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願王——隨喜功德
經文: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譯:
再者,善男子,所謂隨喜功德,它的意思是說: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的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在的地方,一切在其中的極其細微數目如同塵埃一樣的佛,他們從最初發菩提心以來,為了求得一切智,不斷勤懇修行,積累福德,以至不惜捐軀捨命,經過了數量言說不盡的佛土,經過了極細微的塵埃一樣多的大劫,捐棄了那不可說盡的佛國中如極微塵埃一樣多的頭、目、手、足。種種波羅蜜,證入種種菩薩才能獲得的智慧境地,成就一切諸佛已得將得的無上大覺悟,以及般涅槃,所有這一切的功德,甚至佛寂滅後將舍利分布各方的功德,世間有情能夠分享的善根,我都應該相隨而喜。
不僅如此,對於十方三世一切世界,對於其中的六趣四生—切種類,對於他們的一切所有功德,那怕只有一微細塵埃那麼大,我也都相隨而喜。
對於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中的所有修聲聞和辟支佛的,無論他們是學已圓滿無可再學的,還是有待於更進一步的,對他們所獲的功德,我也都一樣隨喜。
不僅對二乘修行者如此,對於一切大乘菩薩,對他們為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而所修所作的無量無邊極其艱難、極其痛苦的實踐,對此修行所得的功德,我也都一樣隨喜。
如此廣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隨喜,我將永無止境地保持下去,直到虛空世界窮盡、眾生的世界窮盡、眾生的惑業窮盡、眾生的無明煩惱窮盡,我的隨喜也才會窮盡。但是,虛空世界乃至無明煩惱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的隨喜也是無窮無盡的。我的隨喜心念,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我以清淨身口意業的隨喜,也就永無厭倦疲勞。
講解:
「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讚嘆歡喜。「隨喜功德」能破嫉妒障,生平等善心。隨喜是賢,遍於四類有情的一切功德是普。合起來是普賢。
經云:「隨喜之福,如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染其香氣,於彼二人,初無減少。」又云:「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而嫉賢妒能則導致心胸狹隘,我慢隆盛,障菩提道,這一行願即是一帖對治的良方。
隨喜的對象是四聖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難行能行、難捨能舍的種種波羅蜜門,以及從果向因、示現八相成道諸功德,都應殷重隨喜;乃至三惡道眾生的微薄功德,諸如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等,都應該隨喜。
對凡夫來說,人我分別習氣深重,對自己都很愛惜,對別人的善行功德,往往嫉妒、障礙,由此背離了平等心性。現在應轉過來修持廣大隨喜推倒人我高山,恢復平等廣大的心量。
從次第上觀察,為什麼要在懺悔業障和請轉*輪中間修持隨喜呢?懺悔是淨治相續,而隨喜是淨除嫉妒障礙的對治法,實際是懺悔中的一支,因此在懺悔之後宣說。其次,要想成為受持大法的法器,必須養成平等、廣大的心量,隨喜正是能養成平等善心、拓展心量的妙方便,所以在請轉*輪之前著重修隨喜。
