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為叢林?
叢林,指僧眾聚居的寺院,尤指禪宗寺院。過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選擇幽靜的林地,建設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稱之為叢林或蘭若。經典中對「叢林」一語的解釋頗多。據《禪林寶訓音義》載:「叢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
二、叢林清規的由來
叢林清規是僧眾行、住、坐、臥生活之準則。印度僧尼以戒律為生活規範,我國僧團除戒律外,還制定其他若干約束僧尼言行的清規。我國的叢林規制形成於唐代,百丈懷海禪師根據中國國情和禪宗特點,制定了叢林清規,後人稱為《百丈清規》。《百丈清規》的「清規」二字,有「清淨規約」的意思。它是禪宗的叢林制度,也就是禪宗寺院組織的程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準則。元代元統三年(1335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壽聖禪寺住持德輝禪師重編,金陵大龍翔集慶寺住持大訴校正,定名為《敕修百丈清規》,頒行全國,共同遵守。這些規定,一直在寺院中廣為遵照執行。
三、叢林設定的「五大堂口」包括哪些?
近現代叢林,基本設定有五個部分,即所謂「五大堂口」,其中包括:
禪堂:禪堂是叢林的核心,專指坐禪的道場。
客堂:客堂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負責對外的聯絡,賓客、居士、雲遊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協調,僧眾的考勤和紀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
庫房:庫房總管僧眾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糧食、物品、法器、香燭等,還管理山林、田莊,以及殿堂、房舍的修繕等。
大寮:大寮為寺院的生活區,負責供應僧眾的齋飯,主要由齋堂和僧廚組成。
衣缽寮:衣缽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務機構,直接為方丈辦事。
四、什麼是戒臘?
臘所謂戒臘,就是受過具足戒的僧人,經過從陰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結夏安居後,受戒的年齡就算增長一歲,佛教稱為「一臘」。通俗地講,戒臘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數,相當於在家人的工齡。戒臘最長的僧人稱為「上座」,在叢林中備受尊敬,其發言常常有權威性。
五、寺院裡設有哪些職務?
一般的寺院,都是由方丈和四大班首、八大執事所組成的。另外還有很多的侍者和其他負責人。近現代的寺院,基本設定五個部分,也就是五大堂口,每個堂口都設定相應的職務,委派相應僧人負責,通常情況下,這五大堂口都設有以下執事:
禪堂:
維那:禪堂的主要負責人。凡禪堂中有違犯清規者,他都有權予以懲罰。上殿時,維那掌管佛教儀式的起腔領念,以音聲為佛事,有如佛教樂團的總指揮。
悅眾:維那的副手,若維那不在,禪堂可由其代管。悅眾在上殿時具體敲打樂器,配合唱念,並教初學參禪僧人的禮儀。悅眾可設定數人。
知藏: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護重要的經藏。相當於圖書館的館長一樣。
藏主:執掌經櫥鑰匙,定期晾曬經藏,負責佛教書籍的保管和借閱。相當於圖書管理員。
參頭:也稱「禪頭」,禪堂中參禪最久或最熟練者。他主要承擔的是,為初學參禪的僧人做出示範和起到表率作用。
司水:每天早晨打洗臉水,準備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後的洗腳水等。
圊頭:每天挑送淨桶,沖洗廁所,更換洗手水,洗曬揩手帕等。
客堂:
知客:客堂的主要負責人,掌管全寺內外日常事務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其地位相似於辦公室主任和接待處長。
照客:為客堂和知客辦事,照料客人,打掃客房等。
寮元:雲水堂的負責人,根據客堂安排,接待來寺院的雲水僧。
僧值:由於這個職務原來未設專職,而是由僧眾輪流值班,故名。主要職責是代方丈管理檢查僧眾威儀,相當於糾察一職。
殿主:大殿的管理人員。其職責是照管油燈、香燭,擺設供器、供品,清潔佛像、佛殿等。
香燈:殿堂的管理人員,與殿主職責相同。
鐘頭:負責敲鐘的職務。
鼓頭:負責擊鼓的職務。
夜巡:負責夜間巡邏和打照板報時刻的職務。
門頭:守護山門的職務。
書記:負責寺院的文秘工作。
庫房:
臨院:俗稱當家師,既是庫房的主管,也對寺院各堂口的工作進行督察。權力僅次於方丈。
