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紀念太虛大師:一代高僧創建中國第一所尼眾佛學院


時間:2018/12/5 作者:定英蔣德英

2017年3月,適逢太虛大師圓寂70周年紀念日,武漢市佛教協會、武昌佛學院將隆重舉辦系列紀念活動,緬懷大師,策進來學。從近現代歷史看,太虛大師作為劃時代的非梵谷僧之一,他在武漢的一系列卓越愛國行動與弘法歷程,一度將武漢推至佛教文化全國中心地位,使武漢成為蘊育中國化大乘佛法新希望的搖籃之城,一時間蜚聲中外,在教內教外形成了深遠影響,至今綿延不息。太虛大師在武漢的功業,是值得在今時今日繼續光大的寶貴精神遺產。

武昌佛學院是太虛大師於1922年創辦的第一所最為正規、最具影響的現代佛學高等學府,在海內外享有佛教教育「黃埔」之譽,為佛教界培養了大批燦若星辰的佛門龍象,對中國近現代佛教的振興具有重大影響。今天,仍延續著武昌佛學院辦學傳統的,是坐落於武漢蓮溪寺的武昌佛學院尼眾部。

武昌佛學院尼眾部是近代中國第一所佛教尼眾教育機構,成立於1924年。20世紀上半葉,面對漢傳佛教的時代轉折與風起雲湧的思想潮流,太虛大師深契佛心,立足佛制,觀照女眾身心特點與時代特殊因緣,於僧伽教育之大計中,對尼眾僧團寄予特殊慈悲,特別加持尼眾僧團的教育與成長,組建了以武昌佛學院女眾部為核心的系列尼眾教育機構,開啟了近現代漢傳佛教尼眾教育之嶄新格局。

值此紀念太虛大師圓寂70周年、研究武昌佛學院歷史傳承之際,太虛大師的尼眾教育事業及武昌佛學院尼眾部值得特書一筆。謹輯尼眾卷,集中展現一代新僧弘法愛道的道風德范與堅韌志願,願繼承太虛大師理想,傳承正信事業!

一、深應佛心,立足佛制:太虛大師對尼眾的特殊悲心

近現代的武漢佛教,女眾發展地位特殊,所發揮的作用特殊,尤以尼眾僧團在長期的女眾教化與不少關鍵性歷史轉折點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紀念太虛大師圓寂70周年、研究武昌佛學院歷史傳承之際,武昌佛學院尼眾部是值得特別關注的一個重要部分。

迄自民國,延續至今,緣起於武昌佛學院女眾部的現代武漢尼眾僧團,是武漢佛教的一支特殊力量。雖降誕於現代風氣漸開的民國時代,實則遙受佛陀殊勝悲心的久遠加持,延續漢傳佛教尼眾修行的完整傳統,親承太虛大師深應佛心、再興聖教的特殊觀照。

尼眾僧團,應愛道賢女之誠願、阿難尊者之禮請、佛陀慈心之開許而生,與比丘僧團共同住世娑婆,住持佛法,成為向法求道廣大女眾的信仰依託與修行楷模。佛陀在世時,深切觀照女眾身心與業力的特殊之處,教誡以八敬之法,制定出家三眾(比丘尼、沙彌尼、式叉摩那)之獨特戒律,而成為尼眾僧團傳承久遠、修行無歧的根本三學保障。

佛陀涅槃後,隨著佛法的南北傳播,尼眾僧團與戒律傳承有幸在深具大乘氣象的漢土完整落地、深厚紮根。據《高僧傳》《出三藏記集》《比丘尼傳》等記載,中國比丘尼如律受戒始於南朝。

公元433年,師子國(今斯里蘭卡)鐵薩羅比丘尼鐵薩羅等來到建康(今南京),次年應景福寺尼慧果和淨音之請,鐵薩羅率十九位比丘尼在南林寺設壇傳戒,請天竺僧人僧伽跋摩法師為傳戒師,依佛制為300餘漢地出家尼眾受具足戒,創中國比丘尼如律受戒之始。從此中國有了如法如律的比丘尼僧團,也成諸傳佛法中唯一圓滿傳承比丘尼僧制與戒制的團體。

