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四集)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

今天是端午節,先祝賀大家節日快樂!在世俗裡面,節日大家是一起慶祝、一起團聚,難得大家能夠把節日的時間都拿出來學習《無量壽經》,說明大家真是有真心。上一次有這邊同修跟我說,下個禮拜是端午節,需不需要放香?我開始就想,如果大家想放香一次,那我們就可以放香一次,就不需要來。後來想想,同修去宣布了,說大家不用來了。我想這樣好像不太對,應該由大家自願來。所以我就說,我們還是來講課,願意來的就來,不願意來就可以不來。我想不到今天還是這麼多同修來,非常難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要求大家把往生這件事做為我們人生唯一的事情來做,這個可能不切合實際,因為做事情還是很多。但是我是要求大家要把往生極樂世界的事,當作你生平最重要的事,雖然不是唯一的事,但是它是最重要的事。它最重要,你就知道,比起其它事情,就分一個主次、一個輕重、一個先後。假如說其它事跟我往生極樂世界的事有衝突了,那你自己去選擇一下,是選其它事,還是選擇要往生的事?你一明白,你一知道哪個輕、哪個重,那你就知道怎樣選擇。所以我們要求往生,是無論什麼事,都不可能阻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它阻礙了我,我們就要把它放下,這樣你才是真心真意往生極樂世界。

你有這一點真誠心,阿彌陀佛就知道了,到你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當然一定會來接引你,因為阿彌陀佛有願。他說,「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經文講得很清楚,十方世界一切的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你能夠聞到阿彌陀佛名號,聞到《無量壽經》,你自然能夠至心信樂。這個至心是至誠心,我一條心,一心一意,其它都可以放下,就是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就叫做至心。你能夠相信,你能夠真正很樂意去,去往生極樂世界是非常歡喜的事情,絕對不會貪生怕死,絕對是希望阿彌陀佛早點來接引我,至心信樂。你所做的一切善根,你利益眾生,你護持正法,所有點滴的善事功德,都回向,就是求什麼?求我將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其它什麼都不求。不求人天福報,不求現世享樂,只求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可以廣度眾生,心心回向,願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你哪怕只是念十句阿彌陀佛,乃至十念,你都必定往生。假如你不往生,阿彌陀佛不來接你的話,阿彌陀佛說他自己不成正覺,他不會成佛,這個是他的誓願。

現在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了,成佛這麼久,說明這個願早已經圓滿。所以我們只要是真心真意求生淨土,你就不需要擔心,你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你。所以要從平時,你的考慮、你的起心動念去觀察,去檢查自己,到底我是不是真是想往生?所以很難得,大家今天節日還是要來,來是為了聞佛名號,聞《無量壽經》就是聞佛名號,你真正聞名了,你就一定能夠至心信樂,願生彼國,那就一定能往生。所以聽經的功德非常殊勝。

今天是我們正式開講這部《無量壽經》,前面三次叫做前言,開場白而已。用三次的講解才講了個前言,就好像《無量壽經》本身一樣,《無量壽經》它前面兩品經文都是前言部分,佛經叫做序分,序言的部分。正宗分才是正式開解,是第三品開始,到四十二品,這個是正宗分。後面四十三至四十八品叫流通分,流通分的意思就是說,勸我們好好受持,好好流通。大經的架勢就是序分很長,流通分很長,等於是隆重推出這部經。我們也是用三次的時間,足足來介紹這部經的背景,淨土法門的背景,所以也是隆重推出這部經,今天才是正式開講。

我們先講經題。在古時候,祖師大德講經的規矩,內容是很多的,一般在講經之前要講玄義。在天台宗裡面,我們師父暢公是專門學天台宗的,天台宗講經首先要講五重玄義,第一是釋名,先講一個名題,這個經題;然後要講介紹本經的體性,體性的意思是什麼?就是這部經是依據什麼原理來講的;第三是講明宗,明宗是這部經所依靠、依據的修學的方法是什麼,明宗;第四個是講這部經的力用,力用就是學這部經究竟有什麼用處,你得到什麼利益;第五是講教相,這部經的教相是什麼意思?就好像我們讀書,有一系列的課程,這個課程有一個先後,有一個深淺,什麼時候是學什麼課,什麼時候是讀什麼課程,它是有一個先後的順序,這個就叫做教相。這部經究竟是什麼教相?在哪裡學?這部經在整個佛講的《大藏經》裡面是處於什麼地位?這是第五個方面,叫「五重玄義」。

《華嚴經》,他們賢首宗學《華嚴經》,用的是十重玄義,比天台的五重玄義就更加詳細、更加複雜,叫做十門開啟。這個古時候的人學起來確實很有受用,特別是老修,對這部經已經非常熟悉了,他就喜歡聽你的玄義,聽你開經之前講的部分。就是我們在今天之前講的三堂課,這三堂課才是最精華,最核心,叫做玄義部分。因為開講之後經文的意思,可能坐在下面聽經的人比講經的人還要熟,他不需要聽你講解,他聽你究竟對這部經有什麼心得、有什麼體會,他聽這個。所以內行人是聽門道,外行人是聽熱鬧而已,所以古時候講經很重視前面前言玄義的部分。

