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一塊來參研第三十四品「心得開明」。我們修行主要就是為了這件事,要心得開明,這一品以這個為名字。這個是很重要的內容,是未來佛與現在佛的對話。彌勒是當來下生,是未來佛,這是彌勒佛聽了佛上頭那一段,因為從上一品起,彌勒佛已經是當機了,對於無量壽法會這一次講經,這以後,從三十三品以後,彌勒是當機,當機就是他最應機。所以這一點也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未來佛是最當機的聽眾,也就是對於這個事他最合適、最有緣、最有責任,他最能領會,當機。
聽了佛的勸諭策進,勸說、教育來促進,聽了之後他就向佛匯報,要陳述聞法以後自己的情況。這就像病人吃了藥以後再看到醫生,要說我吃藥以後我現在怎麼樣了,這個誰都知道匯報,求法同然,大夫才知道這個藥對於你是不是合適。所以是好的、壞的都應該說,我更肚子痛了,或者我吃了某一方面的病好了,可是某一方面又怎麼樣了。所以這種都是必須的。現在這一段是彌勒聽了之後他的匯報,他就「白言」,白是啟白,「佛語教戒,甚深甚善」,佛說的這些教導、這些誡勖,就是說不應當做哪些,有所禁止,有所約束。佛之所說都是契合於第一義諦,都是契理的,所以就甚深。而佛之所說都是轉凡成聖,至理一言就轉凡成聖,一句話把凡夫點了成聖,所以甚善,非常深,非常好。具體表現在哪裡?「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他是當機,代表大眾,代表諸大菩薩、人天、一切與會的大眾,都蒙到佛像慈父一般的恩澤、恩惠,都從憂苦中得到解脫,而且是得到徹底的解脫,所以就讚嘆甚深甚善。
佛是法王,法中之王,「《法華經藥王品》曰:「如佛為諸法王」,佛是諸法中王。釋迦牟尼佛也自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佛是法王,佛也自稱。謙虛當然是好,過度的謙虛就變成虛偽。我慢當然肯定是不好,謙虛是好,如果過度的謙虛,我們就是如實,佛也不要謙虛我不是法王。所以直起直用,如實而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裡頭沒有一點我慢。於法自在者,就不為一切法所拘束、所限制、所煩惱、所干擾,所以才得自在。不是說我的地位高出一切,我是最高的主宰,那就成了上帝。佛法是最平等的,沒有這種思想,說法王也不是說我地位高,但是覺悟高,大家要知道。所以我常說,大家在名利上的要求是愈低愈好,對於覺悟的要求是愈高愈好。法王是覺悟高,於法自在,沒有一法可以當情。所以禪宗說,「無一法當情」。有一法當情,你對於這一法就不自在,你就不是法王,你就捆住了,就有個系驢橛,栓驢的橛子把你栓在那,你就成一條驢,不是法王。
「尊超群聖」,這是大家對於佛的尊仰,受世間的尊崇、依止,超過其他的一切聖。所以小乘教初果以上稱為小乘的聖人,二果、三果、四果都稱為聖人,大乘法以初地以上稱為聖人,三賢位是賢人。超過一切地上菩薩,一切小果的,從初果到四果阿羅漢。而且「光明徹照,洞達無極」,佛的智慧光明徹照一切。《淨影》解釋,「光明徹照,自福殊勝。達空無極,自智殊勝」。這兩個連起來,「如來從體起用,「悲智並運」,這樣的話這個妙用是沒有窮盡的。因為佛為法王,尊超群聖,自證究竟,而度生之願是無有窮盡,沒有邊際,因此「普為一切天人之師」,為一切天人之師,佛的十號就是天人師。現在有很多人總是信不及,又是東學一點這個,西學一點那個,什麼氣功、道教,不知道氣功、道教他們所崇奉的天都以佛為師,而且是一切天人之師。所以雲門說,「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這就是凡夫對這兩句話的體驗,那就需要把這個太子一棍打死。他這個獨尊不是那個地位的尊,剛才說是覺悟的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要體會到這個地位的尊,什麼什麼神通的尊,學問什麼什麼,都應該一棍子打死。但是佛的本意不是如此。唯我獨尊,所以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今得值佛」,即現在我們,值者是遇也,我們能遇到佛。所以佛是難遇,我們現在生於佛後,就沒有能遇見佛。但是現在還能夠來接受這些遺教,實在已經是莫大的幸福。當時在法會上的人,那是比我們福氣大得多了。或者他們親自見極樂世界,這個信心還會有動搖嗎?「今得值佛」,已經是殊勝殊勝了,還又聽到關於無量壽的這些教導,「聲」就是指的教導,佛說了這個《無量壽經》。所以那天我又寫了一篇文章讚嘆善導大師。咱們國內的人對於善導大師很不知道尊重,台灣也是這樣子,來了一位懺雲法師,他還不知道善導大師的自殺是錯誤的記載,我告訴他,他們都很驚訝。所以是給善導大師抹了黑。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日本人對於這個信得很結實,是彌陀的再現。他就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法華經》答覆這個問題,佛為什麼出現於世?因為「一大事因緣故」,為了一個大事因緣。什麼是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法華》的話。現在善導大師怎麼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彌陀本願海就是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的大事因緣。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句佛號就是釋迦牟尼佛之所證,全給眾生了。
因此能夠聽到關於這方面的,佛的這些言教,「糜不歡喜」,沒有一個不歡喜。「心得開明」,心就得心開、就明白。所以這是「演慈辯,授法眼」,佛是慈辯,把這個法眼授給了每一個人,因為眾生沒有能力知道阿彌陀佛,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這些是不理解的,只有聽見佛的教導才能夠相信,才能夠明白,心開心明,等於自己有了法眼。再說禪宗和淨土,「若待融通是兩物」。禪淨如何融通?答話的人(我沒去查書,大概是蓮池),「若待融通是兩物」,要等著融通就是兩個東西。所以達人的見解和凡夫的見解,大家要知道,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們的修行就是要放棄這些俗人的見解,把它丟乾淨才行,一點也不叫它剩,都是些俗見。所以他這個就是心得開明。這就是彌勒當時把大會大家的情況向佛匯報。
