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隨法師:《阿彌陀經要解》略注 流通分  


壹~三、流通分

【要解】

(甲)三流通分。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諸經論中,亦有「橫」義,乃隨斷惑淺深,即於同居見上三土。是則約「證」名「橫」,約「斷」仍「豎」也)。

【略注】

蕅益大師將六方諸佛之證誠至經末,判為流通分,並將流通分開為「勸信流通,勸願流通,勸行流通」三義,與正宗分之「勸信、勸願、勸行」一一對應,共彰一經要旨:「信願持名」。大師如此分判,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皆同一宗旨,語語皆善。

持名一法,全托佛願,齊入報土。然因學此法者心性不一,或依自力求往,或仗他力念佛,故大師又將其分為「橫、豎」二義。

若以自力求往者,以持名為斷惑修證之方便。猶同「豎出」之道,故與一切法門「渾同」。依其斷惑之深淺,而生相應之土。約其證則名橫出,然約其斷則仍同豎出。有如善導大師所言「定、散」二善之「要門」。

若仗他力念佛者,則不憑絲毫修證,但稱名號,徑登不退;凡夫例登補處,超盡四十一因位。此是淨土橫中之橫,易中之易;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故與一切法門「迥異」。此即善導大師所言別意之「弘願」。

觀此,知淨土亦有「橫、豎」二義。《要解》處處彰此二義,或與他法會通,言事理一心,及種種義理等,彰淨土與一切法門「渾同」之處,攝他宗執理之人歸於淨土;或別彰淨土「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之正義,顯淨土與一切法門「迥異」之別,導歸真實一行。細加甄別,始能知淨土深義。

一代時教,不出橫、豎二途,此橫、豎二義,最易混淆,宜當留心。憑自力為豎出,仗他力為橫超。持名念佛,即仗他力之法。未舍自力我執者,則未免強挽他力為自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此即凡夫自生顛倒,如日下燃燈。印光大師對此辯之甚詳,並指出吾人對淨土之誤解首即在此。其言: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故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評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並論,則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

印光大師又自設問答,彰淨土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之義。

問:念佛法門,愚尚能修;律教禪宗,智猶難曉,何謂此法統彼諸法?

答:欲知此義,須深明佛力自力,大小優劣,則一切疑惑,泮然冰釋矣。

夫佛與眾生,心性雖同,若論力用,天地懸殊。良由眾生具足無量煩惱惡業,功德智慧,不能顯現;佛則具足無量功德智慧,煩惱惡業,淨盡無餘。佛與眾生,迷悟不同,致使力用,勝劣迥異。

律教禪宗,皆仗「自力」了脫生死,所以久經長劫,尚難出離。

念佛法門,全仗「佛力」了脫生死,所以盡此一身,便登不退。

學修淨土,詳明此「橫、豎」二義,自不會以「聖道」論「淨土」,以「自力」雜「他力」而混亂宗旨。自可舍聖入淨、舍自歸他矣。

貳~一、普勸

參~一、勸信流通

肆~一、略引標題

伍~一、東方

【要解】

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文為二:初普勸,二結勸。

(乙)國中三:初勸信流通,二勸願流通,三勸行流通。

(丙)國中二:初略引標題,二征釋經題。

(丁)國中六:初東方,至六上方。唐譯十方,今略攝故。

(戊)今初

【經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要解】

不可思議,略有五意:

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不退一生等義皆攝第二義中;

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大有功於淨土;

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

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

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又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伶俐者少,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略注】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廣而言之,無量無邊,略而論之,大師歸結為五。此五不可思議,深顯淨土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之殊勝微妙。

一、不俟斷惑,而橫超三界。唯此一法,仗他力故,不憑絲毫修證,但稱佛名,則徑登不退。此總四十八願所成,別第一、二、十八願所成。

二、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既非漸證,何有四土差別耶)。一生彼國,皆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悉獲諸佛無量功德,一切行願自然成。非同其餘法門,漸修漸證。此即橫掃差別之相,總四十八願所成,別十一、二十二願所成。

三、但持名號,不須禪定觀想等種種方便。唯以持名為第一方便,一切盡舍,但稱佛名,即得往生。簡易明了,千穩萬當;遍透機宜,極暢佛懷。此特第十八願所成。

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唯此一法,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乘佛願力,莫不皆往。一生成辦,功不唐捐,乃即生了脫之徑路。非同他法,須多劫多生之勤苦修行。此特第十八願所成。

