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

今天定弘非常的榮幸,第一次來到圓明寺為大家講解淨土第一經《無量壽經》。圓明寺是我去年剃度出家的道場,在座可能有不少的法師、大德、居士曾經來過觀禮,我出家的時候師父暢公老和尚為我起一個法名叫做定弘,就是要求我一定要弘法利生。我覺得使命很艱巨,而看到四眾同修對佛法這樣的熱情,這樣來好學,對定弘非常支持,我覺得非常感動。今天第一次登座講經,就這麼多同修來莊嚴道場,這是令我非常感動。我自己德行學問都很淺,我學講經目的其實主要是為了自己能夠通過深入的學習,自己能夠不要退轉,對大眾有沒有利益,自己並不敢去想太多。教學相長,自己通過經教的學習,確實自己受益是最多的。所以我在台上講經都是這樣的心態,自己是學生,台下的才是真正的老師,老師來監督學生學佛法,不可以退步,一定要認真。因為如果不認真的話,上了台就下不了台,所以我很感恩大家這樣來監督我。

我們開講之前,首先要向大家報告一下什麼是佛教,我們首先要認識佛教。可能在座有些同修是老修行,也很多同修可能是初學的,無論是初學還是老修,可能對什麼是佛教未必有很深入的思考,覺得佛法好,我們要好好修學,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好好學可以出三界、出輪迴,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認識當然沒錯,但是有更加基本的認識我們必須要有,這個是入門,很重要。如果是認識錯誤的話,一開始錯了,一直錯到底,學佛可能學了幾十年,都未必能夠真正得到利益。所以我們一開始首先要認識佛教。

什麼是佛教?用最簡單的話來定義,就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這個定義就非常完善了。教育的人是釋迦牟尼佛,要知道他是個人,不是宗教裡面講的神,他確確實實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位王子,他因為看到有生老病死的苦惱,所以覺悟到應該要求解脫之道。而他知道,人之所以有苦,是因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想錯了,看錯了,所以就會想錯、做錯,這樣就會有錯誤的後果,那個後果就是苦惱,佛法裡面講是惑業苦。惑就是迷惑,你想錯、你看錯,這個是迷惑,迷惑就會造業,造業就是做錯了,做錯就必然要承擔這個錯誤的後果,這個果就是苦。所以要離苦得樂必須要覺悟,覺悟什麼?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經裡面講的術語叫做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宇宙人生的現象,這個叫諸法。實相就是真實的現象,真實的道理,我們要認識,這樣我們就不會做錯,這樣我們才能夠離開苦惱,得到究竟圓滿的快樂。

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了求這一種真相,出家,他舍離了王位,他要求解脫之道。經過六年的苦行,經過十二年的參學。當時印度是宗教之國,經上面記載有九十六種外道,就是九十六種宗教,這些宗教的人士,都是有道德、有學問、有功夫的人,很多人他們入禪定,能夠上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釋迦牟尼佛跟這些宗教師學習,學了十二年,但是最後還是有幾個問題還沒能解決。什麼問題?他可以入定,看到有六道輪迴,看到有天道,下面有三惡道,他覺得還沒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六道是怎麼來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六道?第三個問題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些問題所有宗教師都解決不了。於是他自己去到恆河邊大樹下入定,這棵樹之後就叫做菩提樹,因為他在這個樹下悟道的。

所以他當時入更深的禪定,當時世間這些宗教師可以入到四禪八定,這個是最高的,到了無色界天。釋迦牟尼佛入更深的禪定,他就突然突破了無明,徹底開悟,他晚上看到明星一閃就開悟了,無明就斷盡了,這個時候我們叫他大徹大悟,成佛了。成佛是什麼意思?就是成就圓滿究竟的智慧,世出世間一切的現象,他無一不明了,所有的道理他都明白,一般宗教所讚嘆神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全部得到,成佛了。成佛之後,他非常感嘆,你看《華嚴經》上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句話,他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他嘆奇真是奇妙,奇妙什麼?原來一切眾生,包括在座的各位,包括六道所有眾生,連這些螞蟻、昆蟲、蟑螂、老鼠都包括在內,全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意思就是說,你本來就是佛,你本來跟如來的智慧、德能、相好一模一樣,一點都不差過他,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照一下鏡子,怎麼看都不像尊佛,原因在哪裡?

