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慈法法量同:遠離生死對待圓滿覺悟人生


時間:2014/5/31 作者:信願居士

我們首先禮敬三寶對我們所有的身口意業的一個完整的加持。在這麼高的房子裡面的生活,大家可能也快結束了,這裡面有苦有樂,我們人類的生活就是有苦有樂,也可能有很多稱心不稱心的事情。學佛的人,他不是為了稱心不稱心的來到這個環境的。是要超越平時我們稱心不稱心的、如意不如意的這樣一個對待的心,讓我們的圓滿的覺悟的心成熟起來。

圓滿覺悟這個詞,實際我們平時說的也不多,用的就更少,它沒有什麼特定,它就在我們這個對立心中它原本就有這種功德,在我們苦樂中、如意不如意中,它就有這種圓滿的內涵。所謂心作心是,就是這個心的作用是一個擇取而顯現的——對立心那也是我們擇取的;圓滿心也是擇取的;那實相心是無擇取的。有為心中有對立擇取、不對立擇取,那要實相心中無所擇取。

我們今年夏天在短期出家這個生活中,我們要通過這幾個角度來觀察生活,來觀察我們每一天的這樣一個度過的內容,那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尤其是我們覺悟的這種心愿,祈禱覺悟的心愿會跟我們的依報是時刻相應著的,時刻相應著的。那越細膩呢,它就相應的越……,這個緊密度或者說它的這個準確就……,甚至毫釐不差的。

像今天下著雨過到這個地方,就像我自己對自己業力一個祈禱一樣,有這麼個因緣。那我們每一個人的這種依正二報的心理體驗要是能細膩起來,或者說我們不用愛憎取捨的這個習慣,用圓滿覺悟的習慣、圓滿覺悟的角度——這個方法,來體會自身的依正二報、舉止、言行,圓滿的覺悟它,那你就是完全能體會到我們的業是自作自受的。身業、口業、意業,沒有一個業不是對稱的,它很完整地對稱著。對稱,對稱的果報。對稱的這個果報,我們一旦要認識到,那作為一個人,就會對自己的行為真正地負起責任。平時,人這種埋怨、迷失、苦、掙扎,都來自於對自身的作為的不理解;或者不能承擔;或者是說在承擔的過程中不堪忍受,就會有逃避、埋怨、推脫責任、乃至畏懼。

圓滿覺這個詞,跟我們這個分別、對待、取捨這個詞,它是同等量的一個詞。沒學佛的人、或者說沒有深入實踐法則的人,會把圓滿覺看得很奇特,或者說我們很大的距離一樣的。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子的,實際情況是我們這個分別對待跟圓滿覺是同一此源的——就是有為法。圓滿覺也是有為法,分別對待也是有為法。

在佛教有個名詞特別的重要,它表達實相的這種安住——稱為無知。我們一般的對全知、一切智、圓滿覺都是比較崇尚的。那佛教有個名詞就是所謂的無知正遍知。無知離我們一般的人似乎就有遙遠的距離了,很遙遠,很遙遠。因為人一想到無知就會畏懼,就像一個太陽的黑洞一樣,或者天空的黑洞,或者說我們意識就會投放在一個沒辦法表達的這樣一個畏懼中,就是未知的、無知的畏懼,實際就是我們取捨的心沒有休息那一刻鐘,所展示的對得失、大小、生命、趣向,我們沒辦法去把持、認知,沒辦法去感知的這樣一個畏懼。這個畏懼是得失習慣下造成的。

那些覺悟者真正地證實了「無一法可得」這樣的一個自性性,這樣一個正見真正安立的人,他會在這個無所得、或者說無知這個地方真正得到休息,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真正地在這個無知這個角度中休息的人,那真正了解了寂滅為樂的事實。整個生命會安頓在一個徹底的休息、圓滿的回歸、如實的安住、究竟的解脫,這樣一個實相功德中。

過去人講阿羅漢與世尊,就像南傳巴利語中說阿拉航三瑪三布達薩這個話的完整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諸究竟解脫者,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者,那就是阿羅漢,即世尊。阿羅漢即世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或者說證得這個正等正覺實質的內涵是無知。諸佛如來無知正遍知,這對我們一般的學佛人是一個心理習慣的障礙,那為了使一切有情得到究竟的解脫而不至於斷滅、恐慌的這個阻隔,以斷滅的知見的堅固,使我們回入到不可思議的實相功德中來,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細細的、周遍的、如實的觀察了眾生的畏懼——生死的畏懼、得失的畏懼、徘徊的畏懼,尤其是對實相功德的畏懼。

一切諸佛如來肯定也都是做了細緻的、智慧的審觀,於一切眾生的苦處,但是大部分的諸佛如來,他把這一切眾生的苦處觀察得十分的周遍,各個角度。阿彌陀佛細細地觀察了我們最大的畏懼——就是對實相功德趣入的畏懼,也對究竟安樂的畏懼,也就是說對極樂功德的畏懼,對清泰的畏懼,對寂滅大安的畏懼。正因為有這樣的畏懼,阿彌陀佛建立超世之願,這個超世之願是一切有為無力達到的這樣一個甚深功德藏。那無為怎麼能建立世界呢?那不是違背了修德的這樣一個展示麼?他是以實相功德的隨順力而展示了這樣一個莊嚴的極樂世界,接引一切畏懼實相功德、畏懼究竟解脫、究竟方便的這樣一個畏懼的群體,令此有情歸向於究竟圓滿莊嚴的實相功德而得廣大自在、方便妙用。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如《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中說,它從情世間、器世間,以主莊嚴、眷屬莊嚴、器世間莊嚴等來展示實相功德的莊嚴與內容,使一切畏懼於實相功德、畏懼於無知的功德的人們、有情,乃至說九界有情鹹得回歸。所謂的回歸就是建立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超越十方一切世界的一個殊勝的美妙境界,或者說修德的法界。就像我們這一個殿堂一樣,以前沒一個什麼這樣高的房子,拿水泥鋼筋澆注,這地下就鋪了八十噸鋼筋,把這一群人給托起來了。他建立了一個,但是他這個所有的建立皆是順實相的功德而建立。所謂的實相功德就是絕對不為我執與法執,絕對不以為有為而為的這樣的作為而建立。是為了令一切染著有情、畏懼有情、不知實相究竟功德有情不畏懼於實相而得見實相、回入實相的這樣一個最殊勝功德法界——就是西方莊嚴法界,令十方有情遠離一切怖畏,究竟歸於彼國而成就無上菩提。

那你回頭再來看所謂的圓滿覺,你再來看分別對待、生死幻化,那我們就沒有什麼可畏懼的。乃至說種種業相、種種作為、種種受用,它是對稱的,對稱的稱為正覺。每當人念到阿拉航三瑪三布達薩,就要知道阿羅漢世尊是正等正覺者。這個正等正覺是遠離造作的覺悟,無知而正遍知的運用。它的美妙誰能知呢? 阿拉航三瑪三布達薩,這些證得寂滅實際功德的人們能了解這樣一個正等正覺。那我們還在造作、對待、割裂中用心的人們就會遠離這個我們本來具有的究竟的解脫與正等正覺。

