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 別業妄見 第四  


慧律法師

文殊講堂

講題:同分妄見•別業妄見

日期:2009.5.15-2009.5.23

片數:共5片(本片為第4片)DVD

從今天起,要用《楞嚴經講義》和《義貫》,因為後面要講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表解》、《講義》、《義貫》都帶來。有人說那很重!表示你業障很重,這經典哪怕重?對不對?以前都很千辛萬苦,帶得稍微重一點沒關係,開智慧比較重要!

[申三結見見即釋離迷悶(分二)]

[酉初令取上義轉釋]

[二令對目前會釋今初]

經文[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先解釋一遍:覺所覺眚,第一個[覺]叫做真覺,真覺覺悟到所覺,這個[所覺]就是能緣和所緣,也就是見相二分,[能覺]就是能、所,能見的見分和所見的相分,也就是能緣和所緣;這個[眚]就是眼睛有毛病。整句的意思:覺所覺眚,說:當正覺、真心之覺,覺悟到了能覺和所覺;這個毛病知道——能所不斷、無明不斷、煩惱不斷的時候,那么,覺非眚中。第一個[覺]是真體之覺,我們真心、真體之覺,非眚,就沒有毛病了,沒有無始的見病。覺非眚中,就是真體之覺,是絕對不是見病之中,也就是說:真正的覺,是沒有毛病的。此實見見,[此]是指上面兩句。實見見就是如同前面所講的見見非見。前面所講的:當真見見到了妄見的時候,真見就絕對不是妄見,這一句的道理是一樣的。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沒有能所,原是一顆真心,絕對的一真法界,平等的心性,哪裡還有六根的見精呢?

[覺]是指鼻、舌、身;[聞]是指耳;[知]是指意;[見]是指眼。那么,見聞覺知,它這裡排列是覺、聞、知、見,就是見、聞、覺、知,就等同六根的六精。再把這個義理貫串起來,前面四個字,覺所覺眚就是[覺緣],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結歸。覺非眚中就是[非眚],也就是前面我們那一段所講的:[覺緣非眚]的意思。現在師父把它貫串起來,說:當真覺覺悟到了能覺、所覺,覺悟到了見相二分原是一體的這個問題的時候,真體之覺悟,就絕對不會墮落見病當中。這個如同前面所講的見見非見,當真見見到了妄見的時候,真見就絕對不會落入妄見的義理是一樣的。原來、本來是一真法界,平等不二,沒有能所,本來是一精明,本來是一體的,云何變成了見、聞、覺、知六和合呢?元是一精明,純一真心,平等不二,哪裡還有六根的分別呢?六根的意識心作用的見精呢?

[上來別業中種種發揮,結歸覺緣非眚一句],[覺緣]就是前面四個字:覺所覺眚,所以,這個[所覺]兩個字就是等於[緣]字,[緣]就是等同能緣跟所緣。所以,結歸[覺緣非眚],[非眚]就是覺非眚中。所以,這八個字就是等於[覺緣非眚]的意思,我們說:覺所覺眚,覺非眚中,就如同前面四個字[覺緣非眚]一樣的道理,等於一句。

[正轉釋見見非見之迷悶也。首句即上覺緣(見相二分)二字];第一個是真覺,第二個[緣]字就是見相二分,兩個字覺緣。[二句即上非眚二字。一、三覺字是真體,所覺即能緣所緣]見相二分,見相二分[由無明]妄見[所熏,知見妄發(見分),發妄不息],簡單講:佛就是有一顆圓滿健康的心靈、佛性,而我們每一個眾生,不是重病就是輕病,要不就少病,我們的心沒有一個不病,我們的心靈都卡住了一層無明,粗細、輕重而已。所以,發妄不息,看什麼統統執著,看什麼都不順眼,一天到晚就是堅持著自己的看法和已見,所以,發妄不息,從來沒有停止過。

[勞見發塵(相分)],當我們發妄不息的時候,就勞見發塵,種種的相就誤認為是實在了。[悉皆如眚],病就出來了。[真覺未覺時,常墮眚中,一覺所覺是眚],[眚]就是無明病,[則此真覺,即已離眚,非墮眚中矣!此牒前本覺明心,覺緣非眚],本妙、本覺、本明之心覺悟的時候,那么,見相二分的毛病就沒有了,所以,覺緣非眚。[及前能見眚者],能見眚的,[終無見咎],就像一個人落入了水中喊救命,當他離開水,看到水的時候,已經得救了。以及前面能夠見到眚病的時候,終究是沒有見病的過失。

[又見眚非病之義,亦如圓覺所云:‘知幻即離\’是也]。離幻即覺。而我們這個重點,這個[幻]字,這是徹底的空,是幻。舉個例子,當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講到這一句的時候,我們會慢慢的在腦筋裡面去分析一件事情。譬如《楞伽經》講:碎為微塵觀,也就是把任何的相碎為微塵,我們如是觀察。問題來了:那個微塵是實在的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電子、質子、分子,在佛經裡面叫做顆粒微塵、叫作塵相。現在問題就是:塵有沒有實性?如果說塵有實性,就違背佛經的意思,因為萬法空無自性。所以,問題出在這個地方,小乘認為四大的顆粒微塵,把它分析到最後,那個就是最極微的塵相,是構成整個宇宙的元素,就是由這個顆粒微塵、最極微的塵相,構成地水火風、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星辰,這個是小乘所承認的。

但是,佛陀就問了:你所謂的極微,非常微細的顆粒微塵,它有方分否?佛在經典裡面,方分就是說有沒有體積?用我們現在的名詞就是說:你認為整個宇宙的最微細的顆粒微塵,這個顆粒微塵有沒有體積?如果有,不能講叫做極微,因為還可以切割;如果沒有,沒有的東西,怎么可以合成有?所以,佛陀問:如果一個顆粒微塵,切割、分析到最後可以入空,那么反過來講,集多少的虛空可以變成一個顆粒微塵?佛陀說:這根本就不可能!我們知道,集虛空怎么會變成色相?所以,了解色相是徹底的空、徹底的無自性,連那個顆粒微塵的自性,都不可以逗留在觀念裡面。

我們了解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你能了解,一朵花、一棵樹、一座山,這個你能理解。但是,當它到顆粒微塵的時候,如果你執著,那個是有實性的東西,就違佛的教誡,就不是佛的意思。佛說:一個顆粒微塵的塵相,仍然是幻,它仍然是空無自性。所以,不能說:我一直分析,分析到最後有空的出現。佛陀說:如果我們用切割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把一朵花、或者是一個桌子、椅子,分析到最後,變成顆粒微塵,你認為從顆粒微塵,用最高科技再切割、分析下去,可以入空。那佛陀就問你說:集合多少的虛空,可以變成一個顆粒微塵的有相、塵相?世尊說:大家都知道,集空不可能變塵,應當了解:塵是空無實性、究竟空,色即是空,就是這個道理,無一法不空,還不能卡在一個實在的顆粒微塵、有實體性。知道嗎?

怎么都沒反應?發生什麼事?這樣聽得來嗎?嗯,這樣聽得來;其實是因為師父在問了,不點頭也不行了。好了!那就沒辦法,你就慢慢慢慢的薰習,佛法本身就是很辛苦,有一點難處。沒有關係,大小乘的分水嶺就是這樣,小乘它承認有一個顆粒微塵的塵相;大乘,連這個塵相都沒有實性,當全就是空,空到底,沒有一法不空。好!那你這樣理解,就知道大乘佛法的究竟之處,換句話說:那個顆粒微塵也不可得,地水火風其實就是本性,究竟的空。

底下,[此實見見:此字即指上二句,實即見見非見之義。比顯雲:真覺覺於所覺是眚時],真覺覺於所覺是眚的時候,真覺覺悟到這個所覺有毛病的時候,[真覺不墮於眚中(此上二句義)];佛陀看:每一個眾生都卡在無明病裡面,所以,佛就無病。世尊是心靈究竟圓滿解脫的聖者,佛陀的心靈是沒有病的;我們一切眾生,不是重病就是小病,不是輕病就是少病;還有一種就是沒有救藥的病,是什麼都執著、什麼都計較,沒有一天活快樂的日子,沒有!