但是現在來講,我跟淨空老和尚來學習,他跟我們講,現在人不可以用古時候的規矩,講得這麼複雜,五重玄義,十門開啟,講得大家都走光了。他們不想聽,聽得胡裡胡塗,聽不明白。所以老和尚教我們學講經,就先撇開這五重玄義,除非你跟老修來講,跟一般剛剛接觸這部經的同修講,直接講一個前言部分,介紹一下講經的因緣,然後就正式進入經題的講解,就講正式的經文,這樣大家不會聽著聽著打瞌睡。所以我們就採用現代的講法,前三堂課我們已經很詳細的講了一個前言,講經的因緣,經的背景等等,都介紹好了。淨土法門的核心、精髓,其實都已經介紹了,今天開始就從經題講起。這一堂課我們主要是講經題,因為經題很長,真正能夠把經題的意思你都明白了,對全經的大意你就掌握了。就好像世間寫文章,這個文章的題目就是整篇文章的眼,這個眼就是整個精華、整個核心,都概括在這個題目上,經題也是一樣。我們看這部經的經題,我們合掌來一起讀這部經的經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部經的經題很長、很全面,總共是分七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佛說』,第二部分是『大乘』,第三部分是『無量壽』,第四部分是『莊嚴』,第五部分是『清淨』,第六部分是『平等覺』,第七部分是『經』。前面六部分叫做別題,第七部分叫通題,通題就是每一部經都有這個「經」字,叫做通題,通用的。前面六部分只有這部經才有叫做「別」,分別開來的,別題。

我們先看第一部分,「佛說」。首先說這個佛字,佛是指哪一尊佛?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諸佛都是佛,但這裡講的佛是專指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雖然是講專指,其實也都可以講通指,為什麼?因為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都講的,所以它也有特指,也有通指。十方諸佛在一切世界,為一切眾生都會講《無量壽經》,講淨土法門。在我們本經裡面就看到,第二十三品特別講到「十方佛贊」,跟這部《無量壽經》同部的《阿彌陀經》裡面講六方佛贊,其實原本的《阿彌陀經》都是講十方佛贊。《阿彌陀經》翻譯成中文有兩個版本,一般我們讀的是鳩摩羅什大師他的翻譯本,他是用六方佛贊,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下方、上方,六方的佛。每一方都有恆河沙數諸佛,就是無量。恆河沙,你說在印度的恆河裡面有多少沙?恆河的沙跟我們一般河裡的沙不同,它很細,那個沙細得像麵粉一樣細,一把拿起來都無數,那你說恆河裡面有多少沙?恆河沙數這麼多數目的諸佛,是一方,東南西北上下六方,都是這麼多佛,每一尊佛都講淨土法門,都講《無量壽經》。所以這個佛說的佛,是可以特指,也可以通指。這個跟其它經典不同,其它經典很少看到十方諸佛都講這部經的,真是唯獨是《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這兩部經是同部,就是講淨土法門才是諸佛都講的,每一尊佛都講。

我們這裡講的佛,是特指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裡面成佛的這一位世尊。他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成佛是非常不容易,這個他在《阿彌陀經》裡面自己講,也是諸佛讚嘆他,在「五濁惡世,行此難事」,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意思就是成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印度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成的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這個等是相等,跟佛差不多,但是還沒有成佛,還差一點點。成佛就是無上,無上正等正覺就叫做成佛。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然後為我們一切眾生講這部經,講淨土法門,這個是難信之法,所以十方諸佛尤其讚嘆釋迦牟尼佛,大勇猛、大英雄,在這樣的五濁惡世來度眾生。度眾生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門,就是靠這部《無量壽經》,靠這個淨土法門。

所以釋迦牟尼佛,你看他一生為我們做的示現,降生在王宮裡面,為什麼要降生王宮?為什麼不去做一個乞丐?為什麼不去做一個平民老百姓?他在王宮裡面做太子,將來要繼承王位,他給我們什麼信息?講明成佛這一條路比做國王還要有吸引力,所以他要出家。一般人王位拚命去爭,不要說王位,普通的小小的名利都要去爭,都放不下。釋迦牟尼佛這些統統放下,他生來就有,但是他不要,這個是給大家一個很好的啟示,證明爭這些名利、王位都不會給你帶來快樂,都不會給你帶來真正的幸福,你的生老病死的苦惱、你的煩惱,不能夠放下,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