「佛告彌勒」,佛就告訴彌勒(彌勒當機,對著彌勒說的),「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這四句話在一大藏教中,這是很重要的四句話,也就包括了整個大家要注意的事情。「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你能恭敬於佛,這是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實實在在應當去念佛,截斷狐疑。這裡頭我們所要注意的是這個敬字。一般只能體會,我要正心誠意,恭敬在佛前頂禮,供品要洗得很乾淨,髒東西都要擺得很遠,這些地方去體會那個敬,其實這不相干。真正敬字的含義,像《淨影》的解釋,「敬荷佛恩,名為敬佛。」荷是承擔。什麼叫敬佛?你能夠承當、承擔,擔得起,你能夠領受佛的教誨,這才是敬,不是形式上的。像上次有人讚嘆王勝宣,念佛之前要洗三遍手,這都是形式,也可以說都是羅嗦,關鍵是你的心。所以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你要承擔,你要領受,領受就是佛說的話你要理解;承擔,你要弘法利生,佛偉大的誓願你也承擔起來去做為你自己的誓願,這才是敬佛。不是到時候弄點供品,多磕些頭,這些事情叫做敬,這都是表面。初機當然要從這入手,連這個都沒有你更不行了,但是僅僅是這,那就很不夠。「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也就表示佛不是希望你磕頭如搗蒜,你獻很乾淨的供,怎麼怎麼莊嚴道場,讓人一看,這一切都是有為法,不是這些。對於初機沒辦法,所以現這些事相,而真正的是什麼?就是你要領受、你要承擔,這才是敬。這樣的話你才理會佛的話,敬於佛者是什麼?要當佛的接班人,這才真是敬,要當接班人,這是大善。大善不是對待、相對的善。因為佛萬劫薰修才入佛知見,拿佛的知見來開示我們,讓我們都能夠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拿佛果地的覺位做我們眾生因地的初心,所以就可以不去經過三大阿僧只劫,頓入佛智,這一生就成辦了。所以貢噶上師我親自問他,他親自回答,往生極樂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凡夫處處都是二,達者處處都不二。所以大家就少二一點,夏老師常說,京戲有一句話,你就壞在這二上。夏老師常常把一些京戲的話拿來說無上法,就是壞在這二上。
我們遵守佛的教誨,給我們這些遺教都是文字般若,從文字般若咱們來觀照。有些無住生心你不容易,你先從一個如夢幻泡影,這是可以觀照。事情來了,喜樂都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你這個要能做到,你就大變活人了,我保證你,人家會感覺你怎麼變樣了,你就大變活人了。你現在就是不大當它是夢幻泡影,認真。起觀照般若,觀照愈入愈深,最後證入實相般若。所以我們要承這個恩,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就「橫生四土,圓登不退」,這才真實的敬佛。因此「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不是要求你恭敬、上供,怎麼怎麼樣,這些表面也如夢幻泡影,有什麼真實意義?但是為了初機、為了初心,也是功德,或是福德。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只有念佛。蕅益大師說,釋迦牟尼佛成佛所證的就是這一句,所以應當來念佛。這一切你自己明著做不到,你只要去念佛,你就暗合道妙,你不知不覺也能契入無住生心等等,所以應當去念佛。「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實為佛恩中最上之恩」。我們要領受這個恩就要自己念佛。但是不要狐疑,狐就多疑。所以渡河的人,看見有狐狸的腳印就可以放心走過去了。它要聽底下有沒有流水的聲音,它很小心。所以不要狐疑,我們要勇猛直前,不是像狐狸那樣過河,走幾步聽一聽,走幾步聽一聽,老在那琢磨。所以就是時信時疑,一會信一會疑,半信半疑,或者勉強念一念,可是心中還不安,我這麼著沒法子,什麼時候再說;或者雖然在念佛,心裡想著其他的,還想著有機會去學點什麼別的,這都不是真實念佛,這都是有疑。密宗裡頭就是這樣,念那些咒的功德都嚇死人,說老實話。後頭就問,是不是這樣子?他說:是,唯除於咒生疑。你聽了這些咒的功德你嚇一跳,你就是生疑,對於你就不兌現。要不生疑,才「截斷狐疑」。截斷狐疑是兩方面的意思,一個就是說你應當不要狐疑,老實念佛;還有,念佛可以去你的疑。所以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說,有的三昧能除貪,有的三昧除瞋,有的三昧除痴,除過去的,除現在的,除未來的,只有念佛三昧一切都除。所以它能夠除掉疑,念佛只要到了念佛三味,這種疑就自斷了。所以「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
「拔諸愛欲」,這些愛欲,種種的愛欲,都要把它拔掉。愛欲是世間人最貪戀的東西,而這是苦的因,所以欲為苦本。龍樹菩薩在王宮中就體會到這一句,受難的時候,知道欲是苦。為什麼受這個苦?因為你的愛欲,所以要拔掉種種的愛欲。「杜眾惡源」,杜是塞住、堵住,堵住一切惡的源流。因為你做了惡業,做了惡業就要入惡道,就要入惡趣;你不做惡業,叫做杜絕惡源。再有一個解釋,這是日本的《會疏》,它說煩惱之中瞋恚最重,瞋恚是入地獄的,又說無明也是源,無明和瞋恚這是源。佛對於這個都斷盡了,沒有餘殘。所以這個杜眾惡源,一個就是《淨影》,是從眾生邊說,我們應當堵住這些;《會疏》,日本人是從佛那邊說,佛這些都沒有了,這個不妨合參。
「游步三界,無所掛礙」。於是乎在三界之中,當然諸菩薩這一切都是遊戲,我們念佛得往生的人同樣的乘佛的威神,也就可以分身到無量佛剎度無量眾生,也如大菩薩一樣游步十方,游步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游步三界,一切往生的這些菩薩,「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隨他的意怎麼修怎麼習沒有不圓滿的。所以就游步三界,無所掛礙,隨緣度脫,教化無邊眾生。「開示正道,度未度者」。到三界去做什麼?就是給他們開示正道,開示佛的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往生極樂,明白自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些真諦,來度那一切未度者。這是上面這個。
底下,「若曹當知」,你們應當知道,十方世界這一切人民,「永劫以來」,就是長劫以來,這個時間不可說,輾轉於五道之中。這把修羅打開了,就剩了五道。輾轉在五道裡頭輪轉,「憂苦不絕」,憂愁苦痛沒有停止的時候。天人雖然壽很長,但是從整段時間來看,還只是一剎那。所以憂苦是不斷的。眾生生的時候很苦痛,老了也苦痛。咱們歲數大了,這一年就保不住去年健康的那點福了,這福就減少了,再有多一點病,也苦痛得很。「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這眾生臭。不淨這裡頭講了很多,也講了幾種不淨,我們只舉一種。《大智度論》裡講五種不淨。為什麼說惡臭不淨?五種不淨就是說「種子」,種子就是父精母血,不乾淨。「住處」是胞胎,胞衣裡頭,不乾淨。「當體」不淨,你這個人整個全身都不淨。在河南幹校他們派我殺豬,那都是唯命是聽,當然我是不動刀,從來不動刀,我就在旁邊看,幫凶。但是一刀子下去,這個皮一剝開,跟人就一樣了,實際上還是豬。所以人就是一層皮,剝開了之後非常不乾淨,全體不乾淨,而且是臭的,有一股臭味從裡頭噴出來,惡臭不淨,真是惡臭不淨。人你看著表面是一層皮,實際上是極髒的一個東西,是一個行動的糞坑,就是這樣,惡臭不淨。「外相」不淨,不但是裡頭不淨,外相也沒有什麼淨,你看看這個鼻涕,到處分泌一些東西,眼睛也分泌東西,渾身出汗,有時臭汗,這外形,毛髮髒,外形也不淨。「究竟」不淨,徹底說,整個身不淨,死了一燒也是髒里巴幾的一堆灰,這都不淨。這五種不淨就是種子、住處、當體、外相、究竟,都不淨。無可樂者,眾生不知道,自身也是如此,有的時候許多迷戀,被一些假相所迷惑。《聊齋》的故事中「畫皮」,實際就是一層皮,無可樂者。
