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20)  


無量壽經講座20(第二品)

就有了數量,無量的智,能夠照見種種不同之相。剛才說眾生有種種根,所以我們給種種藥。如你不通達眾生,那你怎麼給藥呀。眾生種種差別呀!種種病呀!這差別相,這叫什麼智慧呀,這叫無量智!能照眾生種種的殊相,是不同之相。迷呀、悟呀、凡呀、聖呀,都不同啊。這些你都能知道,你能因病給藥,你才叫達眾生相,所以這個經文有很深的含義。"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所以首先是自己通諸法性,然後才能夠達眾生相。所以這個都是我們要發大願的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下面是供養諸佛,開導群生。上面是"照真達俗",底下功夫呢,就是上供下度。我們修行就是上供諸佛,下度眾生。這兩句話就是上供下度。供養,財供養,香花、飲食,藥物供養常住等等的。第二是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是法供養,一切供養法供養最。拿身體、頭、腦、髓供養,不如以法來供養。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最為殊勝。什麼是法供養,如說去修行,去利益眾生去。說佛沒有一點點心說你們要恭敬我,你們要為我怎麼怎麼樣。所以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所以我們要明白佛的心呀!你說我如佛的心,你作的事不合佛的心,你作的事就沒有什麼功德了。這個可以分三種。這是兩種,分三種。一是利供養,利供養有香花、飲食;二是敬供養,恭敬讚嘆頂禮;三是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甄解》說:"能游無量佛土,興供養之雲。"說普賢雲海供,一切的供養廣大無邊,如雲一樣,這供養雲吶,來供養諸佛。"開導群生",怎麼樣化眾生,我們剛才說供養之中最殊勝的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是利益眾生啊!上下是連著的,上供下知,上供下化,上供下度啊!都是一樣的,所以《維摩經》說:"雖知諸佛國及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眾生。"就度眾生啊。這是給眾生真實之利呀!除諸幻事,借諸幻相,雖然無所得,雖然知道無所得,我還是在十方國土去在眾生前,教他淨土法門,勸他向極樂世界。這就是供養諸佛化導群生的含義。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他化現的身體極快,如天上打閃電一樣,這個"神力難思,故稱化現"。這是唯識論的話啊!說這個神力,妙用你想不到呀,故稱為化現。不是要生出來,要像人那就很痲煩了,要養多少月,才生出來。一點點小孩,到很久能識字,能說話,都十幾歲了,那就很慢。他這一化現就化現出來,他化作種種的形像。所以觀世音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甚至變成阿修羅等等。這個行動之速,就跟打閃一樣。菩薩能於一念之間,普至十方世界國土,這又是《華嚴》的境界了。這個菩薩能夠在一念之間裡頭,普照了十方的國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在這一切供養之中,他這裡頭沒有優劣親疏之分,那大平等供養。這《會疏》的解釋,這個日本的《會疏》解釋說,電光為什麼說是電光呢,有四個含意。一疾速義,快,打閃快極了;第二個是破暗呀!黑夜陰天了,一閃來亮一下,東西都看見了,過去就沒有了。三是不住義,這個閃電它不住;四是無分別,這個閃照什麼東西一樣的,說我只照樹,不照花,只照草不照水,沒有,普照,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沒有出入前後相,如電速疾。這個菩薩度眾生,到一切十方國土去,他沒有什麼彼此的分別,也沒有,有前有後有出有入,一念之間就普現。所以如電的快,第一個是快的意思。這個菩薩能照諸佛會,在這佛會中等等破眾生的黑暗。眾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這麼一閃,大家一亮。常常有修行好常有這種感覺吧。在清淨的時候,看佛法的時候,聞法的時候,心容易清淨,星光一閃,如閃電破眾生暗。菩薩又能化生無量的化身,到無量的國土去,他也沒有住處,閃電散在哪,在哪呆著,馬上就沒有了,如再碰到一個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菩薩平等,也沒有前後、彼此的心,來無住,也無分別,如電光照物。