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階(西元1870~1934年),俗姓許,名常踐,號曉鍾。出家後法名道階,又號八不頭陀。他是湖南衡山人,生於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幼受私塾教育,十餘歲時好聽神仙故事,就有了出家修道的思想。十四歲開始茹素,十九歲時,雙親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理由,要為他娶妻,他遂離家出走,到衡陽智勝寺依真際法師剃度出家。第二天到來陽報恩寺,依碧崖律師受具足戒,自此專志參禪。
他在峽山二端寺掩關三年,又從南嶽默庵長老閱藏,學習天台、華嚴、法相、禪、律、淨土各宗典籍。他生性穎悟,又學習認真,因此在佛學上具有相當的造詣。時八指頭陀敬安法師亦在湘,道階咨參八指頭陀,道譽隆起。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在衡山西禪寺首次開座講《法華經》,學徒盈室,深受歡迎。繼之,在永興龍角山講天台教觀,聽眾也很多。在此段時間內,先後受聘擔任衡陽之羅漢寺、西禪寺、雁峰寺、塔元寺,及南嶽上封寺、培元寺等之戒壇教授。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受請出任金錢山寺住持。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在金錢山寺開講《彌陀要解》及《二時課誦》。並開壇傳授千佛大戒,度僧三百餘人,可謂盛況空前。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寄禪和尚受請為寧波天童寺住持,道階亦受寄禪之請,到天童寺開講《彌陀便蒙鈔》、《成唯識論》。以後又到寧波七塔寺、南京毗盧寺等處,講《法華經》、《楞嚴經》等,名聲四播。
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年)秋,他出國週遊,先後到過星馬、南洋檳榔嶼、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地,併到印度禮朝聖跡,在各地求得玉佛六尊、舍利一瓶、佛骨、佛牙、梵文貝葉經典、各地僧伽所贈送的法物等,於光緒三十三年返抵國門。回到湘省,湘北道俗無不歡喜踴躍,而生敬仰。
回國之後,他發起為金錢山寺請《大藏經》,並協助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尚,為保護各地寺產,在寧波、杭州、南京、湖南各地創辦了僧教育會。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他為迎請清廷頒賜的《龍藏》到了北京,為金錢山寺請得一部《大藏經》,護送回湘。在京期間,他曾到山西禮朝五台山,在文殊菩薩像前燃頂香九柱,立下四大誓願:一、願保護天下佛像不毀。二、願保護天下寺院不毀。三、願保護天下寺產不毀。四、願化導天下人不罵僧徒。
他以入京請藏的因緣,得識京中法源寺住持智果禪師,智果對道階的道學非常崇仰,欲攬為法嗣,光耀祖庭。道階隨喜應允,因之於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他繼任法源寺住持。由此他兼主南北兩大名剎——湖南金錢山寺和京師法源寺。
法源寺是歷史名剎,建於唐初。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旋師時駐蹕於此,建寺超度戰士忠魂,賜名愍忠寺。北宋末年,金人南下,擄得徽、欽二帝,押解北上,途中曾拘禁於此寺中。到了清季,雍正改名為法源寺。
民國肇建(一九一二年),八指頭陀寄禪和尚為保護全國寺產,在上海聯合十七省僧侶,成立「中華佛教總會」,寄禪被推為會長,以上海靜安寺為總機關部,於北京法源寺設機關部,由道階兼任機關部部長,至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中華佛教總會被北京撤銷為止,在道階任機關部部長期間,在法源寺設立「法師養成所」,教育僧徒,培育人才。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湖南寶慶發生地方人士攘奪寺產銷毀佛像事件,當地僧侶聯名具狀北京內務部,請求復文。內務部民政司長杜某壓置公文,置之不理。湘僧請寄禪北上交涉,寄禪十一月一日抵京,寓法源寺,由道階陪同赴內務部,謁民政司長杜某,爭辯良久,杜某言語不遜,無結果而散,寄禪回到法源寺,頗為氣憤,胸部作痛,未幾就寢,當夜就示寂了。他為保護寺產竟以身殉。
到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以後,道階又回到湖南,歷任南嶽祝聖寺、羅漢寺、花葯寺住持,後來又任北京宛平縣天寧寺、天中寺住持,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又回到法源寺任住持,這時他倡導編修《新續高僧傳》,三年成書六十卷。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日本召開「東亞佛教大會」,我國佛教界組織中華代表團參加,太虛、道階、胡瑞霖、王一亭等四人被推為大會副會長。大會期間,道階且被推為正副團長,出席參加。會後遊覽日本名勝古剎,返國時曾順道在台灣上岸,遊覽全省名勝,考察台灣佛教狀況。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奉軍入關,張作霖出任大元帥,成為北京新主人。張的謀臣楊宇庭利用職權,藉故迫使道階出國遊歷,而迎請在東北弘法的倓虛法師住持法源寺,未幾北伐成功,奉軍退出北平,道階的法徒空也就乘機逐走倓虛,自任住持。未及二年,寺中又改選道階的法徒德玉為住持。德玉後來隨道階到印度,重建鹿野苑的中華寺,就在印度終老。
道階在出國遊歷期間,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曾代表中華佛教會,出席緬甸召開的「世界佛教會議」。之後到印度,參加鹿野苑摩訶菩提會所建的寺塔落成典禮。道階於會中發願,重建我國唐代僧侶在鹿野苑所建的支那寺。後來得到新加坡華僑李俊承的資助,卒如所願。改建後的支那寺,更名為「中華寺」。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初,他遊歷檳榔嶼、怡保、吉隆坡、新加坡等地,常駐錫於普陀寺。兩年後,一九三四年的三月十五日,他示寂於怡寶的三寶洞。世壽六十五,僧臘四十七。荼毗後舍利極多,送回北平法源寺供養。
道階對佛教的最大貢獻,是他倡修《新續高僧傳》六十卷。我國的高僧傳,是佛教史的精華。梁代慧皎撰《梁高僧傳》十六卷,至梁天監年而止。唐代道宣撰《續高僧傳》,至唐貞觀年而止,宋代贊寧撰《宋高僧撰》,明代如惺撰《明高僧傳》,僅成六卷,曰《明僧卷》。但宋、明的名稱則不合事實。因為宋傳所載的是唐、五代人。明傳所載的是宋、元代人,明傳且遺漏頗多。道階乃商請衡陽宿儒喻謙號昧庵者,主纂續傳。上自北宋,下迄清末宣統年,千百年來,碩德耆宿,莫不採錄。歷經五年,成書六十卷,這是他對佛教的最大貢獻。
(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實此話,古聖的本意是指,如果不把聖人的智慧道德傳承下去,就是無後,就是不孝,可惜都被後來人誤讀了,古代聖賢如果就讓你生個兒子就是孝,不生就是不孝,未免也太淺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