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3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何種情形下六度皆是妄說?何種情形下,六度萬行皆具足一切圓滿果德?六度就是佛陀的報身嗎?我心即佛有什麼問題嗎?一念如何遍法界?回向如何遍法界?

從願上必須要念念回向,念念之間持六度,四舍,慈悲喜舍,也就是六度這個體,並且對這個體要生起般若之信心。六度里以般若為根本,沒有般若六度皆是妄說,六度不圓滿故。通達六度,通達於般若,必定要了解六度本體的空性,空性就是佛心,佛心就是圓滿,本來之德。一沾上邊,就跟佛陀的德就相應了,就搭上佛陀的衣服了,搭著佛陀的衣服你就解脫了。所以呢,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解脫。回向你念念回向,只要你抓住般若,你六度皆當圓滿,隨便的持六度,都是解脫之體,在此世界,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發菩提心比較重的人,真實想出離的人,必須抓住他的衣服不放,如果你捨去他的衣服,那你就痲煩了。捨去般若就等於捨去了般若之衣,般若之衣舍,六度皆是妄說,那你就迷了。迷失般若,菩提心就沒有了。所以呢,六度般若體,就是圓滿五度。所以呢,我們,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佛心中本來圓滿的德,就是報身。這個報身起什麼作用呢?上會於佛乘,下令一切眾生自然解脫,自然而然。所以只要你持六度,眾生自然解脫。對你來說無所住,為什麼呢?在你行六度的時候沒有我執啊,你知道它是空的體啊,你布施給別人的時候哪有個布施啊,空的體啊,空的體是佛心,那全部是佛,跟我有什麼關係啊。所以呢,了解你這一念跟佛相應,沒有一個我。佛就是絕對的佛,你不要說我心就是佛,沒有一個我心,知道吧。所以呢,不管怎麼樣,回向裡面,如果你通達這個智慧,其實你已經圓滿果德了。普賢王菩薩就是,一切圓滿。但是我們眾生有無始以來的習氣在,一邊這邊談是佛的圓滿的體,後面還要加一個我的這個尾巴,這叫做習氣,有住。這個習氣要把它斷掉,一旦斷了佛果現前,那時一根草拿起來你就得到解脫了,六度都已經具足了。回向位,一念把稻草拿起來,一念回向,就已經解脫了。為什麼這一念遍法界,你了解它的實相了。但是你不了解這一念的回向,你不知道這一念本身就遍法界,你回向的時候有個我執在那個地方,回向裡面有遮,到最後面呢要你悟那一念。但是如果不斷的回向於法界,你就會獲得一個次第的解脫,它有次第的解脫。所以華嚴境界它有次第的解脫。所以呢,十回向品,本身就回向於佛。八地菩薩才十回向,到了回向的時候就是回向於佛果了。回向佛果就通向於毗盧遮那佛。而這個十行跟十住還是在因位上面,在伏菩提心裏面,還不是明菩提心。如果你回向果位的話,回向位就是明菩提心。從這個體裡面可以看得出來,兩種回向,建立願體,回向都是願。十大願王,有一個眾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我所做的事情,都是發願,願一切眾生,一個眾生沒有成佛我願未盡,那個願都是為所有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

如何理解忍辱是一種安心的忍、信心的忍、具足的忍?忍辱當中的般若智慧是什麼?

忍辱是一種安心的忍,是一種信心的忍,是一種具足的忍,並不是那個無可奈何的忍,沒有辦法的忍,那個苦忍,那叫不忍,那個忍的話不斷的發起那個嗔恨心,在那個地方爆發,到一定的時候他就會爆發。就像那個抽刀斷水水更流,你本來是想斷那個水,結果水還把整個江堤給覆蓋了。為什麼這個江堤會翻呢?就是嗔恨心爆發到一定的時候,它就要破壩。我們心裏面還有一個壩,你的嗔恨到一定的時候,你的極限到一定的時候,平時對佛沒有信心,很聽話的樣子,實際上你心中還有不滿之心呢,我跟你在一塊建寺廟,我總一天我要報復,我現在聽話,到一定的時候我才不聽話了呢。