這個正等正覺遠超我們人類、天、修羅的威德、福慧、善巧;遠超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所作為的實質內涵;遠超三惡道的所有的苦難。那在九界有情的生命的一切作為中,頓超而普攝。所謂的普攝者,其功德含納九界所有的作為,而能含攝法界的所謂的功德藏,遠離造作而具有九界所有的作為的內涵——就是作為而不被制約,那是正覺方便。所謂的圓滿覺者覺悟而無染,常覺常行此方便。

我們在阿彌陀佛這個清淨的教法中,若了解了阿彌陀佛與九界眾生為作大安,惠以眾生究竟真實之利的無盡悲心,全然在一切眾生未能了知的究竟利益上給予我們,那我們全然的未有了知,我們怎麼能接受呢?這就是所謂的「南無」的誓願與隨順的願望。因為這種願望使我們放棄了我們的知見、執著;放棄了我們的無始以來的愚痴的蒙蔽,在這個隨順的過程中,就如水入海,同名大海。我們在隨順佛的功德之時,就像滴水還海、百川歸海是一樣的。百川歸海名為海,滴水還海亦名為海。那我們這個隨順的過程中就是入佛功德的過程。那我們還堅持著自己的貪嗔痴慢疑不正見的這種業相的固守,那我們就像滴水是滴水、百川是百川,不名為海。隨順這一剎那就像水還海一樣,是名為海,不名為滴水、百川水,是名大海水。那要是用我們的理解、分析、知見,那是名百川、是名水,不管是什麼樣的水,但不名海水。

那我們在這個教法上,作如是的比喻與觀察,我們就會了解到阿彌陀佛的這種功德——實相功德的展示就像無盡的大海一樣,博大無盡的內容,無可稱說的珍寶、寶藏的這種廣大妙喻境界,我們若用自己理解,就像滴水欲了解大海一樣,無以了解;就像百川未入海之時,來自己來以自己的所謂的量,來思維大海水、大海的這種寶藏是一樣的,不能思維,不能相應。融入時方知;隨順時方行。那這對我們念佛人來說,就像我們畏懼實相、不知實相,我們要用想像,就是背離實相;我們隨順休息的這種剎那,就像滴水融入大海、百川回海是一樣的,是名海。雖然頓時未有周遍之知,但是已融入大海,不可分割,所以是名海水。那我們在這個融入的過程中會逐漸的體會到浩瀚無際的功德藏,就是諸佛如來功德藏,也就是實相功德藏。大海不是造作而起大浪,而其無盡的寶藏的容納,是它本身無造作的心胸、無造作的含納。

阿彌陀佛在因地觀察了無量無邊的眾生的心地各有執著,就像百川之水一樣、滴水一樣、像無量無邊的雨滴一樣,各有自己的這種軌跡,但是不名為海,何以故呢?大家執著於自己的在這個生命的過程的一點一滴的感受,把這一點一滴的感受當作自己的執著相續、夢幻因緣,計為男女、人我、得失、大小、凡聖等等,堅固於此,所以我們是名九界眾生,不名為佛——正等正覺者。那諸佛如來的正等正覺就像海一樣,我們的這一切業力、知見、福德因緣就像一滴水一樣。我們再多的功德,我們回到海里,海也不會增長什麼;我們再多的有情背離了這個大海,大海是一樣的浩瀚無際、不可乾枯。所以大海有八種功德中,其中就有一個不增不減相。

那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的這種無盡的悲心,是深觀十方九界一切眾生的心理、業報、作為、執著的狀態,乃至說粗重的無明、見思惑、細微的無明、極細微的無明、乃至塵沙惑這樣的極細微極細微的無明等,來了解了眾生的、九界眾生的分別執著,細膩粗重的種種有為之相,欲惠以一切眾生無上的真實功德,乃至說無為功德,令眾生以無為法而得究竟解脫安樂住。所以回施眾生,令眾生休息自己無始以來的一切造作的苦樂業的果報,回入實相廣大圓滿功德。這實在是震撼著無盡的法界。因為無盡的法界有情——若菩薩、若聲聞、若緣覺、若人、天、地獄、餓鬼、修羅等等、乃至說一切畜牲,莫不以有為而以生命之所依;莫不以有為法則而建立。乃至說一切菩薩雖然知平等無為而運用種種作為,但在究竟實相的功德中,尚未圓成。乃至一切阿羅漢、辟支佛證得寂滅實際地理的這樣一個寂滅為樂的親證者,亦未證得實相功德廣大悲智妙用,有其智而無其悲憫方便。就像這些阿羅漢聖者,他們證得了實際的地理,就是回到了家裡,但是他不能走出家門去利益世間,沒有真正的利他功德。所以在過去的經教的傳承中有這樣的言說,一切菩薩所行六度乃至三十不可思議的這種波羅蜜——上品、中品、下品波羅蜜功德,乃至說所有的這種諸多善巧,曠大劫以來的智、悲、方便等等修持,這一切修持皆是自利,非為利他,何以故?菩薩以利他而圓成自身道業,非為利他故。何以故?不圓滿不究竟。尚在造作、細微極細微對法中運用六波羅蜜、三十波羅蜜等,實踐種種作為,來證實法性或者說實相。

那一切諸佛如來,已親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功德內涵,他們已遠超了一切有為無為法則,在實相功德中得究竟契合與方便。華嚴經句中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機感應靡不周,恆常坐此菩提座。那個坐此菩提座,而廣利世間。所以利世者唯佛一人;或者真正利生者唯佛與佛,是為利生事業者。那九界以還皆是被利者,被佛陀的教法所滋潤、所成熟的對象。那我們這樣地細細地來觀察諸佛如來的教法,乃至說菩薩、聲聞、緣覺、人、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等,這些九界眾生的交織業、凡聖善惡業、苦樂業等等,我們來做審視觀察。那不管是百川,像這些諸菩薩、聖者智者的行為,就像源源不斷的這樣的能力作為一樣的,但是它一定要歸入大海。就像我們中國這個大地上,西高東低,我們說水向東流是一樣的這樣的大的現象,那一切法界的有為法必然歸向於寂滅大海,一切有為相必然歸向於無為本質。一切無為本質與具足悲心的運用者可以做種種有為而利於世間,利於世間而無所利益者那是諸佛世尊的究竟見,是一切眾生圓成圓歸的這種功德,世尊只是表明其實際功德的實質內涵,所以佛不度眾生,眾生覺悟得自度。

那我們之所以讚嘆阿彌陀佛的慈悲,或者讚嘆阿彌陀佛的功德,或者說我們這一生中欲了解、或者欲結束、或者說欲超越生死輪迴的這種浩瀚無際的生死業力,若不依究竟實相功德、若不依阿彌陀佛修德報德的接引,而依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習慣,必然浩浩蕩蕩的在無始以來的業力的推動下去無邊無際的沉淪,因為那個力量亦是不可思議的,這個的業力亦不可思議。佛陀的法身功德、修德不可思議,來接引眾生。那我們來隨順,在我們隨順休息的這個剎那,融入諸佛的這種智願功德海,就像滴水還海的這樣一個比喻一樣,那我們所有的業一時融入諸佛智海之中,由業海變成智海,這個變實在是無增無減的回歸相。這種回歸一定是心地的抉擇與回歸的這種認知。若無認知,就像我們閉上眼睛去走路一樣,你就不知道你走到什麼地方;那我們了解了這樣的一個正確的知見,就像睜開眼睛,我們要到我們願意去的目的地,我們可以清晰地選擇道路,趣向於我們要去的地方,閉諸障礙,到達目的地。

