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普賢行願品釋 第五課  


第五課

思考題

1.什麼是隨順眾生?為什麼要隨順眾生?

2.什麼是同行者?請結合教證說明同行道友的重要性。

3.令善知識歡喜有何必要?我們應該怎樣令善知識生起歡喜心?

4.解釋「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5.複述勝鬘夫人的三個大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普賢行願品》中的每個偈頌都是甚深廣大的發願,在座各位天天念《普賢行願品》,有些人從來沒有思維其意義,有些人不知道如何思維。現在漢地念《普賢行願品》的人很多,但是懂得其意義的人也不多。通過這次學習,大家應該懂得《普賢行願品》的意義,並且因緣成熟時要給別人宣講《普賢行願品》,讓別人也懂得其中的意義。

丁五、隨順眾生並披上精進鎧甲願: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願我在未來一切劫恆常隨順諸眾生,願我恆常修學廣大的普賢行,最終圓滿無上大菩提。

為了度化眾生,釋迦牟尼佛在南瞻部洲示現了入胎、降生、成長等和凡人相同的行為。為了度化六道的眾生,佛還示現過其他形象,如在飛禽中示現飛禽,在野獸中示現野獸,在外道中示現外道。和佛一樣,很多高僧大德也示現過隨順眾生的行為。

所謂隨順眾生,是為了讓眾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並不是跟隨有貪心的人生貪心,跟隨有嗔心的人生嗔心,如果對眾生沒有利益,那就不是真正的隨順眾生。現在有些人看見別人造惡業,自己也跟著造惡業,這叫做同流合污,根本不叫隨順眾生。

嚴格來講,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隨順眾生。為什麼呢?因為聖者菩薩具有神通,他們知道眾生的心念,知道怎樣做才對眾生有利益。

作為大乘行者,我們應該發願盡未來一切劫隨順眾生。不僅隨順眾生,我們做任何善事都要有長遠心,不要做一年兩年、一月兩月就滿足了。有些人對我說:「做事情太累了,我的心力跟不上。」心力有什麼跟不上的?每個人都有心,乃至心識沒有斷之前,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工作是什麼。有些法師對我說:「我已經講了三年法,現在可以休息了。」這就是菩提心不成熟的表現。我們應該在有生之年不斷地講經說法,不僅這一輩子,乃至生生世世都要講經說法。有些輔導員經常說:「唉,好累呀,現在該退休了。」其實退休是世間人的說法,有些公務員是為了工資做事情,到一定的時候他們就可以退下來了,發了菩提心的人不應該這樣說,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從來沒有退休的說法。有些法師和輔導員要捫心自問,如果你的身體實在無法撐下去,講課的時候就要倒下去,眾弟子把你扶上法座,講兩句又說不出話了,那就沒辦法了,暫時退休也是可以的。否則,只要有一口氣,只要有一點力氣就要堅持下去。

在這方面,我對有些人意見還是很大的。現在很多人的聞思、修行、發心都很短暫,長期堅持的人很少。不知道是利他的菩提心不夠還是空性的境界不夠,很多人在兩三年里表現還可以,可是不久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一打聽才知道他們在四處遊蕩,也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情。這樣中斷自己的緣分是很可惜的。

其實,《普賢行願品》的這個偈頌已經圓滿宣說了成佛之道:如果自己恆常隨順一切眾生(我常隨順諸眾生),不是短暫的一兩天、一兩個月、一兩年,而是在未來的一切時日(盡於未來一切劫),恆常精進修行六波羅蜜多,凡是調伏自相續或者弘法利生的善法都精進行持(恆修普賢廣大行),這樣最終一定會獲得無上大菩提果位(圓滿無上大菩提)。我們都是希求成佛的人,所以要經常按照這個偈頌發願。

再次向諸位強調一遍:隨順眾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喜歡獨自修行,但沒有隨順眾生的善巧方便,不願意接觸任何眾生,結果出現了自閉症或者憂鬱症。其實這樣是沒必要的。不管出家人還是居士,都應該和眾生廣結善緣,哪怕能讓一個人種下善根,自己都應該努力。這個時候沒必要逃避。如果你能像噶當派古德那樣終生在深山中修行,我們當然非常隨喜,但如果你做不到那樣,還是要適當見見人。

現在個別發心人員不願意和人交往,一看到眾生就心煩。這種心態其實是有問題的。如果是真正的菩薩,應該是越接觸眾生越歡喜。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依靠眾生才能圓滿六度萬行。如果一看見眾生就不高興、傷心、憤怒,那六度萬行從何圓滿?恐怕有困難。如果一個人稍微有一些修行境界,那他肯定不會越看眾生越心煩,更不會把門關得嚴嚴的,一直躲在屋裡不出來。閉門發心當然很好,但適當接觸眾生也很重要。

