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69)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覺〕而不〔迷〕,你用心覺察,自然就邪迷不生。〔覺〕性生起,〔迷〕就會消失,就像電燈打開,黑暗就會消失,它們兩個是不會並存的。【少欲知足,】這四個字我們從以前講到現在。什麼樣的人會快樂?我們常常說〔知足〕的人會快樂,所以說〔知足〕常樂,這句話是大家常講的。但是我們內心為什麼不知足呢?因為我們潛意識是貪,貪的更深的一層意思就是不足、就是缺乏,我們內心總是覺得少了什麼。你為什麼不快樂?「師父,因為我少了錢。」你現在中到樂透,你為什麼不快樂?「師父,因為我少一個愛人。」現在有錢有愛人,你為什麼不快樂?「師父,我少一個知心人。」愛人不知心嗎?愛人不見得知心,真是可怕。現在有金錢有愛人,又有知己,為什麼不快樂?「師父,我肚子疼。」按照這樣的模式下去,人生根本是地獄,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你不要想一想之後人生變成地獄,這樣越想越辛苦。你不要說:「師父,我以前不痛苦,自從禪修之後,我越來越痛苦。」為什麼?「因為我看到我的苦,讓我苦不堪言。」你這樣修我會害怕,我不是要讓你這個樣子,我是要讓你看得更徹底,你才能過關,而不是說看一半,或看表面,然後把你錯誤的觀察當成正確的觀察。這樣的觀察不深入,你沒有再看下去,所以你會誤會。就好像有的人問:「奇怪,我坐這麼久了,怎麼不會很舒服?我看你坐得很舒服。」如果跟那個人講怎麼坐才會舒服。誰對?這兩個人都不對。打坐是在研究怎麼坐比較舒服嗎?我告訴你怎樣會比較舒服,躺著就好了,或者去三溫暖,更舒服。我常常聽到很多人在探討這個問題,你有沒有察覺到你的內在?你靜靜回家思維,到底缺少什麼?缺少人家關心,缺少有人愛,缺少有人了解,這樣缺太多了吧!接著你開始會抱怨,會怨天尤人,覺得很無奈,甚至覺得人生很灰暗。實際上我們內心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但每個人的心就是有這種錯覺。
你學了佛法之後,不可以當人家痛苦時,跟他說世間都是假的,人家失戀,你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失戀?」你會跟人家說:「不要想太多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大家都比下。你要知道,有一些話不是真理,只是一種安慰,你不要把安慰的話當成真理,那樣講不能解決問題。理事都要談,理跟事都要懂。所以我說,如果你覺得苦,苦就存在,很真實;如果覺得內心很貧乏,你就很貧乏;如果覺得自己很可憐,你就很可憐;我們的內心真的是這種狀態。我們很多人的潛意識裡都覺得缺少了愛,都增加了恨。這是真相嗎?不是,這是你創造的,是你的想像所創造的,你何苦去創造這樣生命的狀態來折磨自己呢?
所以,六祖大師講的那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每次只要想到我的生命少了什麼,我就馬上提起「何其自性,本來具足。」我早就具足了一切,為什麼我的腦袋一直覺得我少了什麼?我真的沒有少。你要去感動、要去改變、要去覺醒。這要符合什麼條件?第一,你總是認為生命是很匱乏的、很貧瘠的,你要觀察到這是陷阱。第二,你要去察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第三,還好,你讀過佛法,所以你才能夠找到答案,它本來就圓滿本、來就具足了。你沒有這些條件,你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嗎?少一個都不能夠。你說佛法在哪裡?我送你一本佛經,但問題是沒有察覺你的問題,你看佛經也看不懂。為什麼?佛法是藥,如果你查不出病因,那個藥等於沒有用。你要先察覺你的病因,有了佛法的藥,才能夠藥到病除。很多人學習佛法,只管學習這本經典在講什麼,但是他沒有看到他自己,所以如果你察覺到讀佛法不得力、不受用,就一定是沒有反觀自己的內在。
光是這個問題,你可以去問很多人,你看他們怎麼回答。「生命缺乏什麼」這樣的問題,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夠察覺,他也不能夠察覺到他居然有這樣的潛意識。是人家跟你講開,你才覺得有道理。你覺得有道理得到一分,我跟你講我得到九分,因為這個有道理不是我聽來的,是我自己察覺的,所以我很感動。我給你一分感動,你得到一分的感動。還是要靠你自己,你的問題自己挖掘、自己解決,這樣效果很快。聽課是要來,但是不要懶得思考,你們來聽課專心聽課,沒有聽課的時間要好好地思維、察覺、修正、改過,這樣進步是很快的。如果我能夠察覺到我生命什麼都不缺,我自然就能夠〔少欲知足〕了,不明白這種道理的人一定會壓抑。欲望不要這麼多啦!壓抑是痛苦的,內在是瞋恨的,壓抑只會讓你內在更不滿足,壓抑,你不會得到什麼。