佛為我們一語道破,原來我們眾生有妄想、有執著,中間還有個分別,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能夠證得如來的智慧德相。這裡講的是證得,不是說得。得是什麼?你原來沒有的,現在你得到了,這叫做得。你原來就有,現在叫你證明出來了,你確實是有,這叫證得。換句話說,你現在雖然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現在雖然是迷惑顛倒的凡夫,但是,你還是有圓圓滿滿的如來智慧德相。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是一尊佛,圓圓滿滿,佛性一點都不減失,只不過是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而已,自己看不到自己是佛,也看不到眾生本來是佛,因此在這個迷惑顛倒裡面,就會有種種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行為,佛法叫做煩惱。這些煩惱本來沒有的,佛性、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有的,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你是覺悟的,本來是佛,你本來有的,一點都不比釋迦牟尼佛差,不比阿彌陀佛差。那些煩惱、造業,我們講業障本來沒有,本覺本有;不覺,不覺悟,這些煩惱本來沒有的,沒有的當然可以去除,是不?所以你要有信心,不要覺得我們煩惱很重,業障很重,成佛,別說成佛,成個阿羅漢都很難,這是你沒有自信心。釋迦牟尼佛就是告訴我們,首先要建立自信心,我們本來是佛,本來有這些佛性,當然能夠恢復;本來沒的煩惱,當然可以去除、斷除。

所以釋迦牟尼佛證道之後四十九年,他十九歲出家,三十歲證道,一直到七十九歲入涅盤,這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恢復我們本有的佛性,能夠成佛。這是《法華經》裡面講的,釋迦牟尼佛和三世諸佛都是一樣,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因緣?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本來就是佛,所以佛講的八萬四千種法門,無非就是教我們怎樣成佛的。這個教育是至善圓滿的教育,世間一切教育都沒有這麼圓滿,為什麼?他不能教你成佛,唯有佛陀的教育教你如何成佛。所以我們定義佛教它不是宗教,宗教裡面講神、講上帝,我們是所謂上帝的兒女,基督教、天主教都這樣講,上帝是我們的天父,這個跟佛教也不矛盾。所以我在國際上,包括剛剛舉行的,在泰國,我參加的世界宗教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十八位大使參加,中國的中國佛協副會長也來參加。我在大會上發言,我就特別提到,佛教它是教育,它跟一切宗教都沒有矛盾,為什麼?因為佛教裡面的關係,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是師生關係,所以我們從稱呼可以看到,我們稱呼釋迦牟尼佛叫做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三寶弟子,弟子就是學生,我們不就是師生關係?宗教裡面不是講師生關係,它講父子關係,天父,我們是神的兒女。你看父子跟師生它不矛盾,好像現在小孩子上學,他有爸爸媽媽,他也有老師,他有師生關係,也有父子關係,沒有矛盾。而且親師要配合,天父應該勸導兒女好好尊師重道,老師應該好好勸導這些學生好好孝順父母,這個相輔相成沒有矛盾,所以佛教可以跟一切宗教和諧相處。你要跟大家講清楚,大家會覺得他不會排斥你。好像基督教有些人他就誤解,一講到佛教,這是魔鬼教,全部搞錯了。所以這個一定要跟他講清楚,也不怪他,沒有人跟他講清楚,他有這個誤解當然很自然。