五、持「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名,即蒙諸佛護念,即同持一切佛名。故不須廣念諸佛,不必雜修萬行。但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同念一切諸佛。此特第十七願所成。

此五不可思議,全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所成就,全是阿彌陀佛惠以眾生之真實利益,故云「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此五不思議,蕅益大師最後直結歸於第十八願,言:行人十方眾生信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稱名乃至十念,自攝佛功德成自功德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亦稱「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此五不可思議,即總攝一部《要解》大義,別顯淨宗心要。曇鸞大師於此義釋之尤詳,其《往生論注》引第十一、十八、二十二願,的證他力、他利之不可思議。顯凡夫往生、成佛,速證菩提,皆是彌陀願力成就。其文言: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復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他力」,勿自局分也。

緣佛願力故,十念得生;緣佛願力故,必至滅度;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故知:往生至成佛,莫不皆憑佛力也。此三願是淨宗綱要、核心,淨宗「念佛成佛」之因果,全彰於此。四十八願以此三願為根本,為支柱。此三願中,又以第十八願為肝要。此是彌陀救度眾生的本懷,是十方眾生往生之唯一依靠。諸願雖佳,若不憑此願往生,則一切皆虛;若得往生,則一切功德齊彰。所謂滿足往生一願,則無量諸願悉皆滿足也。誠知第十八願乃本願中王,是四十八願之眼目、心要。善導大師言:「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即攝四十八願入第十八願,彰一一誓願皆含「念佛往生」義。故善導大師言: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又言:

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法然上人亦言:

四十八願皆雖本願,殊以念佛為往生規。

故知,彌陀本願,雖包羅法界,收攝在一名號。四十八願雖廣,其大義唯一,即「念佛往生」。

今《彌陀經》言「執持名號」,即顯第十八願義;

言「生彼國者,皆是阿毗跋致」,即顯第十一願義;

言「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顯二十二願義。一經圓攝三願大義,念佛成佛之真宗於此圓彰,始知此經妙不可言。其餘諸願,亦無不圓攝其中。經中處處言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即圓顯四十八願之殊勝果報。而超世悲願,又總攝於「執持名號」一行中;但稱名號,則直入彌陀大願海,徑登不退,圓成佛道。

佛法流通,貴在自利利他,然身為凡夫,自利尚未成就,如何利他?所謂「自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唯佛一人已圓滿成就自利利他功德,能以此功德自信教人信,則自利利他益功德無不圓彰。是以淨土一法,自始自終,唯以念佛為自利利他之本。以念佛而自求解脫,勸人念佛而助他人解脫。如此自行教人行,即是續佛慧命,即是成就佛種,即是常行大悲人,如《大悲經》言:

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

若能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要解】

下又曰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

【略注】

所謂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即指贊彌陀;釋迦不可思議功德,亦指贊彌陀。

釋迦諸佛,皆歸命彌陀,以阿彌為自,念佛而成佛。又披弘誓鎧,光中化出,攝一切眾生同入彌陀願海,此即釋迦諸佛自行化他之不可思議功德。此義經中言之甚多,今引一二,以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大經》言: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萬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般舟三昧經》言:

三世諸佛,念彌陀三昧,得成正覺。

《楞伽經》言:

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月燈三昧經》言:

十方三世佛,現在過未來,

皆以念佛因,得成無上覺。

諸佛尚以阿彌為自,自餘眾生寧不歸此!當舍自歸他,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後。動靜非己,出沒必由。則三界系業,畢竟不牽,輪迴苦海,從此永絕。

【要解】

阿閦鞞:此雲無動。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隨機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願等。雖舉一隅,仍具四悉。隨一一名,顯所詮德。劫壽說之,不能悉也。

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略舉恆河沙耳。

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頑冥極矣。

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藏果頭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今證大乘淨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

標出經題,流通之本,什師順此好略譯今題,巧合持名妙行。奘師譯雲《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有詳略,義無增減。

伍~二、南方

【要解】

(戊)二南方

【經文】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伍~三、西方

【要解】

(戊)三西方

【經文】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要解】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然即是導師亦可,為度眾生,不妨轉贊釋迦如來所說。

伍~四、北方

【要解】

(戊)四北方

【經文】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伍~五、下方

【要解】

(戊)五下方

【經文】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要解】

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

達磨:此雲法。

伍~六、上方

【要解】

(戊)六上方

【經文】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花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花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要解】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

