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9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9

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十九十行品第二十之一

卷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卷廿一十無藏品第二十二

卷廿二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卷廿三兜率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九)

目錄

卷十九十行品第二十之一..................................一

卷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五三

卷廿一十無藏品第二十二..................................一三七

卷廿二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二○六

卷廿三兜率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四..................................三一八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九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修道人,要能依佛智來修行,這是能依。十行是所依——所依照的十種行門來修行。十行就是十度。菩薩應該修行十度(波羅蜜法門),到功德圓滿時,才證入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廻向),然後證入十聖位(十地)。何謂十行?①歡喜行(布施)②饒益行(持戒)③無違逆行(忍辱)④無屈撓行(精進)⑤離痴亂行(禪定)⑥善現行(般若)⑦無著行(方便)⑧難得行(願)⑨善法行(力)⑩眞實行(智)。這十行品,是教修道人如何修行,如何用功。這一品,在華嚴經八十品之中,屬於第二十一品。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

在前邊夜摩宮中偈讚品說完之後,這個時候,華嚴經第四會的說法主——功德林大菩薩——他仰承著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入菩薩思惟(禪那)三昧。

功就是所立的功。修行要利益一切人,這叫立功。德就是陰隲,卽是利益於人,而不教人知道,所謂「陰隲德行」。淺言之,所行善事,不希人知;所做惡事,而希人知。為什麼?因為有改過的機會。先要立功,功行圓滿,才有德行。因為其功德猶如樹林那樣之多,所以稱為功德林大菩薩。

功德林大菩薩非常謙虛,沒有貢高我慢的心理。他一擧一動,一言一行,所有的功德,一律廻向於佛。或者廻向給法界眾生。在說法之前,先說承諸佛的威力,才能說法,這表示沒有驕傲心。他不會這樣的說:「你們看!我功德林會修行、會說法、會入定。」他絕對沒有這種的思想。我們修道人,要向功德林菩薩學習,要向他看齊,不要有我慢的行為。

善思惟三昧,就是入最好的禪定。在華嚴經所講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都是一切定的母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不起於座,在定中而去六處(普光明殿、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逝多林)演說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妙法。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號功德林,而現其前。告功德林菩薩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

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之後。在十方的每一方,經過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佛剎之外,又有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他們的名號,皆為功德林佛。他們同時都現在功德林大菩薩的面前,異口同聲的說:「善哉!善哉!佛的弟子!你久已修此六度萬行,才能入菩薩善思惟的定。」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同名諸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諸菩薩眾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

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又說:「最好的男子!這是承蒙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功德林佛,他們共同來加被於你,令你能入這種三昧之定。也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在往昔所發的願力,和大威神力,以及諸菩薩所修的善根力業的緣故,令你入菩薩善思惟三昧,而為眾生演說十行的妙法。」

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得無量方便故。攝取一切智性故。覺悟一切諸法故。知一切諸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行。

功德林大菩薩,演說一切諸法的原因,是為令一切眾生增長佛智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深入法界,明瞭法界性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徹底明瞭一切眾生境界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所入無障礙界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修行而無障礙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到無量方便法門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攝取一切智性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能覺悟一切諸法實相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知道一切眾生根性的緣故,為令一切眾生能受持演說一切諸法實相道理的緣故,因為這十種緣故,所以演說菩薩應該行這十種行的法門。

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時諸佛,卽與功德林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師智、無痴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無數量功德林佛又稱一聲:「善男子!現在你應該仰承十方一切諸佛和毗盧遮那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法身)大威神力來加被,而演說十行這種不可思議的妙法。」

在這個時候,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功德林佛,都來給這位功德林大菩薩灌頂,來加持他,卽與他圓融無礙的智慧。又與他無所執著的智慧,又與他無有間斷的智慧,又與他無師自通的智慧,又與他無有愚痴的智慧,又與他無所變異的智慧,又與他無所遺失的智慧,又與他無所限量的智慧,又與他無有懈怠的智慧,又與他無能奪取的智慧。為什麼諸佛要給功德林大菩薩這十種智慧呢?因為這是菩薩善思惟三昧的力量,所以諸佛應該這樣來加持功德林大菩薩,給他這些大智慧。

爾時,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薩頂。時功德林菩薩,卽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行不可思議。與法界虛空界等。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學三世諸佛而修行故。

在這個時候,萬佛剎微塵數的諸佛(功德林佛),每位佛都伸出右手,來摩功德林菩薩的頭頂,這是諸佛來加持功德林菩薩令他得智慧的儀式。

功德林菩薩,承蒙諸佛摩頂之後,乃從菩薩善思惟三昧出定,對在華嚴法會中一切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菩薩所修行的行門,的的確確是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他能和十法界虛空界是相等的。什麼原因呢?因為菩薩中的大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應該學習三世一切諸佛所修行的法門。」

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行?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三世諸佛之所宣說。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行門呢?你們大家知道嗎?又稱一聲「佛弟子!」(深恐大眾不注意,所以又稱一聲,令他們聚精會神來聽)菩薩中的大菩薩,應該修行這十種行門。這十種行門,是過去世諸佛、現在世諸佛、未來世諸佛,他們共同宣說的行門。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希望大家注意來聽。如果錯過機會,不用心來聽,當作耳邊風,定會後悔莫及的。

何等為十。一者歡喜行。二者饒益行。三者無違逆行。四者無屈撓行。五者無痴亂行。六者善現行。七者無著行。八者難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眞實行。是為十。

是那十種行門?就是所說:①歡喜行(布施):菩薩所修布施的法門,不但自己歡喜,而且也令眾生歡喜。②饒益行(持戒):菩薩所修持戒的法門,都是利益眾生,令眾生得到飽暖和滿足。③無違逆行:菩薩所修忍辱的法門,旣不違逆自己,又不違逆眾生。④無屈撓行:菩薩所修精進的法門,也不令自己屈撓,也不令眾生屈撓。⑤離痴亂行:菩薩所修禪定法門,身心不顚倒,因為有定力,故不亂行。⑥善現行:菩薩所修般若法門,而能明瞭世間法是無常、苦、空、無我;又能明瞭出世法是常、樂、我、淨。⑦無著行:菩薩所修方便的法門,有不帶事理的境界,以善巧方便來度眾生。⑧難得行:菩薩所修願的法門,大願大行、大慈大悲,普度眾生。⑨善法行:菩薩所修力的法門,有智慧力才能行一切善法,有愚痴力就要行一切惡法。⑩眞實行:菩薩所修智的法門,言行皆不虛,一切能眞實。這是菩薩中大菩薩,他們所修的十種行門。也是修道人的十種標準法,人人行之,人人為菩薩。

第一、歡喜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歡喜行?

