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闇,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獅子吼。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說頌瑞應」第六章。前面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座下,得佛印證,稱性宣說四十八大願。那麼釋迦牟尼佛轉述,告訴阿難:當時法藏比丘說完四十八大願之後,又承佛神力說了這一個偈頌。這個偈頌主要是表達誓言。誓言是什麼?前面是願,後面是誓——發誓;一般的,菩薩發願之後都要發一個誓,使這個願更為堅固。就好像我們看普賢十大願王,無論是禮敬諸佛,還是稱讚如來……發願之後,後面都會有一段: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什麼什麼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幾句就是誓,前面就是願。
那麼在這個偈頌裡面,一共分為十一個偈子。十一個偈子分兩大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就是建立誓言;第二部分就是請求瑞應。建立誓言就是前面的十個偈子;最後一個偈子就是請求瑞相感應。這個偈頌放在四十八大願之後,是具有深切的意義的。不僅是用誓來把前面的願更為堅固牢靠地鞏固下來,作為未來完成這個大願的一種巨大的動力機制;而且這個偈子也把前面四十八大願幾個本質性的特點,以及法藏比丘施設完成這個大願的方法、程式,也都說出來了。
那先看前面三個偈頌。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個四十八大願是什麼?是超世之願。這個「超世願」,把四十八大願最本質的一個內涵表達出來。什麼叫超世願?首先從能發願的心來說,法藏菩薩發願的當下,他是以實相心發出來的。歷來注經家講發願時候法藏菩薩的證位——在什麼位置,有的說是初地菩薩,有的說是八地菩薩。無論是初地,還是八地,這是大菩薩所發出的稱合法性的大願,所以這個實相流出的願就超越了世間。這是從他能發的心來說,所以它就叫超世願。再從所發的內容來看,他要建立超勝十方無量佛國最殊勝的剎土,這個剎土就等同於涅槃。這個剎土能讓一切眾生得到安穩,能夠讓一切眾生快速成佛,是法界當中最殊勝的道場。它的表現形態也是窮微極妙。從他所發的願的內容上來說,也是超越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剎土、一切功德的大願。所以法藏菩薩就很自信的說,我這裡建立的願叫超世願。
「超世」兩個字也就告訴我們,淨土法門是究竟的生命終極關懷——出世間法。那麼出世間法是大乘佛法最本質價值的體現手段,不是求人天福報的,不是在這世間裡面搞來搞去的。這個世間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都是火宅,所以一定要超越出去。四十八大願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超越世間輪迴的大願。那麼這個超世的大願建立起來之後,它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動力機制:它就會引導菩薩六度萬行,這叫由願導行。由願導行就必定圓滿他的菩薩行,就必定到達佛果的位置,這叫「必至無上道」。在他超世願的因中,就必然到達成佛之果:因該果海。所以在這裡法藏菩薩就非常莊重地說,「斯願」——就是這四十八大願——如果不圓滿的話,我就發誓不成佛。他建立重大的誓言,是把圓滿大願跟他成佛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個大願圓滿,他才成佛;法藏菩薩成佛也就等於大願圓滿:這兩者是等價的。
好,再看第二個偈子,第二個偈子就具體到他的慈悲心了。就是我在完成大願的無量劫的過程當中,都要為一切眾生做大施主,來平等地救度種種貧窮、痛苦的眾生。如果不能做大施主的話,我就發誓不成佛。那這就是法藏菩薩在菩薩的六度當中凸顯布施——作為總攝、度化眾生的一個綱宗。布施一般會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都是面對貧苦的眾生——給他安穩的。那最大的貧苦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是他法上的、精神層面的貧窮,所以最終要給他法布施。所以菩薩布施給一切眾生飲食的時候,要做一個回向——願一切眾生得智慧之食;布施給眾生飲用水的時候要回向——讓一切眾生得到法味之水;用車乘來布施給眾生的時候要回向發願——願一切眾生得到一切智乘;用衣服布施眾生的時候要發願回向——願一切眾生得到慚愧衣;用香來布施眾生的時候要發願——令一切眾生得戒定之香。所以物質層面的這種布施,還要在法上——在他法身慧命得到拯濟方面,要回歸到這個原理。所以我們從法藏菩薩發一個大誓「我要做大施主」這一點來說,他就念念系緣苦難的眾生。