所以我們佛教徒有這個責任,把什麼是佛教講清楚,這個是教育,不是宗教。但是佛門裡面也講宗教,這個宗是特別講禪宗,教是講教下,宗門教下,它這個宗教的意思跟我們一般人理解的不一樣。宗門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要你明心見性,不需要學教,這個根器很高;教下是我們要學經教,要認真去深入釋迦牟尼佛的教典,我們慢慢覺悟。這兩種方法不相同。還有我們看到佛教裡面的稱呼,好像和尚是什麼意思?和尚叫做親教師,這個是古印度的文字,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就是親教師,就是他親自教導你的老師,叫做和尚。好像我們暢懷老法師,他就是我們和尚,在圓明寺他來主持教務,是他來開班教學,他聘請老師來教。我們算是什麼?他請來教學的,我是他的弟子,是他的學生,現在在他的領導下,為大家講學,開班。和尚好像一個學校裡面的校長,我們是教員,是這樣的關係。還有在寺院裡面,一般都有阿闍黎,阿闍黎的意思,特別受戒的時候,都有阿闍黎。阿闍黎的意思就是軌範師,軌範的意思就是,他教你行持,教你怎樣去做這些規矩,這個是軌範師。首座,這個是寺院裡面講的三大執事之一,首座是什麼意思?用我們現在的學校裡面的術語,他是教務長,主持教務的,他制定教學的課程。所以古時候的寺院其實都是學校,中國的佛教很特別,在唐朝的時候,「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就是把叢林的制度興起來。叢林就是什麼意思?佛教的大學。以前在古印度那時,那個學制好像私塾教學,老師、師父帶學生這樣,師父帶徒弟這樣,三、五個也好,十多個二十個也好,這樣帶出來。

但是,佛教傳到中國,在唐朝為什麼這麼興盛,這個叢林制度很重要。這個就是有規模的、有系統的這樣一個教育的場所,這個是叢林制度,這個對中國佛教的大興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現在想要將中國的佛教復興起來,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叢林就是辦學的機構,每個叢林裡面,你看有主持教學的,有主持行政事務的,所謂一百零八單執事,這個是分門別類的工作部門不同。每一個宗,如果是大叢林的話,它都會有一個講堂,所以你來這裡參學,想到哪個宗派那裡去學,你就去那個講堂。譬如說這個講堂專門講《華嚴經》的,你就去聽《華嚴經》,你喜歡聽就聽;那裡是專門講《法華經》的,你喜歡聽《法華經》,你去那裡,每一個講堂它有不同。大叢林它是,中國有十大宗,它都有這些講堂。所以,古時候大叢林都是千人以上的,就是佛教大學。還有維那這個稱呼,維那是什麼?我們講訓導。還有是監院,監院就是我們講當家師,當家師就是搞總務。你看好像學校裡面,有教務、有總務、訓導,校長是和尚。所以從這些執事的名號我們就可以觀察到,中國的寺院確實是辦教育的道場、場所,這個道場我們知道,有道的場才叫道場。如果場沒有道,它不辦學,沒有修行,這就不叫做道場。所以,這些常識我們必須要知道,那就不會對佛教有誤解了。

當前佛教存在有六種形式,這個是我們客觀看到的。第一種是傳統的佛教,傳統的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辦的教育,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成道之後做什麼?每天就在那裡講經教學,經上講二時講經。古印度的時,一個時辰等於我們現在四個小時,中國古代是一個時辰等於我們兩個小時,印度那個更大,是四個小時,所以晝三時,夜三時,總共一天六時,就是二十四個小時。釋迦牟尼佛二時講經,兩個時辰講經,就是現在講的八個小時,這個全職教學,八個小時上班。他教學的形式很活潑,他沒有固定的講堂,他是怎樣?恆河邊、大樹下、耆闍崛山中、或者是祇園精舍,什麼地方有緣,他就在哪裡教,非常活潑。阿難尊者在旁邊聽了之後,就記在腦裡面,釋迦牟尼佛走了以後,他就會集出來,就將這些經典整理出來。所以經典其實就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當時開大會講學的時候的會議紀要,記錄下來的。所以裡面你看,每一部經裡面都有六種成就,一時,佛在某地方,有多少眾,多少人聽經,這些六種成就就是,好像我們現在記錄,會議記錄一樣,時間、地點、人物都要記得清清楚楚,這個就是經典。

