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在這一品里,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1974年於台灣
前言
智首問舉德征因
文殊答標德顯因
有十一願明在家時願
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有七願就坐禪觀時願
有六願將行披掛時願
有七願澡漱盥洗時願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時願
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願
有五願明還歸洗浴時願
有十願明習誦旋禮時願
有三願明寤寐安息時願
總結
圓滿菩提心
培育佛教新血
心燈永明
壹、前言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佛頂首楞嚴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淨行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一品,若要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經名,那要很長的時間,現在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講經題。至於翻譯這部經的實叉難陀法師,是唐朝時于闐國精通三藏的沙門,現在也沒空詳細講他。
現在要講的是〈淨行品第十一〉。淨,是清淨,清淨是對著染污而言。要是染污,就是不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污。什麼清淨了?身口意三業清淨;什麼不染污了?身口意三業不造惡業,這是沒有染污。如果你身口意染污的話,就是凡夫。那麼說:『二乘人已經得到無漏了,他也是清淨吧?』不是的。二乘無漏是無漏,但是沒有利他的這種德行;因為沒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談不到真正的清淨。這個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菩薩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薩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覺,更能覺他,所以他修這個清淨的行門。這種清淨行門,是所有修道人都應該遵照去修行的。
在這一品里,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應該特別注意,特別著眼這一點——應該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老老實實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虛偽的宣傳,就是事事求實,實實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點就行一點,知道兩點就行兩點,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中國明朝時,有位王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他說你為什麼不行呢?就因為你還沒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沒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這是『知行合一\』這種學問。那麼這種學問,雖然它是儒教的道理、學說,不妨把它借來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論,雖然可以講得天花亂墜,地涌金蓮,但是不實行,這就像什麼?就像說食數寶:
終日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其過亦如是
好像銀行的出納員每天數錢,不知數了多少,但即使數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數錢的。所以說『終日數他寶\』,一天到晚,數他人的寶物,但『自無半錢分 \』,自己連半錢那麼多都沒有。『於法不修行\』,在佛教里,你若不修行的話,『其過亦如是\』,就和那個數寶人一樣的。那麼說食呢,也是一樣的,譬如你說這個飯好吃,這個菜好吃,又這位黃代表在新店買那個什麼鍋貼,什麼大餅啊,能放兩個禮拜也不會壞,又可以做湯吃。你單單這麼說,若不真實去吃,那是沒有用的。這說食、數寶都是同一道理。
佛教的道理是最高無上的,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不容易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還比較容易,就行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願解如來真實意\』,我願意明白佛這真實的道理。為什麼願意真明白?就因為要老老實實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實實去修行。
那麼〈淨行品〉,就是出家人所應該遵守的一種法規,出家人所不應忘的一種準繩,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為你遵守這種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從出家到覺悟成佛,都是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那麼這部經前邊所講的信解,就是明白了;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這一品的意思。『行\』 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淨,不單一種的行要清淨,種種的行都要清淨,所以有一百多願。
在這一百多願裡邊,有二十個『云何\』;二十個『云何\』裡邊,又有十一段;在這十一段裡邊,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來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三業是什麼?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迴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淫;意業清淨, 沒有貪嗔痴;口業清淨,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要能三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三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
身有三惡:殺、盜、淫。我們要將殺生改成戒殺放生,為什麼要戒殺?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認識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殺。再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皆堪作佛,我們如果殺了一個眾生,就等於殺一位佛一樣;能這樣想,就不會殺生了。還有眾生都是好生惡死的,無論大小的眾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你看螞蟻那麼小的東西,見到人都趕快跑;可惜它沒有火箭,若有火箭,見到人它也會坐著火箭到月球里去,就會跑得那麼遠!雖然它沒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
我們人身上有虱子,在南方人這個虱子很少的,因為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氣寒冷的時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里就有很多虱子生出來。你把衣服一脫下,這虱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來。為什麼它這樣?就因為它好生惡死,這麼小的動物,這麼小的畜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各位想一想,由這一點我們人都應該戒殺放生。
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
千百年來碗裡羹 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試聽屠門夜半聲
『千百年來碗裡羹\』,這千百年來,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湯,這一碗羹湯不要緊,但是『冤深似海恨難平\』,這裡頭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麼樣深,這個恨不容易填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戰爭從什麼地方來的?『試聽屠門夜半聲\』,半夜的時候,你去聽一聽屠宰場是個什麼聲音;不是豬哭起來,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來。這樣看來,這種的冤氣越結越深,所以就結成世界上戰爭的浩劫。這個道理是很淺的,可是也就因為很淺,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 忽略了,就造成浩劫。這是一個殺的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戒殺。
盜, 『不告而取,謂之盜。』古來廉潔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隨便送給人的,也不隨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為什麼這樣?就是廉潔自守。廉潔自守就是自己要乾淨,乾淨也就是淨行了,這廉潔就是淨行。廉潔自守的人是這樣的——不隨便要人的東西,不隨便送禮給人,也不隨便受人的禮物。這是很清高的人有這麼一種的行為;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過了。『盜\』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東西,你沒有告訴人家,就拿走了, 這就犯盜。譬如別人的東西,你或者沒經過他的允許,就拿來送給人,這也是犯盜的。
在《論語》上,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誰說這個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為什麼我這樣說他?我告訴你們各位——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就說了——你們知道嗎?這個微生高,有一次有個人向他借一點醋,『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微生高自己沒有醋了;但他想討好這個人,就到鄰居去借一點醋,再來借給這個人。孔子說這樣不是直心,是彎曲的心;所以有人說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評說不對,他不是耿直的人。因為你自己有,就借給人;沒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到鄰居借醋,來討好這個人!所以孔子批評他,說他不直。直的就不會盜,那麼他這個彎曲,或者近於盜,但也不能說他是盜。講到『盜\』字的微細處,即使在心裡想要貪求人的物質,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
至於淫,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從無始劫以來,都從這個染污法生出來的,所以淫慾的念頭也不容易清淨。淨行主要的就是對治淫慾,《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慾心要是不斷,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飯』,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飯,無有是處。那麼淫慾的念頭是很要緊的,我們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斷欲去愛,能這樣才夠上清淨;若不這樣,就談不到淨行了,所以〈淨行品〉,就是要真正清淨。