他這樣的示現,完全是表演給我們看,其實他本身早已經成佛了,你看在《梵網經》裡面,《梵網經》是菩薩戒經,這部經裡面就介紹,釋迦牟尼佛來我們這個世界是第八千次成佛了,成佛是第八千次了,所以他早已經成佛了,他不是說這一生才成佛。但是他還是這樣表演給我們看,好像我們一般凡夫一樣,出家修道,這個是恆順眾生,也都顯示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不捨眾生,你看,到我們這裡八千次來救我們。我們自己想一想,可不可以幫人幫八千次?如果一個乞丐來找你,你布施一餐飯給我,你學佛了。是,我學佛了,應該慈悲給他一餐飯,布施給他。第二次他又來了,布施一餐飯給我,你想想還是布施給他。第三次又來的時候,你可能就有點不高興了,這個人怎麼整天來煩我,想想算了,不要跟他計較,第三次給他。三次就差不多到了一個極限,第四、第五次可能就不再布施給他了。如果你說要求你八千次,不疲不倦,為他去布施這餐飯,你自己能不能夠做到?如果不是大慈悲心,博大恆久的愛心,真的做不出來。你想想,布施一餐飯都不容易,要釋迦牟尼佛每一次來,從出世一直到他自己走,每一次,好像他八十歲,每一次都八十年在世間受這些人間的苦痛,這麼耐煩的救度眾生,講經說法,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確實是不容易。這次他來是第八千次,會不會有第八千零一次?當然會。會不會有一萬次?會,無量次他都會來,這樣才顯示佛的大慈大悲,永遠不會捨棄眾生。

所以我們想想佛對我們的恩德有多大!佛來我們世界八千次了,那我們輪迴肯定不止八千次了,是不是?無量次的輪迴,佛都沒有捨棄我們,就是為我們能夠每一生、每一世有因緣遇到佛法,遇到佛法覺悟一點,沒有完全覺悟,下一次再來;每一次遇到佛又覺悟一點,一次一次累積我們的善根。到這次善根成熟沒有?還要不要勞累我們釋迦牟尼佛再來第八千零一次來救我們?不要勞累我們釋迦牟尼佛再來了,這一次就要成熟,這一次我們就要往生極樂世界。

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就是為了尋找一條幫助眾生永遠解脫六道輪迴痛苦的方法。所以他出家之後,去遍尋名師,對當時印度所有的宗教、外道。這個外道不是貶義詞,是心外求法的修行人叫做外道。學佛的人也有外道,門內外,在佛門裡面的外道。很多,不要說別人,想想自己是不是外道?自己有沒有心外求法?譬如說我在家裡,想要幫助家裡人都來學佛,度眾生從家裡人開始。好了,你度眾生,如果是每一天就看自己家人,今天有沒有吃素?今天有沒有讀經?有沒有拜佛?一天到晚監督他們來學,搞得他們很煩惱。這個就叫做心外求法,心外度眾生。度不度得了?度不了,你愈想這樣度,眾生跑得愈遠。為什麼?他會厭煩,他會逆反。所以度眾生要靠感化,即使他對我們學佛不了解,甚至他反對,甚至他毀謗,我們都應該用我們的真誠慈悲來對待他們,絕對不跟他們對立,更加不可以跟他們衝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求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夠感化他們?因為我自己學得不夠好,我不能夠好像菩薩這樣行六度,我不能夠用我的真誠愛心去對待他,所以他感化不過來。所以你向自己的內心求,這個就不是外道,這個就叫做真正學佛。所以這個外道我們搞清楚,不是罵人的,你是外道,你不信佛就是外道。一罵人,這手指,一個手指指他,有多少個手指指自己?三個都指自己。人家是一個外道,你是三個外道。你這個要明白,指自己,反求諸己。只用感化,我不去要求,不去強迫,這樣你才能夠真正能度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當時去學道,學得很用心,很精進,把所有的外道的方法都學來了,甚至他可以坐禪入定看到有六道輪迴。他知道,有六道輪迴就有苦難,但是他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第一個問題,六道是怎麼來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會有六道?第三個問題,六道外面還有什麼世界?我怎樣能夠解脫出離六道輪迴?這些問題,當時所有的宗教師,印度的這些學者、禪師都解決不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唯有自己來找答案,他來到恆河邊的大樹下入定,把他十二年來所學的這些知識統統放下,這些知識如果不放下,成為所知障。成佛兩大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把這些煩惱放下,出家之後學了這麼多的知識,這些所知障都要放下,所以他把兩種障都放下,入更深的禪定,突破了六道輪迴。目睹明星他就大徹大悟,大徹大悟究竟是怎麼回事?就是你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大徹大悟。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本有佛性,本來就是佛。你不放下的時候是不是佛?還是佛,你本來就是佛,不會因為你不放下就不是佛。但是你不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你就不知道自己是佛,你就得不到成佛時候的受用,得不到那種智慧德能的受用。我說得不到受用,不是說你沒有;你有,但是你沒有受用。