無始以來,我們所有的業,就像盲人一樣,閉塞了我們的慧眼,我們在信順佛陀的這種實相功德的給予,也就是他的修德的給予的過程中,在這個隨順的過程中,我們就像一個人日行一百里,但我們要坐上飛機可以到一萬公里以外。那你要藉助飛機的速度,你可以到一萬公里以外,就是隨順飛機,那你這個走一百公里的人可以到一萬公里以外去。那我們人日行就是百十里路,你就是疾速的行,那也就一百公里了不起了,因為我們人的體力在這擱著呢,或者說普通的人就這個狀態。那我們要不放棄,就自以為自己的腿、能力、潛在力就能走一百公里,就否認飛機對我們載負能跑到一萬公里、五千公里之外,那我們這個人無疑是一個自我知見的堅固者、割裂者,排斥著其它不可思議的力的這種愚痴的堅固者。那我們在生活中這種意識的堅固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很多人會堅守著自己的愚痴的知見。就認為我就能走一百公里,那你所有的說法都不成立,有的人就會認為自己能想得通、能做得到的事才是事實,至於超越他們的想像作為的都不是事實,所以說就沒有隨順信順的這種福德因緣。

以前我們中國人說天圓地方,我們都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樣的,就像中國古老的錢幣一樣,就認為整個世界就那樣子。那告訴古代人說人坐地日行八萬里,那我們就可能會被燒死,可以會被認為是瘋子。但現在有衛星,我們人類有航天站,現在可以到太陽系之外來看太陽系,就開始說地球不過是這浩瀚的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一塵埃罷了,那這個沒有人否認它了。但我們要以前沒有射天望遠鏡,沒有這種觀察宇宙的科技方便,很多道理給人講,是不接受的。那我們逐漸通過一些觀察方法,現在給人講,大家慢慢的能接受了一些超越了我們自己心理、知見、作為、空間的這樣一些世界相。因為我們自己的思想意識呢,福德因緣受到極大的業報的制約,極大的制約!

我以前想在西安的一個寺廟搞一個天文站,就想把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給搞過來,讓大家看看天文,看看星球,看看其它的星球,讓我們學佛的人也不能封閉在那種自我意識中去。但有一點就是我們自身的這種業報的制約給我們帶來的這種障礙呢,我們通過坐汽車已經超越了;坐飛機超越了;那有的人就現在可以坐太空梭或者說火箭什麼的、載人火箭,可以到太空中去了,到真空中去漫步去了,這在古代這麼說,這人一定是神經病。但是在古代有神通的人以為這很自然,他們說人可以走在水上,沒有人相信的,因為沒有神通的人就不會相信;他們說人可以走在樹上,也沒有人相信,因為他們有輕功就可以了。

那隨著時代的這種變遷,科技的作為,使我們原來固有的知見已經打破了許多許多了。中國人這個天圓地方說被西方的文化引進來以後就已經打破了。現在放一顆衛星,把我們所有中國人那個天圓地方的夢就給打破了。我們中國人造那個銅幣就是來代表著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古來以久他們就那麼認為的,就認為那地球就是中心,因為地球它永遠是穩定的、不動的,他認為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肯定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星星都在圍著它轉,所有的太陽都在圍著它轉,所有的什麼都在圍著它轉,實際原本不是這樣子的,或者根本不是這樣子。

那佛陀的知見已經遠超了我們的科技或者很多很多的因緣,那我們會把自己學習的、所知的、認為、理解的,認為那個是事實的;我們不理解的、不認知的、沒有涉足的,認為可能那就是天方夜譚。那這個圓滿覺它有這種不可思議的作用,就是實際放棄我們所有的執著,那圓滿覺就自然呈現出來。那我們擇取了分別執著的覺,那是叫割裂的覺,就是眾生分覺,稱為我們的所知障。圓滿覺實際就是放棄你那些分裂、割裂、對待、親疏等等那種知見,那就會使你的生命展示出來它的作用,展示它的圓滿覺。

就像我們很多人到過入海口的地方,看到很多混濁的水、工業用水,長江、黃河那個入海口子,那個水入海的時候,和海水還是不能互融的,很混濁呀,色很重呀,跟海水就不一樣的。但在入海那一刻鐘,它都不名為淡水了,它不名為長江水、黃河水、海河水、什麼水了。它融到大海的那一瞬間,它可以說就是海水了。但是它要是這個所謂的長江水、黃河水在入海口,它真正地了解這個無盡無邊的這種大海的容量,它一定要有一個過程。雖然它已經是名海水了,它還沒有真正地體會到浩瀚無際的大海的容量。假設是我們把融進水的一剎那的這個過程,來做這樣一個分析認知一樣的,就像我們很多人接受到圓滿覺,接受到教法與實相,很多人並沒有體會到教法的浩瀚、實相的浩瀚、圓滿覺的浩瀚、功德與莊嚴。他很快的就像一個浪一樣的就返回到河流去了,他疾急地就退卻了,因為啥呢?怕融入于海,對海無知。所以人呢,不能依法而行,就像一個浪又返回來一樣的,在入海口沒有入到進去又返回來了,但這是一瞬間,你要知道你必然要歸到大海里去,那我們要了解了這樣一個因緣,我們就不用對抗的心、懼怕的心,就隨順得入了。我們現在所謂不隨順的那種作為呢,就像一種一時的懼怕與對抗一樣,但我們畢竟在入海口了,就是已經碰觸到大海了,現在許多人接受佛陀的教法,已經碰觸到大海了,已經碰觸到教法了,但你要是不能去深入、不能去實踐,你就會阻隔在這樣,就像水阻隔在一個河流的窪子、湖泊啊一個地方一樣,它不願意再往前去深入流淌、回歸了。

我們對法的一個實踐,就像在融入大海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覺知這個大海的浩瀚,你要是在隨順阿彌陀佛的功德中,你不斷地歇心、休息、隨順、安樂住,那種廣大實際的智慧與慈悲、善巧方便等等,會在我們生命中不斷地舒展與起到不可思議的作用;那你要是抗爭它,你用自己的業習蒙蔽自己阻隔自己。我們有人可以做個最簡單的試驗,假設你像一瓶子水一樣,把這個瓶子密封起來,你扔到大海里,你還是體會不到大海;你像一個塑膠袋子一樣,厚厚的塑膠袋子,你把自己這一袋子水扔到大海里,雖然漂蕩在大海上,但是你還不知道大海的內容與作用。我們頑強的阻隔著我們融入大海的這樣一個過程,所謂的就是融入實相的這樣一個過程,實際說就是堅固的我執我見,就像塑膠袋子、瓶子,阻隔了我們與大海的自然的融合。那誰來轉換這種因緣、調整這種因緣呢?那就是隨順。不再建立自己的塑膠袋子、堅固自己的瓶子,那就直接融入大海,在融入的過程中你就完整地體會到這樣法性的實際的功德。