那麼方才說身有三惡:殺、盜、淫,意也有三惡:貪、嗔、痴。貪,是貪而無厭,不知道厭足,再多也覺得不足。這個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種憂患,知足就會常樂。貪,貪名譽是貪,貪權力、地位、領導也都是貪。不過話說回來,你要是為大眾謀幸福,不為自己,那不一定是貪。
嗔,就是你貪不到,就生出嗔恨心。嗔心一起,八萬障門就都打開,『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為什麼人有嗔心?這就是業障重,脾氣就大,無明火也就大;要是業障輕的人,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脾氣。
痴,就是痴心妄想, 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得的他想要得,不應該成的他要成,不應該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為人講這幾句話,好酒色財氣的人,貪花的人就想:『啊!我這花若天天都開著,多好啊!它總也不謝,總也不落。』就打這痴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艷\』,希望我種的花天天都能這麼新鮮艷麗。歡喜玩樂的人就想了,他說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間都這麼圓,每天晚間我都可以在這月下賞月,你說這有多好!所以他說:『明月何妨夜夜圓\』,這個明月為什麼不每天晚間都是圓的?白天太陽每天都是圓的,怎麼月光不每天是圓的呢?它也應該每天晚間都是圓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變成酒池;這醉貓就想所有的水都變成酒,他也不用拿錢買酒,到處都可拿酒就喝。而財迷呢,他打什麼妄想?『長林無樹不搖錢\』,所有的樹林都變成搖錢樹,我一用錢的時候, 到那兒一搖,就有很多錢來,你說這有多好呢!那麼這就是一個痴——愚痴。
還有,關於愚痴又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為各位說明這痴。什麼呢?他就想了,想什麼?沒有讀書,卻想得到某個最高學府的博士學位。你說他根本連國小也沒入過, 斗大的字也不認識幾擔,就想要做博士,這是不是痴心?這還不算,還有沒有種田的,到時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要收谷;春種秋收,你春天不種,秋天怎樣可以打糧呢?這也是一種愚痴。還有,沒有買彩票,就想中頭彩;沒有讀書想中狀元,這都是一種痴心。
這個痴心,說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這是意有三惡:貪嗔痴。
口, 我們人所造的罪業都因為這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講錯一句話,就得到一種災禍;你若吃錯了東西,就生了病。又有惡口,惡口就是罵人,無論見到誰都罵。我遇到很多這種人,就會罵人,文章除非他不寫,一寫文章就是寫罵人的文章,和人家來做筆戰,這也是惡口之一;說話罵人,也是惡口。
兩舌,專門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對甲就說乙怎麼怎麼不對,對乙又說甲怎麼怎麼不對,來回挑撥離間,挑撥是非。綺語,就是說一種很不正當,邪知邪見,很不清淨的這種話。妄言,就是打妄語,無論說什麼,他一定要打妄語,不打妄語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語,就會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語,他就依賴打妄語而生存。
口有四惡、身有三惡、意有三惡,合起來身口意三業應該清淨,才能修行;三業不清淨,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課誦本上,有四句話說得很好: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往昔所造來的一切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都從無始劫以來,因貪心、嗔心、痴心所造成的;若沒有貪嗔痴,不會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就因為貪嗔痴才造出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從身語意之所生\』,從我身,從我口——就是語,從我意念所生出來的這些罪業,『一切我今皆懺悔\』,那麼一切一切,我現在都要懺悔。你能懺悔,就能清淨;不懺悔,就不能清淨。你不能三業清淨,就談不到淨行,淨行就是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沒有了。
我們多生多劫所有的習氣,好像我們一講話就笑人,人家有一個什麼不對,我就笑一笑,譏笑這個人。為什麼要譏笑人?這都是往昔的習氣——就歡喜替其他人洗衣服,為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樣?不會照。不能回光反照,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業就不成就。我們聽佛法、學佛法、研究佛法,必須要身體力行。不身體力行,你就學多少年,我相信盡未來際,也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只是得到一種狂慧。說起什麼,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沒有做到,這就像那個石頭人,能說不能行。我們佛教徒要是每一個人都注重實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則,給其他人做模範,做個真正好的好榜樣,這對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我們要真真實實地做佛的一個弟子,真真實實替佛爭一口氣,我們是個佛教徒,佛教不興就是我沒盡到我的責任,每一個人要負起復興佛教這種責任,佛教一定會發揚光大的。所謂末法,一般人說:『現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 這是魔王所說的。末法,越末法我們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給釋迦牟尼佛爭一口氣。我們要做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實行者,依教奉行的一個弟子。我們若這樣,每一個佛教徒,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負起佛教的責任,那麼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現於世了;正法出現於世,就會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有證果的聖人出現,眾生的苦也就沒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我們佛教徒不是說佛教末法了,我們不要管了。末法,是誰做的末法?是人為之,是人做出來的,不是生來就是末法。所以我們要發願,要護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個人不要袖手旁觀,我是個人,就要擁護正法,況且我是個佛教徒呢!你是個佛教徒,佛教衰了,你還看笑話, 說:『佛教沒有了。\』佛教沒有,對你很好嗎?對你很有面子嗎?不要這樣想。佛教沒有了,我們應該生大慚愧!在有生之時,一定要護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負起來的一種責任。
上列說明三業離過成德,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沒有錯了。
〈淨行品〉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的悲行和智行,為它的宗旨。至於它的趣向是什麼呢?就是以成就普賢菩薩這種真實的德行,為它的趣向。我們每個佛教徒都應該依〈淨行品〉裡邊所說的每一個願去修行,我們立定這個志願,立定這個目標,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這種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淨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淨就是清淨。就是要你所行的清淨,才能得到聖果;如果所行不清淨,這一定不能得到聖果。那麼這一品的文,在《華嚴經》它是第十一品。
卍 卍 卍
這次講經法會的成立,各位佛教的耆宿都在百忙中來參加,我覺得很慚愧,很對不起各位,因為沒有什麼好的法食來供養各位。但是我的願力是不錯的,我的願力是什麼?第一、願意本堂曹居士夫婦兩人,祝他們所求如意,所願遂心,護法成就一切人的道業,這是很值得人來讚嘆的。第二、願意來這個法會結法緣的大眾,都是智慧開朗,善根增長,早成佛道。第三、我還祝願當今總統政躬康泰,福壽綿長。這是我三個意願,希望各位護持道場的人,早成佛道。至於我所講的經典是很普通的,並沒有什麼玄妙來談,我就是老老實實地講,你們要老老實實地聽。最好把心的門戶打開,心的門戶打開,沒有門戶之見了,那麼對佛法一定能領會得多一點,這是我今天對各位所說的。
再者,我在美國金山寺,每天晚間講經,禮拜天、禮拜六則講兩次,都是我講。為什麼我每天都要講經?因為我每天要吃飯嘛!每天要穿衣服啊!我若一天有衣服穿、有飯吃,就一天要講經。我講經不求任何代價的,所以在美國那兒天天講經也沒有人供養,也一包紅包都沒有,那麼我到外邊也是這樣。我常說我有一口氣的時候, 就要為眾生說法,不管我說得好不好,我都要說;甚至沒有人聽,我也要說。沒有人聽,我就為桌子講,為板凳講,不管有人聽、沒人聽。所以我也不需要哪一個說:『啊!給這個法師一點面子囉!明天還去擁護道場。』如果不願意聽的,只管請便,因為我講的的確是很普通的道理,這是我一貫的宗旨。因為這樣,我在美國那兒講經,不管人多人少,人多一樣講,人少也一樣講;但是有很多外國人都常常來聽,不會中國話,他們也歡喜來聽,這是在美國那兒的情形。你們若歡喜聽我在美國的情形,有機會我可以介紹給各位聽一聽。今天各位若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問一問,我們就以普通談話的方式來談一談。
卍 卍 卍
貳、釋文
A1、智首問舉德征因 A2、文殊答標德顯因
A1分二 B1、標問答之人 B2、陳所疑之問
今B1、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這一段文就是解釋正文了,昨天晚間已經說過在解釋正文裡邊,有二十個云何,這就是問,問種什麼因能結什麼果,怎樣可以得到菩薩的果位?怎樣才能得到十住這種的果位?所以互相設出來問答,來表明這種因果的道理。在這二十個云何中,分出十一小段,每一段又有十句,這十句也是表示重重無盡的道理。《華嚴經》的道理是重重無盡的,也是無盡重重的,這個道理說不完,只用十句來代表,所以每一段裡邊就有十句,合起來就是一百一十個願,一百一十種德。
第一段是說三業要清淨,要離開過失;三業離開過失,業就沒有了;沒有業,就成就修德,所以第一段就叫『三業離過成德\』。第二段是『得堪傳法器\』,得堪傳法器這種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為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說法,教化眾生。第三段是『成就眾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緣\』,具足修道的因緣。第五段是『於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時候,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語,中譯是不生不滅。第七是『滿菩薩行\』,修行要滿菩薩所修行的道路。菩薩所修的是什麼?就是六度萬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護\』。第十是『能為饒益\』。第十一就是『超勝尊貴\』。
現在講講六度,常常聽經的人,一定對六度知道得很清楚。可是清楚是清楚,你行了沒行?這是個問題。所以已經聽過經的人,不妨聽多一次;沒有聽過經的人,不妨注意聽一聽。
六度,第一事布施。布施對治慳貪,就是要舍。貪的人就吝嗇,不會布施給人,就叫人家布施給自己,這是刻薄慳吝、吝嗇。那麼若沒有貪心呢,就會布施了,所以布施就對治每一個人的慳貪。說:捨得捨得,你要舍才能得,你若不捨就不得。《地藏經》上說:『舍一得萬報\』,捨得一分錢,就得萬分那麼多的報。其實我們做布施的時候,也不應該有一個得萬報的思想,不應該說:『我布施一文錢,將來我就富貴到極點,或者得到什麼好處了。』不該有這種思想。為什麼不該有這種思想?你若存一個得報的心,那還是一種貪,說:『我布施了,現在我舍了,將來我得優厚的果報,得最多的利。』我不是毀謗你,你這個莫如去放高利貸,這也就等於放高利貸一樣。你要是布施一文,將來想要得萬報:『你看我布施一文,就得萬萬文這麼多的報。』這不是高利貸是什麼?