所以,釋迦牟尼佛一輩子做的事情就是教育,而且他教育是義務教育,不收學費的。只要有人來聽,他就很開心、很歡喜來教你,一人來學他就教一個人,十個人他就教十個人,我們這部《無量壽經》你看到,兩萬人來聽經,他兩萬人照樣是這樣教。釋迦牟尼佛也是神通廣大,以前沒有這些麥克風,他在耆闍崛山中,在荒山野嶺裡面講這部經,兩萬人來聽經,沒麥克風沒音響行不行?行,釋迦牟尼佛講的聲音,誰聽都好像在他耳邊講一樣,這個是釋迦牟尼佛的能力很高,科技都不夠他厲害。所以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如果為他評一個職稱,他應該叫做什麼身分?是社會的多元文化義務教育工作者,這樣給他評一個職稱就合適了。這個社會是多元文化,你看印度那時是九十六種宗教,這叫做多元文化。現在我們的社會也是多元文化,釋迦牟尼佛做義務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都要學他。所以我出家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學釋迦牟尼佛,做一個義務教育的工作者,這是專職做教育的,不收一分錢學費。你看孔子教學都收一點點,我們講「束修之禮」,束修是你去拜師的時候,拿兩串乾肉叫束修,束修之禮拜師的,當然收的不算多。釋迦牟尼佛連束修都不收你的,你只要想來聽,無論你是什麼階層的人,平等教學,真是孔子所講的「有教無類」。

這個是傳統的佛教,我們想要真正將佛教復興起來,必須要回歸到傳統佛教,要辦教育。如果不辦教育,只是搞一些宗教的儀式,譬如說做法事、經懺這些,當然不是說不好,但是如果大家做的時候道理不明白,這些儀式搞到最後變成一種迷信,這就是對佛教就會有曲解。而社會當中那些知識分子他就會批評,你看,你們佛教搞這些烏煙瘴氣的東西,搞迷信,宗教人士說我們在崇拜偶像,完全都搞錯了。我們佛殿裡面是有這些像,佛像是什麼?是我們老師的像,我們尊師重道,三千年後我們都不會忘記老師,所以供釋迦牟尼佛的像,知恩報恩,返本報始,這個培養我們厚道的心,誠敬的心,這是學道的關鍵。還有一層意思,看見這個佛像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他是過來人,他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好像他一樣成佛,我們就要直下承當,我們都要來作佛,這樣才能夠對得起我們的老師。

我們不是拜偶像,如果是說我們拜偶像,我們不敢說學像他一樣,我們成不了佛。宗教裡面其實他們講的拜的神是至高無上無可超越的,你不可能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上帝,不可能。你都可以成上帝嗎?不行,上帝只有一個,我們只能夠做上帝的兒女。佛陀的教育不是這樣說,每一個眾生都可以成佛,而且釋迦牟尼佛希望你青出於藍勝於藍,你超過他。好像阿彌陀佛,我們讀這部《無量壽經》就知道,當時他因地上還是做一個凡夫的時候,他就發願將來他成佛的時候超過一切諸佛,這個願大。他的老師叫做世間自在王佛,讚嘆他,絕對不會說,你竟然說超過我們,他不會這樣想。他讚嘆、他鼓勵,幫助法藏比丘,法藏就是阿彌陀佛前身,幫助他成就阿彌陀佛。所以,這個教育裡面確確實實它不會有崇拜偶像,甚至連崇拜神明都沒有,是非常開明的教育,開放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

