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次序:信解行證,行是關鍵
蔡禮旭老師
學習的次序,信解行證,而這個行是關鍵,做了之後就會很有感悟,信會更深,解會更徹底,解行要相應。《弟子規》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這個就是有解無行,就「長浮華」。我們讀了很多經,聽了很多課,很多道理懂了,落在表面上,沒有真正對治自己的習氣,慢慢的就拿著道理去要求別人,就長浮華,所以這個習氣特別容易犯。孟子兩千多年前就提醒我們,「人皆好為人師」,所以「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個為己,我們剛好之前講學習的次序的時候、方法的時候,有提到「切己體察」,每一個道理是拿來對照自己、要求自己,這個心態就很正確。因為古代的人他明白一個道理,「成己才能成物,立己才能立人」,他知所先後,身修才能家齊,家齊才能國治,所以一定要以修身為本,那他當然要提升自己。所以這個為己,拿道理對自己開刀,對自己的習氣趕盡殺絕,對別人要厚道三分。說實在的,這些話語歷代的聖者不知道說了多少次,其實都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恭摘自 《第三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蔡禮旭主講(第 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