就好像你現在有億萬家財,放在銀行裡面,結果你現在銀行密碼忘記了,一分錢都沒有,還要去乞討,就是這樣。我們現在就是這種乞食,在六道輪迴好像乞丐一樣,受盡磨難,還不知道自己原來是家財萬貫。好了,現在你來聽定弘法師跟你說,才知道原來你有家財萬貫,但是還是要乞食,因為還不知道那個密碼。雖然知道有萬貫家財,但是還是不能用,所以只是知道也沒有用,要真正修行,你要往生極樂世界,就等於你可以開啟自己的寶藏,你就可以受用。但是知道就很可貴了,如果知道都不知道,你永遠不可能說得到這個受用,所以知道很重要。知道不只是聽,聽到就算了,不行,你還是沒有受用。知道之後你要努力修行,要依教奉行,這樣你才拿到銀行密碼,你才可以把錢提出來。

所以釋迦牟尼佛真正放下了,放下之後,他成佛了。然後出定,為大眾,為世間人講你怎麼才能夠好像我一樣成佛,這個就是《法華經》裡面講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叫大事因緣?如果說幫我們得到一點福報,得到一點智慧,這些可能不需要佛,天神他來就行了,孔子來就行了,老子來就行了,耶穌來就行了。但這些聖賢人他雖然來,他能夠幫助我們得到一部分的福德智慧,甚至能夠生天,但是他沒有辦法教我們成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去印度成佛,他不來中國成佛,他不去歐洲成佛?就是因為當時候,印度的修行人,他們的修行境界已經很高了,他知道有六道輪迴,但是苦於突破不出去。他們想要證涅盤,但是不知道怎麼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會有應,所以釋迦牟尼佛就來印度示現。印度當時的修行人,他們覺悟的程度,確實比我們中國要高,中國人知道有天,但是不知道怎樣去超越這個天。

孔子他是講到天。孟子講,天降大任於斯人,他知道有天。但是天外是什麼情況,他們就沒想這個問題,生死的問題,他們也不是十分去考慮,也不是叫做不考慮,是因為眾生當時他沒有這個需求。所以孔子你說他是不是菩薩來的?在理論上是講得通的,他也是菩薩來的,但是因為眾生沒有這個需求,所以即使菩薩來,他也不會講非常深的大法。《論語》上面我們看到,我在前兩年把《論語》從頭到尾詳細講了一次,我就講到「子路問死」這一章,因為我們學了佛,就講得比較圓融。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向老師問,「敢問死」,就是我斗膽向老師請教一個大問題,是死的問題。人死之後會有什麼問題,有什麼狀況?死之後還會不會有重生,會不會有輪迴?這個死的問題,很大的問題。孔子怎麼答覆他?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你生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還想去問死的問題,你先解決生的問題。就是說,你做人先做好,生的問題解決了,死的問題就很自然,你做好人將來就會去好的地方。所以你要先知生才會知死,未知生怎麼能夠知死?所以很多人對這句話他不是十分理解,以為孔子說死了之後就沒有事了,沒有了,就像蠟燭燒到最後,滅了,沒有了。其實孔子他知道會有,但是為什麼他不講?因為眾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他的思惟沒那麼深入,他的根性沒有那麼深厚,講都沒有用,所以乾脆跟你說,未知生,焉知死。

但是孔子並沒有否定有死後的輪迴,你看《易經》裡面,他批註講的《易經》,他就講,人是怎樣出世的,他是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精氣是說父精母卵,這個受精卵,是物質的,為物,這個是生命的物質載體,但是它只有這個物體,它不是真正的生命;一定要有遊魂,這個魂魄進入了,它就變成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有一個物體,沒有這個魂,這是死的,不是生的。所以人走了之後,肉體留在那裡,但是他變成死屍。為什麼?那個魂走了。孔子也知道,人有靈魂,他不講靈魂,講遊魂,講得很貼切。為什麼?這個魂它不靈,它不叫靈魂,如果靈的話,它就不會投胎到惡道了,是吧?甚至人它都不想做,它想去往生極樂世界,這才叫靈。它不靈,它是迷惑顛倒的,所以叫遊魂,這個是中陰身,它周圍去遊蕩,遇到有緣的父母它就投胎了,所以孔子叫遊魂非常貼切。

當時中國文化程度、思想覺悟其實是很高了,但是都沒有能夠覺悟到生死大事,六道輪迴的問題,所以佛他不來中國示現,他來印度,這個就是感應。所以我們想要學佛,就要對這種生死大事提起思考,不要做一個庸庸碌碌的世間人,為了現前的吃住、生活的享受,這個都是迷惑。覺悟的人他不會停留於現狀,他眼光會遠大,想到人將來要去哪裡?這個問題眾生解決不了,佛就來這裡示現,而且教我們成佛。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這就是一大事因緣。佛來講這部《無量壽經》,正是為了教導我們成佛來的。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第二祖,他講過,「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來我們這個世間出世成佛,就是為了為我們講清楚阿彌陀佛本願海,四十八大願,講《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在整個《大藏經》裡面的地位就非常特殊,這個是釋迦牟尼佛非常想講,用善導大師的話來說,他就是為了講這部經才來的。為什麼?因為講這部經才可以能夠保證你這一生能夠成佛,其它經有些眾生可以成佛,但不是個個都有保證。你說《金剛經》,誰可以成佛?六祖惠能大師成佛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可能人數不多。你現在試試讀《金剛經》,可不可以一下放下就成佛?很難。眾生就叫做業障深重,放不下這個業障,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那成佛還有沒有指望?不是說以後成佛,我這一生成佛有沒有指望?其它經可能未必有指望,但是《無量壽經》你就有十足的指望,十足的把握。為什麼?這個是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他老人家給你做保證,你只有立這個願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保證來接引你,如果他不來,他不成正覺。