都監:都監的序職在寺院中是最高的,他在禪堂的位次,坐在監院上首。他上輔住持,下助監院,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管事。
副寺:監院的副手。指導庫頭們的工作,負責寺院的生活及佛事用品,並對財務進行監督。
庫頭:負責庫房的管理工作。
莊主:俗稱「下院當家」,凡寺院所屬莊田的一切事務,都由莊主負責。
園頭:經管寺院的菜園。
監收:主要負責購進實物的驗收等。
大寮:
典座:大寮的主要負責人,寺院的生活總管。
飯頭:負責煮粥做飯,隨時掌握人眾之去來,水米之增減。
貼案:負責做僧眾的齋菜和佛殿的供菜。
菜頭:負責廚房用菜,包括選菜、洗菜等。
水頭:保證供應大寮做飯菜和燒茶等生活用水。
茶頭:保證供應僧眾每天的茶水。
火頭:專管飯菜的爐灶,掌握火候。
磨頭:負責寺院磨米等使用磨所做的事情。
行堂:在齋堂為進齋僧眾鋪碗筷、盛飯菜和添加飯菜,齋畢又收拾和清洗碗筷的事務。
衣缽寮:
衣缽:是方丈和尚的直接助手,負責收發信件和草擬文書等。還可代替方丈接見來訪者。
燒香:侍者寮的負責人。凡方丈說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禮拜、上堂、上供時,均由燒香高捧香爐,走在方丈前面。
記錄:主要為方丈寫法語,傳戒時寫請啟,為各種佛事寫疏文等。
湯藥:負責在方丈生病時煎湯熬藥,故名「湯藥」。也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廚師。
請客:有人會見方丈,先由他稟報衣缽或方丈;方丈或衣缽有指示,也由他向外傳達。
聖僧:負責照料方丈的穿衣,飯後漱口,為方丈背行囊等。在佛教儀式中,當為方丈傳爐、開具等。是方丈的侍者。
行者:在方丈廚房燒飯烹茶及乾雜活的僧人。
僧人注重的是內心的修行,他考慮的是在修行中取得最大的成就而不是職務的高低。六祖慧能做過行者,負責舂米;寒山與拾得做過燒火僧。這些職務只是出於寺院管理的需要而設定的。
六、僧人的職務是根據什麼分配的?
寺院繁雜的日常事務,都是由執事來辦理。這些執事,有列職與序職之分。列職相當於職務,側重按辦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職別;序職相似於職稱,側重按出家資歷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職和序職又可分為東序和西序,其原來的意圖可能是:東為主位,西為賓位,故將直接為住持工作的叢林執事待以主禮,列在東序;將輔助住持工作的執事待以賓禮,列在西序。具體的分法如下:
序職分為: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藥、侍者、清眾、知客、行者、香燈;
列職分為:
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司、監收、莊主、磨頭、寮頭、殿主、鐘頭、鼓頭、夜巡;
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堂、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僧人序職的高低與其戒臘的長短一般是互為關聯的。同時,序職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實踐中獲得的。修持成就越大,序職越高。一般說來,只有住在雲水堂的僧人沒有序職。他們在別的寺院可能有序職,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職卻不予承認。另一方面,在本寺的序職相對是永久性的。比如,一位燒香,出外參學二十年後回到本寺院,仍給他保留著燒香的序職。
列職一般比序職後獲得。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由於其工作實在是一種苦行的原因,故被稱為「行單」。這些人包括在雲水堂、廚房、磨房、菜園做苦力的僧眾。行單至少在禪堂修滿一期後方可任職。列職的變動很大,有時任期只有半年,並可隨缺隨補。當任期結束,每位執事都得辭職,但他辭去的是列職而非序職。序職仍舊保存,或者隨著新列職的授予,序職也相應升遷。
叢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職和列職。序職為「四大班首」的,其列職可能是都監、監院或副寺;序職為書記的,其列職多半為「五大堂口」的負責人;序職為燒香的,列職一般為庫頭、監收等。
七、僧人如何退職?
僧人的退職,也就是俗世的辭職。每年的正月初八,叢林的八大執事都一齊到方丈向大和尚頂禮,說明本期任職已滿,請求更換,特來退職。大和尚回答:「退職不過是老祖遺規,師父們辦事歷練老成,依舊發心吧!請回。」然後,五大堂口的執事們又分別對管他們的維那、知客、監院、典座、衣缽頂禮,說明本期任職已滿,請求更換,特來退職。五大堂口的首領們大致都說:「退職不過是常住遺規,恐師父們嫌辛苦,暫且公務數天,慢慢計議,有人再換。現在還是繼續發心吧。」
八、什麼叫圓職?