我以前會遇到一些菩薩問我講法備課的問題,講法、跟大家交流,這種思想意識是思維的?還是編排好的?還是背誦出來的?還是怎麼樣一個設定?我說我們要是做法的祈禱了,就像人回到法海中是一樣的,你就永遠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法意可以給大家交流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可以去體驗,要是背誦,那可能就這麼厚、這麼厚、這麼厚的本子,你可能是能訴說窮盡的,在這無盡的業相、業力、環境變異之中,你要用那個書本來套定大家的心理感知、作為,那是不可能的。

那我們作為一個學佛者,那就要來把自己的身心來回歸到佛的這種無盡的智海中,實際這個回歸就是娛樂。世尊經常說那個話,快於我法中得諸娛樂,什麼?就是游諸諸佛智海功德,遊戲於諸佛的智海與功德藏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斷地去取用、去了解、去感知它。而不是固執在自己的自我業力的蒙蔽與包裝上。這個角度呢,我們慢慢地去思維、去了解、去感知、去隨順。所以這個所謂的分別執著的業習與圓滿覺呢,圓滿原來就是一個有為的知見。不管是我們在運用分別執著還是圓滿覺,都是心作心是的。在這種有為法中,我們可以嘗試著心作圓滿,怎麼作圓滿呢?休息。隨順。隨順教法,隨順佛的功德。

就像我們坐在這個地上,我們沒有絲毫的用力,但是坐地日行八萬里,沒有絲毫的作為,但他已經日行八萬里。要讓我們人去奔波八萬里,我們人是什麼樣子呢?不知道。八萬里的速度是什麼樣子呢?現在可能飛機還沒有一天能飛八萬里的飛機。你看人就有這麼大的作用,因為啥?地球載負著我們,起到這麼大的作用。那人要運算出來太陽系在這個無盡的銀河系中,它一天是運轉多少呢?沒人知道的,還沒人算出來。我們坐地日行八萬里,是地球的自轉這一日一夜轉了這麼一圈,它的周邊數是八萬里,就經歷一日出一日落這樣一個過程是八萬里。那太陽系的整體的運轉,在這無盡浩瀚的宇宙中,這一天它能轉多少里呢?沒有人算出來,要是算出來我們會瘋狂的,沒人算出來。要人再算出來,這一個銀河系在無盡的浩瀚宇宙中,這銀河系一天能轉多少公里呢?可能我們真會化作光子、分子、粒子了、原子、芥子了。因為我們畏懼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已知的東西實在是少之又少。

那我們在這個淨土教法中,實際是讓我們先放棄我們所有的執著的這種堅固,讓我們去用自己解放的心、舒展的心去無為的體驗著這無盡的實相法界。讓我們這樣休息地去運用自己的、回入廣大本具的智慧妙用中去。我們的有為是割裂的、是對待的、區分的,太有限了。在這個無盡的實相剎海中,我們這有限的生命、智慧、作為那只能說是可憐了,我們還割裂在這個可憐的我執中、法執中,受著不可思議的制約的苦,就是眾生業分苦,就是你那個業分總是一點一滴、一點一滴的,很苦的。那在那些智慧者、廣大者、威德者看來我們就太貧瘠、太羸劣、太脆弱,生命太短暫了。所以我們要解放自己,或者說要超越生命的制約、意識的制約,來回到這種廣大的智慧海中、覺悟海中、莊嚴海中,那就是所謂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教法的隨順令我們趣入。

很多人走過般舟,哎呀有體會,說這一天一夜比我這一生、比我前幾十年的苦樂的覺知都多。生命變得有意義了、有內容了。前幾十年就那樣的胡混,就是那樣的一個反覆,吃飯、睡覺、成長,吃飯、睡覺、成長、造業,就那樣一個過程,內容沒有啥讓你感覺到能喚醒你什麼的。但在念佛過程中,很多人會體會到不可思議的作用與內涵。大部分人走了一天一夜般舟感覺到苦,再也不走了,走的時候。但是他一回味,不行,這一生也沒有這麼多回味的東西,還得去走。為什麼呢?因為你一生也沒有體會那麼細膩的生命的作用。那個作用不是你想像出來的,那在這無盡的法界實相海中,我們太多東西沒法想像了。所以你只能依法實踐,才能去領納、認知、覺受,或者說增添你的福慧的因緣——就是對法的實踐。

那我們的分別執著是蒙蔽性的生活,因為蒙蔽了我們對法性認知的眼睛,那我們休息隨順就是睜開了眼睛。直視著這個法界、法性、實相功德,來展示自心,讓它起到一個休息的、不可思議的功德與作用。那我們這個可思議的、局限的、制約的、蒙蔽的作為,就從這個地方開始解脫出來。逐漸完成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逐漸呢,是受用的舒展。

某甲沙彌尼:我們短期出家這身衣服,臨終時可不可以穿?

慈師:現在是不是臨終啊?

某甲沙彌尼:死的時候。還有那皈依證,怎麼辦?

慈師:為死而活著。挺可憐的。在為死做準備啊。許多人學佛受的教育就是為死做準備。為死而活著,挺好的,還知道自己會死。你這一生就是為了死才活著的麼?是不是來投生的那一天就是為了死這一天做準備的?

某甲沙彌尼:人人都得死啊。

慈師:這個是太好了,人人都要死。那我們就是為死而死麼?

某甲沙彌尼:我就是問這身衣服,臨終可不可以穿。

慈師:你是不是為死而死呢?你現在就是為了死而活著麼?

某甲沙彌尼:現在不死,念佛嘛。

慈師:不能騙自己。你現在就在為死做準備麼?你做什麼樣的準備呢,能不能告訴我?你說穿這身僧衣,回家誰也管不了你,你就可以穿上了。關鍵你穿上僧衣目的是啥呢?

某甲沙彌尼:念佛。

慈師:穿上這一身衣服就可以成佛麼?

某甲沙彌尼:自己得修啊,得念啊。

慈師:穿上這身衣服關鍵能不能成佛,主要是?

某甲沙彌尼:想是成佛。

慈師:穿這身衣服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成佛?

某甲沙彌尼:能成佛。

慈師:那你不脫這身衣服,現在就成佛了嘛。你現在是佛麼?穿這身衣服能成佛,為什麼你現在不是佛呢?為什麼我們臨死的問題現在不解決呢?為什麼臨死了再解決呢?那你現在要能成佛,你現在怎麼不成佛呢?那要穿這身衣服,死了能成佛,現在不能成佛,那這身衣服還是不能成佛。那我們活人穿這都不起作用,死人能穿這起作用麼?活著都不起作用,死著怎麼起作用?你告訴我!

某甲沙彌尼:我說現在是佛,也不可能,現在。

慈師:死了就能成佛了,是麼?

某甲沙彌尼:那現在是佛了。

慈師:那你學的什麼佛法呢?我活人都不能用,我死人能用,那是什麼樣的佛法呢?這佛教跟我們活著人沒有關係了,那我們就等死那一天穿上這身衣服都成佛了,那我們學的什麼佛法呢?這佛法對我們人類有什麼作用呢?對死的有作用,對活人有什麼意義呢?