功德林大菩薩,自問自答。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又來答覆。所以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你們知道什麼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的歡喜行?我現在要對你們說一說,請注意聽講。

佛子。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

凡是修行歡喜行的菩薩,要作一位大施主,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眾生。無論是外財(國城妻子)或內財(頭目腦髓),他都不慳吝的布施出來,所謂「三輪體空」:沒有施者,沒有受者,也沒有所施之物,這種思想才是眞布施。布施有財施(修福)、法施(修慧)、無畏施三種,凡是信仰佛教的人,都要做到布施的事,其功德無可限量。

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但為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

修行歡喜行這位菩薩,他的心是平等,沒有人我的分別。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將所有的財物,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律平等布施給所求的人。布施之後,絕對不生後悔和吝嗇的心,也沒有「捨一得萬報」的思想,也不希望有個好的果報。也不企求有個好的名稱。更不貪圖人讚嘆,或求人利養。沒有這種捨少望多不正當的思想。完全捨己救人,令眾生離開苦海,得到湼槃常樂我淨的快樂。

菩薩為什麼要布施?因為要救護一切眾生、要攝受一切眾生,所以布施。但無所貪,亦無所求。

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愛樂諸佛本所修行。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增長諸佛本所修行。住持諸佛本所修行。顯現諸佛本所修行。演說諸佛本所修行。令諸眾生離苦得樂。

菩薩布施,為要學習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為囘憶思念過去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為愛樂一切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為清淨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為增長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為住持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為顯現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為演說諸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為令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為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才修布施的法門。菩薩有犧牲自己的利益,而為眾生謀幸福,這種大慈大悲的精神,多麼感人!多麼偉大!所謂「見賢思齊」。我們受了菩薩戒,一定要向菩薩學習、向菩薩看齊,才不愧為佛弟子。

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此行時,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隨諸方土,有貧乏處。以願力故,往生於彼。豪貴大富,財寳無盡。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大菩薩,修習歡喜行的時候,為令一切眾生都生出歡喜心、愛樂心。隨著十方諸佛國土,如有貧乏的地方,菩薩本著往昔願力的緣故,心甘情願到貧乏地區去,作豪貴的大富翁,將無窮無盡的財物,統統布施給貧困的人,絕對無慳吝的思想。

假使於念念中,有無量無數眾生,詣菩薩所。白言仁者,我等貧乏,靡所資贍,飢羸困苦,命將不全。惟願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

假設在念念之中,都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來到菩薩所住的地方。乃對菩薩說:「大慈悲的仁者,我們非常的貧窮而睏乏,沒有資財可以贍養自己。因為生活困難,所以我們瘦骨如柴,弱不禁風。我們快要餓死了,生命不會長久!唯願仁者慈悲哀愍,請你把你身上的肉割下來,布施我們,得到食物,來維持生命。不知仁者能否布施?菩薩的心腸,一切為人不為己。請你布施吧!」

爾時,菩薩卽便施之。令其歡喜,心得滿足。

在這個時候,修行歡喜行的菩薩,聽到眾生這樣的要求,卽刻將自己身上的肉,布施給眾生,令眾生滿足所求之願,而生歡喜心。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菩薩道的時候,會經捨身餵虎,割肉飼鷹。這就是行歡喜行,令眾生心生歡喜而意滿足。

如是無量百千眾生,而來乞求。菩薩於彼,會無退怯,但更增長慈悲之心。以是眾生鹹來乞求。菩薩見之,倍復歡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請,而來教我入佛法中。我今應當如是修學,不違一切眾生之心。

像這樣無量無邊的眾生,有百千之多,都來菩薩之所,向菩薩乞求其肉。而修歡喜行的菩薩絕不慳吝,一一布施其肉,滿足眾生的欲望。菩薩不但不生退轉心和畏怯心,反而增加慈悲心,因為這種緣故,眾生都來乞求菩薩身上的肉。菩薩見到這種情形,更為高興,而作這樣的想法:「我得到善根的利益,這些眾生來作我的福田,增長我的福報。他們是我的善師、是我的善友、是我的善知識。也不需要我求他們,也不需要我請他們,而是他們自動來到我的處所,教我行歡喜行的法門,令我深入佛法中。我現在應當這樣來修行學習,不違背一切眾生所要求的心,一定令眾生有所滿足。」

又作是念。願我已作、現作、當作所有善根。令我未來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中,受廣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飢苦眾生。乃至若有一小眾生,未得飽足,願不捨命。所割身肉,亦無有盡。

這位菩薩又作這樣的想念:願我在過去世已經作的善根,現在世正在作的善根,未來世應當作的善根,以這些所作的善根,令我在未來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中,變化為廣大身,用我身上的肉,布施給一切飢苦的眾生,令他們才能得到充足又滿意。乃至若有一個小眾生(螞蟻或蚊蟲)未能飽足,我願捨我的肉給牠們吃,而不捨命。我身上的肉,割而復生,永無窮盡。以我無窮無盡的肉,來維持無窮無盡眾生的生命。

以此善根。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大涅槃。願諸眾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平等智,具諸佛法,廣作佛事,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若一眾生,心不滿足,我終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歡喜行這位菩薩,以這種善根,願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不生不滅的佛位。他又發願,一切眾生,如食我肉者,也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都能獲得平等的智慧,具足諸佛所證得的法,廣大來做佛事,乃至將來入於無餘湼槃(湼槃有三種:①有餘湼槃:是二乘人所證得的境界。②無餘湼槃:是菩薩所證得的境界。③究竟湼槃:是諸佛所證得的境界。)假若有一眾生心不滿足,我始終不願證得正等正覺的佛位。

菩薩如是利益眾生,而無我想、眾生想、有想、命想、種種想、補伽羅想、人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

菩薩為教化眾生,而能忍受一切痛苦。雖然割自身的肉來布施眾生,但是沒有這十種的想法:①我想:菩薩不會這樣的想,這個眾生是我教化的,是我度脫的。他沒有這種執著的思想。②眾生想:菩薩不但沒有我想,也沒有眾生想。不會說我度了這樣多的眾生,功德有多大。他乃是行無所事,認為是分內之事,是自己的責任和事業。③有想:菩薩不計有我人之想。有,能起諸趣的生死。④命想:菩薩也不會這樣的想,我對眾生特別的慈悲,甚至我救了眾生的生命。⑤種種想:菩薩也沒有一切一切的功德想。⑥補伽羅想:補伽羅是梵語,譯成華語為「數取趣」。也就是數數往取諸趣(六道輪廻),沒有厭倦的時候。菩薩也不會這樣的想:我做了這種事情,將來會生在那趣中,會有什麼好處?菩薩不計較這些。他是觀察那道眾生應度,便到那道中去度之。⑦人想:人是萬物之靈,能作一切大般若的緣故。菩薩沒有人的想。⑧摩納婆想:摩納婆是梵語,譯成華語為儒童。卽少年有學問的人。菩薩沒有儒童的想。⑨作者想:菩薩沒有手足能有所作的想。⑩受者想:菩薩沒有計較後世受罪福果報的想,也沒有誰受我教化的想。

但觀法界,眾生界,無邊際法,空法,無所有法,無相法、無體法,無處法,無依法,無作法。

菩薩但觀察一切法界、一切眾生界。所作都是沒有邊際,作完了就沒有了——這是空法。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是無有法。也沒有一個相,也沒有一個體,也沒有一個處所,也沒有一個依靠,也沒有誰作功德法。

作是觀時,不見自身。不見施物。不見受者。不見福田。不見業。不見報。不見果。不見大果。不見小果。

菩薩作這樣觀想的時候,他也不見自己的身,把身上的肉布施給眾生,而不見所施的物,也沒有見到誰吃我的肉,也不作福田的觀想,也不作事業,也不見善報。也不存好的結果,也不存得大樂果的見,卽是得到大的好處,也不存小果的見,得到小的好處。

爾時,菩薩觀去來今一切眾生所受之身,尋卽壞滅。便作是念,奇哉眾生,愚痴無智。於生死內,受無數身。危脆不停,速歸壞滅。若已壞滅。若今壞滅,若當壞滅,而不能以不堅固身,求堅固身。

在這個時候,菩薩觀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他們所受之身,沒有多久的時間,這個分段生死就沒有了。菩薩又作這樣的念頭:奇怪得很呀!這些眾生,太愚痴啦!沒有智慧。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六道輪廻中,受無數身,旣危險又脆弱,沒有停息,在很快的時間就敗壞而消滅。或者已經壞滅,或者現在壞滅,或者未來壞滅。這些愚痴的眾生,不明白用四大(地水火風)不堅固的身,來修金剛不壞身的道理。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借假修眞,借凡成聖,也就是轉識成智,將八識轉為四智,就證得佛果。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成為成所作智,轉意識成為妙觀察智,轉末那耶識成為平等性智,轉阿賴耶識成為大圓鏡智,也就是如來藏性,也就是大光明藏。此大光明藏人人具有,但不現出。為什麼?因為無明妄想執著,所以把眞心遮蓋,妄心現出。有了妄心之後,就起惑造業受報。我們的妄心,好像一缸混濁的水,什麼也現不出來。如何使其澄清呢?用白礬散在其中。一會兒,其塵土沉落缸底,而水清淨如明鏡(大光明藏),這就是眞心。什麼是白礬?就是戒定慧。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修行圓滿,便得解脫,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諸眾生說三世平等,隨順寂靜,不壞法性。令其永得安隱安樂。