相比於南傳與藏傳佛教,這是漢傳佛教的幸事,亦是漢傳佛教的責任。武昌佛學院老院長太虛大師一生,「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面對漢傳佛教的時代轉折與風起雲湧的思想潮流,深觀女眾身心特點與時代特殊因緣,立足佛制,於僧伽教育之大計中,對尼眾僧團寄予特殊慈悲,特別加持尼眾僧團的教育與成長,開啟了近現代漢傳佛教尼眾教育之先河。

中國第一所尼眾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女眾院開現代尼眾教育先導

近代中國第一所佛教尼眾學院,正是始建於1924年的武昌佛學院女眾院。

1923年,武昌佛學院成立。次年,太虛大師有感於「僧伽教育應普及到女眾,乃與武漢居士創設女子佛學院,後改為女眾院」(葦舫法師《武昌佛學女眾院開學紀》,《海潮音》第14卷第10號)。女眾院由太虛大師、李馥庭、李開侁、李德本、王森甫等居士共同倡辦,設在曇華林附近的鼓架坡。

武昌佛學院女眾院在成立不到兩年時間內,因時局動盪不得不停辦。1928年時局稍定,由法舫法師與唐大圓居士等再度恢復招生開學。期間幾經艱難,但仍堅持辦學。

1931年,太虛法師籌建世界佛學苑,改武昌佛學院女眾院為世界佛學苑女眾院。

1935年,在方耀庭夫人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女眾院董事會,太虛法師、大醒法師與王森甫居士等大德賢達親臨指導,女眾院逐漸發展成當時全國尼眾教育的重鎮。

武昌佛學院女眾部的成立,遵循佛制,於僧格、人格及佛法修行的平等性上,給予尼眾全面的鼓勵與殷切的希望。在1933年女眾院開學典禮上,太虛大師教誡全體學眾,當以信心為根本修學佛法,由解行相應而能真正行弘法利生之事業。大師云:

「佛法極高深,極廣大,……不是泛泛的可以成就的。最低限度要有兼顧的信心,由有兼顧的信心,去切實的奉行,而成為信根力……以自己有堅固的信心,切實解行;且能轉教他人故。此信力須長時的修養,非是一時可以成辦的;所以在佛法中一面依經論去研究,一面要去行持。但此種研究,是建築在信心上;謂佛陀所有一切教訓,皆能依照了解,切實奉行,信佛所說因果業報皆真實不虛。然信解更須實行,如怎樣持戒,怎樣修禪,乃至怎樣禮拜等。由了解之後,即切實的依之去行,凡一切行住坐臥,皆能與信解相應,漸能體驗實到佛說的法皆是真實的,然後始成為真正之信力,而無絲毫之疑念;是即解行相應,古人所謂「知到行到」,知行合一,如此方為真正之信根成就,而可發生信力,以轉化他人。故在佛法中最低限度,須成就信心,然後能談到弘法利生。」

大醒法師亦在典禮上寄予厚望,鼓勵在院學生成為全國佛教女眾之楷模:

「在院的學生,應邀發大心,恆遠心,求法不倦,因為四眾弟子,都應修學佛法。現在世界極亂,國土穢濁不安,一般女子日趨奢侈沉迷,希望本院女生,無論出家在家,將來學有成就,作弘法利生的事業,並且本院如能有成績,能造成相當人材,則可能同佛學院一樣地影響到各省各地,到處都設女學員,使女眾都有求法的機會。今天我來參加開學典禮,我把我以前做學僧的求法不忘弘法的一句話,拿來貢獻你們,惟願你們,各各皆稱為中國佛教女眾中的示範。」

女眾院的主持者德映法師是民國初年尼眾的傑出代表。法師早年留學日本,後剃度出家,德才出眾,被太虛法師等委以女眾院教務主任之重任,為女眾院的成功開辦與健康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德映法師培養了以恆寶、超筌、定成法師為代表的比丘尼僧,未來皆成尼眾教育的棟樑之才。如恆寶法師,創辦菩提精舍,創編《佛教女眾專刊》,發表佛學著述,培養尼眾僧才,是為中國佛教尼眾中的大德。

武昌佛學院女眾院於1938年因武漢會戰淪陷而停辦。1945年日本投降,直到1946年3月,太虛大師重回武漢,重振武昌佛學院。秋季,男眾部恢復開學,太虛大師指示佛學苑院董會,在漢口棲隱寺設立武昌佛學院女眾部。經過半年籌備,「棲隱尼眾學院」於1947年春季開學,然而太虛大師已經圓寂。由武昌佛學院男眾部的儀模法師、少哲法師、心安(本樂)法師等擔任教授佛學,慈學比丘尼及如理比丘尼亦分別擔任教學與監學。棲隱尼眾佛學院開辦了三年,延續了太虛大師和德融法師在世時的基本辦學理念,教授佛學基礎知識,學生僧俗兼收,學員中有勝持、傳根、心善、聖智等法師。