用電來譬喻佛的化現,菩薩的化現。從這個裡頭我們也說,說個一念之間能到十方國土,這個速度遠遠超過咱們世間的極限,世間極限是不能超過光速啊!沒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但這個不知道是光速多少億倍呀!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這兩句也是相聯繫的。這個你要是出了魔見的網啊,你才能不受纏縛。裂就是開裂,裂破啊!魔的含義呢?《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這魔是幹嗎?是奪到你的慧命,不是奪我們的壽命。我們現在發了一個正的心,我們相信,我們護持自己的修行,這是護持我們的慧命,魔給破壞了,奪走了我的慧命。慧命比生命重要不知道多少萬倍。魔就是奪你的慧命,壞你的道法功德善本,把你的道法功德善的根本給你破壞了,所以叫做魔。魔見網,見呢?就是思慮推求等等的就叫做見。你見解怎麼樣,這個凡夫沒有達到聖道,我心中所起的都是見,所謂情見吶,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見那。從若廣義的說,這一切思想方面都叫見。狹義一點說呢,《止觀》裡頭說:"決定解,名之為見。"說你這個見就是見解的意思了。對於這個事,就這個看法,決定的這個叫作見。所以我們常常說的這個見呢?是後者這個意思。你就是有一個固定的觀點,固定的看法,你看什麼都是這樣。我戴一個顏色眼鏡,戴了一個紅眼鏡,看什麼都是紅的,窗戶也是紅的,什麼都是紅的,這就是譬喻這個見。所以我們常常有時斷見,常見,這兩種見。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斷了,沒有了這叫斷見,這是錯誤的。"常見"唉呀,我壽盡生了天了,永遠不死了,無漏升天,生了天吶有肉身成了金身,永遠就不會壞了,耶穌啊!將來審判世界,所有的人只有兩種出路,一種壞人入地獄,老在地獄。好人生天堂,老在天堂,這都是常見。常,老是這樣,都是錯誤的,這都屬於見。這魔見網,這種邪見它複雜的很,就像蜘蛛網一樣,你碰到就出不來了,就稱魔見網啊。這個《華嚴經》說:"我慢溉灌,見網增長"。說你雖然修行,我慢它就像水在那灌溉一樣,讓這個見的網在那長。《智度論》說:"是入邪見網,煩惱破正智"啊。你入了邪見之網煩惱就要來破壞你的正的智慧,所以魔見是什麼,就是邪見之網。見網稠林,見像網子,像林子一樣很難得出來。這個《智度論》"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你起心動念,你就墮到網裡頭了。沒有念,才能出得來。所以裂魔見網很重要,不然的話起心動念,都是要墮入魔網的,所謂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又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唯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這才能出離。

"解諸纏縛",我們現在用這個憬興師的意思,他解釋為什麼呢?八纏三縛不用別的解釋了,用他一家就行了。這八纏呢?是無慚、無愧。這個人不懂慚愧的,這個人不可救藥,無慚、無愧、妒嫉、慳吝、惡作、睡眠、掉舉、昏沉,這八樣。三縛是貪嗔痴啊!這個《淨影疏》曰:"亦可諸煩惱結,通名纏縛。菩薩教人斷離,名解。"憬興呢?就指出具體的,這個八纏三縛。這個《淨影》是說一切的煩惱都是纏縛,都要離開啊!所以因為會中諸大士"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所以他就又有根本智又有差別智。所以這眾生出這個魔網,解除這些纏縛。所以這個就是跟前頭相聯繫的。,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我們開始,中間停頓了一下,現在又能相續,都應該看成是佛力加被。我們今天之外,今後還有兩次,所以今年這個學期除今天之外一共有三次。我們可以很從容的把第一卷的內容討論完。這部註解呢,也是這部經呢,是以前頭的內容比較費解。前頭概要,就是十門分列啊!討論全經的體性,宗趣等等,那比較深入,所以是比較費解的。我們把一個劈竹子桿啊!頭一節是難劈的,但是經過這一年,那我們以後的兩次啊,可以把這個第一節劈開了,那麼底下呢?就迎刃而解,就比較順了。那麼今天就接著上次的內容繼續,大家一塊參學。