所以人他沒有化解到自己跟般若相應,他跟那個事相上的忍,終究一天會爆發出他的本來面目。所以一個人如果跟佛心不相應,跟般若不相應,我告訴你啊,你這個缺點終究一天會爆發出來,你的本來面目。人老到一定的時候,迷惑的時候,你這種醜陋的狀態一定會顯現,不管你平時修得再好,如果你不斷地用那種虛假不真實的心在修行,到年老來會全部表現出來。平時跟般若不相應,到老來百態齊出啊,最醜陋的事情,最恥辱的行為,都可以做得出來,為什麼呢?年老了根本把握不了自己。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把握般若智慧。平時要對你自己所做的所有的善法生起無上的信心,生起佛的這種信心,就是般若之體,了知現前微淺之善法,就是般若之體,能念念相續更不可思議。如果你這一生中念念都在相續,或者有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相續,德量都不可思議。問題你這一輩子根本就沒有相應過,那就痲煩了。現在我跟你講一下,你回家去馬上就沒有了,那就痲煩了。乃至於一天到晚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你還想什麼呢?所以呢,修得很無奈。

那這樣的人多不多呢?我估猜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這樣。因為不知道般若啊。不知道你現在持戒、忍辱、精進充滿歡喜啊。有人有歡喜,但是呢他不能跟般若相應,不能夠了解這一念充滿佛的信心,這個解脫體沒有,他不能獲得這種信心。不能當下獲得這種信心。目前這樣的人非常的少。所以呢,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觀察到,化解你的冤,變成無生法忍。有一念無生法忍也是不可思議的。何況你念念之間跟它相應呢?

何以說現在佛教像浮萍一樣?浮在何處?觀照的重要性體現在哪兒?心經為何不是釋迦牟尼佛宣講而由觀自在宣講?如何才能將般若智慧納於心而不僅僅停留在入於腦出於口的層次呢?

現在佛教可以說啊是像一種浮萍一樣,浮動的,因為大家對聞經典,聞法思維的力量太弱。思維佛法的心量太弱了。我們就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啊念,不知道思維,缺少思維就缺少觀照,有止無觀,有止無觀本身就是一種福報,缺少一個觀,那完全是一個外道。現在不要觀,只要一個止,現在把佛法止在那個地方,停在那個地方,所以大家對觀不感興趣。就是不去觀察你生活中的行為,跟佛相應的般若智慧。不用般若來衡量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事,那你就痲煩了。所以這個是很可怕的,信門也要觀,信門講解脫,它也要觀,這個願裡面,它也要觀。如果回向法界,你有一個回向法界的真實相,也要觀,如果你不觀的話,觀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與般若相應的那一剎那叫觀,與般若不相應就不叫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要觀自在,不能就自在就可以了,觀的體是我們眾生,為什麼是觀世音菩薩講心經呢,不是釋迦牟尼佛講呢?般若心經為什麼是觀音講呢,因為觀自在很重要,自在本來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體,是金剛之體,但是呢,你要觀這個體。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不觀怎麼五蘊皆空呢,這五蘊怎麼空呢,就像你法王沒有出來,那你的六賊就胡來啊,你就在妄的體上面,所以呢,不以光明破無明,那還有什麼破呢,黑暗一片難道就這樣的下去嗎?把太陽拿過來一照不就可以了嗎?這個拿出來這個過程就是觀啊,你沒有拿出來怎麼觀呢?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觀啊?這叫止,這不叫觀,現在的佛法止在那個地方,如果你止在那個地方,你就完了。如果大家都以這個心來作為標準,佛法就是衰敗的現象,佛教就不能進步。所以可以看出聞法太重要了。聞法令觀,這個觀太重要了,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整個佛法都缺少這個東西,所以呢現在佛法搞得都不像佛法了,因為都缺少觀。所以經典大家也不看,聞法大家也不能夠相續,般若智慧也不能夠納於心,等你把這個納於心的時候,那你心裏面那種解脫、自在、那種明悟,那種開悟的狀態,就是不可思議的妙用啊。

你適合因位修道位修果位修?你適合信位修願位修回向位修?哪種解脫更為殊勝一些呢?求觀音、做觀音、是觀音各表何位修行?