第二種佛教的形式是宗教的佛教,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多儀式,宗教儀式,這些儀式、這些法事是變了體的宗教。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估計應該是唐朝的時候,唐朝我們知道有安史之亂,唐玄宗前面的半生都很好,勵精圖治,後來自從有了楊貴妃之後,就不行了,就從此君王不早朝,朝廷大事都不理了,結果就有安史之亂,安祿山造反,後來好在有郭子儀平定內亂,才保存唐朝的基業。因為這種內亂很多軍民死難,所以唐朝的皇帝就在每一個主戰場,就去做這些我們講追悼會,請什麼人來做?請出家人,超度這些死難的軍民,超度他們往生善道,用我們現在來說追悼會一樣。因為皇帝提倡這樣做,民間也跟著這樣做,一直做到現在,一千年。所以很興盛,每一個寺院道場,都要做這些經懺佛事,都要超度這些死人,我們知道它的來由在哪裡。所以這些歷史我們明白,佛教本來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從來沒說帶人做一場水陸法會,從來不會說搞一場經懺佛事,不會的。這些都是後來的中國祖師大德,根據佛經的道理編輯整理出來的法事法本。釋迦牟尼佛當時只是講經,只是教育,什麼都不做,不做其它事。

第三種形式是學術的佛教,這些主要是知識分子,尤其是大學裡面,將佛經做為學術研究的對象,研究隋唐的佛教史,研究《華嚴經》裡面的哲學道理,這些這樣的屬於學術。你可以寫論文,可以拿博士學位,可以做教授,但是未必成得了佛,你未必能夠斷得了煩惱,你未必能夠出得了三界。所以只是搞學術的佛教,這些只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所以這個我們也要知道。剛才我跟暢公一起過來圓明寺的路上,師父跟我講起說以前倓虛老法師,在香港建了一個華南學佛院,很多人都搞錯了,以為是華南佛學院,後來我們暢公師父說,不是佛學院,是學佛院。我一聽拍手,倓虛老法師果然真是大德,他講學佛院這個詞,比佛學院要好。搞佛學可能變成學術研究,現在很多佛學院是這樣的;學佛院就不同,學佛是什麼?學到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這個叫學佛,學作佛的,我們的目標是成佛,這個學佛院是培養佛的,所以這個是倓虛老法師的高見,果然真是天台宗四十四代傳人。我們暢公師父接收倓老的天台精舍、中華佛教圖書館這些道場,也都提倡學佛。你看我們暢公師父講,他跟大家講的時候,有什麼人提問他回答問題,他說是學佛答問。人家是佛學問答,他是學佛答問,不同。他不是搞佛學這麼簡單,要學佛,所以我們這些講座,我們都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你們來聽經聞法,為了什麼來的?不是為了搞佛學,要學佛,希望能夠成佛,這樣我們就不在這裡浪費時間。如果是搞學術,我就不會辭職,因為我原來在大學教書,我本來就搞學術,搞學術說老實話,不夠這個有意思,這個味道濃。學佛能夠真正使你得到人生最高享受。我跟淨空老法師學佛二十年,老人家提倡,告訴我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現在體驗到一點點了。

所以我當時辭職的時候,昆士蘭大學,我在商學院教金融,那時候我的院長特別找我談話,他勸我可不可以不辭職,因為他對我的期望很大。我是我們學院最年輕的教授,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拿獎,又是我們昆士蘭大學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材之類的,然後每年都在國際的學術會議上面拿一些什麼最佳論文獎等等。他很器重我,他說你可不可以不辭職,他怕我可能一下頭腦發熱,所以就辭職。我跟他說,這個我都想好了,我也跟他講不明白,因為他是澳洲人,西人,他根本沒佛學的常識。我就說,走這條路我覺得很幸福快樂,所以我要走這條路。他就說這樣,我將你的教授職位保留一年,你在一年之內,如果你後悔了,你回來還有機會。他怕我可能一下頭腦發熱,我就很感謝他。你看現在六年了,不但不回去,我還出家了。所以古大德講,世味哪有法味濃,嘗到一點點法的味道,世間的那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味道,根本不是味道。所以現在別說叫我回去做教授,你給個總統給我做我都不做。釋迦牟尼佛當時,你看王位都不要了,出家要去做一個苦行僧,為什麼?那裡面味道很濃,世間人不明白,沒有嘗到這個味道,所以他不理解。嘗到一點點之後,真是九牛都拉不回去。