那麼這一章呢這一品呢?是"德遵普賢品",這是第二品,這"德遵普賢"就是說,所有參加法會的,這一切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在家菩薩以賢護十六正士為代表。出家菩薩以文殊、普賢、彌勒為首,這個無量無邊的菩薩,就不可說有多少,這數目說是無量無邊,而且德呢?都同遵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這一品稱為德遵普賢,而這一品裡頭,詳細介紹了這參加法會的出家在家菩薩的殊勝的妙德啊!這是《唯識論》知道這一些大菩薩都果位上已經成就,而仍然示現在因地的,這樣的大士。所以都是證明這一點,來說這普賢大士之德的具體的內容。這個上次講到"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入了這個法門叫空、無相、無願的法門。上一次講已經提到,這個三乘啊。雖然得到了三空門那,但是偏於空啊,這個三空門呢,就是指這個空,無相、無願,三個皆空。二乘雖然也能夠見到這個三空門,但是他偏於空了。這是菩薩的入空、無相、無願法門。所以首先呢,把這空、無相、無願的內容先作一個介紹。那麼這個解釋呢,我們所依據的這個《淨影疏》,這書上寫了,我就不再講了。

我們底下講龍樹菩薩的著作。那龍樹菩薩在現世我們知道是八宗的祖師。我們中國把佛教分為十宗,而八宗都奉龍樹為祖師啊!沒有第二位呀。那個經典里說龍樹是過去妙如相如來。所以我們對龍樹大士的著作,他也是普被三根,深入淺出。著作是浩如煙海呀!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著作是《大智度論》。那麼根據《大智度論》的解釋,解釋這個空、無相、無願。他說"觀諸法空,是名空"。那麼一切法皆空啊!所以心經啊,就講啊,色、聲、香、味、觸、法,一直到無無名,亦無無名盡,無智無得。都是無啊!空啊!所以諸法是以空,都是空,本空了,這就叫作空。什麼叫作空,就是這個意思。在空中,既然是空了,你還有什麼相可取呀,一取不就是成了有了嗎?不可取相,那麼在這個含義上,這個空字的意思轉為什麼?是時空轉的意思,也就是說空的含義就轉化為無相。空中本來無相可得,因為你看到無相可得的時候,不可取相,這個時候這個空的含義,就轉為無相。所以好些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來,很多事明顯在那變化,而本體並沒有變化。既然無想不應有所作為呀,作是作為呀!這是講的無作,我們經裡頭說的是無願,是空、無相、無願。而無願就是無作,這個解釋也是根據《大智度論》,所以我們這個大經解一百三十三面倒數第三行,就說了。《大智度論》說:"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亦名無作。"這兩個名詞是一件事情,也沒有什麼,有一個要追求的,有一個什麼,什麼發了一個什麼什麼志願。既然這個都沒有了,你就不也造這個生死業,也就不會造了。你不求這個嗎?不求世間的功名、富貴種種的,那麼就不造生死之業了。所以叫作無作,所以無願就是無作。

底下我們這《大智度化》講無作呢,無作就是講的無願,一個事實兩個名詞,既然空的含義轉為無相,無相之中,還應該有什麼作嗎?相都不可得了,你還作為什麼啊!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了,你無作就不做三界的生因呀。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時候這個含義就從無相轉為無作。這個就把這個名詞解釋了,空、無相、無願他們的內容。那麼怎麼說這個菩薩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在修持上說是三件事,到底是三是一,到底如何呀?到底從何下手啊?《大智度論》底下講的很清楚。打個譬喻,譬如一個城,城呢,有三個門,三個門呢,雖然城有三個門。咱們要進北京城,假定有三個門,那你一個人,你不可能一下子要從三個門一塊進來,對不對,是不是,你要進安定門,就進安定門,要進西直門,就進西直門,你不可能還有東直門。你一個人一塊從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一塊進來。這是個譬喻,進就從一個門就進來了。進的門,城是什麼呢?城就是譬喻是涅槃,所以一切修行,我們要知道,我們是個選佛場啊,我們都要成佛呀,要證涅槃吶。不是說當個方丈做大法師啊!成個了不起的佛學家。我們為讓你信,要入這個城是涅槃,涅槃是三德都齊彰啊。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得到解脫,證了般若,恢復了法身了。要進入這個城啊。那麼這個城呢,有三個門,所謂空、無相、無願。底下這個《大智度論》這個說法,我們也邊看邊解釋呀!