[即前真見,見於見精帶妄時]候,就是前面的真見,見到見精帶妄,見精帶有少分的妄。諸位,見精不帶妄叫做見性;見精帶妄的時候,不純的真心,叫做見精。所以,只要稱見精,看你是稱在什麼時候的角度、時空,不一樣。[真見非墮於見精妄中],真見就是真心、本體,每一個人的清淨佛性,絕對不會墮於帶有妄的見精當中。[彼此意義相類。云何]底[下]是[責怪之辭,見性即是寂常心性],叫做絕對空,空到徹底。

[所應取為本修因者],所以,下手處就必須是不生不滅,一等是學,直須無學,無學就是沒有來去、生滅、增減。[云何復將此妙覺明性,名為覺、聞、知、見]來化作生滅的意識心呢?[何異將連城之璧],價值連城之[璧],就是美玉。[喚作碔砆],碔砆就是像玉一般的美石,可惜它是石頭,類似玉,它不是真玉。[豈不誤哉]?把這個象玉一般的美石,誤認為是璧,就是美玉,那個就是壞了、不正見了!我們把意識心當作是本性的不生滅心,那就壞了!豈不誤哉?[覺、聞、知、見,即是六精,體同用異]。體性是一樣的,它的用是有差別的。

[元以一精明,分作六和合]。一精明就是純粹的本性,分成六根在作用。它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眼離不開明暗、色空的範疇;耳朵離不開動、靜的範疇。眼睛,所有的明暗,還有色空這些相,其實在心性裡面化作一念的生滅。換句話說:我們眼睛這個見性被明暗、色空所拘縛住,沒有辦法超脫這個範疇;但是,總歸就是化作內在意識心的一念生滅心,這一念生滅心顯現在心性當中,就變成了執著、妄想和顛倒。所以,元以一精明,其實是同一個本性,分作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變成六根,就是六和合。

[覺知二字,各具二精,即帶妄之見精也。眾生既不可執妄為真,亦不可將真作妄,如祗認見、聞、覺、知為心,則被所覆],因為這個是妄心,也就是眼見一切色、耳聞一切聲、鼻嗅一切香、舌嘗一切味,就一直化作一念的意識心,一直執著,那就完全是妄心的作用,就被捆住了。則真心被覆蓋住,[即不見精明本體矣]。雖然是六根,其實是一個心在作用,而看你是用生滅的意識心,還是用不生不滅的真心。[須知真心雖不離見、聞、覺、知,本不屬見、聞、覺、知],真心就像虛空,虛空不屬於相,不壞相,可是不離相。須知真心雖不離見、聞、覺、知,但真心本不屬於見、聞、覺、知。[方有超脫之一日也]。

如果真心是六根的話,那看什麼都執著什麼,真心永遠沒有辦法超越。所以,體非群相,虛空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真心不是六根;但是,不壞六根怎么發揮。你怎么發揮,它都是生滅,但是,當下即空,就是不生不滅。所以,大悟的人清淨自性,由六根來顯現種種的作用;而凡夫卻在六根當中完全束縛,根是造生死的根本,六根也是解脫生死的根本。所以,你只要見一切明暗、色空,知道那是幻,不被迷惑,如如不動,這樣子,歇即是菩提,佛性就顯,而且要真受益。[初令取上義轉釋竟]。

[酉二令對目前會釋]

經文[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

是故你今就是阿難,見我就是見到佛,以及汝阿難。說:你今天看到了佛,以及阿難你本身,並諸世間,一切的世間,日月星辰、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等等,還有一切眾生相,十類的眾生,這個問題出在哪裡?皆即見眚,見眚就是見病所成,因為沒有智慧,不是透過真心在看事情,是透過妄心在看事情,所以,看什麼統統變成心靈的壓力、負擔。非見眚者,[非]就是不是象佛菩薩的能力,能見到赤眚之見者。非見眚者就是:非如佛菩薩,能見到赤眚之見。諸佛菩薩是能見眚,我們是被眚所束縛,眾生被見病所束縛,而佛菩薩是非見眚者,就是非如佛菩薩有能力,能夠看到眼睛有毛病、無明的見病,這是諸佛菩薩能見眚者。

再講一遍:是故你今天見佛,以及阿難你本人,並諸世間,以及一切眾生相,十類的眾生,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呢?認為他有其自性,有其自性就著以為實,認為一切相是實在的相;事實上,實相是非相,對不對?空相才是實相。可是,他不是,他認為那個就是實相,看花,就著花,不曉得花是顆粒微塵構成的,不知道!皆見眚,都是見病所造成的,非如佛菩薩能見到赤眚之見,因為諸佛菩薩是能見眚者。

[此對境會釋,真妄二見],真心和妄心。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見我即觀佛相好,及汝即阿難自身。世間指虛空、山、河、大地。十類眾生]:一切眾生相,[於十二類中,除無色、無想];因為它沒有形相,[此舉聖、凡、依、正],統統包括在內。[此二見眚,字同義異],字是相同,可是,它的義理是不同。[上謂見有眚,下謂能見眚]。見有眚就是知見出問題、出毛病;能見眚:能見到眼睛有毛病、能見到知見有毛病,那么,知見就沒有毛病了。所以,見有眚就是見病出狀況;能見眚是能見到知見出狀況,當然知見就沒有狀況、沒有病。

[若自惑未除,縱觀如來勝相,猶是見帶眚病]。這一句太太重要,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這一句非常重要呢?這個是修學佛道的人,必須要認清楚的真相,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念佛的人常講說:見佛、見相、見光、見蓮花、聞香;或者是說高僧大德往生以後,死了造的種種的相,譬如說他的骨頭像觀世音、在虛空當中產生蓮花;有哪個高僧死了以後,站在那裡看、照相,喔!蓮花;還有台灣的八七水災,觀世音菩薩站在龍的上面,我告訴你:這些統統是照相館出的問題,你今天所有的感應的相片,99%張都是造假的!我不是說佛菩薩沒有感應,我也不是說佛菩薩沒有聖跡,不是這個意思;佛菩薩法身常住,我們早就知道,他時時刻刻會示現有緣的眾生;但是我們現在的人,見到這些感應,幾乎接近瘋狂,很難去把他扭轉,說:佛法它是心法,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叫你要用真心看待這一件事情,不是說佛菩薩沒有感應。

有一個道場,這些比丘尼在誦《藥師經》、拜藥師懺,我也是剛好有因緣到那個道場;突然大家都很熱鬧,熱鬧什麼?因為那個蠟燭有燒出類似白白的鐵,像鉛的那一種。兩邊的蠟燭都有燒出那個,因為燃燒以後,燒出那一種鉛,白白的、硬硬的,那裡面大家都興奮的不得了,說:佛菩薩感應、藥師佛感應!我們如果見本性的人,了解這種情形。好!她們要拿來給我看,我說:這個不重要。這些法師不是很高興,因為我沒有隨喜。後來我要走的時候告訴她們,說:我離開的時候,你把那個還沒有點的蠟燭切開來,那裡面一定有問題,這個實在不是佛法!我走了以後,她們把那個切開來,裡面有一條鉛線,後來人家打電話給我。

我就告訴你:學佛的弟子,應當有佛的正知正見、正念、正覺、正受、正定、正精進。這個是佛一直在教導我們的;奈何末法的眾生,經教太難,心性難悟,所以,就用一些相的東西,看起來像善巧方便,但是,會誤導眾生。再來,我到中部的時候,有一個居士拿一個相片,說:這一張現在中部正流行,西方三聖顯靈啊!哇!這個西方三聖就像我們那個畫像一樣,然後就是用光零零亂亂的,就是說光弄出來的時候,那相片完全沒有規則,看起來就是內心覺得很煩躁、很悶,而且也沒有規則性。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我見到的佛光不是這樣子;那相片很零亂,我用一個比喻你們觀想看看:就像我們在慶典的時候放煙火,你觀想得出來嗎?那個相片全部都是煙火一樣,然後,後面隱隱約約可以看到西方三聖。

他這張相片,要去洗一萬張跟人家結緣,我說:且慢!這個洗了,你有罪啊!他說:師父,這張相片這么感應,佛菩薩現前,我去洗一萬張跟人家結緣,這樣有罪?我說:你有罪!這一張是造假的!別人講的話他還不聽,我講,還算有一點分量,他說:喔,師父!您是當今的大德,您說了算,我聽您的!趕快把它壓下來,要不然他要洗一萬張跟人家結緣,那慘了!我說:你的用心是給人家信心。他說:對啊!我說:這個信心裏面含有迷信、造假,而且壞佛的正見!我告訴你,如果佛教不是人生宇宙的絕對的真理,為什麼叫做宗教是理智的延續,不是感情作用?如果說正統的佛教只用這幾張相片,還有人云亦云,這樣一直傳達,佛教能夠撐多久?

今天感應的時候有信心,那明天沒感應了呢?大家為了面子就會製造感應。你懂嗎?大家為了面子就會製造感應,晚上隨便夢一點佛菩薩、相片,他就一直誇大其辭,這個就很慘!還看到八七水災,觀世音菩薩還騎龍,那個龍還看得那么清楚。世間我都沒看過龍,觀世間菩薩還讓你用照相機照得那么清楚?餵!觀世音菩薩是站在虛空呢,站在虛空,你由下面照上去,怎么可以看得到他全身?你騙誰呀?怎么可能?

