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關於佛化婚禮的5點爭論


時間:2010/3/14 作者:明華居士

「佛化婚禮」最早是太虛大師踐行「人間佛教」的一種方式,在台灣、香港、東南亞早已盛行,大陸近些年也出現了一些。但是,這種與佛教相結合的婚禮長期以來一直遭受著許多質疑,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存在種種爭議,那麼佛化婚禮值不值得提倡?怎樣舉行「佛化婚禮」更如法,更有意義,從而讓婚姻和家庭通過信仰得以提升?本期視點·觀點欄目邀請法師、專家學者、網友分別圍繞佛化婚禮值不值得提倡?佛化婚禮能否在寺院舉行?出家人是不是適合做證婚人?佛化婚禮的形式應該怎樣?佛教應該如何對待婚姻、家庭?5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1、佛化婚禮值不值得提倡?澳洲法界佛學會會長、本站特約評論員行願法師:佛化婚禮不是提不提倡的問題,而是如何讓佛化婚禮的舉行更如法如律,利益一切有緣眾生佛教倫理的基本原理是緣起,緣起的世間,緣起的眾生,緣起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殊性與共性。佛法不共於世間一切宗教的核心原理就是「緣起」(巴利語Paticca-samuppada),宇宙萬物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因緣離散而滅,一切都遵循緣起的法則。在《雜阿含經》卷二(大正二·一二下)中,佛陀說:「我論因說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佛法的重心是放在「有情」生命問題的解決上,同樣,佛法的弘揚也要遵循緣起的法則,不能背離緣起。眾生是緣起的,眾生的根性不同,學佛人不是人人都要出家,趨向解脫。就世間來看,就有樂於在家學佛修行的一類眾生,這是人天善法的正行,也是出世聖法的根基,出世間法是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家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中,出生、成長、成家、立業這是人生的必然過程。佛化婚禮是不是值得提倡?這是21世紀人間佛教弘揚中,佛教宗教儀式儀軌適應時代需求的一種方便形式,因為西方基督教的婚禮讓基督徒們有歸宿感,神聖感,而佛化婚禮同樣讓佛教徒們感受到三寶的祝福,婚禮男女雙方的誓言。在澳洲,一些佛教徒的婚禮都是在寺院舉行,按照佛教基本的儀式,簡單實用由寺院的住持為他們證婚,非常的殊勝如法。如果佛教徒結婚卻要到基督教的教堂請牧師證婚,身為佛教徒不覺得太奇怪嗎?所以,佛化婚禮不是提不提倡的問題,而是如何讓佛化婚禮的舉行更如法如律,利益一切有緣眾生。佛化婚禮是人間佛教弘揚中的一種方便度眾形式。人間佛教菩薩道精神是入世的佛教,它與現代社會眾生的因緣息息相關,不是隱遁山林個人解脫的佛教。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緣起的世間,緣起的眾生,緣起的修道因緣,人間佛教菩薩僧的因緣就是盡力推動世間一切善法,接引一切有緣眾生離苦得樂,趨向解脫!人間佛教菩薩行者在自利利他的弘法利生中,為莊嚴國土、淨化世間而努力!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泰寧慶雲寺住持本性法師:不提倡、不反對。或者說:默認佛化婚禮在現今社會的逐漸流行,不可避免。如何看待?其逐漸流行,說明:有社會需要。本著度生的精神,有社會需要的,只要不違法、不違戒,就要給予接受。當年,女性要入僧團,一段時間內,佛陀一直不肯。佛陀認為,女性之入僧團,對僧團是有促進,但也有傷害。後來,佛陀還是同意了。也就是說,明知有傷害,佛陀還是接受了,因緣所致啊。今天的佛化婚禮,既不違法也不違戒,也已經這樣了,給予接受乃情理之中事,不必再作爭議。但態度還應是:不提倡、不反對。或者說:默認。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宗教所研究生導師劉元春教授:眾生歡喜,佛歡喜!佛化婚禮,原本是個不需爭論的問題。因為,佛法的智慧就在於隨順善緣,成為讓眾生歡喜的增上緣。我們支持佛化婚禮,有這樣的幾點想法:第一、可以表明佛教對待人生的一種積極態度。長期以來,人們多誤以為佛教是個逃避社會現實而使人悲觀、消極的宗教。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人們沒有真正理解佛教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不知道佛教的教化特色在於從「人生諸苦」入手,從而引導大家破除短視短暫的「自我偏執」,實現精神的提升與超越,充分享受到「常樂我淨」的真實快樂。一句話,佛教精神原本在於讓人快樂和歡喜的,並為此設立了「五乘佛教」,引導大家追求真正真實的大快樂大歡喜。五乘佛教中,人乘佛教是基礎,讓人珍惜人生,脫離惡趣,在佛法真理的引導下,過好現實的倫理生活。家庭是社會最基本單元,婚姻又是家庭必不可少的媒介。