再從自他關係上觀察隨喜的作用。我們要明白:利他就是利己,損他就是損己。對於眾生的善行、功德,心中不能忍受而生嫉妒心,實際只會毀壞自己的善根,縮小心量,讓心態惡化。相反,隨念眾生的功德而由衷為他歡喜,會在自己心中甦醒同類的善根。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應善於利用,把心的隨喜妙力發到最大量,應修持普賢廣大的隨喜,對法界有情所有大大小小的功德都作隨喜。為什麼要這樣修呢?因為心性本來廣大平等,沒有任何偏墮、局限,如果只隨喜上等善,而不隨喜下等善,那就與本性不合,就會障礙顯發廣大的心性,反而自墮狹隘、自作障礙。所以,隨喜要修徹底,徹底到遍及法界聖凡的善根。十方三世任何有情所作的善行、所享的善果,不論他在布施、在持戒……,在以身口意作哪種善,獲得哪種功德,都真心地為他歡喜。按這樣隨喜,就能使心性本具的恆沙功德顯發。而且,越深地隨喜、越廣大地隨喜,也越能顯發。認識到這一點後,應當緣一切善根作隨喜,來顯發自己的心性。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是盡時空量;「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是盡諸佛量;從初發心至分布舍利,是盡諸佛善根量。以上即對一切諸佛從因至果的修行、善根一一都作隨喜。
「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意思是,諸佛因地在發起菩提心後,為了證得一切種智,精勤修集福德資糧,「不惜身命」是為法忘軀,對法極為尊重。如何勤修福聚呢?單是行布施,就曾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劫數中,施捨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頭目手足。《法華經》說:觀察此三千大千世界,小至一個芥子許的空間裡,也無不是菩薩為眾生奉獻生命的地方(「菩薩」指世尊因地)。像這樣,諸佛修持過的一切難行苦行,所圓滿的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所證入的勝解行地、一至十地的種種菩薩智地,所成就的無上菩提,成佛後為利眾生所示現的八相成道的稀有事業,乃至最後度生緣盡趣入涅槃,分布舍利的善根,這一切一切我都至心隨喜。
佛涅槃後分布舍利,以舍利作為後世眾生的福田,令眾生瞻禮,滅罪生福。《無上依經》云:「若得如來身分如芥子許,一瞻一禮,千返生於大梵天上,受諸快樂。」(一次瞻禮如來舍利,能千次生於梵天享受快樂。)
我們讀佛的傳記,真心隨喜佛因地修行的種種善根,自己的善根也會被激發甦醒。
世尊前世的故事:
世尊講,在久遠劫的時候,有一位首達長老,他的門下有五千個弟子;另外有一個年輕的法師叫惟先,他的智慧非常圓滿,善說講義,常常遊說各處教化眾生,所以隨他的眾弟子有六萬多人。
因為首達門下的弟子,輾轉聽到惟先的智慧勇猛,辯才無礙,便希望親近他,跟他參學。
首達不能隨喜這件事,眼看著弟子紛紛離去,心裡生起了強烈的瞋恚心,就訶斥弟子們說:「惟先年紀輕輕,智慧淺薄,你們怎麼可以去向他學習呢?」
惟先聽到這個毀謗之後,默然不語,善自思惟,一個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無論身處何處,都應當觀待每一個人如同佛的化身,都應當對他供養法,互相護持,而生起恭敬、奉事的心。所以惟先奉行菩薩法,為令他的弟子轉而護持首達,就在夜裡獨自離開他的國家。
首達雖然如其所願,但是因為不能降伏自己的嫉妒心,所以,他其後六十劫都墮在地獄惡道,受盡苦楚;地獄果報受盡以後,轉生為人,又受無舌苦報六十劫之久,直到罪報受盡,才因前世修行的因緣,得以繼續聞法修道,最後成佛,這個佛是誰呢?釋迦文。
首達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身,惟先就是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
首達因為不能隨喜別人功德,而失去菩薩法。雖然看起來只是個小小的過犯,但是六十劫在地獄受盡苦楚,六十劫是無舌苦報,罪報受盡,才因為前世修行善法的因緣,才能夠聞法修道成佛。可見隨喜別人的功德,是多麼的重要。
善和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次波斯匿王帶著他的軍隊走過祇洹精舍的時候,他聽到從精舍里傳出一位比丘在唱誦梵唄,聲音特別和雅美妙,不光士兵停下了腳步,連象馬也停下腳步,豎起耳朵傾聽,不願意離開。
波斯匿王非常歡喜,想當面供養這位比丘。
當他見到這位比丘的時候,卻感到非常詫異。因為這位比丘的聲音如此美妙和雅,但是相貌卻非常醜陋矮小。
波斯匿王問佛陀,為什麼這位比丘的唱念這麼好聽,人卻長得如此醜陋?