這個保證不得了,保證我們成佛的經。所以大家能夠手上捧著這部《無量壽經》,這部經除了這個經題講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經題之外,我還可以安一個別題,叫做當生成佛的保證書,大家說對不對?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這部經是地位最特殊。所以佛說這個「說」字,除了是說真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之外,它這個「說」還有一個深義。因為部部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為什麼有的經它不說佛說?有的經它說佛說?譬如說,《地藏菩薩本願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它都不講佛說,為什麼這部經前面偏偏講個「佛說」?《阿彌陀經》也是,《佛說阿彌陀經》,難道其它經不是佛說嗎?

這裡面有兩重深意。第一重,這個「佛說」是從經的經典的格式規矩來說,這部經如果是到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佛說的,不是弟子問的,那這部經就叫做佛說。譬如說《金剛經》,《金剛經》大家最熟悉的,自古以來讀書人沒有不讀《金剛經》,《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請問。佛早上出去托缽,就是我們說的乞食,托缽乞討回來的飲食,回到自己的住處,大家一起坐下來吃飯。吃完飯,洗洗腳,又坐在座位上,然後開始今天的課程。釋迦牟尼佛每天都講課的,我們是一個禮拜一次,人家釋迦牟尼佛天天都講,他的工作就是這樣,出去乞食,乞食回來就吃,吃完就開始講課,一直講到天黑。這個動作一做就做了幾十年。這一天須菩提尊者看到之後,感動得痛哭流涕,就向世尊請問,為什麼世尊這麼慈悲,這麼大的智慧型,「善護念諸菩薩」?所以他向世尊請問,我們的心應該怎樣住,就是這個心住在哪裡?經文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就是怎樣,我的心應該怎樣住,就是這個心放在哪裡?我們一般的煩惱心,叫做心猿意馬,這個心整天都跟著外面的六塵境界轉,見到一個好的東西,心就跟著走了。今天上街,這件衣服很美,我要看看可不可以買下來,換季了,衣服時裝出來了,心七上八下;那些男士走到街上,看見一個女子長得很美,這個心就跟著走了。眼攀緣色的境界,耳攀緣聲的境界,鼻聞到香,今天這些水果很好吃,這些美味佳肴,就跟著走。所以我們的六根攀緣六塵境界,心就住不下來,安不下來。《金剛經》就教我們心怎樣安住,怎樣能夠降伏其心,這個心是妄心,是煩惱心,如何降伏煩惱。《金剛經》,佛就是回答須菩提尊者的這兩個問題,所以它這裡不說佛說,因為這個問題是須菩提提出來,佛回答的。

《佛說阿彌陀經》和這部《無量壽經》,是佛他自己講的,尤其是《佛說阿彌陀經》更加明顯,佛是叫著舍利弗尊者,他自己講出來,不用你去問問題,我自己就講。這個正宗分第一句話佛講的,經題就要用佛說。除了這個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意思,這個佛說的「說」字,跟古時候喜悅的「悅」字是通假字,是可以互用的。你看《論語》裡面第一句,「子曰」,孔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悅字,就寫成說字,言字邊的,但是它要讀悅,不是讀說,這個音要讀正確,因為這個意思是喜悅的意思。說學了聖賢之道,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去實習,都要去落實,要實踐,這個「時習之」,這樣你就會很喜悅、很快樂。好像我們《無量壽經》,聽了之後我們就要落實,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我們就要求生西方,我們放下,放下你就得自在。你有煩惱,就是因為沒有放下。你就不亦悅乎,你就很快樂了。

所以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怎麼去轉?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把它轉過來了,把你的煩惱心轉成阿彌陀佛,你還有什麼煩惱!心裏面不要裝煩惱,不要整天裝某個人對我怎樣,那個人給我什麼顏色,為什麼他這樣對我?我對他這麼好,他都這樣對我。裝滿了這些煩惱、這些是非,那阿彌陀佛就沒有地方裝了。把你的心那個地方騰出來,裝阿彌陀佛,不要去裝這些煩惱,煩惱都裝得這麼滿,阿彌陀佛就沒有地方裝了,所以換過來,把煩惱換成阿彌陀佛。你一換,一換過來《金剛經》你都做圓滿了。《金剛經》兩個問題,心安住在哪裡?怎樣降伏煩惱心?你看,阿彌陀佛,兩個問題都答覆了。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面。怎樣降伏煩惱心?阿彌陀佛來降伏煩惱心。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金剛經》你都不需要,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全解決了。你看這個法門是不是很殊勝?統統給你答覆了。