【略注】

以上總標六方諸佛之證誠,以勸信。良以於佛所說有信、有不信者,故諸佛證誠也。若於念佛往生法敬信無疑者,何用證誠!今諸佛證誠,偏為疑惑不信者也。疑惑之相,其類非一,外道之輩,於佛教法,都不信之,況於念佛往生法乎?又佛法中,如小乘人,尚不信有他方佛土,況念佛往生之法乎?又雖學大乘有信者,而於五逆、十惡、破戒者之往生,或亦不信。又疑設雖善人,如何具縛凡夫,僅以一日七日、一念十念之力,直離三界穢惡,入淨土不退境?言凡夫往生者,或是誘引之言乎?或是別時意趣乎?今為如是疑惑不信之人,有此證誠也。又五逆十惡罪人,疑謂:我是十惡五逆罪人,業障深重,設修念佛,如何得生極樂?如是自疑,不信往生,是故有此證誠也。又疑謂:往生極樂者,當修種種勝行,何由稱名一行而得往生,如是疑故用此證誠也。

經義甚明,故蕅益大師未一一解釋。善導大師則對此有詳盡闡釋,彰諸佛同體大悲、勸信求往之深意。其《觀經疏》言:

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以後,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贊、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說,釋迦讚嘆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雲: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同贊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贊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

又,《觀念法門》釋證誠義言:

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日,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善導大師並述偈言:

為斷凡夫疑見執,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證七日稱名號,又表釋迦言說真。

心心念佛莫生疑,六方如來證不虛,

三業專心無雜亂,百寶蓮化應時現。

又言:

曠劫以來沉苦海,西方要法未曾聞,

雖得人身多有障,不受佛化反生疑,

六方如來慈悲極,同心同勸往西方。

法照禪師亦彰此義言:

萬行之中為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

不但本師金口說,十方如來共傳證。

一代時教,唯《彌陀經》是一佛所說、諸佛齊證之經。如此稀有盛事,唯為一大事因緣,令一切眾生,信佛本願,專稱佛名,共入彌陀願海,得究竟安樂。諸佛齊現,唯為此事。此經看似簡短,實為最勝妙典。言約義豐,言淺利深。彌陀本願,諸佛心要,全攝於此,故為一切諸佛所護念。

釋迦諸佛,交相讚嘆淨土一法,此亦全仗彌陀本願力。其「諸佛咨嗟願」言: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仰承彌陀威神加持,是以「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十方諸佛,共贊彌陀,指歸西方,深顯大悲等同,唯一正意:彰彌陀本願,勸稱名往生。誠知:

三世諸如來,出世正本意,

唯說阿彌陀,不可思議願。

又,第十七願所言諸佛「稱我名者」,此有三義:一諸佛稱揚彼佛德號。二諸佛咨嗟稱名之人,如此經六方諸佛證誠護念稱名之人。三諸佛亦咨嗟、亦自稱念彼佛名。如經言「三世諸佛,依念彌陀三昧,成等正覺」。此三義於《彌陀經》中可謂圓彰無遺。

【要解】

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贊西方?

答:此亦非善問妙答。假使贊阿閦佛國,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

【略注】

或言:淨土無量,自可隨取一土,何必執於西方。大師不廢口舌,巧破此執,可謂善說法要也。若思十方諸佛皆共證誠此事,其不可思議處自非吾人智所能知。若權以理論之,則因西方淨土,超勝獨妙,善惡皆往,五乘齊入故。稱名即蒙攝取,乘願直入報土,利益甚深。是以「諸經所贊,多在彌陀。」故知:偏贊西方,非無因緣。如古德所言:「十方諸佛贊西方,不是無端出廣長。」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言:

十方諸佛,淨土無量,經論多指歸極樂者,略有四意:

一者、阿彌陀佛與此土人最有緣故。乃至窮村僻壤,若男若女,若長若幼,若智若愚,無不知稱阿彌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願力勝故。諸佛果德,雖實平等;因中願力任運攝生,無差別中有差別故。

三者、令人繫念得專心故。若不專嘆,則眾生既欲生西,又欲生東,心無一定,淨業難成。所以十方諸佛,同出廣長舌相,贊此一門,令人專憶。

四者、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即蓮華藏海。故見一佛,即為見無量諸佛;生一土,即為生無量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為一切佛所護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因該果徹,更無二故。余如淨土經論廣明,不能備述也。

