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經(六)
根據錄音整理慧智初校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請轉*輪,為什麼要請轉*輪,即是菩薩悲憫眾生,因為不聞*輪就不能解脫,不聞法,三世諸佛無以成就,所以《涅槃經》說「三世諸佛皆供養法」,法指法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性空是空性,也叫法性、法界。輪有三個意思,一是摧滅意,二是圓滿意,*輪,輪在印度是一種器皿,一般人不太了解,尤其是社會人,作為佛教徒比較了解,所以李HZ的FALUN功是哪裡偷來的?是從佛教偷來的。輪是武器,有摧滅意,摧滅眾生的妄執,摧滅一切邪知邪見,所以說手拿寶杵無所畏懼。
我們今天去看佛教。當我們走進天王殿時,彌勒菩薩的笑臉和韋馱菩薩的寶杵他們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慈悲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二:圓滿意,圓滿菩提涅槃,從我中感受到無我,無我才是真我,在《涅槃經》中有一位叫大慧的,佛對他講說:「沒有我」,他非常不服氣說:「沒有我,誰去學佛?沒有我,誰持戒?沒有我,誰正果?」佛只好說:「哎呀!是的,有我,有我……」隨後他開悟了,他才知道,真的是由無我而正果,有無我二修學佛法,應該如此。
那麼即一心所有的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剎中,一一微塵中有各有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佛的剎土,然後有轉成極微塵那麼多的廣大佛剎。而已一佛剎之中,一切時一切處念念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中轉成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一切諸佛成就無上菩提,我們想了半天最後只好說,無量無邊最好了,太多太多了,無法去計算,因此說無量無邊。
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什麼感覺佛這樣難成呢?可是也有那麼多的佛在成佛?可見我們需要站的更高一點,需要開闊自己的視野,開闊自己的心量,成就自己的菩提證果。一切菩薩就像大海一樣圍繞著這些諸佛,諸佛已經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每一諸佛又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在圍繞著這些諸佛。想了半天,可能也想不清楚,自己要做觀,要圍繞著這些諸佛。想了半天,可能業相不清楚,自己要做觀,要做法界觀,才能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有這樣的話才是真學華嚴經的人。
佛如心王,菩薩如心所,心所即是大臣,大臣一定要圍著國王,所以菩薩一定要圍繞著佛,一念只要去相應,就能成佛,眾生心,心心互變,成佛和眾生心是相通的,互融互變,所以有無量諸佛成就無上菩提。是從事相上說,佛法界與眾生界相隔的太遠,經常有人說「你說有佛,佛在哪裡?你讓我去看看……」。我說「只在你心裡」。他說「我心裡沒有!」那就沒有辦法,因為眾生界與佛境界相差的太遙遠,所以不能相應相契,於是「背覺合塵」,所以我們才輪迴的,因為落的太遠,所以眾生界對於佛的境界太陌生,所以也就不能夠去見佛。
而觀行寂的菩薩,六寂佛其實還是菩薩,不是佛。智慧轉聖,所以他能夠見道,因為他慢慢的開始與佛的境界相應著,所以他能夠見到諸佛,真正修行人修到最後,完全可以見到佛的,當然他絕對不會到處去炫耀說「我見到佛了,我見到佛了……」那這一定是神經有問題,或者是大妄語。
下面的經文是:「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面對無量諸佛,又有海會菩薩的圍繞,既是我普賢以身勸請,恭敬禮拜,以身來勸請,開始恭敬禮拜,以口來勸請,應該稱揚讚嘆;以意業來勸請,就要恭敬至誠,非常虔誠,心有恭敬,種種方便,應請勸請大轉微妙*輪,摧滅一切邪知邪見。圓滿無上菩提。妙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正法,不可思議一般境界的、一般的人我是非是可思議的,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比如無量的微塵剎土。請轉*輪既是上承諸佛之心慈悲加持,下順眾生之心,學佛解脫啊!加持自己說正法,然後教化眾生,學佛而解脫。匯事歸理,教化眾生,完全要歸於空行。
永明延壽禪師曾說:「直教似月臨千界。還遣如空度萬緣。」也就是說一月能夠離千江水,千江水印的還是那個月亮。還遣如空度萬緣,還是空空如已而已,因為印出的月亮是真的嗎?絕對不是,所以說法自在,而且眾生能夠的正知見,能夠的真正的解脫。匯事歸理實是請自心中佛說法,空性麼!度自心中眾生。因此二者不二。
如是像這樣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普賢常勸請無量諸佛轉正*輪,轉正*輪,如果沒有佛的話,也可以請高僧大德完全可以的,我們生在佛前、佛後業障深重,三途八難,佛前佛後難,沒有因緣見到佛,但是有因緣聞法,就一定要請高僧大德,請法師來講法。正是因為這樣的因緣,我們才真正的感受到我們與佛法的距離原來是可以拉近的,不然的話,我們只說學佛,不聞佛法,那就是盲修瞎練,雖有熱情,沒有知見,沒有正見,沒有真正的智慧,這樣下去歸宿何處,很難說清。