一個人進了空門,他真知道一切皆空了,從這個空門進來,進來心中也不得是空。不得是空是什麼意思呢?《大經解》加了一句話,我們就好理解了,他也沒有停持在空相上,有一個空,就是一個空相,就在這個空相上待住了。這個時候,這個門就堵住了。這一點很細,這一點很細,修行人我們要知道,往往不是沒有能夠入門,就是剛一進門就堵住了。這個非常可惜,在這堵住了。它就抓住一切皆空,本來無一物,就是這空空蕩蕩,這就是墮在空相之中了。墮在空相之中,這個門就堵,通途變塞,這個門就不稱為門了,就成了關了,就把你關在這裡了。那這個人就沒有從空門進來,如果他從空門進來底下就沒事了,那就解決問題了。你就是一切皆不可得,通達無礙,通達就很活潑潑的,不是一個死的空呀!進來了,你抓住這空相,就堵住了,如果你這個時候去掉空相啊!去掉空相這是什麼?這就是無相門了。不但是一切可見之相都除了,連這個空相你都除了,那就一切相,你都真除了。真除了嘛,你就無相了。那你就從無相門進來了,從這個門可以進來。可是呢,著於無相的這個樣,底下這句話,"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若於無相,無相本來是無相,你這一執著,它就成為一個相,這個相就名為無相之相。所以一切都不可執著,一執著很好的一句話,就成了一句合頭成了五劫系驢。一句合頭,你聽了的話,你就死一句,你把它執著住了。那麼這個裡頭,就執為定法,那麼這一句話你說,就成了一個系驢的橛。驢是要亂跑的,拴一個橛在那把驢捆在那,而這個橛是一萬劫都在那存在的。所以這事你可作到進來之後,你不能你再執著一個無相之相又堵住了。你心執著就生出戲論來了,唯戲論者就成錯誤的見解,就成為戲論了。那麼這個時候你把無相之相,也除掉了,那就入了無作門了。所以不是一個人,一身從三門入。有三個門,你可隨一而入啊,這就是說無空、無相、無願法門,從哪一個門都可以入,這就超過二乘了。所以剛才頭一句是"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對於聲聞、辟支佛是遠超。遠超表現在什麼地方了?二乘對於三空門是成於空,他沒有真進來啊。但是菩薩就入了這個法門,這是遠超之處啊。

底下又有兩句"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我們首先解釋方便兩字的含義。方,淺說是方法,便是便用便利。很通俗的說法,我們要有便利的方法,你要度眾生,你告訴他一句話啊,他都是做不到的,你怎麼度啊!你給他一個便利的方法,是有方法,而且很便利。他能作的到,你才能度眾生呀!這方便很重要呀。善立方便,有一些我們不多講了,挑著講啦,這裡引證很多,大家自己看,底下我們看《法華義疏》:"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這和前邊說的又引深一步了。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們常連在一塊說方便善巧,連在一塊說這人很善巧啊,很善於說法啊!很巧妙的救度眾生呀,就稱為善巧,就是善巧。"善巧"是什麼呢?就是智慧之用,從智慧之體,它要顯出作用,所以因此就成為善巧嘛。這裡就把方便補充了一遍了。《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能夠調化眾生,讓眾生全都趨向於無上正等正覺,這才是方便呀!所以就是說,所以知道空無相是大智,而隨宜施設名方便,我們能夠隨宜的辦法,建立我的這個法門,來救度,這才叫方便。方便也有兩種,這個是根據《會疏》說的話。《會疏》他是這樣講,《會疏》一方面根據《涅槃經》"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所以我們稱慧母、智母,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智度就是般若。智慧是菩薩之母,菩薩都從智慧出生,方便就是父親呀!所以都說是譬喻,所以智慧方便很重要。知道一切空無相,這是大的智慧,我們隨宜來施設,建立法門來隨宜說法,救度。這就方便了,這方便很重要,是眾生的父。方便有兩種,這是《會疏》的話。一個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自己本身,深入了解,解答了,開解了空。對於空這不是淺的解是很深的解,不取於相,不取這個空相,也不是受證,這是進一步的境界了。是不是,這個證字,所以取證不取證,有很多漸法在途中他就取證,那麼他就慢了。他在這就耽擱下來了。