「宜自決斷」,最相宜於你自己來決斷。決,要決定,要斷除,要斷定。這幾句,「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應」。決就是下定決心,斷就是斬斷這些惡因。「洗除心垢」,所謂要斷的惡因也就是這些貪瞋痴,也就正是心垢,這個心垢要把它洗乾淨,要把它去掉,或者洗除,這樣的話,言和行都是忠和信。怎麼叫忠信?「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謂之忠信」。你說的就是你做的,你做的就是你說的,這就是言行忠信。「表里相應」,表是語言,里是心,言和心是不相違約,心口如一。剛才說「言行忠信,表里相應」,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是說行和言要一致。底下談到心,對心來說,你行還是表現於外的。有的人他做作,言行可以一致了,不見得表里相應,他內心不是那一回事。現在有人就是成天說假話,他這個習氣不得了。所以一個人的習氣不得了。我看也沒有必要,他有什麼必要要這麼說?但是他成天說,老說,這個很可怕的。所以連他的所說和他的所行,這個表和里他不一致,這就表里不如一。總之這都是很大的毛病,我們都要避免。我們要決斷,要洗除心垢,言行要忠信,表里要相應。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只要你自己能夠救度,才能夠互相救濟。「至心求願」,以至高無上至誠的心來求,去達到你的本願。所以求願者,是求能達到你的本願。現在大家都有往生之願,現在我們就要去達到這個本願。這個不只是拜佛那求,求佛保佑我達到這個願;是,也需要這麼做,但是你光求佛,你自己不做,佛就不加持你。你這個願到底是不是真的?你要是真的,自然就有行動,自然而然要一天比一天你所留戀的東西能夠放得下,你所改不了的毛病能夠改,你所做不到的那些修持你慢慢能做得到。這種證明不是要到你最後死才能證明,是天天都有證明給你。每天都有證明,你不用問人,只要你自己真有這個願,真正負責任,天天有分數卷子判給你看;就是你不看,裝沒看見,有的根本不看,看見也不管它。所以要至心求願。「積累善本」,善的根本,我們現在這個淨土法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善之本。積累善本就相當於一向專念。這麼做,「雖一世精進勤苦」,這一生你看見他,他也不是去弄一些好吃的、弄一些好享受,去玩耍,游山逛水,歌台舞榭,是很勤苦,很精進。但只是很短一段時間,「須臾」,須臾是四十八分鐘。你看他一輩子很辛苦,其實短短的一點時間,只是四十八分鐘。「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他永離諸苦,一個就是離苦,這一切苦決定的離,不是暫時的離,所受都是大乘法樂。「永拔生死之本」,這是最大可樂的一件事情,生死的根本一下子就拔除了。「無復苦惱之患」,你再也沒有為了生活,為了眷屬、生病,為了種種的事情來擾亂你,都沒有了。「壽千萬劫,自在隨意」,壽命是無量的。
所以應當個個要精進,「求心所願」,求到你心裡頭所願的這件事情。「無得疑悔」,不要又懷疑又後悔,一懷疑就動搖,悔就是說不想再這麼做,改變了。我們前面講的那個巴建明就是很好的例子,所謂這些具體的例子,在目前還是反面教材,將來還能不能轉回來不知道。不過確實是說,他成天在忙道場,剛從五台山回來,他就跑到耶穌教去了。所以誰說你就能擔保你自己?他一直沒有什麼變化,朝了五台回來,他就這些佛教都不參加,回到他耶穌教。這就叫什麼?這就叫悔,他不幹了。不要懷疑,不要悔,自己給自己找過錯,「自為過咎」,自己造罪過。這樣的話你就是,這個是更嚴重了,這個罪過就大了,你就是還沒有離開佛教,你還是在念佛,可是你不是那麼精進,你就半信半疑,你對於佛教的道理不明白,你就是其他的功德還殊勝,能夠得到往生,是生到邊地。邊地底下要講,生到邊地是比下品還差一點的。這個主要的特徵是什麼?智慧不夠。不要動搖,不要自己又遲疑,將來自己生到邊地裡頭去。這是自為過咎,不是誰在那不讓你去,不讓你入界,不給你辦戶口,是你到那你就再不往前走了,就等於這麼說。這是打譬喻。
在「七寶城中」,邊地是七寶的城,也是跟極樂世界一樣的莊嚴,勝過一切天宮。「於五百歲受諸厄也」,在五百歲裡頭受這個厄,什麼厄?就是不能見佛聞法,所以心裡很著急,就受這個厄。這個五百歲,我們在這個地方應當把它解釋為是極樂世界的五百歲,就長了。不過我們這個地方不要太執著,總之這個時間都是活的,現在這個時候根本是眾生的錯覺,極樂世界更是活的。所以要從《觀經》說,那個最下等的,要十二大劫花才開,那個十二大劫是指的咱們這的時間。這個五百歲呢?極樂世界的時間。但是有的人也不是一定要這麼長的時間,可以提前。像袁中郎,他作《西方合論》,只生邊地。那天來了一個人,他自己說,自己估計是生中輩,其實他就估計高了。談何容易,生中輩,一般能生到邊地就不錯。袁中郎寫的《西方合論》列入《淨土十要》,所有淨土書中挑出十部最重要的,它這個在裡頭,他就以作《西方合論》的功德生到極樂世界。他把他弟弟袁小修接到極樂世界(這篇文章可以看),袁小修「紀夢」,介紹他夢中見到他哥哥的情形,哥哥最初生就是因為戒不夠。所以三輩九品種種所說的,不能把全部什麼都概括,有各種各種特殊情況,千差萬別,他很快就見佛聞法。所以這個地方可以證明,邊地之所以不能見佛聞法,他因為智慧不夠,聞法也不懂。但是他智慧猛利,雖然戒行有差。所以他這個房舍不在空中,它還在地面上,但是他很快就離開了邊地。所以就不可以一概而論,這個時間。你如果懺悔,這後頭也說,你怎麼才能出來?你要懺悔,懺悔你對於佛的智慧不信,對你自己的智慧不信,你懺悔,你這個業消了就出來。所以這不是一個死的時間,五百歲可以說只是一個統計數子,統計的平均數字,就這樣子,不可把它僵化。
說到這之後,「彌勒白言」,就匯報了,「受佛明誨」,受佛這樣明白的教誨,我們應當「專精修學」,要專心精進來修持學習。「如教奉行」,這四個字是最重要,我們能不能夠成功,就在於你能不能夠如教奉行。因為汝意不可信,那你信誰?所以一般就是信自己。告訴你汝意不可信,那信誰?信教,你所認為的善知識他教你怎麼做,經上教你怎麼做,你就按著教去做,不要按你自己的意思去做。所以如教奉行,這是一個關鍵。你老把自己的意思擱在善知識的意思上頭,甚至於擱在佛的上頭。現在很多人是這個態度,這個經是假的,那個經是錯的,哪一句可以接受,哪一句不行,必須得改,那個行不通,這叫批判接受。要如教奉行,你也選擇適合於你的,當然很多經,哪一宗適合,你既然選定了,就按這裡頭的這些教化。不但密宗是尊師,禪宗也是一樣,「欲求無上道,第一莫疑師」。因為又不能信己,你怎麼辦?所以要求無上道第一就是不要懷疑老師。「但摘果子吃,莫問樹橫直」,你要摘果子吃就算了,你管它那個樹的枝子是橫的是直的?你多事。求無上道,第一個就是說有果子你吃。所以這是彌勒回答,「如教奉行,不敢有疑」,對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不敢懷疑。
當然你心中起了疑怎麼辦?那就需要仰信。所以從仰信開始,你相信這是佛說的,佛是大智慧,佛不能有錯,你不要相信你自己。所以都是要破除自己,就是要去掉我,最後就是要無我。現在只是告訴你,不要相信你自己,事實上你要真正做到沒有你自己,這是一貫的,佛的東西是一貫的,你還信什麼?可是自己有個想法,自己有個概念,自己有個見解,這個東西牢不可破,這個學佛就慢了。對於這個要破除,要依教奉行,對於佛之說不要懷疑,先仰信,仰信之後你去做,做了之後你就會明白。宋敬強本來不信淨土,他讓很多人去學密,我說你錯誤。他是搞氣功的,他有兩百多個徒弟,我說你把徒弟都介紹到密宗是個錯誤,他馬上改了,看了些淨土的書,現在也信起來了。先是仰信,他沒法子,他並沒有理解,他就照做,照做之後,他自己也看看書,自己也信起來了。現在就是說不敢有疑,你先仰信。不能信自己,最不能信自己,要知道這個。