婚姻家庭是人類倫理的基礎,是維持人類生存發展的核心要素。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沒有家庭人倫的合理,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和諧與祥和。沒有一個和諧的人類社會,沒有一個個和美的婚姻家庭,佛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人乘佛教就在於能夠充分肯定人生倫理的價值,並給予讚嘆和助益。佛教講出世,在於引導人們精神超越,更好的堅守人倫道德,絕不是消極避世。佛教對待社會人生的態度,是讚嘆與珍惜,是樂觀與超越。「人成即佛成」,美好的人生,便是佛的情懷,便是佛教的願景。第二、可以成為佛教導化世俗的一種教育方式。提出或者希望佛化婚禮的人,至少對佛教是不反感的或者是有親近感的。人類不論哪個民族的、哪種文化環境中的,都十分看重婚禮的舉辦,都是把婚禮看做人生關頭的一件大事。原因大概在於婚禮成為一個人人生的分野,婚禮之後意味著正式進入自己的家庭空間,開始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依循一定的社會倫理去生活去奮鬥。從此,社會增加了一個新的家庭,而這個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生活在多種社會關係之中。如何處理好夫妻關係、長幼關係、親緣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上下關係、信仰關係,等等,都將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直接關係著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穩定、社會的祥和。我們能看到的婚禮中,常常都有介紹夫妻雙方愛情經歷、心路歷程、婚姻誓言等程式,此時的新人們應該說是最為純真的時刻,他們將突顯各自的情操與品格,展示各自的信約與理想,來接受親人們的祝福與讚美——同時,也接受大家的見證與監督。假如這個時候,有人用佛法的智慧來開導新人們,如何看待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遵循社會人倫道德,如何信守社會與家庭責任,如何能提升個人品格與情操,如何能面對挫折與困難,等等問題,那麼,我們相信這是對新人們最有用的祝願!第三、可以推進佛教貼近生活的一種有效方法。婚禮是喜慶的,所以,人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新人們驚喜讓來賓們歡喜。當然,一些傳統的民俗和不良的社會風氣影響,現代的婚禮越來越奢華,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那麼,怎樣既讓人們歡喜,又能提倡好的風尚,這將成為包括佛教界在內的一種社會責任。因此,婚禮的形式很重要。佛化婚禮,如果要人們喜聞樂見,就不能僅僅滿足於嚴肅的教化功能和一成不變的規程。如何既能起到佛教教化功能又能符合人們追求喜慶的期待,既能不違背佛教的禮儀莊嚴又能契合不同社會人群的審美情趣,這是需要一種大智慧的,也是佛化婚禮面臨的最主要挑戰。佛教常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果我們能夠依據佛法精神與佛教禮儀,借鑑包括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有關民俗的經驗,加以創造,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佛化婚禮文化」,也將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有益貢獻。第四、可以凝聚佛教服務社會的一種持續力量。就世俗層面上講,人一生最重要的幾個節點是出生、成長、婚姻、病老、死亡。針對這些人生的關頭,一種宗教是否能夠參與其中,是某種宗教發揮社會影響力的基本媒介。所以,任何一種宗教都十分關注人的生老病死,並設定了針對人類婚喪嫁娶的種種功能形制與詮釋,依此增強其社會影響力與凝聚力。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等世界性宗教,都有其獨特的儀式,發揮其宗教教化與社會組織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某種宗教的社會力量,就在於其是否可以發揮對人們最基本的人文關懷精神。佛教一直講「入世」,目的原本在於對人世生活的關心與導化。但是,長久以來,人們錯誤的認為,佛教的入世修行只應當在於理性的解說,屬於陽春白雪,不能也難以面對最基本的生活倫理和形態,不能與「下里巴人」很好的溝通,甚至也不屑於參與「世俗的」生活倫理討論。因此,當談起佛化婚禮之類的事情時,還很難適應。於是,就產生了佛教被人看做「不是宗教」的極端問題。其實,佛教界早已有高僧大德們積極推行佛化婚禮的活動了。不久前,我在台灣宜蘭別院看到了星雲大師主持佛化婚禮的照片,很是莊嚴和溫馨,體現了佛教親和人間的精神。