寺院的圓職,類似於俗世的表彰大會。每年的正月十二,方丈和尚舉行茶會,請叢林的八大執事及序職在書記以上的執事參加。對他們在本任期內的成績給予表彰,希望他們在新請職之前繼續代職。並要他們轉告所管堂口的其他執事也繼續代職。
九、僧人如何請職?
所謂「請職」,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每年一次的「聘任」僧人擔任職事的儀式。有的寺院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進行兩次請職。現在大部分寺院都是每年一次「請職」,有的寺院考慮新年期間活動繁忙,不易交接更替,就放在七月十五日,即佛教夏季「安夏」後,寺院內活動相對少一些的時候進行請職。
請職那天,有一系列莊重的儀式。早齋時,齋堂門口即掛出方丈手諭的「請職」牌示。僧眾齋畢回禪堂,序板響過兩陣,維那便帶領僧眾到客堂。維那與知客見禮後問:「知客師敲動祖師犍椎有何勝因?」知客回答說:「大眾師慈悲,請師父們到客堂非為別事,大和尚與師父們請了職。與師父們道喜!」於是,知客將方丈和尚送來的「請職」牌示宣讀了一遍。並由知客執牌,帶領新請職師們去回複方丈。
大家向方丈頂禮後,方丈說:「把師父們大材小用了。」隨後,新請職師回禪堂等待送位(正式宣布)。若新請職師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若沒有班首,則由知客、維那送位。知客送西序,維那送東序。送位畢,同禮一拜。新請職師上方丈謝職。
午齋,在齋堂送位。若新請職師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其餘則由知客送西序位,僧值送東序位。兩邊知客高呼:「書記師、藏主師、知藏師、參頭師、知檀師、知浴師送位!」東邊僧值高呼:「悅眾師、燒香師、記錄師、書狀師、侍者師送位!」知客又呼:「引請職師出位,展具頂禮和尚三拜!」敲引磬、接雲板、歸位、用齋。
晚課,在大殿送位。晚課後,知客師領新請職師巡寮,對前任執事師示敬。巡寮畢,序板三通,寺院大眾諸師向新請職師道喜。請職儀式結束。
十、僧人職務的升遷
僧人職務的升遷,主要依據僧人的修行、戒臘和工作成績。在請職前,方丈召集叢林的四大班首、八大執事等出席「議職」會議。由方丈提出升至書記以上的升序者名單,由監院、知客等提出升至書記以下的升序者名單,由維那提出住禪堂坐禪僧人名單。任何出席者都可以對所有升序名單提出異議,不發言即表示默認。
在議職以後,知客將所任命的序職及列職都登入號簿,包括每一常住僧人的法名、籍貫、年齡、剃度師名、剃度地點及時間、受戒寺院及戒臘等。所有這些,以後都要記入《萬年簿》中,這也是寺院的一件大事。
叢林各執事不是每期都能升序。一般地講,低給執事要重任一兩期、高級執事要重任兩期以上才能升序。若執事把工作搞得很糟,或犯了寺規,他便只好以主動離寺為自罰,否則由監院、都監甚至方丈親自命其離開寺院。
關於升職的具體的做法,在一些小說、電影、電視中也有體現。如《水滸傳》第六回,講到魯智深由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長老推薦到開封大相國寺後,魯智深對大相國寺方丈智清長老說,要討個「都監、監院」做做。相國寺的首座、知客就對魯智深說道:「僧門中職事人員,各有頭項;且如小僧做個知客,只理會管待往來客官僧眾。至如維那、侍者、書記、首座,這都是清職,不容易做得。都監、監院、提點、院主,這個都是掌管常住財物。你才到的清眾,怎便得到上等職事。還有那管藏的,喚作藏主;管殿的,喚作殿主;管閣的,喚作閣主;管化緣的,喚作緣主;管浴堂的,喚作浴主。這個都是主事人員,中等職事。還有那管塔的塔頭,管飯的飯頭,管茶的茶頭,管東廁的淨頭,與這管菜園的菜頭。這個都是頭事人員,末等職事。假如師兄你管了一年菜園好,便升你做個塔頭;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個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監院。」後來魯智深就去看菜園,做個菜頭,然後就發生了在菜園裡倒拔垂楊柳的故事。
十一、什麼是僧人的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是指從陰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這段時間僧人們禁止外出,而是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信眾們的供養。
佛制結夏安居一是出於養生護生的慈悲胸懷。因為夏天路上多蟲蚊,如果出門可能會踏傷蟲蟻。另外由於夏日天熱汗多,出外化緣,披衣汗流,有失威儀,故禁足不出。同時夏熱,婦女穿衣不威儀,僧人化緣亦不方便,所以要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的內容主要是學習佛教的禮儀。學習的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聆聽方丈、四大班首等的開導,聆聽本堂法師或外地高僧講經。二是學習戒律和日常禮儀,懂得佛門規矩,便於弘法利生。三是學習參禪打坐,誦經持咒,敲打唱誦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種佛事。
到了七月十五日,即結夏安居圓滿的解制日,叢林寺院的僧尼們都在各自安居處集合一堂,當著大眾,自由檢查自己所犯的過失,也可以揭示別人的過失。僧眾之間完全處於平等地位,互相批評,共同懺悔,求得個人和僧團的清淨。這種活動稱為「自恣」,這天叫做「自恣日」,又稱「佛歡喜日」。自恣後,受戒的年齡即算增長一歲或一臘,並以此來計算戒臘的長短。因此,結夏安居坐禪也稱為「坐臘」。
十二、什麼是僧人的結冬?