佛陀跟他講,這位比丘叫做善和,在拘留孫佛時代,拘留孫佛涅槃以後,當時的國王希望建一個大塔,來供養佛的舍利子,他作為監工不能夠隨喜讚嘆這件事,工作消極懈怠,國王批評他,他不服氣,充滿怨氣說:「就這一點小小的舍利子,為什麼建這麼大的塔呢?既浪費金錢,又浪費人力!」
國王沒有辦法,就把他換掉,親自督辦這件事情。當塔建好之後,他看到七寶塔莊嚴巍峨,就生起了無限的歡喜心,非常懺悔自己過去所說的惡言,就發心在寶塔的尖頂上,懸掛一個金鈴;當風吹來的時候,金鈴就發出非常輕脆悅耳的聲音。他就在那個時候發願說:「願我來世聲音美妙,一切眾生都喜愛聽聞。願我將來見佛,度脫生死。」
國王要建一個高大的塔,他說太大了,太大了,矮一點,矮一點。痲煩了。他自己長得矮小丑陋。但他見到這個塔建好之後,他能夠生起很強烈的歡喜心,能夠隨喜這個事情,同時又懺悔自己過去所做的不好的事,在塔上掛一個金鈴,來世就能聲音這麼的和雅和美妙,這個福德也不可思議。
釋提桓因的故事:
佛經記載,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過去世是一個商人。有一次,在旅途中,看到一座寺廟,破敗不堪,他發願把這座寺廟重新修復。
跟他一起有三十二位同伴,看到他發這麼大的心,都被他感動,大家都來隨喜他的功德,共同來重新修復寺廟。
因為建寺的功德,他們同時得到生天的福報,釋提桓因成為忉利天的天主,其餘三十二個人,因為隨喜他的福德,成為他的輔臣。一個商人能夠發心來修復一個寺廟,三十二個同行者隨喜他,因為這個因緣,他們可以得到升天的果報。
常樂於隨喜善法的人,他的心量在隨喜的同時不斷地擴大,能視他人如同自己,願意在任何事情上與人分享,乃至以他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老子在《道德經》中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是沒有一私之心的,而是隨喜大眾,一心為大眾造福。
兩個人共同去花園採花供佛。自己采了一朵花直接放到佛的面前,還是採下花以後,交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大家都有機會,一起來供養諸佛菩薩,這個功德所成的果報也是不同的。有什麼不同呢?我們自己採花,我們自己來供佛,我們成就是什麼果報呢?是辟支佛的果報。但是我們采了花,我們和大家一起來供佛,來隨喜大家的功德,隨喜大家的因緣,我們得到的是什麼?是無上的佛果。
看了這段公案,大家都會感動、隨喜的。在隨喜時,自心的善根也一定萌發了。今天的時代,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風行,我們很多時候沉浸在自私自利的心態中,但在聽到佛因地可歌可泣的菩薩行,內心隨喜時,久久被埋沒的善根又被喚醒了。
緣起規律告訴我們,如果隨喜一種善能顯發自心同類的善根,那麼在隨喜任何善時,都必然會出現這種作用,這就是緣起作用的平等性。這樣就得出一條法則——「隨喜他善,顯自善心」。
基於這種確定的認識,可以引發出無限的隨喜善行。也就是,既然一切隨喜都有妙善的作用,為什麼不把隨喜行拓展到極法界量呢?為什麼不發起隨喜法界一切凡聖善行的大願王呢?按照如理地觀察,必然會發動行持普賢隨喜行的願望。而這樣發起隨喜一切善的願王,也就能對應地顯發極法界量的善根。
佛成道時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可見,諸佛的德相,我們本自具足。我們和佛相比差在哪裡呢?佛是佛性功德顯發了,而我們還沒有顯發。怎樣能顯發呢?隨喜行就是助緣之一。既然如此,就應該使它最大化,應發起最廣大的行願:心性有多大,心性中有多少聖凡的善根顯現,就按這樣的極法界量來作隨喜。這就是修學普賢願王。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這一段,處所是十方一切世界;眾生是這些世界中六趣四生一切種類的眾生,六趣指地獄、餓鬼、旁生、天、人、阿修羅;四生指胎、卵、濕、化,總之是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所隨喜的功德是這一切眾生中的每一個眾生的所有功德,下至一微塵許的功德。
我們隨喜不應有偏執。有些人喜歡分別,只隨喜大功德,不隨喜小功德;只隨喜聖者功德,不隨喜凡夫功德,這還是有偏執。經上講「乃至一塵」,是說對最微小的功德也作隨喜。
見人行善,獲得安樂,我們應當隨喜。別人行忠孝,就是我們心中有的忠孝;別人行仁義,就是我們心中有的仁義;別人行種種善,就是我們心中本具的種種善。隨喜眾生的善根,自己的善根也會得到顯發。比如,見人忠孝,我由衷隨喜,見賢思齊,我自心的忠孝也會被引發。我們自性中本具恆河沙數功德,一切眾生的行善其實是在顯示我們的自性,我們隨喜眾生的善根,也就甦醒了我們自性本具的善根。
雖然惡趣眾生業重障深,即使墮入阿鼻地獄,如來藏也沒有絲毫失壞。所以,地獄眾生也有在受苦時生善心、憶念佛、祈禱佛。
「阿難遇面燃鬼王」的故事:
佛陀的弟子阿難在林間修習禪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渾身皮包骨頭、滿臉火焰熊熊燃燒,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並供養三寶。阿難向佛陀稟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大士」是觀世音菩薩「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之示現,另一方面是教化人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雖然一部分眾生以業力淪為低等旁生,但畢竟是有佛性的,所以在特定因緣下自然流露出善心。動物界裡,義犬救主、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可歌可泣的善行數不勝數。
動物具足善根的故事:
有位家庭主婦準備油炸幾條黃鱔魚作為晚餐上面的一道菜。她將買來的大小几條黃鱔魚都放到水裡,撒上鹽巴。等這些魚將肚子裡面的髒物吐的差不多了,開始一條一條的放到油鍋里炸,被炸的黃鱔總是在油鍋裡面痛苦的掙扎著直到死亡。當炸到一條大黃鱔的時候,這條黃鱔並沒有象別的黃鱔一樣不停的掙扎,而是頭衝下,尾朝上的一下立了起來。家庭主婦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她撈出了大黃鱔,切開它的肚子,發現裡面還有一條活蹦亂跳的小黃鱔。
對大黃鱔來說,那隻小黃鱔不一定是它的孩子。它還是在鹽水中痛苦的把它吞了下去,而且在幾百度的高溫油鍋中,拚死保護小黃鱔……
一所要拆遷的房子,房主在已經拆除了一半的牆中發現了一隻被釘子穿身而過的蜥蜴。主人記起來這個釘子是自己為了掛結婚照片於20年前親手釘到牆上的,沒有想到卻將一隻生命釘中。可是最令人吃驚的是這隻蜥蜴慢慢的動了起來,它還活著。主人很驚奇,仔細的坐在旁邊細細的觀察,看這隻蜥蜴為何可以釘在牆上20年不死。經過幾天的觀察,主人發現了秘密:原來這隻蜥蜴的同伴不斷從四處找來食物餵它,而且一餵就是二十年。它的同伴義無反顧的照顧它二十年,換做是人類,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這是動物與動物之間的善根真情。
實際上,有情善行都是如來藏受善緣熏發自然流露的。一切並非偶然,佛性甦醒時,自然就顯現出種種的善。我們見到聽到任何有情的善行功德,都應該由衷地隨喜讚嘆。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和辟支佛,無論有學或無學,他們修道證果的所有功德,我們都誠心作隨喜。
聲聞有學位指三果四向,無學位指四果阿羅漢。緣覺有學位指一果向,無學位指辟支佛果。
這些有學無學的二乘聖者部分或全部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具大功德,可以為眾生作大福田,所以理應隨喜。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的菩薩,他們修持的施捨頭目腦髓、安忍有情邪行等的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菩提修持波羅蜜多的廣大功德,我一切都作隨喜。
深切思索:在一個生命身上竟然發起求證大菩提救度盡虛空界眾生的心,竟然為求無上道甘願捨棄一切,行持如海的菩薩行,這一切不正是尊貴佛性在廣大地起用嗎?如果沒有佛性,土木磚瓦能起這樣的作用嗎?所以對這一切佛性的起用,我們都應當隨喜,就像遊人見到雄偉壯麗的山河時,忍不住讚美歡喜那樣隨喜一切情與無情之莊嚴,乃至布施一啄一食之善根。
公案講到:洞山良價禪師,當他初次見雲岩禪師的時候,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
雲岩:「有情聽!」
洞山:「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
雲岩:「無情能聽到。」
洞山:「你能聽到嗎?」
雲岩:「假如我能聽到的話,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為什麼呢?」
這時雲岩舉起拂塵,對洞山道:「你聽到了嗎?」
洞山:「聽不到。」
雲岩:「我說的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的說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何典?」
雲岩回答說:「《彌陀經》不是記載說,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
洞山聽後,不禁失聲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終於心有所得,便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所謂無情說法,見到天空的明月,忽然興起思鄉之念;看到花開花謝,不禁有了無常之感;巍巍山高願大,浩浩海寬智遠,勃勃生機盎然,寂寂佛性莊嚴。這不是無情跟我們說法嗎?因此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總的說,六道眾生、二乘有學無學、諸佛菩薩都在心性中,我們修隨喜的時候,應該修普賢的廣大隨喜,不要有任何局限和偏執。一切有情的善行功德都在這一念心性中顯現,稱合本性地作隨喜,就是對心性中四聖六凡無量無邊的善根功德都隨念而歡喜。