對於一切都不取證,直接到了三藐三菩提,而且是很快速的。打個譬喻,從電梯,一下子中間各各地方都不下來一直到屋頂,他要到摩天樓,那就是直驅,直上正等正覺。因為你第三下電梯轉一圈,第五下電梯又轉一圈,這就等於取證,只是打個譬喻,大家都懂得了。你中途你要取證,這麼一看吧,第三層樓是怎麼回事,就明白了,是不是,這個方,一個是解真空而不取相受證,而直驅最高的屋頂呀,這是一個方面。二他自己以實相之理深微、深妙呀,這眾生的水平,沒有人能夠相信,能夠接受呀,確實是如此呀,所以佛說《華嚴》之後,就想般涅槃。大家不能信受,連羅漢都如聾如盲,所以就接受大家從小乘說起,說法四十九年,大夥最後得了《法華》,這些人跟了佛四十九年學了很多法,這個已經提高再提高了,等說到《法華》時候,還有五千人離席呀。不是五個十個,是五千了。一個道場,五千人嘩啦一下走了,這是什麼場面。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聞到圓教的法,我們不驚不怖,沒有驚怖,也不牴觸,還能相信接受,你應知《金剛經》"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是很殊勝的事情。所以今天咱們就在這研究是圓教的經典,是殊勝的事情,那麼"莫能信受"怎麼辦呢?要需要方便來誘引、誘導。這個誘字,最善巧的莫過於觀世音間菩薩,觀世音菩薩的誘導是有求必應呀。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金得金,求長壽得長壽。都是些個人打算,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那兩句話就說明白了,皆與欲鉤牽,後令入正道。鉤令悟正道。眾生需要這些,滿足他們這些,這是欲,以此為鉤為牽引,為方便,而且其中之目的希望大家入正道,這是誘引的最好例子,這一些方便,就是用種種的方法,方便,再有魚籃觀音,大家都看見嘛。畫觀音畫一個極美的少女拿個籃子,籃子裡有一條活魚,稱為漁籃觀音,那麼觀音不拿楊柳,不拿水瓶。甘露瓶、楊柳枝,這是常見的,而籃子裡有條活魚,這顯然就是去拿去做菜呀,或者出賣,是打上來的,是釣上來的,這漁籃觀音,觀音化現的,打漁的地方這些人不懂得信念佛教,就知道捕魚賣魚、吃魚,就這樣的過生活。忽然一天來了一個極美的女人,跟他們一起生活,籃子裡有魚而不止一條,畫就畫一條,這是變成女人,但是有人向求婚,這人功夫很薄,不知道什麼什麼,沒有很深的文化。她說你們這裡這麼多人我嫁給你們誰呀,這有上千人,我拿這個你們去念,這個明天你們誰能背下來,這《心經》。噢,這些人沒有黑天白天,專門背,還有好多人背不下來。到底念了,還沒背下來,能背的就行了,還是人太多。給你們普門品,晚上就念,三天誰能背下來,三天後七個人能背。七個人能背,七個人還不行,給你們《法華經》吧,你們背去。三天幾天之後誰能背下來,我就。那只有一個人能背,那人姓馬,所以這觀音成為馬郎婦,夫妻的婦,夫婦的婦,馬郎婦就這個典故。姓馬,這個人姓馬,他能背下來,結婚,洞房花燭,正在剛剛喜宴之中,新娘突然就死了,很惱喪當時就埋了。埋了過了幾天來了個和尚,大家還在議論這個事,和尚說你們怎麼這麼愚痴啊,現在還不明白,那是觀音菩薩來救度你們,你們這一方應當有難,觀世音菩薩教你們來讀經呀。所以觀世音菩薩,以菩薩的威力,怎麼能消災呀,還是靠大家多念經呀。這裡我們現在很需要,現在咱們鬧荒,我們這個不是災嗎?大家都又回來了,要消災呀多念佛。從這個故事裡知道這個道理。這裡叫你們念,你們這些人,他動機都是胡念,為了跟一個美貌的女人結婚,這完全是世間的情意之計,從這一心來念就能消一方之災呀。我們要發大乘無上的正等正覺菩提之心,以這個心來念頌,來回向,力量是非常大呀,所以我們消災,救劫,普益饒益有情,要依靠念,這就是方便誘引。大家就說你這個和尚這麼說你有什麼根據。他說你們開棺材看,打開棺材是空棺。所以流傳漁籃觀音馬郎婦。所以解到方便用語,就想到這些個具體的事,當前我們還需要,不但自己念而且還勸導其他四眾弟子,都要多多發心念誦。為什麼這麼念?先是誘引,最後都要入正道呀,都要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要入涅槃之城呀,但是他逐步的開悟了,一上來人們不懂這個,一般人呀,所以其德廣大,這個德,這個方便之德,是非常廣大,使他本來不能夠信受的人,他能信受了。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可以得到救度啦,這是悲心到大智慧到極點的流露。可以這麼說他沒有大悲,他不肯這樣用心,他沒有大智,他想不出這個辦法,這方便是大智大悲之所流露,不二乘所能為,不二乘所能為。