「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菩薩真的很了不起,所以他能夠永遠都這樣,永遠,只有在佛經里你才能看見永遠,只有站在法界,站在清靜心上,站在理事無礙的境界上,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永遠,正是因為這樣的永遠,你才真正被普賢菩薩所感動,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永遠。
「身語意無有疲厭」。他永遠在做,而我們常常是發燒,發熱三分鐘的熱血過後馬上就不幹了,所以不能夠堅持呀,我有一種感受,什麼是精進?你永遠都能堅持做一件事就是精進,怕就是一會兒高興就做,一會兒不高興就不做,所以我們要學習普賢菩薩請轉*輪,也一定要自己先轉*輪,然後才能夠幫助眾生也去轉*輪。當然轉*輪的目的是解脫,是開啟自己的智慧,也就是大方廣。
下面的經文是:「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生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在一次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給於會大眾說:「所謂請佛住世,就是有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轉成極微塵那麼多的諸佛如來,無量無邊將要示現般涅槃之際,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因為化緣已盡,將要開始般涅槃,就是進入涅槃,這個時候,不僅僅是諸佛如來,還有所有的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有四果羅漢,前三果還是有學,只有第四果才是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並不僅僅是二乘的菩薩,包括一切善知識,高僧大德,都應該如此,那麼我普賢要勸請他們不要入於涅槃,請他們住世教化眾生,因為眾生苦,眾生煎熬啊!而且經於一切佛剎轉成極微塵數劫的住世時間,時間很遙遠,一定要請他們住世很久很久的時間。目的是要利樂一切有情,說法才能度眾生,你什麼都不說,僅僅說學佛,那有什麼意義啊!必須要說佛法。幹什麼,一定要知道什麼,知道什麼一定要做什麼!
六寂佛,包括請佛住世,至少六寂佛,即理寂佛、名字寂佛、觀行寂佛、相似寂佛、分正寂佛、究竟寂佛。根據這六寂佛,普賢菩薩都要勸請他們住世度眾生,普賢如此,我們該當如何呢?也應該要勸請,凡是高僧大德,凡是善知識。要往生,要緣寂,都要請他們住世。
有人問「能住世麼?」你不要管他住不住世,問題你是心法嗎!因為你要轉變觀念,非常關鍵。
下面的經文是:「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整個虛空盡了,眾生界盡了,眾生業也盡了,煩惱都消失了,我勸請佛住世的願望不能窮盡,念念相續,而且永遠堅持下去,綿綿不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當然指的是我們,普賢菩薩不會如此,我們是學普賢菩薩的就應該如此。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高興就做,不高興就不做,不是天天要做,時時要做,應該如此。
下面的經文是:「復此,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出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常隨佛學,這是第八個願望。讓我們非常的感動啊!為法忘軀,真的是落到實處。如此處的毗盧遮那佛因行的娑婆世界,即是華藏世界中的十三層的一個世界,從最初的發心勇猛精進不退道心,用不可說不可說,很多很多無量無邊而做不事,用自己的生命來做不事,如《積一切福德三昧經》中說,釋迦佛因地為最聖仙人,他曾經在修道事,被人稱為最聖仙人,修慈悲觀,沒有智慧,看到眾生很苦,修慈悲觀,可沒有智慧,感覺很累,也非常苦,無法度眾生,別人也不相信,你看眾生苦,我也沒感覺苦,你沒說服人家那怎麼辦呢?人家自我陶醉,釋迦佛感覺很遺憾於是到處參訪,發願能布施佛法的人,願用生命來供養。錢財身外之物那更不用說了,我要用生命來供養,這時有一個天魔就知道了,天魔不相信最聖仙人有這麼大的毅力,所以欺騙最聖仙人說:「我會佛法,我能講,要有條件,你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才能說法,如果你這樣做了,我才會個你說法……」最聖仙人說想,為佛法而舍是自己發過的願更何況我虛度了那樣長的時光,今天遇到佛法了,那為什麼,我不能夠去實踐呢?於是就依天魔所說,把自己的批剝掉了,他一看嚇壞了,趕緊跑掉了。因為天魔不會說法,而見仙人又如發願所做,於是天魔趕緊跑掉了。仙人見天魔跑掉了,自己已經如願所做,只能祈禱,祈禱十方諸佛加持自己聞佛法,那麼既感東方十三佛剎土外淨明王佛,說《積一切福德三昧經》,得佛光明。得到佛的加持,最聖仙人皮肉完好如初,一切都恢復正常。
這是佛的加持,當然這是仙人與佛有緣啊!就像我們今天有人說求佛,求不如願,為什麼?因為貪心,貪嗔痴的心來求的,要麼就請佛幫忙做壞事,那是不可以的。於是經淨明王佛的教化,於是得辨才無礙。有智慧才能辨才無礙,廣利有情度化眾生,因緣盡了往生淨明王佛土。