修歡喜行的菩薩,他說:「我應當儘量學習十方諸佛所學的法,才能證得一切的智慧,才能明白一切的佛法,為一切眾生說三世平等的法門,就是隨順寂靜的法,不壞法性的法。令一切眾生永遠得到安穩和快樂。」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歡喜行。

各位佛的弟子!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應該修行的第一種的歡喜行。

第二、饒益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饒益行?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饒益行呢?功德林菩薩自己提出這個問題,而自己又答覆這個問題。

饒益行就是持戒的法門。戒有三聚淨戒:①攝律儀戒:出家人的一擧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有規則和法度,「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也就是行住坐臥要嚴敬威儀,絲毫不犯。②攝善法戒:善法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出家人所行所作,都要合乎戒律,就是攝善法。對眾生要宣說一切善法(正知正見),不可胡亂說一切惡法(邪知邪見)。③攝一切眾生戒:又為饒益有情戒,就是攝受一切眾生、利樂一切眾生。

攝律儀戒是屬於身業清淨,攝善法戒是屬於口業清淨,攝一切眾生戒是屬於意業清淨。三業清淨,就生戒定慧三無漏學。有了戒定慧的金剛劍,便能斬除貪瞋痴三毒的賊首。

攝律儀戒又可以說是戒,攝善法戒又可以說是定,攝一切眾生戒又可以說是慧。能持一切淨戒,就能消滅貪毒。能修一切善,就能消滅瞋毒。能度一切眾生,就能消滅痴毒。

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

修行饒益行的菩薩,他護持三聚淨戒。對於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這五欲的境界,心中無有所染著。這位不染五欲的菩薩,自己不被色聲香味觸五欲境界所轉。他又對眾生宣說此法,令一切眾生也不染著這五欲之法,令他們能轉這五欲的境界。

這位菩薩修饒益行,不是為求有大勢力、有大威德。也不是為求生到貴族家中,也不是為求得富饒的果報,也不是為求色相的圓滿,更不是為求作皇帝。像這些的境界,菩薩心沒執著,更不會被這些境界所轉。

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必當捨離一切纒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讚平等正法。

修饒益行的菩薩,他堅固護持淨戒的行為,而作這樣的觀想:我受持清淨光明寳戒,必須應當捨除離開一切的纒縛,才能等到解脫。纒有八種或十種。略述於下:

八纒就是①無慚②無愧③掉擧④惡作⑤昏沉⑥睡眠⑦慳⑧嫉。再加上忿和覆二纒,成為十纒。

無慚和無愧這兩種纒,能障礙三聚淨戒。受戒之後,若是犯戒,不生慚愧心,就是障礙戒律。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做錯了,應該生大慚愧心,不要學愚痴人的行為,明明是做錯了,自己還不承認是錯誤,反而認為是對的,一點也沒有內疚的表現。修行人要有慚有愧才合乎戒律。

掉擧和惡作這兩種纒,能障礙觀慧。有了觀察的智慧,才能成就定學。可是有掉擧和惡作的行為,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顚顚倒倒不合規則。這兩種纒就是障礙觀慧。

昏沉和睡眠這兩種纒,能障礙止定。修定的時候,要止妄想,也就是去妄成眞。坐禪的時候,應睡而睡,不應睡而不睡。如果坐下來就睡著了,那就是昏沉和睡眠。總而言之,掉擧、惡作、昏沉、睡眠這四種纒,能障礙止觀。

慳和嫉這兩種纒,能障礙布施。慳就是慳吝,捨不得。把一枚銅錢,緊握手中,變成銅水,也不肯布施。嫉就是嫉妬,所謂「嫉賢妬能」,又怕人比我好,又怕人比我強。這是八纒。忿和覆這兩種纒,能障礙善根。忿就是忿恨,心中懷恨不平。覆就是覆藏,把自己的過失遮蓋起來,不讓人知道,這就沒有善根了。此一共合為十纒。這十種纒,把我們纒縛得不得自由,不能解脫。

有首偈頌雲:「纒八無慚愧,嫉慳並悔睡,掉擧並昏沉,或十加忿覆。」悔就是惡作,悔其所做的善事。這十種纒,把自己的慧命法身纒縛得不自在。

我們要廻光返照,檢討一番,問問自己,是不是被這十纒縛著?是不是無慚無愧?是不是掉擧惡作?是不是昏沉睡眠?是不是慳吝嫉妬?是不是忿恨覆藏?要反躬自省:若有趕快改,若無更努力向前修行。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樣再接再厲,勇猛精進,才能有所成就。修道的功夫,修一尺便有一尺的好處,修一丈便有一丈的功德。功德圓滿,卽成佛位。

纒又有四種:①貪慾②瞋恚③戒取④我見。貪慾:就是貪戀五欲之樂。把自己的慧命法身綑縛著。瞋恚:就是由貪慾而生,所貪求而得不到,就生瞋恚。戒取:就是由愚痴而生。不瞭解諸法實相之理,而說誹謗正法之言,也就是邪見。我見:就是以我為主。認為自己所有的見解都是正確的。

因為有貪慾、瞋恚、戒取、我見這四種纒的緣故,所以有個我的存在。一切以我為目標,這是我的,那是我所有的。如果把我消除了,那麼,就離開一切纒縛,得到一切解脫。

貪是貪而無厭,越多越好,沒有知足的時候,所以就有了煩惱,而生出無明。不但要捨離纒縛,又要捨離貪求熱惱,又要捨離毀謗亂濁。如能這樣的修行,就得到諸佛的讚歡,證得正法眼藏。

第一行是歡喜行,菩薩生在有財富的家中,作種種的布施。第二行是饒益行,菩薩在此行中,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這時,有人生疑問:「為什麼菩薩在修歡喜行的時候,要生在有財富的家庭?為什麼菩薩在修饒益行的時候,又不要生在有財富的家庭?這是什麼道理?」這個道理很簡單,容易令人明白。菩薩生在大財富家,是為了布施一切,而不慳貪,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肯布施出來。若不生在大財富家,一樣能饒益眾生。雖然不能財施,但能法施。自己還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五種的波羅蜜(到彼岸)。修到圓滿有成就時,可以為眾生講經說法。這種法施比財施更重要,所謂「布施之中,法布施最。」

佛子。菩薩如是持淨戒時,於一日中,假使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大惡魔,詣菩薩所。一一各將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於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麗,傾惑人心。執持種種珍玩之具,欲來惑亂菩薩道意。

佛的弟子!菩薩能這樣的堅持淨戒時,也就是堅固不變,受持清淨光明的寳戒。有一天,假如有無量數百千億那由他(億的數目)那樣多的大惡魔,一齊來到修饒益行菩薩所住的處所,每一個大惡魔又率領無量數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天女(魔女),她們善歌善舞,對於色聲香味觸五欲,各有所長,表演精彩。這些魔女的容貌,端正清秀,美艶姣好,令人見之,意亂情迷,神魂顚倒。每個魔女手中拿著各式各樣珍玩之具,五光十色燦爛奪目,令人眼花撩亂。她們來到菩薩處所的目的,乃專用美色來引誘,用珍玩來迷惑,令修持淨戒的菩薩沒有定力,其心動搖,因而失去道業。

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礙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而不捨於一切智心。