有一個高僧往生了,拿了一張現出蓮花的給我看,說:師父!這個某某老和尚往生了,照出來,在虛空當中現蓮花!我一看,那個蓮花怎么會在下面?蓮花現在虛空,照相機照上去,從底下照上去,它是一個形狀,看到底部而已啊;他那么厲害,照相機就像從上面照下來,可以看到整朵立體的蓮花?這樣一個角度都分不清楚?蓮花如果現在虛空,你從底下照上去,是照到底部啊!我說:這個難不成是坐飛機去拍的?這么簡單的道理都想不通?被那個相片耍得團團轉。沒有辦法,眾生又很喜歡這個。說幾個感應的故事,當然很振奮人心,年歲大的人,像師媽那種的八、九十的,看到這個:我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有種種的感應,有種種的聖跡,這個當然是好事,給一個信心。

正信的佛教是這樣嗎?這是究竟佛義嗎?這不是究竟佛義啊!所以,你用相來度眾生,那個只是暫時的,給一點信心、一點依靠;但是,如果要用這個,來入佛的究竟的實相,那沒有辦法,永遠沒有辦法!要用本性、真心。我們一個學佛的人、一個佛弟子,應該用什麼態度來看待種種的感應呢?諸位!感應不是壞事,記得!不誇大其辭、不炫耀也不執著,了解,很好,有佛菩薩,這是給我們信心,很好,僅止於此。記得!經教要通,心性要明,煩惱要斷,這個才是根本!所以,要弄清楚。凡是文殊講堂教出來的佛弟子,應當很理性、應當很有智慧、應當入佛的正見,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就是相、就是虛妄,佛法在追求生命的究竟義,不是在緣起緣滅的這一些種種的感應作文章。我已經一再重複強調:感應不是壞事,但是,過分的強調,佛教變成非理性的行為。

有一個比丘來到這,他第一句話說:請問慧律法師,你開悟嗎?我說:我從來不迷,不需要加一個悟,那個是頭上安頭。我說:法師!你修什麼行?他說:我修念佛。我說:你修念佛做什麼?他說:我修念佛,就求生極樂世界。我說: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那么,基督教念上帝、念耶穌基督、念耶和華,往生天堂;佛弟子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天主教、基督教人家信仰上帝,求生天堂。法師!你能說說看,求生天堂跟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有什麼不同?同樣是求!來,法師,既然你修了二十幾年,你試說說看,不同點在哪裡?他說不上來,就一直愣在那邊,一句都回答不出來。我跟法師說:那我們不是跟外道一樣嗎?你這樣拜佛、信佛,卻不知道他的淨土的思想、那你這樣跟求生天堂的外道不都一樣嗎?你一點都回答不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極樂世界是心性的東西;外道是二元對立的東西,這個就是大問題!今天你求生天堂,那是屬於立一個主、一個能、一個所,所以,你有來有去,到那個地方。極樂世界,歇即是菩提,即心就是淨土,你一定要了解,信、願、行不離清淨自性,回歸當下,這個才是真正淨土的思想;全性即修,全修即性,平等不二,這個才是淨土的思想。

我告訴諸位:佛法不是拚命修就能成就的,沒有善知識的指引,即使你拼到死,也不知道方向;沒有善知識的指引,你根本就不知道佛法的偉大、究竟義在哪裡,你沒有辦法分辨,不是明眼人。底下,若自惑未除,縱觀如來勝相,勝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猶是見帶眚病。[古德雲:眼中猶有翳,空里見花紅]。眼中如果還有眼睛病的時候、眼病的時候,你就會在虛空當中見到空中有紅花,花紅。[非能見眚者之真見]。佛菩薩就是能見眚者。[上判是妄非真]。這是妄心,非真心。

[彼見真精],彼見就是能見眚之見,就是佛菩薩的真見,彼見。佛菩薩能見眚之真見,[真]就是離妄;[精]就是純一無雜。能見眚之見,佛菩薩的真見,是離妄的真心,純一無雜的。[性非眚者],其性不變,[非]就是不墮落於眚妄之中,既非是眚,[故不名見]。因為沒有能見、所見,這個[見]包括見、聞、覺、知,這個不能誤會只有見性,這個見加[聞、覺、知],包括六根。再解釋一遍: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諸佛菩薩能見眚之見,彼諸佛菩薩之真見離妄、純一精純,其性不變,絕對不墮落於眚妄之中。既非是眚,故不名見、聞、覺、知之見,是真見,不是妄見。

[彼見即能見眚之見。已離於妄曰真;純一無雜曰精。性非眚者;其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能為見相所依,不為見相所變,其性不墮於眚妄之中,故曰:‘非眚\’。既非是眚,故不應名見。此後二句,判真非妄,即上覺非眚中],[覺]就是本覺,本覺非眚中。真心之覺,連一都沒有,名相也不可得,哪裡有六精、六和合呢?[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一切眾生,不達所見身界]是絕對性一真法界,[皆自心別業之妄影,本來無實],諸法無實就是諸法空無自性,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盡包括在內,本來就無實,空無一物。[所以凡夫深生取著,二乘深生厭離,皆非解脫之道。若知惑業所現,妄體本空,不生執著,無可厭離,則終日對境,終日不被境轉矣!初例明別業竟]。

[未二例明同分(分三)]

[申初舉能例法退同合別]

[二就所例法進同契約]

[三結離見即覺教取證今初]

底下是比例同分妄見。

經文[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

這一句話什麼意思?那一些眾生看到的種種的災象,就等同你一個人,意思就是:你這一個人,把他擴大就變成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宇宙,就是這個意思。或者是把這個宇宙變成一國的災難;把這一國的災難,變成就是阿難你本身這個人;把這個人再濃縮變成眚病,眼睛出問題。所以,它這個有進,見眚,眼睛出毛病的紅熱病——阿難一個人——再擴大一個國家的災象——再來就是十方依正,一直擴大,也可以一直縮小,退回來。

[此例明同分]妄見,[文具能、所二例。若對例閻浮提等,此為能例];這個是能例。[若對例別業妄見,此為所例]。譬如說做父親的人能生小孩,他是爸爸;如果被祖父所生的話,他就是被生,爸爸生人是能生;可是,被祖父所生,他就是被所生。所以,同樣一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變成所生、能生。

有一個年歲很大的老人,自已知道來日不多,頭髮全部都掉光了,很感嘆。旁邊一個人就安慰他,說:老伯伯,你八、九十了,你這一輩子有沒有讓你安慰的地方,來完成你的願望?這樣你死的話才會瞑目。他說:只有一個願望,我這一輩子潦倒,但是,還有一個願望算是完成。哪個願望?他說:我小時候,我爺爺抓著我的頭髮,一直撞牆傷害我。然後那時候,我就發一個願:這個頭髮把它掉光了多好?現在八、九十了,一根都沒有!這一輩子,就完成這個願望,頭上都沒有毛,統統掉光。當然這是講一下笑話啦!

[問:前雲舉國同見災象,易知其為同分,彼國眾生不見],另外一個國卻不見災象。[易知其為妄見],可見是:同一個虛空,兩個國,有的見災象,有的不見。[既有兩重易知,即可例下十方依、正,而更取例於別業者,何也?答:前見災象文中,元缺詳示妄因],[元]就是本來,沒有講到妄因。[故必取例別業之妄],由別業之妄推廣,變成同分之妄。[令知同彼眚影,一例虛妄,則妄因成,方可以為能例之法],這個意思就是:別業之妄為能例,災象因為缺詳示妄因,為所例。[不得不退例別業也]。為了要找出妄因來說明,所以,只好退回來這個別業,因為別業知道是妄,那么,同分妄見就以這個別業的妄來作為妄因、來推論。[故呼當機而告之曰:如彼一國眾生,同分妄見,所見種種災象,例彼目眚,別業妄見之一人。若約三番,分屬進退合明,此乃第二番退以合明,退一國同分所見災象之妄,例彼一人見眚影之別業]。

經文[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

先解釋一下:一病目人,病目的人,這個眼睛生病,有赤紅病、紅病的人,就等同那一個國家。彼見圓影,那個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五重的圓影,是眚妄所生。現在也是依此類推,擴大範圍,這大家共業所感,看到的種種不祥,同樣是見業之中,就是無始見病所起的問題,瘴惡所起。所以,有福報的人,看到正報、依報都是吉祥,願晝吉祥、夜吉祥,統統希望是吉祥。有福報的人,他就是不管走到哪裡,因為他沒有這個惡因,走到哪裡統統沒有災難。

飛機要失事,有的人儘速的要去趕飛機;有的人臨時有事情,飛機趕不上,他是有福報,結果一百多個統統死了,而這個沒有趕上飛機的人,卻是活著,所以,這個很難講!你知道嗎?業如影隨形,諸位!你一定要記住這一句話:業如影隨形,能深世海,能障聖道,能敵須彌,這個業是很可怕的,業就是平常你身口意的造作。所以,為什麼我們一個學佛的人,要堅持身口意清淨,是一句惡口都不能!就象我們把錢存在銀行,造一句惡口,就像把錢領出來一點點,身、口、意,每一天造了一點點,或者造了重大的惡,就等於領十萬出來;殺人、放火就等於領一百萬,身、口、意領了三百萬,銀行就沒錢了!再造得更多,放火燒死二十個人,這銀行就會領光光了,還要負債累累!為什麼?欠命債啊!

這個世間很難講,你看起來很吃虧,我告訴你:福報它是跟著人的,你現在看起來很吃虧的人,不一定吃虧喔,這個事你裝作不知道,他欺負我,沒關係!很奇怪!吃虧的人,福報就會慢慢來,那個每天都想要傷害人家的人,福報就用盡了!天欺人欺,因果不欺,天會欺負你、地會欺負你,這個因果不會欺負你的;眾生會欺負你,這個因果它不會欺負你的。所以,忍辱的人,他一定有多福,你每天說他壞話,剛好增加他的福報;你每天批評他,那你的心或者嘴巴惡毒,你種的惡因,他剛好種善因,你的錢跑到他那邊去!

