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九十面:
解【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
這一段是講諸佛如來成道都有『本跡』。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裡面就告訴我們,他到我們世間來示現成佛,最近這一次,這是講三千年前他降生在印度,說這一次,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由此可知,佛是久遠劫以前就成佛,並不是這一次真的生到我們世間,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不是這樣的情形。世尊如是,十方諸佛如來都是這樣的。阿彌陀如來,當然也不例外,他已經是多生多劫在那裡修行,修成佛了。今天在西方世界示現的才十劫。我們曉得菩薩當中,有許許多多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乃至於地藏菩薩,都是早已經成佛道,這是我們不可不知道的。
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本地並不可測』,這個「並」是統統不可測,是講諸佛。我們多半都是從相上講,就是跡相上說,我們講釋迦牟尼佛的示現,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從跡相上來說的。現在此地也就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示現成佛的跡相而說,不是講阿彌陀佛的本地,完全是從跡相上來說的。就是前面所說,『一成一切成』,這是講三身。三身為什麼說一成一切成?為什麼又說『非成非不成』?前面都講得很詳細。而且我將這個用意,也跟諸位透出來了。為什麼大師要這種說法?他的用意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一切明了,不要在這些跡相上起分別執著,這就對了。因為稍稍起一點分別執著,對我們自己的修持就造成障礙了。
我們念佛目的是求一心不亂,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的心愿。如何能將這個心愿真正圓滿成就,而不至於落空?我想這都是我們很關心的事情,當然這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除非我們是並不真的想往生,那就另當別論。如果真正覺悟到這個世間苦,真正想到要往生,那就要真乾。這個真乾,盲修瞎練一定要誤事。我們佛七期間當中,智心法師來過幾次,他告訴我,到這兒來跟我談談,他很有受用。一個人藏在深山裡頭盲修瞎練,不能成功。他學了這麼多年,還是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的,分別執著妄想沒減少。像這種情形太多太多了,我們反省反省自己,又何嘗不如是?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所以經論不能不深入的研討,單單是講經、聽經,行不行?跟諸位說:不行。這個法子只能夠幫助諸位建立信心,引導大家趨向念佛法門,不能幫助你得一心,不能夠幫助你往生淨土。為什麼?如果要講真正幫助了,這個要開研究討論會,要把我們自己許許多多的疑問要提出來,我們在一塊互相來探討,把自己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觀念,所有的疑障統統斷除,我們這一句佛號就得力。沒有研究討論會,不能成功。
我們在一切經裡面,這個《阿彌陀經》是例外,因為《阿彌陀經》只有佛說,沒討論的。這個境界太高了,是如來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境界。所以舍利弗聽了這個問題,只有聽的分,沒說話的分。說話,就是後面,六方諸佛他們出來讚嘆。六方諸佛有說,舍利弗只有聽的分。
我們在其他的經論裡面,你看《楞嚴經》阿難、富樓那,那些諸大菩薩都跟釋迦牟尼佛辯論,那是辯論會的記錄。《金剛經》須菩提尊者提出了許多問題,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解答當中,他有疑惑又提出疑問來,都是研究討論。《華嚴》、《法華》都不例外。這部經是特別法門,祖師的《疏鈔》、《要解》、《講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討論的材料,一定要把自己這個疑問斷得乾乾淨淨。裡面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我們這個修行才有決定性的把握。所以講到成與不成,你看看,覺悟的人說成也行,說不成也行,都對。如果說迷的人,說成也錯,說不成還是錯,沒有一句是對的,這個關鍵就是在迷悟。
解【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
這個『未央』就是未盡。阿彌陀佛在那裡講經才開端,後面還長得很,壽命長,才十劫!好像我們人間壽命一百歲,才過十天。你想想看這個十天,豈不是這個時候,時節因緣正好?這個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元老的身分。阿彌陀佛成佛十劫,就來了,十天就來了,元老的身分,時正未央。
解【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