在這個時候,菩薩要觀想色聲香味觸這五欲,或者觀想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都是障礙修道的法。人若著住在五欲之上,就能障礙無上菩提覺道。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菩薩不生一念的欲望。因之,不被魔女的色姿所動搖,心中清淨,沒有欲想,如同佛一樣,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假設用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那就不同了。雖然在五欲之中教化眾生,但不捨於一切智慧之心,也就是不會顚倒。

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

各位佛的弟子!修饒益行的菩薩,不會以貪慾的因緣,而令一眾生生煩惱。菩薩寧可捨去身命,也始終不會做出惱害眾生的事情。

菩薩自從得見佛以來,未曾生出一念欲想之心,何況去做呢?更不可能了。假若去做五欲之事,無有是處,他絕對不會去做的。

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躭染沉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

在這個時候,菩薩作這樣的念頭:所有一切眾生,在黑夜迷漫之中,所想念惦掛的事,莫非五欲之樂。所趣向的也是五欲,所貪著的也是五欲。其心堅定,耽染而沉溺在五欲之中,隨著五欲的境界而流轉,故得不到自在。

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諸生,住無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餘湼槃。

功德林菩薩說:「我現在應當想辦法,令這些諸魔,和一切天女,以及一切眾生,住在無上光明寳戒。住清淨戒之後,對於一切智慧,永遠不退轉。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乃至入無餘湼槃。」

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顚倒。

為什麼緣故?又要教化眾生,又要度脫眾生?因為修菩薩道的菩薩,就應該做這種的事業,應該常隨諸佛修學沒有慾念的法門。

作這樣修學之後,就能離開一切的惡行。因為以前沒有智慧,所以不能入一切佛法中。現在用智慧而入佛法,為眾生宣說一切佛法,令一切眾生離開顚倒妄想。

然知不離眾生有顚倒,不離顚倒有眾生。不於顚倒內有眾生,不於眾生內有顚倒。亦非顚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顚倒。顚倒非內法,顚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

要知道不是離開眾生有顚倒,也不是離開顚倒有眾生。這是不卽不離。因為有眾生,所以有顚倒。因為有顚倒,所以有眾生。本來是空的,不是在顚倒內有眾生,也不是在眾生內有顚倒。都是依他起性,徧計執性;所執著而示現眾生就是依他起性,顚倒就是徧計執性。看來好像是有,實際都是空的。

也不是顚倒就是眾生,也不是眾生就是顚倒——這都是虛妄的。顚倒是一種境界,也不屬於內法,也不屬於外法。因為顚倒不是眞正有的,所以外邊也沒有。若是外邊有的話,應該常有顚倒。眾生也不是內法,眾生也不是外法。

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卽能覺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

為什麼要這樣的說?因為一切諸法,都是虛妄不實,所以不要執著。它是沒有實體,生的也快,滅的也快。它沒有堅固不變的,而是好像作夢,好像泡影,好像虛幻,好像變化等等。這樣顚倒的眾生,誑亂而迷惑。愚痴的眾生,好像獼猴執月,到井中去取月。如果能明白一切諸法,統統是虛妄不實,那就無所執著。

像這樣來解釋種種的道理,就能覺悟明瞭一切諸行,生死也明白了,湼槃也明白了,便證得佛覺道。

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淨,令他清淨。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

菩薩的思想,自己得度離苦得樂,也令其他眾生得度。自己得解脫(沒有執著),也令其他眾生得解脫。自己得調伏(沒有貢高我慢、嫉妬障礙),也令其他眾生得調伏。自己得到寂靜的快樂,也令其他眾生得到寂靜的快樂。自己得到安隱,也令其他眾生得到安隱。自己離開一切染汚、一切煩惱、一切貪瞋痴;也令其他眾生離開一切染汚、一切煩惱、一切貪瞋痴。自己證得清淨的境界,也令其他眾生證得清淨的境界。自己入無餘湼槃,也令其他眾生入無餘湼槃。自己得眞正的快樂,也令其他眾生得眞正的快樂。自己離開一切無明,也令其他眾生離開一切無明。自己沒有一切妄想,也令其他眾生沒有一切妄想。所以說菩薩有大悲心。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眾生。明達境界。離諸過失。斷諸分別,捨諸執著。善巧出離。

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又作這樣的觀念:「我應該隨順一切諸佛,離開世間一切人所行所作。具足一切諸佛所得的法。住在無上平等的地方,平等觀察一切眾生,明白一切境界。離開一切過失,斷絕一切分別,捨棄一切執著,用善巧方便法門,出離三界的火宅。」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心恆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色,甚深智慧。

這位菩薩又說:「我的心常安住在無上,沒有再高的。安住在無說,沒有再可說的。安住在無依,沒有所依靠。安住在無動,沒有所搖動。安住在無量,沒有數量。安住在無邊,沒有邊際。安住在無盡,沒有窮盡。安住在無色,沒有色相。我的心恆住在甚深智慧上。」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行。

各位佛的弟子!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應該修行的第二種饒益行。

第三、無違逆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違逆行?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無違逆行?無違逆行就是忍辱波羅蜜。菩薩是不違逆眾生,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就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絕對不為自己的利益為前提。沒有所謂「有利則爭,無利則讓。」這種思想。

此菩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兩害。不自取,不他取。不兩取。不自著,不他著,不兩著。亦不貪求名聞利養。

修無違逆行這位菩薩,他時刻的念茲在茲來修忍辱的法門。這個忍,本來不能忍,也不容易忍,可是也要忍。所謂「難忍能忍,難受能受。」一切的忍法,常要修行。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種。若要修忍,先要沒有驕傲,要謙虛卑下。在道德經上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大意是這樣,上等善人,好像水一樣。水雖然能利益萬物,但不爭功。絕對不會說:「我對萬物有滋潤的功勞,所以它們才能生存。」低洼的地方,萬物不願意住,都希望住在高處。唯獨水向窪處流。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表示卑下。因為謙虛恭敬,所以才合乎於道。

菩薩不但謙虛,而且恭敬。無論對誰都有禮貌,非常客氣,絕對沒有貢高我慢的作風,也沒有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的行為。對一切眾生都生恭敬心、慈愍心,所謂「菩薩不見眾生過。」為什麼?因為菩薩有慈悲心。

菩薩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眾生,更不會旣害已又害人。因為菩薩修忍辱波羅蜜的法門,一切都在忍受,沒有瞋恨心,所以不兩害。菩薩心中不生取的慾念,口裡不說取的言語,自己不生取的念,也不為眾生生取的念。旣不為已,又不為人,在兩者之間,沒有共取的念。菩薩自己不貪著,也不教眾生貪著,自己和眾生,都不貪著。菩薩雖然弘法利生,但不求名聞利養。菩薩已經身口意三業清淨,不造殺盜淫妄酒的業。這是修無違逆行的開始。

但作是念。我當常為眾生說法。令離一切惡。斷貪瞋痴,憍慢覆藏,慳嫉諂誑。令恆安住忍辱柔和。

修無違逆行的菩薩,但作為這樣的想念:我應當常常為眾生說法。說什麼法?說令眾生反迷歸覺的法,捨邪歸正的法,返本還原的法,離苦得樂的法,了生脫死的法。為令一切眾生遠離一切惡,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又要斷絕貪心、瞋心、痴心。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又要斷除驕傲我慢,又要斷盡覆藏惡業,又要斷慳貪不捨,又要斷嫉賢妬能,又要斷諂媚的思想,又要斷欺誑的行為。使令一切眾生常安住在忍辱波羅蜜,身心變成柔軟調和,堪為法器。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眾生來至其所。一一眾生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語。所謂不可喜語、非善法語、不悅意語、不可愛語、非仁賢語、非聖智語、非聖相應語、非聖親近語、深可厭惡語、不堪聽聞語。以是言辭毀辱菩薩。