罵人的最愚痴,攻擊、傷害人家,錢跑到人家的身上去,人家有做功德,那你呢?負債!所以,不可以發噁心、不可以惡口,身、口、意都要清淨,這樣子一點點都不可以讓它流露,因為我們是有漏眾生,我們現在變成無漏,銀行的錢具足。你這銀行錢做什麼?要準備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今天造口業領一點,明天又去造口業領一點,等到要去美國了,旅費不足!我們現在一直造業,一直造業,臨命終的時候,信、願、行都不具足,福報都不具足。所以,造惡的人笨,把錢往別人的身上一直推、一直給人家;聰明的人,沉默寡言,受委屈無諍、不辯駁。講到這個地方就勉勵大家。

在這裡還必須要更強調一點,同分妄見跟別業妄見,現在講共業跟別業,這個有重疊性、有時空性,這個宇宙是交叉性的,為了讓你更清楚的了解,你現在要注意聽師父在分析一件事情,譬如說你這個色身,請問你這個色身(你自已),是同分妄見還是別業妄見?是別業妄見,對不對?好!我們再擴大,一個家庭如果有五個人,在一個家庭,你是其中的一份子,這個就是怎么樣?同分妄見,這個時候,你是家庭的一份子,就是共業的家庭,知道嗎?站在你的角度,你這個時候是別業妄見;可是,站在整個家庭,你是同分妄見。好!譬如以高雄市來講,我們用一戶為韻,這一戶五個人,這一戶叫做什麼?別業妄見;高雄市有多少個家庭,叫做共業、同分妄見。好,高雄市是整個台灣的別業妄見,知道嗎?那整個台灣叫做同分妄見。記得!台灣這個土地是同分妄見,把它擴大整個地球,假設現在全世界有兩百個國家好了,台灣叫做別業妄見,知道嗎?站在地球,叫做同分妄見。

地球再擴大太陽系,地球叫做別業妄見,太陽系叫做同分妄見。這太陽系再擴大銀河系,太陽系叫做別業妄見;銀河系叫做同分妄見。銀河系再擴大超星群系,銀河系叫做別業妄見;超星群系叫做什麼?同分妄見。再來,把它擴大整個宇宙依正,超星群系叫做別業妄見,無量的星球,叫做同分妄見。好!因為同分妄見跟別業妄見、共業和別業,這個譯本稍微有一點不同,擴大一點觀念,讓大家一個交錯。所以,不是別業妄見比較重要,你也是別人的同分妄見。你們是師父心中所影現出來的眾生,對不對?我個人是別業妄見,你們是我的同分妄見;那你們個人是別業妄見,包括師父是你心中的同分妄見,它是有交叉性的、時空性,知道嗎?它是很複雜的網狀,象捕魚的網,不是只有一個角度去討論,交叉。

經典在這裡就說:能夠同分妄見就是惑顯現的,加上業感的,這個叫做別業妄見,這經典講的,以共業、別業來講,就一直擴大、縮小,都有它的時空性、討論不同性,共業和別業是交叉性的。

[此承前易知之同分,轉取例於易知之別業。即牒定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此合明],一起來說明,[例出妄因。彼別業所見圓影,既非即燈即見,亦非離燈離見,但由眚妄所生。此同分所見災象,既非即空即見],空指虛空,不是指空性。即非就是虛空,即就是見性,即見就是即見性。[亦非離空離見,同是見業中,瘴惡所起,與彼見圓影,無以異也]。跟他眚見中所見的圓影,無以異也,沒有什麼不同。

[同見業中,瘴惡所起者。由眾生見分,妄起能見之業用,故有所見之妄相。而災象乃瘴癘惡氣],瘴癘就是受到濕熱的毒氣,受到濕熱毒氣後生病,內病叫做瘴,外病叫做癘,發生在雲南、貴州、廣西等等的濕熱的地帶,是瘴癘,惡氣的意思。[上應於天,故現種種不祥之象,但惟瘴惡,是其妄因,豈天象有實體哉]?就是看個人的福報,看這個國家的福報、看地球的福報。

經文[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眚影、災象,同、別雖殊,為妄則一,皆無實體,究其妄因,俱是無始無明,熏成見妄,所生之虛影。若約互動進退合明,進圓影以合明災象,則災象亦一國之眚妄,與圓影同一例也;退災象以合明圓影,則圓影亦一人之惡緣,與災象同一例也;二者雖為浮塵根所見之境,推末由本],推這個枝末,由這個根本,統統是無始見病,[俱是無始,真見墮在妄見中,所生之妄境],所以,我們能緣的意識心是妄,所緣的五塵境還是妄。[了無實體]。就是經典講的空無自性。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一個人,你把他分析,找不到這個人;一朵花,稍微分析一下,咦?沒有這一朵花。我們所有的智慧,都被這一層皮膚所障住了,沒有辦法去透視;如果我們用一點智慧去透視這個人的色身,你就會了解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大腸、小腸、肝臟、大小便、什麼統統沒有,什麼美醜、是非、對錯,統統沒有,它空無自性的東西,了無實體。[初舉能例法退同合別竟]。

[申二就所例法進同契約]

再擴大。

經文,[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

[此舉所例之法,進退合明。即以一國同見災象為能例,若約分屬進退合明,此屬第三番進以合明。進一國所現災象,合明十方依、正之境,以災象一國同見,易知其為同分;彼國不見,易知其為妄見。以此例閻浮提等,依、正;淨、穢;苦、樂不等,難知其為同分],難以理解它是同分妄見。[無始恆然,非偶爾暫現],無始恆然就是業,業就是無始的見病,這個人卡住業了,煩惱就很重,說:這個人業障很重!就表示這個人煩惱很重,沒事搞到小事;小事搞到大事,愈來愈擴大,就是業障很重!無量劫來,我們看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它不是偶然的,無量劫累積來的。[難知其為妄見,令難知者,與易知同一例也]。諸位!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哪一個國家的眾生,能覺悟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眾生相統統是虛妄的?除了佛弟子以外,哪一個眾生他會覺悟?當然拚命就追求!所以,世間很辛苦的,可是,你不面對也不行![三千洲,即閻浮一洲中,有三千洲,兼須彌四面,四大海中,一四天下。娑婆世界:即釋迦所主,三千大千世界。並洎十方,諸佛剎土,此由近以及遠也]。

[諸有漏國,及諸眾生者:國與眾生,均以有漏稱,因皆依無明],無明就是煩惱,沒有智慧嘛!無明就像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就是等到你發現的時候,已經脾氣發完了![而得建立也。下文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我們因為無明,迷惑了,我們變成把這個真空、真心化作妄動、妄念的虛空,所以,虛空也是心性妄現的。注意噢!虛空不是真實的,虛空也是心性、真心妄現的。因為無形相的虛空,然後又建立了有形相的世界,因為世界可以分辨了,虛空就是無相、無形相。想澄成國土,因為堅固的執著,變就成:這個就是我的國土,山河大地我受用的。沒有一個不執著!知覺乃眾生,這些知覺就是眾生。

[無非自心所現之惑境,豈得謂為無分]?怎么可以說跟自己沒有關係呢?[以因妄而有,故曰有漏]。因為無明的眾生,才看到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等等一切眾生相,煩惱;要是佛來看,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佛說花,即非花,是名花;佛說山河大地,即非山河大地,是名山河大地;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無一法不空。所以,有漏、無漏論心,不論外在的相。[雖遐方異域],[遐]就是離我們遙遠,[他所住持],別人所住的地方。

[非己受用之境,例同災象,亦可易知,其為虛為妄也]。給我們科學的知識不錯:但是,就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講,就算你坐太空船,坐幾億年,假設說上了火星、木星、土星,什麼星都可以上,它還是妄,還是不能解決生命的煩惱。所以,往內求是佛法,往外求是眾生、是外道。往外求,能求到一些知識也不錯,認識這一些藥草、花草樹木,當然讓我們生活很好;但是,不究竟。佛法它能解決究竟的問題,究竟的問題就是輪迴、就是無明、就是每一個人本具的佛性。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臨命終的極樂世界,很多人都這樣子,而對現在最重要的責任跟義務卻忘記了!

反過來講:佛法在我們這個世間,有什麼意義?它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佛法是出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為什麼一定要到臨命終的時候,再往生極樂世界才去受益?我不是說叫大家不要求生極樂世界,意思就是: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的同時,要把現在這一剎那的生命,發揮到淋漓盡致,這樣佛法才有意義啊!為什麼叫做回歸當下?這個意義如果你現在能夠顯現出來,臨命終更容易往生淨土,因為你懂得犧牲、懂得奉獻。

絕對不是說:你只有念佛,功德很大。譬如打佛七、或者打八關齋戒,廚房的人功德也是很大,沒有廚房的這些人來煮飯,八關齋戒,打到一半吃什麼?我們不要忘記,哪有說只有你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說不定廚房的人才比較容易,你在修行,他也是在修行啊!還有這些洗廁所的人,你要上廁所、要尿尿啊,臭氣衝天,沒有這些環保組的來清掃這個廁所,你想想看?功德也是很大!所以,觀念一定要改變一下,不是說整天什麼事情都不理、什麼統統放,常住的事情,什麼統統不做,我就是等死!我告訴你:你這樣不會往生,不騙你的!因此我們要了解,佛法它回歸當下,要真實受用。

如果我們今生今世做人,聽到了佛法,我們今生今世不受用,那我們要佛法乾什麼?為什麼一個佛法這么偉大的思想,一定要等到臨命終才去用它?為什麼現在不能用?現在就要把生命發揮到淋漓盡致,把智慧拿出來用,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那更能往生!要有正確的觀念。不是什麼事都不管、什麼事都說不知道,看起來他好象在修行,事實不然!修行的人,他不怕事、不怕做工作、不怕吃苦,他可以把這個心融入整個事件裡面;碰到什麼都推,什麼都不敢承擔,這個是極樂世界的因嗎?不是!極樂世界是勇敢的人、有信心的人、肯犧牲的人、肯承擔的人往生的!絕對不是那個萎靡的人,推託責任的人可以到達的!