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法喜充滿,學佛一定要有法喜,你沒有法喜,學佛就不會有動力。所以我們學佛人,首先第一個,臉上一看,歡天喜地,笑容滿面,這個學佛學得對了;如果學著學著,學到苦瓜一樣的臉,那就要反省反省,有問題了,法喜沒嘗到。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真正學得如理如法,你就會有法喜。人有歡喜心身體就健康,我們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工作量很大,別人說你很辛苦,但是你自己不覺得累。好像我現在其實工作量比以前在大學教書的時候大得多,我以前做教授一個學期教三十九個小時,一個禮拜上兩堂課,六個小時。另外一年有四個月的假期,寒假加暑假,暑假三個月,寒假一個月。而且平時可以不用上班,你回學校教書,反正你上的兩堂課一定要去,其它時間由你自己安排,所以工作量對我來說並不是很大。現在你看我一個禮拜一般來講,講課一般來講不會低於十個小時,最多的時候一個星期二十二個小時;原來是六個小時。而且現在是沒有禮拜六,沒有禮拜天,沒有寒暑假,天天都要講。別人覺得很奇怪,不學佛的人很難理解,你又沒有工資,又沒有獎金,又沒有什麼酬金,什麼都沒有,為什麼你樂此不疲,這麼用功,這麼努力?他不明白,這裡面有樂趣。所以我們真正深入佛教的經典,明白佛陀的教育之後,你的法喜就出來,不用人監督你,你自己就會努力精進。

第四種形式是企業的佛教,現在確實出現新潮的,將佛教事業辦成企業,甚至還有什麼?國際連鎖的,這個山頭跟那個山頭全部連鎖的,這些是企業的佛教,這些現在我們都看到了。還可以賺不少錢,經懺佛事賺錢,一堂佛事多少錢明碼實價,企業佛教。還有旅遊的佛教,在大陸很多,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開一塊地,政府也很支持,為什麼?給一塊地給你,你去建寺院,建好之後就有很多觀光遊客來了,增加旅遊收入,財政的收入也都增加,所以這個雙贏的,出家人又賺到錢,政府也收到了稅收,旅遊佛教。當然這些對社會也沒有什麼害處,如果好好利用也可以有益,譬如說旅遊,可以機會教育,遊客來到寺院觀光了,嚮導應該懂得佛教,懂得這些道理,他就可以介紹,佛教釋迦牟尼佛是怎樣來的,觀世音菩薩代表什麼意思,代表大慈大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地藏王菩薩教我們孝親尊師,這些教育機會教育,觀光遊客來這裡游一圈等於上一堂課,也是好。如果這些嚮導,旅遊的導遊不懂得講的話就很痲煩,浪費機會,甚至有些完全講錯了。我也聽到,有時候我到中國大陸寺院去觀光、去參拜,看見人家講這個觀音娘娘你去拜她,你求子,你丟一塊銀幣在這裡,你就可以求到,你放多少錢就有多少,求得多少,有明碼實價的。我一聽覺得很難過,將人家觀世音菩薩當成什麼?所以這些是他完全不懂佛教的常識,就浪費了這個大好機會,甚至誤導眾生,這個不好。第六種最痲煩了,邪教,打著佛教的招牌,去追求、去貪取騙取自己的名聞利養,欺騙善良的信眾,這些邪教就是有害於社會。