法王如意寶在隨順眾生方面非常善巧,遇到官員,他可以講出官員需要的語言,遇到醫生,他可以講出醫生需要的語言。這就是大菩薩度化眾生的方便。眾生的根機和意樂不盡相同,如果我們想度化眾生,就要學會隨順眾生。

學過《入行論》的人知道,眾生是成佛的因,所以我們要發願和眾生廣結善緣,不能發願獨來獨去、不接觸眾生。在這方面,本煥老和尚是我們的榜樣。本老經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本老天天都在方丈室接待信眾,直到圓寂前不久,他老人家還在接見信眾。有些人可能覺得:本老是不是沒有事情做,所以天天坐在那裡?其實並非如此,通過和本老這樣的大菩薩結上善緣,很多眾生都有了解脫的機會。

所以,在心力堪能的情況下,我希望有些人還是要和眾生儘量多結緣。如果你的心力實在跟不上,那當然可以關上門,我對此也沒有意見。但我替個別人擔心:如果越來越不想接觸眾生,這樣下去到底好不好?如果不願意跟眾生交往,說明你的心態有問題,要度化眾生就很難了。

丁六、親近善友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願所有與我同行者在一切處都與我同集會,我和他們身口意業都相同,共同修學一切普賢行願。

所謂同行者,就是發心、見解、修行、行為、得果相同的志同道合者,就此處而言,就是所有發了菩提心、修持六度萬行的大乘行者。菩提學會的佛友們經常在一起念經、聽聞佛法、思維佛法、修加行、行持善法,這些人的身口意業就是相同的。

值遇大乘同行者是非常難得的因緣。法王如意寶曾開示說:「我們學院每次舉辦極樂法會或者金剛薩埵法會,至少都有幾千僧眾共同發願斷惡行善,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緣,大家應該珍惜這個因緣。」有些人可能想:這沒什麼吧,反正哪裡都有很多人,在我生活的城市裡甚至有好幾百萬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大城市雖然有很多人,但他們的見解不一定相同,而且大多數是造惡業的人,所以根本比不上大乘同行者。

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道友的助緣是很重要的。《正法念處經》中說:「若人近善友,增長無量法,猶如注大雨,河流皆增長。」《妙臂請問經》中說:「譬如車行須全二輪。若闕一者。無由進趣。修行助伴亦復如是。若求助伴者。當求種族尊勝。形貌端嚴諸根不缺。心性調柔好修善法。智慧明利精勤勇猛。有大悲心恆樂布施。信重三寶承事供養。不歸信於諸餘外道及天魔等。」

佛經中記載,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曾在許多世發願共同修持善法。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也共同發願過。如今很多道友能在一起修學佛法,肯定和前世的發願有關。法王在寫給一位印度大德的道歌中說:「你我在很多生世中以善願力共同行持佛法,從這一點看來非常值得歡喜;未來乃至菩提果之間,我們還要發願共同行持普賢行願之道。」

在我的印象里,法王特別重視《普賢行願品》。法王在五台山面見文殊菩薩時造的道歌中說:「普賢菩薩諸行大願王,所有勝義妙果皆現前。」法王在金剛座造的《願海精髓》中說:「由從普賢行願品所說,如海菩薩行願皆圓滿。」法王去過不丹,不丹有許多蓮花生大士的聖地,法王在這些聖地都是念《普賢行願品》發願。作為法王的傳承弟子,今後我們朝拜神山或者去寺院禮佛、拜見大德時,最好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念的時候要自始至終憶念偈文的意義。當然,凡夫人的心很散亂,剛開始一邊念一邊思維,可是不知何時心就跑了,最後口雖然在念偈文,心早就離開了偈文,這就是凡夫人經常犯的毛病。

法王曾說:「《普賢行願品》圓滿具足了往生極樂世界的四種因,如果每次上課前後念一遍《普賢行願品》,這就是修積往生淨土資糧的最勝方便。」現在佛學院的道友每天上課都要念《普賢行願品》,外面通過光碟學習的人每次上課也念《普賢行願品》,這些人肯定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

我自己經常有這種感覺:如果某一天既沒講課也沒念《普賢行願品》,我就會特別著急;如果某一天講了課,即使這堂課講得不好,但想到念了一遍《普賢行願品》,心裡就覺得很充實。

