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宮石門南側,有一個小型僧侶墓,墓穴里的「將軍罐」(存放僧侶骨灰)十分完整本組圖片由本報記者趙雄韜攝

「坐化缸」高67厘米,缸口最大直徑有79厘米

出土的「將軍罐」

考古工作人員清理「將軍罐」上的浮土
原標題:考古揭秘明清高僧「坐化」(圖)
在武俠小說中,常有這樣的描寫:得道高僧臨終前,盤腿圓寂。現實生活中,高僧圓寂後如何入葬,傳說中的地宮又是什麼模樣?這些謎團將伴隨著西安木塔寺生態遺址公園的考古發掘一一解開。
緣起
「石門框」引出罕見高僧地宮
8月11日晚10時左右,西安市文物稽查隊隊長楊宏剛的手機突然響起。「有民眾打電話說,木塔寺生態遺址公園發現厚重的石門柱子,好像是文物。」西安市文物局值班人員匯報。
當稽查人員趕到木塔寺生態遺址公園東區找到石刻時,已近凌晨,當確認與文物有關後,立即要求工地停工,並通知考古人員介入調查。「當時有三塊石刻已被挖了出來,一塊大型石刻、一塊石廊和一塊石門框。」昨日,記者在石門框上發現,石門框上有一幅飛天圖,雕刻著兩位衣帶飄飄的飛翔狀仙女。其中一位仙女的頭部已有少許破損,仙女的面容十分清晰。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的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全民推測,石門框應為高僧地宮的構件。
對於地宮,考古專家起初並沒有抱太大希望,木塔寺在近現代已經破壞殆盡,附近幾名村民反映,他們小時候在這裡玩耍時,看到過石條、石塊,還曾到地宮去玩,後來這些東西沒有了。
發現
三座僧侶墓三種埋葬形式
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地宮」、「將軍罐」、「坐化缸」,三座僧侶墓葬的發現讓考古專家震驚。
「我們常聽說高僧坐化,但坐化後是什麼樣子,高僧的地宮又是啥模樣?以前只是聽說過,很少見到實物。」張全民說,雖然不能確定這些是首次發現,但至少在全國十分罕見,這對人們研究僧侶們的喪葬習俗和喪葬制度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人們研究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在施工現場最南面有一段夯土牆遺蹟,專家推斷是木塔寺一段41米長的夯土牆。在夯土牆的東北20多米處,三座墓葬並排安放。「雖然三座都是僧侶墓葬,但卻代表著三種安葬方式,十分難得。」張全民說。
保護
打算用玻璃把地宮罩起來
三座僧侶墓葬已被清理完畢,考古專家還用地宮上面的條石拼成了地宮的券頂。經過清理髮掘後,木塔寺生態遺址公園將在此建設,還將建一座木塔。
如此震撼的地宮是否會被掩埋?昨日,考古專家在現場進行測量,「我們打算將地宮保護起來,恢復地宮的模樣,可以採用玻璃將地宮罩起來展示。」張全民說,他們打算向有關部門反映,並制定保護方案。
揭秘
僧侶圓寂為何採取「坐化」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李利安說,僧人們臨終一般是臥睡的狀態,但一些高僧會採取不同於凡人的「坐化」,盤腿而坐。在遺骨的安葬方式上,有的「坐化」後直接進行全屍掩埋,有的則火化後放入地宮。
木塔寺簡介
木塔寺建於隋文帝仁壽三年(公元603年),是隋文帝為獨孤獻皇后所立,初名禪定寺,後隋朝建築大師宇文愷因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勢低,奏告隋煬帝建木塔於寺內,隋煬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木塔建成。木塔高330尺(約110米)、周長120步(約72米)。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寺又改名木塔寺。
唐末戰亂後被毀,宋元時重建。元末兵火,木塔再遭焚。明清後幾經重建,因戰亂兵火,自清代以後木塔被拆,殿閣毀壞。
三座墓葬是啥樣
1.地宮只剩高僧骨灰
高僧地宮位於三座墓葬的最北端,也是最大的一個。地宮呈東西方向,地宮兩面的牆壁由大石刻砌築,東面依著土牆,西面是石門。在地宮西面,有墓道。「發掘時,地宮裡只剩下高僧的骨灰,還有一些陶器殘片,唯一保存比較完好的是一座石案,應該是擺放供品用的,石案上沒有任何圖案、花紋。」張全民說,地宮上面還有石條搭建成的拱形券頂,在地面上建有舍利塔。推斷:地宮應為清初的高僧地宮。
2.「將軍罐」表面光亮依舊
在高僧地宮石門的南側,有一個不到一米長的小型僧侶墓,雖然墓很小,卻有墓道、甬道和墓穴。「最為珍貴的是墓穴里的『將軍罐』十分完整。」張全民說。
昨日記者發現,白釉陶瓷的「將軍罐」上殘存著塵土,但卻依然光亮,沒有損壞。
釋疑:「將軍罐」高42厘米、直徑22厘米,呈純白色。考古專家打開「將軍罐」時,裡面還有骨灰。張全民解釋說,因為蓋罐子的蓋與古代將軍們所戴的盔帽相似,故名「將軍罐」。用「將軍罐」安葬僧侶的形式出現在明代,明代的「將軍罐」比較低矮,這個「將軍罐」顯得挺拔,因此推斷可能為清代形制。
3.「坐化缸」驚現高僧坐化模樣
在地宮南面五六米遠處,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座豎穴型的僧侶墓。這座墓葬里僅有一個類似家用的水缸,上面有一個大盆子蓋著,這就是傳說中的「坐化缸」。考古專家如獲至寶:「以前只聽說過,但卻從來沒有見過。」
「坐化缸」如今已被拉進了文物保護庫房,坐化缸高67厘米,缸口最大直徑有79厘米,呈土灰色。當考古專家將坐化缸上面的盆子揭開時都驚呆了,裡面還有一副白色的骨架。幾百年過去了,上半身雖已傾斜,但雙腿依然盤坐,依稀能看到高僧盤腿坐化的模樣。
推測:在「坐化缸」里,考古專家根據提取出衣服的纖維,還有吸潮氣的麥草、炭灰等分析,這位高僧可能生活在明清時期。「高僧坐化後,安放在坐化缸內,放上麥草等,然後用盆子將缸口蓋上密閉,經研究,這樣比起棺材等安葬形式能夠更好地保存肉身,有時經過好幾年都不會腐爛。」張全民說。
專家解讀三疑團
疑團一:為啥沒舍利
「地宮發掘時已經坍塌,一般地宮內會有舍利罐,如今只見骨灰不見舍利罐。」張全民推測,地宮可能遭過盜賊。
疑團二:僧侶啥關係
考古專家推測,發現3僧侶墓的地方應該為僧侶們的墓葬群,可能有很多高僧的舍利塔,只是後來遭到了破壞。
那麼,3個僧侶之間又將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考古專家推測,與地宮的大墓葬相比,「將軍罐」的墓葬顯得十分窄小,「將軍罐」的僧人地位與地宮高僧相比,可能為其弟子。「坐化缸」的高僧又與其有何關係?謎團待解。
疑團三:還有地宮嗎
木塔寺作為皇家寺院,自隋唐到清末,寺院都十分宏大,高僧眾多。此次僅發現了三座僧侶墓,周邊還會不會再現地宮,會不會出現其他文物,會不會出現舍利呢?
考古專家說,他們已對木塔寺生態遺址公園東區勘探完畢,在南區還在做文物勘探,一切皆有可能。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周艷濤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