下一段「濁世惡苦」,這一段魏默深全部給刪了,所以就是他這個會集本欠缺之處。這個地方很重要,大家這些地方上要重視。「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端心正意就是正心誠意,「不為眾惡」,不做種種罪惡的事,「甚為大德」,德者得也,能夠得到東西。你不為惡,這是個大的德。「所以者何」,為什麼?「十方世界善多惡少」,它那都是很多的善很少的惡,人也是善人多惡人少,他的性格裡頭也是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很容易勸導教化。「唯此五惡世間」,這個地方是五惡,五種惡具足,這樣一個世間,「最為劇苦」,這是最大的苦。所以佛也說,咱們這的人是剛強難化,非常難於教化,特別的苦。
「我今於此作佛」,我在這個世界作佛。所以《阿彌陀經》裡頭大家都稱讚釋迦牟尼佛,在這樣的世界上成佛,了不起!就是為了度大家,要讓大家幹什麼?要讓大家舍掉這五惡。剛才不是說五惡嗎?五惡形成劇苦。我到這個世界上來,在這個世界成佛,就讓大家舍掉這五惡,舍掉五惡就去掉五痛。你作了惡,今生你就要很多的苦惱,最後是眾叛親離,受法律的制裁等等,這是五痛。死後還要更嚴重的,入地獄,萬劫千生,受苦不盡,這是五燒。怎麼能「去五痛,離五燒」?先得讓他不作五惡。我要「降化其意」,所以慎勿信汝意,佛的出現就是要降伏眾生這些意。我們不要說,這說的都是惡人沒有我的事,都有分,怎麼沒有你的事?所以要降化其意。這個意是不是能化能降,就是你學佛能深入不能深入。不但不五惡,還要反過來,「令持五善,獲其福德」。修行五善,持五戒,或者是十善,才可以生天。
底下,「何等為五」,哪五樣?「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第一個是指的什麼?是殺惡。所以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底下再附帶說一下,五戒又包括十惡,所以佛的教戒是很全面的。世間諸眾生類,從內心就是想作種種的惡。所以眾生,你要知道,他有種種惡的根性。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就想要作惡,天性。有的小孩殘害動物,不點的小孩。說「人之初,性本善」,有人覺得小孩這麼解釋是錯誤的,小孩本來是善,沒有的話,小孩虐待動物,把那個蟲子去餵螞蟻,哪善?「人之初,性本善」是指的最本,人之初是人之本,人之本是善。欲為眾惡,「強者伏弱」,恃強凌弱。「轉相剋賊」,互相,「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是互相剋賊。克是克制,賊是盜賊,賊就是害,互相偷襲,螳螂吃了蟬,沒想到黃雀在後,又把螳螂給吃了。「殘害殺傷」,活活的一條生命殘害,你看螞蟻吃那個槐樹蟲子,槐樹蟲子疼得蹦,蹦下來之後螞蟻咬著不放,這殘害殺傷,它以為樂,逮著個東西吃,而那被吃的很痛苦。「迭相吞噉」,互相你吞我、我吃你,就是迭相吞噉。「不知為善」,不知道行善。人現在也是一樣,人不過是經過廚房就是了,也就成天在這吞食動物,沒有兩樣。「後受殃罰」,以後,這都是殺,互相殺,後受到災殃,受到罪罰、罪責。所以在世界上有「窮乞」,很窮的,要飯的;「孤獨」,沒有人養的,小時候是孤兒,老了之後是五保,沒人照養的孤獨老人;「聾盲,瘖啞,痴惡,尪狂」,聾子、瞎子、啞巴、愚痴,尪是瘸腿的,狂是精神錯亂的。這都是因為「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就造成今天這個樣子。
另外有一種,是「尊貴,豪富」,地位很尊貴,家裡很有錢;「賢明」,很賢能,很明白;「長者」,年歲壽數很高,稱為長者;「智勇、才達」,有智慧,勇猛精進,也有才華,也通達,這一類的人都是由於多生的慈愛和孝順。所以父慈子孝,慈是與人為樂。為什麼孝道可貴?因為孝道不是為自己的。你跟愛人好,愛人跟丈夫好,一半為對方,一半為自己。你愛兒女,你喜歡兒女,你慈悲,一半為兒女,自己也喜歡,覺得他高興,你看著你也樂,你也就高興,他愁你也就苦,他快樂你也得到快樂。只有對於父母,只是單純為了父母,不是你自己得到什麼好處,所以這個功德非常大。多生的慈孝修善,做種種的善法,「積德所致」,是多生的修善積德所致。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人世間就有這樣眼前現成的事情,有的就受罪,有的就享福。「壽終之後,入其幽冥」,到了陰間,到了冥界。「轉生受身」,你要轉世,這是轉生;另外有一個後有,有另外一個身體出來,受一個身。「改形易道」,你要是人變成了鳥,你就改形了,不是這個形狀,你原來沒有翅膀,現在變成有翅膀;而且也換了道,你現在是人道,變成畜生道,改形易道。一個是改變形狀,比方痲雀變成鸚鵡只是改形,沒有易道,都是畜生道。改形易道就都在裡邊,這樣就有「泥犁」,就是地獄,有「禽獸,蜎飛蠕動」,指小飛蟲、小爬蟲,最下等的動物,這一切。這一切像什麼?就如「世法牢獄」,咱們世間法也有牢獄,這個牢獄是苦,最後要殺,是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到了地獄裡頭,魂神是指的第六識,命精是指的第八識,代表你自己的,之後就隨著你的罪業,而定你下一生的趣向之處,到哪個地方去。「所受壽命,或長或短」,到那一去之後,有長有短。
他拿這個譬如,譬如什麼?就譬如世法牢獄,世法牢獄也是如此,先只是普通的給你戴個手銬腳鐐關起來,最後才處以極刑。這就是比方人死了,現在我們受的是五痛,死了之後你要入幽冥,你要隨著你的罪到一個地方去,到了這個地方之後你轉世,所受壽命或長或短,你如果入到地獄裡頭那就長極了,多少劫不得出。所以就是這個樣子,跟世間也是一樣,先看很輕的,後來這種重報在後頭。所以今生你所受的是五痛,死後還有五燒。你死了之後,魂神命精隨你的罪投奔,壽命或長或短,多少萬劫不得出來是長,短像一個朝生夕死的小蟲蟲,一天幾生幾死就是或短,這都不一定。或長或短,短它也並不是說你一下子就解決了,不是,它又生,它老是這個東西,它老生。所以給釋迦牟尼佛布置精舍的時候,一個阿羅漢就哭了,說前一尊佛修精舍的時候,地上這些螞蟻它們就是螞蟻,現在換釋迦牟尼佛,它們還在當螞蟻。兩尊佛之間多長的時間!「或長或短」,善趣希望長,惡趣就希望短。所以說念長壽咒的人不要對著動物念,就是這個道理,你念了之後,它聽見它長壽,對於它是很大的禍患。
而且是「相從共生」,來世都是因為這個業力的關係,你跟著我,我跟著你,一塊生。你要去討債,必須你到世間來,那個欠你債的人他也得來,你才能要這筆帳;你來他不來,他來你不來,這帳要不成,都是如此。所以一生的來來往往,都是這些討債還債的事。其實一生都是債務關係,從我們當奶娃到現在都是債務關係,人欠我,我欠人,就是這樣的問題,你當是怎麼樣?還新又結了一些帳,而且還是債務關係。結了一些帳,我又放出一些錢,我又欠了一些錢,都是債務關係。相從共生,都是這些互相有關係的人,要債還債一塊又都出現於此。「更相報償」,互相,你來回報,你來償命,互相就這樣沒完沒了。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你這個罪殃,你這個惡沒有受盡,永不得離,永遠是出不來,就在這轉。「輾轉其中」,就好像槐樹蟲讓螞蟻咬,在那蹦來蹦去,不等你都吃光了吃死停止不下來。「累劫難出」,多少劫,就跟那個螞蟻一樣,釋迦牟尼佛又成佛了,它們還當螞蟻。因為你想,它的腦子裡都是什麼?它的識神裡頭是什麼?它所見的只是螞蟻,它的同志都是螞蟻,它的敵人也是螞蟻,它沒有別的。它又結一些新債,新債還是螞蟻,它欠人、人欠它,出不來了。「難得解脫」,你不容易解脫。而且就是信了佛,修了佛法,你還是難得解脫。所以夏老師聽到淨土法門之後,一人在屋裡頭呵呵笑,笑了幾天!笑什麼?笑我這回可有辦法出來了。這才真是為生死心切!