根據中國佛教的特色,以及中國氣候冬天寒冷,僧尼不宜外出等原因,我國漢地佛教叢林又按照夏安居制度制定了冬安居制度。在每年從十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十五期間,叢林中也結制安居,稱為結冬。這是仿照結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來專修禪法的,故名為「江湖會」。清代以來,叢林曾有隻結冬而不結夏的反常現象,後經糾正,仍以結冬坐禪、結夏講經學律等為慣例(見《清規證義記》卷八)。近代著名叢林如寧波天童寺等,都實行這樣「冬參夏講」的制度。
所以冬安居的主要內容是參禪打坐。這是修習禪定功夫,求得開悟證道的重要門徑。這時,各大叢林,特別是全國著名的禪林,有許多各地的雲水僧前來專修禪法。
十三、何為「打七」?
「打七」是一種修行方式,是以七日為一個周期,在七日之中,專心參究,稱為「一七」,直到第七個七日,稱為「七七」。從陰曆十月十五日起,到臘月八日止,要包括七七四十九天。禪宗的「打七」稱為「打禪七」,是冬安居中的重要行事,也是冬天進行的參禪活動。
打禪七主要是坐禪,坐禪是以燃香來計算時間,故又叫「坐香」。平日坐香,早齋前後、午齋後、晚間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間,必須延長時間,叫做「加香」,共為六次。每坐完一支香的時間,再行香一會兒。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眾在坐香之間的跑步活動。行香的方法是,僧眾圍繞著禪堂中心的佛龕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執事跑外圈。跑時決不能錯圈、碰撞、踩草鞋,否則是要挨香板的。
在打七期間,為了保證參禪,剋期取證,禪堂僧眾不但不出坡幹活,連早晚課誦也不參加。其他事情更不能打岔,直到「七七」期滿。
佛教淨土宗在冬安居中也舉行打七儀式。淨土宗以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所以,他們的修行儀式是在七日之中,以念佛、拜誦為主,伴以引磬、木魚之聲。淨土宗「打七」叫作「打淨七」或「打佛七」,平時也可以舉行。在冬安居中,「淨七」通常也是打七七四十九天。
十四、什麼是掛單?
掛單是指僧人在其他寺院暫住。在夏安居和冬安居以外的時間,僧人們可以帶上自己的衣單行李和戒牒等外出雲遊,到其他寺院「掛單」。這些僧人,被稱為「雲遊僧」、「行腳僧」或「掛單和尚」。
正如俗世中的人出遠門要告知家裡人一樣,僧人出去雲遊也必須在正月十六日以前,向寺院所屬堂口的負責人請假。再由監院、知客、維那等開單注名,呈方丈審閱。十六日,請假僧即收拾好衣單行李,分別向方丈、客堂、禪堂、僧值寮及有關師承告假出堂。本堂口的僧眾都來幫挑行擔,禮送出山門。
十五、僧人如何掛單?