某甲沙彌尼:對活人也有作用,念佛啊,修行。

慈師:學佛人不能自欺。所以大家受的這個教育就是我死了以後怎麼樣,不解決自己的問題啊。我告訴你,人死的時候跟你現在沒有什麼差別,唯一的差別就是肉殼子換了,那你要是死了,還是這個德行,你咋辦?

某甲沙彌尼:現在就念佛嘛,以前不知道念佛。

慈師:不能自欺,你現在在念你死了以後穿僧衣,沒有念佛。

某甲沙彌尼:我問能不能穿。不能穿就不穿。

慈師:跟這沒關係,你穿這身衣服幹啥?

某乙沙彌尼:她是為了現僧相。

慈師:現僧相干啥?那你要是為了死而死,你來學佛幹啥?你看,所有人都會死的,沒有學佛的人也會死,那我們學佛的人是為了死,那我們來學佛幹啥?那所有的人都不用求死都會死,那我們來到寺廟來求死來了,那你現在你學佛幹啥呢?那我們學佛來幹啥呢?你說我到寺廟裡就是為了穿這身衣服,那穿這身衣服的作用是啥?我們活著就不知道自己在幹啥,死了穿上這身衣服就知道幹啥了麼?我們這樣活著都不解決自己的問題,死了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麼?受的教育啊,可憐啊!那我們來到寺廟來學佛,佛就說我們會死,死人怎麼樣。那這跟佛教什麼關係呢。很多人,我告訴你,死了半個月,都不知道自己死了,咋辦?為說事而說事,不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為做事而做事,就像世間,我終於當上了一個百萬富翁,我家終於有了幾套房子,有了什麼車子是一樣的。為了這個事而這個事,有啥意義,關鍵是?它意義何在?它的內容是啥?學佛不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學啥佛呢?為一個事而一個事,跟佛法什麼關係呢?事是成住壞空,人是生老病死,你不解決這些問題啊。沒解決這問題。

某甲沙彌尼:那在家……

慈師:還是為了穿衣服,你回家穿這身衣服,誰管你幹啥,對不對啊?這有啥意義?它的意義是什麼?為了穿這身衣服,那像模特一樣,那啥意義呢?穿這身衣服意義是啥?要了解了這個,我們出家、穿衣服都有意義;回家也有意義。要不然不知道學佛來幹啥來了,就來做這個事來了,那有啥意義?我們學佛幹啥來了?我為了死以後穿這身衣服,那就更荒誕了。哪個人不死呢?學佛的人才死麼?啊!學佛人為了求死,你看這,所以說人沒有願意來寺廟;人沒有願意學佛了;人沒有願意讓家人出家了。在這幹什麼呢?我們現在是死文化。

某甲沙彌尼:我就問問這身衣服可不可以穿,誰說來求死來了。

慈師:菩薩,你是菩薩!我說這個事,大家做這個事毫無意義,你知道麼?就像個木樁子套個衣服一樣,就為了做這個事做這個事,我們的心沒有,你知道麼?我回答這個事沒有意義,沒有意義。那就是我說,死了能穿這身衣服,我不知道我說這話啥意義啊,它作用是啥。這是太多太多的學佛人要問的問題了,但是不是學佛的,她是為了穿這身衣服,這行不行呢?實際這跟發心有關係。跟這身衣服(沒關係),誰管著了,誰能管著我們穿這身衣服不穿這身衣服呢,沒一個人能管著我們的。像現在那個陀羅尼被比這身衣服要來得多的多,那是諸佛菩薩都雲集了,那你拿個陀羅尼被一蓋,啥事都有了,對不對啊?就是我們要真死亡了,很多臨終的救度方法,特別多,比穿這身衣服來得徹底乾淨的多。但是要是穿上袈裟就不一樣了。

學佛不是為了死亡,一定要知道這一點。要是為了死亡你去念佛,菩薩,真太可憐了。死亡就像我們從這個房間走到那個房間是一樣的,就這麼個過程。把這身衣服脫了,換一身乾淨衣服是一樣的。就那麼叫死亡。要是為了死亡而學佛真太可惜了。死亡就是換一張皮,你說我要是學佛就是為了死亡,那就為了換一身衣服來學佛,那可憐了。這個教育啊,真是我們中國人的教育,就是老衣教育。我們能不能裝在柏木棺材中,跟這是一樣的,我們能不能土葬。這跟佛法啥關係,關鍵是。很多老人就說我一定要土葬,對不對?一定要裝到柏木棺材中,這跟學佛啥關係呢?它的意義是啥?前一段,溫州,他們炸了很多墓,有的墓三百五十萬,七百萬的都有啊。他裝在那個墓里起啥作用,關鍵是?

沒有心,只有這身衣服,你說這身衣服起啥作用?那就跟個木棍子頂個衣服是一樣的,那木棍子頂個衣服起啥作用,你說吧。沒有心,那不跟個木石頂個衣服是一樣的麼?學佛人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發心。

這個菩薩有個話題,我們就談這個生死話題了。剛才談那個圓覺見與分別執著見,這個分別就是堅固自己的生死知見,實際是割裂的、很痛苦的一個心。圓滿覺悟——生也好,死也好,皆是夢中事、幻化事、了不可得事,你就得解脫,死你也得解脫,活也得解脫。所謂的解脫就是不用生死制約自己的生命了,不在生死上浪費自己的生命。生也安樂,死也安樂,那就是所謂的佛法的利益。

這老菩薩這個話題,還真不是她個人的事,是很多很多學佛的人的一種特定的分別執著。這個分別執著是極為堅固的!極為堅固的!就認為哪個不生、哪個不死呢。實際哪個不生、哪個不死的這種分別見,就是眾生生死相續的執著。這個執著造成了生死相續,它製造出來了生死法界。剛才我說自作自受這個話。佛菩薩超越了生死,他們有無量壽無量光的法界,很多人說我死了往生,那你執著於這個生死你就沒辦法生,你就是生死法界中的輪迴眾生。那你還是自作自受的。隨順得以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不生不滅的這種實相功德的給予,平等安詳的功德的給予,我們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你要堅固你自己有生有死,你就是輪迴的法界——就是娑婆世界。

很多人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呢?他堅固在自己的生死法界的業報中,他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呢?極樂世界是順佛願得往生,順佛願往生彼國;順法性往生彼國;順佛的功德往生彼國。你要是順自己的生死知見,你就在生生死死中,這是個大事啊!很多人都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個話實際是針對那些堅固自己的業,嘴上念佛、心裡想著生死,堅持著生死,堅持著生死的業,再繼續造著生死的業,守護著生死輪迴六道的業力,你只能在六道里。就像我們人堅持我只有走一百公里的時速,那你只能走一百公里。你不相信有飛機的速度,有太空梭的速度,你不相信有地球的速度,有太陽系的速度,有銀河系的速度,乃至有宇宙的速度,你不相信!你不相信,你只能按照你的速度,受你自己的業力作為的果報。這個東西大家一定清晰的。