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堅持念誦《普賢行願品》,自己的念誦功課不要換來換去。如果今天念《普賢行願品》,過一段時間換一個發願文,再過一段時間又換一個發願文,這就是心不穩重的表現,這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在我們的道友中,有些人的心非常穩重,和十年前相比,念誦的功課沒變,和二十年前相比,念誦的功課還是沒變,只不過隨著時間流逝,後來增加了一些念誦。我覺得這樣很好。作為真正的修行人,在念誦觀修方面應該有一種長期的精進。

言歸正傳,菩提道中最可怕的違緣就是惡友。乃至獲得一地菩薩果位之前,修行人都可能被惡友所轉。有些人心地本來很善良,但經常遇到不三不四的人,沒過兩天相續中的善根就被毀壞了。而有些人很少遇到惡友,這也是一種福報。所謂惡友,就是貪嗔痴嚴重,對善法沒有興趣,對三寶不恭敬的人。因此,我們不僅要發願值遇善友,還要發願生生世世不要遇到造惡業、破壞佛教、沒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的人,即使遇到這種人也不要染上過患。

丁七、依止善知識並令其歡喜願: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所有以大乘佛法饒益我、為我開顯大乘佛教之精髓——普賢行願的善知識,願他們與我恆時共住,願他們恆時對我生起歡喜心。

所謂「益我」,是在解脫方面有利益,並不是暫時給一些吃的、穿的、錢財、地位。這些世間的圓滿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表面上看對自己有一定利益,實際上不一定真正有利益。

所謂「善知識」,是可以指示解脫道的人,尤其是可以開顯普賢行願的人。大乘佛教的精髓就是普賢行願,而普賢行願歸根結底就是發菩提心、行持六度萬行、利益一切眾生。如果一個人能開顯普賢行願,這種人就是大乘善知識。

我們應該以各種行為讓善知識生起歡喜心,這有極大必要。《藍色手冊》中說:「一切大乘之教規,令師歡喜最重要,上師極為喜悅故,一切所為具大義。相反教言雖具全,然彼不會得加持,故當努力令師喜。」

怎樣才能讓善知識生起歡喜心呢?自己首先要對善知識生起歡喜心。如果自己首先對善知識有歡喜心,反過來善知識就會對自己有歡喜心,如果自己對善知識不歡喜,善知識也不可能對自己歡喜,在這方面存在互相作用的關係。

作為善知識,雖然不會以偏袒心喜歡這個人、不喜歡那個人,但有些弟子依靠前世的善緣和今生的如法行為,確實令善知識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以法王如意寶來講,他在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座下呆的時間不是很長,可是當他離開上師的時候,上師對他說:「你和我的親生兒子沒有任何區別。」以前藏地有一位叫嘉貢賢嘎的大德,他的上師是鄔金丹增諾吾,鄔金丹增諾吾也說過,嘉貢賢嘎跟自己的兒子沒有區別。如果上師是持戒比丘,本來是沒有兒子的,但上師卻以「兒子」這個世間最疼愛的稱呼來叫弟子,這說明上師對弟子的慈悲攝受。

當然,所謂的善知識,應該是具足法相的真善知識,不能是天天化緣的假善知識。昨天有一個人對我說:「最近很多藏傳佛教的大德去漢地各個城市,他們剛開始說要弘揚佛法,可是最後行為卻落到了化緣上。有些大德遇到一些有錢的老闆以後,就不再理睬原來的弟子了,整天跟這些老闆混在一起,甚至做出很不如法的事情。這雖然是個別人的行為,但對藏傳佛教帶來了不良影響。」我很贊同他的說法,現在藏地確實有一部分人,他們到漢地不是弘揚佛法,而是打著各種旗號化緣,有些說要修寺院,有些說要建佛塔,有些說要塑佛像,最終毀壞了藏傳佛教的形象。

有些弟子為了讓上師歡喜,不僅供養上師很多錢財,而且給上師介紹很多施主,他們這種做法確實令上師歡喜了,因為上師看重的不是佛法,而是人民幣,既然人民幣多了,上師自然會高興。但這些弟子應該明白:如果上師喜歡的是錢,這不一定是好上師;如果上師喜歡的是佛法,這才是好上師。

在三種令上師生起歡喜的方式中,財供養是最下劣的,承事供養好一點,法供養是最殊勝的。長行文中說:「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客群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大般若經》中說:「天王當知!諸欲供養佛世尊者,當修三法:一者,發菩提心;二者,護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所以,我們應該以法供養令善知識生起歡喜心。

佛友們要認識到:什麼是對佛教有利的真上師,什麼是對佛教無利的假上師。當然,剛才那個人的說法也可能出於偏見,因為人的心不清淨的時候,什麼人都看不慣,什麼行為都會看成過失。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雖然佛教本身沒有過失,雖然佛法本身是純潔無垢的,可是個別人的行為卻給佛教抹了黑。