雲遊僧到其他寺院掛單,並不是進去就可安住,這其中有一系列複雜的程式。他要先將衣單放在客堂門口的左邊,然後起左腳跨過門檻,坐在靠左牆的橫凳上。在等待客堂來人時,可隨時看到自己的衣單。如果衣單是放在課堂的右邊,則依例反之。坐的姿勢,是將雙腳在前成八字形。知客師一進門,掛單僧便站起來合掌行禮,向堂中佛像頂禮三拜。在第三拜起身時說:「頂禮知客師!」又在佛像前一拜,然後坐回橫凳上。知客師詢問他的名字,剃度師、戒和尚的名字,出家、受戒的寺院,最近的行止及許多應該了解的問題,以消除他是否是一個善良、真實比丘的任何疑問。若他回答不得體或支吾其詞,知客師就要求看他的戒牒,進一步辨別真偽。
知客師詢問畢,再問這位雲水僧以後的打算。如果他只住一兩夜,便說「打擾常住」;如果他希望住一段時間,便說「親近常住」。最後送單,知客師便領他到雲水堂。
到了雲水堂,雲水僧先將衣單放在堂外,再進伽藍殿對伽藍菩薩問訊或頂禮,作為向雲水堂的寮元示敬。見過寮元後,雲水僧即被領到寮房。這裡沿牆架設著鋪位。雲水僧按其年齡被安排到一個空著的鋪位上。年輕僧人住東邊,年老僧人住西邊。
住雲水堂是沒有時間限制的,願意住多久就可住多久。但必須符合規約:每天早晚隨眾上殿、過堂,並由寮元率領坐禪。其餘時間,只要得到寮元的允許,白天也可以外出。如果雲水堂住滿了僧人,客堂外即掛上「止單」的牌示。
掛單僧在雲水堂住了一段時間或相當長的時間,如果願意長住這座寺院的,根據本人的口頭申請,寺院多方審查,認為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禪堂,名為「安單」。此後,他就是寺院的清眾,隨同大家一起結夏安居。
事實上,僧人這種掛單,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得回答出知客師提出的問題。來果法師當年在掛單上就遇到很大的痲煩。
來果法師自幼便深愛佛教,後來打算出家,由於難找到合適的老師,他就自己剃度,然後到寶華山掛單受戒。可是到了寶華山後,當知客師問他有無戒費、有無號條等事情時,他都回答「沒有」,當問他是新戒還是老戒時,他也不知新戒老戒為何物。知客見他頭上有幾塊疤,又見他的話不對題,便懷疑他是來搶劫的,就讓他去磨坊住,並囑咐其他人:「你們大家留心謹防,這定不是好人。」眾人都用白眼看他,一樣笨重污穢的事情,就命令他去做。由於旅途的勞累以及受到了虐待,來果身患重病,他睡在磨坊里,咳血七晝夜,奄奄一息,同戒者教他溜單,他不知溜單是犯嚴重清規,第二天吃完早飯,他將衲襖用藤一捆,背到肩上,正好碾磨頭看見了他,就問:「你做啥去?」他直接就說:「溜單。」他出了以後,碾磨頭追來,帶一茨條,打了他一頓,然後提著耳朵將他拖回,這時他才知道溜單一事,不能讓別人知道。
由此可見,掛單是有嚴格規定的,白天外出都要得到寮元的允許,更不能偷偷的溜掉。
十六、什麼是貼單?
貼單,指公布一寺職事及常住人員名單,一般在每年十月十五日舉行。事先客堂與維那將全寺人員及其戒臘久近開具清單,送與住持,經分配職序後,將職稱及任職僧眾的法名寫成單票。十月十四日,客堂掛出貼單、牌。次日,住持入堂說法,為首座貼單,其餘由維那貼,其順序按照職事大小及戒臘先後,復按名位順次送單。
禪堂貼單,一般是按執事大小、戒臘先後為序。凡單條上有名字的,都是叢林和禪堂的常住成員。
十七、出坡是什麼?
出坡,也稱為「普請」。即普遍邀請禪眾勞作的制度。唐代的百丈懷海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規定寺院僧眾,無論職位高低,都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以求生活的自給,凡耕作、收穫、打柴、採茶都實行普請。據說,當年懷海禪師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懷海之後,農禪之風盛行禪林,禪宗認為,穿衣吃飯、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溶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在禪宗公案中,有一些就是師徒在採茶、種田中的接引故事。其中有這樣一則:
一天,溈山禪師隨同百丈禪師入山出坡,百丈禪師問溈山道:「火種帶來了嗎?」
溈山禪師答道:「帶來了。」
百丈禪師追問道:「在什麼地方?」
溈山禪師撿起一根柴,吹了兩下,然後交給百丈禪師。百丈禪師歡喜的說道:「如蟲御木,偶爾成文。」
現代叢林寺院,多兼宗教和旅遊功能,管理制度健全,分工細緻,普請已漸減少。
十八、寺院如何「算帳」?