武昌佛學院女眾院的建立,開民國時期武漢地區乃至全國尼眾現代教育之先導,亦是當時全國尼眾教育之最高學府。在動盪時局與艱難辦學條件下,女眾院的堅持辦學,為武漢尼眾提供了獲得全面僧教育的寶貴契機,為尼眾教育奠定了道風與辦學的穩實基礎,打開了尼眾僧團建設的全新格局。

二、恪守八敬、重法愛道:菩提精舍、八敬學院與正信會女子研究部

20世紀30年代,以武昌佛學院為依託,武漢佛尼眾教育呈現了「四大重鎮」共同辦學的繁榮景象。據《海潮音》月刊第九卷記載:

武漢的佛教女眾教育,共有四所:

一、佛學院女眾院,民國十三年成立,為太虛大師及李開先居士等創辦。主其事者,為德映尼等,歷屆畢業學生,亦有數十人,洵我國佛教女眾教育之先導。去歲又得方耀庭夫人為董事長,現收超筌尼楊德肇女士等主任,有學生二十餘人。

二、菩提精舍,為湘尼恆寶法師等倡辦,民國二十年成立,有學生二十餘人,禮請太虛大師為導師,規模甚好,成績斐然。

三、正信會女子研究部,民國二十二年成立,為漢口佛教正信會附設,有學生二三十人,近並歸八敬學院。

四、八敬學院,民國二十一年成立,為超筌、能空、德融尼等倡辦。今秋由賀民范老居士主教,有學生二十餘人,現正開學伊始,蒸蒸日上,不可限量。

以上四處,亦屬於武昌佛學院之一系。

其中,菩提精舍於1931年由畢業於武昌佛學院女眾院的恆寶法師等創立,面向全國招生。八敬學院由武昌佛學院女眾院畢業的超筌法師等於1932年創辦。正信會女子研究部由漢口正信會於1933年為失學尼眾特設(亦招收部分在家女眾)。這三處佛教女眾教育機構,共尊太虛大師為導師,其創辦人、主事者和授課教師皆是武昌佛學院、漢口正信會的導師(如法舫法師、大醒法師、德融尼師等)及武院女眾院的畢業生。30年代的武漢地區,成為近代全國佛教尼眾教育最為發達和最有成效的核心重鎮。

1933年2月,正信會居士反映武漢三鎮有許多失學比丘尼,禮請太虛大師慈悲成就。大師便指導正信會創辦了女子研究部,主要接收失學尼眾。日常以學習佛學基礎為主以培養正信,同時安排古文、哲學與寫作課程,提高文化水平。為女子研究部授課的法師都是武昌佛學院男眾部培養的學生、太虛大師的弟子,如法舫法師任教務主任兼佛學教授,芝峰法師、大醒法師任佛學教授。德融尼師任訓育主任兼總幹事。另聘請汪奉持、劉俊三、呂久成居士擔任老師。

女子研究部的學制為三年,一年兩個學期,每學期舉行期中和期末考試,優秀學生前三名獎勵以筆記本和小字筆與呂九成居士手書白摺扇。授課法師、老師以及學生們的學習、生活費用全部由佛教正信會承擔,出家學生食宿都在正信會隔壁的棲隱寺,上課則列隊前往正信會的教室。

女子研究部辦學一年多,因兩位授課法師離開武漢而停辦。此時,楊慈厚居士發心捐獻自家的私立育嬰敬節堂的房舍給正信會。太虛大師指示正信會把私立育嬰敬節堂轉交給德融、超荃兩位法師管理,作為女眾修學道場。此後,八敬學院奉太虛大師之命改組,將原正信會女子研究部併入學院,改組後的八敬學院「以宣揚佛教,造就女眾弘法人才為宗旨」,而成為專門培養弘法人才的女眾學院。

八敬學院,意在女眾學佛出家必須尊崇「八敬法」,這是佛法中戒律的根本,也是女眾出家的緣起!八敬學院」規定,學生入學首先要學習「八敬法」,學習《大愛道比丘尼經》,以恭敬比丘而能正法久住。