那麼我們的佛教里,釋迦牟尼佛曾經做過雪山大士,雪山大士也是在雪山修行,又一個夜叉。自己在那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夜叉是梵天所化,當時雪天大士聽到這樣一句偈子很激動就說:「你講,你在往下講。」夜叉說:「我憑什麼要告訴你,我現在正餓著呢!」釋迦牟尼說:「那沒有關係,你只要告訴我,我馬上把我自己的身體布施給你,你吃掉好了。」然後夜叉就告訴他:「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意思是還是講入那種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應該是空性吧,當然並不圓滿,但還是很了不起,因為夜叉是梵天所化現,菩薩示現,所以也沒有吃掉他,這告訴我們,如果你真的有我執,那你能學佛嗎?有我只是沒有辦法學佛的,而且你學了,也不會很成功,你只能夠耕耘一點福報而已。
從理而言,我身。父母生我前,我的身體是由什麼而組成的呢?是有父親母親,阿賴耶識即業識和合而感召得,任何一個人都有父母,如果沒有父母那是孫悟空,孫悟空是石頭蹦出來的,據說那石頭也要經太陽去曬,他成精了,那也需要很多因緣,如果經過很多因緣,也不是一個無因,也是有因緣的,所以緣起自然不是真的,那麼實在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沒有實在的,你的身體,你擁有了最暫時的擁有,如果真的能為佛法忘軀,是有意義的。弘一大師在一詩中說「殉道應流血。」這句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如果你真正信仰的話,你自己摸摸這也捨不得那也不捨得,那也不可以的。你觀察到身體的無常行,沒有主宰性,一個過程你暫時的擁有。你能觀察到這一點,並與之相應。不然凡夫界與佛的境界相差得太遙遠,你如果沒有發心發願。真的要學佛法,就是讓你這樣做,給你便宜,給你機會,說只要舍掉,馬上就會得到什麼好處,你也不乾。
因為你覺得涅槃是什麼?向社會人以為涅槃就是死掉了,哎!好死不如賴活者,人不都是這樣麼!為什麼?因為他不了解涅槃的樂趣。如果知道涅槃的樂趣,如果認為活著很艱難,春、夏、秋、冬四季,人無可奈何面對這各種現實。如果能這樣的話,就一定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金剛經》說釋迦佛因地曾經割肉餵鷹,飼身餵虎,如果有我執是做不到的,由我執會連跑連叫的。釋迦佛是慈悲心,所以一切都是自願的,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但是我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幫助眾生總是可以的吧!如果所有佛教徒都能發動起來,利益眾生的話,我相信今天的佛教不會是這樣的。能發動起來,利益眾生的話,我相信今天的佛教不會是這樣的。
那麼近而觀行三昧成就,如果一旦成就的話就是理事無礙,事實上也可以剝皮、析骨、刺血,如能不貪色身,既是正得法身。我們有這個身體的障礙。莊子說過:「我有大患,唯吾有身麼。」修道如此,修佛更是如此。不執著分別心即得慧命,不談這色身,就可得法身,不去掉色身,怎能得到法身,去掉是去掉執著,你不要以為現在你還沒有成佛呢!你先去自殺了,那絕對不行,你也是眾生,你殺自己也是殺生,是不可以的。不執著分別心,就是慧命,所以我們說法身慧命從佛法中來,從空性中來。
如是生命可舍,生命算什麼?可是舍掉。因為有信仰,譚嗣同就是個例子,他是個佛教徒,把本來可以逃跑的,甚至連日本黑龍會的都找他,讓他走,他說:「對不起,我一定留下來。」怎麼勸他也不行,於是就去菜市口挨刀了。在他臨行前寫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我自橫刀仰天笑,去流肝膽兩崑崙。」生死平等了,所以他敢死。別人一看,這人不是犯傻麼!他可以逃跑,他怎麼不跑啊?一個佛教徒有時候你可以感覺到那種無所畏懼的精神,生命可舍,身外之物更能舍了,王位、城邑、聚落、自己的房子、宮殿、園林沒有不能夠舍的,因為那都不是你的。
有人說那不對,那就是我的;只是暫時屬於你,哪個是你的?哪都不是你的。有一句詩講「一派青山景色優,前人種地後人收,後人收了莫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你僅僅是個過客,就像當官一樣,局長有很多,人們恭敬你你是局長,不是恭敬你這個人,只是恭敬你這頂帽子,如果有一天你不是局長,你不要心理不平衡,因為你很清楚,原來是這頂帽子的結果。所以你還會貪慕嗎?早晚有一天,你得下來,何必不謹慎從事呢?能為他人做好事,就盡力去做好了。所以人生就像演戲一樣,一會兒裝這個,一會兒扮那個,一會兒自己在家中是兒子,一會兒是父親,一會兒是丈夫,一會兒可能是爺爺。事實上這都是一個假名,都是你又都不是你。
所以梅蘭芳曾經有一個對練「看我非我;」他是演戲的,「看我非我」不是我啊!我看我,我也非我,照照鏡子裡的是自己麼?已經化了妝了,他是男的,演的是女的,所以裝誰象誰,誰裝誰,誰就是誰,都是一個遊戲。無法擺脫。
所以悲哀的就是因為沒有智慧,若然真的看得開,為什麼不再你擁有的時候你去做功德呢?無量劫以來的習氣無法擺脫。我覺得那是最理性的一種選擇,以及一切難行苦行,都同樣沒有不能行事。沒有不能做到的。我都可以做,難行就能行,難捨我就能舍,像釋迦牟尼佛,六年苦行,度的骨頭一根一根歷歷分明的放在那裡,為了信仰,能夠這樣做的人又有幾個呢?