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自己修像在前邊所說忍辱法門。假設有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阿僧祇眾生,來到菩薩的處所。每一個眾生,都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阿僧祇口。在每一個口中又發出有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阿僧祇言語。這些言語都說什麼?所說的①不可喜語:所說的話,令人聞之生不喜悅之心。②非善法語:歡喜說一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的話。這是不善法的言語。③不悅意語:說出的話,令人不高興,甚至惹人發脾氣。④不可愛語:所說的話,不是愛語,令人討厭。⑤非仁賢語:所說的話,不慈悲而刻薄,不合乎正人君子之言語。⑥非聖智語:所說的話,都是愚痴,而無智慧。也就是邪知邪見,不合乎聖人智慧的言語。⑦非聖相應語:說出的話,和聖而有德人的言語不相應,恰好相反。⑧非聖親近語:所說的話,不合乎聖賢人所親近的言語。⑨深可厭惡語:說出的話,令人深惡痛絕,非常不愉快。⑩不堪聽聞語:所說的話,不堪入耳。這種染汚話,不但令人討厭,而且令聞者生反感。用這些言詞來毀謗侮辱菩薩,可是菩薩無動於衷,為什麼?菩薩修忍辱波羅蜜的法門。

又此眾生,一一各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執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薩。

這些眾生,用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阿僧祇口來誹謗侮辱菩薩之後,每一個眾生,又各有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阿僧祇手,每隻手又拿著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阿僧祇器杖,來逼迫侵害菩薩。

如是經於阿僧祇劫,曾無休息。菩薩遭此極大楚毒,身毛皆豎,命將欲斷。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動亂,則自不調伏。自不守護。自不明了。自不修習。自不正定。自不寂靜。自不愛惜。自生執著。何能令他心得清淨。

像這樣多的口,來罵菩薩;像這樣多的手,來打菩薩。經過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未曾間斷,也無休息。菩薩時時挨打受罵,遭受這樣極大的痛楚毒害,身上的毛都豎起來,性命就要斷氣了。可是還作這樣的想念:我因為這種苦,如果忍不住這種的境界,心中或者發脾氣,或者動亂。那麼,我自己不能調伏其心,不能守護戒律,不能明瞭諸法實相,不能修習禪定,這就是考驗。所謂「一切是考驗」,如果經不起考驗,被境界所轉,有人罵受不了,有人打更受不了,這就是沒有正定的功夫。若是動心,也不寂靜。自己不愛惜法身慧命,自己生出我相的執著,自己的心不清淨,怎能令他人的心清淨呢?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惟,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眾生同得此法。

菩薩在這個時候,又作這樣的觀想:我從無始劫以來,安住在六道輪廻中,受一切苦惱,我又為什麼一時不能忍呢?有一首偈頌:「汝已惡道經多劫,無益受苦尚能超,令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這是勸修忍辱的人,不要因為一點苦,就忍受不了。把這一點點忍過去,就得到利益。

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惟,自己勸勉自己,自己鼓勵自己。用種種的觀慧來令心清淨。如果心清淨,就生歡喜心。我們的心,為什麼不歡喜?就因為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就因為有貪瞋痴。這三毒能生煩惱,所以不歡喜。現在用種種智慧來觀察、來思惟,令自己調伏自己的煩惱,而恢復本來的清淨。這樣,就得到歡喜。得到歡喜之後,還要善於調攝。調攝什麼?就是調伏剛強的性情,攝持歡喜的境界。這樣,就能安穩住在佛法中,也令一切眾生同得佛法灌溉的滋潤。

復更思惟。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眞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諸眾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

菩薩又更進一步的思惟:本身為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阿僧祇眾生,用口來罵他,用手來打他,是很痛苦,令人難忍的。如果能這樣的觀想,便知道這個身體本來是假的,不是眞實的。旣然知道是空寂,又何必去執著!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全身之中,找不到一個我。身體各有其名,頭有頭的名,身有身的名,手有手的名,足有足的名。乃至眼耳鼻舌,以及五臟六腑,都有它們的名稱。但找不到有個我名的存在。旣然沒有我,那會有我所有?這個是我所有的,那個是我所有。可是等到死的時候,什麼是你的?若說這個身是我的!那麼,你應該能做得主。到老時,頭髮不許它白,眼睛不許它花,耳朵不許聾,牙齒不許掉。你能有這樣的權力,那才算數。否則,則是空談。假設都是你的,就應該教它長生不老,青春永駐,面似嬰兒。為什麼到時候,會鷄皮鶴髮,老態龍鍾?由此可證,這個身不屬於你的。如果是你的,應該不準它生病,不準它死亡,那才算是你的。

我們的身體,不是我的,也不是我所有的。我們的身體好像一棟房子,我們住在房裡,等房子壞了(死亡)就要搬家(投生),另外找一所房子住。因為找房子,所以在六道輪廻中,轉來轉去,永不休息。

我們會說話、會吃飯、會穿衣、會睡覺,都因為有個眞如自性在支配。自性就是佛性。因為有佛性,才能有一切擧動行為,來支配這個身體。不要執著這是我所有的,所以才說無有眞實。

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假和合,死時,堅固歸於地大,濕性歸於水大,溫暖歸於火大,呼吸歸於風大,各歸本位,那就空啦!什麼也沒有,所以才說性空無二。

無論是受苦或受樂,往深處去想,什麼也沒有,一切皆空。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諸法本來是空寂的緣故。我應當眞正明白瞭解這種道理,而為廣大眾生來說這種法,令他們都沒有我身執著的成見。沒有執著,就得解脫。

我(菩薩)因為這種緣故,所以現在雖然遭受那麼多的眾生,用口罵我,用手打我。可是我應當接受這種苦、忍受這種苦。這就是菩薩的心腸,客群生的侮辱,反而憐愍眾生。這種精神多麼偉大!我們要效仿菩薩,原諒任何人,絕對不發脾氣。

為慈念眾生故。饒益眾生故。安樂眾生故。憐愍眾生故。攝客群生故。不捨眾生故。自得覺悟故。令他覺悟故。心不退轉故。趣向佛道故。

我(修無違逆行的菩薩)為什麼需要忍受這種苦呢?因為要成就我的道業,教化眾生的緣故,所以才忍受這樣的苦楚。

各位!你們看一看,菩薩自己忍受這種苦,還安慰自己,一切要忍耐,不生一切煩惱。在一般人看來,菩薩這種行為是最愚痴。可是菩薩自己看來,是最聰明的辦法。一般人不能忍他能忍,一般人不能受他能受,這眞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所以稱為菩薩。

菩薩慈悲,處處吃虧,不佔便宜。誰想作菩薩?首先要學吃虧,有人罵你,認為善知識。有人打你,當作好朋友。如有這種思想,才有資格作菩薩。人人如是觀,人人則不衡突。

菩薩有這十種緣故,所以要忍受。①為慈念一切眾生的緣故。②為饒益一切眾生的緣故。③為安樂一切眾生的緣故。④為憐愍一切眾生的緣故。⑤為攝受一切眾生的緣故。⑥為不捨一切眾生的緣故。⑦為自得覺悟的緣故。⑧為令他覺悟的緣故。⑨為心不退轉的緣故。⑩為趣向佛道的緣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違逆行。

各位佛的弟子!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第三種的無違逆行。

第四、無屈撓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屈撓行?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無屈撓行?無屈撓就是不屈服不投降。絕對不說這個法門太難,不容易修行。或者覺得佛法太深,不容易明瞭,也就不敢修行。菩薩就是勇猛精進去修行,絕不生退轉心。

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最勝精進、最妙精進、上精進、無上精進、無等精進、普徧精進。