俗世所稱的算帳,在寺院稱為計歲。計歲原行於歲末,由住持審查各種簿冊。當代寺院的財經管理更加細緻和科學化,經管財會帳務的僧人,除按時做好年終財務報告外,每月還要舉行一次。由住持召集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及有關人員,在方丈客堂對上月的財務報表當眾公布,予以通過。
十九、如何懲罰違規的僧人?
寺院懲罰違規的僧人,也叫做肅眾。寺院懲罰違反清規的人時會依據所犯過失輕重區別對待,輕者被罰油、罰香、跪香、杖責等,重者則被逐出寺院,永世不得再入佛門。
肅眾時,客堂先鳴序板三陣,召集全寺僧眾,請來住持,由知客宣布僧人所犯過失,聽候住持發落,並以「白四羯摩」的形式,徵求全寺僧眾對處罰的意見。對錯打鐘板犍椎、錯掛衣單缽盂、毀損法器物件的僧人,多採取輕罰。被處以跪香者,須按規定地點跪在點燃的香前,直到一支香或幾支香燃盡後方許起身。跪香時,要求腰板挺直,雙手合掌,不可東張西望,否則將被監視的僧人杖責。
重罰,主要是處分那些犯有偷盜、鬥毆、酗酒及破殺戒、色戒的僧人,寺院將其「留寺察看」或趕出山門,被稱為「擯罰」。根據僧人所犯過失的大小,被罰分為三種類型:1.默擯。即被處分的僧人,限其人身自由,令做苦重之活,從此不得與任何人說話,實際上等於將其摒於寺院生活之外。2.擯出,又叫「遷單」。即強迫犯有過失的僧人離開寺院,待其真誠懺悔、取得僧眾諒解後再回本堂。3.滅擯,又叫「擊鼓遷單」。這是對犯大過失僧人的處罰,即從寺院中滅除此僧之名。一般作法為:燒毀其衣缽戒牒,貼擯條于山門,鳴大鼓三通,以杖將其從寺院偏門轟逐出去,以維護佛門的尊嚴與聖潔。
僧人不僅要遵守佛門清規,同時也要遵守國家法律。《百丈清規》規定:「刑名重罪,例屬有司。」即僧人犯了國法,同樣按法律制裁,這就遠遠超過了肅眾的範圍。
二十、寺院如何開會?
寺院處理各種僧事時,如決定大型的法會、傳戒、營造,重大的財務支出、人事變動,對僧人的處分等,皆以羯摩法來解決。羯摩法相當於僧團會議,它往往由寺院住持召集主要班首執事,乃至擴大到清淨比丘參加。通常所說的「僧事僧斷」,也就是靠羯摩法,以僧團大眾的意願來解決寺廟中的各種事務。
羯摩法分為三種:
1.白一羯摩,即是對於不必徵求同意的事項,只要向大家宣告一遍就成,又叫「單白羯摩」。白,告白之意。
2.白二羯摩,即是對於有些較重要的事項,先宣告一遍,再宣告一遍,徵求大家的同意。
3.白四羯摩,即是對於最重要的事項,先宣告一遍,再作三番宣告;每告白一遍,即徵求一次意見。如果一白三羯摩了,眾皆默然,便表示對此事項無異議,於是宣布羯摩如法,議案成立。
佛教的羯摩法,只要有一人持異議,便是僧不和合,羯摩不成。這時,只有採取「滅諍羯摩」,行黑白籌(投票)表決,以多數取勝。
在羯摩法中也有規定:凡是如法如律的羯摩,便不許可無理取鬧而橫加破壞。若有一人破壞,僧團便可對他一人作羯摩;如有四人以上的小集團破壞,便獲破羯摩僧罪。
羯摩法是一種特有的議事法或會議法,在佛教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寺院如何發布通知?
榜狀牌示為寺院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單、貼榜、書狀和牌示等。如方丈招待首座或遠來尊宿等赴茶會,都開列名單,由侍者通報,叫做「知單」;方丈、監院招待大眾茶湯,採取貼榜的方式傳達,叫做「貼榜」;首座招待大眾茶湯,採取書狀的方式傳達,叫做「書狀」。叢林寺院自古最重茶禮,有「謝茶不謝食」的說法。對於叢林行政性的通知,則用掛牌的方式傳達,叫做「牌示」。掛牌的地點隨各種行事而不同,如結夏、請職、貼單、普佛、剃頭沐浴等大多數牌示都掛齋堂前;上堂、傳戒等掛大殿前,起七、解七等掛禪堂前;升座、免禮等掛韋馱殿前。這樣,使寺院的行事形成規範,一目了然。
二十二、僧人應遵守哪些信條?