大家缺少點這個心,生死心不切,不知道生死可怕,而不知道我能夠出去就這麼重要!所以我說王勝宣你信不深願不切,就是生死之心不切。他現在這麼老了,七十多歲,還要研究韋馱。他把我的那段話放到雜誌上寫出來了,他說黃老師批評我:信不深,願不切。我哪敢隨便批評人,這根據他的行動,這個事情這麼重要,你哪有閒功夫搞那些事情?這如救頭燃,不光歲數大的人如救頭燃,年輕人一樣如救頭燃,你腦袋上著火了,哪還有那些閒情逸緻?「痛不可言」,這個痛苦是不可說。所以釋迦牟尼佛看見那個鳥吃蟲子就要出家了。就是這個,就是互相殺,互相吞噉,互相報應,難得出離,痛不可言。它這個痛苦,它不是就死一回,是老生老死。現在這種科學培養,大量的孵出來,一出出多少,這個生死報應更快了,多少肉雞,多少肉豬,一出出多少,一殺殺多少,一會又出,這個周率快了。周率快就是一個時間之內死的次數更多,被殺挨刀的次數更多,簡單說就這話。以前還慢一點,現在是更快了。痛不可言。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天地之間自然就是這樣,自然如是,你做五惡就要受五痛,死後有五燒。「雖不即時暴應」,不是當時頓然就給你顯現出來,叫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但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最終所作善業、惡業都歸在你本身上,一樣也跑不了,這是第一。五戒里第二就是盜。盜的含義,不屬於自己的、有主的東西,不管是多是少,他不給你就拿了,這叫做盜。其實我們現在還應當再擴大一點,還不光是東西,連這種美名、名譽都屬於盜,把別人的功勞歸於自己,都是盜;不應該我享受的東西,我享受了,都是盜。都是通論,比方說殺業,我說人人都有分,都吃過葷,誰沒有分?所以不要覺得與自己是無關。盜業我看也一樣,每個地方都有分。
「世間人民,不順法度」,不符合於法律和制度。「奢淫驕縱」,這淫有女字旁,是指男女之事,奢是奢侈、過度,過度的貪戀男女之事,驕縱是驕橫放縱。「任心自恣」,隨著這個心縱情於享受快樂。「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這都是擱在盜戒裡頭。在上位的人,過去做宰相的人,不明白,不能選賢與能,用人不是唯賢,用人唯親,這就是盜。國家給你這種地位,你不給賢能的人,給你的親人,你看這不是盜,這是什麼?這就是盜,你居上不明。在位不正,你有地位,你當權,你不正派。你說只是一個「在位不正」四個字裡頭包括多少壞事,可以行男女關係,可以接受賄賂,可以結黨為私,種種的都在內,這都是盜,在位不正。而且「陷人冤枉」,誣害人。因為你不正,你就會怕人知道,對於知情者你就要打擊、就要陷害。有的人還要直言不諱,不能容忍。「損害忠良」,因為你如此,人家忠良他就不能和平共處,你就加以損害,這也就要兼到殺。所以這個罪裡頭都不是孤立的,要互相牽連,這個罪就更大了。
「心口各異」,這種居上位的人,這些人說的和行的完全不一樣。不但如此,而且「機偽多端」,機詐、虛假種種的,這些政客哪一個能例外?機偽多端。「尊卑中外」,不管是地位高的,自己的長親,或者比自己低的,不管是本國人、外國人,或者是有內有外、有親有疏,一切不顧,「更相欺誑」,說假話,騙人。他為什麼這樣,這不是妄語戒嗎?他破了一個,別的連著都來了。他就是為達到他盜的目的,鞏固他的地位,所以就做這些惡。他自己本身是怎麼樣?是「瞋恚愚痴」,火氣很大,自己很糊塗。他自己以為很能幹,我很有地位、很有本事,我有很多權術,我能夠發動多少人,我能打擊對方,不知道自己正是最糊塗的人。最糊塗在底下,「欲自厚己」,只想厚自己,只想自己到處去沾一些油水,使自己得利益,這是最糊塗的地方。「欲貪多有」,想貪多,想占有,這裡頭就有鬥爭,所謂商業也是戰,不光打仗是戰;都是要打擊,把對方打垮打死,讓人家的公司破產,我來吞占。所以這裡頭為了利害就要有爭,有爭就要有勝有負,而且大家就結仇、就報復,使得人家家破人亡。「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自己弄得也家破人亡,前因後果都不管。
「富有慳惜」,而且這種人他富有,他很慳惜,很慳吝。「不肯施與」,不是說我有錢,我盜了很多東西,他不肯布施,不肯給別人。「愛保貪重」,這種愛就指的一種情愛、欲愛,自己自私這種心保持住,貪心很重。於是乎「心勞身苦」,心也很勞累,身也很苦。這樣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如是至竟,無一隨者」。這樣到了後來,你這麼去爭、這麼去弄,可是沒有一個人跟著你的,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是你所作的這些業跟著你。「善惡禍福,追命所生」,善就有福,惡就有禍。所以一個人有善有惡,他就有禍有福,追著你這個命根子就到你所生的地方,這跟著你。至於你所貪戀的,你所親愛的人,你所想占有的東西,一樣也帶不去。所生之處,或者是在樂的地方,或者是在苦的地方,都是一場空。
還有的人,這就更指明這個盜惡,「見善憎謗」,看見人家行善事他生氣、他毀謗,「不思慕及」,他不想跟人家去學習。「常懷盜心」,常常有偷盜的心。我們有個熟人,他也曾經因為宗教信仰而勞養,裡頭有好多扒手,有很多女孩子很年輕就當了扒手,也在勞動教養。他們開會就要談這些情況,那些扒手說,我們的思想是這樣,我看見別人有一枝好的鋼筆,我不把它偷過來心裏面難受,就好像我也有一枝好的鋼筆被別人偷走了一樣,這是他們的心情。所以常懷盜心,說不偷白不偷,不占白不占,不占公家便宜白不占,不貪污白不貪污,接受禮物、接受贈品種種的,從大到小,從下到上,種種的這些情形,都是個盜字。「悕望他利」,本來不是你應有的,從他那得到,壓榨別人供給自己。因為這樣的方式得來的東西當然就容易,很快就用完了,用完之後再來辦,再辦這種事,「復取」。
「神明克識,神明者,《晉譯華嚴經》曰」,人生下來有兩個天老跟著你(《晉譯華嚴》就是《六十華嚴》,最早的《華嚴》),一個名字叫做「同生」,同你一塊生,一個名字叫做「同名」。這兩個神老跟著你,他看見你,你看不見他。這種神跟人一塊生,就稱為「俱生神」。不光是《華嚴經》,《藥師經》也說,「有俱生神,具書罪福,與閻魔王」,他把你所作的罪、所作的福,他都給你寫下來寫成檔案,交給閻羅王。所以神明克識,克識這個識,照這個講法,識是記,神明都做了記錄上奏,人間這些善惡都要去上報。所以《五戒經》裡頭講,「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覆,覆就是回覆,指正月、五月、九月三個月向天做匯報。就是這些記錄,所有這些東西,向閻羅王、各個方面負責這些的神(現在我們地球是四天王天管,最低的天)去匯報。八校就是八個節氣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八天也去匯報。還有六天是六齋日。所以為什麼六齋日大家要吃齋?因為這六天就是四天王天來檢查人間善惡聽取匯報的時候。
另外一個解釋說,不是說天神記事,人有第八識,所以自己所作所為都存在自己心內的檔案裡頭,這個一點不錯。日本的義寂就把這兩個匯合起來,既有天神做記錄,又有自己第八識的儲存識都儲存下來,種識,這個說法比較好,這也符合。唯識不承認,就是說這兩個神也是唯識所現,因此皆是識,這都消歸自己。但是都是識,不妨現出兩個神來管這個事,豈但這兩個識是你所現,那個閻羅王都是你所現,就是這樣。所以做壞事就這樣,「神明克識」,都給你做了記錄,「終入惡道」,你一點壞事也逃不過去。「自有三途無量苦惱」,三惡道裡頭無量無邊的苦惱,你在其中,「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又一個痛不可言,多少劫都出不來,痛怎可言!