我舉過就這段路(放光寺到恆陽庵)的例子,他們說是不是開車下來?我說不開。我說我自作自受,我走一走。那下雨了,我說我們走亮堂一點。後來恆陽庵有居士去接,她們開車去接。我說不行,我得走一走的。因為還是自作自受。要我上車,就是車子的速度;那我要堅持自己的知見,就是自己的兩條腿的速度,就是自作自受的東西。自己的選擇,那我們選擇被載負,你就很省力,嗚——,就到一個地方了,可能不被雨淋。但你要是選擇了我就要按照自己的分別執著、按照自己的能力來做,那你就要承擔自己的執著的作為,雨水淋你,你要一步一步的走,不走,你站著,那就不動了。那要是坐在車子上呢,你不動,它也跑了。那我們要隨順佛的願力呢,你不動也往生極樂世界了。你要堅持自己的業力呢,你動也是你自己的業報。

這是個菩薩,是個大菩薩。可能是文殊菩薩加持她了,讓她提這個問題,這個不是她的問題,我告訴你。你看我講分別知見,分別知見就是生死知見。我講圓滿覺,老菩薩就不要圓滿覺,我就要分別,我死了時候怎麼樣怎麼樣。為什麼說死了的時候呢?她不願意圓滿覺。不是她個人的事,是大家都一樣,我告訴你。

我們不知道自作自受,你看看,這麼痲煩。大家真不了解自作自受。我們認為有個什麼力量把我們抓到極樂世界,我告訴你,永遠不要想。你不隨順,你不放下自己的執著,沒有人把你抓到哪兒去的!隨順佛的願力,就像我們坐在這個地上不動,坐地日行八萬里。你沒有動,地球把你載到八萬里了,你休息中,你走了八萬里。但你要不休息,你走不了八萬里!你執著自己的本事,你再跑,一天能跑多少路吧?阿彌陀佛的這個功德是在我們隨順、安住、安詳、安樂、遠離對待心中得以往生的。你還抱著生死,你那個心,你只能在六道里輪迴。

這個地方一定要謹慎,菩薩!這是個大菩薩,我告訴你。不知道利益多少人,你知道麼?很多人就在這個地方,就是不知道自作自受。我們不自作了,隨順佛的願了,我們就受佛的報德的直接的加持了。像我們真不造作了,蹲在這個地球上,靜靜的,坐地日行八萬里,你體會那個八萬里的速度,所以很多人靜坐的時候,都會聽到地球運轉的隆隆的聲音,在法界、在宇宙中運轉的聲音了,他就能知道自己的速度。不用功而得不可思議的力。這個力是什麼呢?地球的載負力。我們要往生,不敢用心,不敢說生死了,讓心靜下來!阿彌陀佛的這種法性的功德、報德就載負我們了。願生,動一念就生了,根本跟生死不相干。就是圓滿覺圓滿隨順,安詳,安住,即得往生,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你要天天掙扎著我要生、我要死、我死了怎麼樣怎麼樣,一定是六道輪迴,絕對沒有第二個去處,因為你選擇的是生死執著,你一定在生死道上,聽得明白的。就像我們走路,一定是體會到自己的走路的果報,而不是坐車的果報。我們在地球上,本來享受著八萬里的速度的,但我們還認為自己一天只能走二百里路,就是自己的業力。我們的業力休息了,坐地日行八萬里,這樣的實際功德就出現了,聽得懂的?這個角度一定要聽得懂的,阿彌陀佛的報德是讓我們回歸到休息,遠離造作對待,就是生死心的,讓我們的心安詳。菩薩,安詳下來。圓滿的覺悟,生死不可得。你動念,往生即往生;你不動念往生,念佛亦往生,為什麼呢?他安詳、從容、實在。自作自受啊!你要造作個生死,你一定去六道去輪迴去了。這一點一定要謹慎!一定要謹慎的!

平時我們所有的就是隨順佛的圓滿覺,安住在圓滿覺,那是無生即生,你還造作生死,你一定是生死業。老菩薩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啊,要命啊!要人命的地方啊!你看那個《阿彌陀經》講啊,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繫念彼國,所謂繫念就是了解被阿彌陀佛功德載負,不是生死對待。憶念阿彌陀佛,相續憶念。而不是自己的生死,一定要搞明白,菩薩,不是我們要生死,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作用。繫念彼國,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這個臨命終時,什麼臨命終時呢?就是你在生死,不關注生死的時候,你這一期生命結束了,你任運就往生了,阿彌陀佛一定接引你。因為啥?你沒用心也沒用力,你已經知道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周遍的了,你不再造作自己的生死,關閉自己了,你就被願力載負了。謹慎,這個地方一定要謹慎。

現在念佛的人多,實際念佛的人少,念自己生死的人多,念自己能不能往生的人多,造作自己的惡業的人多,對待的心多。我遇到大部分往生的人,就是我以前遇到的都是不學佛的人、不念佛的人。但是他病難了、急難了,見了,我說哎喲,這苦啊,你這有個好世界你願意去麼?願意。人家疾急的就都往生了。為啥呢?就簡單。他不造生死的東西了,他不造對立了。

我們平時很多學佛的人就堅固對立的心——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生死對立、堅固堅固堅固,就到六道里去了。死亡那一天,所有的惡業都來接引他,因為啥?他對立堅固慣了,無始以來的業來接引他到六道里去了。因為他把阿彌陀佛這個無對無待的圓滿的接引給關閉了。無對無待接引眾生啊,所以是無對光、清淨光、智慧光來接引我們。我們隨順,不用心,隨順,清淨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就阿彌陀佛了。

這個地方要謹慎,一定要謹慎。所以我們念那個安心偈,說平等安心一切時,這是往生的願望。你說我臨死了怎麼樣,這一定不是願意往生的人。臨死了怎麼樣?你堅固這個,無始以來的惡業迅速的就在你這個面前成熟,你就感覺這麼多冤家對頭,你就隨著他們就跑了。他們的力量大得很,無始以來的業大的很,因為你在念你的業力,你在召喚你自己的業力,那業力就起作用。那我們清淨平等安心,那就是佛的願力。就是好比說我們在地球上坐著,你安心,你知道地球八萬里在運轉著,你就輕輕的坐在這,你不急不躁的就走了八萬里。你想自己跑很快,你拚命的練練練,還是業力,五千里、三百里你跑不到。

很多人不知道載負力的功德,所以我們講實相功德,那平等安心一切時,隨順佛願無有間,而不是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隨順分別執著就是業力,你就投奔到業力去了。隨順佛願無有間,那你就是往生,所謂的隨順就是休息、安樂,不要再建立生死,不再建立了!

不要想死再穿,活再穿了,我們穿上這一身衣服,就心不再對立了,放心了,對阿彌陀佛。過去引導大家說賢劫必得解脫是什麼呢?我們穿上這身衣服一天一夜,必然得度脫的,目的是為了什麼?讓大家在這個地方放心。那阿彌陀佛也讓我們放心——九界眾生鹹得往生,等蒙攝受。那我們怎麼不在這安心呢?還再用生死分別執著呢?尊重自己、愛護自己,這是個交接口。

現在我們國內受的所謂的教育,淨土的教育或者佛法的教育都在等死。不光是等死,還堅固生死的知見,他等於召喚無始以來的業力,與自己的業力嚴絲合縫的把它合在一起了。所以人一死,無始以來的作為業相一時現前,根本逃不了的,那業相所有的冤親債主都來抓你,因為你沒有隨順佛願,隨順佛願讓你休息的。九界同歸,你不休息麼?等蒙攝受,你不休息麼?休息幹什麼?不讓你用分別執著的心了,讓你休息,聽懂的?要不然在頭上敲個大包也得記得住。不敢忘啊,這個法身慧命啊!