百丈禪師制定的《叢林要則》二十條,為叢林清規制度作了簡要、通俗的說明: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力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接。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要。
待客以誠實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平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二十三、進入禪堂要注意哪些事項?
禪堂專指坐禪的道場,古稱禪堂或雲堂,是禪宗叢林的主要堂宇。堂中設一圓龕,正中安奉聖僧像。聖僧之像不定,或以喬陳如、賓頭盧為聖僧,或以文殊師利及大迦葉為聖僧。禪堂內設長連床(今稱廣單),施椸架以掛道具。
各地叢林寺院都根據自身的特點,訂有《禪堂規約》以作僧眾行、住、坐臥及坐禪拜佛的儀規標準。四川寶光寺的「禪堂規約」是這樣規定的:
夫馬祖創立叢林,百丈繼以清規,務在安定學者之身心不得放逸,而後能究明已躬下事,至悟法源底,方可續佛祖慧命,以終正因行腳之志。無奈正象經往,法當末運。聖賢隱而不作,愚劣溢而沉淪;以叢林為游食之場,視清規作泛常之事。欲使佛祖慧命不危而不絕,詎可得哉!凡正信參學之士,見聞及此,必痛心驚懼。吾今儕於斯,切莫隨於流欲,以至道業荒蕪。急宜恪遵規訓,始得已躬事辦。約有數條,開列於後:
1凡上堂小參,各搭衣持具。齊集法堂,次第而立,不得參差。違者罰。
2鍾板錯亂,必當巡寮;引、魚錯亂,跪香;散香落地,參堂;一切犍椎參差者罰。
3無事竄位,言談語笑,粗皮曠野者罰。
4坐香不到及失誤,巡香散香者罰。
5不顧本參,亂逞機鋒及出坡不隨眾者罰。
6堂中出入,次第而行,威儀齊整,有失次序者罰。
7大小事務,不白執事,堂中出入,不遵規諫者罰。
8經行縱橫,語言戲舞及草覆作聲者罰。
9闖靜驚靜,靜中嬉笑,東張西望,翻眼弄皮者罰。
10巡香被警策,以公報私,故打者罰。
11二策昏沉如故者,立參;三策如故者,跪參;倘故縱昏沉者罰。
12私行向外,不著袍子,竄寮吃煙,閒談雜話者罰。
13盜取堂內銀錢,衣物等件,重則燒單,輕則笞罰。
14失物等項,撿者當白職事,原交失者認取,私自隱匿者重罰。
15小恙給假三日,重病出堂調養,慎無妨眾,違者罰。
16制期未滿期,不許出堂。出堂及私應經懺者罰,私逃單者掛牌。
17除客、病外,私造飲食,司職不盡職者罰。
18有事他出,歸期違限者罰。
19破根本大戒者,不許共住。
20私自化緣入已,錯昧因果者,不許共住。
21談論國事,心游世俗者,不許共住。
22私收徒眾及破和合僧者,不許共住。
23惡口罵詈,交拳廝打者,不許共住。
24有犯清規,不遵議罰者,不許共住。
以上條約,各宜遵守。如有違犯者,決不循情。切宜珍重,凜之慎之。
二十四、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約有哪些規定?
佛制戒律,祖立清規,旨在防非止惡,安身進道,光大法門,造福社會。本此精神,訂立共住規約,全寺上下,均須遵守。
1全寺僧眾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執行有關政策,愛國愛教,以寺為家,勤修三學,恪遵六和。
2全寺上下均須遵守佛制,戒行清淨,慎護譏嫌,自重自尊,僧儀整肅,犯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3住持依選賢制產生,每屆任期三年,連選可連任。
4住持、班首、執事,均應忠於職守,盡職盡責,愛護常住,關心大眾,任勞任怨,廉潔奉公。如有玩忽職守,居職謀私,經批評教育不改者,免其職務。
5早晚課誦、二時齋供、坐禪聽講、集體勞動,除按寺院傳統可以不隨眾的僧人外,因病因事均應請假;無故缺席者,應批評教育;屢教不改者,不共住。
6尊師重教,恭敬耆德,服從執事安排,遵守殿堂秩序。違者,應視其情節輕重,給予教育、批評或記過。
7挑撥是非,破和合僧者,應及時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而又屢教不改者,不共住。
8打架鬥毆、惡口相罵、侵損偷竊常住或私人財物者,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對侵損偷竊的財物,須照價賠償;情節嚴重、觸犯刑律者,依法處理。
9全寺僧眾均須僧裝整齊,及時剃除鬚髮,清淨素食,禁止飲酒、吸菸、賭博、看淫穢書刊,如有不遵,經批評教育而屢教不改者,不共住。
10外出未經請假,夜不歸宿,經教育不改者,不共住。
11私自化緣募捐或向香客遊人索要錢物者,視情節輕重予以處理,不服者不共住。
12寺院竹木花卉茶果,均應愛護培植,不得私自砍伐採摘自用或做人情。違者,進行批評教育,照價賠償。
13師友親朋來寺,經主管執事同意方可留膳宿。
14保持殿堂莊嚴,環境清淨,僧房整潔;保護寺院文物,注意防火防盜。
遵規守戒,一視同仁。同居大眾,各宜珍重。
二十五、什麼叫衣缽傳法,佛教如何傳法?