第三個偈子,法藏菩薩發願:到我圓成佛道的時候,我的名號、聲望要傳遍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所有的眾生都能聞信我名號的功德。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發誓不成佛。這是「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如果還有一個眾生不能聽聞我名號的話,我就不成佛。這裡,第一是體現著法藏菩薩這種大悲普度一切眾生的深重悲心;另外一方面,他實施大悲普度的這種大誓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名號。四十八大願,包括在他的發誓裡面,都是突顯名號度眾生的深重價值和究竟方便。以名號度眾生,在這裡還不是顯得太明顯,在宋譯的《無量壽經》裡面它有四句話,也是在這個偈子裡面表達著。「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果我成就無上正覺,就要建立無量壽的名號,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只要聞到了這個名號,都能產生信心,都能生到我的剎土裡面來。
所以四十八大願——尤其體現在第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所展示的五大劫的思惟要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它最究竟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建立名號度眾生。這是淨土法門最本質的一個特點。但是有很多人對這個四十八大願不是太了解,他總認為念這個名號是很低級的法門——愚夫愚婦都能念,他就以為不怎麼地。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深奧的、最有智慧的、最慈悲的。建立名號度眾生,可是法藏菩薩思惟了五大劫之後所產生的一個方法。用複雜的方法度眾生都很容易,用最簡單方法把一切眾生度盡——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悠悠凡夫,都能在名號的功德之海裡面得到他的利益,這就不簡單了。而且他發這個願,為什麼還要讓十方諸佛來稱揚讚嘆他的名號?也就是使這個誓能得到實現:所有的諸佛在他自己住持的剎土當中,都要宣揚讚嘆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
所以這三個誓言實際上就是對四十八大願高度的濃縮。了解了這三個誓,也就等於了解了四十八大願最本質的綱要——它的超世的特點。這種超世的特點也是從他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裡面顯發出來的,大慈悲心就是出世的善根。他要為一切苦難的眾生做大施主,令一切苦難的眾生離開恐懼,然後建立名號普度一切眾生的方法。
那麼當這三種大的重誓建立之後,要落實下來。不像一般我們常常發誓,發願,發了就過去了,不能兌現,這就是空願,這就是空誓了,那是不行。所以下面的句子就是使這三個誓言如何實施。這裡就展開了他的自行——在因地自利、在果地化他的菩薩德業。從他自己的因行來看,這裡面都能夠向我們傳達:一個菩薩從哪裡下手修行,圓滿大願,普度眾生。「離欲深正念」,要離開一切欲望。修行佛道、菩薩道,如果他的五欲放不下,念念貪戀執著,他是沒有辦法去修行的。所以一定要離欲。
在所有的欲望當中,尤其這個淫慾難除。那從法藏菩薩這樣發願以後,他表達生生世世都要出家,要修離欲梵行這樣的修行。所以無論是示現國王、大臣,還是轉輪聖王,他都最後要「舍家棄欲」,行作沙門。那麼這個淫慾,在《四十二章經》講:在所有的欲望當中,女色為欲,「其大無外」——這種欲望之深重之大,是纏裹人心極重;如果世界上還有個跟淫慾一樣重的煩惱的話,那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能修道的。所以法藏比丘在這兒告訴我們從哪下手,從離欲下手。