就像我跟你們在一塊混,那就混一天算一天,如果你這個東西沒出來,那我就跟你兩個混吧,看你吃虧還是我吃虧,黃泉路上我倆不會同伴,你往底下走我往上面走,我倆不可能同時在一條線上走。為什麼呢?你不可能跟我這個般若智慧走啊,那你該到地獄的還是要到地獄,你該到邊地疑城還是要往邊地疑城走,誰都救不了你,真正的是誰都救不了你,釋迦老子來也救不了我,他要救得了我他可以把我拉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他救不了我呢?沒有辦法,只有靠般若智慧。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定要信,信與他的信相應,把你的信給搞出來。願呢,要願願跟般若智慧相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六度要跟般若相應,必須要跟般若相應。所以呢可以看出這個很重要。所以呢,以願來修行,也是從信的體來建立的。願回向於十方,願行六度波羅蜜兩種。就像信也有兩種,一個是信菩薩,以方便而度之,一個相信諸佛,諸佛而安之。阿彌陀佛究竟以解脫之。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和十方菩薩,信十方菩薩,他是眾生的因位,相信諸佛,是方便,差別國土每個人的願力不一樣,到最後呢,歸信於阿彌陀佛。所以你信阿彌陀佛也可以得到解脫,你信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得到解脫,相信菩薩也可以得到解脫,最重要的,是什麼,你相信他的果很重要。你相信果的時候變成果位修行。如果相信因位變成因位修行。什麼叫因位和果位呢?因位就是你自己在發心在修行,拜觀世音菩薩啊,觀世音菩薩又不知道在哪裡,因為你沒有聞到果啊,不知道這個佛菩薩在哪裡啊,是有相是無相搞不清楚。啊,觀世音菩薩保佑我啊,保佑發財啊,什麼的,好像是在信佛,但是呢也不能說你不信,這是在因位,觀世音菩薩確實知道,因為你每一動念佛菩薩都知道。但是呢,你在因位,你迷惑了,你被這個懷疑心,你被這份無明,你被這份疑惑,把你障礙了,所以呢,你沒辦法成佛。所以因位相信你自己,不可靠的。第二個,道位上的信,我自己做就是觀世音菩薩,不做就不是觀世音菩薩,而你自己怎麼做,都有一個我見在那個地方。雖然你降伏一下你的心,但是你畢竟不是觀世音菩薩啊,你還有一個妄見在那個地方。伏住了一下得到了一種清淨,但是你還是不能解脫,因為果位沒有現前故,果位上面講,徹底的相信諸佛菩薩,所以從信位上來講,一定要相信諸佛菩薩是真的,釋迦牟尼佛是真的。我們為什麼要相信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能攝諸佛故,那我們為什麼要相信諸佛,因為十方諸佛能攝無量菩薩故,那為什麼要相信菩薩,因為菩薩能攝無量眾生故。所以呢,無量眾生被十方菩薩所攝,十方菩薩被十方諸佛所攝,十方諸佛被阿彌陀佛所攝,因為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相應,沒有菩薩,佛呢是攝取十方之菩薩,因為佛沒有眾生可度,菩薩就是佛的這個蓮花,菩薩攝取著無量的眾生,因為菩薩在因位,本身跟我們眾生是一樣的。所以信到果的時候,才是真實信,信不到果的時候,不管是佛菩薩,都叫果德,都是果位上,一定要相信有他在,真的有佛在,從信位上面你一定要相信,真的有佛存在,有菩薩存在。不像願位,願位上就不一樣了,願位上面呢,相信毗盧遮那佛就是我的本來的自性,相信六度即是我自性的功德,佛菩薩都在我們自性中。沒有佛菩薩,就是我們自性中的佛菩薩,也就是佛菩薩都在我們心中。他是不需要靠佛菩薩來接引,是你自己可以到,毗盧遮那佛直接攝你。直接把你攝取在信位、住位、回向位裡面,這種種次第,六度本身就是你自性所攝取,就是般若所攝取,就是你本來的法性所攝取,是你的實相所攝取。為什麼呢?你的六度就是諸佛本來的德啊。所以呢,回向、願位它又是一種修法。跟這個信位的修法是不一樣的。

哪種修法的解脫成就大呢?信位的解脫的成就力非常的高。為什麼呢?它有大方便故。它又建立佛,建立了菩薩。但是呢願位呢是次等,是中等,雖然還有遮止,但是呢以小事能建立大事,它是理事無礙的修法,事事無礙。一個事能建立無量事,在這個信心裏面是無量的,但是呢事相上面呢是你只做了一件小事。一件事能建立無量行,那麼說它還是比較好修。最後一個,就講行而成佛。你像六祖大師,祖師再來,像這樣的人,行位上面即佛。行位上面信,比如說,你現在聞金剛經,你聞到金剛經,了解法性,從你實際的行動,也就是說你直心觀照,直接承擔,以無住為體,以無念為宗,當下這個體裡面所有的妄都舍掉,吃飯、穿衣、睡覺,這個體裡面啊,非常的寂靜,非常的清靜,一切妄即真,妄的體啊,安住在真的體上面,妄全舍,沒有妄了,所以呢,他走到哪個地方,都是清靜的。看似妄,體是真,就是看到的好像有種種分別,對他來講,這個體完全是真的,我坐在這個地方就坐在這個地方,我跟你講話就是講話,但是呢不留事跡,就像鳥飛過去不留下一跡,鳥過去了就過去了,不會留下跡。