我們哪一個人不希望長壽?在我們這個世間長壽辦不到!阿彌陀佛那個國土真正是無量壽,一點都不假。說到這個時節因緣,我在此地又要補充幾句話,成佛要用真心、要用誠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凡夫、外道、魔王,用的是妄心,佛菩薩用的是真心,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是用假心、妄心,不能成功,即使修無量劫也不能成功。僥倖的心理是妄心,投機的心理也是妄心,取巧的心理還是妄心,都不能成就的。我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因為經上說過,連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頭都有,臨命終時十念也能往生,一念也能往生。那你聽說這個了,不要緊!我這一生多造點罪業沒有關係,我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還可以往生。這個心是妄心,這個心是僥倖的心理,投機取巧的心理,不能往生,你不要誤會了。
十念往生是指什麼?這個人一生都沒有遇到佛法,也沒有聽說過阿彌陀佛,臨命終的時候他有這個機緣,遇到一個善知識,告訴他西方有阿彌陀佛,趕緊念佛求生西方,他馬上就能信,立刻他就發願,一心一意沒有二念的,這樣念十聲能往生。我們現在統統沒有指望,這個機會沒有了,為什麼?我們都聽說,《阿彌陀經》也聽了,阿彌陀佛也念了這幾天,你想臨命終時念十聲往生,那不行,那你這個心是投機取巧的心理,阿彌陀佛不要,西方極樂世界不歡迎,你要懂得這個道理。
還有一樁事情也要想到,我們現在還沒有死過,不知道那個死的情形怎麼樣?可是我們到那個病院裡面,去看很多人快要死的時候,我們也看了不少,親戚朋友過世的時候。你看臨命終時那個樣子,是什麼樣子?他這個頭腦能夠清清楚楚,把這個佛號念得了了分明?大概百分之九十九將要死的時候,都是迷惑顛倒,他的家親眷屬都不認識。那個臨終十念、一念,他念不下去了。別人助念怎麼樣?助念也不行。
我給諸位說一個故事,我出家的時候,是在圓山臨濟寺,民國四十八年出家的。臨濟寺那個時候有一個念佛會,會長是王大松居士,大概現在都不在了,副會長是林道棨。你想想看,念佛會的副會長,平常每個星期舉行一次念佛會,領導大眾念佛,念得多虔誠。林道棨病重的時候,聽到佛號就生煩惱,旁邊人給他助念,一聽到佛,不要念了,不要念了,佛號在那個時候不管用。不念他不煩惱,愈念愈煩惱,流淚,沒辦法了!就是助念都助念不上,這種情形,這是我們親自見到的,才曉得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業障現前太可怕了!
我們是不是有把握臨命終的時候,清清楚楚,如入禪定,心不顛倒,有沒有這個把握?沒這個把握,那平常又不肯努力,還要求個僥倖的心理,臨命終時十念,那臨命終時連人事都認不清楚,那就糟了,我們這一生就空過了。如果說往生那麼容易的話,廬山慧遠大師何必要結蓮社,一天到晚打佛七,一年到頭打佛七,他那個是常年佛七,不中斷的。一天六支香,天天如是,一年當中還有三個月的精進佛七,加香。那比起你來不是差太遠?人家要念一輩子,才能求個往生。你很僥倖到臨命終時,十念就可以了,那些祖師望你,來看你的時候,那真的相差太遠了。僥倖的心理不能存!
印光大師在世,那個時候在蘇州靈岩山,他所舉辦的就是一個長期念佛道場。我們今天的佛七儀規都是用他的。長期這樣念,煩惱都不能斷,習氣都不能夠減少,何況不念?念佛是佛號天天薰習你,不要認為這個沒用處。如果不念佛了,就是煩惱妄想天天在薰習你。你自己現在不知不覺,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就覺察到了。那個時候障礙就來了,就像林道棨一樣。平常他不覺得,哪裡會曉得到臨命終時這麼大的障礙。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想到,平素要把這句佛號牢牢的抓住。
我在佛七當中給諸位說過這個問題,我是把戒定慧三學,合在淨土法門告訴諸位。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總綱領,離開三學就不是佛法。念佛法門能不能舍戒定慧?給諸位說:不能。念佛法門裡面容戒定慧,包容。為什麼?如果沒有戒學,你的念佛不會到功夫成片。換句話說,不會往生的,只能夠說給阿賴耶識里種一個佛的種子,與阿彌陀佛結個法緣,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才會成熟?這一生是渺茫的,沒指望的,所以要重視戒學。戒是幫助你伏煩惱,你的功夫才能成一片。定學,是幫助你事一心不亂。慧學,是幫助你理一心不亂,你看看是不是這樣的。智慧開了,破無明了,我們理一心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事一心是念佛三昧,是禪定。由此可知,功夫成片就是戒成就,事一心不亂是定成就,理一心不亂是慧成就,怎麼能離得開?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在講席當中給諸位提起過很多很多次,我舉出印光法師教人的方式。他在晚年,年歲大了不管事,信徒供養他的錢財很多很多,他老人家一個錢也不要用,所以把這些錢統統分配做慈善事業。有慈善救濟的、有印經的,贈送經書的。這個贈送經書的叫弘化社。他的這個徒弟們,在家、出家的徒弟們就組織一個印經會,我們現在叫印經會,他那個叫弘化社。這個裡面所印的書,是以《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這三本書印的分量最多。我那個時候是概略的給它估計一下,這三種書他至少印了三百萬冊以上,這三樣都不是佛經。他為什麼印這麼多?弘化社也印很多經,但是經印得不多,只印個一千冊、二千冊,印得不多。這三種書為什麼要印幾百萬冊?我們要覺悟!這三種書是老法師把它代替戒律,如果不照這個來修學,我們這個念佛想得功夫成片,想帶業往生,難!太難了!