這個"不"字是日本人的古漢語,所以有的時候有點彆扭,但是還是不錯,比中國人還是強呀,一般人呀,"不"是"非",這不字是非字,不是二乘所能辦得到的,故言善立。這個善立解善立方便,這是《會疏》的解。方便有兩種解,一個是不取證,一個是莫能入正道,不能解,但是眾生,莫能信受而能以種種的誘引讓他漸漸悟,而得度。這樣成為善立方便,善巧建立了,方便的辦法。這個顯示三乘的辦法我們都很熟了,就是羅漢、辟支佛、菩薩運載唯一嘛。《法化》嘛,以羊車、鹿車、牛車,這三種車做譬喻小乘、中乘、大乘。又說方便了。,法華譬喻品》說,如來有無量的智慧,沒有畏懼,有諸法的保障,能夠給一切眾生一佛乘的法。將來都成佛的法,但是不盡能受。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接受。說到《法華》最後,說法四十九年。培養教育,還要有五千人退席呀,不能盡受。舍利佛,叫舍利佛:"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呀。因為這樣不能信受,所以諸佛用方便之力,以一佛乘說成是三,有羅漢呀、辟支佛呀、菩薩。慢慢漸修最後成佛呀。所以這個就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也是顯示三乘,一切諸佛都是如此,一些大菩薩也是如此,方便誘引救度眾生。以前這都是八相成道中的第七相,轉法輪,都轉法輪。怎麼轉呢?就是這麼轉。自己要自覺,自覺之中要覺他,覺他自己就善立方便啦,而顯示三乘來救度其他,漸漸地都入佛乘。三個車都出來之後,佛就把這個方便誘引嘛。好比他兒子在火宅之中貪玩不肯出來,佛就告訴他,快出來呀,我這羊車、鹿車、牛車好玩極了,你們出來吧。這樣孩子們都統統跑出來了,跑出來離開火宅父親很高興,不至於在火宅中燒死。給他們是什麼呢?給他們是大白牛車,出他們所想像的,人人大白牛車都成佛。這也顯出善立方便的,顯示三乘的含義,所以這些諸大在家菩薩、出家菩薩都有這樣德得來參加這個會,聽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我們對於這個經也就知道珍重呀!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緊接著呀,顯示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呀,對中根下根的人,示現滅度,示現滅度,第八般涅般相。這兩句話就把第八相,八相道。第八相就點出來了,現滅度,滅度是涅槃兩字的舊譯。原來我們就翻譯了滅度,後來唐朝再譯呢,譯為圓寂,所以大家常常說某某和尚圓寂了。實際這個名字非常高。圓寂者就是涅槃啦。現在把這兩個名詞,滅度和圓寂作個解釋,滅度者,滅字就是滅生死的因果,度呢,是度生死的瀑流。所以滅度兩字,生死的因果都沒有,也沒有因也沒有果,那就出來了。這樣的話度過生死的激流,這種的生死中,生死中流,死是生死,中流是個瀑流,是個煩惱。那邊是涅槃,這渡過煩惱的瀑流。登上彼岸,這是滅度的含意。《涅槃經》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渡中流就是煩惱,你滅了煩惱,你到了涅槃嘛。離開了一切有,三界之有都離開了。一切有都離開了,你就涅槃嘛。圓寂怎麼講呀?《賢首心經略疏》上說了,涅槃,(咱們翻譯,這是新譯,古譯就是滅度),德無不備稱圓。德沒有一樣不具備的,叫作圓呀。圓寂兩字都很高就在這兒了,沒有一樣德他不具備。障無不盡,一切障礙沒有一樣不除盡了的,叫作寂。這是一種解釋。《甄解》呢,是日本人著作,"義充法界,德備恆沙為圓"。義充滿了法界,德有恆沙的具備叫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妙絕相累",本體窮盡了真性,沒有一個地方還有障礙的地方,這稱做真性。"妙絕相累"很妙,絕了一切相的連累。累贅,一切相不能成為我的累贅了,它不能給我添痲煩了,沒有一切相所累叫作寂。所以就是說"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為什麼說中下而現滅度呢?這個在《法華壽量品》中應當說了"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若佛久住於世,薄德的人他就不去種善根,他總是還來的及,不忙不忙。貧窮下賤他貪著五欲,奔吃奔穿,有一點錢他就買彩電,買電冰櫃,就是忙這些事。他入於臆想見網中,他整個在那想這些事,在妄想,在這個網之中不得出來。