何謂妄?何謂體?觀照在各種位次修行中的作用?觀照由有變成無跡無住的時候會怎麼樣?當代修行中為什麼和應該如何強調「信位解脫」?

所謂妄,就是鳥飛過去叫妄,所謂體,他悟到了無住、無念、沒有我、沒有跡,沒有留下任何一個東西。像六祖大師,他的行為,我相信他也在一種三昧之中,像這樣的人是古佛再來,是聞到金剛經獲得這種信心的人,是不可思議的人。實際的修行,就是用你的行為,用你實際的行動,直接是實相,觀照還有跡、還有住,你觀照都沒有了,完全是一個大實相現前。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呢,他到處都是圓滿的。你講持戒,他不要持戒,他根本就不犯戒了。他犯什麼戒呢?所以一切對他來說都已經圓滿了,沒有過失,他不動念頭了,無念啊。所以呢,他每天安住在無念之中。像這樣的人是祖師再來。像這樣的人當世做佛,現在就是佛,是世尊,是大丈夫,是天人師,有無量功德,誰對你恭敬都有無量功德。像這樣的人,就像禪宗裡面當下承擔的體,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呢,我們要悟到這個體,也就是說,行位上面的信。釋迦牟尼佛講這三種法,我現在講的這個東西,是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完全在這裡面,就是釋迦牟尼佛離不開這個。可以這樣說。不管講的什麼東西,都離不開這個,知道吧。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都是講的這個體,所以呢,你在信門解脫,你必須要相信佛菩薩,相信國土,相信莊嚴。以願解脫,你必須要相信六度和回向。信解脫就直指明心,見性成佛,所以剩下的所有的都是方便了。要想成佛的話,必須依此。如果對於般若不感興趣的話,那另當別說。