老法師慈悲,不是光光憑這句佛號就能往生,這句佛號要念到身心清淨,身心清淨要不用戒律來幫助,我們想達到身心清淨不容易,為什麼?我們自己沒有標準,自己以為很清淨了,如果把戒律打開,哎!沒有一樣清淨。戒律是標準。所以我從香港回來以後,我們把這個書,我們的華藏法施會,這三種書大概也印了四萬多冊。這是我體會到大師這一點的用心,所以不能不讀。講到這個戒定慧,並不是叫你去學律宗,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是叫你去參禪,也不是叫你去持咒,而是說明這句佛號裡面,必須有戒定慧的內容。
戒是防非止過!《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云何降伏其心」,戒律是降伏其心的。定,是可以斷,這個戒可以能夠降伏妄念,可以把一切妄想煩惱伏住,但是不能斷根,伏煩惱。我們煩惱能夠伏得住,這句佛號就有用,就可以帶業往生了。煩惱不會打閒岔、不會擾亂,佛號才有力量、才會起作用,否則這個佛號怎麼念,不管用,煩惱的力量太大了,所以要持戒。
持戒念佛,念到相當程度,煩惱不起來了,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不生煩惱,這個境界好。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面,還要堅固著對這個戒學有一種固執、執著、堅固的執著,給諸位說,不能得定。這個時候不是說戒律不要了,戒律還是要。那個戒律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要持戒,戒怎麼可以不要?戒是要照做,又不能執著,執著什麼?執著不能得定。就好像爬樓梯一樣,爬樓梯我的目的是上上面一層樓,我那個樓梯爬到頂端,快要到了,我也捨不得樓梯,你們想想看,那樓門上得去嗎?上不去!戒律好像是樓梯,定好像是那上面的一層。一定要用這個樓梯才能上得去,上去的時候,要樓梯,又不能執著這個樓梯。你想到這個味道,要想到這個味道,因為什麼?樓不只一層,還有好多層。
見了性的菩薩,圓教初住,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好像大樓一樣,還有四十一層,每爬一層都得要樓梯,都要具足戒定慧,才能夠一層一層向上提升。所以這句佛號是三學具足,我們沒有能力,在一句佛號當中具足三學,那就必須要求方便法。印祖給我們這三種書,就是方便法。這三本書裡面,《了凡四訓》它的目的是建立信心,深信因果,《了凡四訓》的目的是在此地。《感應篇》跟《安士全書》目的是在講戒律,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如何去學戒。那個書就是善惡的標準,如何去斷惡修善,我們這個佛號才相應。這是說明真正的在這一生想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得用這個辦法,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說老實話,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等覺菩薩示現的,在這個末法時期,民國初年傳給我們這個方法。
覺明妙行菩薩,也是從西方世界再來的。距離我們也不太遠,《西方確指》,他老人家教給我們用功的方法,也是最契合這個時代。他就是一支香,一支香是一卷《阿彌陀經》,一千聲佛號,一百拜,用這個方法。而且一再叮嚀,真正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一天修十二支香。每一天是十二遍《阿彌陀經》,這是一萬二千聲佛號,一千二百拜,他說不要增不要減,就照他這個方法去做。給諸位說,這是精進佛七!因為他這個方法做的話,這麼一堂課的話,大概是要二個小時。我們平常拜一百拜,差不多要五十分鐘。一千聲佛號,幾乎是接近兩個小時,十二支香就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精進佛七。
如果實在體力不行的話,那就減少。所以你這個修行,你實在很忙沒有時間,你一天修一支香也可以,修兩支香也可以,照他這個方法去修。起心動念、待人接物,依照《感應篇》,依照《安士全書》,來檢點我們自己的身心行為,這樣修行決定往生。這都是從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到我們這個人間,教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那真正是再來人!如果我們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那是自己當面錯過了,我們這一生又空過了。
解【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
這是講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是十劫當中成就的,換句話說,成就都不太久。
解【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西方極樂世界有這麼多的菩薩,這麼多菩薩他去多久?也不過是這十劫當中去的,去的人數這麼多,這是往生不難。有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成就,值得我們發願,值得我們一心一意的念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如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經【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這一段經文是講成就眾生之德,也顯示西方世界沒有怨憎會苦。八苦裡頭的怨憎會,我們每一個人都遇到,這個對我們來說也是個大障礙。這個地方,這一段經文,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並沒有真正的小乘。