那麼我們布施應該要怎麼樣呢?這個布施就是我本來就應該布施,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職!不應該存一個獲報的心,絕對沒有一個所求在我這布施裡邊,這才叫淨行! 各位聽經聽到這一點,明白這一點這價值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好像我常常這樣講,怎麼說?我說:『我這個出家人,絕對不拜韋馱菩薩。』各位或者想我這種思想一定是很不正常的:『為什麼韋馱菩薩你都不拜?他是護法嘛!你不拜韋馱菩薩,那他不護你的法怎麼辦?』我告訴你們,我之所以這麼窮,就因不希望他護我的法, 而希望他護旁人的法,不要護我的法。為什麼?我要是一個真修行人,我不叫他護法,他也要護法我的,因為他應該盡他的責任。如果我不修行,單單給韋馱菩薩叩幾個頭,請他來護法我,他就護法我了。這樣一來,我說他不夠韋馱菩薩的資格。為什麼?他也貪污,也賣法啊!喔,人家向你叩幾個頭,你就護法;不叩幾個頭, 你就不盡責任了,這豈不是貪污嗎?各位想一想,我要是修道的人,我不向他叩頭,他也應該護我的法;我若不修行,就是向他叩頭,他也不應該護我的法;所以我不向他叩頭。這是我的思想、宗旨。
講到這個地方,你們各位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真真明白佛法的真意,不要糊裡糊塗地一天到晚拜佛, 磕一些個糊塗頭,這把菩薩笑得嘴都大了。為什麼?他說:『唉!這麼糊塗,這個人真不堪教化!信佛了,說是沒有貪心,還一天到晚向我叩頭,又求發財,又求升官,又求什麼事情一順百順,諸事平安。你說這種思想,這個......,你自己心裡平安,還要求我幹什麼?你自己心裡若沒有毛病,沒有貪嗔痴了,那自然就一順百順,何必向我叩頭?真是呀!可憐可憐!』你看這樣子,本來菩薩都在那兒入定,你這一拜、一求他,把他求得也笑起來了,所以我說這把菩薩的嘴都給笑大了。
那這該怎樣?我們向佛叩頭的時候,不要有所求。有所求就向佛叩頭,無所求的時候就不叩頭了,是不是?在佛教里這種的思想,應該改善。我所說的道理,各位不妨用你的智慧來想一想。如果我說的不對,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我絕對接受你們告訴我:『你講錯了,這個地方不應該是這樣。』如果你的理論比我這個正確的話,我絕對絕對接受你的思想。
所以談到布施,不應該有一個獲報心。古人有一副對聯說得很好:
讀書雖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為善不期獲報 自然夢穩神清
『讀書雖未成名\』,我讀書雖然沒有中狀元,沒有成就我這個名。這個名,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沒有一舉成名天下知,但是也讀了很多書;讀了很多書,所以『究竟人高品雅\』,人格也清高,品性也雅、也好了。雅,就是很好的。為什麼你人高品雅?因為你讀過書,不會很粗氣的。
『為善不期獲報\』,你做善事不要等著,這個『期\』就是等著,做一點善事了,就站到那地方等著。等什麼?等好的果報。你不必等著那好的果報,也不管它有沒有好的果報,可是怎麼樣?你『自然夢穩神清\』,作夢也沒有噩夢,因為你做過善事,心裡都很慈祥的,沒有暴力;沒有暴力,就不會作凶夢了:『啊!我作夢,人家拿槍要打我。』不會的,你自己不用槍去殺人,人也不會殺你的,你在心裡上已經很平安了,所以夢穩,你自然作夢是作好夢,做平安的夢。神清,這個清就是明白、清醒。你的精神也非常地明白,精神一定很快樂的;很快樂就是很清醒的,你腦筋不會愚痴。
這樣一說,所以我們布施應該認為,這個布施就是自己的責任。各位想一想,我所說的這個是一種理論,不是像有的人說:『你做布施啦!布施,你的功德無量。』我告訴你,無量就是沒有,無量嘛!所以不要聽這個,你若聽這個,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明白佛法的。你不要盡說:『啊!這是個大居士!他做了很多好事。』 很多,有多少?拿個秤秤一秤,喔!沒有。那麼要怎麼樣?這個做功德,不能說沒有功德,有是有,但不要存一個有功德的心。要所謂:
有心為善,雖善不少;無心為惡,雖惡不乏。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各位若明白這兩句話了,今天晚間這堂經就沒有白聽。說:『這個我們早都明白了,法師你不要講,我們很不願意聽的。』就因為你不願意聽,我才講給你聽;你若願意聽,我也不講了,就這麼奇怪!這個法師就是願意講人家不願意聽的,方才恆由不是說了嗎?盡講我們的毛病,一講,有的受不了就要跑。你跑就跑,你跑我也不留,你在這兒我也不攆,我就是這種宗旨。
談到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不是說我們捐出來幾億造個廟,這就是功德了。你看人家諸佛菩薩所布施的,難行能行,難捨能舍,有外財、內財。外財,家、國、城池、妻、子都可以布施。哪一位能有這樣的勇氣,把自己的家全都布施了?布施了,還沒有一個布施相在裡頭,還不存一個:『啊!我把我家布施出來了。』要沒有這個,要行所無事,這才是根本的布施,這叫難行能行,難捨能舍。國,我的國,我把它布施了,讓給旁人了,不要了。誰能這樣?你看釋迦牟尼佛,捨棄國榮,國家的王位都不要了,到雪山修了六年,每一天只吃一痲一麥,餓得骨瘦如材,皮骨林立,因為吃一痲一麥嘛!他有太太,太太也不要了,也布施了,我不管你,你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又有羅侯羅,也都不管了。你看!這才叫大丈夫、大英雄、大豪傑,這才叫超人呢!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這樣的人,所以他成就道業,創造偉大的佛教。以上是往外來講,這是外財。
往內來說,身心性命、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都可以舍了。行菩薩道,把一切一切都看空,看假了,有人需要我的頭,我割下來布施給他。各位想一想,這個難不難?有人想要頭,他都可以布施給人。這種菩薩道是不容易行的,所以舍利弗聽佛提倡行菩薩道,他也想要回小向大,行菩薩道,就到外邊去行菩薩道,遇到一個人在路旁哭。他發菩薩心了:『哎!這個哭的人一定有苦,我一定要幫助他,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幫他解決。』於是很親切、很慈祥地問這個人:『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可以告訴我嗎?我願意幫助你。無論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要幫助你,你不要哭了。』這個人睜開眼睛看看他,說:『你真能幫助我嗎?』他說:『我是想要行菩薩道,我一定會幫助你,有什麼困難你告訴我,大家不客氣,你說啦!』
這個人就說:『我為什麼哭?因為我母親有病,去看醫生,這個醫生一看這病,要用一種藥來治。我到各藥材店裡去買這藥,都買不著,所以我母親的病一定治不好了。』
舍利弗一聽,說:『那你究竟要買什麼藥,告訴我一聲,我可以幫你去找。』這個人就說:『我所需要的藥就是人的眼睛,若有人的眼睛,就可以把我母親的病治好了,這是醫生說的。但是我到各藥材店去買眼睛,沒有一個藥材店說有人眼睛的。』當時不像現在,現在就有眼庫,保存眼睛,可以換人的眼睛,或者可以做藥品; 當時科學沒有這麼發達,所以眼睛這種藥品就沒有。
舍利弗說:『這沒什麼問題,你只要用眼晴,我可以布施一隻眼睛給你,你拿回去給你母親治病。』\ 『好啊!你真能布施嗎?不是說假話嗎?』\『唉!說什麼假話!』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珠挖出來。挖出了,很痛的,但是還忍著,就把眼睛給這個哭的人。這哭的人拿起一看,又看看他,說:『啊!你弄錯了。』\『怎麼弄錯了?』\『我母親所需要的是左邊的眼睛,你現在給我的是右邊的眼睛,這個不對了!你右邊的眼睛不能治我母親的病。』說完了,把這隻眼睛拿起摔到地下,一摔,就摔碎了。摔碎了,舍利弗這一回,啊!考不上了。我常說有這幾句話:
一切是考驗 看爾怎麼辦
對境若不識 須再從頭煉
那麼舍利弗把右眼挖出來了,人家是要用左眼,他捨不得了;捨不得,就退回來了,說:『唉呀!這個菩薩道,真難行,我還是要去做比丘好了。』所以退這個菩薩位,又回來做比丘。你看!大智舍利弗行菩薩道都不能難捨能舍,何況我們平常人呢!不要說要我們的頭,就要我們的眼晴,不一定就捨得。所以這個布施,行所無事是不容易的。
那麼外施還容易,內施不容易。內施就是頭目腦髓,甚至於自己整個身體都布施。各位想一想,能不能做到這種行菩薩道的程度?若不能到,那你切記不要自滿,不要說:『喔,我是個什麼大修行人哪!或者發菩提心的啊!』你發一發菩提心,要經過考驗才甘心呢!考不上,那還像讀書的學生,沒有及格一樣的。
這次我到越南,有位法師,他有一個皈依弟子,能言善辯。他說什麼?他說:『我們在家人也不殺生,也不偷盜,也不邪淫,也不妄語,也不飲酒,這和受戒是一樣的,何必又要去受戒呢?』和他師父常常這麼辯論,他師父也沒什麼話講。這次,他又拿這個話對我辯論:『我們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受戒,只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守五戒嘛! 何必又受戒呢!』\『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你在家裡讀書和在學校讀書一樣的嗎?你在學校里讀書,會得到一張畢業證書;若在家裡讀書,有沒有人發一個證明書給你呢?』他一聽我這麼講,說:『這個有點道理。這個有點意思,啊!還是要受五戒。』還是要經過考驗,要經過證明的。我說:『那你明白了,我也不用再對你說什麼。』