第三是殺盜淫。「世間人民相因寄生」,都是因為這個共業,互相為因,兒子就要靠父親撫養,你生下來要有父親,共同這種所謂的因緣關係,都是因為這些因緣而生。「壽命幾何」,壽命很短,就呼吸間。但是「不良之人」,不良善的人,他「身心不正」,心也不正,身也不正。「常懷邪惡」,心裡所想都是邪事、都是惡事,不走正路。「常念淫妷」,所想的事情都是淫妷、黃色的這些東西。「煩滿胸中」,這些慾火在心中都滿了,都是很煩躁。「邪態外逸」,因為內心充滿了這種慾念,所以這種不正派的邪態就流露於外。所做的事情要「費損家財」,家財要浪費。「事為非法」,所做的事不合乎法度,胡搞。「所當求者,而不肯為」,所應當做的不肯做。年輕人要好好的求學,好好的工作,他偏偏不三不四,成天去跳舞,成天去參加流氓集團。還有「交結聚會,興兵相伐」,就接著這個淫戒還發展,還要變成殺戒,淫、殺是相連的。結黨成群,這一派和那一派大家打仗,所謂這些幫會有時候自己互相要斗,連政府都管不了。大則國家和國家打起來,「攻劫殺戮」,打仗,攻城取地,互相殺。「強奪迫脅」,強取,搶過來,迫脅,威脅他把東西給我,所謂強取豪奪,就得到一些利益。他把這些東西弄來幹什麼?「歸給妻子」,帶回來給老婆、孩子,給女人。「極身作樂」,得到這些勝利品他就放逸,就狂樂、狂歡。
這種做法是「眾共憎厭」,大眾沒有不討厭的,「患而苦之」。聽說現在像紐約,晚上九、十點鐘婦女不敢單獨出門,到處都有這些流氓集團,大家都患而苦之。「如是之惡,著於人鬼」,這種罪惡昭著於人鬼。「神明記識」,都有記錄。「自入三途」,自然入到三途里去。「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這是淫報,淫報有的時候是要侵犯到別人,當然就是造了更多的罪。若僅僅說只在男女二者之間,為什麼說它這麼惡?他並沒有傷害對方。但是這件事最受傷害是你自己的心,因為這個事縛住你的心比什麼都厲害,淫罪大就大在這。所以出家人第一條戒是淫戒。所以世尊說,再有一樣事情像淫這樣難對付的,一切眾生都不能得度,幸虧只有一樣。一個人一生只要有一次男女的事,就不能生梵天。所以你們想,出三界,談何容易!所以大家要想生梵天,有人還有希望,小孩,其餘成家的人全無望。所以沒有往生法門你就是沒辦法,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四是妄語戒,這個戒很大。上頭三樣戒是身三,殺、盜、淫,身三。口四,說一個妄語,實際上它說了四樣,口四都在裡頭,就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兩舌就是搬弄是非的話,煽動,常常挑撥離間,屬於兩舌。惡口,惡口就是惡言相加令他受惱,讓人聽見了人家很生氣,這叫惡口。綺語就是人家那個愛染心所愛聽的,不是道心所愛聽的,他有所愛、有所染,他染心所愛聽的話。廣義說起來,連作一些詩詞什麼的都屬於綺語,狹義一點就是黃色的東西,黃色的言論、黃色的文章。現在掃黃,典型的綺語。妄言就是不真實,不符合實際。這是最難持的一個戒,妄語戒。妄語的本身就是不淨的心,心裡不是清淨的心,預備騙騙別人,掩蓋真實,說出來是不符合實際的話,造了口業,這就叫做妄語。
這種定義也適合於底下幾種,底下幾種每個有每個的特色。先看經文,「世間人民不念修善」,他就怎麼樣?他就「兩舌、惡口、妄語、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他憎恨、嫉妒善人,他又敗壞賢良,怎麼敗壞?就說瞎話。所以底下古德把這個都安在這四樣哪一樣,其實這個很不好安,這裡我引了兩種,也不一樣。不大好安,因為每一種它牽涉的不是一種,它牽涉到其他的事情,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安了,反正這四種它都有。「敗壞賢明」,頭一個就說不真實的話,就是妄言;這裡有挑撥離間,就是兩舌;說傷人的話,讓人家煩惱,這不就是惡口嗎?都是這樣,所以我們就不要去湊合哪個是屬於這四種中的某一種。
「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所以這種人對於好人他是要敗壞的,對於父母是不孝的,對於師長是輕慢的,朋友之間是無信的。「難得誠實」,不誠實。不誠實就是說瞎話,騙朋友,跟朋友合夥,把朋友的東西獨吞,這不但是妄言,還有奸和盜。所以它好些罪也都不是孤立的。「尊貴自大,謂己有道」。這就是妄言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自大,說自己已經有道。這一方面,如果自己沒有悟你說悟,自己沒有得道說得道,這是犯大妄語戒,不是普通的妄語戒,是大妄語戒。「南山」這是道宣法師,律宗的祖師,他說「此戒人多喜犯」,就是說話不真實。為什麼多犯?因為說妄語這個業多生積累下來,「識種尤多」,在你八識裡頭種的種子特別多,因此隨著塵緣的境界一來就虛構。虛構咱們說俗話就是瞎編。昨天還有人給我帶話,都是瞎編的。所以可怕,這是他多生的妄習。妄語有十種罪,《智度論》裡說,「一、口氣臭」,常說妄語口氣臭。「二、善神遠之」,善神都躲開很遠,「非人得便」。「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就像說狼來了一樣,老說狼來了,狼真來了也不信。「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有智慧的人商量事情,不約這種人來參加。「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做的業是誹謗業。「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變了人之後,「常被誹謗」。這是說妄語就有十種過失。