經上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這是名字相同,實際上不相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小乘人不能夠往生的。為什麼說是阿羅漢?這是說他在他方世界原本修的是小乘,小乘證得阿羅漢。阿羅漢要一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我們曉得阿羅漢是已經斷見思煩惱,從斷證上說,他與淨土事一心不亂相等,因為事一心不亂也是斷見思煩惱。這些阿羅漢如果根性鈍的,他要是回小向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生方便有餘土。如果根性利的,他就生實報莊嚴土,所以稱之為大阿羅漢。這個大就是大乘,不是小乘,大乘的阿羅漢。底下這個注子上有,我們看底下的註解,注得很好:
解【他方定性二乘。】
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真有的,『他方』,這個定性的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
解【不得生彼。】
他不肯發菩提心,所以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底下有一種情形,就不一樣了。
解【若先習小行。】
就是小乘的修行方法,他先學小乘。
解【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
這個發大誓願就是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解【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
他原本修的是小乘,小乘的目標是斷見思煩惱,他的見思煩惱還沒斷,當然是有能力伏。如果見思煩惱不能伏,那就不能往生。如果有能力伏見思煩惱,行!這些小乘人要是發願往生回向到西方淨土,可以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順著他的習性,因為他原來小乘有根基,就給他講小乘法,幫助他把見思煩惱斷掉了。這一斷掉,就從凡聖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餘土。也就是說從功夫成片把他提升到事一心不亂,所以也可以稱為『羅漢』。
解【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
『別教七住』的菩薩斷見思煩惱,圓教七信菩薩也是斷見思煩惱。
解【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願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
大師這些開示都非常重要。這個藏教就是小乘,拿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來說,像泰國就是小乘教。雖然現在交通發達,大眾傳播便利,這些小乘國家也聽說有大乘法,也聽說有大乘的佛菩薩的名字。可是他怎麼樣?他不相信。小乘教裡面只相信佛只有一尊,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別的人要修行,最高只能證到阿羅漢,決定不能成佛,這是小乘教。小乘教不相信他方還有佛國土,他方還有佛菩薩,他不相信。諸位想,你就是在小乘國家裡講《阿彌陀經》勸他往生,他不相信!他當然不生。
通教雖然理論上通於大乘,它是以萬法皆空為主,因此也是不聞他方佛名。換句話說,四教裡面,西方淨土是藏通二教沒分。佛講這個法門,對藏教根性的人,通教根性的人,佛是不說的,這個我們要曉得。能夠聽到《阿彌陀經》的,聽到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的人,他能相信、他肯發願、肯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求生西方淨土,這個人不是別教根性就是圓教根性,不會是藏通根性。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自己到底是圓教根性,還是別教根性?如果聽是聽了,佛號也一天到晚掛在嘴巴上,到臨命終時去不了,你也是不圓、不別、不通、不藏,變成這麼一種根性,這個很要緊。
經文裡面說,「諸菩薩眾亦復如是」。十方世界那些先學小乘而往生淨土的人多,而別圓菩薩去往生的人也不少!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所看到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可見得華藏海會裡面,那些法身大士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要問時間多久?也不過是最近十劫的事情。阿彌陀佛建西方極樂世界才十劫。《華嚴經》裡面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當然不能比十劫更長,也是這個十劫當中的事情。所以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這種莊嚴真正是不可思議。
在大本,就是《無量壽經》,佛讚嘆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功德,有二十三個比喻。圓瑛法師講義裡頭有,引用《無量壽經》的,諸位自己可以參考,我在此地就不再多說了。這個二十三喻,都是把菩薩功德歸納一類一類的。實際上這些諸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說不盡的。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這一段的總結。蓮池大師在注子裡告訴我們:
解【佛及聲聞菩薩。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一段註解很不好懂,所說的境界都是阿彌陀佛與這些大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但是所說的,句句話都是事實。經文這個結語與前面每一個段落,文字上是相同,可是意思不一樣,這個意思是總結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與他的學生,主伴的功德莊嚴。教主從光壽,無量光、無量壽,稱之為莊嚴。而佛的學生都是聲聞、菩薩,而且這個數量是算數所不能夠計算的,以此為莊嚴。這個莊嚴從哪兒來的?都是教主在因地當中他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
我們這個問題就在此地,教主就是阿彌陀佛,他自己的大願大行與這些聲聞、菩薩有什麼相干?如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想不通,我們再回頭想想,想想我們自己,阿彌陀佛在因地里發的四十八願,與我們有沒有關係?你就明了了。你今天為什麼要發心求生淨土?你還不是看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你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你才肯發心、你也肯發願。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稱性而發的。佛性與眾生性,無二無別,一性無二性。既然能稱彌陀的佛性,怎麼不稱我們自己的佛性?我們原先忘掉了,稱性的大願忘掉了,阿彌陀佛一提醒,我也有!於是才心心相應,志同道合,才有感應道交。所以說佛與菩薩、聲聞,乃至於人天,是一不是二。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我們本身跟阿彌陀佛,跟西方世界無量無邊的那些聲聞、菩薩也合而為一了。『非自非他。自他不二』,這個道理是在此地。佛是我們自性當中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菩薩聲聞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境界,生佛一體,自他不二。
如果諸位在此地能夠有一點體會,那你就很有受用。為什麼?你把這個體會再回過頭來,迴光返照一下,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現前這個世間,是不是如是?沒有例外!現前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你要這樣一迴光返照,就大徹大悟了。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與西方境界沒有兩樣,只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覺而不迷,我們是迷而不覺,沒有兩樣。離開了自性,哪有眾生?所以我們只能夠感覺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譬如我們今天在講堂,我舉這個最小的例子來給諸位說。我這個眼睛睜開,感覺到你們這麼多大眾坐在這個底下,誰變現的?我自性變現的。這個話說起來愈說愈玄,如果諸位對唯識有相當的研究,你就明了。眼前這個境界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變現的,你們看到我,我在此地是個本質相分,你們的眼識見到這個相的時候,在你眼識見分裡面造成一個帶質境,你第六意識緣你那個帶質境,是你自己見到自己變現的相,見不到外面。
我們六根沒有辦法接觸到外面這個現量境界,統統都是緣帶質境,而不能夠緣到現量境界。所以這個境界是唯心所造,本質相分是唯心所造。《華嚴經》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本質相分,是阿賴耶的相分,而七轉識心心所的相分,是唯識所變。我們今天所見的一切相分,六根所緣的六塵境界,是為自己唯識所變,與外境相不相干?不相干!緣不到真正的阿賴耶識的親相分。阿賴耶識的親相分,只有阿賴耶識的見分可以緣它的親相分。我們一般講的時候,要到什麼程度?別教講八地菩薩,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這個時候才能緣到親相分。在這個程度之前都緣不到親相分,都是緣的帶質境,自己識心裡頭變現的妄相、假相!這就是說的這個境界,所以這個境界是「非自非他,亦自亦他」,「他」是指本質相分,「自」是前七轉識之帶質境。沒有他,自己怎麼會現帶質境?所以也是自、也是他,亦非自、亦非他。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因為它有四土三輩九品。這是講的什麼?『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是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是就「今成」,今現在成就。「當成」,將來成就。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今成是什麼?就是這一生。我們這一生,把這個道理真的搞清楚,方法也清楚了,沒錯誤,境界也清楚,沒誤會,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一生成就。所以經不能不讀,不能不聽講!你自己看,許多意思你看不出來。縱然看圓瑛法師的講義,講義注得是很好,可是那裡頭的意思也未必能看得出來,不能不聽講,義理要不搞清楚,我們這個佛號不得力。都搞清楚了,這個佛號是句句得力,能夠幫助我們一生成就。
