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一根得清淨六根得圓通
內容提要:
只要不受明與暗、動與靜、通與塞、恬與變、離與合、生與滅這十二種有為相的干擾,自心不隨變化而動,在六根中,隨意選擇一根,拔除一根,脫塵垢,伏煩惱,復歸本元真性,發揮圓明之性,生髮智慧光輝。其餘五根塵垢,亦將同時拔除,復歸清淨。若能徹底拔除六根塵垢,心內生髮出般若智慧光輝,那麼,一切浮根四塵,以及器世間的所有種種變化之相,都將如熱湯銷冰一樣,隨你所念,當下化成無上知覺。
原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
白話解
阿難對佛說:「世尊!我還不明白,為什麼世尊說逆流溯源,深入一門,能使六根一時同得清淨?」
佛告訴阿難:「雖然你現在已經證得須陀洹果,已經滅除了三界眾生世間法件到市所斷的見惑。但是你還未斷除無始以來薰習而成的根積聚的虛妄習氣。這虛妄的習氣,要在修道實踐中才得斷除。何況此中虛妄眾生的生住異滅,變化多端?
你試觀察這現前的六根,究竟是一個受用根還是六個受用根?
阿難,若說是一個受用根,六根合為一體,為什麼耳不能見,眼不能聽?為什麼頭不走路,腳不說話?若說這六根分家,決定是六個不同的根,如今我在會上給你們說法,你和大眾聽我宣講微妙的法門,你的六根,是用哪一根來領受的?」
原文
阿難言:我用耳聞。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
白話解
阿難說:「我用耳根領受。」
佛說:「你只用耳領受,與你的身你的口何關?而你卻開口向我問義,起身恭敬欽承意旨?
因此可知,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認為你的根不是一而定是六,也不能說不是六而定是一;總之,不能肯定你的根是一,也不能肯定你的根是六。
阿難,應當明白,這受用根不是一也不是六。由於人們無始以來顛倒淪替,在原來圓湛的受用根這問題上,生出是一是六的戲論。
原文
汝須陀洹,雖得六銷1,猶未亡一。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
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注】
1六銷面對引起六根覺知的客塵,能離一切相,六根不生妄覺,便說是六根銷亡。只得聲聞初果須陀洹的阿難,只是初伏客塵煩惱,六根未得清淨。
白話解
你得須陀洹果,雖說六根銷亡,可惜還未離有一種受用根的戲論。
譬如人們看方器中有方空,看圓器中有圓空,認為有形相各各不同的虛空。如果離器盟觀察虛空,又說只有一個虛空。
那太虛空,怎會因你的分別心而有形狀同不同之分?又怎能說他是一或說他不是一?
你在觀察六受用根的問題上,也像觀察虛空一樣,怎能說他是一或說他是六?。
原文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1,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注】
1浮根四塵浮根即六根,這六根粗浮,一遇客塵,即起攀緣而生妄識,所以稱為浮根。四塵,在此意指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的一切色,實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順前文「清淨四大」,所以在此說「浮根四塵」
白話解
由於明暗兩種互相變化,觸動圓妙的見覺。原來清淨的見覺能映照所見到的物像,並在心中反映出色相,這便成了眼根。眼根通過肉質眼球起作用,這被認為是清淨四大的、像葡萄狀的眼球,稱為眼體。浮根四塵,吸引眼體奔向種種色相。
由於動靜兩種互鄉擊發,觸動圓妙的聽覺。原來清淨的聽覺能接收種種動靜的變化,並在心中反映出聲相。這便成了耳根。耳根通過肉質耳朵起作用,這被認為是清淨四大的、像卷葉的耳朵,稱為耳體。浮根四塵,吸引耳體奔向種種聲相。
由於通塞兩種互相變化,觸動圓妙的嗅覺。原來清淨的嗅覺能嗅出種種氣味的變化,並在心中反映出香臭之相,這便成了鼻根。鼻根通過肉質鼻子起作用,被認為是清淨四大的、像垂爪的鼻子,稱為鼻體。浮根四塵,吸引鼻體奔向種種香臭之相。
原文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白話解
由於恬變兩中相參變化,觸動圓妙的味覺。原來清淨的味覺能嘗出種種食物的味道,並在心中反映出味相,這便成了舌根。舌根通過肉質舌頭起作用,被認為是清淨四大的、像初偃月的舌頭,稱為舌體。浮根四塵,吸引舌體奔向種種味相。
由於離合兩種觸摸變動,觸動圓妙的觸覺。原來清淨的觸覺能感覺物體與身體接觸時所起的變化,並在心中反映出觸相。這便成了身根。身根通過身軀起作用,被認為是清淨四大的、像腰鼓的身軀,稱為身體。浮根四塵,吸引身體奔向種種觸相。
由於生滅兩種相續變化,觸動圓妙的知覺。原來清淨的知覺能攝受心中思慮及意念所引起的影像,並在心中反映出法相。這便成了意根。意根沒有形相,被認為是清淨四大的、像幽室所見那樣的心體,稱為意思。浮根四塵,吸引意思奔向種種法相。
原文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白話解
阿難,這六受用根,由於覺性遇到客塵,受客塵沾染,失去了圓明本性,生出妄覺,在心中反映出客塵的性相。
因此,你若離暗離明,離了二塵,則無能見所見。若離動離靜,離了二塵,則無能聽所聽。若無通無塞,無此二塵,則無香無臭,嗅性不生。若不恬不變,無此二塵,無淡無鹹,味性不辨。不離不合,離此二塵,則無覺觸。若無滅無生,憑什麼有所了知?
你只要不受明與暗、動與靜、通與塞、恬與變、離與合、生與滅這十二種有為相的干擾,自心不隨變化而動,在六根中,隨意選擇一根,拔除一根,脫塵垢,伏煩惱,復歸本元真性,發揮圓明之性,生髮智慧光輝。其餘五根塵垢,亦將同時拔除,復歸清淨。
不緣前塵所起的妄知妄見。這時,六根清淨圓通,靈明歸一,歸於清淨圓明的如來藏心,六根互相為用。
原文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白話解
阿難,難道你不知道,現在這個會眾之中,阿羅漢阿那律陀,他的眼睛失明了,還能見到色相。龍王跋難陀,他沒有耳朵,卻能聽到聲音。河神殑伽女,他不用鼻子,便能辨香臭。頭陀驕梵缽提,無須用舌嘗,邊能辨別味性。如來靈光暫時幻化出來的虛空神舜若多,像風質一樣,本來就無體。沒有軀體,卻能感受到觸覺。那些已經修得滅盡定,獲得寂靜一乘道覺的聲聞,譬如這會中的摩訶迦葉,他早已拔除了意根的塵垢,不動心念,便能圓明了知一切法相。
阿難,現在你若能徹底拔除了六根的塵垢,心內生髮出般若智慧光輝,那麼,一切浮根四塵,以及器世間的所有種種變化之相,都將如熱湯銷冰一樣,隨你所念,當下化成無上知覺。
原文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白話解
阿難,譬如世間人,眼睛把跟前的一個人掃視了一遍,若讓他閉上眼睛,只見暗相,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無所辨別。他把跟前的人從頭到腳摸一遍,他雖然眼睛不見,卻能摸出那兒是頭,那兒是腳,一一都能辨別出來。
凡夫因光明緣所見物而能見,眼前黑暗便無所見。聖人眼前欠光明時,自心發明,則種種暗相不會妨礙了別事物的本能。覺性本自圓通,根塵既已消除,何愁覺明不成圓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