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在一年之中三次提及三位不同的高僧大德,其中釋放出來的信號不言而喻。佛教與僧人的歷史價值和地位正在中國大陸得到重新定位,繼往開來,期待今日之僧團儘快提升自身價值、多做利國功德。——純道題記
2014年9月17日,印度總理莫迪就任後,將首次訪問自己的故鄉古吉拉特邦,並在這裡度過64歲生日。在這一天,他在這裡接待到訪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古吉拉特邦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時曾經到訪過的地方,習主席此訪將進一步挖掘中印兩國在「一帶一路」上的文化共同點,推動「玄奘文化交流規劃」,促進兩國文體、影視、旅遊、青年、媒體、智庫等各領域人員交往。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就世界文明的交流與發展發表了觀點。習近平指出:「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我想大家都知道。」那麼,玄奘是怎樣一位高僧呢?
玄奘(602-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至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貞觀元年),歷經艱難抵達天竺。
玄奘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影視作品中唐僧的形象,也是從小說中改變而來的。
玄奘先後譯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他還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全書記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歷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是研究中亞、南亞地區古代史、宗教史、中外關係史的重要文獻。此外,玄奘又奉敕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於印度。
2014年9月16日,在對斯里蘭卡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斯里蘭卡《每日新聞》報發表題為《做同舟共濟的逐夢夥伴》的署名文章。習近平在文中指出:「中國和斯里蘭卡有高僧法顯開啟的千年佛緣,有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的歷史紐帶,有患難見真情的米膠協定,更有兩國人民在印度洋海嘯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話。」那麼,法顯又是怎樣一位高僧呢?
法顯(約337-424年),東晉僧人。俗姓龔,平陽郡人(山西省襄垣縣人)。3歲從寶峰寺出家做沙彌,20歲受比丘戒。常慨嘆律藏殘缺,誓志尋求。遂於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學慧景等前往天竺求法。
法顯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今陝西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抵于闐(今新疆和田),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達天竺(今印度)境,又橫穿尼泊爾南部,至東天竺,在摩竭提國(即摩揭陀)首都巴達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學梵書佛律。
與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顯乃取海路單身回國。他由東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爾各答西南之德姆盧克)乘商船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留兩年,續得經本,再乘商船東歸,中途經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換船北航。在今山東半島南部的嶗山附近登入,轉取陸路,於義熙九年(413年)到達建康(今南京)。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兩年後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
《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游天竺記》《歷游天竺記傳》等。書中記述的地域甚廣闊,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4年7月4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爾大學演講中提到,在唐朝時期,新羅國王子金喬覺金身坐化九華山的事情。習近平指出:「回顧歷史,中韓友好佳話俯拾即是。從東渡求仙來到濟州島的徐福,到金身坐化九華山的新羅王子金喬覺;從在唐朝求學為官的『東國儒宗』崔致遠,到東渡高麗、開創孔子後裔半島一脈的孔紹;從在中國各地輾轉27年的韓國獨立元勛金九先生,到出生於韓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作曲者鄭律成……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濟的傳統源遠流長。韓國古代詩人許筠寫下的『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的詩句,完全可以用來形容中韓兩國人民友誼。」那麼,金喬覺又是怎樣一位高僧呢?
金喬覺,又名釋地藏,俗稱金地藏。公元719年,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發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肉身不腐,被僧眾認為是地藏菩薩應世,九華山遂闢為地藏菩薩道場,從此享譽海內外。
金喬覺漢學修養頗深,其詩作被收入《全唐詩》。此間他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自誨說:「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於是回國後,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削髮為僧。金喬覺24歲時,帶著神犬諦聽,西渡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入,幾經輾轉,卓錫九華。
金喬覺於九華山麓的「九華行祠」為其初上山的棲身之處。九華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嶺,都留下他的足印。九華山當地的一位隱士費冠卿在他的《九華山化城寺記》中詳細記錄了這位行腳僧來到九華山的故事。金喬覺每天爬上巨大而平坦的岩石,坐禪誦經,息止妄念。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大師99歲,忽召眾徒告別,趺跏圓寂。
為紀念地藏菩薩,1998年仁德大和尚(仁德老和尚祈請淨空法師講了101集的《地藏經》)發願:在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為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建造一座高大的地藏菩薩銅像,讓所有朝禮地藏菩薩道場的人們,產生對地藏菩薩精神的無比敬仰。為建造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仁德法師四處奔波,籌措資金,宵衣旰食,歷經數年終於達成心愿。
已經建成的世界最高地藏菩薩露天銅像99米,這與九華山99座山峰、朴老(趙朴初)的建議以及金地藏99歲圓寂相一致。2013年8月31日來自海內外的99位佛教泰斗、高僧大德、諸山長老共同為地藏菩薩聖像開光,九華山標誌從此應運而生,大願文化園景區正式對外開放。
(來源:五色土網站2014.9.19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