經文[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都是本覺妙明,本自具足無漏的妙心,因一念不覺,成無明的妄見,所以,就變成六根的見、聞、覺、知。本來是本覺妙明的真心,本自具足無漏妙心,因一念不覺成無明,變成了見聞覺知的六根、見精,種種意識形態的執著,這些都是虛妄的病緣。和合,我們叫做生。譬如父母結婚,生了一個兒子,有父親跟母親來合嘛!和合妄死,四大分離了,我們就是死。和合了,我們就生,離開了、放下了、四大解散了,我們說這個是死、是滅了,因緣具足了,活不下去了,死了,滅了,死就是滅。簡單講這個世間歸納起來就兩個字:生、滅,就這樣子。意識心歸納,統三藏十二部經典,無常,歸納最後就是生跟滅。所以,佛法在解決什麼事情?在解決生滅,讓它進入不生不滅,你有生滅,你就有得失;你有生滅,就有合、就有離。

換句話說:你今天夫妻多么的恩愛,合,就一定有一天要離。所以,佛陀講的那一句話很了不起:與其說你在追求快樂,不如說你在追求痛苦。這一句話真是了不起!我們世間人都在追求快樂,每一個人都希望幸福、快樂、解脫,誰不希望幸福?誰不希望快樂?說:你今天為什麼要出家?我要得到幸福快樂!你今天結婚,你要幸福快樂,那問題就來了,柴米鹽油醬醋糖、兒女的教育、婚姻的關係,再來,你夫妻的感情、知見,你看,每天處理這個,沒時間拜佛!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他講了一句很良心的話,我很讚嘆他!我說:你結婚有什麼感受?他說:我以前一天拜三百!我說:那你現在呢?他說:我現在生了四個,三天拜不到一拜!還真老實!以前一天拜三百,再怎么忙,還是會去樓上的佛堂跟佛陀磕頭;現在三天加起來拜不到一拜,忙到找不出時間,就是一直忙。他說:師父,我很羨慕你,您為什麼讀大學的時候,那個時候大二,您就決定要出家?為什麼您有這樣子的善根、慧根、菜根、佛根!我說:你也太誇張了吧!一口氣講這么多根!他就很讚嘆師父:您怎么會這么了不起啊?這么年輕,就能夠把這個人生宇宙看得這么透徹?我說:我的福報就比較大一點!不過你看我爸爸、媽媽這種婚姻!所以,看多了,修行還是比較好!

我們有時候大學同學碰到師父,都會覺得很好,很讚嘆、很羨慕!我們那個同學碰到的時候,從澳大利亞回來,看到:哇!你這個眼鏡,你以前才八百度,你這個眼鏡到底幾度啊?從眼鏡外面看進去,看不到眼睛啊,那個眼鏡很厚很厚的,我說:你嚴重了!頭髮全部白,他說:澳大利亞很熱,有沙漠的。我說:澳大利亞不是有涼快的地方嗎?他說:生意啊,沒有辦法,就這樣跑!同年齡的同班同學,經過了二十幾年,這樣一見面,判若兩人!他說:咦?師父!您都沒有變呢!我說:哇!你怎么變好多!真的!兩個都不一樣。我們話講回來,修行人的心境還是比較清涼,煩惱還是比較少一點。看皺紋就知道(抬頭紋),煩惱很多的人,整天愁眉苦臉的,魚尾紋也多、法令紋也深、額頭的紋路也多。老化得很快。如果我們了解說,這些都是見病,就沒什麼好計較了。

[此合明同妄。同是覺明,與上元我覺明不同],此為妄覺,[前是真覺而起妄明,此是本覺自具妙明。十方依正,有漏妄法,同依真起,乃依本覺妙明,無漏妙心;心以無漏稱故妙,未起煩惱,無有生死,即本源真心;受無明本熏,業識資熏之力,起成見分,映在六根門頭,故有見聞覺知,虛妄之病,合上瘴惡。緣字即所緣相分之妄境,指十方依、正同分惑境,乃根本無明,見病之影,合上災象。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者:以依、正二報,總屬依他起性]。諸位!這個依他起就兩個字:[生滅],就是這樣子。為什麼歇即是菩提?就是放下生滅,就是那一念,清淨自性就是不生不滅,只要是緣起法,依他起性空無自性。

[依他如幻],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這四個字。[有生有滅;依報有成、住、壞、空,正報有生、老、病、死。皆由無明為因,業識為緣,因緣和合,於無生中,虛妄有生,此有乃為幻有,非實有所生;因緣別離,和合終盡,於無滅中,虛妄名滅,此滅但有其名,非實有所滅]。所以,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家人哪一個一個一個死,其實也沒有死,他從來就沒有生,來投胎在這個世間;他現在投胎了,就是生滅。一百年前,你們兄弟姐妹都沒有來到這個世間;一百後,兄弟姐妹統統死了,看起來好象有生滅、有聚合、離散,事實上沒有,其實沒有。

一百年前,父母、兄弟、你都沒有來到這個世間,哪有聚?哪有散?一百年後,統統回歸到大地,火化以後,統統一堆什麼?骨灰。諸位!兄弟姐妹現在暫時聚合離散,那一種痛苦、那一種執著,夫妻之間、男女之間的感情執著不能超越,是為什麼?無始的見病,看了就執著,沒有一樣不執著,不知道說那個東西不實在,我們不知道,美只是一層皮。[死字應作滅字,方通無情。若約互動進退合明,進一國災象,以合明十方依、正,則依、正亦同分之境,與災象同一例也;退十方依、正,以合明一國災象,則災象亦虛妄病緣,與依、正同一例也]。

[問:十方依、正,與己無乾,何為同分]?十方依、正跟自己沒有關係啊,為什麼叫做同分妄見?[答:雖非業招,亦由惑現,自心無明一起,將全法界真心,遍成迷惑之境,於無同異中],意思就是:本來就無所謂同跟異,本來就同一心。[熾然成異相之世界]。本是一真、平等、無相,現在變成了什麼統統有,什麼相統統有。[因異顯同],[異]就是相,因為有世界之相,所以,顯虛空之同,叫做顯同。虛空是無相,但是,它是同相,因為有色相來顯異,有差別,但是,虛空是相同的,這是無相。[復立同相之虛空;因同異發明],因為有同相還有異相之產生,[發明]就是產生。

[復立無同異之眾生]。無所謂同跟異,譬如說眾生,說同,大家都有五官;說異,人人不同。這個[無同異]有兩種解釋,[無同]就是不同;[異]就是而有差異,復立不同,而有種種的差異。但是,這個[無]也可以用兩次,無同,無所謂同,也無所謂異,就是不能講絕對是不同。人,大家都一個頭、一個身體、雙手雙腳,這個形體差不多,所以,不能講不同;也無異,無同就是異,無異就是同。所以,人看起來,相,差不多一樣;可是,完全不同,每一個人貌相不同、身材不同、背景不同、思想也不同,看起來相同,其實不同;雖然不同,但是看起來卻相同,這個叫做無同異的眾生。

[未至發真歸元,則空漚未滅],[漚]就是水中的水泡。[十方依、正,皆自心無明,妄現之惑境],你只要記住,都是自心無明,就是所有的問題都是你自己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來自一顆無明的心,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一切痛苦來自於無知],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講得真是二百分!無知就是無明。所有的痛苦的演變,統統是因為你內心沒有智慧,都是無知。妄現之惑境,[固屬有分],還是有關係。[何得曰非同分耶]?為什麼講跟自己沒有關係呢?[二就所例法進同契約竟]。

[申三結離見即覺教取證]

經文,[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

[遠離]就是不隨,不隨諸和合緣,和合緣分兩個:別業所緣之境,還有同分所緣之境,統統叫做和合緣。別業妄見所和合之緣、同分妄見的境界,統統是和合。以及不和合,這個不和合就是但由惑現,並無有業。譬如日月星辰等等外在的;這個和合因緣,就是跟自己有關係的。這個要特別注意!和合緣有兩個:別業妄見跟同分妄見,這個是和合緣;不和合,但由同分妄見,也就是由惑現,並沒有業,這個要特別注意!不和合緣。若人遠離,就是徹底放下,跟你有關係的緣起法,還有沒有關係的外太空、日月星辰等等,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相,你統統可以放得下,回歸到一個真心,則復滅除諸生死因。為什麼?沒有東西可以貪.

諸位!既然無我相、人相、眾生相、你貪什麼?既然沒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你貪什麼?啊?既然沒有花草樹木,你貪什麼?這些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顆粒微塵也沒有塵相,塵亦不可得,是本性所影現出來的,只是一合相而已,而眾生貪著其事,《金剛經》裡面講:萬法只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緣起的一個整合,像講堂就是一合相;而一合相其實不存在,而眾生不明其道理,貪著其事,眾生貪著一合相。就像一個人,湊合起來,這皮包骨頭、肌肉、血管包起來,人的色身是一合相,而眾生不知道它是一合相,貪著其事,以為有一個真正的人讓我追求;有一個真正的對象讓我貪愛,事實上沒有!