降伏其心降的是哪個心?無所住了,是不是就已經降伏其心了?是不是只有到無住才算是降伏其心呢?有所住與輪迴也是因果同時嗎?伏心的境界是否究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句話是須菩提上會於佛心,對下發起大悲心,在前面讚美於佛,為眾生起問,所以須菩提啊,他稱為大悲又是大智。大悲者,為眾生祈法故,大智者,會於佛心故。因為須菩提對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後面已經講到了,聞是經受持者,不是什麼很難,但是五百世後的眾生信者難,所以呢世尊要為眾生開顯。所以須菩提是智,他了解佛心,這裡面也可以看出來。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住,要想云何住,就得降伏其心,不降伏其心,一切住皆是錯誤的。我們眾生無始以來就是因為住,小乘、眾生以什麼住呢?我們現在以六道輪迴生死之住,我們看到佛在世的時候,以佛住,看到法的時候以法住,看到出家人以出家住,我們老是有住,作為凡夫的話,肯定是有住,所以呢,看到佛陀的相好,戀戀不捨。就是住在那個地方。所以像阿難尊者,就是因為住了佛相,三十二相,所以被迷惑了。佛問你為什麼要出家啊,他說我看到釋迦牟尼佛相好莊嚴,所以我就跑去出家了。阿難尊重被摩登伽女給迷惑了,當時被楞嚴咒給提回來以後,阿難尊者回家見到釋迦牟尼佛痛哭流涕,他說世尊啊,他說我這麼多年跟你在一塊,跟著你聽法聞法修行,為什麼抗不住這種誘惑呢?所以世尊就問阿難,他說你為什麼要來出家啊?他說我看釋迦牟尼佛相好莊嚴,走路威儀具足,所以我就想來出家了。就因為他貪著相好莊嚴,貪心未斷啊。(01:23:16)所以呢,他這一念心未斷,就因為這一念心未斷,所以他生死就沒有斷,自然會受妄所迷,妄的東西就會把他迷惑。說實在話,阿難尊者他有這種毛病,那我們這裡的眾生也照樣有這種毛病,我們肯定比阿難尊者更要差,是不是?因為他有住故,有住的原因就是妄心未伏,如果你妄心伏住了,你的住自然無住,如果你妄心未伏,那你住的體都是假的。所以呢,先講住,後講伏,伏心即住,住即伏心。如果你真正的住了,你心肯定伏住了。從這裡面可以講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如果一個人認為他開悟了,已經悟了,已經住了,他應該妄心不起,他的妄心應該沒有了,知道吧。如果通達般若,直識自心,或者是祖師再來,古佛再來,那你可以這樣說,如果你不是祖師再來,不可以說你已經無住了。就像禪宗里講,動不動就說無住,他認為無住就是外面事情都不要做,也不要聞經啊,也不要去做事了,看經典也不要去看,什麼都不要做了,就是坐在那個房間裡不出來就可以了。他認為降伏其心呢,就是坐著不動,然後參念佛是誰,他認為這個叫降伏其心。他如果不聞經,不知道妄在哪裡,降伏不了妄,他住就不現前,以他的這個行為的話,以他這個住的行為,只要有住就有妄心,有了妄心就有幻覺,有了幻覺就會被迷,一旦迷了你到哪個地方都會迷。就像很多祖師,他沒有伏住妄心,後來到天上去,還被天女啊、妙景啊、天上好看的東西,一下子就把他迷惑了。不講那個妄景,我們菜好吃一點我們馬上就感覺了。啊,這個菜好吃,那個菜好吃,這都是妄心。你想一想,這個菜好吃的那一剎那,在天上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妙景現前你不貪著嗎?因為他自心啊,全靠自力啊,全靠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很容易把這個心給迷惑住。所以我們要不信淨土,那是非常危險的,不信佛菩薩那是非常危險的。那麼說從這個金剛經裡面,如果你要是不信淨土,又跟華嚴佛菩薩又不相應,不相信有過去的佛菩薩的願力,因為淨土法門相信佛菩薩的願力嘛,倒底願力有沒有呢?願力一定是有的。我們有古佛出世,你不能說佛出世、佛成佛了,他就沒有願力,願力一定真實有。因為有願力,我們才有解脫體。如果願力沒有的話,我們的解脫肯定是假的,是不是?如果願力沒有,那我們一定要跟金剛般若相應,達到無妄狀態才行。不然的話,那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佛菩薩又是假的方便的,如果你跟這個降伏妄心又沒有相應,那你的解脫還真實嗎?所以呢,淨土法門跟禪宗的區別在哪裡呢?禪宗里不相信佛菩薩的願力,他相信什麼呢?什麼佛菩薩的願力,都是我們的心,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的心,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都是我們的心。淨土法門的特色就是真的有佛菩薩,有這個願力,願力、國土都是真實的。

何謂阿羅漢的住?菩薩的住?

所以呢,我們人是執著於相,凡夫在沒有伏住心的時候呢,都是有所住。只要你有住,就是凡夫,就會變成有住之體。你就應該知道,我們有妄心。第二個呢,像阿羅漢,他有住,他有幾種住,清靜住,苦無常無我住,因緣住,空的住,緣起有緣住,有法住,有名言住,有涅槃住,他也叫住的體。因為有這個住體,就是妄見,妄還沒有斷。雖然妄清靜了,妄伏住了,妄微細了,無明還是沒有斷,因為他有妄體。妄一斷,無明即斷,無明一斷,你就法身現前,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像般若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明是假的,無明是沒有的。如果你了解,全部降伏其心,無住之體,那麼你無明已經斷了。降伏妄心才能破除無明,可看出他有住,他的妄心還生、還在。像菩薩,像很多的菩薩,菩薩體他上有佛可成,下有眾生可度,他雖然已經沒有我了,但是呢他要發大願利益無量的眾生。他發願行菩薩道,但是呢,他看到無盡的眾生他發心要度他們,他有眾生可度,他有眾生住,有佛可成,還是佛住,所以呢都為住的體。只要有住就有妄心,有了妄心,他就不能稱為菩薩,還有所住體。

何謂真住?

所以,世尊,云何降伏其心,很重要,最重要的降伏其心。如果降伏了其心,就是叫做云何住。怎麼樣的住啊,怎麼樣的降伏其心啊,怎麼樣的降伏其心就是怎麼樣的住。妄心斷了,自然無住,無住為住,以無住為住,這是真住。這麼個體。南摩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