我們現在曉得,四土三輩九品,哪一個階級需要什麼條件才能相應、才能往生,決定往生要具備些什麼條件我們知道,某一土它有些什麼障礙我們也曉得。我們自己把那個障礙去掉,條件都具足,哪有不去的道理?大凡那些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夠去的,沒去得了的,都是這兩樁事情沒搞清楚!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要求的這些條件沒搞清楚,不具足。所有的那些障礙,障礙你往生淨土的,你完全不曉得,到時候障礙你,你後悔也來不及了。這就是經不可不讀,不能不研究討論。
可是經不要搞太多,搞太多也是障礙。這麼多經典擺在那裡,是不是叫你樣樣都要學?不是的。學個十幾種、二十幾種就夠了,為什麼?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境界明白了,就不要再學了。好像我們旅行,這個地方沒去過,我們預先請教人,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都打聽清楚,這個路怎麼走?多少里程?什麼方向?中途有幾個站?要用什麼交通工具?好了,統統打聽清楚了,就不要再打聽,不要再囉嗦,走就好了!那個經典就是幫助我們問路的,無非是說明修行的理論、方法、境界,就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統統搞清楚,經教就可以放下,一心一意的去念佛就行了,那個時候就句句佛號都得力。如果這三樣都不明了,那就叫盲修瞎練,不曉得佛號怎麼個念法?經文到這個地方,是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介紹完了。末後這一句說:
解【初】
『初』是正宗分第一個大段。
解【廣陳彼土依正】
廣泛的陳說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
解【妙果以啟信竟。】
啟發我們的信心,鼓勵我們的發願。這個發願還在底下這一段,這是先教我們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蕅益大師、圓瑛法師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的部分到此地說完了。介紹完之後,這真是又大慈大悲勸我們發願。底下這一段是進德勸願,科題就是「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請看蕅益大師註解:
解【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諦研之。】
這一段話蕅益大師說在經文的前面,是特別提醒我們底下一段經文的重要性,唯恐我們疏忽了。《阿彌陀經》我們念得很熟,天天在念,雖然是念,可是裡頭的意思不清楚,天天都是當面錯過,可惜!大師這幾句話不是廢話,希望經此一提,我們能夠恍然大悟。
《阿彌陀經》裡面所說的殊勝,不在上二土,就是講的凡聖同居土。因為上二土的殊勝,他方世界也有,並不遜色於西方世界,可是凡聖同居土的殊勝,他方淨土沒有,唯獨西方淨土有,這才值得十方諸佛讚嘆。所以一開頭告訴我們『帶業往生』,我們如果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全憑這一句。諸位想想,我們有能力斷見思煩惱嗎?那個塵沙無明不要說了,就是講見思煩惱,我們有沒有能力斷?沒有能力斷見思煩惱,那不是帶業往生是什麼?所以我們今天所求的是上品上生,也是凡聖同居土的上品上生,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凡聖同居土裡頭也有三輩九品。
如果講到深一點的,上品上生那是要理一心不亂,我們能做到嗎?做不到!別說理一心,事一心都做不到。事一心要把見思煩惱斷盡,我們有這個能力嗎?確確實實辦不到!所以我們現在唯一的一個希求,就是求什麼?我們這句佛號能夠產生作用,把煩惱壓下去。煩惱根沒斷,境界現前的時候,還是有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個念頭才一生,阿彌陀佛壓下去。這就說明你的煩惱根沒斷,你的佛號能起得了作用,可以把它伏住,降伏住了,這就是帶業往生。當然這個功夫有淺深不相同,所以凡聖同居土,有三輩九品果報上的差別。你這個伏煩惱的功夫深,你往生的品位高,你伏煩惱的功夫淺,你往生的品位就低。這在無量法門裡面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法門,那就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帶業往生的,沒有說帶業成就的。
見思煩惱斷盡了,才證個小乘須陀洹果。大乘菩薩,連道還沒見到,大乘的見道位要破一品無明,才是大乘見道位,見道而後修道。所以這個法門特別,別說大乘道沒見到,小乘道沒見到他就能證果,這個真奇怪,這個真的不可思議。
它的功德利益,底下又給我們提了一下。『同居橫具四土』,凡聖同居土,就在凡聖同居土裡面,你就有實報土的享受,就有常寂光土的享受,有方便有餘土的享受,這到哪裡去找?這是講的受用。『開顯四教法輪』,藏通別圓這個四教,你在西方淨土同時都能夠聽得到,都能夠修學。『眾生圓淨四土』,此地講的眾生,都是說凡聖同居土的眾生,能夠圓滿清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這些殊勝的利益,十方剎土都沒有的,唯獨西方才有。『人民皆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我們現前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不經過第二生。『如是等』,像前面所講的殊勝,異常超絕,這就是說十方諸佛淨土沒有法子相比的。都在底下這二科,一個是勸願,一個是勸行,都在這兩門裡頭。所以大師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須』是必須,要諦實的去研究,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它真真實實能夠幫助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