眾生貪著其事,譬如一棟房子,看了就是一合相;真的有一合相嗎?事實上沒有,佛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說一合相,即是非相,佛說一合相,它本身就是空相。所以,你把所有的緣起法,連線在一起的時候,統統當作一合相,麥克風一合相,水杯也是一合相、桌子一合相。毛巾一合相,一合相即是非相,為什麼?它本身是空性。那么,你眼睛看出去的顆粒微塵,一朵花、一棵樹、山河大地,把它在某一個時空、某一個交會點,你都說它是一合相,那么,有真的一合相嗎?佛說一合相,即是非相,而眾生貪著其事,不知道一合相是空相。所以,我們就覺悟到,原來這個世間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沒有能所,沒有對立。

[此與上節,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覺]就是本覺妙明,無漏的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正是敵體相翻]。[敵體]就是相對,不同之體、相對。[上節約從真起妄,妄有二種顛倒,分別見妄,為虛妄病,既有妄見,乃有所緣。緣即所緣依正身境,亦即總標中,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二妄惑業之境,和合生滅。此節約返妄歸真。緣即別業、同分所緣之境。不和合下,亦應有一緣字]。就是[不和合緣]。[和合緣即別業境,不但惑現,還加有業],強大的業,業的力量就是滾動。所以,別業就是善待你自己,好好的注意這個業,這個業就是無明、煩惱。

[和合而成,故曰和合緣;不和合緣,即同分境,但由惑現,並無有業,和合其中,故曰不和合緣。若能遠離,即微密觀照,離妄之功,妄離則真自復]。所以,三藏十二部經典修行的關鍵,就是放下。我要放下,諸位!真正的功夫不是這樣,這個不是真的放下,這個叫做安慰自己;看到生氣的事情,我要放下、我不執著!這個叫做安慰,這個不是修行,這跟修行無關,這是你安慰你自己暫時不要起煩惱,安撫一下而已,泡一泡茶,這個跟修行無關;修行是見到這個:別人對不起我,你很清楚那是虛妄。

緣起的幻相,注意!在迷惑你的真心,動念,你就被假相騙了;動念,動執著的念、動生氣的念,你就是被假相騙了。你不是祖師,祖師可以打你、罵你,人家是大悟的人,大悟的演什麼戲都可以,你不行!大悟的人,什麼戲都可以演給你看,他裡面沒有瞋心,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要這樣才能救你。你凡夫不一樣,你凡夫跟無明接觸,你的生氣是真的生氣;大悟的人生氣,他不是真的生氣,他是慈悲,那不一樣的!

就像佛呵叱,你說:喔!佛這么凶!你不能講佛是愚痴啊,佛是大聖人,他也會呵叱徒弟的。佛就呵叱,作僧羯磨。默擯,這個都是佛的態度啊!還有,不接受供養,譬如這個人不恭敬三寶,謗佛、謗法、謗僧,我們走過去,以前的缽可以覆缽,倒蓋起來不接受供養;如果現在的人,你把這個缽倒蓋的時候,你走過去的時候,他就會罵你:這齣家人真會擺架子,脾氣這么壞,講他幾句就覆缽!你蓋個缽,他就會批評你了。出家人擺架了,你罵到佛,你麻煩大了!佛也是不接受供養,缽覆蓋著,因為你謗佛、謗法、謗僧,釋迦牟尼佛、僧團可以不接受你供養。

佛當然有他的種種相來表征、來告訴你真理。所以,聖人的心境跟凡夫是不一樣的,同樣做一種事情、同樣講這一句話,可是,心境是完全不同。所以,在這裡微密觀照,離妄之功,為什麼要離?是因為意識心太重,所以,你要離,意識是執著、分別跟顛倒。諸位!如果大悟,沒有東西可以離啊,哪有東西可以離?性相一如,平等不二,沒有離啊!在這個離妄之功,注意啊!它叫做微密觀照,是現在還在奢摩他中,才叫做微密觀照;如果成佛,成佛叫做性相一如,離什麼?離也不對,即也是不對,那都是頭上安頭。妄離則真自復。

[謂修楞嚴大定者,若能了知同分、別業,二所緣境,為虛為妄,不執實有,即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緣。不能離緣,便為物轉],你沒有辦法放下,就是被物所轉,轉得團團轉!千萬不要被假相黏住,這個就是師父告訴你這一句重要的話,心千萬不要被假相黏住,黏住就是耿耿於懷,今天放不下、一年後放不下、十年、二十年後放不下、一輩子,死了,要埋葬了,兄弟的恩怨還是放不下,還是放不下啊!便為物轉,[若能離緣,即可轉物同如來矣!此二句離緣也]。

[則復滅除諸生死因:生死因即二種顛倒,分別見妄,為輪迴之本。別業妄見,屬事識],事識就是身口意的造作,屬於有為法。[為分段生死因;同分妄見屬業識],業識就是微細無明的識心,難以覺察叫做業識,簡單講就是動念的意思,這太難了!你白天還有一點功夫,晚上睡覺、意志薄弱的時候,什麼夢境統統出來,這叫業識。所以,道理你知道是一回事情,師父講:沒有禪三昧功夫的人、沒有體悟到涅槃的時候,雖然你前面有那個涅槃的果,放在你前面,可是,你吃不到!意思就是:沒有真功夫的人,佛法形同戲論。因此如果把佛法回歸到解脫的真實境的時候,你可以品嘗到佛陀那種涅槃的妙用。

我常常勸大家:明天不要生氣,作一天佛;明天不要貪心,作一天的佛;明天不要起愚痴的念頭,作一天佛,試試看,tryandtest。作一天的佛,哇!真的好啊!沒有記恨、沒有嫉妒、沒有排斥,看到不舒服的人也不會不爽,很好!哇!你進步了,作一天的佛,完全沒有貪,從來不生氣,很好!

有一個小朋友,時間到的時候一直趕他媽媽來八關齋戒:媽媽!趕快去八關齋戒啦!不要忘記!他媽媽煩死了:知道啦!弟弟、妹妹為什麼那么喜歡你爸爸、媽媽來這裡八關齋戒?師父!我告訴你,我媽媽來打八關齋戒,那一天都不會打我、罵我!真是好!這小朋友還真聰明!所以,那個小朋友回去都會看行事曆,每次要叫醒他媽媽,幾月幾號,那小朋友都知道,他媽媽反而忘記了!時間到:媽媽!明天八關齋戒喔!因為怕媽媽在家會打他、罵他!

底下,同分妄見屬於業識,[為變易生死因;但所緣同、別二境既離,能緣本]根本無明、[末二妄自息,即不起二種顛倒,分別見妄]。所以,一個好的環境很重要,因為好的環境,同分妄見也就比較少,別業妄見也比較少。所以,要跟好人在一起、要親近善知識、要有一個好的環境。記得!惡的朋友千萬不要交、壞的朋友千萬不要交。

今天我看報紙,他交到壞的朋友,他朋友說:我告訴你,我帶你去大陸賺錢!就把他帶到大陸,然後就保險公司給他投保兩千萬,帶到大陸,四、五個人把他抓起來,用硫酸潑他,潑到眼睛失明,再加碼四千萬,就是要詐領保險金,四個人做的!交到惡友,壞的朋友,竟然把他設計,為了領保險金,可以活生生的把一個人的眼睛潑硫酸,把他弄失明。要去領了!領的時候保險公司起疑心,開始查,爆發出來!你想想看,朋友可以為這四千萬,把他眼睛搞失明,慘不慘?你叫他後半輩子怎么辦?這四千萬的保險金,還不是你應許得的呢!因為他繳了保費,儘快的把他搞失明,就不用再繳了,要賠償!沒有得逞。交壞的朋友,一輩子!

[故曰:‘則復滅除諸生死因\’。此句離見也,並上三句,即下文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就是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我們講過,後面還會講。[文義相類,遠離即不隨也。又塵既不緣],就是說,這個外塵既不去攀緣,[根無所偶],[偶]就是一雙,眼對色,眼根對色塵,這個叫做偶,配對的意思,人家說:一對怨偶。耳根對聲,六根沒有對象的話,就不會有妄想、妄見。所以,根無所偶就是說:六根沒有所攀緣的對象。[返流全一],[一]就是一個真心,[六用不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用,就是六種妄識不起作用,就是見精不起作用,別業妄見、同分妄見都不起作用,叫做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唯是一心,就是心。心就是真如清淨、[皎然清淨,如淨琉璃,內懸明月]。就象淨琉璃,內懸明月,光會透得出來,就是真心如果開大智慧,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如淨琉璃,內懸明月;我們現在內懸烏雲密布,內懸無明啊,我們不是內懸明月,你的內心沒有智慧、沒有光。

經文[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此明即覺,合上離見即覺,如圓覺經離幻即覺,義相同],知道這個世界是虛幻的,就沒有東西可以執著;但是,因為習氣太重了,所以,必須慢慢磨練。要不然,在座諸位,哪一個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家都知道啊!那問題來了,為什麼修了好幾十年,煩惱還是在呢?這個就是事修的重要,沒有磨練是不行的。[顯言之,即離妄即真也]。離妄就是放下,只要是緣起法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這是六祖講的。萬法無有真,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永恆的,不是真實的,沒有,統統是假相。[前二句圓滿及性字,皆要雙用。不生滅性,即是涅槃,謂妄見即離,真覺全顯,即能圓滿三菩提性],三種菩提性。[及圓滿三涅槃性]。

我知道你們聽完就還給我了,念也念不出來什麼叫做三菩提性。

翻開《表解》:念一下這些名相。

就能圓滿三菩提性,及圓滿三涅槃性。[承上能緣之妄見除,則轉煩惱圓滿菩提性;所緣之妄境離,則轉生死圓滿涅槃性。此即菩提、涅槃,二轉依果]。

[清淨本心,本覺常住者:既已圓滿智、斷二果],就是智德、斷德兩種果報。[智]就是本來的,本來具足般若智,斷,所有的統統斷,斷就是無明全斷,叫做斷德。這句意思是說:佛性由修而顯、因修而顯,斷就是修,因為修行,所以能夠斷;不修行,那就不可能斷了,就是要用功的意思。