這些年,在上海等大城市裡,一些著名寺院也時常為信徒舉辦佛化婚禮,獲得社會的好評。大家在莊嚴活潑的儀式上真誠互動,營造出純淨高雅的氛圍,將婚禮轉化成砥礪信念的力量,其積極的意義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一種宗教,對待信仰者或者一般社會人群缺乏真實的關愛,缺乏對人們最基本生活的參與和導化,就將失去引領人們思考未來追求理想的力量,就將喪失親和人間的現實魅力。當然,在支持佛化婚禮的同時,也不能不提出一個擔心:切忌佛化婚禮「產業化」。也就是說,我反對寺院將佛化婚禮演變成「創收謀利」的一種手段。因此,建議準備開展佛化婚禮的寺院或者居士團體,首先應當明確一個原則:只為佛化,不為謀利。我們期待,佛化婚禮,能夠成為推動社會人倫道德發展和提升的積極力量,能夠成為佛教化世導俗的一種有效途徑,能夠成為倡揚人類文明風尚的一種媒介,為和洽人倫、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佛教教授、博導本站特約評論員徐文明教授:對於婚姻這一人生的重大事件,佛教必須滿眾生願,為之服務並對其進行引導時常在螢幕上看到青年男女在教堂結婚的熱鬧場面,便感慨為何看不到法師為佛教信徒證婚,如今佛化婚姻已經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這是值得肯定和讚嘆的。在普通人一生之中,除了生死兩頭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婚姻了,婚姻意味著一個新的家庭的誕生,也是新生命誕生的基礎,是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前提。可悲的是,在以往的佛教中,只有在人生的終點才看得到佛教的影子,以至佛教成了專為人生末端服務的「死人佛教」和「老人佛教」,看不到生命的氣息。太虛大師等有感於此,提出了「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的理念,使佛教獲得了新的生命。既然是人生佛教,就必須在人生每一個重大步驟和階段中都完成佛化,至少都有佛教的參與和影響;既然是人間佛教,就應當用佛教來改造和提升人間,對於人間的重要事件都不能迴避和缺席。因此對於婚姻這一人生的重大事件,佛教必須滿眾生願,為之服務並對其進行引導。或許有人心存疑惑,佛教主張斷除貪愛,離諸情慾,為何還要為青年男女證婚。其實完全斷除男女欲望只是對出家人的要求,不可能用這一最嚴格的戒律要求所有眾生,否則真會出現人類斷種的局面,佛教也無法傳播下去了。對於在家人來說,能夠做到奉持五戒、尤其是不邪淫就可以了。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及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站特約評論員何建明教授:佛化婚禮是造化眾生的一種形式從太虛大師提倡佛化禮儀的婚禮這個角度來看,他主要還是覺得,佛教在現代社會應更多地為現代人服務。而婚禮是現代人很重要的一種生活形式。佛法四萬八千法門,或者更多,實際上它的法門是無限多的,那麼佛法就應該嵌入社會。佛法與世法本來不二,你就是要為社會服務,至於什麼樣的服務,有的人提倡人間佛教,即佛法的人間化。其實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的佛教化和佛法化,就是怎樣把佛法套用到人間,引導大家在各種各樣是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中,變成能夠符合於佛教的要求。這樣的話,才能夠使人不斷得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不斷地提升。在一個佛教功德林裡面,由密宗大師持松主持了一場佛化婚禮,持松法師在近代的影響非常大。當時持松法師為了這個事情,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他說這是佛教里,很新鮮的一種弘法形式,具有開創歷史新局面的意義。一是通過佛化婚禮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其實跟現代社會有很密切的關係,它沒有離開我們現世間;二是讓更多的人生起佛法之心,喜歡佛法,意在弘揚佛法;第三個就是可以引導更多的人來提倡素食,培植自己的善心。持松法師還特別提到,他說佛化婚禮要注意宣傳戒淫。因為淫和欲,無論是對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是很大的一個忌諱。持松法師告訴大家,婚禮不是為了淫而結婚,而是為了人類未來的發展,為了人類的生活,為了人類的和平,為了人類更多的善心。這樣的話才能夠教導大家,什麼叫尊重佛法,才能告訴人們,佛法不是排除世間的,而是跟世間一切善法相結合的。由此可見,佛化婚禮應該是造化眾生的一個很好的形式,並且也是適應現代的一種形式。