古大德對偏贊西方,亦多有闡釋,互相對參,可詳明淨土特別大義。雖言說不一,大要無二,皆顯彌陀願力不可思議,並與娑婆極惡眾生偏有因緣。

《淨土十疑論》言:

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經》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

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眾生。

又《觀經》雲:「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有念佛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雲: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恆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誠:「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眾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蓮池《疏鈔》言:

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若夫遍供十方諸佛,還國尤在食時,是生西方以後事。《華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義,或「普」或「偏」,常「異」常「同」,無足疑也。

又,隨願往生經言:佛國無量,專求極樂者何?一以因勝:十念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緣勝:四十八願,普度眾生故。

道綽禪師言:

然二佛神力,亦應齊等。但釋迦如來,不申己能,故顯彼長。欲使一切眾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嘆歸。須知此意也。

善導大師言:

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

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亦非稱念余佛,不能除障滅罪也。應知。

【要解】

問:何不遍緣法界細研下答亦非善問?

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

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願勝。種種教啟標心,能「令」歡喜信入歡喜,能「令」觸動宿種生善,能「令」魔障難遮破惡,能「令」體性開發入理。

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於教乘,舉揚于海會世界,沁入於苦海為人對治,慈契於寂光第一義。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花,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本不出法界外,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何以加於法界。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解千餘年之惑。

【略注】

釋迦如來說法雖多,然能否得度,端在有緣與否。八萬四千法門,自有其攝化之機,其緣各有難易淺深。唯淨土一門,其緣甚深,凡有遇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故淨土一法,偏緣極樂,不緣法界之理。雖偏而常圓,以極樂即法界故。如大師所言:

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觀此,知極樂世界、萬德洪名,即法界體。求生極樂,稱佛名號,正是遍緣法界。大師《靈峰宗論》於此言之甚明:

阿彌陀佛,以法界藏身,示居西方樂土。只此微塵樂土,含攝華藏無邊剎海,不可思議。所謂權實不二法門,遍入眾生心想,不墮一切眾生情計者也。

其偈言:

彌陀即是毗盧師,極樂即是華藏界,八萬四千相好中,一一具足剎塵相。

西方一一微塵中,具足世界差別種,是故普賢大願王,究竟導歸安養土。

同居淨故四俱淨,橫超自在甚稀有,若人深信淨土門,始是深信法界理。

若人已悟法界理,方肯熾然求往生,法界非往非不往,順悉檀故名為往。

法界非生非不生,順悉檀故名為生,如是往生即向上,圓頓了義無倫匹。

極樂雖即法界,然淨土不言其理,唯論其事,言「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令一切眾生依相專志,欣求極樂,專稱佛名,即事顯理。此有三義:

一、令初機易標心故。大師此言,顯淨土一法,正為普應下凡眾生,令一切多障凡夫,依易行道,入法界理。

二、阿彌本願勝故。法界之理雖圓,而眾生入此無門;淨土別仗彌陀超世悲願攝入法界;生彼國土,即與十方諸佛國土遍融無礙。故「生一國土,即生十方諸佛國土。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

三、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阿彌陀佛發超世悲願,正為娑婆苦惱眾生;眾生稱念,即攝取不捨,故與此土偏有因緣。如大師言:「淨土法門,原為眾生迷本自性,不知常寂光理,生死浩然,無有休息。故藉彌陀勝願,為增上緣。」

淨土有此三益,是故釋迦種種教啟,處處指歸,令一切眾生歡喜信入,專稱佛名。雖有三益,其根本則在「彌陀本願勝故」。如善導大師所言: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

所謂「種種教啟」者:略言,即指淨土三經,釋迦諸佛於此三經中,宣揚、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信求往。廣言,則一代時教,皆為成就此事。良由眾生煩惱障眼,體性難明。大悲哀憫,故種種開示啟迪,觸動宿有善根,令歡喜信入,令體性開發。

《要解》處處言「能令…」,於此等「令」字,當細加著眼。此即佛力彰顯處,即是「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處,即是「惠以真實之利」處。如天親菩薩言:「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細細品味之,自能感受到佛力威德,感受到光明攝取。於決定往生之事,自然深信不疑。