我相信各位也有這種情形的,也有說:『我們在家居士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不需要拜師父,也不需要受戒,這麼就算了,我們就是大居士,我們或者比出家人都有修行。』為什麼你要這樣想?為什麼不想:『喔!我很慚愧的,我明白佛法太晚,修行功德不如人!』為什麼要想自己比誰都好?人的習氣就是這樣,自己本來不如人,但是覺得:『喔!我比誰都好,我比誰都好!』你看!各行各界都有這種的痲煩,都覺得我比誰都好。一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菩提心就不容易長大。你要沒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沒有唯我獨尊的這種思想,不要『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釋迦牟尼佛可以這樣說,我們是佛的弟子不可以這麼驕傲,不可以覺得:『啊!我比任何人都高。』其實比任何人都高,那又有什麼用?莫如和一切人都平等,人還不會討厭你。你若比人人都高了,譬如人現在五尺高,你長一丈高,人人看見: 『喔!這是個什麼?』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怪物,各處開展覽會時,一定拿去展覽的。人家都五尺高,你一丈高,拿到那兒展覽,這是一個——廣東話叫高佬,國語叫大個子。拿去展覽,這沒有什麼用的。修行人一定要把這個須彌山打倒,什麼是須彌山?就是我們的貢高心,就覺得我比誰都好,誰都不如我。就因為這一個念頭,就把我們的道業都障住了。
布施,又有法施。法施就是為人講經說法,以法來布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切布施裡邊,用法來布施給人,這是很重要,很要緊的。因為假如有人明白佛法,依法來修行,這樣乃至成佛,這個成佛的人就是你幫助他成的。你幫助人成佛,那麼人也會幫助你成佛。這叫自利利他。但是還是說回來,也不要存這個心,也不要說:『喔!我幫助人成佛了,將來他成佛,我也成佛。』你發願讓人人都成佛,我不成佛,那才真是菩薩發心。我就願意幫助人成佛,你們誰願意成佛嗎?我都願意幫助他成佛。
講到這兒,我再對你們說一說我在美國狂的樣子。怎麼狂?我對大家說,我是個工程師,I am an engineer.什麼工程師呢?我說我是造活佛、造活菩薩、造活祖師的工程師,誰願意做活佛,就到我這個工廠里來。什麼工廠?就是金山寺。金山寺不是我的,可是我在那兒暫時做一個工程師。那麼誰願意做活菩薩、活祖師,都可以來,我是來者不拒,往者不追。誰願意來,你是做祖師的材料,我就造一個祖師;你是個菩薩的材料,我就造一個菩薩;你是佛的材料,我就造一個佛。我這個佛不是木雕的,說你這工程師造一個木頭佛像、鐵的佛像、銅的佛像,或者金的佛像、銀的佛像。不是的,我造一個活的佛像,是有血有肉的佛。誰願意做,我都願意造,所以我不主張造廟,我主張造佛。
怎麼造法?就是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沒有錢,真修實證,要認真腳踏實地去做。怎麼苦也要受,怎麼難也要受,要忍、要受。所以這一些美國的青年,都是沒有超過三十歲,都在這個地方想試一試,看看倒是怎麼樣?因為這個,就有十多個美國人來出家。在過去,西方人出家的人也有,但是很少很少的;那麼現在開始,西方人對佛教有一點點認識。在過去,西方人想研究佛法,沒有什麼經典可看;現在我們大家共同研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那兒有四、五十個人,天天從事翻譯的工作,這也叫法的布施。我們在西方轉正*輪,我們是要正法,不要末法的,我們要人修道證果,不要沒有真正實證的,也要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所以這也是法施的一部份。
除了財施、法施,又有無畏施。人有時會有一種恐怖的事情發生,這種恐怖的環境現前了,嚇得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忐忑\』兩個字就是 『上\』下邊加一個心,『下\』下邊又加一個心,忐忑不安就是心裡七上八下,心裡跳啊跳啊,很不平靜的,這都是恐懼的表現。所以《四書》上說:『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你一恐懼,正念就不現前了;正念不現前,就會誤入歧途,或者走錯路。那麼在這個時候,需要善知識來安慰他,幫助他。這個善知識到這兒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就會幫助你。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誰有怖畏,觀世音菩薩都能幫助他沒有怖畏,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沒有事了!』這是安慰。或者你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世界上是有真理、有公理的,這件事情對你不會有什麼痲煩,你不要恐懼,心定一定就會好了!』你這麼對他一講,他就覺得沒有恐懼了,這叫無畏施。
那麼布施是一度,布施度慳貪。第二度就是持戒,『為什麼要持戒?這才是胡鬧!他們佛教里,又是五戒,又是八戒——豬八戒,又是十戒,又是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 又是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啊!太痲煩了,這才沒有意思呢!』那個不懂佛法的人就這麼批評。其實這個戒,怎麼叫戒?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把你的一切惡停止了;防非,防備你的過錯。你要是惡不止,則善不生;善不生,就不會發菩提心;不會發菩提心,就不會結菩提果。就有這麼大的關係, 所以一定要止惡防非,也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諸惡不作就是眾善奉行,眾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你翻過來就是菩提。你諸惡不作,也就是煩惱即菩提,你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煩惱的外邊另找菩提心,你把煩惱變過來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頭上安頭,說是:『把我這個煩惱斷了。\』不要斷,煩惱不要斷。這是我的說法,其他的法師不這樣說。不要斷,要轉!你若一斷,煩惱即菩提,你把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斷個什麼?有什麼可斷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回頭是岸, 你只要覺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煩惱。煩惱的本身,菩提就在煩惱裡邊,煩惱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會用,也就是煩惱。不要在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另找菩提,這是錯了!因為做惡也是你這個人,做善也是你這個人,發菩提心也是你這個人,生煩惱也是你這個人,成佛也是你這個人,做鬼也是你這個人;不是另外去找一個。所以說:
若人慾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若人慾了知\』,你要是想明了,『三世一切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應該觀看觀看法界的這種情形,『一切唯心造\』,這一切一切都是由自心造出來的。自心可以成佛,自心也可以做菩薩、聲聞、緣覺, 也可以升天、做修羅,又可以做人、做畜生、做鬼、墮地獄。所以有人說他是信佛的,卻還問我說:『法師!我對佛法很相信的,但是對於鬼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有鬼。』我就問他:『你相不相信有佛呢?』\『我相信有佛!』\『那你相信有佛,佛就是鬼!佛是鬼修行成的,你怎麼連這一點都不懂?』所以說\『做佛也由它』。人這個\『心』字寫得很好:
三點如星布 彎勾似月牙
披毛從此起 作佛也由它
『三點如星布\』,三點好像星星在天空那兒排布著。『彎勾似月牙\』,心的彎彎勾,好像一個月牙在那兒。『披毛從此起\』,披毛戴角也是從這個心做的。『作佛也由它\』,作佛也是從這個心,所以頭先說『一切唯心造\』。