所以這個佛說是悅,佛這一天非常喜悅,為什麼?要講大法了。以前眾生因為根性沒有成熟,跟他講大法他接受不了,只能講一些小法。所以頭十二年是講阿含,講小乘法;八年講方等經,慢慢進入大乘了;然後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就是什麼意思?智慧,大智慧,沒有智慧你入不了大乘,二十二年講般若。講完之後講《法華》,講八年,八年《法華》、《涅盤》,講到最後《法華》教你一乘的法門,教你一乘法,這一生可以成佛。這部經就是一乘法,就是教你一生往生阿彌陀佛國土成佛。所以這一天終於讓佛等來了,眾生的根性終於成熟,智慧開了,可以接受成佛的大法了。你說佛是不是非常喜悅?因為剛才說,佛就是來這個世間為這大事因緣來的,教眾生成佛的,這個時候,終於時候到了。

所以你看這部經,佛未開講之前,佛就放大光明,他的色身、他的國土都無比的莊嚴清淨。「大教緣起」這第三品講到,我們講到那裡會詳細跟大家講。這是佛喜悅,人逢喜事精神爽,佛那時精神爽,放光,放大光明,照徹整個國土,而且十方世界都照徹出來,無比莊嚴的道場。我們今天開講《無量壽經》,是不是也是佛喜悅的日子?我們一路上來,先是下一場雨,我想是灑淨。灑完淨之後出太陽,真是,我想諸佛菩薩、龍天護法都是很喜悅,因為在座的各位成佛的機會到了。不但在座的各位在這裡聽,其實我們眼睛看不到的,這些不同維次空間裡面的生命更加多,不計其數。一定都會來這個道場聽經,一起來學習淨土大法,當生成就的法門。所以我們用至誠恭敬心學這部經。

佛他講這部經,是因為眾生機緣成熟,所以很歡喜。這個法門叫做「暢佛本懷」,就是佛心裡一直想著這個問題,我什麼時候才能講這個大法,今天終於等到,那個心情舒暢,暢佛本懷。我們今年年初的時候,春節之前,在圓明寺舉行了一個大學生的學佛冬令營,暢公師父主持。我們有大概三百知識青年大學生來我們這裡,住了五天,專門是學八關齋戒和這些佛學的課程。我們淨空老法師也為我們暢公師父提了字,叫做「暢佛本懷,弘法利生」。暢公師父說,圓明寺的建立,是一月十六號在這裡開光,佛像開光,淨空老和尚就是為暢公這個佛像開光提的詞,說我們圓明寺將來就是要做弘法利生的道場。他說我這個道場,不是為搞經懺佛事,我們是要為弘法,為復興佛學的教育來建造這個道場。老人家發這種大願,知不知道,一月十六號開光那天,有很殊勝的景象出現,不知道在座有哪些人在場,請你舉手。你們有沒有見證到?

當時天空本來是下大雨的,一直下到差不多要開光之前,還在下著。我們師父就說,下這麼大的雨,今天要來約三千人,大家都淋雨不很糟糕!結果要開始的時候,雨就停了。停了之後,結果真是開光的時候,我們有十大高僧都在一起開,拿筆在那裡點點,然後說了一聲「開!」結果烏雲立刻就開了,太陽跳了出來,太陽光直射到大殿,直射到佛像上面,殊勝得不得了。這個真是開光。而且當時很多同修看到天上,有見到佛像,有見到天龍、見到蓮花,種種這些殊勝的瑞相。當時我在大殿裡面,我就如如不動,沒有出來看。因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需要去執著。但是我們知道這種瑞相是一種感應,我們圓明寺,我們暢公師父發願來做弘法道場,感得諸佛菩薩這種顯現。結果到現在我們知道,不僅是做弘法利生的道場,是做為淨土法門弘揚的道場,是幫助眾生成佛的道場。所以諸佛菩薩為我們開光,為什麼?這個法門真是暢佛本懷。我們師父叫上暢下懷,暢佛本懷,要弘法利生,那我師父給我起法名叫做定弘,那一定要弘了。

所以師父委任我來為大家講這個《無量壽經》,我覺得自己的使命是非常重大,我每一次來都求阿彌陀佛加持。我求阿彌陀佛怎樣?我自己的水平是很有限的,煩惱業障也很重,上來講淨土大法千萬別講錯。我說阿彌陀佛,我的身體就給您用了,我的口就給您了,您想要我講什麼就講什麼,我自己不要了。所以上來之後,我自己講什麼,其實原來準備的可能都沒講,講出來的原來都沒有準備的,為什麼?阿彌陀佛借我的身體來用。所以弘法的人,一定要把自己全身心放下,把自己的身體就給阿彌陀佛用,這樣感應就強。所以今天,我想不僅是大家歡喜,我自己也歡喜,諸佛也歡喜。講這部經叫做佛說,不是我定弘法師可以講的。

