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17)  


無量壽經講座17(第二品)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正士"的含義《度世經》曰:開士、大士、聖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薩之異稱。又日本"甄解"云:正是正道,士是士夫,士大夫嘛。我們常說士是士夫,是在家的稱號。此等菩薩外現凡形,外現凡形跟凡夫一樣,內深達正道。居家名為正士,因為什麼呢?外現凡俗,我們在家人都稱為俗人嘛。我們跟出家人比,我們稱為俗人嘛。我們很俗,這個是在家菩薩。這十六正士是在家菩薩的簡稱。"會疏"說十六正士。《文殊師利嚴淨經》說: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這個經也是十六正士,則明知正士之名,雲居家菩薩。他比"甄解"講的更清楚。正士是什麼,是在家菩薩。這一點沒有疑問了。為什麼十六呢?密宗把十六表示圓滿無盡。《出生義》裡說,有恆河塵海的數量,把其中標舉出十六位,那麼塵沙的數,也不出這十六位,這是表法。這十六正士,也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

"賢護等十六正士"經論中常見。《勝思惟梵天經》及《思益經》列十六個名字。《智度論》也標了十六,但僅列了六個。《思益經》說賢護有的翻成善守,是一個意思。翻成中國文字,賢和善一個意思,護和守一個意思。所以有人翻成賢護,有人翻成善守,為什麼稱為賢護、善守呢?因為眾生只要聽到這個名字,就功德很大,今天我們大家聽到這個名字,必定得三菩提。三菩提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號有如此的功德。佛也叫做善守,聞名就得功德嘛。他就善於守護大眾呀,成為善守,成為賢護,這個就說這位菩薩的功德。在《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裡賢護為名,說:王舍大城有優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所以有的人,當然居士還是俗人,有的人就輕視居士,這也是自身分別。當時佛在世時,維摩詰居士,那時諸大菩薩都不敢不聽他的話,只有文殊說我勉強試一試。相示金粟如來的化身,這賢護居士就是出生在人間,而是這麼殊勝的大菩薩。又《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這個法會做賢護長者,佛說賢護長者種種快樂的事:其受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說他雖然現在人間,他所享受的福報,他的財富,他用來做功德,不但人間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釋都比不了。名義集》裡說:"發陀婆羅",翻為賢護,不但自己護持自己的賢德,並且也護眾生,所以名為賢護。又稱賢首,因為他位居等覺,是一位等覺菩薩,是賢中之首。賢護正士雖示現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實證,是一位等覺菩薩,已超十地,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了,就與佛相等了。賢護正士示現為生在王舍城的一個普通人,但已是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這是維摩詰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聽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菩提。這一史實十分重要。還有《般舟三昧經》說,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這就和淨宗更有因緣了。他親見了阿彌陀佛,所以他為眾上首,參加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無上法門。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很多菩薩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顯現化現到這個世界來弘化的。這裡都有經典根據。有一部分名字的人,在經典中提到了,從此我們可以推,沒有提到的,我們可以這麼說,當然賢護肯定了,已成為等覺菩薩啦。其他也都是他方大成就的菩薩化現。化現,現在家的身,來助佛弘化。這個在註解里寫的很詳細,這個為證據的。再有把十六正士的名號作一下解釋,每一位的名字等都很深奧,這裡寫的很清楚,我講也只是念一遍,大家自己看一看。