[複本心源,究竟清淨,本覺到此,方得出纏,常住不變,輪迴從此永卸矣!此節文但能不取見緣,不隨見妄,則終日對境,終日無境可對],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的!師父一直講,修行你一定要抓到關鍵,這個關鍵就是你看什麼,就記得!不必隨它;世間人很多的是是非非、恩怨,你統統不要跟著它跑。[能所不立,法法全真],這個就是:塵塵真,塵塵真,塵塵儘是本來人;相相佛,相相佛,相相皆是法身佛,無一法不是法身佛。[是謂常住首楞嚴三昧。如《起信論》雲:‘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即是真如常恆不變,淨法滿足’也。初釋其迷悶竟]。只要你有所分別心,就不是真如心;但是,你也會感覺到說,有的眾生真的很煩,不是道理可以講得通的!也有,一定會有的,那就轉一個念頭,同情他。

譬如說像我們在回信的時候,有時候到最後,慈悲沒辦法解決問題,他一問,問十七個問題,一次問十個、二十個!一次要的法寶,我感謝法師,我們這裡對您的法很相應,我們這裡處偏遠地帶,經濟不發達。好!要什麼統統列出來,跟我們流通處沒有什麼兩樣,整排統統列出來,統統要。所以,有時候我們真的很慈悲,這個法要滿足每一個單位,或者是每一個出家眾、在家眾,真的沒辦法,因為那個要工本的,現在又是經濟風暴。全部都免費的,還是有點困難。真的!所以,有時候拿個工本費或怎么樣,難免的!所以,這個度眾生說實在話,很難講到很圓滿、平衡,非常困難!

有時候,你會在慈悲跟智慧,還有在決斷的時候,會很難決定說:我如果繼續容忍這樣的人,我叫做慈悲嗎?還是不慈悲,還是要跟他講?到底要講還是不講?那你會一直在猶豫,因為那時候,智慧不夠的時候,就變成進跟退很困難抉擇,真的!

[辰二開其未開(分二)]

[巳初躡前悟與未悟]

[二正破和合俱非今初]

經文[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阿難!你雖前面悟到本覺妙明,妙明之性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但是,還不了解如是覺元,就是本覺的妙心,本覺的妙心元,非和合生,也就是不是和合生,以及不和合,也不可以離開和合。非和合生就是不即和合,以及不和合,你講不和合,譬如眼睛跟光線不和合,不和合你怎么可以看到光?耳朵跟動、靜的音聲不和合,不和合,你怎么分動跟靜啊?所以,也不能講不和合,也不可以講和合,這個就是不即還有不離,現前當下。

[此躡前文,當機述意:‘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而佛先其所急,與釋迷悶,今了知真見見於見精之時,真見已離自體中一分妄,非是帶妄之見矣,則迷悶已釋;此當開其未開,謂阿難言:汝雖先前已悟,本覺妙明真心,雙超妄情,分別計度,而非因緣性,非自然性。而猶未明下屬未悟。以因緣、自然,佛已開示,故得先悟。如是本覺妙心,元非和合生],元非和合就是不能講不是和合。[及不和合],也不能講說離開和合。[此理實猶未明,故不得不再為開示也。若說覺性,是和合生],和合就是不可以離,不可以離,你永遠做眾生啊!

[則與離一切相相背;若說非和合有],非和合就是不可即,即是和合,非和合就是即和合。若說非和合,不是和合,不能講不和合,不和合就是一定要合了。若說非和合有,[則與即一切法相背],非和合也就是離,如果你講不和合,不和合,就沒有辦法現前當下了,因為你不可以離開一切法,則與即一切法相背。所以,這個是兩個角度,講和合就是不可以離開和合,講非和合,就是不可以即和合,就是跟一切法相背。我們常常講:離一切相,或者即一切相;可是,即一切相或者離一切相,這都是站在某一種角度講的,如果你性相一如的話,沒有即,沒有離,唯是一真,它就是絕對了,絕對怎么可以講離?絕對怎么可以講即?所以,講和合,就是跟離一切相相背;講非和合,就跟即一切法相背,這兩個角度就是這樣子。[故下正明非和合,及非不和合之義。初躡前悟與未悟竟]。

[巳二正破和合俱非(分二)]

[午初先破和合]

[二破非和合(午初又分二)]

[未初總舉妄惑]

[二別為破斥今初]

經文[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阿難!我現在再以你看得到、觀察得到的前塵影事來問你:汝今猶以一切世間,無知的眾生妄想,妄想就是自生疑惑,就是妄想。疑見性為和合,以及諸因緣性,就是跟和合有關了。疑見性為和合,以及諸因緣性,跟和合相關,而自疑惑,疑惑就是:真心到底是和合不和合?弄不清楚!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好!現在證悟了菩提心,豈屬於和合而起?這是佛告訴阿難:真心為能證悟之菩提心,豈屬於[和合]而起?真心為能證悟之菩提心,豈屬於和合而起者?

這個我再解釋一遍:阿難!我現在又以前塵影事來問你,汝今仍然以一切世間,生滅妄想心、意識心,自生疑惑,這些妄想懷疑什麼?懷疑見性是和合,妄想和合,妄想就是懷疑見性為和合,叫做妄想和合。說:妄想疑見性為和合,以及諸因緣性,因緣性就是和合相關,而自疑惑,就是見性跟因緣性有關,而自疑惑。那么,證菩提心和合起者,證悟了菩提的真心,哪裡是屬於你阿難所講的和合而起?

[前破因緣等,皆約前塵而破,以見離塵不顯故];見性是因為外塵的相才顯現。[今破和合,亦以前塵為問。故佛雲: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情計,疑見性為和合而有,此誠不當]。這實在是不恰當![觀猶以二字,有責怪意,和合上加妄想二字,以真見本無和合,妄想情計,妄計和合。諸因緣性一句,以和合與因緣相關,故兼言之];因緣性跟和合有關,和合跟因緣性有關,[自生疑惑,即是妄想]。

[證菩提心,和合起者:此二句按定錯計。上句即指真見,以真見為能證菩提之因地心,此心為如來密因],所以,要進入佛的境界,下手處,要不生不滅性,要徹底的放下生滅,這個才能進入如來的密因。[由來不變,豈屬和合起者]?由來不變就是絕對獨立,不跟任何東西合。[故不應自生疑惑。初總舉妄惑竟]。

[未二別為破斥(分二)]

[申初破和]

[二破合今初]

經文[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

現在分別來破斥。說:你現在者,妙淨見精,因為見相二妄已除,所以,加一個[妙]。那么,現在佛就問了:這個妙淨見精就是本妙本淨、純一無雜的見精,現在我問你:到底是跟明相、有光亮的明相和?還是沒有光線的暗處和?或者是與空、通的地方和?或者是和阻塞的地方和?你說說看。因為見相二妄已除的話,這句意思是:真心到底與明和?與暗和?為與通和?還是與塞和?就是這個意思。

[此仍用見精者,以真見、見精無別體故]。本體是一。所以,真見是沒有帶妄,見精是帶妄;可是,如果除了以後,也可以用見精,因為見精是純一無雜,就是見性。[因二妄既剖,故加妙淨二字,以此見雖然處染,畢竟不染,其清淨本體,由來不變,故曰:‘妙淨\’。為與明和等,即以前塵為問也]。

經文[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

好!解釋一下:如果跟有光線的明相來和,就用這個來舉例子,且汝觀明,你好的看這個明相,注意看!當明相現前的時候,何處雜見?何處雜這個見性?[雜]就是和,如果見性是見性、明相是明相,你很清楚的,見性跟明相併沒有雜在一起!那么,說和就不對了。見、相可辨,這個[見]就是內在的見性、見精,[相]是指明相。在這裡是說:這個見性、見精,內在的見精,和外在的明相,很清楚可以辨明。意思是:能見是能見,所見是所見,這非常清楚的!好!雜何形像?我現在問你:混和以後,又變成了什麼形像呢?

[首句牒定,下以名、義、體、相四意破之。先約相破。雜即和也,凡言和者,必有二物,相投不分,方成和義]。你說見性跟明相是和,好!現在用這個角度來討論,所以,就問阿難[故難雲:且汝觀見明相,正當明相現前之時,何處雜和汝見耶]?何處夾雜你的見精?意思就是:見精一直存在,並沒有混雜在一起,外相是外相。[見相可辨],能見的見性、外在的見相,很清楚![雜何形像者]:混雜在一起,這中間變成了什麼?就失去了原有的見性、失去原有的相嗎?[見精屬內心,明相屬外境,如果雜和為一,亦應可辨;如朱與麵粉二物雜和,則朱失其紅,面失其白,成為非紅非白之色,今見相],就是見分、相分,[二者雜和,究竟作何色相耶]?

佛很有智慧,就問他了:

經文[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

諸位!底下這一段是指混和以後,見性跟明相混和以後,這個明相若非見者,若非見就是:如果不是見性所見,混和後,若不是見性所見,[云何]就是如何,能見到明?大家都知道,明相當然是見性所見。若這個相即見者,如果這個相就是見性所有,那么,哪有沒有生命的相變成色見了?前面講為何以色見見自己的見性?這個成何體統?大家都知道能見、所見的定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相就是我們的見性,那么,又怎么能夠以這個來見自己的見性?怎么可以以這個見來見自己的自性?