彌陀悲心,諸佛廣贊,沁入苦惱眾生之心海,令聞者歡喜信入,念佛往生,得究竟解脫。然《華嚴合論》等,視西方為權,華藏為實;西方為小,華藏為大。視淨土為方便之法,非究竟之道。故蕅益大師特破其非,彰淨土絕待圓融之旨,顯彌陀本願之殊勝。法門易行疾致故,潛通佛智故,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舍此別求華藏。學淨土者,不可執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之言。當舍玄妙之理,而安心念佛。旁參印光大師對華嚴與淨土力用的比較,自知一代時教,無如淨土。自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其言:

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普被三根,等攝凡聖。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有教無類,生正信者,鹹得實益,即生了辦。具煩惑者,亦預聖流。猶大海之普納百川,若太虛之遍含萬象。設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誰能斷煩惑以了生死,出五濁以超三界乎?

良以一切法門,皆須依戒定慧之道力,斷貪瞋痴之煩惑。若到定慧力深,煩惑淨盡,方有了生死分。尚煩惑斷而未淨,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辯才,有大神通,能知過去未來,要去就去,要來就來,亦不能了,況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難,真難如登天矣。

若依念佛法門,生信發願,念佛聖號。無論出家在家,士農工商,老幼男女,貴賤賢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親炙乎彌陀聖眾,游泳乎金地寶池。仗此勝緣,資成道業。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較彼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

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矣。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不屑修習?豈但高豎慢幢,直是毀謗《華嚴》。欲張大乘之虛名,親造謗法之極禍。若斯人者,一氣不來,平常所希冀華藏世界之不思議境界,均變作阿鼻地獄之苦境,飽受經歷,以償還彼違經說法,自誤誤人之過。待其業報將滿,當可省悟,隨即發心念佛,隨即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

苦哉!幸哉!願學大乘者,同赴華藏海會之班,則其自利利人也大矣。

肆~二、征釋經題

【要解】

(丁)二征釋經題

【經文】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稱讚功德之名上來已詳言矣﹞?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耶?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要解】

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

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

【略注】

此經原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今特釋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凡聞此經及聞彌陀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源信大師《阿彌陀經略記》總結聞名之利益言:

聞佛名、經名者,有三種益:

一是現生為諸佛所護念。

二是現生得不退轉。

三是來生得大菩提。

此三益,亦可合為「現當二益」。即現生蒙護念、住不退轉;臨終蒙接引,往生極樂,證大涅槃。淨土一法,能得「現當二益」,即因彌陀攝取、諸佛護念故。所謂「護念」者:即佛力攝取保護,令聞名念佛者,不受魔難,自在往生,證大菩提。

元照法師釋「護念」言:

「護」者覆護,不使魔繞;「念」者記念,不令退失。《勢至章》雲:「十方如來,憫念眾生,如母憶子。」《大論》雲:「譬如魚母,若不念子,子即壞爛」等。

蓮池大師釋「護念」言:

「護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護,令其安穩,無諸障難故。佛心憶念,令其精進,無有退墮故。《觀經》雲:「念佛眾生,攝取不攝。」又經雲:「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又十種利益雲:「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此本師護念,而十方諸佛,同此護念。當知:念佛佛念,感應自然,不可誣也。

善導大師對「護念」之義,闡釋猶多。其《觀念法門》言:

云何名「護念」?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

如《觀經》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觀音勢至,常與行人作勝友知識,隨逐影護。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第九真身觀說雲:彌陀佛金色身毫相光相,遍照十方眾生身,毛孔光亦遍照眾生,圓光亦遍照眾生,八萬四千相好等光,亦遍照眾生。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十往生經》說: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如《彌陀經》說: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觀經疏》亦言: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淨土一法,不可思議,即在現生住不退轉,決定往生。雖為凡夫,蒙佛護念,自然住不退位。此非聖道所言之「三不退」,別指「心不退」,如善導大師言:「蒙光觸者心不退。」亦含信不退、行不退義,即信「稱名必生」而盡形稱名。

蓮池大師言:

聞經聞佛,皆得不退,則不待往生彼國,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壞,況復生彼,而有退轉?一佛親宣,即當諦信;諸佛同贊,更復何疑?