下邊我們要說一點,為什麼在這裡特別標出十六正士作為上首,這個在註解裡面沒有發揮。這個就表示,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因為這個法門契會於當前的社會環境,以及將來的社會情況。因為科學越發達,分工越細,事情越多,有好多事情都要有人去做。你還像上古之士,很多人入山修行,一切事不問。現在出家人還要問問事,所以不能都出家,而是在家身,並且還要繼續修,這種修持從淨土宗最合適啦。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個《報恩論》,他贊《無量壽經》觀點是很不錯的。他讚嘆淨土法門,他說: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當前就很需要,如這個社會都提倡出家,都出家了,國家不行,怎麼辦呢?一定有很多在家人,把各種事情辦好。這個淨土法門,不需要離開佛法就行了世法。所以《無量壽經》國外都是把它製作成錄音帶,我在美國他們開著車聽的都是佛法,現在淨空法師正在新加坡講《無量壽經》,法會很盛,印度法師都來聽,外道都來聽,外道聽了之後都很歡喜。知道什麼是正法,他們聽到錄音帶,他們馬上發願,複製一千份,當時已登記出去七百份。他們聽了錄音帶他歡喜,他們就去經,他們歡喜,聽了很標準的發音,廣播電台主任朗誦的。他們說是我們學習中文的好機會,所以種種在弘揚。因此你在廚房做事,在開車都可以聽經,都可以念佛嘛。念這一句佛什麼時候都可以念。黃打鐵,他打鐵的時候都在念,他就成功了。拉風箱,一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打鐵也是一下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錘子一下,所以離不開佛法,就行了世法。這簡單啊。你在念咒就不行啦。那要用很長的時間在那念,中間不能打岔。佛號就六個字,任何時間都可以念,在時間裡抓住一個空,念了一句,念了兩句。你就不離開佛法,就行了世法。無礙而且是不廢除世法,可以證到佛法。這是淨土法門特別殊勝之處。特別適合在家居士,把以把十六正士列為上首。把他特別表現出來,在上首里根據"甄解"的講法,比淨影強一點,我們採取他們的註解。

普賢、文殊是會中的上首,是全體的上首,所以一上首就列出普賢、文殊。彌勒菩薩是當來賢劫成佛的,就是他們都來的,將來九百九十六位菩薩都來了,這些未來的佛都要弘揚淨土法門。他們都參加法會,這一切賢劫的菩薩以彌勒為上首,這一切在家菩薩就以賢護十六正士為上首。根據日本人解釋就很清楚了,他說上首是在家菩薩之上首,彌勒菩薩是賢劫成佛諸菩薩之上首,文殊、普賢是釋迦會上的上首。一切在家出家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共同的都在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從這開始一直到最後第二品的末了"不可思議"這句話,都是讚嘆上首普賢菩薩,會中的一切菩薩,他們的聖德,這個讚嘆都是如實的。佛法就是真語者、實語者,講經也是如此。經典很深,你把他講的不足不夠。本來德很大,你把講的很小,這叫減損德,這是一種謗,減損謗。如過度的把他稱揚的過了份,也是謗,叫爭議謗。佛教是不說過份的話,都是如實的,這一切德都是如實而說的。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個大士就是菩薩。普賢之德,上品已經說了,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王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這是十大願王。這個願王在人最後的時候,一切諸根敗壞,什麼都不行了,什麼也不能跟著自己,在這個時刻,唯有願王不相舍。,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一部《華嚴》歸結到這兒。淨空法師本來講《華嚴》、講《楞嚴》,講了很多,最後講《華嚴》最後一品時,不動了。他現在專修、專弘揚淨土法門。這個等於總結嘛。普賢,這個人自然在蓮華中生,蒙阿彌陀佛授記,在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從無量的智慧,隨順著眾生的心為利益,並且能夠在煩惱大苦海中救濟眾生,令其出離。怎麼出離?無所出離,皆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大家都遵修普賢大士的德。這個十大願王,第十願"普皆回向",這個"普"字,表示普賢菩薩名號中的普字。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都顯出普賢的賢,如此的勤勞,無有疲厭;一直禮拜、懺悔,一直恆順眾生。所以十大願王,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清涼疏》說:果無不窮曰普。果位沒有欠少的,窮盡了果位,一切聖德,沒有不聖的,沒有不窮的地方。所以"果無不窮叫做普",普皆成就。"不捨因門曰賢",雖然他有無上成就,他要從因地果度眾生,到了佛就沒有什麼叫眾生。