八敬學院規定,凡「年齡在十六歲以上三十歲以下之女眾,具有高級國小畢業及有同等學力,且品行端正、身體健全並得到佛教信士二人之保證者得以入學」。除書籍自備外,學院不向尼眾不收學、膳費用。「八敬學院」的佛學教授中,新增了世界佛學苑圖書館的研究員茗山法師、福善法師,以經、律、論、佛教史、國文、算術、勞作等方面為主要課程,著力造就女眾弘法人才。

民國時期的武漢佛教教育建制十分完整,包含在家的國小、中學教育,以及此後以僧教育為主的佛學院。尼眾學院屬於這一完善佛化教育系統中的特殊部分。太虛大師的弘法實踐,既注重佛法深入社會大眾的展開,更注重僧教育與僧伽制度如理如法的根本基礎。以「八敬學院」之名即可管窺太虛大師所倡尼眾教育的良苦用心。

武漢地區的尼眾教育走在當時全國的最前列,教制現代,格局開闊,風貌生動,但所有的教育始終以敬奉佛陀「八敬法」為基礎,以佛陀戒定慧三學的教誡為根本,正顯發出太虛大師立本開新的真現實精神。正如大師《新與融貫》一文所言:

「本人所謂中國佛教本位的新,不同一般人傾倒於西化,痲醉於日本,推翻千百年中國佛教的所謂新!亦不同有些人憑個己研究的一點心得,批評中國從來未有如法如律的佛教,而要據佛法的律制以從新設立的新!……所以本人所謂的中國佛教本位的新,有兩點:一、是掃去中國佛教不能適應中國目前及將來的需求的病態,二、是揭破離開中國佛教本位而易以異地異代的新謬見。在這兩個原則之下,在中國目前及將來趨勢的需求上,把中國佛教本位的新佛教建立起來。」

在尼眾教育的問題上,太虛大師不僅僅是重視人才的培養,更對佛陀教誡所對治的關鍵問題深有先見之明。如後世佛教發展中尼眾是否適合佛制的八敬法,尼眾與比丘僧團關係的處理以及尼眾在僧團中的地位問題等,都在以武昌佛學院女眾部為核心展開的尼眾教育實踐中得以處理。在當時的尼眾教育中,比丘與比丘僧團雙方共同遵守佛制及其精神,呈現出尼眾依止比丘僧團、比丘幫助尼眾修行的最基本關係。在這種最基礎的良善關係下,以太虛大師為核心的比丘大德成為尼眾學院的佛學導師,諄諄教導,使許多尼眾得到修學正法的寶貴機會,也為未來武昌佛許願尼眾部的復興與堅持辦學,打下了紮實的正信與醇厚的教理基礎,這無不深刻印證了佛陀特別教誡的特殊價值。

太虛大師當年建構的尼眾僧團的培養格局,養成今天武漢尼眾僧團如律如法而又不卑不亢的風貌。直到現在,尼眾界的慈學老法師已是近百高齡的大德,依然遵循佛制,見到普通沙彌或年輕比丘恭敬頂禮,而這一切絲毫不影響尼眾僧團的自尊自立。從民國到現在,她們始終懷抱著佛陀重新來到人間、領導比丘僧團弘化世間的深切祈願,因為這是佛陀住世、正法當頂的盛事。所以,即便未來遭遇戰爭等種種厄難,武漢尼眾僧團中的佛法基礎沒有被毀壞,根植在大眾中的根本信念正與尼眾學院道風的保持甚深相關,而成為佛教正信潛移默化、影響深遠的歷史根源。

三、德香遠馥、傳承不息:復興並堅持辦學的武昌佛學院尼眾部

1985年,在經歷了文革的動盪之後,百廢待興。武昌佛學院的復興工作全面啟動。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80年代,武漢佛教的優良傳統由昌明長老、道根長老、慈學長老尼等前輩大德繼承,他們多是太虛大師弟子或再傳弟子,跨越民國而至新中國,傳承了太虛大師的佛教理想,延續了武漢佛教輝煌時期的道風素養與精神風骨。尼眾培養的具體開展,由慈學法師住持蓮溪寺的因緣,而從棲隱寺轉至蓮溪寺,武昌佛學院尼眾部進入了法化重啟的新階段。

從1987年起至今,武昌佛學院尼眾部堅持不懈地辦學育僧,為當代武漢佛教作出了重大貢獻。尼眾部對此作出簡要總結:

千年蓮溪寺,歷史上是比丘叢林。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85年市佛協會長辦公會議研究,將蓮溪寺改為比丘尼叢林,推舉省、市佛協副會長慈學老法師來蓮溪寺主持重建古剎,並於1992年正式升座。從此開啟了蓮溪寺比丘尼叢林新的一頁。

慈學老法師來蓮溪寺後,於1987年創辦愛道培訓班兩期,創造條件,匯集力量,培養人才,緩解了十年文革浩劫衝擊後人才缺乏的問題。

199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辦函[1994]85號文批准正式恢復武昌佛學院辦學,一院兩部,僧眾部在寶通寺,尼眾部在蓮溪寺,昌明會長任院長,慈老法師任副院長。蓮溪寺愛道培訓班改為武昌佛學院尼眾班,到今已有二十三個春秋。

2000年佛學院增設了律學班。

佛學院已畢業十屆(含培訓班)學生,約300餘人。學生們畢業後,她們能在省內外各大尼眾寺院或負責管理工作,或留在佛學院弘揚佛法,為佛教正信正行發揮了引領作用。

2014年佛學院又開設了居士班,推動居士教育,倡導正信正行。

佛學院現有專職法師8人,聘請社會教師3人,全院師生同蓮溪寺常住大眾一樣,按叢林生活要求上殿、過堂、誦戒、出坡、冬季坐禪、夏季安居,每天誦《華嚴經》一卷,《地藏經》一部,全院實行過午不食生活,學院給予學僧每月生活津貼80元。

學院現有學生24人,分為律學班及小眾班,其中小眾班學習佛教基本教理,叢林生活知識,訓導佛門威儀,以增進學佛信仰為主;律學班以學習戒律為主,研究南山律宗,以培養道心,弘法利生為前提。

佛學院學制為律學班3年、小眾班3年,全日制教學,每天五節課,每年兩個學期,每學期二十周。

◎開設課程

小眾班課程有:《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古文觀止》、《書法》、《叢林知識》、《沙彌尼律儀要略》、《在家備覽》、《梵唄》、《勸發菩提心文》、《式叉尼戒》、《淨心誡觀法》、《百法明門》、《八識規矩頌》、《唯識三十頌》、《俱舍論》、《成唯識論》等。

比丘尼律學班課程有:

南山三大部:即《行事鈔》、《戒本疏》、《羯磨疏》、《四分律戒相表記》、《四分律藏》、《比丘尼鈔》。

◎培養人才的目標

蓮溪寺始終依託武昌佛學院尼眾部興辦佛教教育事業,期許教育興教,教育興寺,為比丘尼的成長營造「養成僧格,融入僧團」的良好氛圍;為提高自身素質和佛學素養、接受佛教叢林學修、嘗試新時代現代化寺院管理的新理念,提供了適宜的空間。

◎培養人才的措施

根據時代需要,蓮溪寺與時俱進,還將常住執事、財會,佛學院等部門的專職人員送到新加坡、台灣、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省市社會主義學院、財會培訓學校等專業院校進行學習培訓,使尼眾的管理水平向知識化、專業化方向提升。

為了提高管理素質和教學質量,近幾年來,蓮溪寺投入了大量資金,購置了電腦、傳真機、投影機、影印機等現代化辦公設備,並有一台電腦上了Internet網。這樣既提高了辦事效率,也使得寺院資料儲存、信息傳遞與高效工作緊密配合,為蓮溪寺在現代化管理和教育中上檔次、出成績提供了保障。

◎培養人才的內容獨特

武昌佛學院尼眾部,依託蓮溪寺經過二十多年教學,探索了自己的辦學家風——尼眾九年義務教育,即沙彌尼一年學功課、養道心;式叉尼二年習威儀、學教理;比丘尼六年發大心、學戒律,研究律宗南山三大部。

◎培養人才的方式多樣

學習的方式採取學習與生活相結合,課堂與殿堂結合,長期與短期並舉,幫助尼眾規範人生中每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的佛學教理,有效地結合到殿堂中來,做到學以致用,學修並進。佛學院的學生們有短期的九年學習時間,蓮溪寺常住的尼眾們有長期的經教學習內容,在蓮溪寺的每一位出家人,以學習型的人生,實踐佛法,大家樂在其中。