凡夫登不退,乃通途法門所無。聖道行者,萬劫修功,方證不退。淨土一門,無勞修證,聞名受持,即得不退。力用懸殊,一目了知。《大經》言:「由於此法未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知自修之難,此皆由無他力攝受護念故。

【要解】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

答:此義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

「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

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

阿耨多羅,此雲無上。三藐三菩提,此雲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

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初「勸信流通」竟。

【略注】

前彰聞經、聞名蒙護念,今彰但聞佛名亦蒙護念。顯淨土聞名即得利益,不論聞經與否。能聞名受持者,即是受持經義;以經中唯說持名故。

蕅益大師於此將彌陀救度悲心,徹彰無遺。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但聞佛名,即成緣種。相續稱念者,現身不退,必得往生;偶聞佛名者,亦蒙攝受,畢竟不退。蓋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一聞佛名,即護念攝取。

大師將「護念」分為「自力、他力」二途,顯「聖道」與「淨土」之別。

若依「自力」,至一心不亂,方為聞名,方為諸佛護念。此即「局義」,偏在諸佛護念之益。

若憑「他力」,則但聞佛名,即蒙護念。此即「通義」,全賴彌陀別願攝取之益。彌陀悲心,無以復加,如《觀經》言: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佛之悲心於《大經》同本異譯中彰之更顯,其文言諸多修學者:「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彌陀佛國;不信有往生其國。雖爾者,其人尤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其善願為本,故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但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戒作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

觀此即知,往生不憑我心,唯憑佛力,唯憑名號功德。以凡夫之心,總皆虛假不實故。善惡相雜,信疑不定,非出離之道。唯彌陀名號,真實不虛,是正定業,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雖心中疑惑,但能「續念不絕」,亦得如願。故修學淨土,智慧門任他,慈悲門自領。不論心之淨穢、善惡、信疑,但相續稱念,即可高登極樂,成就佛道。不可以自身之修為心行而作往生之標準,不可以稱名之多少淺深而論功德之大小。但各盡己力,盡一形稱名則足。昔蕅益大師有一法友,畢生日念佛萬聲,並欲以此化他。大師見其行化未普,故言:

萬聲局難取必,無論千、百、十,下至一聲,但終身不替,便決定橫超。《寶王三昧》謂一念得生,不欺我也,余嘉其說。即此是往生公據,佛祖階梯。弁語以勸登斯籍者,便作標名蓮蕊想;不必別求圓頓,一念已超佛地矣!

觀此,則一切我知我見,皆當拋舍,唯一向念佛。以一切皆虛,唯佛是真。但隨緣盡心稱念,無論多少,總以不間斷為則。此即是往生公據,即是念佛一行三昧(善導大師謂之「口稱三昧」),決定橫超。

大師前言「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觀今釋,可更明了,往生全憑名號功德。信願即感通佛心,蒙佛攝受也;稱名則是信願之全顯,直入願海,徑登不退。顛倒凡夫欲入信願之門,唯有常稱佛名,如是則自然潛通佛心,蒙光攝取。

參~二、勸願流通

【要解】

(丙)二勸願流通

【經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要解】

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

複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此皆淨宗指訣,世人多夢夢不了,所以雖修無功。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義:

一約「一期」名「今」有此義,方使一生要期非謬,現生髮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

二約「剎那」名「今」有此義,方能深入一行三昧,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此即理之事非徒論理。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略注】

前彰「現生不退」之益,今言「有願必生」之益。具此大益,故勸願求往。

願是信之左券,行之樞要。信有願,則信不虛;行有願,則行有歸。故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此願既通入彌陀誓願,亦冥合四弘誓願,故有願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

彌陀已成佛十劫,故「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攝取不捨之誓言,即彰於此。有願必生: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蓮池大師亦彰此義,言:

眾生信樂,隨願往生。已願今願當願,過現未三時也。

舉「三時」者,明「有願者,無一不生」也。

大悲不捨,願生即生。一代時教,無如是之捷徑,無如是之方便。是故釋迦諸佛於此經中頻頻發遣吾人當歸淨土,此即慈悲護念處。良以佛見眾生不入此門,必墮三塗苦海,永難出離,得失非細。故慈悲護念,勸稱名求往。「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爛壞。佛若不念眾生,善根亦壞。」所以當來之世,經道滅盡,佛以慈愍,特留此經,更住百歲。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仍留阿彌陀佛名號,救苦眾生。佛之至極大悲,於此可明矣。

觀大師「今願今生」之釋,知往生有「臨終往生」與「當下往生」二義:

若現生髮願持名,臨終決定往生,此就「一期、一形」而言。

若就心念而言,則念念與佛相應,念念蒙光攝取,故念念即生,如善導大師言:「回心念念生安樂。」妙因妙果,不隔時日;現今稱名,金台影現,蓮花已生,即已是極樂之聖眾,便非娑婆世界之人也。誠乃「淨土迢迢不涉程,閻浮禮誦已功成。」此即淨土「平生業成,往生決定」之事。極簡極易,至頓至圓。唯有大智,方能於此諦信無疑;亦唯有老實念佛者,暗合道妙,念念得此殊勝利益。

此二義,一就外在身相而言臨終往生,一就內在安心而言當下往生,總顯念佛必得往生。知其內在深義者,自然萬慮鹹休,安心稱名。若未知此,但能相續稱名,暗合道妙,亦定生淨土。故修學淨土,當作得生想,不必擔憂往生一大事,唯一向念佛,正念直來。自蒙彌陀護佑,不墮水火二河之中。

彌陀本願,遇無空過;但稱佛名,即絕輪迴。誠如古德言:

自聞超世悲願後,吾豈生死凡夫哉?

有漏穢身雖不變,此心悠遊彼淨土。

聞其名號,當下信受稱名,即與彌陀願心相應,即決定往生。或有疑此者,今引諸祖之釋以為的證,使念佛者信知雖身居娑婆,心已屬樂邦,已是淨土之人。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言:

譬如壯士,屈伸臂傾,即得往生。何待色身報滿,然後得生?當知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令離苦海,過於慈親。於先劫中已立大誓:無苦不忍,無行不臻,無願不立,無法不說。為度我故,方便百千,今正是時,目睛不瞬,垂臂待我,已歷十劫。念念不捨,甚於剖心。乃至其心激切,入生死中,遍歷三道,地獄猛火,不辭勞倦。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戀母,正慰所懷,則不逾當念,便得往生。

《念佛鏡》言:

念佛喻如孩子哭聲,父母聞之,急來相救。飢即與食,寒即與衣,熱即與涼。是父母力,非是子能。念佛之人,亦復如是。唯知念佛,佛大慈悲,尋聲即救。所有罪業佛與滅卻,所有病患佛與差卻,所有諸障佛與拂卻,猶如父母養子相似。故《法華經》雲:「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我即是父。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蓮池大師言:

舉念欲生,便登彼國。

徹悟禪師言:

念佛時,即見佛時,即成佛時;

求生時,即往生時,即度生時。

三際同時,更無前後。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當,終必全身受用;可謂參學事畢,所作已辦矣!

龍樹菩薩言:

應念即現身,即時入必定。

善導大師言:

前念命終,後念即生。

又言:

眾生急念應時來,尋聲救苦剎那間。

又言:

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是知:念佛即得往生,不隔時日,即因即果。彌陀慈父,佇立空中,常垂寶手,尋聲救苦,應聲即到,何待臨終方攝取也?

生命在呼吸間,念念是臨終時。如善導大師言:「無常念念至,恆與死王居。」又言:「恆願一切臨終時,勝緣勝境悉現前。」是故,念佛之人,勿待臨終,唯恆常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如是則自然入彌陀攝取光中,即已是極樂之聖眾。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淨土,已是極樂之嘉賓。聲聲皆在攝取中,念念皆是救度時。自然之所牽,往生安樂國。

參~三、勸行流通

肆~一、諸佛轉贊

【要解】

(丙)三勸行流通二:初諸佛轉贊,二教主結嘆。

(丁)今初。

【經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此句重在持名故是勸行﹞。

【要解】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余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

【略注】

蕅益大師於此徹彰淨土心要:「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此即大師對「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詮釋。彌陀大悲,諸佛本懷,全顯於此。淨土宗旨,於此得以大彰。持名妙行「不涉施為」之旨,坦露無遺。不可思,不可議,唯有信此行此。執自力修為者,當於此深深著眼,始不辜負大師之剖心瀝血!