所以真如,一切都如啦,沒有一切分別了。他因地方發了願要度眾生,不捨因門之所願,還示現菩薩身,來救度眾生,這叫做賢。這就看出經中普而為上首,普賢是位後的普賢,上次說普賢有三種:位前、位中、位後。位中正是在等覺菩薩,位後的普賢他已成佛了,又示現菩薩身來救度眾生。也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在咱們國內,不像日本這麼尊敬,日本人對善導大師尊敬到極點了,非常親切。他們就這麼說淨土宗第一代是阿彌陀佛,第二代是善導大師,第三代是他們日本人。諸多大師中他們最尊敬善導,稱為今家,非常親切了。日本人說善導在日本他的光輝普照,所以日本出了不少大德。我們中國,大德都是禪宗開悟的。日本尊善導,善導的觀點跟密宗一致。指方立向,即事而真,很多觀點跟密教觀點一致的。普賢大士在偈中云:"我即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願一切眾生,都到無量光佛殺。這是普賢之大願。這普皆回向是大願的結晶。阿彌陀四十八願,攝一切眾生,也正是普皆回向,普皆深入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普賢大願跟彌陀大願是一個願。普賢的十大願王我們也可以說跟阿彌陀佛大願第三十五願很一致。三十五願中說:"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成為補處菩薩。當前彌勒菩薩就是補處菩薩,他一定要補佛位了。是決定的了,不可能有其他的變化。所以五十多億年之後他就來了嘛。普賢菩薩,當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下邊另一個菩薩又在兜率天內院,他在那補。賢劫中一千位佛就是這樣的補。只要往生極樂的一切眾生,他一定達到一生補處,補佛之位,必定成佛。在極樂世界達到一生補處,補佛了。但是也有不在極樂世界,只安住極樂世界。他本願要為眾生啊。他要被著宏誓的鎧甲,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都修菩提行,行普賢道。彌陀三十五願提出了,都要行普賢道,在會中參加的都是和佛的三十五願相合的,都曾生極樂世界。但是,他要被宏誓鎧教度眾生,到各方游化行普賢之道。因此法會中的聖眾,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個願以後我們在講四十八願中再詳細講。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兩句一開頭贊這些大士的實德。有權有實,實是本體方面,權是屬於用的方面。權和實,在說《法華》之前佛說有三乘教,這是權說,權巧方便,到了說《法華》時開權顯實,沒有什麼三叫乘道,只有一乘之法,全是大白牛車,沒有羊車、鹿車,都是大白牛車,都是成佛一個法。這是開權顯實,從權把實引出來了。一上來說實大家不能理解,不能信從,從不能信受,必須權說。權說也十分必要,萬分必要,沒有權大家無從得到實。但是權必定是權,最後佛還是要把實話告訴大家,所以顯實了,所以權和實就這些分別。上來這兩句讚嘆這些大士參加大會的聖無量無邊,沒有數。人是兩萬人,比丘就一萬二千,還有居士。男居士、比丘、女居士、比丘尼,一共是兩萬。但是諸天,以及天龍八部,諸大菩薩這裡沒有數量。一切菩薩聖眾是他們的實德。這兩句"具足無量行願",無量者,《攝大乘論釋》裡說: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這個數沒法說,也不可能用譬喻說的清楚。恰恰把他說清楚沒有辦法,就叫做無量。"行"謂六度四攝等大行。願是希求出世間叫願。有願必滿,希求出世間成為願。一切眾生生極樂世界這是願,如若願意發財這不成為願,這不是出世間的。願以導行,行願里的願能導行,有願才有行動,行以滿願。行是有行動,有好多音都簡化了,要有行才滿足你願。行動像腿像腳,願像眼睛,願來導引你的行動,行動滿足你的所願,這兩個是相輔相成。"具足"是具足無量的行願,這一切都圓滿無疑了。這些大士,來會的大菩薩怎麼樣滿足無量行願呀?《普賢行願品》裡說:到極樂世界已,即見阿彌陀佛......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以往生之殊勝,難思呀。所以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只有用《華嚴》的道理才能解釋。一即一切,一圓一切圓,一真一切真,一念相應之下,所有的行願都成就了,這是最頓的情況。例如拿一把絲,用最快的劍一劍下去,一根絲斷了,所有的都斷了。又如染缸,染一缺布,染成了,一缸都成了。不是一根一根去斷,也不是一塊一塊的、一寸一寸的染,而是一成一切成。這樣的道理,一和多是一致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在圓頓教中才能理解。不然像漸教,漸教是什麼?像登山,也不是不好,很好,很實際。登山者,上一步,高一步,看得廣一步。再上一步,又高一步、廣一步。