謂己有道,就「橫行威勢,侵易於人」,自己就作威作福,自己也就虛張聲勢。侵是侵犯,易是輕視,對於別人瞧不起,侵犯別人的名譽種種的。「欲人畏敬」,希望別人都怕自己,恭敬自己。「不自慚懼」,自己也不慚愧,也不害怕。「難可降化」,這種人你不容易降伏他,不容易教化他,他常常所懷的是驕慢,驕縱、我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前生還種了福德,這些福德,營是保護的意思,福德保護著他。「今世為惡,福德盡滅」,福德就沒有了,就消滅了。在他福德還沒有滅的時候,他還可以繼續在那作威作福。等到全完了之後,「壽命終盡,諸惡繞歸」,轉來轉去怎麼都繞回來,都到他身上,就剩了這些罪惡。「又其名籍」,而且他的名籍,登記簿上的名字早就有他,早就記在神明那去了,這就要受報。「殃咎牽引,無從舍離」,這個罪業、罪報牽引著他,他是沒有法子舍離的,只能夠跟著業報走。「但得前行,入於火鑊」,入於所謂的銅牆鐵柱、炮烙油鍋,這些罪業的牽引,只能走到這。「身心摧碎」,身和心都摧毀、都破碎。「神形苦極」,形是指身形,神是心神,身和心都是苦到極點。「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在這個時候你再後悔還來得及嗎?這是第四樣。
第五,這一點要說一下,裡頭提到「耽酒嗜美」。一種解說,這就說的是五戒,第五樣說的是酒。另外有些大德說,這個地方實際不光說的是五戒,說的是十惡,修十善。因為身三說過,口四也說過,第五段說的是不貪、不瞋、不痴,說到貪瞋痴,這麼著這第五段實際說的是十善,指的是十惡。這兩種說法都對,所以我們兼取,我們既要大家重視五戒,重視這個酒戒,也要知道這個不限於酒戒。這是廣論,裡頭很多話是廣泛的談了意業(貪瞋痴),同時再進一步說這兩者沒有矛盾。所以酒這個戒很重。以前南梅的兒子,他就不服氣,他喝酒,他說這個酒戒定的不公平,定的太重,現在才知道酒它是很厲害。因為酒能亂性,酒後容易發脾氣。有的人發酒瘋,這就是瞋恨。喝酒之後人就糊裡糊塗,酒後說錯話,或者酒後昏睡,這是愚痴,就生愚痴。酒後就放縱,平常能夠維持的事情,到酒後就持不住,亂性,男女關係有時候也因為酒,這是貪。酒能生出貪、能生出瞋、能生出痴,所以把酒跟貪瞋痴擱在一塊,這不是很合適嗎?所以為什麼把酒戒定得這麼重,也正是防患未然。
現在我們看經文,「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徙倚是徘徊,懈怠是懶惰。「不肯為善」,對於作善的事情,他就是拿不定主意,不願意做。也不願意,「治身修業」,自己要克制自己,要修,做一些正當的事業,他都不打算。對於父母的教誨,「違戾反逆」,違是違背,戾是狠暴,反逆指忤逆不孝,違背道義。「無有報償」,他對於父母之恩,他沒有回報、沒有償還。「放恣游散」,就是放縱、遊樂、散漫。「耽酒嗜美」,好酒貪杯,喜歡吃好東西。「魯扈」,這是正式說到酒了。所以這段你說就是五戒完全是對的,酒從這要指出,這是佛禁止的五樣事情。但同時這段又說了十善,這裡同時也廣泛的,意業上的貪瞋痴也在這段裡頭。「魯扈」,魯是愚魯,扈是跋扈。這種人,好酒貪杯的人,他根本沒有什麼智慧,都很跋扈。「抵突」,衝突,以前這個講過,不多講了。「不識人情」,不懂得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你把好酒貪杯的錢去報答父母、去孝敬孝敬父母好不好?救濟救濟窮人好不好?所以無義無禮,沒有義氣,沒有禮貌,沒有禮節;不可諫曉,這種人你勸不好他,你不能讓他明白。曉是讓他明白。
「六親眷屬」,六親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指的父、母、兄、弟、妻、子,叫做六親;再一種,「六親者,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謂男女、孫男女、曾孫男女」。這兩種的說法不一樣,我們不管它,反正都是至親。六親眷屬,六親以外就是眷屬。對於這些有親的人、這些眷屬,他們的資用(養身的資用)有是沒有,糧食夠不夠,冬天衣服夠暖不夠暖,錢夠不夠花,不能夠替他們擔憂,替他們去想到這些事。「不惟父母之恩」,不去感念父母之恩,父母之恩你沒有答報,心裡頭沒有。「不存師友之義」,老師和朋友這種義,彼此的這種義氣,心中就沒有,沒有這個東西,不存。「意念身口」,在自己的意識裡頭、念頭裡頭,自己的身跟口,「曾無一善」,一件善事都沒有。「不信諸佛經法」,諸佛經法他是不信,也「不信生死善惡」,善惡就是果報。生死輪迴,生死事大,生死之苦,你不但不想別人出生死,自己也都不管,很多人都是不管,今朝有酒今朝醉。你看這句話,這句話就夠了,「今朝有酒今朝醉」,這句話就夠了,就說明問題了,他還有什麼。
「欲害真人」,真人是指羅漢。這種發展下去,這種好酒的人,他就沒有正當的事情,他胡作非為,什麼事不能做?「斗亂僧眾」,對於僧眾,破和合僧,給他們挑撥離間,讓他們鬥爭。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做這些事,給他們挑撥,讓大夥不和。「愚痴蒙昧」,蒙是愚蒙,昧是暗昧、愚昧,這樣他自己還以為是智慧,自己覺得自己很聰明。所以愈是覺得自己是智慧的人,往往就是最愚蠢的人。「不知生所從來」,生從哪來不知道;「死所趣向」,死後到哪去?這個事可是切身的問題,將來要到哪去,總得有個去處,這不能不想,不想也得有個去處。人不總想挑個好點的事,挑個好點的地方,挑個好點的結果嗎?都要挑挑揀揀。唯獨這個事,怎麼不挑一挑?你到哪去!