修無屈撓行的菩薩,他修習十種精進的法門:所說的①第一精進:就是畫精進、夜精進、時時刻刻在精進。②大精進:就是身精進、心精進、最大的精進。③勝精進:就是事理融通無可勝的精進。④殊勝精進:就是特別殊勝的精進。⑤最勝精進:就是在勝精進中最勝的精進。⑥最妙精進:就是最微妙不可思議的精進。⑦上精進:就是最上無比的精進。⑧最上精進:就是上精進中最上的精進。⑨無等精進:無上無等無可比擬的精進。⑩普徧精進:就是普徧的修精進法門。

性無三毒。性無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慳嫉。性無諂誑,性自慚愧。終不為惱一眾生故,而行精進。

在自性中沒有貪瞋痴三毒。在自性中謙恭和藹沒有驕傲我慢,在自性中不覆藏所犯的罪業。在自性中不慳貪而布施,不嫉妬而同情。在自性中沒有諂媚的思想,沒有誑語的行為。在自性中生大慚大愧的心。始終不令一個眾生不高興,而生煩惱。因為這種緣故,所以菩薩修習精進的法門。

但為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進。但為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樂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境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行故,而行精進。

菩薩但為這十種的緣故,所以修行精進的法門:①為要斷除一切煩惱的緣故。②為要拔出一切迷惑根本的緣故。③為要消除一切習氣的緣故。④為要知道一切眾生的緣故。⑤為要知道一切眾生在此處死,在彼處生的緣故。⑥為要知道一切眾生為什麼有煩惱的緣故。⑦為要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所歡喜是什麼的緣故。⑧為要知道一切眾生所有境界的緣故。⑨為要知道一切眾生根性是勝還是劣的緣故。⑩為要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想做什麼的緣故。因為這十種緣故,所以勇猛精進的修行,而不懈怠。

但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進。但為證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一實相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無邊際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廣大決定善巧智故,而行精進。但為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故,而行精進。

菩薩又因為這十種的緣故,所以修行精進的法門:①為要知道一切法界的緣故。②為要知道一切佛法根本性的緣故。③為要知道一切佛法是平等性的緣故。④為要知道三世是平等性的緣故。⑤為要得一切佛法智慧光明的緣故。⑥為要證一切佛法智的緣故。⑦為要知道一切佛法是實相的緣故。⑧為要知道一切佛法無邊際的緣故。⑨為要知道一切佛法廣大決定善巧智的緣故。⑩為要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的緣故。菩薩因為這十種的緣故,所以勇猛精進的修行,而不懈怠。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精進行已。設有人言,汝頗能為無數世界,所有眾生,以一一眾生故,於阿鼻地獄,經無數劫,備客群苦。令彼眾生,一一得值無數諸佛,出興於世。以見佛故,具客群樂,乃至入於無餘涅槃,汝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爾不耶。答言我能。

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中大菩薩成就這樣精進之後,假設有人來問菩薩:「你能否為了使無數無量世界中所有的眾生不受痛苦,而心甘情願到阿鼻(無間)地獄裡,經過無數量大劫的時間,替他們受種種痛苦?你能令所有的眾生,個個都能遇到無數諸佛出興於世間,以見佛聞法的緣故,而具足受到種種的快樂,乃至所有眾生入於無餘湼槃。在一切眾生悉皆成佛之後,你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你能有這樣長時間的忍耐性,來修精進法門?」這位菩薩答:「我能這樣!等地獄所有的眾生,遇佛聞法,修道成佛之後,我再證佛果。」

阿鼻譯為無間,就是沒有空間的意思。一人在此地獄中,也是滿的。萬人在些地獄中,也是滿的。換言之,一人也不覺得有空隙,萬人也不覺得擁擠。又有一說,就是沒有間斷的意思。從進此地獄開始,一直到出此地獄為止,在這時間之內,沒有一時一刻不在受罪,根本沒有間斷的時候,所以叫無間地獄。

設復有人,作如是言。有無量阿僧祇大海,汝當以一毛端滴之令盡,有無量阿僧祇世界,盡抹為塵。彼滴及塵,一一數之,悉知其數。為眾生故,經爾許劫。於念念中,受苦不斷。菩薩不以聞此語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歡喜踴躍。深自慶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眾生,永脫諸苦。

又有人這樣來問菩薩:「有無量阿僧祇那樣多的大海,你用一根毫毛的頂端來沾大海水,令大海水竭盡。又有無量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把世界統統磨成為微塵。這些大海水有多少滴?這些微塵有多少粒?你要清清楚楚數出來它的確實數目。為教化眾生的緣故,經過海水的滴劫和磨世界塵劫這樣多的時間,在每一念之中,都在受苦不斷,你能夠忍受嗎?」菩薩不會因為聽到這樣言語的緣故,而生出一念悔恨的心,反而更增加歡喜踴躍的情懷。深深的慶祝自己的幸運,得到最大的善利。用我的力量的緣故,能令在地獄中受苦的眾生,永遠脫離一切諸苦,得到一切眾樂。

菩薩以此所行方便,於一切世界中,令一切眾生,乃至究竟無餘涅槃。

修無屈撓行為的菩薩,以這個所行的方便,在一切所有世界中,令一切眾生將來統統得到無湼涅槃,也就是成佛。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無屈橈行。

各位佛的弟子!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第四種的無屈撓行。

第五、離痴亂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離痴亂行。

功德林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離痴亂行?痴是愚痴,亂是散亂。因為愚痴,所以散亂。不痴就沒有無明,不亂就有定力。沒有無明,就不會做愚痴的事。沒有散亂,就會常在定中。所以菩薩要修離開愚痴散亂的行門,也就是禪定。

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淨。廣大無量。無有迷惑。

這位菩薩,時時刻刻在成就正念(正定)。因為有正定,所以心無散亂。也就是不打妄想,亦不顚倒。定力堅固,而不搖動。常在定中,得到無上清淨。心中沒有見惑、思惑、塵沙惑。見惑就是見到境界,便被境界所迷。眼隨色塵所轉,乃至意隨法塵所轉,所謂「對境起貪愛」。思惑就是思想起迷惑,對理論分不清楚,所謂「迷理起分別」。塵沙惑就是心中的妄想,猶如塵沙那樣多,因為這樣就不清淨了。現在把此三惑斷除了,所以得到無上的清淨。若有盡虛空徧法界這樣廣大無邊的境界,也不會生迷惑。

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語言。能持出世諸法言說。

菩薩因為有這種正念的緣故,所以善於勝解世間一切的語言。能受持出世間所修行一切法門和言說。

所謂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說。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說,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識自性言說。心無痴亂。

一切言語,就是所說的能持色法和非色心法的言說。凡是有質礙的是色,沒有質礙的是心。換言之,有形相是色,無形相是心。不但能持建立有形相這樣色法,乃至能持建立無形相這樣受想行識法,而心不愚痴和散亂。

於世間中,死此生彼,心無痴亂。入胎出胎,心無痴亂。發菩提意,心無痴亂。事善知識,心無痴亂。勤修佛法,心無痴亂。覺知魔事,心無痴亂。離諸魔業,心無痴亂,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心無痴亂。

菩薩在這個世間中,死在這裡,又生在那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會被生死所轉。為什麼?因為心不愚痴和散亂,所以不顚倒。菩薩入胎出胎,心也不痴亂。

入胎有四種:①轉輪聖王入胎,能以正知入胎,但不知怎樣住胎,怎樣出胎?②緣覺入胎,能以正知入胎,正知住胎,但不知怎樣出胎。③菩薩入胎,能以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完全都明白。④凡夫入胎,不知入胎,不知住胎,不知出胎,完全都不明白。

轉輪聖王住胎時,覺得好像在廁所一樣,非常骯髒。緣覺住胎時,覺得好像在舍宅一樣,非常舒適。菩薩住胎時,覺得好像在花園樹林一樣,非常清淨。凡夫住胎時,覺得好像在黑暗中一樣,什麼也不知道。