這個淨土法門,蕅益大師講,是「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眾生所能信解也。不是菩薩可以理解、可以相信,九界眾生,六道加上聲聞、緣覺、菩薩,連菩薩都未能夠完全相信,未能夠理解。為什麼?因為是諸佛的境界。你問,這個定弘法師一介凡夫,怎麼可能說他可以解?這個完全不是我自己能夠解,完全不是我自己能夠把它講得明白,一定是佛力加持,佛不加持不要說我講不出來,菩薩都講不出來。確實是這樣,乘佛威力才能夠講得出來。所以這個道場是佛光注照的道場,所有的同修,無論是講的人,還是聽的人,都得到佛光的加持,都能夠消除業障,能夠放下煩惱,都能夠心情舒暢。你心情如果不舒暢的時候,如果看到別人心情不舒暢,你介紹他來聽經,一聽經就舒暢。

我在今年年初,一月份,我們學佛冬令營,有一位同修煩惱得不得了,要跳樓自殺,幾乎已經要去跳樓了。結果她來參加我們的冬令營,我在這個冬令營裡面講的是「了生脫死的特別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我們講《無量壽經》的這個義理,專門是念阿彌陀佛。她來問我,向我傾吐很多煩惱出來,跟她的先生怎樣怎樣矛盾,自己很難受,想一死了之。我也不知道怎樣勸她,我就說,這樣妳堅持下來。她第一天,還是第二天,就已經很煩惱。我說妳堅持下來,妳跟著聽經,跟著念佛,跟著我們的課程,妳試一試,五天之後,妳一定可以解脫煩惱。好在她也算是聽話,堅持下來,她沒去跳樓。堅持到好像是第四天,也就是我們開光,她自己就見到天上佛菩薩顯現,結果整個課程下來,五天下來之後,整個人變了,臉色都變了。原來是想著要去自殺的人,整個臉色都灰濛濛,一看就業障深重。五天之後,整個臉色都亮了。我們還有她的一張相片,看到那個天上的瑞相,在那裡合掌,歡心喜悅的樣子。現在她非常快樂,她還要去發願護持正法,所以再不會想著死了,再不會想自殺了。

為什麼?不是我有這個能力,我是一點能力都沒有,佛菩薩加持,因為你學淨土法門,你能夠念阿彌陀佛,你能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好像經上講的,得到十方諸佛如來的護念,你能夠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成佛都能夠達到,你現前還有什麼業障?所以這個法門叫做不可思議的法門。唯獨是難信,看你肯不肯信。你能夠相信,你就得到這種利益。你不能夠相信,你把自己心的門關起來,你就排斥,你不接受,佛都沒有辦法。佛光是想照進來,你把門、把窗全部關得緊緊,不讓光照進來,那就沒有用,沒有辦法,不是佛不慈悲,你自己不接受。

這個是佛說,經題七部分,第一部分。我們的時間好像稍微拖長了一點,講了差不多四十五分鐘,才講了兩個字。所以這部經的義理是很圓滿,如果詳細講,真是講不盡。我之前講《無量壽經》講了一百二十個小時,這部《無量壽經》也是簡單介紹。我們淨空老法師講《無量壽經》,從頭到尾講一千二百小時,我剛好是他的十分之一。你問他講得是不是很詳細?也不算很詳細。講,講之不盡,整個佛法三藏十二部,可以說都是《無量壽經》的批註。

我們還是要抓緊時間繼續講下去。第二部分是「大乘」,大乘是比喻,這個乘是車的意思,車乘車乘,這個車有小車有大車,《法華經》裡面做個比喻,說小乘就好像羊車、鹿車、牛車,大乘是好像大白牛車。意思就是說,這個小車只能運載一個人,你只能自度,不能夠度人。而大白牛車可以裝很多人,可以運載很多人,叫做大乘,自度也可以度他。這部經講的大乘,是真是大乘,因為它不僅是自度,而且是度人。所以本經第四十三品,品題是叫做「非是小乘」,為我們特別講,這部經不是小乘,是大乘。你能夠修學這部經,是佛的真實第一弟子,這個經上原文佛講出來的。你如果不修學這部經,未必是第一弟子,你可能叫弟子,但是不是第一弟子。你學這一部經,是佛的第一弟子,是佛最喜歡的弟子。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你能夠修學這部經,你這一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就必定成佛。這個就真是暢佛本懷,你想想,你成佛之後度多少眾生?所以這部經是不是大乘?

