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他能以讀、誦、書寫、受持這部經典,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這就不需要再給我造塔寺了。為什麼?因為這部《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塔、就是佛的寺院、就是道場。
那麼,這經上雖然佛說是不需要起塔寺,因為我們念誦這部經,就是起塔寺了;但是我們要是能發心來建造塔寺,那也未嘗不可的。不要一定執著,說是經典上教我們不要起塔寺,我們就不要起塔寺了。因為你造一個塔,一般人見著這個塔,知道塔裡邊有佛寶、法寶、僧寶,生一種恭敬心。你造一座大的寺院,供很多佛像、很多的佛經,有圖書館、又有種種的莊嚴;那麼人說:「我們到那兒去看看!參觀那個寺院、看看那個道場!」到這兒一參觀,他就發一種信心,生出菩提心,這就給他種善根了。這經典上雖然說不必起塔寺,但是我們若力量可以做得到,也不妨造多幾個塔、多幾個廟,造多幾個道場。
或者也不需要造僧坊;僧坊,是僧人住的地方。佛說也不必用四事供養僧坊了,但你要是能有力量,你也應該供養的。若不供養,你也沒有功德;若僧人都沒有人供養了,那甚至於也要把僧人餓死了。
這「四事」是什麼?你或者用飲食、衣服來供養三寶,或者用臥具──就是氈、被之類的;或者又預備一點藥品來供養出家人,這就是「四事供養」。你念誦這部《法華經》,這些事情你要是能做到的,你可以做;做不到,你若不做,也是一樣了。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因為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讀誦這部經典,也就等於你已經造塔了,已經造僧人所住的地方,有僧人住的道場了。你念誦《法華經》,也就已經是供養三寶──供養佛寶,供養法寶,供養僧寶。
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你要能念誦《法華經》,這也就等於你供養佛的舍利是一樣,就是已經造起七寶塔了;因為這部《法華經》,也就是佛的舍利。這個塔,所謂「豎高三界,橫遍十方」,「豎」是「高」,「橫」是「廣」;漸小,不是漸漸地就造得小了;因為高了,人看見這個塔,就好像塔漸漸地小了似的;其實因為它太高了,所以你看它就小。這個塔就到這大梵天上去了。
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你念誦這部《法華經》經典,也就等於懸掛一切的寶幡、寶蓋,以及用七寶所造的寶鈴,還有用華、香、瓔珞來供養佛。用這末香、塗香、燒香,吹的簫、笛子、箜篌、眾鼓、種種的伎樂和音樂,種種的舞戲,微妙的音聲,唱一點美妙的歌,來讚頌於佛。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這樣也就算在無量千萬億劫之中,作過這種的供養了。
H2 加教人受持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阿逸多:無能勝!你要知道!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假使在我入滅之後,有人聽聞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話,有能受持,或者自己把它書寫出來,或者教人把它書寫出來。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這就是等於你造立增坊這麼大的功德,用這紅栴檀香木,來造佛殿、佛堂。你念經,怎麼會就是你造佛殿了?這就是莊嚴你自性法身、自性的殿、自性的堂。有三十二棟,殿堂有八多羅樹那麼高,就是有五丈高。不但高廣,而且都非常莊嚴、非常之好的,有百千那麼多位比丘住在這個地方。
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你造的這種自性廟堂也有園林,又有浴池,又有經行處,又有坐禪的洞窟,又有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這一切都具全的。作音樂的一切樂器,都已具足,充滿其中。
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像這樣子,你莊嚴自性的僧坊、造自性的寺院,有很多大的堂,又有很多很多的樓閣,有百千萬億那麼多,其數是無量無邊。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以這種的境界現前,這就是供養於我,以及這一切的比丘僧。這「我」,是釋迦牟尼佛。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釋迦牟尼佛又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才說:如來入涅槃之後,假使能受持、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還能為他人來講說,或者自己書寫這部經典;或者自己不會書寫,或者沒有時間書寫,於是請他人代為書寫,供養這部經典。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不需要再造塔寺,塔寺就已經現成了;不需要再造僧坊,或者供養眾僧。
H3 加兼行六度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何況又有人,不但能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永遠都不忘的,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且又能做種種的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進,又能一心參禪打坐,修禪定的功夫;一心,就是「禪那」,能得到智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行六度的法門。
這一段經文是莊嚴自性三寶──莊嚴自性的佛,莊嚴自性的法,莊嚴自性的僧。所以你看《法華經》、念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這都是莊嚴自性的三寶;你自性的三寶莊嚴圓滿了,常住的三寶也就現前。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在前邊說若人能受持《法華經》,這個功德是無量的,所以才說他這種功德是最殊勝的功德。怎麼是殊勝的功德?就不是一般功德所能比的,這種功德是很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沒有數量那麼多、沒有邊涯那麼多。好像什麼呢?