佛說一切法 因眾生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無心便是道,你若真能無心了,『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內觀心,連心都沒有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外觀形,也沒有一個形相了;『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遠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也都沒有了,遠看這個物也沒有了。『三者俱無,唯見於空』,這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俱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觀這空也沒有了,再那空都沒有了。三心已掃,四相已飛,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這時,連真空都沒有了。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所空也沒有了。無真空、無太空、無欲界、無色界、無想界、無思界,粉碎虛空, 『湛然常寂\』,這時候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無所寂\』,在靜也沒有了的時候,『欲豈能生\』,欲就是慾念,慾念不生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靜』,你能慾念不生,沒有欲了,這就是真淨,真正清淨了。能這樣,這還是修行的一個小境界,不是全體大用。但是也必須要經過這個小境界,然後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這種境界。
說起這個,你們都不相信的;六根互用,眼睛能吃飯,也能聽聲,也會說話。說:『這個我不相信。\』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但是我一定要說。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種的神通,都有這六種的能力,這叫六根互用,六根互用得到圓通自在。這是不容易的,不是我這一說,你就會了,就得到六根互用。若這樣,那我就永遠不要講經了,因為一講,你就懂了,還講它做什麼?
持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種境界,要是你能真正去做,這時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那個境界:『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你知道嗎?』這一聲,把那個惠明嚇得開悟了。我現在講的聲音也很大,可是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開悟?這種境界,是真持戒。戒,一定要持,修道不持戒,那不會成就道業的,所以持戒是很要緊很要緊的!因為這個,出家的比丘一定要受戒,在家的居士也一定要受戒。你受了戒,然後才能得到這個證明書;若沒有受戒呢,就得不到畢業證書。你看有很多人自己讀書,讀的書也很多,但是得不到博士的學位,就因為沒到學校去;那麼持戒也是這樣。
戒, 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時間的關係,只說個大概。你們記得能以『不思善,不思惡』,到這個境界,這是真持戒!持戒就度毀犯,你若盡犯過錯,就要持戒。我們人很奇怪,你叫他守規矩,他一定就要犯一點規矩;你若不叫他守規矩時,他反而不犯規矩。你叫他受戒,『喔!我就要犯戒,試試看是個什麼味道?』犯了戒, 看看這個味道是什麼樣子?沒有旁的樣子,只是墮地獄。以上是第二度持戒。
第三度就是忍辱。這個『忍\』字,我們都知道,就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好像用刀扎心那麼難忍、那麼痛。那麼痛,還要忍!所以說:『忍字心上一把刀。\』這一把刀不容易受, 可是你若能受了,能忍,這就是有辦法了。所以佛說這個『忍\』字,我們又要忍苦、忍熱、忍飢、忍寒、忍風、忍雨、忍法,一切一切都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還要受,所以我常說這幾句話。這是很淺很淺地說忍:
忍是無價寶 人人使不好
若能會使它 事事都能好
『忍是無價寶\』,忍就是個無價寶。『人人使不好\』,可是人人都不會用它,一忍、兩忍、三忍,就不能忍了,火里冒煙了,就像炮竹響,所以說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你若會使用『忍\』字,『事事都能好\』,無論什麼事都會好的,都不會有什麼煩惱發生。忍,又有法忍,我們研究佛法也要有一種忍耐心。佛法深如大海,我們不要一見著佛法像大海,就望洋興嘆了:『哎!海這麼大,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水都吸乾了?唉!沒有一天可以吸乾它的。』就好像佛法這麼多, 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經典都完全明白,都看完、讀完,都了解了?不要有這種思想,你有這種思想,那對於法你就沒有忍了,沒有法忍。
生忍、法忍,還要有一個無生法忍,忍有這麼多種。所以各位要迴光返照:學佛多少年,脾氣還沒有改變,這一點要特別憂心哪!不可以馬馬虎虎的。我知道不但居士對忍這一度不能修,就是出家人也不容易修的;忍辱仙人有的時候都忍不了的,有的時候都會發脾氣的。忍辱就度嗔恚,若好發脾氣的人,就應該修忍辱行;你修忍辱行,就度過嗔恚的彼岸了。
第四度是精進。我們天天講六度,可是天天都要懶惰,不精進,明知故犯。知道精進是好,但是就不依法修行,一定要懈怠。甚至於——我說這話,各位不要多心——吃完了飯,一定要睡睡午覺,休息休息;若不休息,這一天就覺得不舒服。這是天氣熱的關係,大約也是熱帶的一種習慣。那麼在舊金山金山寺,哪一個人也不準睡午覺的,所以到外邊也習慣不需要睡午覺。
這個精進,要把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要錯過。古人說: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寸金失去容易得 光陰失去難再尋
各位!由這幾句古人所說的『廢話\』,我們應該把它拿來做一個擦心的東西,擦一擦我們心裡懶惰的習氣,把懶惰的習氣用這個『廢話\』擦去。古人又說:『一寸時光,一寸命光。』你看,這話說得多重要!一寸時光就一寸的命光,這一寸的時光過去了,我們就少了一寸的命光!聽見了沒有?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不要以為:『啊!他那麼老了才學佛法,我也等八十歲以後再念佛好了。』哈!你等著活到八十歲?你有他那麼大年紀就好,你不要二十歲就死了,二十歲就死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各位不要等著,今天知道佛法好,今天就要努力,不要等明天。你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明天再有明天,哪個明天是你修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了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成佛的時候?各位,想一想、想一想!在這個地方要痛下決心:『我絕對不等了!』不要 wait a minute (等一分鐘),waiting一個minute,兩個minute,三個minute,喔!不知道waiting多少個minute。說是等一分鐘、等一分鐘、等一分鐘,等一分鐘就不知錯過多少分鐘了。
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你看古來在因地佛修道時,站在佛前七日七夜,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睛恭敬於佛,站了七天七夜,這才是真正精進,真正修道!站了七日七夜也不知道疲倦,你說這種精進,想一想我們能不能站在佛前七個鐘頭,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睛地來瞻仰佛?沒有過。沒有,那還是不夠功夫!各位不要自滿,不要以為我不得了了。有什麼不得了?你有什麼超人的地方?我所說話,就是很多人不願意聽。
古來的人,又有這樣修行的,例如藥王菩薩因為供佛把身體都燒了,用棉花把身體纏上,灌上香油,點著了,來供養佛。我們燃一根手指頭,就叫痛得不得了;燃一個臂香,也覺得不知幾辛苦。要是把身體燒了,絕對辦不到!一定向後轉的,我不行。你看!這是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根基了。過去諸佛菩薩為求道業,布施身心性命求法。有的人就說了:『哎!這個!我認為很笨的。』所以你就很聰明囉!這麼久的時間也不肯布施,也不肯那麼樣苦幹,這真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沒有那麼精進。
精進就度懈怠,懈怠就是懶惰,就是於佛法不肯精進,不肯用功修行。你看他去跳舞,就有精神;拜佛,啊!不行了,拜佛拜多了,頭髮昏。可是去跳舞,在舞廳里蹦蹦跳跳的,也不頭昏,很精神,回來說:『啊!今天玩得真好!』你來回這麼一比較,就知道我們人是修道精進?還是貪玩精進?