文化大革命是一個最好的考驗,又有幾個人真正留在廟子裡,而沒有還俗呢?不是很多,當然我們沒有必要,也絕對不可以隨便的嘲笑那些曾經回家的人。為什麼?因為那是歷史的因緣,不能把帳算到他個人身上,那是磨難。
下面經文是「乃至樹下成大菩薩,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所有的過程普賢菩薩都願意去學,我們也應該去學。在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因行的毗盧遮那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因地有樹下成道等,實現八相成道的種種神通變化,實現八種奇異之相,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又在眾生之際而示現種種佛身,示現種種佛身在各種道場之中,或在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在聲聞,辟支佛眾會道場,或在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在剎利以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在如此種種的眾會道場之中,用圓滿的法音,如同大雷震,隨眾生樂欲,個人的契機因緣不一樣,你喜歡聽什麼,講什麼,你不喜歡聽他也會給你,為什麼?他要救你,所以並一定說你一定要喜歡的,他會觀察你的機緣成熟,否則一點用沒有,他不可能對牛彈琴啊!兩者之間相應,才會有意義。
隨眾生樂欲去說法使眾生個個得解脫,《維摩詰經》有這樣的說法,說佛以一生言說法,眾生各個隨你解。每個人都會覺得佛是在對自己說的。他的感受很親切,每個人自己確實收益了,在此處也是一樣的,普賢菩薩就要毗盧遮那因地之*的釋迦牟尼佛,並且示現,入於涅槃等等,不僅僅去去於他八相成道,六年苦行乃至各種道場中用圓滿的法音教化眾生,而且是眾生得解脫,最後還要示現涅槃,都要學。我們今天也能看過釋迦牟尼佛傳,一看也很感動,他是學了麼?沒學,看完了給別人講故事,講完就好像那就是佛的故事,跟我沒關係,給我們關係就等於你有還給釋迦牟尼佛了。他是他,我是我,如果不能相應,不能將佛作為自己修學的榜樣的話,我們去學佛又有什麼意義呢?所有這一切因行果用,我都隨之而修學,釋迦牟尼佛八十年教化眾生得因緣都要努力的去修學。
下面經文是:「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皆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常隨佛學啊!真的很難,以現在的毗盧遮那佛為例,也就是因地的釋迦牟尼佛。佛有三身,法身毗盧遮那佛,報身盧舍那佛,化身釋迦牟尼佛,它的一切因果我都隨之而學,所以常隨佛學非常關鍵。
現在是什麼?常隨人學,要不就人在搗鬼說:「我成佛了……」這是胡鬧,這樣的人有啊!我遇到一位所謂的佛教徒,他叫某某名字,他在我面前表示的挺老實,以出去就告訴別人,他已經成什麼如來了,在它的名字前加上「南無……如來」,並告訴別人我承認了,於是有人來問我,我說「我承認什麼了?」說我什麼都沒講,我說他一定是神經病,我與他沒有話說,如果我去與他說什麼,我也神經病。所以這是很煩惱的事,現在所謂的佛也多,太多了。
我們自己想想,來到這樣一個道場,我有一種深深的感覺,佛法是什麼?長幼有序,前邊走我們後面跟著學,所以就像這樣一個道場一樣,有一些老法師他們一直走一直走,穩穩的走,我們這些後來者,一看到這些我們心裏面很慚愧,也一定要老老實實,本本份份的去走。這樣才會有結果,不然的話,哪裡可能說他閉了幾年關,突然間就竄出來了,到處去弘法,說他開悟了。說他成佛了,這樣的人太可怕,如此看來,那些老法師這一生都白活了,不可能如此啊!!沒有一個過程怎麼可能又一個結果呢?它的一切因果,我都隨之而學。
所以在常隨佛學裡我們應該有一個深切的感受,不能學人,因為人所是有缺陷的,人總是有習氣有毛病的,儘管我們要接觸善知識,但他一定要講佛法,他若不講佛法你跟他學什麼?所以常隨佛學非常關鍵,無量無邊的如來,無論因果,我也都願意隨之而學,有那麼多那麼多如來,不僅僅要跟毗盧遮那、釋迦牟尼佛去學,我同時也要跟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那麼多的如來學,我們都要跟他們學,他們的發心,乃至他們最終的成就佛道,我都要學。絕對不能說只學一個。
有一位居士給我打電話說,告訴我三皈依:「皈依佛,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法,皈依《無量壽經》,皈依僧,皈依觀世音菩薩。」我問他「你說完了?」「說完了」我把電話放下,為什麼要這樣狹隘呢?佛法中有謗法一罪,如果說認為只有一種法是最好的,其他的法你去謗了,難道沒有罪麼?這個很可怕的。當然我們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但他常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的身邊就發生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非常正確的知見來看到這樣的事情。既不要與之鬧矛盾,又要自己心中有數,否則於他一樣了那是很痲煩的事。所以你看看普賢菩薩,他能夠常隨十方三世一切無量無邊的諸佛從因至果,他都要去學,可見會觀想的人學佛即學無量諸佛,學一切佛,當然我們願意哪位居士告訴我的能從阿彌陀佛開始來恭敬無量諸佛,但這個素質是令人懷疑的,學一佛即是學一切佛,因為空性,十方諸佛如來共同一法身,一法身即是法性身,既是空性。所以他們都是佛都是空行,學一佛也就是學十方三世一切無量諸佛,並且我普賢願意永遠隨學於諸佛如來,發這樣的大心。從不間斷,也不知疲厭,也不知厭煩,綿綿不絕,這樣的願力我們不學更待何時?當然很難很難了,能夠不知疲倦,能夠願意去選擇常隨佛學,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很偉大了。