所以佛教六種形式現在都有,我們要看清楚,自己要選擇好我要學哪一種。我自己本人就是學第一種傳統的佛教,就是教育。所以我出家,我是不做經懺佛事,我不搞宗教儀式,我也不去大學裡面搞這些學術研究,我當然不會辦企業,也不會去辦旅遊。邪教我們更加要反對,反對不需要去打擊,要怎樣?好像中醫裡面講扶正驅邪,你將正的法扶起來了,正法能夠高顯,邪教沒它的市場了。為什麼會現在有邪教出現?因為人們沒學到正法,所以他就會盲目迷信。我在國際上跟其它宗教人士講起這個道理,也是一樣。好像伊斯蘭教,很多人認為伊斯蘭教是邪教,是極端的所謂恐怖主義的教,完全理解錯誤。我站出來為伊斯蘭教講話。伊斯蘭教,我以前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我的博士生導師就是伊斯蘭教徒,非常好的人,他就專門學《古蘭經》。他告訴我,伊斯蘭的意思,英文Islam,和平的意思,怎麼可能說搞恐怖主義?你看《古蘭經》裡面每一章開頭都講真主是最仁慈的,英文是Allahismostmerciful,最仁慈的真主阿拉。仁慈的真主怎麼會搞恐怖主義?怎麼可能會殺人?為什麼會有這些極端分子出現?因為你們這些伊斯蘭教的教士,沒有將伊斯蘭教教義講清楚,所以大家誤解,大家受矇騙。其實當然每一個宗教都有這個問題,我們佛教何嘗不是這樣。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一定要扶正驅邪,將正法宣揚開來,大家明白了,自己就知道鑑別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所以這個簡單介紹佛教六種形式。

佛教教育的目標是什麼?簡單來說是破迷開悟,把迷惑顛倒破除,開啟覺悟。在佛教裡面有一個術語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是一句梵文,意思是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阿是無,耨多羅是上,三是正,藐是等,三是正,菩提是覺,所以一個字一個字翻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我們不翻出來,要用原來的梵文?這個是尊重,因為這句術語是佛陀教育最高目標,我們尊重它,所以用梵文原音的音譯,然後解釋。這裡分三個覺悟的層次,無上正等正覺,這種覺悟最高的,是佛的覺悟。第一個覺悟是什麼?正覺,正覺是當我們斷了見思煩惱,《華嚴經》說我們放下執著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你就得到正覺。正等正覺,是繼續努力,你將塵沙煩惱放下,《華嚴經》裡面講的分別,一切法都沒有分別了,一味,沒有分別,這個是菩薩的果位。再繼續努力,將起心動念都放下了,佛教裡面說無明煩惱放下了,《華嚴經》講的妄想放下了,這個就成佛了。所以佛教裡面阿羅漢、菩薩、佛,等於是三個學位的名稱,好像現在大學裡面的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博士學位最高學位了。佛陀教育裡面也有三個學位,佛好像是博士,最高學位,碩士學位是菩薩,學士是阿羅漢,這個是看你自己證得的境界,從你斷煩惱的功夫來看,來分別這三個學位。

既然是教育,人人平等,所以人人都可以拿到這個學位,它沒有種族的分別,男女老少,沒有年齡的區別,也不分宗教。你譬如說伊斯蘭教徒,他如果放下了見思煩惱,他證得正覺了,佛教裡面就送一個學位給他,阿羅漢,伊斯蘭教裡面的阿羅漢;天主教一個神父,如果是放下了塵沙煩惱,證得正等正覺,我們送一個學位給他,他是菩薩,神父菩薩。基督教裡面如果一個牧師,他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也送一個學位,佛,牧師佛。所以佛菩薩學位人人都可以拿得到,不分你什麼身分,不分你什麼宗教,不分你的種族,人人可得,所以個個都應該來學佛。覺悟誰都不可以缺少,無論你是什麼人,都要覺悟。