在這裡,我也想提醒某些上師:作為上師,對弟子的最大利益就是傳授正法,因為弟子們最缺的就是正法!如果一個上師不給弟子傳授正法,而是企圖在其他方面幫助弟子,這是很困難的。為什麼呢?當弟子生病時,除了個別證悟者以外,要代弟子受苦是很困難的。當弟子遇到其他痲煩時,上師也沒辦法幫助。但是,如果上師給弟子傳授佛教的正理,弟子就會明白怎樣面對生老病死等世間的痛苦和出世間的問題,最終會獲得遠遠超過世間法的利益。

也許我說得比較極端,但現在確實有一些別有用心之輩,他們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善知識,實際上卻是冒充的善知識。這種人不要說上師的法相,連弟子的法相都不具足,為了得到錢財和享受,他們把佛教當作牟利手段,什麼壞事都敢幹。這種人對弟子不會有利益,對佛教也不會有利益,當然他們自己的下場就更可悲了,生生世世都不會有好報。

作為佛教徒,每個人都有護持佛法的責任,看到不如法的現象應該指出。如果誰都不願意說,行持非法的人就會越來越猖狂,就會對佛教帶來極大損害。為什麼古印度的佛教衰敗了?就是因為當時很多佛教徒不講正法,他們關心的只是誰神通大,這種風氣發展下去,沒神通的人也開始假裝有神通,當假神通的把戲被揭穿時,佛教的形象受到了嚴重打擊,從此印度人逐漸淡忘了佛教,最後印度被其他宗教占領了。現在有些人雖然看到某些不如法的行為,但他們卻認為:這應該由法師來說,我一個區區小人最好不要惹事,否則,如果不小心被卷進去,到時候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總之,對於某些不如法的現象,許多人雖然看得很清楚,可是他們要麼不願意說,要麼不捨得說,要麼不敢說……這樣下去,佛教的未來是不樂觀的。

言歸正傳,遇到善知識是非常幸運的。在這方面,我一直覺得自己緣分很好。讀國小的時候,我住在一個老喇嘛家,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人。讀中學的時候,我遇到一個出家人,由於當時的政治原因,他表面上以在家身份在學校做飯,但實際上是個非常好的出家人。直到現在,我還很感恩他的幫助,因為中學時代正是一個人缺乏毅力、需要良師益友幫助的關鍵時期。讀師範的時候,我又遇到幾位與菩提道有緣的老師。出家後就更不用說了,所有的上師都非常好。而有些人這方面的緣分則不是很好,從國小、中學、大學到進入社會,遇到的朋友都是壞人,甚至出家後遇到的也是對三寶沒有信心的惡友。

一般來講,一個人是好是壞,從他的興趣就可以看出:有些人一講到聞思修行就沒興趣,一講到造惡業則特別有興趣,這種人就是壞人;有些人一講起菩薩道就興致勃勃,一講起貪嗔痴和造惡業就沒興趣,這種人就是好人。所以,我們應該以智慧辨別自己接觸的人。

學習這個頌詞後,我們應該發願:願我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識,並以如法依止令其生起歡喜心,甚至自己轉生為旁生,也要遇到菩薩的化身。法王如意寶講過:「即使麥彭仁波切示現為烏鴉,我也發願當他的眷屬,和他一起行持菩薩道。」我們也應該像法王這樣發願。

丁八、面見供養諸佛願: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我恆常面見十方諸如來在佛子眾會的圍繞中,願我對他們都作廣大供養,如是盡於未來一切劫,從來無有疲厭心。

此處的供養具足三方面的殊勝。

1.供養對境殊勝。在法界中有無數如來,這些如來被菩薩聲聞等弟子以及人天等施主圍繞,就像被繁星圍繞的滿月,這些聖眾是供養對境。

2.供品殊勝。如同勝光王對釋迦牟尼佛作廣大供養那樣,以遍滿佛剎的七寶、資具作廣大供養。

3.供養意樂殊勝。在未來無數劫作供養,沒有任何疲厭之心。

在做任何善法時,關鍵是不要有滿足心。《華嚴經》中說:「清淨心供養,一切諸導師,心常無厭足,究竟成佛道。」我非常喜歡這個教證。不管做任何善事,大家千萬不要有滿足感。比如今天念了一遍《普賢行願品》,這個功德雖然很大,但內心不要滿足,要想到:即使念十萬遍、百萬遍都不足夠,我還要不斷地精進念誦。