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譬如太虛空似的,你找不著它的邊在什麼地方,你也不知虛空究竟有多大。現在一般人雖然有太空的研究,但是也不知道虛空究竟有多大。東、西、南、北,這是四方。四維、上、下,這又六方。四維,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方、四維、上、下合起來,就是十方;這十方是無量無邊。
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誦持、讀誦、書寫、講說《法華經》,這個人的功德,也就像虛空十方無有限量的樣子,很快他就達到佛的智慧、佛的果位。智,有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
H4 加正行六度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嘆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嘆之法,讚嘆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假使有人,能讀誦此經、受持此經;對著本子叫「讀」,離開經的本子叫「誦」。不論你對著本子讀,還是離開本來誦,或者你受之於心、行之於身;你自己明白了,那還不算,你能照這部《法華經》的道理來實行,還能為他人講說這部經典;或者自己書寫這《法華經》,或者教人來書寫《法華經》。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嘆聲聞眾僧:又能造塔、造廟、造寺院,或者造僧人所住的地方;又能供養這三寶,又能讚嘆佛,讚嘆法,讚嘆聲聞眾僧。
亦以百千萬億讚嘆之法,讚嘆菩薩功德:不是用一種方法來讚嘆三寶,而是用百千萬億種讚嘆的方法,來讚嘆菩薩的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又為他人種種的因緣,隨著經的義理來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一個公案。從前有一個人,他做很大的官,也護持三寶,給三寶作護法,他也學《法華經》這部經典;可是《法華經》有七卷二十八品,在前邊這三卷半,他很快就都記住了,後邊那三卷半,他怎麼樣讀也記不住、也背不出來。自己覺得很奇怪,怎麼前邊這一半就能記得很清楚,後邊怎麼就這麼難記呢?念了也不會。
在當時有一位善知識,他有宿命通,人前生是做什麼事情來的,他一看就知道。這位大官於是到廟上請問這一位善知識,很好奇的,就問:「人人都有種種的因緣,我對於這部《法華經》非常歡喜,相信這經的道理;可是只前半部我記得很清楚,後半部卻沒有法子背得出來,這是一種什麼因緣呢?一部經,怎麼只對前半部很熟似的,後半部就不知道了、讀不出來了?」
這位善知識為他入定一觀察,就對他講:「你這個因緣是很特別的!你前生是人家送到廟上放生的一頭牛。在農曆六月六日那一天,廟上都要把經典搬到外面去曬一曬,不令經書發霉,或被蟲子吃掉;用太陽來把經書曬乾,蟲子就不咬了。在曬經的時候,這放生的牛就走到曬《法華經》的地方,用鼻子聞這《法華經》上半部,而下半部因為沒有在那個地方,就沒有聞到。你因為只聞了上半部《法華經》,所以你對於上半部《法華經》就很有緣的,記得很清楚;下半部因為你沒有聞著,所以你就記得不清楚。」
這個做大官的,在一開始聽見這種的因緣,就很不高興,說:「你怎麼說我是一頭牛?你有什麼證據?」善知識對他說:「你要證據嗎?在我廟後邊有一個墳,那頭牛死後,就埋到那個地方。當時的方丈和尚也是得到宿命通的,他一看這頭牛將來會生到什麼地方,姓什麼、叫什麼,他詳詳細細地寫在白布上,和這牛就埋在一起。你若不相信,可以把那個墳打開!」
把牛的墳打開了,那裡邊果然有塊白布,是以前方丈和尚寫的說明,那個名字,就是現在這個做官的名字。善知識對他說:「為什麼你做官呢?也就因為你前生幫廟上種過田、耕過地,所以你今生就做官了!」
由這一件事情來推察,在廟上做工的人,來生都會做大官的;為什麼?就一頭牛為廟上做一點功德,今生都做了大官,何況我們人!所以我們人要護持道場,來給道場做一點功德,這是很要緊的一種因緣。
復能清淨持戒:又能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心,是怎麼樣?心裡沒有煩惱,沒有瞋恨,沒有這一種染污法在心裡頭。染污雜念不要有,這是清淨其心。那麼清淨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種不合法的事情、不乾淨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要特別的守規矩。守規矩,就是乾淨;不守規矩,就是不乾淨,所以要清淨持這個戒律。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與柔和的人,修忍辱行,共同住到忍辱上;柔和,是「忍辱衣」,就是忍辱。修忍辱行,又沒有一種瞋恨心,志念堅固:志念特別堅固,就是不隨隨便便就退心了。好像我們學佛法,學幾天就退心了,那就是志念不堅固。
你志念若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最歡喜坐禪,認為坐禪是最寶貴了。所以你們在打禪七的時候,每一分鐘、一秒鐘都不要空放過去。你應該要知道,就在這一分鐘、一秒鐘,就是你開悟的那一分鐘、那一秒鐘。你若隨隨便便就把它放過去了,那就不能開悟,因為你不寶貴它,拿時間不當一回事。所以常貴坐禪,就能得到深三昧──不是淺三昧;就是能入深妙的定境。
精進勇猛:人修行,必須要精進,又必須要勇猛。你若只是心裡想精進,身卻不精進,這就不勇猛;你想要精進,必須要有一個勇猛的心,不怕苦,不怕難,怎麼樣也要精進。
在這禪七的期間,有幾個人發願不講話,這是個最好的辦法。因為你一講話,妄想就會多。不講話,妄想就會少了嗎?不講話,妄想也不會少,但是你可以保持住你的「本錢」。什麼是本錢?譬如你作生意,要有本錢──就是基金;你不講話,氣就不會散。所謂「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你這口一張開,氣就跑出去了;你舌頭一動彈,一講話,不是講是,就是講非。你用功,應該不講是非;你這一講話,不是講這個、就是講那個。總而言之,你講出來一句話,就有個是,有個非;你在沒講話的時候,沒有是,沒有非。