此一段文,是一部《要解》歸宗結頂之筆,亦為淨業行人安心之處。千言萬語,盡歸於此。如千里來龍,在此結穴。能了此,自可明了《要解》宗旨,自不會被事理一心所迷、被別解別行所惑,而安心於稱名一行中。

大師為彰持名之殊勝,一一比較,顯聖道種種頓漸、權實法門,及淨土觀像、觀想等之要門,皆不如持名一法。以其餘一切法門,皆涉修證,唯此一法,不憑修證故,並是多障凡夫唯一解脫之道。如印光大師言:

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

學淨土者,當善知諸佛施化之難易,善知應機之方便,始能具擇法眼,善擇法要。《靈峰宗論》釋種種「方便」言:

須知有「世間方便」:布施、愛語、孝、悌、忠、信等是也。

有「出世間方便」:苦、空、無常、無我、不淨、數息、因緣、遠離、知足等法門是也。

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羅蜜、四攝、四辯、八萬四千三昧、總持等是也。

有「不思議勝異方便」:信自性中,實有西方現成佛道之阿彌陀如來;唯心中,實有莊嚴之極樂世界。深信宏願,決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資糧,將世、出世一切方便,無非往生左券。此法門中點鐵成金手段,不歷僧祇,頓階不退,名絕待妙法也。

觀此,知種種方便中,唯念佛一法為不思議勝異方便,具點鐵成金之奇效,非諸餘方便所能及。觀善導大師對一代時教之總結,則此義彌顯。其言: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此偈言盡佛法心髓,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始知一代時教,無如念佛。誠如古德言:「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聖道一門,逗機施教,循循善誘,藉權入實。淨土一法,無有枝葉,唯一真實。但以持名一行,統攝群機,共入彌陀本願海。善惡等攝,五乘齊入。泯滅根機差別,唯顯彌陀本願。此乃彌陀所選定之要法,但隨自意而說。不同他宗,隨機施教,次第接引。如蓮池大師言:

世尊始成正覺,演大《華嚴》,大教難投;隨眾生根,說三乘法。後乃會權歸實,悉與大車。此如來一代時教之大致也。而於其中,復出念佛一門,亦不論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不待根熟,方乃會之歸實。

釋迦一生說法雖多,唯說此法為難中之難。以此一法超越常理,人難信故。如蓮池大師言:「唯於惡世,宣說此經,最為難事:人不信故;生怨嫉故;招罵詈故;加杖木故;若無大願,生退曲故。」

此法說之甚難,而能信受亦為難中之難。《大經》言: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

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善導大師言:

佛世甚難值,人有信慧難,

遇聞稀有法,斯復最為難。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要解】

「劫濁」者:濁法聚會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突圍而出,必不能度。

「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昏昧汩沒,故名為「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意見不容,必不能度。

「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瞋、痴、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無取無舍,必不能度。

「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取捨熾然,必不能度。

「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應量而飽,必不能度。

複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淨宗千古之蘊一旦發盡希有哉。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略注】

蕅益大師於此正反對比,極顯名號不可思議功德。就反言:則五濁凡夫,舍持名一行,必不能度。就正言:則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即轉娑婆劫濁為「清淨海會」,轉凡夫之種種邪知邪見為「無量光」,轉無始業力煩惱為「常寂光」,轉假合之業報身為「蓮花化生」,轉短濁之生命成「無量壽」。五濁一時圓轉,功德一聲圓具。名號功德,全彰無遺。《大經》所言「乃至一念,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全彰於此。種種事理一心,無量戒定慧學,何能比此力用!誠知,持名一法,是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義中之無上了義,圓頓中之最極圓頓。故大師贊此法:「痛快直接,廣大圓融,至頓至易,無機不攝,無罪不滅。」

淨土一法,名號獨達,為彰名號不可思議功德,令時人徹底承當,寶此一行,古大德各有發揮,橫說豎說,可謂不遺餘力。

蓮池大師言: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餘。

省庵大師言:

一句彌陀,是斬群邪之寶劍。

一句彌陀,是破地獄之猛將。

一句彌陀,是照黑暗之明燈。

一句彌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彌陀,是出輪迴之徑路。

一句彌陀,是脫生死之良方。

一句彌陀,是成佛仙之秘訣。

一句彌陀,是換骨髓之神丹。

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斬斷。

徹悟禪師言:

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該八教。

一句彌陀,名異方便,普攝群機,旁通一線。

一句彌陀,滅除定業,赫日輕霜,洪爐片雪。

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一句彌陀,證三不退,只此一生,便補佛位。

一句彌陀,微妙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一句彌陀,空諸惡趣,萬德洪名,哪容思議?

一句阿彌陀佛:

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

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渡;

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

用欽法師言:

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元照律師言:

一乘極唱,終歸鹹指于樂邦;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一聲稱念,圓轉五濁,橫超九界。超情離見,微妙難思。此乃諸佛所行境界,全體是佛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圓知此義,非等覺以下之九界眾生自力所能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