最後登到山頂,看到的境界跟在半山腰是不可能知道的。漸和頓是不一樣的。這在淨土法門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從這點可以看得出來。往生極樂世界之後,面見阿彌陀佛,聽佛在說法,一念之中和佛相應,所有的行願都成就了。所有來會的大士具足無量的行願。行也具足就是圓滿了。行和願都具足了,這一切大士是從果向因的。這個"註疏"說已經到了果位了,而示現因地的,以彌陀的善巧方便加持回向,都能成就無量,超出十地諸聖的行願。這些大士都是如此。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如果說這一句功德之法,是我在裡邊安住。如這樣體會,就把這一句體會淺了。如前幾天碰到一位在台灣講經的,講《楞嚴》、講《維摩詰經》,講六祖《壇經》。他一說,我說你講錯了,有時不是講錯,就講淺了。講淺了也是謗法,叫減損謗。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位的無盡的功德。再說具體一點,無盡的功德本體。功德兩字的解釋,根據《仁王經疏》曰:施物名功,歸己曰德。做功德,功德是什麼意思?物就是指的眾生,我們布施從給的,不管是人,放焰口是施鬼,放生就是布施給眾生。放焰口是救濟地獄,把利益能給自己以外的就成為物。不是把東西給了就是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能把利益能夠傳給其他的一切含靈,這叫作功。歸己曰德,消歸自己的叫作德。所有的讀經都要消歸自己,不只是念經文的話,把這個聖意,消化、融化到自己,消歸自己,消歸到自己的本心,這是德。在本經的功德法中,《淨影疏》解釋的很好,"功德就是功能"。你有這種能,才能有功,功就是功能。一切修行的行動,都可以有讓大家得到利益的這種功能,所以叫做功。這個功是善行嘉德。我們的行動是我們的善行,他出了功效,他行善必然有功效,讓對方得到利益,得到好處,得到真實之利。這個功效是行善自然的本有的結果,稱為嘉德。作善就是如此,就得這個結果。譬喻水,水沒有不清涼的,清涼就是水的嘉德。行善必然讓對方得到利益的嘉德,就叫做功。"德體名法",這個德的本體就叫法,這個法字本來的含義是從。梵雲達摩,達摩通於一切,無論大、小、有形、無形、真實的、虛妄的、是事物的、道理的,一切一切都稱為法,只要是有為的都如夢幻泡影。法字的含意本來是這樣,這裡把德和體叫做法,這是《淨影》特別重引的特別含意。這法可以表示一切東西,也是這個本體。就是代表本體。這一講,安住諸佛無上智慧的果德之法。因此一念中圓成無量的行願。這兩句文字意義就深刻了。這兩句是在全段一切文字之上總綱。安住於本體,就是《金剛經》中的如如不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具足無量行願,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寂而常照,照而恆寂,種種的意思都在這兩句之中。所以佛法很深,全靠自己,自己深,所見的就深。你自己淺,你領略的就很淺。全在當人,當人很有關係。所以六祖說邪人行正法,正法也邪。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正呀,所以當人很重要。這兩句懂得了,安住於一切如來所得無盡功德的本體,具足無量這些等覺菩薩的行願。這兩句,就概括底下一切話。法的意思就叫軌持。軌的意思就是軌範,能生悟解。例如"無常"可以使人生無常之理解,叫能生悟解。持是住持的意思,是不捨自相。"安住一切",剛才已經說了,如如不動。安住者,《會疏》說就是不動的意思,安住什麼呢?因為你德達到了不退,退就變化了,不退就安住了。無德不具足,所以是一切呀,安住一切是這個意思。這兩句貫注全篇。

"游步十方,行權方便。"這是贊大士的權德,權德就是用,安住如來果德本體之中,就是如如不動之義。可馬上游步十方,就是於極樂世界,不起於坐而分身塵剎。游步就是遊行、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一切地,一切空間。游步十方,他在十方游步,遊戲於十方呀,也可以說往返於十方。他要旅遊,在極樂世界旅遊比我們這裡廣的多。他們一頓飯的時間,就到我們這,到兜率內院見彌勒,打來回,那比光速快的多。咱們世間的速度,以光速為極限。極樂世界十方佛土,這麼遠打來回,就咱們這一頓飯時間。遊戲神通,自在遊行。極樂世界往返很多,極樂世界到各方佛國讚嘆供養、說法,其他聖眾也到極樂世界去聞法。所以《無量壽經》中就有阿彌陀佛說的法,大家到極樂世界聽了阿彌陀佛說法,彌陀說的是什麼?這當然是釋迦牟尼佛轉述,他轉述我們也知道阿彌陀佛說的是什麼。彼此都是游步十方的,不但極樂世界,還有其他世界跟極樂世界往來很頻繁的。"行權方便",權字對實而說,權宜,權變之意。我們俗語說這人通權達變,不死守規章制度,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古時禮節,你死守禮節,嫂溺援之於手。嫂嫂掉河裡啦,你用手把她拉上來可以不可以?你若男女授受不親我不管,這就不行權方便啦。