有人就說:「法師!你盡講經,不也是講是講非嗎?」不錯!我講是講非,但是這個「是非」,是教你知道「是」、知道「非」。因為你講是講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只知道講,不知道哪個是「是」、哪個是「非」。講經,不是講是講非,這是佛說的法。法也無「是」、也無「非」,所以你不要以為「講經」是講是非,那是你觀念錯誤!講經說法,是說方法,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如果我不說這個方法,你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用功修行;所以講經是可以的,你若會講,你也可以來講的。所以在這禪七期間,有人發心不講話,這我是最歡喜的,這就是精進勇猛!
攝諸善法:你能勇猛精進,這樣才能收攝一切善法。為什麼?你的念慮要收攝;收攝善法,就是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這就是收攝善法;你若盡打妄想,那就是變成惡法。你能得到深禪定了,又能勇猛精進、攝諸善法,這個善法,就是一個好心,也就是你善心所,你那個善念。你心好就是善法,你心不好就是惡法。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利根,就是聰明。聰明人利根,也有智慧,誰有問題不明白,來向你請問,你都答得很好;你一答,就令他生了歡喜心,因為解決他的疑問了。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阿逸多!若我滅後: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無能勝!假使在我入涅槃之後,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不論有多少,都算在一起了。這「諸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數量,又可以說是一個也沒有;為什麼?有個「諸」。諸,就是很多;一個也沒有,就是很少;也不多,也不少。所以我講「諸善男子、善女人」,可以說是「沒有」;怎麼可以說是沒有?這假設之詞嘛!這假設之詞,根本就沒有,是不是啊?那麼又可以說是「有」了;怎麼又可以說是「有」呢?現在你們聽經,有這麼多人,這都是「諸善男子、善女人」啊!所以又可以說是「有」了。在講《法華經》那時候,是假設之詞;現在就是一個真實不虛的話,是真語、如語、實語、不妄語了。你現在明白了嗎?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能受持於心、行之於身,能讀誦《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典的這個人,又能有像前邊我所說這麼多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你應該要知道這個人,他已經到菩提道場,就是菩提樹下那個道場。他已經接近無上正等正覺了。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坐在菩提道場,轉法輪,教化眾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這樣受持《妙法蓮華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這「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你們現在這一些個聽經的人,你不要認為是旁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或者你們坐著聽經,或者你們立著聽經,或者經行處。你在經行修行,就是我們現在打坐、跑香,這就是經行處。在這個地方──你所立的地方、你所坐的地方、你所經行的地方,都應該建立起寶塔。所以我們這兒,應該造個寶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應該供養這個塔,好像佛塔一樣的恭敬。
G2 重頌(分四)H1 頌第二品H2 頌第三品H3 頌第四品H4 頌第五品今H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燃香油蘇燈周匝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長行的義理,再說一說這個意思,所以說出了一些個偈頌。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這是指釋迦牟尼佛把所應該教化的眾生都教化完了,就入涅槃了;佛滅度之後,假使有人能以頂戴奉持這部《妙法蓮華經》,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無量無邊,好像以上所說那種的福報似的。
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你能受持這部《法華經》,這種福德就是具足的,你也就具足一切的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也就如同你用舍利來造寶塔一樣的功德;這寶塔是用七寶來建造及莊嚴。
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這個塔和這個道場、寶剎,又高又廣;高是豎窮三際,廣是橫遍十方。你造這個塔,次第向高了去造,所以向上漸漸就小了,到這梵天去。這也就是表示修行,由粗行而修微細的行。
什麼叫「粗行」?譬如布施,首先單單修布施。布施裡邊,又有很多微細微細的這種布施;你先只知道修布施,以後又知道那個微細微細的布施法。你先持戒,說受持三皈、五戒──殺、盜、淫、妄、酒;在這殺、盜、淫、妄、酒裡邊,還分出來有微細微細的戒相,所以這也是漸小。由容易看見的、容易聽見的、容易明白的這種法,乃至於修到你看不見、聽不見、也不容易明白的這種不可思議的法,這叫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有千萬億的寶鈴在虛空中這麼懸掛著,風一吹,它就發出微妙的法音。
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又在無量劫以前,而供養這寶塔,有種種的華、種種的香、種種的瓔珞,又有種種天衣、種種天上的伎樂。燃香油蘇燈,周匝常照明:點起香油燈和酥油燈,這種燈光,常常地照明法界。周匝,就照得很周遍的,什麼地方都可以照到。