下面的經文是:「複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會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再一次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及華嚴大會的大眾說,所謂恆順眾生,探討恆順眾生的問題,既是順就法界眾生善惡根性而引導他,根據他的因緣來因勢利導,因為九法界眾生有善有惡,聲聞緣覺,菩薩是善的,地獄惡鬼、畜生是惡的,所以他們有善有惡,惡來惡度,善來善度就是恆順,把眾生剛強,難度化解了,就是恆順。
順,在回向中屬第七回向,《華嚴經》將成佛的次第分成五十二位,第一個就是十信位,十行,十回向,十住,十地,等覺,緣覺,妙覺。十回向,屬於三賢位的菩薩,隨順眾生屬十回向中的第七回向。
因為眾生有五性;五種小乘根性:
第一是闡提性,沒有善根了。
第二不定性,浮在中間的,可善可惡,生聞性,緣覺性,而順的根本是順空有不二,恆順法性,而不是恆順眾生的惡法,自他不二,如上所學如「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的有法之中做空觀,觀自己空,觀自己是緣起的,沒有自性的,照見五蘊皆空,自然有就是空的。有就是空為什麼?不可以舍呢?完全可以捨去自己,完全可以把自己貢獻出來,供養給眾生,一定會從這裡可以改變空有不二,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撕身餵虎,割肉餵鷹,如果沒有感受到有就是空的話,是做不到這些的,也就是自他不二。順有既是順生死眾生,順空則能無有掛礙。順著生死眾生,我們說這是有的,但還要順空,因為有即是空,你必須要幫助眾生讓他改變那種存在的那種錯誤觀念。那才能真的割肉餵鷹,捨身餵虎。如此看來就不能偏空或者偏有,你如果偏有的話,你怎樣與他講都沒有用,他總是認為自己是實在的,事物如果真的是實在的話,你說了也沒有用。
但是偏空也是錯誤的,偏空什麼都是空了,打了自己一個耳光,自己跳起來了,「你為什麼打我?」是呀!你怎麼空不了了呢?你不能偏空。必須站在一個緣起中道的角度,所以不能偏空也不能偏有,若然偏空偏有,那是錯誤的,所以佛法要走中道,我們要想普賢菩薩學習。隨有九法界善惡眾生,大多數是違背法性的,只有聲聞,緣覺,可能對法性有一點認同,只有菩薩是認同法性的,如果海水一般能順而度化,所說的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微塵剎土,如大海水一般,所有各類眾生差別萬千,如所說的卵生,濕生,胎生,化生,據說卵生是想生的,濕生是和生的,胎生是情愛生的,化生的就很不清楚了。因為莊生夢蝶,莊子做夢,自己變成蝴蝶了,他想是自己變成一隻蝴蝶了,還是蝴蝶變成自己了呢?那是化身,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佛應該從空化生。
有的是由四大而生的。如人,地、水、風、火佛教中常說四大皆空,有人很奇怪,什麼酒、色、財、氣都上來了,是不是這四大錯了呢?地、水、火、風,地堅硬為性,指我們的骨骼;水流動為性,指我們的血液、尿液等,火,溫度,代表我們的體溫,火也是動,代表我們的呼吸,是由這四大組成的,如果把他誤解成其他,那是錯誤的。所以人是四大組成的,以及有情眾生基本如此,比如說豬、馬、牛、羊也應該如此。或有依空而住,夜摩天以上的天都是依空而住的,或有依卉木而住;依花依木而住,不如說花神、樹神、佛教不是學神的,但是相信有神。
生的類別,乃至威儀各有種種,有豎生的,有橫生的,人是豎生的,螃蟹就是橫著走,螃蟹過街橫行霸道,當然這是一種歇後語。相貌也各有美醜,有的美有的醜,各類生物的價值觀念也一樣,人長得再漂亮,痲雀飛過來還是嚇跑了,他不認為你很漂亮,他覺得你很危險,他覺得你絕對醜陋,所以美醜是因人而異的。
壽命有長有短《逍遙遊》寫到「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說蘑菇初一生出來,十五都看不到,他的生命很短暫,這是植物,也屬於法界。烏龜的壽命就比較長了,所以日本人喜歡龜,願意向龜一樣長壽,而中國人以為龜有別的一種意思。種類有貴有賤,動物也一樣,大熊貓就比較貴了,的確是這樣。所以他們的業力不同,名號各個不同,人就稱人,狗就稱狗。
我們的觀念也需要去改變一下,也許從老祖宗那接受下來的就管人叫狗的話,也許今天不叫我們狗的話,我們心裡頭很不是滋味,因為是一種符號,但是我們太執著這種符號了。性情有剛有柔,南方人性格鬥比較柔一點,脾氣也比較好一點;北方人的性格就差一點,比較暴躁,可能於他的地理、環境、氣候有直接的關係。當然也一定跟他的業力有關係。知見有邪有正,緣起性空,三法印這絕對是正法,象李HZ所說的佛法,真善忍,你看沒錯把,真善忍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要有內容啊!沒有內容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呀!有一首歌叫「想你想的心痛」,人們唱起來很陶醉,以為是愛情歌曲,其實他來源是在打痲將時總想摸一張牌,卻總是摸不來。就創造這首歌「想你想的心痛」。所以佛教發心很重要,佛教講發心啊!他的發心只為一張痲將牌,而唱的人就被誤導了。