【能離財色,】當我們清清楚楚之後,自然就能夠〔離財色〕。欲望不止〔財色〕這兩個字,有時候經典只是跟你說個代表性的名詞。但是,〔財色〕已經包涵很多,人為〔財〕、為〔色〕身敗名裂,小至家庭離散,大至國家毀滅,兩個字已經包括世間一切的欲望。【名二足尊;】兩足指的是人,〔二足尊〕意思就是說佛是人中最尊貴的人,所以叫世尊,這是從現象來解釋。從道理來解釋,這〔二足〕是指福慧圓滿的人。利益自己的人有智慧,利益別人的人有福報,真正利益自己的人就是覺悟的人,真正幫助別人的並不是只有表面上的幫助,最究竟的方法就是幫助別人了解他自己,這樣的事情是最困難的。你幫助別人食物衣服糧食醫藥,事實上都不是很困難。但是你要幫助一個人了解他自己,實在是太困難。就像我們是牛,牽著另一頭牛,你自己這一頭牛都不能夠扭轉乾坤了,你又想去扭轉那一頭牛,那不是鬥牛?你是度化眾生還是傷害眾生?離財離色跟福慧有什麼關係?〔離財〕的人有福,跟你的觀念不一樣,你的觀念都是招財進寶,所以過年都要貼福啦、財啦。為什麼我講的正好相反?我用一句最簡單的解釋,不會被錢綁的人才是最有福氣的人。我們常常被錢綁,你有什麼福氣?你的心能夠享什麼清福?從一出生就是為了錢,一直到死亡,可憐!人生這樣真的是很無奈。你思考一下,不要被錢綁,跟不要賺錢不一樣。我上課分明講得很清楚,但是你們的筆記我看起來很可怕。要好好地賺錢,但是不要被錢所綁,才是有福報。〔離色〕的人有智慧,世間什麼最苦?為情所困最苦,你再也不被這些情色所困,那不是最有智慧嗎?情色如同毒蛇猛獸、夜叉修羅,你應該離開,不然你一定會葬身在這裡。不只佛家這樣講,儒家也是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六祖解釋說,能離開〔財色〕的人自然就能夠福慧圓滿,這就叫做〔二足尊〕。六祖大師的解釋跟別人真的是不一樣,他都是從內在講起,從修行的角度來講佛法,所以這麼震撼人心、直指人心。
就像禪修的第六天,每個人都接受嚴刑拷打,只要答不出來,就要去排隊,重來。有的同學排隊排了六、七次才過關,有的同學走過來,還沒走到一半,我就叫他:「回去,我看你的樣子就不行。」連問都沒有問就叫他回去重排。他說:「師父,您都沒有問,就叫我回去。如果您給我口試,我答不出來,我回去才心甘情願。為什麼師父還沒有問,就叫我回去?」」我說:「我看你的樣子就知道你還沒有準備好。」嚴刑拷打當中都有一個問題,「請問,是誰在聽《六祖壇經》?」心在聽。我不會跟你硬拗,但是這並沒有標準答案。誰在歸依自性三寶?你的心在歸依自性三寶。要注意,自心歸依自性,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我的心歸依我的佛性」。什麼是佛?覺。但是,到底是覺什麼呢?沒有學佛法的人,和迷的人,任何人都有「覺知」,就像個小孩子一樣,這是熱的茶,小孩子碰一下,手就縮回去,或是你被電觸到,馬上縮回去,這種直覺的反應就是一種覺知,這個誰沒有?這個就是佛性。佛性事實上時時刻刻在你生命中展現,只是你沒有察覺到,這是佛性的作用。覺知每個人都有,就好像現在政府發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券,你拿冥幣去買人家難道不知道嗎?每個人都會判斷,這就是覺知,連沒有修行的人也有、也會。但是,我們一般人生命活得很粗糙,他就是活在覺知。他為什麼沒有智慧?這就是第二個,你要「覺察」,更深地去覺察。覺察什麼?你有沒有覺察你的過失呢?有沒有覺察你的執著,你生命的陷阱?不然誰要幫你察?你自己要去覺察你自己,別人是沒有辦法幫你覺察的,縱使別人有辦法幫你,你也是不會服氣。就好像你的缺點,人家指正你,就好像說你的是非一樣,所以別人告訴我們的,我們一般不但不會接受,甚至會惱羞成怒。我們不但不會感恩別人,甚至會對別人產生瞋恨,說:「噢,你都看我不順眼。」我們的心是這樣想的,所以我們不要讓別人來告訴我們,別人告訴你的,你不會有很深的感動。我常常跟很多人講,如果世間的人,你講道理給他聽,他能夠聽,那早就世界大同了。不是你講道理人家就會想聽,所以六祖大師常跟我們講要「只見己過,不論人非。」這就是一種覺察。你有沒有常常覺察到你自己呢?大家想要去了解自己,這也要從覺察開始。要改變自己,想明心見性,都是要覺察。你能夠深深地去覺察你自己嗎?你自己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或是人生的這條路,你為什麼走到這個樣子?到底問題又出在哪裡?