菩薩發菩提意的時候,沒有障道的因緣,沒有痴亂的思想。事奉善知識時,心無痴亂。眞正明眼善知識,是難遭難遇,不容易見到。如果遇到善知識,要用眞心來親近、來供養、來承事,對善知識須畢恭畢敬,心無痴亂。勤修佛法,依教奉行。佛法深如大海,必須勇猛精進,勤加修習,才能有所成就。心無痴亂,不會顚倒,要覺知一切魔事。魔有四種:①天魔②五陰魔③煩惱魔④死魔。若能事先覺知是魔的境界,那麼,心就沒有愚痴和散亂,不會被境界所轉。不但能知一切魔事,而且又能離開諸魔所造的魔業,心中無痴亂。在不可說劫那樣多的時間來修菩薩行,心不痴亂。

此菩薩成就如是無量正念,於無量阿僧祇劫中,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聽聞正法。

修離痴亂行的菩薩,他能成就無量的正念。能在無量阿僧祇劫中,從諸佛或菩薩或善知識的處所,聽聞這十五種正法。

所謂甚深法。廣大法。莊嚴法。種種莊嚴法。演說種種名句文身法。菩薩莊嚴法。佛神力光明無上法。正希望決定解清淨法。不著一切世間法。分別一切世間法。甚廣大法。離痴翳照了一切眾生法。一切世間共法不共法。菩薩智無上法。一切智自在法。

就是所說的①甚深法:就是所證理體,大分深義,所謂空的緣故。②廣大法:就是體業用的法。③莊嚴法:就是具足德相的法。④種種莊嚴法:就是一具一切的法。⑤演說種種名句文身法:就是種種名詞、種種的語句、種種的經文,菩薩都能演說這種的法。⑥菩薩莊嚴法:這是行法,以因嚴果的緣故。⑦佛神力光明無上法:這是果法,證得佛的無上法。⑧正希望決定解清淨法:就是斷二障的法,卽是初地大願。⑨不著一切世間法:就是根本智。⑩分別一切世間法:就是後得智,此二通至七地。⑪甚廣大法:就是證深法忍,如法界的緣故,卽是八地的法。⑫離痴翳照了一切眾生法:就是法師位,了物機的緣故,卽是九地的法。⑬一切世間共法不共法:共法就是眾生法,不共法就是諸佛法,卽是十地的法。⑭菩薩智無上法:就是等覺智。⑮一切智自在法:就是如來智。

菩薩聽聞如是法已。經阿僧祇劫。不忘不失,心常憶念,無有間斷。

修離痴亂行的菩薩,聽聞功德林大菩薩所說的十五種法之後,經過阿僧祇(無央數)那樣長的時間,也不會忘記一法或遺失一法。常在心中憶念這種法,沒有間斷的時候。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修諸行時,終不惱亂一眾生,令失正念。不壞正法。不斷善根。心常增長廣大智故。

是什麼緣故?因為菩薩中大菩薩在無量劫中修菩薩行的時候,始終不曾惱亂過一個眾生,令他失去正念,也不破壞正法,而能保護正法。不但不斷自己的善根,也不令他人斷善根。心中常增長廣大的智慧。

有人想出家,如果勸他不要出家,這就是令人失去菩提心,斷人的善根,這是錯因果的,將來要墮於無間地獄,受無期的苦罪。有人不發菩提心,應該設法勸他發菩提心。這是直接助他人成佛道,也是間接助自己成佛道。

復次。此菩薩摩訶薩,種種音聲,不能惑亂。所謂高大聲。麤濁聲。極令人恐怖聲。悅意聲。不悅意聲。諠亂耳識聲。沮壞六根聲。

再說一遍,這位菩薩中大菩薩,無論什麼音聲,皆不能令他心中生散亂而迷惑。這些音聲就是所說的七種音聲:①高大的音聲。②粗濁的音聲。③令人很恐怖的音聲。④令人很悅意的音聲。⑤不悅意的音聲。⑥喧譁雜亂耳的音聲。⑦阻止破壞六根的音聲。這七種音聲,一般人聞之,心煩意亂。可是菩薩聞之,心不散亂。為什麼?因為菩薩修六度法門,得到正定的受用,不為境界所轉。

此菩薩聞如是等無量無數好惡音聲。假使充滿阿僧祇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亂。所謂正念不亂。境界不亂。三昧不亂。入甚深法不亂。行菩提行不亂。發菩提心不亂。憶念諸佛不亂。觀眞實法不亂。化眾生智不亂。淨眾生智不亂。決了甚深義不亂。

這位修離痴亂行菩薩,他聞到像前邊所說的無量無數好的聲音或不好的聲音,假設充滿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但他未曾在一念之中,心有散亂。常有正念而心不亂,遇到境界而心不亂,入三昧時而心不亂,入甚深法而心不亂,行菩薩行時而心不亂,發菩提心時而心不亂,憶念諸佛時而心不亂,觀察眞實法而心不亂,教化眾生的智慧而心不亂,清淨眾生的智慧而不亂,決定瞭解甚深義理,心不散亂。

不作惡業故,無惡業障。不起煩惱故,無煩惱障。不輕慢法故,無有法障。不誹謗正法故,無有報障。

因為不作惡業的緣故,所以沒有惡業的障礙。因為不起煩惱的緣故,所以沒有煩惱的障礙。因為不輕慢一切法的緣故,所以沒有一切法的障礙。因為不誹謗一切正法的緣故,所以沒有一切果報的障礙。

佛子。如上所說如是等聲,一一充滿阿僧祇世界。於無量無數劫,未曾斷絕。悉能壞亂眾生身心一切諸根。而不能壞此菩薩心。

各位佛的弟子!像前邊所說那樣多的音聲,每一種音聲,能充滿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在無量無數那樣長的劫中,未曾有間斷的時候。這種音聲,能把一切眾生的身心都毀壞,把一切六根也使之散亂。可是不能壞亂這位菩薩的心。

菩薩入三昧中,住於聖法。思惟觀察,一切音聲。善知音聲。生住滅相。善知音聲,生住滅性。

修離痴亂行這位菩薩,入正定正受之中,住在禪定聖法的裡邊。用思惟法來觀察一切的音聲。善於知道一切音聲,都是空的。沒有生的相,沒有住的相,沒有滅的相。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又善於知道一切音聲,怎樣生的?怎樣住的?怎樣滅的?都是無常,虛妄不實,所以沒有體性。

如是聞已。不生於貪。不起於瞋。不失於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

這位菩薩聽完功德林菩薩所說的音聲生住滅相和生住滅性之後,對一切音聲不生貪心,也就是不留意聲塵,不起瞋心,不失正念。菩薩明白一切音聲的相都是虛妄不實,所以不染著於聲塵。不染著就是不貪戀。旣然不染著,就知道一切音聲,沒有實體,如幻如化。

知一切聲,皆無所有。實不可得。無有作者。亦無本際。與法界等。無有差別。

菩薩為什麼不染著一切聲塵?不被聲塵的境界所轉?因為菩薩知道一切音聲,都是無所有。沒有一個音聲的實體,找音聲的根本,實不可得,因為是空的。也沒有人作出這音聲,音聲也沒有本體。雖然是空,但是盡虛空徧法界。因為和法界相等,所以沒有分別。

菩薩如是成就寂靜身語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轉。善入一切諸禪定門。知諸三昧同一體性。了一切法無有邊際。得一切法眞實智慧。得離音聲甚深三昧。得阿僧祇諸三昧門。增長無量廣大悲心。