今天也有人講「我是佛,我講的是佛法。」那能是麼?掛羊頭賣狗肉,佛已經給他定位了,不是佛法,不應該如此,所以我們要有智慧眼,要有擇法眼,不然你會認為非佛法也是佛法。因為你不懂,不懂就好辦了嗎!不懂,他想說什麼就是什麼了。比如月食,月食一旦出現了,中國人傳統的說法是月亮讓天狗吃了,天狗打不到,就把家狗打的直叫,這不是邪知邪見麼?但是他認為這樣做。月亮最後出來了,你看我是把狗打了,不然月亮就讓狗吃掉了。這完全是亂說八道,這種知見也有人信,確實有人信。娛樂有善有惡,佛法以法為樂,人則以五欲為樂,
當然有善有惡不一樣的。意行有定有散,一個人整天躲在那裡胡思亂想,他總問我:「我為什麼總有妄想啊?我為什麼有那麼多妄想啊!」我說「既是妄想,妄想真麼?他說「不真啊!」「不真就隨他去把……」他說「不行啊!還是有妄想。」這就比如說有一個饅頭,環境惡劣,饅頭招蒼蠅,然後一個,然後一個人把饅頭放哪,這蒼蠅飛來飛去,這個人到處趕蒼蠅,弄得筋疲力盡,另一個人問他「你在幹什麼?」那人說「我在趕蒼蠅,蒼蠅拚命的叮這個饅頭。」那人說:「哎!你把那個饅頭吃了不就沒事了嗎!」他這時候恍然大悟,把饅頭吃了,這個饅頭是什麼?就是我執啊!你把我執弄明白了,蒼蠅還會來叮你麼?那妄想還會是真的嗎?你配合他才有妄想,就像開車一樣,你踩著油門,你還抱怨這車為什麼跑啊?是你在踩油門,是你在配合啊!你若不配合它,它可能會跑嗎?你在給它充電加油,它一定會跑的。所以這個緣增加了,必定它要配合了。
威儀有動有靜,出家人喜歡靜了,也有人喜歡動的,在佛法的真諦中講「靜及動,動及靜。」在**大師的《悟不牽》裡就是這樣認為的。「靜就是動,動就是靜。」二者之間沒有區別,就想手心和手背一樣,那都是牽強的,那都不是事務的真相。衣服有優有劣,個人的財務多少或者福報的多少。衣服當然有好的有壞的,飲食有粗有細,在《維摩詰經》中講鳩摩羅自己也是說,天人的福報是不一樣的,天人福報不同,所導致他們的飲食顏色也是有差異的,同吃一種飯,顏色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福報不一樣,所以福報大的人,飯的顏色非常漂亮,精美;福報差一點的顏色就差。所以說飲食有粗有細。住在各處村莊、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是沒有腳的,如魚。二足、人。過去有個人給人定位,說「人是沒有毛,二足動物也。」沒有毛,身上沒有,兩足動物,於是一個人就搞了一個惡作劇,將一隻雞把毛拔光了,然後仍給你看,你看這是人麼?當然它不是人了,所以語言永遠都是蒼白的,怎麼樣呢?去感受。
今天我們說佛法僅僅作為工具,作為筏,作為船來用,是可以的,但你若真正的執著這個語言文字,那就不可以了。文以載道,語言文字只是說明道理的。四足動物,多是蜈蚣;有色、無色及天界,非想非非想就是無色,有想、無想,凡夫是有想,禪天是有想,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那天界就是如此等等天。不是普賢菩薩的眾生阿!拿一個眾生不是我們心中的眾生,與我們不是一體呢?所以通體大悲,想他又不是我,他與我另類,那你一定不會慈悲,你也不會願意去教化他,就像我們今天聞一點佛法,懂一點佛法,很捨不得,很吝嗇,不願意去告訴別人,這都是不可以的。當然發心很重要,如果那著佛法去換錢,那也是不應該提倡的,佛法絕對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這個價位決定不能如此。所以要恆順教化,因為智慧的清淨心盡虛空遍法界都常現出來的是法性,法性身生起清淨心,沒有掛礙,沒有任何掛礙。「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儘管如此卻又能夠恆順眾生,教化眾生,惡來惡度,善來善度。可見佛也是自心中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若能感受到這一點,往生應該是很容易了,不然總是執著去念佛,當然現在執著的人也不多,所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自己心中的佛是自己心中的眾生,自己心中的佛度自己心中的眾生,那這很正常,度的一定很自在,否則跑到外邊度了,那就痲煩了。所以說常隨佛學,就能恆順眾生,順著眾生的根基,善於轉化和誘導,這個他才願意。