要去覺察你的過失是比較簡單的,要去覺察你的陷阱是很困難的。為什麼?陷阱是埋在地裡面,路上的一些小障礙你是很容易看到的,這叫你的缺點,但陷阱是藏在裡面。什麼叫陷阱?比如說,「薑是老的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講的都是前人的經驗,但是,別人的經驗不見得是正確。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很可怕,萬一你把錯誤的經驗當成正確的經驗來教導別人,這就可怕,這叫陷阱。你的個性比較急躁、比較好管閒事,這叫缺點,容易觀察。但是你要觀察你的陷阱,需要很有覺性,不然你不容易察覺得到,甚至一輩子都察覺不到。有很多的獵人設下很多的陷阱,結果他自己又踩下去。你生命有什麼陷阱呢?你想過這個問題沒有?我們有一個很嚴重的陷阱,無理取鬧,你不要以為你已經考上了秀才,其實你內在是兵,是土匪、是強盜。你表面上看起來是讀書人,你內在像強盜,是有理說不清,是沒有道理的,要不你怎麼有情緒?不然,你告訴我,你的情緒從哪裡來?就是你內在存有非理性,但是你不明白你的潛意識有非理性。有多少的陷阱呢?這就要透過禪修,要透過精進地去面對自己,你有什麼「缺點」你應該察覺,這比較簡單,但是你的生命有什麼「執著」你不見得會明白。就像你們過去執著物質,後來執著精神,你們現在執著真理,執著開悟成道,那都是一種執著。我不是叫你不要,不要跟執著是不太一樣,你不執著,你才能夠開悟成道。但是,你不明白你在執著,你能夠去察覺你自己嗎?不是那麼簡單。一個人能夠去察覺,才找出真正的原因,障礙他生命的原因,就是障礙他開悟的原因。你要了解真正是哪裡產生了障礙,接著才有機會像六祖大師所講的「改過必生智慧」,這叫「覺醒」。我先覺察,啊!我能夠改過,我覺醒了!
了解生命的障礙有幾種方式,第一種是比較累的方式,就是把你生命的障礙物全部搬開,這很累,你生命的障礙,第一座叫喜馬拉雅山,第二座叫玉山,你就要像愚公移山,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拿著個鋤頭一直鋤一直鋤。這種方式是比較累的,就是你一一要去剷除你心中的障礙,但是這種方式也可以開悟,你也可以選擇它。第二種方式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生命的障礙是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有障礙?」這種感覺就很快,就像我們在這邊上課,無論外面的車聲,還是我們裡面的聲音,如果你覺得無礙,聲音本身就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你覺得有礙,聲音就會困擾你,所以有的人就是找出消除聲音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一般都是很累的。所以我才講,六祖大師的這種修法最難懂,但是最輕鬆。剷除生命的障礙這種方式最好懂,但是最不輕鬆,慢慢地鋤啦。我比較懶惰,選擇最輕鬆的方式。當你能夠覺醒了,你不就是個覺悟的人嗎?〔自心歸依覺〕,從今天開始,從你的覺察開始,趕快去覺察你的內在。為什麼?比如你跟你另一半相處有問題,是你內在有問題。你跟你孩子親子有代溝,那是你內在有問題。你跟你主管同事不和,是你內在有問題。你跟所有的人在一起不和,都是你內在的問題。包括你跟你自己不和,你有沒有注意看你自己跟自己不和,不信你注意看你的臉型,左邊跟右邊不太一樣,因為我們內心一直在抗衡、矛盾,我們不能夠平衡、不能夠化解,所以相由心生,看你的相也能夠察覺你的心到底寧不寧靜。