就像魚進了網中一樣,愁死了,出不來,這種人看見如來常住不滅,他就更起驕姿,原來的壞習慣就任性多了,對於佛法就厭怠。我知道在忙什麼,我哪有那時間啊!老在不忙不忙,就厭倦就怠啊!不能生難遭之想。他不能想難遭難遇,恭敬之心,在這短短的時期,明真老法師,已不在了,所以他這是實際的難遭啊!要老住世的話,那大家就不起難遭難遇之想。現在再找這兩個人就找不著了。那是難遭難遇,因為不起恭敬心呀。是吧,因為出這個毛病,是故如來,雖然不是佛實際的滅度,而說滅度啊!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現滅度,是示現滅度,對於上根他沒有示現滅度,對於中下是一種方便,讓你知道佛不在了,你知道難遇難遭,你這個抓緊時間呀。人命在呼吸間啊!真是在呼吸間呀,不知道今天出門,晚上回家不回家,這是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深信無常之心呀,難遭之想啊。所以佛作這個示現是為了過度中下根機的。若是上根吧,佛本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本不離開生滅,佛是自性本無生滅。這是六祖的話。那什麼叫涅槃啊。再有智者大師,讀《法華》看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佛在靈山說法,那樣一個大的法會,還在那照常進行。儼然,清清楚楚在那,沒有散會,此刻何有滅度。曾經有一般的人問我,能不能找出一個最準確的佛教史,講釋迦牟尼佛出世的因緣。我說不行,怎麼叫準確?當時的人各各看釋迦牟尼佛是不一樣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那有的看釋迦牟尼佛是無量莊嚴,無量相好,報身境界,那是菩薩的境界。那阿羅漢聲聞看見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身佛的境界。看見佛都是丈六之身,金色光明,顯異不同,這就是等流身。還有人就只能看見就是一位普通的和尚,黃面比丘。還有人看見就只一塊黑碳。還有看見是條象的腿,哪還有信呀,所以我們太易用常情,太限於常識。所以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所見的不同。這個法會到底多長,那智者大師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啊。你說這個考記怎麼寫呀!智者大師看還沒散會呢。所以我們這個不可以引用日本那此學者的大話,又是考記,這些常識,世間這些書的記載作為證據來考證。因此根本也不能信啊。這個就太執著了。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

現在的奇異功能,大家就驚奇的不得了。這個一念之間遍游一切佛土,這個就是與會的一切菩薩之眾都是這樣的神通妙用。底下我們講這一段,"三摩地"我們過去已經講過了,主要是翻為正定、正受。《智度論》說:"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不是別的心,現在外道有許多修習,他們是一種邪禪,有時入的是邪定。他們這個,我們不管,他們也叫三昧。而這個善心,善心專住在一處,而不動叫作三昧。《智度論》說:"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這就是入了禪定,所以呀叫作三昧。很想淺地說三昧,就是純熟。又說諸行和合皆名三昧,一切的行都能和合都能相應;和合就是相應,你所修之法,你所證之定,得到相應,都叫作三昧。一切禪定要說了,能攝心呀,你心攝於你所入之禪,而不動這都叫三摩地,都叫三昧。底下我們不多說了。

這上邊是三昧,陀羅尼呢,就是總持。以前我們講過一點,底下我們再補充一點。《智度論》說龍樹菩薩的話,陀羅尼是什麼呢?秦言,就是中國管中國叫做秦。我們把他叫做能持能遮,所以陀羅尼的含義。陀羅尼不只指咒,咒也在陀羅尼裡頭,陀羅尼意思比較廣。《大悲心陀羅尼》就是《大悲咒》,陀羅尼有一個譯音是咒,但是不能說咒就是陀羅尼。其餘還有是陀羅尼的色相,就是能持能遮,能持就是它能持住。持住就是拿住抓住,保持住種種的善法,能讓他不散不失。善法要保持住、維護住。如整個碗你端著茶,這杯茶要保持住,它要裂了口,那茶就漏出去。所以陀羅尼一個意思就是能持。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