下面的經文是:「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及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這幾句我覺得太漂亮了,《華嚴經》真的很偉大,這是證明菩薩隨法性的,隨順眾生的。像這樣的種種眾生,想以上所說的各式各樣的眾生;胎、卵、濕、化,九法界眾生有貴有賤千差萬別,所有所有的眾生都包括進去了,我普賢都會隨順而去改變他們,轉就是觀智,怎麼去轉變呢?用智慧去改變,指揮去轉,如果你把一個人強拉過來,他又回到原處去了,不買你的帳,但你可以用觀想用智慧去改變。這是可能的。又見一切眾生性相皆空,即有即空,雖然是眾生,如《金剛經》所說:「度無量眾生,卻無有一眾生得度者。」因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感受到那是眾生,他看著都是幻化的,而我們呢?看成是實在的,所以受傷了,所以我們有疲倦的感覺「哎呀!眾生真難度,你說了半天,對牛彈琴。」有這樣的感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修養不夠,人格魅力不足,要先考慮到自己缺什麼!如果從來不考慮自己應該負什麼責任,總是抱怨眾生那就錯了。
如此轉意觀智,有了觀智就能觀一切眾生性,想皆空,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雖然是空,不礙有,所以在有上感受空,在空上又能夠不礙有,如《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兩者之間沒有差異,你不能把他割裂開,如此就能夠悟得自他不二。
然後,如是種種行事供養眾生,就開始對眾生服務,什麼是菩薩,菩薩就是眾生的馬牛,給眾生服務的,應該如此,有人受了菩薩戒,他很驕傲,他說:「我現在受了菩薩戒,你現在三皈五戒我就要領導你!」這就很痲煩,你沒當過領導,別到這裡來當。我自己看見過這樣的事,因為他受了菩薩戒,他弄了內壇一定要搶在前面,引起眾生的不愉快。看著他不順眼,他還理直氣壯的往那兒一站,其實菩薩是給眾生機會的,讓眾生在前邊,他願意在前邊就讓給他,才稱菩薩,否則你先跑在前面,引起眾生的反感,那是假菩薩,種種承事中供養眾生。就是承事供養自己。一定要清楚佛教,就是在利他中完成自理,因為自他不二。
我原來也有一種誤會,想我幫助別人其實我自己占了便宜,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同體,幫助別人就是在幫自己,這樣的想法才能理直氣壯得去幫別人,不然總是占便宜的想法,想我幫你我自己占了便宜,還是一種知見上的錯誤。如《梵王經》中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眾生皆是父母。」所以我要承事供養他們。我要對他們好,因為他們是我父母,這是一種轉變觀念,否則他與你什麼關係?都沒有,那你願意幫他們嗎?你不願意幫,現在父母養子女心甘情願的還債,一句怨言都沒有,不但沒怨言,甚至把命搭進去他都願意,這就是欠債還錢麼!與你沒有關係的眾生,就要如《梵王經菩薩戒本》講觀想,觀想他與你有關係,有關係你就願意做了,沒有關係你怎麼會願意做?二佛法中師長就是你的法身父母,所以自己的師傅就是法身父母,他能夠為你剃度,教你做人修行,修養,教你佛法的知見。更應該要尊敬供養,至少要孝敬,要孝順,這是應該的。至於阿羅漢乃至如來都是出世的聖人。阿羅漢,乃至如來,佛。辟支佛、菩薩都是出世的聖人。是世間的福田,怎麼能夠不承事供養呢?這些都是出世的聖人,我們更應該去供養,所以一定要清楚供養一定要轉變觀念,發露內心的去供養,所謂「等無有異」即從法身而說,不生分別既是平等供養,諸法無生而說的,不生分別,因為無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一個實在的生,緣生不是生,他生不生,和合生不生,無因生不生,那麼就是無生。及平等供養,
於是既能於諸病苦為做良醫,我覺得也是《華嚴經》中最傑出的幾句話了,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好在病苦時,你應該做最好的醫生。正應該去幫助他,恆順眾生,如果在別人需要時你跑掉了,就稱不上濟世救人,不應該是這樣的。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他迷失方向了,你應該給他指出一條正路,是對的,你不會看著他掉坑裡而幸災樂禍。有這樣的人那是不對的,於暗夜中為做光明,在他迷失方向,在黑暗中摸索在徘徊,這時你一定要給他舉一個火把或一盞燈,告訴他,讓他有一個依靠,佛法就是這樣,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華嚴經》講有一個窮人的比喻,說一個富有的人家的孩子,從小就離家出走了。父母到處找他,很多年之後找到他回來了,對他說「這家是你的……」他不相信,因為他窮慣了,於是讓他在這幹活,給他工錢,與他搞好關係,一點點的讓他去管帳,在一點點得告訴他,其實這些家產都是你的。這就是令得伏藏,這些東西都是你的,還有夜明珠。一個貧窮的人,父母去世前在他衣服里縫了一個夜明珠,價值連城,他自己不知道,每天去討飯,有一天一個人告訴他,他的衣服里有個摩尼寶珠,你為什麼要討飯吃呢?佛就是這樣的,告訴你,你本來就有無價之寶,你若今天討飯是不應該的。
菩薩能夠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所以他才是菩薩,普賢就是這樣做的,那我們怎麼辦?不學普賢菩薩就不能成佛。
下面的經文是:「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這是太偉大了,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我們來隨順眾生和供養諸佛分別開來。我們供養諸佛後,掉頭可能去與眾生吵架,這與佛法絕對不相應,佛告訴你,你若是對眾生好就是對我好,供養了他們就等於供養了我。不像李HZ所說「你就信我吧!你信別人不行了,這很痲煩。」