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在將來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若有能受持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人,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他就具足上邊所說的一切的供養,可以得到一切供養的這種功德。
H2 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假使你能受持、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這就好像佛常住在世是一樣的。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牛頭栴檀是香之中最貴重的。點這牛頭栴檀,四十里地以內,都聞到這種香。用這牛頭栴檀香木起造道場來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棟之多,這也就表示三十二相;堂高有八多羅樹,這是表示八十種好。
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供養最好的飲食,饌是飲食;最微妙的這種衣服。床是臥具,是被子、毯子、sleeping bag(睡袋)之類的。就是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一切都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百千比丘眾在這裡邊住,又有花園子,又有樹林,又有沐浴的池堂,又有經行的地方,又有坐禪的地方。這種種的,都是非常莊嚴、非常妙好的。
H3 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復教人書及供養經卷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阿提目多伽薰油常然之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復教人書,及供養經卷:若有人對《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能有信解的這種心,或者自己受持、讀誦、書寫,或者又教人受持、讀誦、書寫,以及供養這部經典。
散華香、末香:散一些花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阿提目多伽:有沒有人知道「須曼、薝蔔」是什麼?須曼那,就是稱意華。怎麼叫稱意呢?也就是適意的意思。稱意,就是稱心滿意,這花非常之好,很細,又很香。薝蔔,就是金色華,這種花也是很香的,有一股香氣。阿提目多伽,這是一種胡痲。這個胡痲的籽是紅色的,葉是青的,可以造油。所以用稱意華、金色華、胡痲籽來造油,薰油常然之:「薰」也是一種花,這種花也可以製作出油;在《法華經》所在之處,用這種油點燈。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像這種種地供養,能以得到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功德,好像虛空那麼樣的無量無邊的。他得到的福德,也像虛空這麼大,也是沒有邊際。
H4 頌第五品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況且這個人又能受持《妙法蓮華經》,又能兼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又歡喜坐禪修定,對於一切眾生,不生瞋恨心、沒有惡口。
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見到塔和廟都恭敬,對於一切的比丘也都很謙恭,沒有增上慢的心,遠離貢高我慢的心──就「自大」的那個心。常常所思惟的,就要思惟智慧,不要思惟愚痴。
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有誰來給你種種不容易答覆的問題,而你能不生瞋恨心。隨順這種種因緣、種種的眾生,來給他解說這些個困難的問題。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假使你能修行這種的行門,所得到這功德就是很大了,大到無法計量。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假使你見到又能講經、又能說法、又能修六度萬行的這種法師。他所成就的,有不可量的那麼多功德;天人就應該散天華來供養,以天衣遮覆這位法師的身上。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五體投地,這叫「頭面接足禮」;頭面叩到地上,兩手來接佛的足。對於這位法師,你應該要五體投地的頂禮,生出一種好像見著佛那種的思惟。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你又應該作這種的觀念:這位法師不久將來就應該坐道場了。詣道場,就是到這菩提道場。
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這位法師已得到無漏的三昧、無為的妙法,他能廣度一切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在這位法師所住止的地方,或者他經行的地方、坐臥的地方,乃至在他說一個偈頌的地方,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在這些地方,都應該給他造個寶塔;用種種的七寶莊嚴,令寶塔有這種非常美妙、非常不可思議的妙好。種種以供養:用種種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來供養這位法師。
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這是法王之子住在這個地方,就同佛是一樣受用──這種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時常在這道場裡邊,也經行,也坐臥,不離開這個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