我們的戒律也是如此,都通權達理,所以很多人說這個戒律不行了,實行不了啦,要廢除,這個話都不成立。這都是極合情理的,怎麼說不行呢?你不研究,這個地方你嫂掉河裡你授之於手是合法的,是合理的,不是不合理。這就叫通變達變。"行權方便",方便的意思,方者法也,便是用也。我們先粗淺說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便是行的通的都能讓眾生解決問題的,這樣一些辦法是方便。《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方,如按佛教說,含意還要嚴格一點。能讓眾生都能趨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行一切的方便,即為方便之法。又如《法華玄贊》說:"施為可則曰方。"你所做的,可以做為法,則叫方。"善逗機宜曰便。"逗機是說法的人,善逗發或者針對,逗發比針對還要高一點,針對就是你已達到這個程度,我在你這個情況之下,予以提高。逗呢,只這個程度不夠,我還用權巧,使你達到這樣的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是我逗出來的,再給你提高。觀機逗教,觀機是一看你就知道你是什麼根機。而且我還能把你還沒有發動的,沒有達到的的情況,我給你逗到這種情況。在這種水平之上,再給你接一下。所以善知識難遇。真正能做到善知識的能善逗機宜。不是每個人尤其是禪宗,讓他開悟,所以很多要逗他的機來。如:德山龍潭。德山剛一出房門,外面黑,就回來了,龍潭點了一個紙煤子遞給他,德山剛一接,噗一吹紙煤子滅了。這就是逗他的機。德山當下恍然大悟。因為他正想接這個紙煤子,出去好走,天是黑的。誰知道給他紙煤子又吹滅了,要是完全不可理解,不理解他的思想沒有用。這叫逗教,逗出來。講《無量壽經》的單行本,只有唯一的《淨影疏》,《嘉祥疏》沒有單行本,流行的只有這一本,國外也流行這一本。《淨影疏》說: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游步十方,行權方便"是什麼意思呢?《淨影疏》解釋的很好,一種是善行,一種是化行。你所教化,你所這種行,非常善巧。隨物所宜,隨著物去度眾生,隨眾生所相宜的種種異現,不是說怪異,你種種不同的顯現。如孔子他弟子來問孝、問仁,什麼叫仁什麼叫孝,各人所問,回答不同,這個叫做宜。恰恰對你的病,你有病,大夫藥鋪就不一樣呀。藥鋪只說有什麼藥丸,叫你吃什麼藥丸。大夫根據你的脈,給你開藥,開方子,各各方子是不同的,這個是異。你不能理解為奇異怪異的意思。根據隨物所宜,種種不同的異現,不同的藥方,這個叫權方便。如前所說都讓他趨向三藐三菩提,這個叫方便。這個還不是一樣嗎?這個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幹嘛呢?還是讓他趨向三藐三菩提。所以把許多故事會到一塊,就很清楚"游步十方,行權方便"。這是這樣。熟知一切善巧穩便之法,妙契眾生根機。導向,這個導字就有點逗的意思啦。把他引導,要他向他究竟的果覺,這個叫行權,或叫行方便。就是行權,行方便。

下邊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裡諸會中諸大士都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解釋為"解契宗源"。解,解行證契,契,契會,大開圓解,到宗的源流,到了本源叫作入。《淨影疏》說:"證會為入"。證,信解行證的證,會契的會。"入",契會證入之意,也正是《法華》中的入佛知見的同一個義。"藏"字怎麼講呢?《嘉祥疏》說:"名理為藏"。理就是實際之本體,這個叫做藏。"佛法藏"是什麼呢?是法性的理體,理的本體,法性中含藏無量之性德,因此稱為"佛法藏"。這是嘉祥大師的解釋。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叫做佛法藏。我們根據《嘉祥疏》"名理為藏"。佛法藏就是法性的理體,包含無量的性德叫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法華》中有這樣兩句:"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入了佛的慧,和入了佛的知見一樣,通達大智,這個意思是一樣的。《甄解》解釋說:"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的功德。此之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佛這一切功德的寶藏,這是佛果的功德,這一切功德的大寶海,叫做佛法藏。佛法藏是什麼呢?就是佛所得的一乘果。一切眾生究竟皆得大白牛車。一乘都得無上正等正覺。《甄解》的解釋會中的一切菩薩,都入了佛的法藏了,入了佛的功德之海啦。因此大權示現,從果向因,從果位向因位,都已入如來一乘果海,但還不捨因地修行。所以到法會來,贊助釋尊也,來宣揚淨土法門。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