儒家文化也講,你怎麼明明德?格物。「格」就好像一個人跟猛虎格鬥一樣的,要把那個物慾給它格下去。你格除了物慾,你才能夠「致知」——致良知,良知良能現前才能夠誠意,正心:儒家修心養性他也要談對欲望的格除問題。佛法的修行,如果你一天到晚這個五欲還幢幢於胸的話,你是很難入道的。就是出家,身雖出家,心不染道。那離開了這個欲望——五欲,尤其是色慾,他就能夠產生禪定,就有甚深的禪定——三昧的這種「正念」。這樣由這個禪定正念就能產生清淨的智慧。「淨慧」就是般若的智慧,不染一塵,不落兩邊。那麼般若的智慧現前,又能幫助他修行清淨的「梵行」。這實際上就是講戒、定、慧——修戒定慧三無漏學。那麼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一個崇高的志向:求成佛之果——「志求無上尊」。那「無上尊」就是佛陀一個名稱的表達了。
那下面就對於佛的功德做了一個描述:佛,「為諸天人師,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就是佛首先用他的身業來救度眾生。他為一切天人之大導師,有神通的力量,放出熾盛的光明,這個光明就平等普照無量無邊的剎土。佛的身業放光不是無目的的,是為了度眾生的。眾生都在貪、瞋、痴三垢煩惱裡面,我們內心都很漆黑、暗冥。佛放光是消除眾生這種無明黑暗的,這叫「消除三垢冥」。用這個光明來拯濟一切眾生的厄難。拯濟厄難就是解決他的分段生死。八苦交煎——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無量的痛苦,都是眾生所必然遭遇的厄難,所以佛的光明來拯濟。這就是用小乘法來度眾生。那麼光明還能開發眾生的智慧之眼。「智慧眼」就等於五眼裡面的慧眼,能夠照見諸法的空性為慧眼。那麼當我們空性的慧眼顯發出來,就能滅掉我們無明的黑暗——破無明。這就用大乘的妙法來普度眾生。那麼還有就是用人天之善法來度眾生。「閉塞諸惡道」,就是關閉三惡道。怎麼關閉三惡道?能夠修五戒十善,就不會到三惡道裡面去。「通達善趣門」,你能修五常、五戒、十善業道,就能到達三善道——乃至天道。這是用人天之善法來度眾生。
這就是佛放光所顯發的佛法——也是用五乘的佛法——來拯濟眾生。那這也是做大施主的一個內涵。那麼這樣在果上就「功祚成滿足」。「功」就是他功德的因行;「祚」就是他果上已經完善了他的福德、他的果位:這些都成就圓滿了。成就圓滿了,他就具有威德,就有光明,就能朗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一切日月的光明,在這個果地上成就的佛光當中,也就收斂了它的光明。就是在佛光當中,日月的光明是顯現不出來的,這就好像是它收斂了——收起了它的光明。
好,一個菩薩他發誓,在他成佛的這種果地上,最主要的是什麼?就是說法。成佛度眾生,就是以講經說法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所以「說法獅子吼」——講經說法像獅子吼。獅子吼一般包含著三個內容。首先就是你一個說法者,一定要如說而行,如行而說。你說出來的,跟你的行持上要一致,當你自己都做不到的時候就想要別人做到,是不可能的。「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所以一切講經說法的都要把它作為原則,你自己做不到的,你不要去說。然後獅子吼是無畏說——無有畏懼;獅子吼就是決定說——斬釘截鐵,沒有一點含糊,沒有一點懷疑。所以講經說法具有這三種內涵,他就有獅子吼。當一個人「獅子吼」——像一個雄獅在吼叫的時候,那些小獅子也能夠增長他的威勢,一切百獸趕緊潛蹤——就是那些外道邪見在這個佛獅子吼的說法當中,他都不敢吭聲。
那以這個獅子吼的說法,廣度一切眾生——度過種種的厄難,滅除無明的煩惱,這就叫法供養。那麼法供養在「廣修供養」當中,它超過一切財供養,這個法供養為最。所以能夠度化眾生,講經說法,也就等於是「供養一切佛」。在這個過程當中,具足無量功德的根本。無量功德根本實際上就是願、慧。願就是前面的四十八大願;這種慧就是這個偈子產生的誓——這個誓也是從般若智慧生起來的。這個「願慧悉成滿」,都能夠成就圓滿。當這個誓、願都成就的時候,就能成為三界眾生中的大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大雄就成佛了。
好,這種誓願圓滿就為三界之雄,這就等同於跟十方諸佛一樣的無礙智慧。十方諸佛無礙的智慧,是通達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性相、業緣真相的,無不知、無不見的,是「通達靡不照」。佛的這種智慧如大圓鏡,能夠照見一切萬象,纖毫不遺:通達靡不照。所以法藏比丘發願,願我這樣因行果德的功德的力量,跟十方最勝之尊——就是十方諸佛——的所有功德齊等。
那麼這就是十個偈子——建立誓言。
最後一個偈子就是請求瑞相感應——就是印證,就是我前面的四十八大願以及我現在發的這個誓能不能實現,請求驗證。「斯願」就是指四十八大願,如果能夠「克果」——能夠成就圓滿的話,三千大千世界應當感動。這是求第一個瑞相:三千大千世界要震動。然後第二個,虛空有很多來聽法的諸天、天龍八部應該能夠「雨」——下下他珍妙的天華。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