衣缽是指僧人的袈裟和吃飯的用具。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皆以衣缽作為傳法的信物,誰得到師父的衣缽,便成為他的衣缽繼承人,也就是得到了真法。故傳法也叫「傳衣」、「傳衣缽」。儘管六祖慧能以後不再傳衣缽,但後世僧人接受佛法仍叫衣缽相傳。
按佛門規定,只有接了法的僧人才能擔當住持。方丈和尚在位期間,可將佛法傳給他經過嚴格選拔、優秀合格、值得信賴的僧人。
當年,五祖弘忍禪師為了選拔衣缽傳人,就讓徒弟們做詩,以測試他們悟道的深淺。大弟子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正在舂米的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與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萬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故而勝神秀一籌。
這天夜裡,慧能忽然接到師父的密訊,讓他於午夜時趕到方丈室。慧能到方丈室後,弘忍大師先為慧能講授了《金剛經》的精華,然後對他說:「我佛以心傳心,心心相印,將大法傳付給迦葉再經迦葉輾轉傳授,遂有四天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達摩大師來到中國,將正法傳給慧可大師,然後代代相傳到我,今天我將佛缽和袈裟再傳給你,你要好好地珍惜愛護,切記不可斷絕法統。你現在聽我說一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慧能跪拜在地,恭敬地接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並問:「我現在已經接受了大師的衣缽,今後這袈裟將傳付何人?」
弘忍回答說:「從前達摩祖師剛來中國傳法時,大家都不相信。因此達摩祖師才用傳衣缽的辦法表示繼承者已經得法。現在大家都知道傳衣缽的事,這樣一來必然會引起爭端,因此,這袈裟傳到你為止,不必再傳了。以後只傳法,不傳衣,免得引起無謂的爭端。自古傳法,命若懸絲。你趕快離開這裡到南方去隱居,等到時機成熟再出山施行教化。」
自此以後,為遵承禪宗五祖弘忍傳法到六祖慧能之遺制,佛法的授受皆秘密進行。最多有一位引禮師、證法師及聖僧(方丈侍者)參加。傳法程式為:
在方丈和尚指定的時間和地點,設定佛像、香案,接法者跪於方丈和尚座前,由方丈和尚說法並宣讀「法券」。「法券」為橫幅,寬約一尺五寸,長約六尺,墨書於白紙,或丹書於白綾,也有用金粉書於紅綢者,常以捲軸形式裝於圓形鐵筒中。「法券」上的文字,前端寫著「正法眼藏」四個大字,以下寫著:
我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龍天悉皆默然,唯迦葉一旁破顏微笑。佛即以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迦葉。於西天四七,東土二三,燈燈相繼,祖祖相承,無非以心印心,實無法可傳,亦無法可得。且道即今,傳個什麼,得個什麼,無非依樣葫蘆,落得拖泥帶水。
有禪人者,早悟「三空」,宿通「二諦」,堪為法門棟樑,繼承祖位。故將大法付囑於汝,汝當善自護持,紹隆佛種,利化十方,始不負諸佛之所護念也。
「法券」文字頗長,下列歷代祖師名號,後有偈語,並傳法者名號及傳法時間。「法券」上還鈐有本寺院和傳法者的多枚印鑑。有的「法券」文字簡略,沒有以上敘述的內容,僅在「正法眼藏」以下寫道:「從上授受,備載《傳燈》,茲不重述,略書近代,以表源流……」下列近代祖師名號,偈語也只七言四句。
方丈和尚宣讀完畢,即下座將「示券」付與接法者。隨著又將佛像、佛經、衣缽、麈子、如意、佛珠、錫杖等傳給接法者。然後,接法者上座說法,大法授受就此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