[二約義破。凡言和者,必有二物,先相離而後相即,方成和義]。兩種,本來是相離,和在一起就相即。[難雲:見與明相和後],見性跟光線的明相混和以後,[畢竟還是見耶?非是見耶]?到底是見性,還不是見性?如果混和以後,明相它不屬於見性、不是見性,[若和後明相非是見者],那么就看不到了;當然眼睛是看到明相啊![應無所屬],對不對?若混和以後,明相非是見性,當然就看不到了,因為裡面沒有見性了。[云何而能見明]!又為什麼見性這么清楚可以看到明相呢?

[此非離也。若和後明相即是見者],如果把混和以後,這個明相,就變成你的見性了,明相是沒有生命的,把明相變成我們的見性,[相既成見],那麻煩大了!你的見性已經成相了,[應不能自見其相],因為你的眼睛被相卡住,見性就是相,以相見相,這個不成能所,相既成見,就是變成相見了,見已成相,相就是見,見就是相了,應不能自見其相。當然,眼睛變成有相,有相怎么變成能夠看到外面的相呢?

[若仍見其],如果見性跟明相混和在一起,可是,見性還是可以看到它的相,[云何以見自見其見]?怎么可以說,用自己的見,來見到自己的見?怎么可以這樣講?因為它是無形,所以,云何以見自見其見?怎么可以說,用自己的見性來見到自己的見性呢?因為那是見性,前面講的:已經變成色相了。[此非即也。如是觀察,則和義不成]。

再講一遍:相既成見,應不能自見其相,如果還可以看到它的相,云何以見自見其見?這個就是非即。如是觀察,則和義不成。

經文[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

如果其見性本自圓滿、自己圓滿,自己圓滿就不需要和啊,何處和明?因為兩種東西不圓滿才叫做和,哪裡需要跟這個光線來和?見性本身圓滿,就不需要和了,此二體各不圓滿,才說和嘛!若明相圓滿,如果明相本自圓滿,也不適合與見和,也不和見和,也不適合更容與見和。各自圓滿就不需要,沒有缺陷,沒有缺陷就不需要和。所以,這句的意思就是:如果見性本自圓滿,就不需要跟光線和;如果光線本自圓滿就不需要跟見性和。

[三約體破。凡言和者,必二體各不圓滿,方可相和。難雲:必其見性圓滿,何處可以再和明相?若使明相圓滿,不合更容見與之和]?意思是:兩個各體圓滿,就沒有缺陷,沒有缺陷就圓滿。譬如說虛空它是圓滿,那要跟誰和呢?需要多餘的嗎?不需要!所以,見性圓滿,就不需要與明相和;如果明相圓滿就更不需要與見性和,就是這個意思。

經文[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

見必異明,有情的見性,必異、異明,不同於無情之明相,諸位!這個要分開來討論,[見]就是有情物,有情才有見性;[明]就是無情物,這個很簡單。見必異明就是:有情之見性,一定異於無情之明相,就是這樣解。雜則失彼,那么,能見的有情的見性跟無情的明相,就失去了見性、失去了明相。性、明名字,雜失明、性,這什麼意思?本性和明相,本來有的名字,是因為見性跟明相混雜在一起,雜失明性,雜和起來,就失去了明相,與其見性的本名。就是前面講的硃砂、朱是紅色的,麵粉是白色的,雜在一起就失去本名了。所以,雜失明、性,就是雜和在一起,就失去了明相這個名詞,還有見性的名詞。和明非義,用見性來混和明相,見性和明相混和在一起,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混和在一起,就明相失去明相、見性失去見性。

再講一遍: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有情的見性,當然不同於無情的明相,如果假設說把它混雜在一起,就會失去本性和明相的名字,雜和在一起,就會失去明相和見性的本名。所以,用見性來混和明相的講法,說這樣是和合,是沒有道理的,意思就是沒有和。

[四約名破。凡言和者,必二物不同,而後相和,既和當失本名。難雲:若見性與明相,未雜之時,見是見,明是明,有情之見性],當然不同於、[必異於無情之明相],當然不同於明相,[雜和之後,則必失彼見性明相,本有之名字,而見當非見],而見性變成了非見性。[明應非明];明相也變成了非明相,因為混雜了嘛![如水土相和,則失彼水土本名,轉名為泥矣。雜和既失明相見性之本名,則說見性和明相者]混和在一起[非義矣],就是沒有道理的。

經文[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以明例余,彼暗與通塞,非和之義,亦復如是。初破和竟]。如果講到暗跟通,以及種種諸群塞,亦復如是。意思就是:其他就不用講了,舉這個[明],就可以包括暗和通,或者是塞,意思是一樣的。在這裡注意,稍微分辨一下[和]跟[合]。如果講這個[和],是兩種東西和在一起,比較粗糙,類似物理作用。講這個[合],就緊密結合在一起了。所以,佛陀為了要破我們的和合的觀念,見性不跟明、暗、通、塞和合,所以,分開來討論。這兩個字,分開兩個段落來破。這個[和]是比較粗糙,還沒有完全緊密在一起。

前面這個[和]象物理作用、後面這個[合]象化學作用,完全融入在一起,更緊密的,就是不可分的意思。這兩個字分開來討論,更容易了解,見性跟明、暗、通、塞,是完全不和合,完全絕對獨立。要不然怎么迥脫根塵?要不然怎么了生死?如果說見性沒有獨立存在的本能,那么我們所有見到一切相,就一直會跟它摻雜在一起,沒有辦法迥脫根塵、了生死;正因為我們見性獨立,可是,又不可以離相喔,你講不和合也不對,不和合怎么可以見到明、暗?講和合也不對,講和合就永遠生死,佛法它就是這么奧秘!

所以,經典裡面某一些比喻,它是為沒有見性的人而設立的,譬如《大乘起信論》講:真妄和合,真心跟妄心和合。諸位!這一句不符合佛意,只是善巧方便,讓你了解和合,就是說我們本性。如果真心跟妄心混和,那你永遠不能成佛。經典常常這樣講:用水跟波來比喻,因為風動,所以水就動,水動就變成無明;風不動,就變成真如。真如跟無明,那這個麻煩大了,這個比喻是錯誤的,為什麼?那我成佛以後,再變眾生了,無明就是眾生;我變眾生以後,有一天我就成佛;我成佛以後,又來變眾生了。所以,用[真妄和合]這一句是不對的!

諸位!真從來不是妄,但是,妄不離真;無明從來不是真心,因為無明可以破,真心本自存在,所以,無明絕對不是真,無明是真,你怎么破?無明跟真心和合,你怎么破?妄從來不是真,無明絕對不是真如,無明就是真如的影像,而無明本自不存在。這樣你才有辦法了生死。無明若跟真心和合,一直變眾生,一下變佛;一下變佛,一下子又變眾生,這個修行永遠沒有辦法成就的,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但是,佛經為了善巧方便,就是只有這樣子比喻而已,你沒有大悟,就是這樣講。所以,講經說法的人,他就只好這樣講,註解也是這樣講,所有的法師都跟著這樣講,這個講本身就不對!為什麼?成佛,這樣沒有什麼意義啊,成佛可以變眾生,眾生可以變佛,那這個還是輪迴之見。

我們要了解,比喻的本身,它只是比喻而已。我已經講過:講經說法的人,本身如果沒有見性,他不知道那個比喻對、錯,沒有辦法分辨,他就只有照本宣科;照本宣科就是無明。佛法不在語言、文字裡面,佛法在真心的流露出來,要不然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講:我說法四十九年,沒說過一個字?就表示這些語言、文字統統是幻相、是方便。所以,講經說法,必須從本性流露出來,它才沒有矛盾,它才是真正的本來面目,也才有辦法把眾生帶入佛的知見,要不然,要善知識做什麼?自己看經典不就好了嗎?

有一個在家居士,在我旁邊突然靠過來,問一個問題:請問師父!我學佛了二十年,我怎么樣來證明才知道,我自己是真的開悟見性?我如何來知道,我是不是有開悟見性?我說:很簡單,你把《楞嚴經》打開來,所有的經文跟註解統統看得來,同時不要聽人家講,完全自己看得來,一個字不漏、一個義理不差,同時知道裡面的問題在哪裡,你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他說:喔!那我還沒有辦法,我看不懂!我說:是囉!大悟就是這樣子,無關於語言、文字,從本性流露出來,沒有一個字不懂,沒有一個義理會偏差,完全吻合。

要不然,全中國、全台灣的人、法師都這樣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諸位!可以隨緣,又可以不變,不變又可以隨緣;就會眾生可以變佛,佛可以變眾生了,這一句只能講它是善巧方便。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釋迦牟尼佛一輩子都沒講過這一句話。要怎么講?本性從來不是緣起;可是,不壞緣起,就這樣。本性不可以離開緣起;可是,它不是緣起,本性如果是緣起法,它就是生滅啊。可是,它不壞緣起,壞緣起,你怎么作用?所以,本性從來不與緣起合;可是,本生不可以離開緣起,離開緣起不是佛法,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就是緣起,要這樣如是悟、如是解,才是佛的正見。佛法,它真的有困難度的!

明天結束,接下來把《義貫》這部分重新講一遍。為什麼要這么講,因為給初學佛法的人再一次的機會。文言文太艱澀,完全聽不懂。師父的慈悲,你們慢慢體會,我才不厭其煩的講兩次;如果大家程度那么好,我就上台撫尺一拍,下課!大家都開悟了,OK!回去自己看。可是,你們根器不夠,要慢慢來,慢慢的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