對末法時代的眾生來說,雖然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彌勒佛還沒有出世,現在見不到真正的如來,不過佛法還沒有隱沒,現在還能見到佛像。希望大家珍惜這種機會,要經常在佛像前作供養。在文革前後一段時間,藏地如果誰家有一尊佛像或者一幅唐卡,這是非常歡喜的事。記得我小時候,每逢過年鄰居家就會擺出佛像和唐卡作供養,那時我家沒有這些三寶所依,所以我特別羨慕鄰居家。每年過年那天,我和很多小孩都到鄰居家等著看佛像和唐卡。但現在不同了,請一尊佛像或者一幅唐卡不是很難的事情。這也是眾生的福報所感,在佛法隱沒時或者在沒有佛法的邊地,肯定見不到三寶所依。可是很多人卻不珍惜這種因緣,在他們看來,佛像或者唐卡跟世間的廣告沒什麼區別。這種想法是很不好的。在這方面,我跟很多人確實不同,每次見到佛像總是覺得:我能見到佛像,說明自己還是很有福報的,否則,如果自己轉為旁生或者其他人類,可能在百千萬劫中都見不到佛像。

現在有些佛友的家人特別反對佛教,一發現佛像就要砸,所以他們不方便在家中設佛堂,為了避免這些家庭發生內戰,同時也為了方便這些人在上網過程中順便供佛,最近智悲佛網上設了一個虛擬佛堂,聽說在這個佛堂作供養的人比較多。萬法唯心造,在網上佛堂和在現實中的佛堂作供養有同等功德,所以我希望很多人在上網時能順便到網上佛堂供佛。

學習這個偈頌後,我們應該有這種想法:願我生生世世供養諸佛,始終不要有厭倦之心。現在很多人發心幾天就厭倦了。去年我遇到一個道友,他看上去氣色很不好。我問他怎麼了。他說:「因為發心時間太長了,所以現在有點疲倦了。」不知道他發了多長時間心,可能有無數劫吧。其實這就是凡夫人的毛病。很多凡夫人一做善事就沒精神,身體也不好;做非法之事卻特別有精神,身體也好了。我們這裡有些人就是這樣:聽課的時候一直打瞌睡,一下課就恢復精神了,聊起天來特別有精神。

丁九、受持正法願: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願我受持三世諸佛宣說的微妙正法並為眾生開顯一切菩提行,願我令所修之普賢道極其清淨(即遠離自私自利心和三輪執著),並且盡未來一切劫恆常修習。

受持正法非常重要。勝鬘夫人發過三個大願:一、以我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二、若我所生得正智已,為諸眾生演說無倦;三、我為攝受護持正法,於所生身不惜軀命。世尊非常讚賞這三個發願,說這裡面包括了菩薩恆河沙數大願。

(這是我去年在廈門開示護持正法時講的,後來整理在《夢中佛事》這本書中。前一段時間我批評一個道友,他見我生氣了,馬上說:「我正在看您的《夢中佛事》,您在那裡面講勝鬘夫人護持正法的發願,講得挺好的。」也許他真的在看,也許他是為討我歡喜而說的。)

佛教中有很多受持正法的教證。《大寶積經》中說:「我常舍千身,支分及頭目,為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也說:「若有受持佛法門,即是能知佛恩者。」現在很多人說感恩佛陀,如果真要感恩佛陀,就應該受持正法,這就是感恩佛陀的最好方式。所以大家應該發願生生世世受持佛法、弘揚佛法。

這個偈頌又說到「盡未來劫常修習」,今天已經講了好幾次「盡未來劫」了,大家要記住這個道理,行持善法的時間不要太短。拿念《普賢行願品》來說,不是年輕時念,年老以後就不念了,不是這輩子念,下輩子就不念了。有個人說:「我發願念一個月《普賢行願品》。」念一個月有什麼可說的,這個時間太短了,應該發願生生世世念,乃至獲得佛果之前一直念。

有些人剛來學院時經常念《普賢行願品》,現在根本不念了。其實這樣很不好。我們不要天天口中高談空性,實際行持中連一遍《普賢行願品》都不念。當然,如果整天只是搞一些念誦,智慧方面一點不深入,這也是不行的,聞思和修行應當結合起來,同時進行。有些人說:「我現在專心聞思,五年以後再開始修行。」還有些人說:「我現在學習五部大論,什麼時候可以修行啊?」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我們現在每天都可以發願,每天都可以聞思,每天都可以修行。《札嘎山法》中說:「聞思修行三者必須結合起來而身體力行,就像駿馬吃草嚼草咽草同時進行一樣。」華智仁波切說,在聞法的過程中就具足了六度。所以,修行不需要等到很久以後,現在每天聽聞思維佛法,這就是在轉變自相續,這就是在實地修行。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