◎培養人才保持傳統

學生在佛學院期間,九年的學習與薰修,自覺地接受蓮溪寺叢林生活的嚴格訓練,持戒過午不食,隨眾上殿過堂,出坡勞作,結夏安居,坐香念佛,以這些方式約束學生養成僧格,融入僧團。

佛學院的九年義務教育,體現了「學與修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學習理論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三結合」原則,利用佛學院自身擁有的弘法人才優勢,為廣大信眾樹立正知正見、正信正行,日益顯現出蓮溪寺純正的學風。

◎培養人才關心居士

尼眾部去年又增設了佛學院居士班,長期組織信眾學習教理知識、開展佛法研修活動。從佛學院調派四位法師開設了星期六居士課堂,宣講佛教與人生、佛教與家庭、居士律學知識講座以及《吉祥經》《居士學佛行儀》等課程。

◎培養人才初見成效

感恩老一輩大德法師興教辦學,為蓮溪寺樹立了良好的學風。二十多年來蓮溪寺堅持辦佛學院,為佛教培養人才,初見成效。歷屆學生畢業後,或回常住寺院擔任重要執事,或留佛學院擔任教學工作。在校學生們除正常的學習之外,多次代表蓮溪寺參加省內外各種佛教交流活動;在佛教雜誌上發表文章;特別是2012、2013年兩年中,代表湖北省在全國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中分別獲得金蓮花一、二、三等獎,在全國佛教界為湖北爭得了最高榮譽。

金蓮花一、二等獎的惟善法師、覺道法師參加了2014、2016年全國巡迴講。得到了中佛協的好評。

武昌佛學院尼部依託於蓮溪寺辦學已有二十一個年頭,已畢業八屆學生,律學班三屆。應該說人才輩出,她們當中有的已成為當代佛教界的骨幹力量。

二十多年的努力,佛學院的質量和數量,雖然不樂觀,比起兄弟院校差得很遠,離政府的要求也差得很遠,但二十多年的繼承和創新中,我們堅持辦學的決心和信心始終不變,堅持教育興教的理念不變,守著武昌佛學院這塊牌子,樂在其中!

武昌佛學院從無到有,從衰到興。這一切都來自於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來自於佛教協會的大力支持,來自於法門四眾弟子的善心護念。我們深深的感恩!感恩一切因緣的慈悲成就!

根據慈學老法師的回憶,1982年中央下發19號檔案,要求各地佛協開辦宗教院校,培養愛國愛教、有相當宗教知識的佛教人才隊伍。此後,1984年,歸元寺方丈昌明老和尚首先辦起了僧伽培訓班。1987年,慈學老法師在蓮溪寺辦起了愛道培訓班女眾部,為「文革」後日益發展和壯大的僧眾隊伍培養緊缺僧才。當時辦學資金十分匱乏,昌明和尚、道根老和尚慈悲解囊,出資助學。慈學老法師四方奔走,籌備校舍師資,選拔可造僧才,精心培養學僧。「愛道」培訓班為1994年武昌佛學院的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在辦學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慈學老法師堅持武昌佛學院的教學活動,佛學院的學生們也紛紛捐助,昌明老和尚、慈學老法師親自給學生上課,所有的教師也全部義務上課,不拿報酬。

今日的僧伽教育,就是明日佛教的發展與希望。慈學老法師說,由於種種歷史遺留原因,武昌佛學院男眾部已停辦,但尼眾部的教學從開辦到現在一屆都沒有漏掉過,儘管非常艱難,我們還是要咬牙堅持辦下去。

武昌佛學院尼眾部是文革後全國較早興辦的一所佛教尼眾學府。在慈學法師的慈悲攝受下,培養出了包括印宗法師在內的一大批道心堅固,信仰純正,修行過硬,德行高尚的比丘尼僧,成為住持比丘尼僧團的中堅力量。

武昌佛學院尼眾僧團,感佛慈悲,應緣出家;受佛教誡,而明八敬;得受大戒,具足僧儀;承恩善識,受教學院。從民國到今天,尼眾部的經歷就像整個漢傳佛教僧團的命運一樣,歷經滄桑而傳承不息。

武昌佛學院尼眾部與比丘僧眾協同住持正法,肩擔古今,化度一方,其德香遠馥,道風遠播,為武漢地區的信眾根植佛法正信,滋養法身慧命,更將上承佛陀、下續太虛大師的對於尼眾群體的殊勝觀照與深遠悲心傳承不息、發揚光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