「不仁不順」,沒有仁愛之心,不和順。「希望長生」,而希望長生不老。這幫人一聽說練氣功祛病延年,已經跟瘋了一樣,多少人就跟他練,一群一群、一對一對的。他就是想多活,留戀這個肉體,希望在世間上再多喝幾杯。「慈心教誨,而不肯信」,你很慈心去教訓他、去勸他,他不肯信。苦口婆心的跟他說話,「無益其人」,對於這個人一點好處也沒有,他聽不進。「心中閉塞」,他是一個滿器,他那個瓶子給塞酒的瓶塞塞住,你往裡頭擱甘露你擱不進,閉塞。「意不開解」,就是這個意思裡頭他堅持已見,不能開解。「大命將終」,等到壽命完的時候,「悔懼交至」,這個時候悔恨和害怕都來了,交至。「不預修善,臨時乃悔」,不預先修善,到臨時你再後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在後頭再悔,你來得及嗎?這個就說這第五樣。
「天地之間」,總起來,「五道分明」,這五種道路很明白。「善惡報應,禍福相承」,修善得福,修惡得報,來生你所做的善惡就得福跟禍,都有。所以來生乃至有福又有禍,相接著而來的。因為這一切咱們眾生所做的都不純,所以往往好著好著忽然間壞了,壞著壞著忽然間又得點好事,這就是因果很錯綜在裡頭。「身自當之」,都是你自己來承當,「無誰代者」,沒有誰能替你的。該生病,該開刀,甚至於要受種種折磨,這個苦沒有人能替你,只有你自己承擔。「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善人所行的都是一些善道,行的都是善的事情;從樂入樂,他行善本身就很快樂。為善最樂,什麼快樂?你做善事最快樂,那遠遠不是喝一杯的味道。今天真正幫助了人,今天真正是做了好事,是利益了眾生,這個是最快樂。從明入明,從光明再入光明。咱們行善,這就是從樂再得樂,繼續又再修善,這就是光明,最後能得到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從明入明,永久的光明,大光明。
惡人可不是這樣,惡人就行惡,他是從苦入苦,他做的是苦事。上次我就說過一次,看見這些人在狂歡,我在年輕的時候始終都覺得這很苦。所以親戚有許多典禮後來我都不去,年輕的時候不能做主,媽媽說要帶著去,只能跟著去,等到要徵求我意見的時候,我一律都不去。這些結婚什麼什麼,我看都是苦,那些什麼狂歡,可悲,非常可悲,不要等席散人空。做苦事就更苦,「從苦入苦」,只有再得到苦。所以來生受更大更苦的結果,最後入到地獄,入到地獄之中更是互相殘殺,地獄中的牛頭馬面要來責罰你,而地獄中的眾生你碰了我,我碰了你,互相報復。就跟咱們公共汽車上,你捅我一下,我捅你一下,最後就要掏出三棱刀子來扎一刀,他的苦就是這樣。你看你把那個痲雀放生,它互相就鉗腦袋,都鉗破了,因為它很苦,它不能飛翔它就恨,彼此互相就啄,啄成一個一個腦袋全是破的。若在地獄中更是如此。「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入在幽冥裡頭,一天比一天黑暗。這種情形誰能知道?唯獨有佛知道。所以這些事情,只有佛才能開導我們,真正說得出來。佛就用佛的教言開示眾生,但是能夠信、能夠接受的非常少。因此「生死不休,惡道不絕」,生死輪迴就沒有休止,老要輪迴,惡道就不會絕,地獄永遠不會空。「如是世人,難可具盡」,這樣的世間人是說不盡。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三惡道,無量的苦惱,大家在這其中輾轉。「世世累劫,無有出期」,多少世、多少劫沒有出去的時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不容易得到解脫,這個痛苦是不可說。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這五樣事情,「譬如大火,焚燒人身」,就好像著了火,活著大火在燒你,燒這個人的身體。「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如果人能夠在這種五惡世間一心制意,這四個字要注意。所以慎勿信汝意,這個告訴你制意,要自己管著自己,管什麼?管你自己的意。首先就要一心制意,制意就是要能發現自己的毛病到底是在哪裡。人人都有個病,各個都不一樣,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你先要把你那個主的,不要去管那些枝枝節節。你不能等開悟,這個事是在開悟之前應當都把它做到頭的事情。一定要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思想上、見地上的病在哪裡。這一步很不容易,要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它就是叫你不容易認識你自己,所以叫做自欺欺人。他先是自己欺騙自己,然後才可能欺騙別人。沒有一個人不自欺的。所以「自知之謂英,自為之謂雄」,你要是能夠自知、能夠自為就是英雄人物,不是普通人。所以要自知,要制意。一心制意就是整個的心就在辦這件事,叫做一心制意。你不是二心二意的,不是可有可無的,你整個精神就要管這件事。制你的意,你先要問,我的意到底是什麼毛病,你不知道病你怎麼治?你要是開刀,你把好的地方拿掉,那個病還在那,這有用嗎?只有更壞。要一心制意。
「端身正念」,身要端,念要正。「言行相副」,所說如所行。「所作至誠」,要誠懇,不要虛假。虛假是很壞的事情,我們這裡倒沒有人有這個毛病,特別喜歡虛假。但是確實有,他這個習氣很重,他幾乎一說就是假話。這個事我們知人也得知己,要照鏡子,幸虧我們這方面不是很嚴重。所以眾生難度就在這些地方。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要做諸善,不為眾惡,就是惡都不做了,這樣你就可以度脫。你度脫之後,你可以得到福德,你行善得到善報,「可得長壽泥洹之道」。這個長壽泥洹之道,你要往生都是無量壽,都要成佛,這是涅盤之道。「是為五大善也」,反過來,把這五惡倒過來就是五大善。
這一段主要說的是人天乘,一個人如何做好人,如何行善。佛法這個五乘法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翻譯到中國,中國就把人天乘的法沒有怎麼翻譯,因為中國有孔老之教,人天乘基礎很好,實際上佛法整個的是五乘。有人對於人天乘就輕視,說這個很淺。這舉一個公案,當年鳥窠禪師,弟子會通跟他告別,待了多少年,會通待不住了,走了。他就問:你為什麼走?他說:我要到別處去,求佛法去。鳥窠說:你為這個,怎麼不早說?你要求佛法,我這也有,你怎麼不早說。他就磕頭求。求,他身上就找找找,衣服上就找到一根布毛,一吹,把布毛吹走了,會通開悟了,所謂是吹布毛。這個事讓白居易聽到了,白居易那時候正在寫「琵琶行」,聽到就上山見鳥窠禪師,他也希望鳥窠給他吹吹布毛。鳥窠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就輕視這兩句,不滿意,他說這兩句,「三歲小兒也說得」,三歲小孩也會說。禪師說:「八十老翁行不得」。你說三歲小兒都會說,八十歲的老頭也做不到。因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惡你都不做,眾善都奉行,我們到了八十歲也行不到。所以這裡就有一個分別,以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是淺,吹布毛是深,是白居易;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跟吹布毛是平等平等,是鳥窠。他並沒有瞧不起人,來的是太守,隨機說法,這個對於你正好。但是一迷一悟,就差天遠了。所以說是圓人,法法都圓,人天乘就是一佛乘。所以我們對於人天乘,這一點我們應當有個提高的認識。
實際上這一品所說的是濁世的惡苦,都是事相,實在也是圓顯自己的心。我們不要以為只是極樂世界那種莊嚴是「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那些依正都是顯我們自心;《地藏經》裡頭種種地獄現象,那些銅牆鐵柱都是自心。所以這裡頭所說的這種種也都是自心。「《彌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這是穢土,這個穢就是自心所感的,自心的穢當然不要,你自己心裡頭為什麼要它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因為是自心淨,當然我要求,要保任。所以你厭穢需要舍,舍到究竟,「方無可舍」;欣淨土也需要取到究竟,「方無可取」。《妙宗鈔》說到這個時候,取捨到極點的時候,「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如果不從事上取捨,沒有欣慕極樂,沒有厭離娑婆的心,只是說不取不捨,這個不但不高,而且這有毛病,這叫做執理廢事,你執著了理廢掉了事。你執著了理廢了事,你這個理就不是圓的,你這個理要打個引號。如果你能夠了達全事就是理,全波就是水,波是事相,水是本體,整個的波是什麼,不都是水嗎?「若達全事即理」,你取也取的是理,舍也舍的是理,你「一取一舍,無非法界」。蕅益大師這段話是非常殊勝,蕅益大師九天寫出來的,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九天寫出這麼一部著作。憨山大師寫《楞嚴通解》,凡是從腦子裡出來的東西都不要,這才真正是慎勿信汝意,因為腦子裡頭出來的都是意。大家都想寫幾句東西,不知道你這東西沒價值,你腦子裡出來的。人家憨山大師,腦子裡出來的東西不要,才寫出幾句,那你句句都可以要。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無量壽經(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主講(第三十二集)1991檔名:51-00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