法鼓山開山方丈聖嚴法師:建設佛化家庭始於舉行佛化的婚禮,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為了提升人的品質人的出生是由於父母的結婚,父母的結婚就是建設佛化家庭的基礎。人類的社會是依靠人與人的結合,互相的支援關懷,彼此呼應照顧,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為一個和諧安祥的社會;而其中的成員,就是以男性與女性的家庭,為組成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單元。如果在一個社會體的結構中,男女之間沒有夫婦的分際,也沒有家庭的倫理,一定會製造出許多的亂源。所以,世間不論任何的宗教和哲學,乃至於現代的社會學者,都主張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關係。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既能維繫人類社會的和諧,也可促成人類子孫的綿延。男女的結合是人生的大事。結婚的儀式是證明一對男女已經成長成熟,必須負起做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倫關係的開始。從兩個單獨的個人而成為一對夫婦,他們彼此之間必須共同遵守信諾、責任、義務。所以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和結婚之後,對於人生的體驗和責任的承擔,是完全不同的。由於結婚的行為,成為風俗和習慣之後,男女結婚,舉行婚禮,便形同演戲。目的只是在向親友宣告,或者是為了取得法律上的認可;在忙碌、□張、應酬,不但自己花錢,也讓親友花錢之外,並不能為一對新人在觀念和心理上產上神聖、莊嚴、負責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兒女結婚,父母都很勞累,也讓親友破費,造成一種浪費而無益的禮俗;在結婚之後也不能保障這對新人能夠互愛互敬,白首偕老,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在佛化婚禮中,一定會勸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禮讓、互相關懷、互相諒解。要將夫婦中的另一半視為共同修行菩薩道的伴侶,所以佛教徒稱呼自己的配偶為「同修」,或彼此互稱「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有了孩子就將他們當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薩」。對於公公、婆婆和岳父母,就將他們當做成就自己修學菩薩道的「我家老菩薩」。如果能透過此種認識,彼此相待,則在遇到種種的家庭問題時,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來化解。所以我要說:淨化人間始於佛化的家庭,建設佛化家庭始於舉行佛化的婚禮,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為了提升人的品質。網友:希望大家為了正法久住,佛法常興,慎重考慮我覺得第一,寺院是清淨道場是僧俗修行的道場。第二,有悖於佛制戒律。第三,太虛大師雖提出過,但是圓瑛老和尚曾反對過,所以一直沒有執行過。我學業無成,希望大家為了正法久住,佛法常興。慎重考慮。網友:凡是正信的在家佛弟子,應該舉行佛化婚禮佛化婚禮,在佛法的三藏典籍中,是找不到明確根據的。所以,佛法並不強調佛化婚禮的重要性,凡是公開的如理如法的婚姻,都會受到認可。佛法五戒中強調「戒淫邪」,主要是指嚴禁私通,私通在佛法看來是犯罪的行為。至於佛化婚禮,對於建設佛化家庭來說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禮的舉行,已經證明男女雙方都是皈依三寶的弟子,自從結婚之後,他們所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所謂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寶並且實踐佛法的家庭,至少是一個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也必定是一個和樂慈愛的家庭。所以,凡是正信的在家佛弟子,應該舉行佛化婚禮,並且鼓勵親友們參加或舉行佛化婚禮,參加佛化婚禮的本身,也是宣傳佛法、積累功德的道場。網友:種下了因,就有了解脫的起點假設下我們己經成佛,那麼該如何度眾生是唯一目標,以馬基維雅主義者所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主義與佛相比,不及佛之萬萬一,何以故,佛為了度眾生,可以變化各類,以至畜類,地獄中,變化為世間種種相,為了徹底的慈悲,世尊甚至不惜殺人。所以,只要是對眾生有利,佛都會幹的,其次,先以欲勾牽,後漸入佛道,若先對劣根眾生以苛嚴手段,恐怕其根本無緣接觸佛教,種下了因,就有了解脫的起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