很多人誤解淨土法門,這些老太婆沒有文化,只懂得念阿彌陀佛,沒有讀過佛經,只是自度,不能度人,叫做小乘。所以釋迦牟尼佛可能在三千年前,他已經預知到可能有些人會有誤解,所以特別在這部經講「非是小乘」,專門對我們這些誤解的人講的。你不要看那些沒有文化的老太太她們自己在念阿彌陀佛,其實這種人是大乘菩薩行,她能夠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她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一往生就度無量無邊眾生。不用等你成佛,一去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你就向阿彌陀佛頂個禮,說阿彌陀佛,我現在不想留在極樂世界,我想回到我們娑婆世界,那裡還有很多有緣的眾生等我去度,可不可以?阿彌陀佛說,準假,你就去了。一去到娑婆世界,你回來就得佛力加持,你叫做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經》翻譯成阿鞞跋致菩薩,你不退轉。你可以自在度眾生,你可以示現種種身相,甚至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你可以示現佛身而為說法。

所以有一些老菩薩,有一些老同修,見到我們這些年輕的學佛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學的東西很多,懂得很多,講起佛法就滔滔不絕,他們很羨慕。我現在年紀老了,學東西學不會,又沒有記性,眼又花,耳又聾,真不知道怎麼辦!他跟我在那裡講。我就安慰他說,老菩薩,你不用擔憂,現在學不會的東西你不用學了,你什麼時候學?去到極樂世界再學,你念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那個時候是阿彌陀佛教你的,親自給你教。而且不僅是阿彌陀佛教,你每天可以去十方世界親近一切諸佛如來,諸佛如來親自教你,還怕你不會嗎!所以現在不要緊,不懂的不要再學了,就專念阿彌陀佛,念幾天你就往生了,你看這是大好事。他聽明白了,他也很歡喜,這是真實的。不要像我們這些所謂知識分子,講起佛法來滔滔不絕,結果自己了生死的大事都沒有把握。所以佛法重視行,不重視你講,講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你懂得講沒有用,叫做口頭禪。禪,你講得再妙的禪,口頭上的禪,口頭禪,沒有用的。不如你老實念一句阿彌陀佛,你這一生就可以拿到往生的把握。但是你能夠老實念佛,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不用學很多,專學《無量壽經》就行,這個《無量壽經》的道理搞明白之後,你念這句阿彌陀佛才能夠老實。

不老實的人一定是很多問題,所以我們,你看每個星期上午講經,下午答問。為什麼有這麼多問題問?講句老實話就是不老實。我是講得不客氣,我是跟大家講真實話,不是哄哄大家,講一些好聽的話,沒有用。要講就講真實話。真正老實念佛的人,什麼問題都沒有,你問他,他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跟他講了兩個小時,他什麼都聽不到,只是聽到阿彌陀佛。你跟他講人我是非、講那些煩惱、講心酸,他只是聽而已。結果兩個小時之後你問他,你到底聽不聽得明白?有沒有聽到什麼?他說,你剛才說什麼?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種人是老實人,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

那我們能不能夠做到?做不到,那就要好好聽經,希望有一天聽明白了,就沒有問題了。你就在家裡一心念阿彌陀佛,你一定成就。還有問題,一定要來聽經,聽經就是為做前期工作的,為了幫助你把問題全部解決。所以我們看什麼時候,下午這個答問時間,到最後上了台沒有問題問了,我最開心。這個時候就繼續講經。所以我們師父,有一次,淨空老法師出去講經,講經講到最後,主持人要安排一個答問時間,在場的人有問題請舉手,現場來問問題。因為後面時間不是很夠,我們師父就很幽默,他就說,我知道你的問題都是什麼,你不用問我都知道,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字,哪六個字?妄想、分別、執著。你想一想,是不是所有問題都是這六個字?如果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還有什麼問題?你心地清淨,一念不生,你還有什麼問題?所以我們師父說,我答覆你們也是用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什麼問題都答覆了,你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沒有問題了。

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所以當時我們師父講完之後,個個都不敢舉手了,不好意思。是不是真沒有問題了?不是,還是有問題,只不過不好意思而已。大家不要不好意思,有問題還是要問,問到沒有問題為止。不是硬壓住不敢問,把問題壓在心裏面,那還是不行的,所以還是要問,希望問到最後沒問題。我以前也是非常勤學好問的人,也很勤學,也很好問,看到淨空老法師,可以從早問到晚的,所以老法師身邊的護法一見到我,他就很緊張,他要保護老法師。後來我知道,我就不是很敢問了。結果師父說,都是不老實。知識分子就是不老實,很多的思考,很多的問題。到現在學了二十年,終於學到什麼境界?沒有問題了。沒有問題,你就可以老實真乾,有疑惑、有問題,確實你沒辦法真乾。所以你看劉素雲老師前幾天在如心酒店為我們講淨土大經解分享報告,她的成功之處,她為什麼現在能夠拿到念佛三昧,往生隨時可以走。她可以隨時隨地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感通,有這一種境界,靠什麼?也是六個字,老實、聽話、真乾。所以人家是什麼?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不換題目,十年都是這個題目,就是《無量壽經》。真正聽明白了,念阿彌陀佛自然就念成片了,自然就是念佛三昧。所以大家有這個因緣一起來學習《無量壽經》,這個是很殊勝的,希望我們這個講座,每一個禮拜六都不間斷,希望在今年之內大家要拿到往生把握。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的經題七部分只講了兩部分。確實,一打開話頭,就講很多了,不過這也有好處,因為大家能夠聽得明白一點,跟大家講得細緻一點,幫助大家斷疑生信。我們就講到這裡,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大家多多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