這位菩薩,他就這樣的成就寂靜身語意三業的清淨行,乃能到一切智慧之地。永遠向前精進,不向後退轉。所以善入所有諸禪定的門,了知一切三昧都是同一體性,所謂「三昧卽一切三昧;一切三昧卽一三昧。」又明白一切諸法沒有邊際。因為能照了諸法實相,所以得到一切法眞實的智慧。又得到卽音聲離音聲這種甚深的定力,又得無量無數那樣多定力的法門。增長無量無數那樣多廣大的悲心。

是時,菩薩於一念中,得無數百千三昧。聞如是聲,心不惑亂。令其三昧,漸更增廣。

在這個時候,這位菩薩已經得到甚深的定力,廣大的法門。所以能在一念之中,就能證得無數百千三昧的境界。聞到前邊所說的聲,心不被聲塵所搖動。令其所得的三昧,漸漸更為增加而廣大。

作如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安住無上清淨念中。於一切智,得不退轉。究竟成就無餘涅槃。

這位菩薩,也作這樣的觀想:我應當教化一切眾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令一切眾生安住在無上菩提清淨的正念中,得到佛的一切智慧,得到永遠不退轉的果位,將來究竟成就無餘湼槃。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離痴亂行。

功德林菩薩說: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第五種的離痴亂行。

第六、善現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善現行。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的善現行?也就是六度中的般若法門。般若譯為智慧。在瑜伽論上有三種慧:一、能於所知眞實,隨覺通達慧。二、能於如說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在攝論上也有三種慧:一、無分別加行慧。二、無分別根本慧。三、無分別後得慧。一般來說,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慧。

此菩薩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住無所得,示無所得身語意業。能知三業,皆無所有。無虛妄故,無有繫縛。凡所示現,無性無依。

修善現行這位菩薩,身業也清淨,沒有殺盜淫三惡的行為。語業也清淨,沒有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四惡的行為。意業也清淨,沒有貪瞋痴三惡的思想。

各位!要廻光返照地想一想,自己的身業是否清淨?能不能不殺生?假設有蚊蟲來咬你的臉時,你是不是一巴掌打死牠?或者有螞蟻來吃你所歡喜吃的蜜糖時,你是不是把牠捻死?或者其他蟲子,是不是把牠害死?要曉得受戒的人,要遵守戒律,不可殺生。如果打死一隻蚊蟲或捻死一隻螞蟻,那就犯了殺生戒,後世果報不甚構想。凡是受五戒的佛子,不但不殺生,反而要放生。換言之,要保護一切眾生的生命。把捻們認為是前生或多生的六親眷屬,如是觀想,便生愛護之同情心。也不要犯盜戒,更不要犯淫戒。如果不愼犯之,快在佛前虔誠的懺悔,否則,必墮無間地獄。

再反省自己的語業是否清淨?有沒有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總而言之,不可造口業。若犯口業,則墮拔舌地獄,這並非威脅,不過,我們凡夫的眼睛看不見而已。如開五眼把這種境界觀察清清楚楚,便知道絕非戲言。

對意業是否清淨?也要仔細想一想。心中有沒有貪心?瞋心?痴心?因為有了這三毒之心,令人在輪廻中受生死,不得解脫。所以要學習善現行的菩薩,不生貪心、瞋心、痴心。我們要檢討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是否徹底清淨?如果清淨,修道才能有成就。

所住的無所得,也就是沒有貪瞋痴。也能示現無所得身語意三業。能知三業清淨,皆無所有。因為沒有虛妄的緣故,所以沒有三業的繩索所繫縛。凡是所示現,都是行所無事,也沒有性,也沒有依靠。

住如實心。知無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無得無相,甚深難入。住於正位眞如法性,方便出生而無業報。不生不滅。住涅槃界。住寂靜性。住於眞實無性之性。言語道斷。超諸世間。無有所依。

住在眞如實相的心,知道無量心的自性,知道一切法的自性,沒有所得,沒有一個相,明白這個法是甚深難入的。

住在正位眞如實相的法性,生出一切方便法門,也沒有業,也沒有報。因為如幻如化、空無所有,所以不生不滅。

住在湼槃界中,住在寂靜性上,住在實相理體上,乃是無性之性。在這個地方,沒有言語可說的。把言語的道路也斷了,心想行的地方,也沒有了。它超出世間,沒有所依靠。

入離分別無縛著法。入最勝智眞實之法。入非諸世間所能了知出世間法。此是菩薩善巧方便示現生相。

入到法的本體,離開分別,沒有縛著的法。又入最殊勝眞實的法。又入到不是世間一切眾生所能明白出世間的法。這種種的道理,就是菩薩善巧方便所示現的生相。

佛子。此菩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無性為性。一切諸法,無為為性。一切國土,無相為相。一切三世,唯有言說。一切言說,於諸法中,無有依處。一切諸法,於言說中,亦無依處。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作這樣的觀想:一切眾生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沒有自性作為他的自性。一切諸法,本來是寂靜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所以無為為性。一切國土,本來是無相,但因眾生的業力而現相。一切三世,唯有假名,只有言說。一切言說,在一切諸法之中,沒有一個眞實的依處。所有一切諸法,在一切言說之中,也沒有一個眞實的東西可以找得到的。

菩薩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間皆悉寂靜。一切佛法無所增益。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了知法界體性平等。普入三世。

菩薩把一切諸法看成是空是假,一切無所著。這樣才能瞭解一切諸法的道理,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又明瞭一切世間都是寂靜的,又明瞭一切佛法沒有增沒有減。佛法就是世間法,世間法也是佛法。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兎角。」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法和世間法,並不是兩個。明白的時候,就是佛法。不明白的時候,就是世間法。若能明白,就在世間法也是出世間法。並不是離開世間法,另外又有個佛法。佛法和世間法,雖然不卽不離,可是有條不紊,互相不障礙,互相不雜亂,也沒有什麼分別。菩薩明瞭知道法界的體性是平等,普入過去世、普入未來世、普入現在世。

永不捨離大菩提心。恆不退轉化眾生心。轉更增長大慈悲心。與一切眾生作所依處。

菩薩永遠不捨離大菩提心,而保護大菩提心。常常存著教化眾生的心。也就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一天比一天增長大慈悲心,有增無減。菩薩作為一切眾生的歸依處。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不成熟眾生,誰當成熟。我不調伏眾生,誰當調伏。我不教化眾生,誰當教化。我不覺悟眾生,誰當覺悟。我不清淨眾生,誰當清淨。此我所宜,我所應作。

修善現行這位菩薩,就在這個時候,又作這樣的觀想:我不令眾生成熟,誰能令眾生成熟?成熟眾生是我的責任,我應當做成熟眾生的事。我不調伏眾生,誰當來調伏?我的責任就是調伏剛強的眾生,令剛強的眾生,捨去剛強,改邪歸正。我不教化眾生,誰當來教化?我的本份,就應該教化眾生。我不覺悟眾生,誰當來覺悟?一切眾生,都在黑暗的苦海中,我應該令他們早點覺悟,破無明顯法性,離諸苦得眾樂。我不清淨眾生,誰當來清淨?我套用善巧方便法門,令在五濁惡世中的眾生,恢復清淨本源,妙眞如性,得到清淨。這些事情是我的責任,是我應該做的。

復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獨得解脫。而諸眾生盲冥無目,入大險道。為諸煩惱之所纒縛。如重病人,恆受苦痛、處貪愛獄,不能自出。不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不能滅苦。不捨惡業。常處痴暗,不見眞實。輪迴生死,無得出離。住於八難。眾垢所著。種種煩惱,覆障其心。邪見所迷,不行正道。

菩薩又作這樣的念頭:假設我自己明白了這種甚深微妙法,唯獨我一人證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得到解脫。可是眾生都沒有得到,而一切眾生,好像盲人在黑暗中,走在極端危險的道路中。所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這是多危險的境界。眾生為一切無明煩惱所纒縛,而不得自在。好像患大病的人,常受諸苦之痛楚。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