第五度是禪定,禪定度散亂。禪,所謂『久坐有禪,久住有緣。』你在什麼地方住久了,就會有緣。你坐禪,坐得時間久了,也會生出定來。禪是梵語,中譯是『思惟修\』,又叫『靜慮\』。靜慮,就是把你的妄想沒有了,清淨其心。所以這個〈淨行品〉,你若不淨心,就不會有淨行。你心裡不乾淨,行為一定不乾淨的;你心裡一定要清淨了,行為表現出來才能清淨,所謂『以行於示,示之而已。』憑你行為的表現,就是你清淨心的表現;你若沒有清淨的心,就不會有清淨的行,所以這個禪定是很要緊的。
禪定有四禪八定,有現前九次第定,《楞嚴經》上有九次第定。各位若要研究禪定這一度,要自己去用功坐禪,並且研究《楞嚴經》。《楞嚴經》對禪定的幫助是很大的,所以各位要是想真正研究禪定這種功夫,就要熟讀《楞嚴經》。禪定就度散亂,你若散亂心、妄想心太多,就修禪定。
第六度是般若, 般若是梵語,中譯是『智慧\』。為什麼不直譯智慧?因為多含不翻。智慧只有一種講法,般若有三種講法,有文字般若、觀行般若、實相般若,因為有這三種的般若,所以就譯音不譯義。般若度愚痴,愚痴眾生就熟讀般若。《大般若經》六百卷,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翻譯這六百卷《般若經》時,『桃開六度\』,桃花在一年間,曾經開過六次,這就是一種樹神獻瑞,來表示《大般若經》降臨震旦(中國)。那麼當初玄奘法師翻譯《大般若經》時,就有這一種祥瑞,所以現在能聽《大般若經》的人都是稀有難得。
以上是六度,前面所說第七『滿菩薩行\』,就要修六度萬行。現在解釋經文,『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這一開始來設問答,就是這位智首菩薩來發問。
爾時:就是說〈淨行品〉這個時候。在這個時候法會大眾之中有一位智首菩薩,是一切菩薩中的一個大菩薩,也是菩薩裡邊很有德行的一位菩薩,他向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了,就是請問。那麼他這個問是不是他不懂?不是的。這都是法身大士示現來互相問答,令眾生知所遵行,知道怎麼樣去修行。
智首:智慧之首,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菩薩。菩薩:什麼叫『菩薩\』?很多中國人說:『去拜菩薩啊!』你問他:『什麼叫菩薩?』他把眼晴睜得大大的,沒有話說,卻說:『菩薩就是菩薩嘛!還什麼叫菩薩!』這就叫\『豬八戒吃了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菩薩也是梵語,具足叫菩提薩發,因為中國人願意省文,願意說話簡略一點,所以把『提\』字和『發\』字都去了;又有的讀『菩提薩埵\』,好像〈大悲咒〉那個菩提薩埵,也就是菩薩一個具足的稱呼。那麼具足叫菩提薩埵,或者菩提薩發,英文叫Bodhisattva,這是梵語,它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因為它不是中國的語言,所以就不知道。那麼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就永遠不知道,就算了?這不可以的,我們應該要明白它的意思、它的義理。所以我們聽經就是對這一些個名詞要認識清楚;不然,方才講的:『你去拜菩薩。\』為什麼要拜菩薩?你去拜拜鬼,不也一樣嗎?
菩薩,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就是一切的眾生。菩薩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我們有情沒有覺悟,他已經覺悟了,已經自覺而且又能覺他。因為自覺,是有情中的覺悟者;又能覺他,他不但自己覺悟了,又能夠幫助其他的眾生覺悟。菩薩又叫『大道心的眾生\』,又譯成『開士\』或『大士\』。那麼佛叫『無上士 \』,菩薩又叫『有上士\』,這都是菩薩的名字、名稱。
這一位智首菩薩,他因為有智慧,所以就明白怎樣來請問佛法,他問文殊師利菩薩言:文殊師利也是梵語,譯為『妙吉\』,所以有時就叫妙吉祥菩薩。言,就是說了;智首菩薩對妙吉祥菩薩就說了。這位妙吉祥菩薩也是有大智慧的——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因為智與智通,智與智和,他這個智首菩薩和這個大智菩薩,彼此都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可以說是知音,也可以說是知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麼他們設這些法來問答,也是要大家互相了解,他才問文殊師利菩薩。
B2、陳所疑之問分二 C1、一段總問其果 C2、後十別明
今C1、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智首菩薩稱了一聲文殊師利菩薩,佛子:佛為法王,菩薩就是法王的弟子,這佛子,有的人講是佛的兒子,其實這是佛的弟子。文殊師利是菩薩中的一個上首,是法王之子,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智首菩薩稱他為佛子。
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這個修行的菩薩,這一位菩薩沒有一定是哪位,就是所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都包括在內。甚至於過去的菩薩、現在的菩薩、未來的菩薩,都包括在這一段經文裡邊,所以沒有稱名,而只說菩薩。智首菩薩問:『這個發心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身語意業清淨,沒有過失?要怎樣修行才能三業清淨?』這個地方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你勤修戒定慧,身語意業就沒有過失了;息滅貪嗔痴,貪嗔痴不單沒有了,而且過失也不生了,這就是菩薩能得到三業無過失的一種方法。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這個『云何\』上邊,還應該有『菩薩\』兩字,不過翻譯經典的人省文,沒有加上『菩薩\』兩字,就用上邊這個『菩薩\』兩個字貫串到下邊這一句。我們研究經典的,應該知道這一段文還是說菩薩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不害:是不妨害,就是身語意業清淨了,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破壞它。這要怎麼樣?就要有『堅、誠、恆\』。菩薩修行要有堅固心、誠心、恆心,不要再被染污法把身語意業破壞了。菩薩修行要時時刻刻都特別謹慎身語意三業,不造一切惡,願修一切善。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再問,菩薩得怎樣才能得不毀犯身語意清淨呢?前邊是不能破壞身語意。這個是不可毀犯。破壞,是或者由其它的境界來破壞;毀犯,就是自己有時不小心就犯戒了,身口意三業不清淨。這得怎麼樣?就要常常持戒,就不能毀犯身語意業了。
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菩薩得怎麼樣才能得到不能破壞的身語意業,修得清淨身語意業,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都不能破壞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我們人發心,有的時候發了幾天就退了。譬如發心修道,或者修習坐單這個法門;修習坐單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坐在那地方,怎麼樣也覺得沒有躺著舒服。好像在我右邊這個大個子,他也坐單,他說:『坐單的人應該把床搬走了,若有張床,坐到那兒就想躺著;若沒有床,想躺也沒地方躺了,就要坐著。』所以他練習坐單就有這麼個感覺,有這麼個經驗。那麼想要躺著,這就是退轉了;雖然有床,又不躺、又不臥,這是不退轉。身語意本來是清淨的,你若一不注意小心,就又犯了過錯。最容易犯的就是打妄語,無論哪一個人都很容易不知不覺中就打了妄語。打了妄語,還要給自己做一個辯護律師,說:『我不是打妄語呀!我這是說方便語。』自己給自己辯護一下。你看,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習氣,不承認自己的過錯,這都是退轉。