當然覺悟的方法非常多,佛法裡面講的是八萬四千種法門,這個八萬四千種也是概括來講的,其實真正分開來講是無量法門。我們古時候的祖師大德為我們分十個宗,就是將八萬四千法門分成十大類,十個宗派,這宗是從我們修行的方法來講,方法雖然不一樣,但是殊途同歸,最後的目標也都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簡單將十宗的名目跟大家介紹,很多這些宗現在已經衰沒了,有一些宗現在還有很多人在學習。第一個俱舍宗,第二是成實宗,這兩個主要是講小乘的,以小乘教典為主。大乘八大宗,律宗是持戒為主,持戒得定,得定開智慧型。天台宗這是我們暢公師父跟倓虛老法師,倓老就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傳人,天台宗以《法華經》修學為主,立一心三觀,這個修學天台止觀的。華嚴宗以《華嚴經》為主,又叫賢首宗,賢首大師唐朝的華嚴宗第三祖,因為他太出名了,集大成,所以也都以他的名號為宗的名號,賢首宗。法相宗,我們一般講唯識宗,這個是唐朝慈恩大師(窺基大師)他創立的,講萬法唯識。三論宗,這個學的人比較少一點,三論宗。密宗這個在藏地、蒙古這些地區比較多,當然漢族漢地也有漢文,雲南這些地區很多,他們以身口意三密相應為修學宗旨,跟什麼相應?跟佛相應。你看所有的宗都為了教你成佛的,身口意與佛相應。

淨土宗是我自己本人所修學的,淨土宗在我們中國地區是最廣泛,學的人最多。這個也是釋迦牟尼佛曾經預言過,釋迦牟尼佛說,正法時期以戒律成就,正法是佛在世到滅度五百年,有些人講一千年,你只要能夠持戒,你就能夠得定,你就能夠開智慧,就能夠成正果,這個就是戒律成就。像法時期以禪定成就,你就是靠持戒都很難得定,一定要加上修禪定,禪定的目的是為了開智慧。佛教流入中國剛剛是佛滅度一千年左右,當時禪宗大興,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那時候禪宗根性的人特別多。一千年之後,這個像法時期一千年,總共一千五百年或者二千年之後,就入末法時期,法就比較衰弱,眾生的根性比較差,業障比較重,煩惱就很難伏斷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末法時期一萬年要以淨土成就,真正我們這一生想要成佛,都要靠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之後,你就能夠不退成佛,一定成佛的。所以現在我們看到末法時期,是淨土根性的人非常多,包括我自己一樣,我是屬於淨宗根性的。為什麼?持戒我不行,持戒精嚴我們達不到,修禪定得不到定,妄念非常多,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我們還有把握,所以這個是淨土宗。

最後幾分種,他們敲這個「叮」是五分鐘,還有五分鐘。我最後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這次講座,因為這一場是開場,第一場把什麼是佛教為大家講清楚,這個很重要。我們修行,這麼多法門中選取一個法門,就是聽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是在《大集經》裡面有講到,說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難一得道,億億,不是億萬,億億個人來修行,都難得一個人成就,就是成佛。所以唯有念佛得度生死,你想能夠超越生死輪迴,這一世主要是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淨土宗有五經一論,第一是《無量壽經》,這個淨土大經第一經,第二是《阿彌陀經》,第三是《觀無量壽佛經》,這個也叫淨土三經。還有在清朝加上去的《華嚴經》裡面選的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第五是民國時期,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祖加上去的,《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個是五經。一論是《往生論》。所以淨土所依據的教典很少,五經一論,都不長。我們所選取的是淨土第一經《無量壽經》,這部經是整個淨土宗的綱要,也是十方諸佛如來所講的心要,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是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是通宗通教,淨土宗第九祖,他專學天台,但是他又不願意做天台子孫,專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告訴我們,淨土法門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華嚴經》奧妙的秘藏,《法華經》裡面的精髓,在這個淨土法門。而淨土法門第一經是《無量壽經》,《法華經》、《華嚴經》都是佛門裡面奉為是一乘了義的法門,最高法門。《華嚴經》叫做經中之王,經中之海,根本法輪。而《無量壽經》古德稱為是中本《華嚴》,《華嚴經》中本,《華嚴經》是大本,這本是中本。換句話說,這部《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髓,我們來學這部經,說老實話,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所以我們在一起來學習。

我們這次講座不限時間,每個星期六,我們上午一個半小時一起來學。我希望大家將這部經請回去,最好這六天每天都看。看一下,如果你不是很熟悉,從頭到尾讀一遍,下一次來的時候,你就稍微有一點概念了,這部經確實殊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簡單講到這裡,下一次再跟大家正式來講解這部經,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