這老菩薩慈悲,但是這是埋伏在很多人心中的事,我告訴你。不安心喔,佛給我們安心的方法,我們不安心,你學的什麼佛法啊?還在那用自己的業力計算著自己的生死,實際就是還是死死的抱著自己的業力,沒有休息,沒有南無,沒有隨順佛願。隨順佛願就休息了,感恩、報恩念佛了。不為自己能生不能生念佛了,為什麼呢?知道九界同歸,知道一切造作必然回歸到無造作的法界,也就是極樂世界,你所有的造作都會回歸的,就像我們扔再高東西它都會落地的,你所有的造作——能生不能生、生死等等都會落地的,怎麼落地?都會回歸到無為中去。那我們知道這個了,我們用歇心的方法是最直接的往生利益。隨順、歇心最為方便。

所以「隨順佛願無有間,意樂宏誓性自顯」。我們要有這樣的意樂了,有這樣的隨順了,這樣的歇心了,性德就在我們生命中顯示出來了,就究竟的安穩,不再造作了,不在變化中去迷失了,不在生死中迷失了,知道生死都是夢幻事。這個地方要嚴肅啊,可不敢開玩笑啊!一會大家給她磕頭。這個地方要嚴肅,不嚴肅真不得了,不知道危害了多少人喔,這個地方。很多人在心裡都埋伏著這個東西啊,對自己業力的不捨,死死的抓著自己的煩惱、作為、業力,沒有隨順佛陀的給予、法性的給予、佛圓滿攝化的給予。給予是你每個時刻的這個平等緣起啊、圓滿緣起啊,你要運用這個,那你是念佛人啊!

我們念生死只能輪迴啊,菩薩,沒有人逃脫的,你念佛一定得往生啊,菩薩!念佛就是圓滿啊、清淨啊、平等啊,遠離生死啊。這是個大事情,這比啥事情都大啊,但在我們中國的這個教育中,就是死亡的宗教教育把佛法給滅了。覺悟於當下,運用於現行是諸佛如來出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慈悲心啊,沒有說讓我們死怎麼樣啊!

所以那個偈子上說破除諸相達本源。生死是相、善惡是相、得失是相、出家相在家相是相,這個相我們不破,你達不了本源,你安住不了。破除諸相達本源,圓滿三世為一念。這時候這一念不得了了,從清淨平等中這一念,願往生就往生了,願生死就生死去了。

不得了,不得了,大菩薩。這是埋藏在很多人中的一個十分強烈堅固的我執,業力的執著,因為我們的身見太重了。身見、我見太重了。大菩薩,真是大菩薩。你看我講這個分別見、圓滿見,它都是一個有為的見,那我們用圓滿見心就安樂、平等、真實、回歸;對立的見,生死見就掙扎、徘徊、憂鬱,搞不清楚是個什麼東西,但都是有為法。心作心是啊,沒有內容啊。你要是平時堅固死亡了怎麼樣,死亡了怎麼樣,這樣的人很痲煩啊,菩薩。

有一個河北的居士,他們稱我老鄉。他很遠跑去找我,那時候我在一個地方也是給人講什麼,梆梆磕頭,說哎呀,佛法慈悲啊,佛法不可思議啊。我說怎麼了?他媽媽去世了,他媽媽咋去世的呢?老太太念佛也念,但她平時很平淡,就她家人老感覺到這老太太一點都不用功夫,天天就晃晃悠悠的。他就勸她說,你還不念佛呢?這個世界有這個災難,那個災難的。他媽媽說哎呀,哪有什麼災難不災難,你好好學你的佛吧!人家老人家就像日常生活一樣,趕集、買菜、生活。有一天說你們姊妹幾個不要來了,明天後天再來吧!再來看我吧。人家就把門一關,衣服早都裁好了,自己換上衣服,一坐就死了,第二天、第三天,她家裡人把門一開,那老太太還坐著了,死了了。平靜、安詳。啥生死啊?跟人家沒關係,就是換一身衣服嘛。她姑娘說就是她換了一身衣服,說一看她媽換了一身衣服,說,喔,可能我媽沒了。

他們家人都認為沒了就沒了。說「師父,您說我媽是不是念佛人?」我說你媽是念佛人,你不是學佛人。他說「哎呀!我對我媽可好了,我特別孝順她,但是我老擔心她往生不了」。你看。他心裡老造業,他媽不造業,人家平和、寧靜,生活在生也好、死也好的平平淡淡的隨順佛的願力,隨順超越的過程中了。人家死了就很自如,自己縫的衣服,洗的乾乾淨淨,漿的好好的,一穿,穿好了,一坐。家人第二天打開門一看,老太太拜拜了。啥生死啊,人家就是遊戲,人家知道這個東西是個變化,沒有內容的,生也沒內容,死也沒內容,就是一個過程。那真正的念佛人。所以破除諸相達本源,我們了解了生相、死相是不可得相,你回到安樂的、從容的心智上來了。

我見到這樣的往生人太多了。我親爺爺,我就跟他說了五分鐘啊,人家不念佛的,家裡就貼了一個極樂世界的像,我去我爺爺家了,我四叔告我的狀,說你看你那個乖孫子出家了,想著我爺爺要發脾氣,我爺爺一拍凳子說,「好啊,我們家裡出個出家人」。我就挺感動的。我說老爺子啊,這有個好的世界願意去不願意去啊?他說啥好世界啊?我說那個畫裡面。他說那太好的世界了,咱能去麼?我說能去,我說您念一聲阿彌陀佛,他說什麼阿彌陀佛,我說您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他說——南無阿彌陀佛。我說,你沒問題了。他說真沒問題啊?我說真沒問題。人家老人家九十歲的時候,給左鄰右舍打招呼說,「你們看我去啊,明天,我要走了」。人家感覺到九十歲的老頭,肯定是胡說話,上哪走啊?對不對。打好招呼,第二天人就阿彌陀佛了。從容的很,啥生啊死啊。他八十多歲的時候,特別怕死,枕頭底下放一個錚亮錚亮的刀。經常有小鬼叫他,叫他的名字,他說你再來叫我名字,我砍死你,就把刀抽出來,怕死。七十三、八十四歲的時候,「他經常來叫我。我就拿刀砍他。」後來給他說了,他不怕了,人家啥啊,你那麼好的地方。活著也挺好的,對不對?家也挺好的,死也挺好的,死了好地方去了。他沒有那個我要死了怎麼樣,活要怎麼樣的那種東西了。平和了,平和了就不隨著業力分別流轉了。平和了。