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不可動,就是不可搖動。身語意業修持得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來了,都不會搖動自己的身語意,所以就不會造惡業了。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了: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這種殊勝的身語意業?他不單不造惡業,而且還成就善的功德、殊勝的功德。
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就是把染污心去了,自然就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
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染污的身語意業?沒有染污就是清淨,也就是前邊所說的那個清淨,你染污心沒有了,也就是清淨心了。
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那麼菩薩發心,怎樣才能得到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幫助身語意三業清淨。人為什麼造惡業?就因為般若智慧不現前。般若智慧不現前,愚痴心就做主了,所以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身語意業也都不清淨了;你若有智慧,用智慧來領導身語意,自然就會清淨,也自然就會聰明有智了。
C2、後十別明分五 D1、一段明異熟果 D2、四段明士用果
D3、二段明離系果 D4、一段明增上果 D5、二段明等流果
今D1、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第二段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得堪傳法器\』。
云何得生處具足:這是說菩薩修行,怎樣才能得到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圓滿道果了?怎樣才能這樣?就是要去修行。生處具足,就是這一生成佛了。
種族具足:這就是生在尊貴的家裡。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羅門、做生意的、要飯的。要飯的這種貧賤的種族,印度的廟裡都不準他們進去拜佛,說他們太邋遢,太賤了。在印度,種族的觀念很重,甚至於貧賤的種族要走那貧賤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別得這樣子!那麼種族具足就是生尊貴家,不生到貧賤的家庭,要飯的家庭。
我這次到亞洲來,首先是回到台灣,見著台灣我們的同胞,非常歡喜!以後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個時期,打了一個佛七,又到了泰國。泰國的天氣非常地炎熱,比台灣這兒熱得厲害,真有點過不慣那麼熱的生活, 所以我說快點走,就到印度去。到了印度,所看見的是什麼呢?就是滿街都是餓得面黃肌瘦的要飯的。這要飯的有多少?有蒼蠅那麼多。你坐著車從街上一過,前後左右就滿了,都是要飯的,伸著一個碗,不知道他們說什麼?我聽來好像是說:『南無佛,南無佛。』是不是這麼說?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錢。這是印度唯一的特產,要飯的人最多。還有,印度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潔,人到處隨街吐痰、小便,到處都是牛糞、狗糞這些東西;所以在印度關於衛生的問題是談不到的。
我們去朝佛的八大聖地,這八大聖地,每一個地方都沒有清潔的維護,都很邋遢的。它那麼邋遢,你進門口,他還叫你把鞋脫下!那個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糞、狗糞, 但是他叫你把鞋脫下,沾得襪子上都是沙和泥上。到了佛殿叫人脫鞋,這還可以;他不是,就在那個院子裡,就叫你把鞋脫下來。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它脫鞋,你說奇怪不奇怪?不單不叫脫鞋,他還讓它們把這些骯髒的東西拉到那地方,他們也不管。
還有政府里導遊的人,就是要飯的,一邊導遊一邊伸著手和你要錢,你看!買火車票,三等的火車上沒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還擠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於都有人擠死在火車上。二等的車票也是那樣,你只可買頭等。買頭等火車票,要先給一點黑錢,沒有黑錢,無論誰,他也不賣,印度的情形就這樣!佛的各處聖地,也沒有一個完善的保護,所以我這回到印度,看見這種情形,很痛心的!也沒有人在那兒修行,也沒人在那兒保護。這樣莊嚴的聖地,都很荒涼的樣子。
那麼種族具足就是不生貧賤的家,生尊貴的家。怎樣才能種族具足?也就要修種種尊勝的法門、高尚的法門,才能得到種族具足。
家具足:家,就是每一個人出生的家庭。家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過去生中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都是色具足,相貌圓滿端正。那麼下邊這一句又說相具足:色是顏色,相就是三十二相也具足。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見,不生出邪知邪見。
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幫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認識修行的法門;真認識修行的法門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沒有智慧,就不會認識;不會認識,就不會修行,所以這慧具足也是要緊的。現在智首菩薩問怎樣才能慧具足呢?
行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門具足?
無畏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恐懼這種具足?
覺悟具足:怎樣又能得到覺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D2、有四段明士用果分四 E1、慧為撿擇 E2、力謂修習
E3、善巧謂智 E4、道品助修
今E1、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這是第三段,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成就眾慧\』。
云何得勝慧:智首菩薩又說,怎樣才能得到殊勝的智慧?
第一慧:怎樣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最上慧:怎樣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最勝慧:怎樣又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
無量慧:怎樣才能得到無量的智慧?
無數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數那麼多的智慧?
不思議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智慧?
無與等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再可以和他比的這種智慧?
不可量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以稱量的那種智慧?
不可說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說的那種智慧?
E2、力謂修習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第四段智首菩薩問如何『具道因緣\』。
云何得因力:怎樣得到正因的因力堅固?
欲力:怎樣才能得到欲力,自己願意修的這種力量堅固?
方便力:怎樣才能得到方便這種的力量也是堅固?
緣力:怎樣才能得到緣的力量堅固?
所緣力:怎樣才能得到所緣的這種力量堅固?
根力:怎樣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堅固?
觀察力:怎樣才能得到觀察的力量堅固?