在因果上有這麼一層道理,心性本來周遍廣大,如果能稱合到心性的量,把隨喜行願推到盡法界的量上去,對法界凡聖善根周遍地隨喜,那麼由廣大的行願力,就能直接趣向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將來果上必定出現遍法界流現無邊妙用的量。相反,一般的隨喜沒有合到心性廣大的量,因此無法直接趣向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就像要覆蓋廣闊無垠的大地,用小小的手是無法實現的,必須找到和大地等量的法才行。
普賢隨喜在心上所起的作用:在隨喜別人的善行時,自己的心是開放的;相反,對別人的善行嫉妒、障礙,心就開始封閉、收縮。從這一點看出,我們不能契入廣大法界,反而被障在狹小的圈子裡,就是受了煩惱障、所知障的障蔽。煩惱是和普賢願王相違的,比如嫉妒障礙隨喜,慳吝障礙供養等,任何煩惱噁心都會障蔽心性妙力的發揮,導致不能證得不可思議的解脫。
要認識到,以廣大普賢行願的力量能化除一切障礙,等障礙沒有了,在作用上就完全無著無礙,心性的妙力自在地發揮,這就是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以佛眼視眾生,眾生無不是佛;以善眼視眾生,眾生無有不善。修行人要訓練自己的目光和心量,只見眾生之善,不見眾生之惡,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寬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傳中,有諸多佛菩薩倒駕慈航,隨喜幫助世尊成就度生大事,所謂「一佛應世,千佛贊助」。或作弟子,或作護法,或作影響眾,乃至或作逆惡(如提婆達多),這些佛菩薩的隨喜之行,實在是不可思議。
按業果衡量,隨喜不會帶來任何痛苦,只會讓隨喜者身心安樂,福德增長。所以應當發願: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就成了隨喜之王。與一般隨喜的量不同,普賢隨喜遍一切時、一切處,遍一切善根,有這樣周遍的德相,才是稱合自性的大願王。
《都市茅棚》229、言談悅人心
「言談悅人心」:說話柔軟溫暖,令人歡喜。
正確的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和諧溝通」,也稱作「非暴力溝通」。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批判、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菩薩慈悲濟世,說法度人,常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引人入佛。其中的「愛語攝」,正是菩薩有方便的智慧,懂得說話的技巧與藝術,能令人百聽不厭,生起信心。說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使他改過;以柔和安慰語,給予他力量;以慈悲讚嘆語,使他有信心;以增進善法語,提升他的心境。
《大智度論》二種愛語:一、隨意愛語,謂菩薩為憐憫眾生,故隨順其意而為說法,是名隨意愛語;二、隨所愛法為說,謂菩薩隨順眾生所愛樂法而為宣說。
愛語的技巧:
陳述過去,扼要地說;介紹特長,大膽地說;標榜的話,恰當地說;展示實力,實在地說;宴會交際,客氣著說;自誇的話,別人代說;公關忌語,不可亂說;感人的話,用故事說;嚴肅問題,風趣地說;破解悖論,巧妙地說;針對謬論,正確地說;情況緊急,簡要快說;情況不明,慢慢地說;正面難說,從側面說;妥協的話,步驟地說;拖延的話,耐心地說;與人交流,坦誠地說;讚美的話,適度地說;恭維的話,得體地說;威脅的話,善意地說;消除防範,感情地說;突發事件,即興地說;批評的話,原諒地說;拒絕的話,委婉地說;遭遇指責,接受再說;要打動人,真情地說;消除顧慮,用事例說;談論聖賢,虔誠地說;面對長輩,低調地說;對強橫者,先順著說;應付尷尬,鎮靜地說;煩惱起來,閉嘴不說;嗔恨起來,千萬別說。
《瑜伽師地論》云: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菩薩於諸有情,常常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種。
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恆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睹人性。
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舍慧增亦復慶悅。
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恆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
翻譯成白話就是:
菩薩對一切有情眾生,常用歡喜的言詞說令人歡喜的話、真實的話、正法的話、令人明白道理的話,這是愛語的性質。
菩薩所用的愛語有三種:
一種是安慰曉喻語。以和顏悅色,不愁眉苦臉來安慰眾生,使眾生心安而明義理。
二是歡喜慶祝語。凡看到人家妻賢子孝、衣食豐足,或看到人家在正法上有所得,都能歡喜的慶祝。
三是殊勝利益語。是說菩薩的語言永遠和義理、正法圓融相應,使一切有情眾生聽了能有利益而得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