修行清淨行的這樣的人,你就不會這樣想了。因為什麼呢?因為我有這種念,那就不夠清淨了!不夠無諍了!不夠離欲了。我有這種念,這就是諍,就是不清淨,就是沒有離欲了嘛!還有這種的妄想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