你是不是從今天開始用你的這顆〔心〕來〔歸依覺〕?!就是好好地察覺,察覺出來後,不可以只停留在察覺。我事實上也常常遇到這樣的人,他常常可以講出他自己的問題,但是他不願意去改變、不願意去解決,他停留在察覺。他察覺到自己是一個卑鄙的小人,然後就不再學了。既然你是小人,何不變成君子呢?既然你是君子,何不變成聖賢呢?你說:「師父,聖賢之後,變成什麼人?」聖賢之後,就變成正常人,你們不要緊張,只是恢復到正常。你們不要以為爬得越高,就會越寂寞。很多人都怕成就太高,爬得太高,爬到金字塔的頂端,結果你是法老王,世間上的人都不了解你,你的心最孤獨最寂寞。世間很多的理論這樣教你,誰願意這樣學?我才不願意這樣學。哪裡有學到最後,說:「啊,世間的人紛紛擾擾,只有我這個人最寂寞。」我不想學那個最寂寞。原來爬到最高就要繞回來,就叫做平常,這樣不就是「和其光同其塵」嗎?這樣就是「人在紅塵,心不染塵。」這才是個覺者!不是修到最後說:「別人都不了解我。」不是這個意思。你自己在研讀佛經,原則上不可以只有這樣的白話解釋,這樣不能夠談到你真正想要突破的地方,就像自心歸依覺,你不可以解釋說是自心要歸依覺悟,你這樣講,你也是不會。有的人讀佛經,為什麼沒有感覺?他並沒有把他真正的問題跟佛法融合,你不可以這樣讀佛法。佛經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是針對你自己,從這個角度來探討,是很容易感觸跟感動的。就像如果你沒有被佛經感動過,你要了解佛法是很困難的,就像你沒有被自己感動過,你想要去了解自己,那就像隔一道牆,是不能夠突破的。當你看到的這句話,你是不是能夠深入去了解它?為什麼說禪那又叫靜慮?就是靜靜地思維。「自心歸依覺」,你就應該生起:「我怎麼歸依覺呢?」的想法。你自己要去探討,去思維。「對,我也是要覺啊,但是我就是覺不了。」不是你覺不了,你要思維,之後你一定能夠找出理論跟方法。
覺的人〔邪迷不生〕,這裡面的邪迷不生重點擺在〔迷〕字,迷跟覺剛好是相對的概念。我們不是迷,就是邪,不是邪,就是染。我們先從這三個字來談,「邪迷染」,又叫「知情慾」,「知」可以作「智」,這三個字是心理學裡描述一個基本的人格內在,我們掉入一個陷阱,讓我們今天不能夠覺悟,才不能夠生起正見,不能夠清清淨淨,才會被卡住。我們從歸依覺,覺而不迷這個迷字開始來談,我們說「你迷失了」,這個迷指的就是我們對事情著迷了,所以叫執迷不悟。你明明是不對,但是為什麼要執迷不悟呢?比如說你明明知道這個人不能愛,但是你為什麼要愛呢?你明明知道這是不好的,你為什麼要做呢?這叫迷。內心世界是屬於情感層面的,是個人的感情世界,我們會對感情著迷。迷什麼?你想想看,有些東西難道你不知道它不好嗎?吸毒的人也知道毒品不好,他也知道很多事情不該做,但是為什麼還要執迷去做呢?他迷於事相,以外在的角度叫事物,或是對人,對物,內在就是感情的層面。大家今天不會覺,一定有掉入這個層面。都是以你的感情在作祟,所以你不能覺。
聽各位同學分享禪修的經驗,我也談一個簡單的概念。你們來上課是想透過上課能夠領悟到一些東西,但是很少人會因為上課而領悟到東西,因為你上課所得到的都是知識,禪修是透過實踐而領悟,這不太一樣。你聽課變成知識,跟你實際去領悟的落差是很大的,所以你聽到很多同學怎麼地感動,聽是聽,但是你不能夠領會。一樣的道理,說心跟大腦到底有什麼差別,講一年也沒有辦法懂,除非你現在就去做。什麼叫用生命去過人生?你去做一遍不就得了嗎?!你馬上就懂了,跟一直上課一直講,講好幾年還是不會懂。就好像剛才同學講到「用心生活」,這四個字到底誰會懂?誰能夠用心生活誰就懂,坦白地講,只有開悟的人才會用心生活,其他的人都沒有能力。不要說有禪修,你才有機會練習,那平常就沒有機會練習了嗎?原則上,這個機會是要你自己創造的,事實上,生活就是一種練習。很多同學不明白在生活當中怎麼練習禪修,或他不明白生活就是修行。離開生活根本沒有修行可言,禪修雖然很好,但是你不可以期待禪修。而是說你在禪修的這幾天,你終於懂了,懂「我在行住坐臥,動靜語默,日常生活當中,我都知道怎麼修行了。」但是有時候你又會遺忘,比如說參加過禪修的同學,經過一周兩周三周,越來越生疏。什麼叫熟練?熟練就是要變成一種生活,而不是說:「我現在修一下什麼叫用心生活,我再複習一下,看一下筆記。」呼吸還要看筆記嗎?就是要這個樣子,你才能夠真正地去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