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止\』。毗缽舍那也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觀\』字。怎麼叫止呢?止個什麼?怎麼就可以止呢?這個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種靜的意思;觀,是觀察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叫『止觀\』。佛教的名詞是很多很多的,講這個止觀,修習止觀,怎麼叫止?怎麼叫觀?止個什麼?觀個什麼?都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在這個講經法會,都不用那些個古有的名詞。這個止,止什麼?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淫慾心,止你的無明,要生出一種智慧。觀察你是不是還有無明?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妄想?觀察你是不是還有淫慾的心?這樣比較合用一點。
又可用兩句古詩來把它說明了,這兩句古詩是什麼?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萬物靜觀\』,也就是止觀。你能止觀了,就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說的格物的功夫。怎麼叫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慾,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除物慾,返本還原,明心見性,然後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來。智慧生出來了,才會修行,所以這止觀是很要緊的。萬物靜觀,那個止也就是個靜,靜止,在英文上叫guiet,就是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停止了。甚至於你修止觀修得呼吸都停止了,脈搏也停止了,說那是不是死了?不是。
所以在儒教里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個什麼?能得個什麼?能得一個明白。明白就是觀察力所產生出來的, 也就是『四時佳興與人同\』。四時,是春夏秋冬;佳興,就是最好、最高興的事情。最高興的事情不要自己獨有,不要自己獨占,和所有的人來一同歡喜,一同快樂,所謂『與人同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你單單自己一個人得到快樂,這還談不到是真正的,你要能和所有的人都得到這種的快樂。
那麼止觀,把一切的妄念習氣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來觀察。這個止,古人又說: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你若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侮辱就是外人對你不客氣。你若不知足就有一種貪心,有一種貪心就會受到侮辱。因為你貪,其他人也要貪,那麼彼此都有貪,就會生出一種鬥爭來。有鬥爭就是優勝劣敗,力量大的就可以把力量小的壓迫,小的就受到侮辱。你若常常知足,不去貪,就會沒有侮辱。『知止不殆\』,你若能知道所止,無論做什麼都能知止,也就是不妄貪,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循規蹈矩的,能這樣就不會有危險。你要是不知足、不知止,就會受到侮辱和危險。
修止觀的人,先要停止貪。你把貪停止了,再觀察你的貪根還有沒有?所以下邊這一句就是思惟力:有這止的力量了,又有這觀察的力量了,就要思惟。這思惟也就是禪定,禪是梵語,譯為靜慮,又叫思惟修。那麼你思惟修,也就是思惟你能生出一種定的力量。
止觀講起來很多的道理,不過我們現在可以這樣講。怎麼講?拿它當戒來講。止,就諸惡不作;觀,就要眾善奉行。你能諸惡不作,就是止;你能眾善奉行,也就是觀。
我們人修行,不要知道得太多;知道太多,不去修行,反而誤事。你盡仗著口頭禪,口頭三昧,說得是很妙的,行得就很不妙,那是沒有用的,就好像開謊花,不結果一樣,花是開得很美麗的,但是沒有真正的果實成熟。
E3、善巧謂智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這是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第五個問題,如何『於法善巧\』。
云何得蘊善巧:蘊,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都知道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別名,觀世音菩薩就叫觀自在菩薩。雖然說觀世音菩薩叫觀自在菩薩,但是每一個人應該要知道,我們都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 我們也可以迴光返照來觀自在,觀察觀察自己在不在?自在、不自在?若在了,還要自在,單在而不自在,那也是自己跑了,不自在了。不自在,就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你要也自在了。怎樣才能觀自在?你要看破,一切一切都看破了,一切一切都沒有執著了。看破,沒有執著了,就把一切的貪嗔痴都放下了。貪嗔痴放下,就會得到自在;你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自己就會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那跑的地方就遠囉!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獄,這樣子各處去跑。跑,就在六道輪迴里轉,轉來轉去,轉去轉來,總也跑不出去這個六道輪迴。為什麼你這樣?就因為你不自在,沒有看破放下,所以就不自在,就跑了。
這也可以說你做不得主,自己不能說了算,所以被六根六塵來支配。觀自在菩薩,你若能觀自在,就是菩薩;若不能觀自在,是什麼?哎!那就或者是鬼,或者是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修羅,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 沒有一定了,沒有一定的名稱。因為各處跑,跑到哪一類去,就是哪一類,所以沒能觀自在菩薩。沒能觀自在,就成不到菩薩;若能觀自在,就可以叫菩薩。你就是觀自在菩薩,還得要修行;若不修行,還是不行。修什麼?修深般若,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修深般若,就是修大智慧;修大智慧,才能到彼岸;你能到彼岸了,然後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色受想行識,在《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也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於想行識都是這樣,都是空的。那麼現在講五蘊善巧,善巧就是善說五蘊法,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說明五蘊,使令眾生明白五蘊本來是空的。
界善巧:這個界就是十八界。什麼叫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再加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和六根、六塵合起來叫十八界。因為六根對著六塵,中間就生出六識,這是十八界。六根就是令我們打妄想的一個開始,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愛觸、意就緣法。眼睛見著色塵,就被色塵所轉,而沒能轉這個色塵。你若能『眼觀形色內無有\』,眼睛看這些形形色色的,內裡邊沒有。『耳聽聲音心不知\』,耳朵聽著一切聲音,自己心裡不知道,這就不被聲塵所轉。說是:『這個事情是做不到的,如果眼睛見色,裡邊也沒有;耳朵聽聲音,自己心裡也不知道,這不和土木金石沒有分別了嗎? 土木金石沒有這些分別心,但是它也沒有成道業,我們人怎麼可以這樣呢?』就因為你不可以這樣,所以就有那麼多的掛礙;你若能這樣,那就放下了,就會得到自在。
眼不被色塵所轉,也不會貪著美色,也可以說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要證得初果,才可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入流果\』,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色聲香味觸法都無動於衷了。所以古人才說:
終日吃飯 未吃一粒米
終日穿衣 未著一縷紗
有人說:『這真是打大妄語,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那他吃什麼來著?他說一粒米都沒有吃,這不是打大妄語嗎?』你若到這個境界,也可以這樣打妄語;沒有到這個境界上,不可以假借的,不可以說:『喔!我也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那你真是打妄語。你若證得這果位,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這可以說:『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當然沒吃一粒米,我絕對證明他不是打妄語,他吃很多粒嘛!當然不是一粒了,所以說沒吃一粒米,這不是打妄語,是真語、實語、如語、不妄語。
『終日穿衣,未著一縷紗』,他天天穿衣服,不是穿一條線,這也不是打妄語。單單一條線穿到身上,根本就沒有用的;所以穿很多條,這是很老實話,不過聽起來好像說:『喔!他連一條線都沒穿,那麼他沒有穿衣服啊?』不是的,他穿很多。那麼這樣,穿的雖然很多,他是無心,吃也無心,穿也無心,不著住到穿衣吃飯了。不像我們凡夫,一天不吃也不可以,一天不穿衣服也不可以。
講到這個地方,我為你們講一點美國的和尚沒有褲子穿,美國的和尚沒有房子住,美國的和尚沒有飯吃,你們相不相信?怎麼說美國和尚沒有褲子穿?美國這個國家, 物質豐富,美金是世界上有名的。但是我們這一次到印度,有一個中國和尚就問我們:『這個美金,我聽說是金的,究竟是什麼樣子,我沒看過,你好不好給我看一看呢?』追著這兩個美國和尚,追前追後就要看美金,這兩個和尚怎麼樣?把美金都帶到褲袋裡頭,也不拿出給他看。所以這箇中國和尚始終沒有遂心滿願,沒有看見美金,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美國那麼多美金,但是出家的和尚沒有褲子穿,你們覺得這個話有沒有點意思?
就是我左邊這位矮的美國和尚(恆由),和這位高的美國比丘(恆具),他們兩個發願三步一拜,從舊金山拜到西雅圖雲石山,一千一百五十個英哩,也就是三千四百五十個華里。他們為什麼要三步一拜?就因為看見這個世界戰爭很厲害,災難很多,人都想不到的災難,很多時候就現出來了。好像地震、颶風,種種天災人禍,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情形。那麼他們就發願祈禱世界和平,為全人類求幸福。本來他們想用點省力的方法做這種工作,但是他們也沒什麼神通,也不會念什麼牙疼咒, 所以只可以苦行了,就發願三步一拜。
那麼三步一拜,他們也沒有什麼計畫,也沒有預先徵求一點三步一拜的基金,或者三步一拜的衣服、三步一拜的飲食,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拜,拜了三、四天, 我左邊這個矮的和尚,就把褲子拜壞了。本來他就是個老修行,在我們廟上,是有名的神仙。怎麼叫神仙呢?因為在我廟上,後邊只有三尺乘六尺那麼大一個小地方,有個小花園,這花園是六尺寬。他在這個花園一邊就搭一個小茅棚,這個小茅棚上邊就用plastic,塑膠蓋著。下雨,有的時候也有雨淋到他那個茅棚裡邊,但是他也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