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如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中不能成無上正覺。
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菩薩能如意隨順眾生,則尊重眾生,就是尊重供養諸佛如來。你若能讓眾生高興,就是讓諸佛而來高興,就是供養諸佛如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我們看是有很深界限的,很難打破,現在我們一定要打破這個界限。如果對於眾生能夠尊重承事,為眾生服務。做眾生馬牛,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就是孝敬服務於如來。否則,你是佛子,只有其名無其實,無有是處,可見如能使眾生生起歡喜心,就是是一切諸佛如來也生起歡喜心。
有人拜完佛,扭過頭與眾生急了,吵起來,打架嗔恨。我告訴你,你可以得罪佛都不能得罪眾生,當然我們是不會去得罪佛的。為什麼?佛絕對慈悲心,絕對不會懲罰任何一個眾生。但如果你去得罪眾生,他會報復你,而佛不會。所以千萬要與眾生搞好關係,與眾生搞好關係,就等於與如來搞好關係,則一切如來歡喜,「真是我的佛子。」如果你沒有做過,佛陀會感覺你與我不相應。因為諸佛如來得真如入不二法門,深契得不二法門,空空相應,眾生空,自己也。所以與眾生能夠一體,如此即能人溺己溺,眾生掉到河裡了,就等於自己掉到河裡一樣,也一定要去救他,不救他就不能夠是同體。
於是就眾生是一體,救別人就是救自己。沒有一點點占了便宜的感覺,為什麼不救,不救說明你慈悲心還沒有,你沒有慈悲心,你怎麼成佛?於是就能發起大悲,同時因為大悲的緣故,而生起覺悟之心,發起菩提心了。因為能生起覺悟之心,於是就能成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能夠成佛了。因為你覺悟了,佛譯為覺悟,覺者,他覺悟了,他明白了,明白了事物的真相,相是空相,發性是空性,所以也才能自在,他不去執著而我們執著慣了,讓你放下,你也放不下。只是眾生份上,生佛隔絕,太遙遠了,需要轉換觀念,才可以打成一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處要熟,熟處要生,對於五欲六塵我們太熟了,我們要生,對於佛的境界,對於法性我們生了。所以我們要熟起來。正是因為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二者之間的距離慢慢的拉近。
隨好的是相應和相契,那你也成佛了,只是你現在終於找到方向了,這就很可貴。需要轉換觀念,才可能打成一片,正是因為如此,就如同曠野,沙漠之中,沙漠中有一個大樹王,大樹非常大,即使人在生死旅途中,雖無善根,卻有大樹王之根,伏藏於內,這是法性,眾生與佛同法性,「根若得水澆灌」,只要有人去澆灌你,你去轉變觀念,便可枝繁葉茂,花果滿枝,大樹里馬上長滿了花果,大樹王之根即是法性,樹枝比喻智慧,樹葉比喻入定,花比喻菩薩行因。
因行之際,所做的一切努力度眾生,幫助所有眾生離苦得樂,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是花。果比喻菩提妙果,眾生在生死曠野得輪迴中,菩提樹王也是同樣的道理,菩提比作樹王,即能以一切眾生而為樹根,沒有這個根不行,眾生是我們的根,我們學佛要靠眾生,你若不靠眾生,你永遠成不了佛。這裡面有說法。
而為樹根,也就是法性。因為你在眾生身上,你去透視法性的,諸佛菩薩就是樹根生出的華果。有眾生,他是根,所以諸佛菩薩是花果,用大悲水來澆灌樹根,即是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華果,絕對能成就。為什麼這樣說?如果諸菩薩用大悲水饒益眾生,即澆灌樹根,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得花果。就是自利,所以佛教講的自利利他,先是利他,菩薩先利他後利自己,自己沒有成佛還要幫助別人,這真是大公無私。
通過以上,總而言之,所以要說菩提屬於眾生,如果沒有眾生的話,所欲的菩薩終究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果沒有眾生,所有的菩薩終究不能成就佛果。所以說菩提屬於眾生,眾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度眾生,才能成佛。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話說得非常非常的透徹,學佛就一定要和眾生搞好關係,這種搞好關係不是相互利用,是大悲心,是菩提心。沒有大悲心,沒有菩提心就終究也不能成佛,菩薩也是假菩薩,還是因為理解到這一點,我們才會理解「與諸病苦,為做良醫。」一定要幫他,不幫他怎麼行呢?不幫是不可以的,別人正在有病,你一定要做一個很好的醫生。「於失道者,示其正路。」走迷了路,一定要拉人回來,「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找不到路了,你要告訴他,「於貧窮者,令得伏藏。」你告訴他,他自己就有無價的摩尼寶珠,不會這樣貧窮,每個人都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