解脫諸相達本源,圓滿三世為一念。這一念——把過去都圓滿了。都圓滿了——那一念。那一念,破除諸相了。「老菩薩,能不能穿衣服?說!」

某甲沙彌尼:穿不穿都行。

破除諸相達本源,就是說再不執著於生死煩惱、善惡煩惱、人我煩惱了,那人的心通達無礙了。我們執著的時候不通達喔,還執著於能生不能生的時候,障礙喔;還執著於人我是非的時候,障礙喔;還執著於善惡的時候,障礙喔。那都是業力的牽制喔,那都是業力的延續喔,不去執著它了,感覺到自己的事已經做完了,佛菩薩幫我們做完了,只有你隨順的喜悅了,感恩的念佛了,阿彌陀佛了,那就。那是真念佛人。

那念佛的,萬人萬人去,為啥呢?沒有障礙,自己不設障礙了。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呢?是沒有念佛,是在念業力、念生死、念臨終。很多修行一輩子的人,真不如那些老人家,人家打個招呼就往生了。在我這個地方打招呼往生的人太多了,比那修行一輩子唧唧歪歪,裝模作樣的人好完了,你知道麼?很多人泡在裡面唧唧歪歪,唧唧歪歪,人我是非,堅固的很,比那個,哎喲,那真嘰歪。

阿彌陀佛垂手就接引了。願意生,嗚,就生了。為啥呢?只要不自己製造生死障礙、煩惱障礙、人我障礙,不堅固認為真有生死。你堅固這個東西,他就,你逃不掉啊,你真有生死你上哪逃啊,你?說生死業海眾生造,眾生相;諸佛如來早已覺悟了,早已醒夢了,生死之夢跟他們沒有關係了。

我應該禮敬你這個菩薩啊。這真是個大問題,想想這是個大問題,我第一個概念她講的時候,我就想敲她一棍,你知道麼?因為我正講圓滿覺跟這個分別執著,你看剛講了一節課,她就跟我來說死亡穿衣服。我當時起嗔心了,現在也起嗔心,但是這個問題要能解決,真是大家的福報。我們對立的知見就是生死相續,我們感恩、隨順、休息就是念佛。念佛人,一萬個人念佛一萬個往生。念業力分別執著,一萬個人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我不知道,我還不知道,但我知道業力它太堅固了,心作心是啊!有為法中心作心是,菩薩們,我遇到太多的老人家幹這個事了。

接引殿,接引大家的,真接引大家的。接引菩薩。這是個大事,沒有這個實例子,我再講什麼分別見,什麼圓滿見,大家聽不懂,你看看,這老菩薩為了幫助我講法,來輔助我一下。感激,挺感激的。但大家要聽得懂,要知道這個老菩薩的悲心。就是讓我們放下分別、執著、對待,臨終的對待,活著的對待,不得了啊,這個東西太堅固了,我們太當真了,那個人死了,你看怎麼不當真呢?太當真了。我感動了,有點感動了,菩薩無處不現身啊。

但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圓滿覺,隨順圓滿覺我們就得圓滿報,隨順佛願我們就得佛的功德的果報,我們隨著地球的運轉我們就能坐地日行八萬里,我們隨著自己的業力分別,就受業力分別的果報。

大家要善於觀察、善於了解、善於用心啊,菩薩們,要不然可痲煩了。真是救了多少人啊,這菩薩,把我也給救了。我這麼執著的人也給救了,好!我們來善於觀察,善於抉擇,圓滿覺與分別執著的覺。圓滿覺是諸佛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便;分別執著是眾生輪迴業力的堅固。都是心作心是,心在選擇的。那我們稱為的實相功德,非選擇法,不可選擇的,非毀壞建立法,實相功德究竟安樂嘛,所以極樂世界是實相功德的實質內容。

以圓滿覺來接引眾生是諸佛的修德,接引我們,無對無待,不要對立,不要對待,不要染著於生死,不要恐怖於生死,那在生死中就得自在,生也自在,死也自在。要不然,現在我們活著就不自在,死了你怎麼能自在呢?菩薩。活著你就忐忑不安,你死了怎麼能得自在呢?圓滿覺令人生也自在,死也自在;分別執著生也不自在,死也不自在。你生著不自在,你說你死了能自在麼?是什麼樣的愚痴教育啊?警覺自己,一定要警覺。

現在社會上流傳的這種知見概念,是我們無始以來的障礙,但是有佛陀的教法,我們依教法來指導,圓滿覺令我們現在安樂,死亡也安樂,生死皆自在——是圓滿覺,你就隨順這個圓滿覺,你稍微觀察,生也自在,死也自在。在分別執著的堅固中,生也不自在,死也不自在。這樣一個對比,哎呀,這一節課的課目選擇對了,三寶加持。

要不然我不知道咋,可能講不明白。這個菩薩有點心急了,說我講不明白。哎呀!咋明白呢?就是大家的生死大事,生死執著。諸佛如來肯定是超越了生死,他們沒有生死之說。說了生死啊,就在生死接口上才能談得起來,我沒有智慧啊,這菩薩有智慧。妙吉祥菩薩!對,我們要談生死事啊,真要談生死事,解決生死要談生死事。你看我只談分別執著,沒有談生死事,智慧欠缺,大家原諒我。要原諒我,我們一定要解決生死大事啊,生死大事就是生死的執著,佛菩薩已經超越了生死,圓滿覺悟於生死,生死遊戲,生死夢幻,生死畢竟不可得,就像這樣(慈師向高空拋了一朵花),它必然落下來,不管你拋多麼高,不管你拋的是什麼,它必然會落下來,落下來就是回入實相,實相即是往生功德,歇心事實。

講課還得配合大家的現緣,好,真是好,這是個能解決生死的佳話。我們要談生死了,真要談生死。因為臨終的顧慮是業分,分別執著的習慣,圓滿覺是頓超生死的方便,這大家能體會得到。分別執著是令我們迷失,生死令我們迷失;圓滿見令我們安樂,安詳。從容處處妙吉祥——就是念佛者;分別執著一定是輪迴者、煩惱者、業力對待者。

這一節課大家要永遠記住啊!這個菩薩對我們的教化,我們一定要記住。遠離生死對待,圓滿覺悟人生。生死幻化實不可得,生死遊戲,實在是生死遊戲,覺悟於生死,運用於生死,超越生死。對待業流中,生死業的執著使我們流轉無窮,我們要覺悟這兩個東西。大家念這個妙吉祥菩薩,文殊菩薩一直不捨我們。這麼慈悲啊,分身無數,化現無方啊。大家要人人用智慧觀察,無染無對無待,是為智慧心,是為妙吉祥。無染無對無待,真是很好。

我們在這樣一節課的這個過程中,把這個生死大事在圓滿覺中覺悟它,就在佛的圓滿回施中消融它,在阿彌陀佛的圓滿平等的接引中消融它。我們來用平等心、圓滿心念阿彌陀佛,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眾弟子:南無阿彌陀佛。

在感恩心中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眾弟子:南無阿彌陀佛。

在一切眾生本在實相功德安住的這樣一個勝緣中,就是踏實的因緣中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眾弟子:南無阿彌陀佛。

好!願大家安住在實相功德中,妙用圓滿心,覺知分別心。

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