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節從《大佛頂首楞嚴經》談起
第二節從《大佛頂首楞嚴經》談起
一、虛空藏菩薩修行
在楞嚴經中第五卷,釋迦摩尼佛問諸大弟子們,講講如何修行圓通法門以及方便進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當時虛空藏菩薩講解如何在定光佛所明心見性開悟的過程,這跟大圓滿法的徹卻禪修有很大的關聯,虛空自然智是大圓滿法菩提成就的關鍵。
經文如下:「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1]
虛空藏菩薩在密教在日本都是很重要的賢劫十六尊菩薩之一,跟文殊師利菩薩一樣,對修行人的空性智慧解脫,有很大的加持跟啟發。
大圓鏡智表示法性、自性圓融,由於身化虛空微塵,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能自由自在穿透法界諸佛國,三界無礙。自心放光灌溉十方佛土,更與大圓滿法脫噶虹光成就異曲同工。大圓滿法的虛空三會合修煉法,及內觀肉體虛空氣泡法、全身眼睛法、五色光芒相應法與虛空藏菩薩內放十種微妙寶光,光照慈悲渡世,沒有什麼差別,因此筆者特別介紹與大圓滿法修行比較。
二、空如來藏
阿難困於摩登伽女,如夢似幻,文殊菩薩救護。在本經卷四中,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暗明、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悋」。[2]這裡阿難執著因地果位,又對空性無自性不甚明了,心性如何湛精圓常呢?不知中道是非常非斷、性淨妙常;是真空妙有;是明光赫赫。阿難不知自性法眼如何清明?此處正在說明大圓滿法的空分、明分及如來藏自性清淨妙用無邊,甚至具有佛陀的十力、四無畏[3]、十八不共法[4]的功能,甚至法、報、化三身自現的特色。眾生在生滅法中打滾,不知超越因果修行法則。佛陀大悲,慈心看護阿難回答說:「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5]虛空如來藏是大圓滿法修行的根本見地,上文中庵摩羅識是指清淨未染著的阿賴耶識,佛法早期以法性、法界、空性菩提、涅槃談論心性,慢慢演變為佛性、如來藏、阿賴耶識討論自性與神我的差別,無自性、緣起性空、法性不滅、實修印證一直是修行的主軸。大圓滿法阿底瑜伽相應也是走實修實證風格,只是增加使用中脈、四光脈輔助修行,相關資料及龍欽饒降巴尊者的看法請參考第二章第十節及附錄一第十九、三十三節。
三、文殊師利菩薩談平等
大圓滿法很注重平等法界,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都有解脫修行的方法,也注重中陰及三界解脫。平等修行五身五智或三身五智。本經卷六提到:二十五位菩薩及阿羅漢已說完最初成道的方便,佛陀請週遊各佛國的文殊師利法王子談談總結心得,印證修持。經文如下:「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6]文殊菩薩表現無分別智對各法門一一啟迪,其中一段經文是:「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從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7]因為「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所以各個法門皆能究竟解脫,而且順修、逆修都可以,只是時間長短不同罷了。本經特別推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表示南贍部洲眾生自性清淨解脫是最重要的關鍵,「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當然,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解釋成只聽聲音、海潮音而開悟有些爭議。音,咒語音、自然音是宇宙的波動,是佛教顯、密宗包括寧瑪派常用的修行輔助方法,連印度教各派別包括各類瑜伽修煉一樣通用。對打通脈輪啟發智慧有很大的幫助。文殊菩薩對大圓滿法的修煉影響很大,詳情請參考第三章第一節《聖妙吉祥真實名經》的討論。
--------------------------------------------------------------------------------
[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大正藏》第19冊,第125、127頁下.
[2]《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大正藏》第19冊,第123頁下.
[3]《佛說法乘義決定經》,金總持等譯,《大正藏》第17冊,第658頁中.「云何四無所畏。佛言。所謂正等覺無畏。佛於正覺。諸法等覺。諸法皆悉了知。心無所畏故。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阿修羅等。皆悉恭敬。漏盡智無畏。如來諸漏欲染煩惱。皆已盡故。住安隱地。無有驚怖。於大眾中。作師子吼。梵釋諸天轉輪聖王。尊重讚嘆。出障道無畏。如來通達三乘聖道。於一切法。無有障礙故。心無所畏。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皆悉恭敬。出苦道無畏。如來於無數劫。修習善法。乃能決定出離苦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皆悉恭敬佛告比丘。如是名為四無所畏。」(四無畏即正等覺無畏、漏盡智無畏、出障道無畏、出苦道無畏)
[4]《佛說法乘義決定經》,金總持等譯,《大正藏》第17冊,第658頁中.「云何如來十八不共法。佛言。所謂如來無誤失。無卒暴語。無種種想。無不定心。無忘失念。無不擇舍欲。無減念。無減精進。無減定。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知見)、身業隨智慧行。語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知過去世無著無礙。知未來世無著無礙。知現在世無著無礙。佛告比丘。如是名為十八不共法。」(筆者註:原經文有誤,少「知見」二字。)
[5]《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大正藏》第19冊,第123頁下.
[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大正藏》第19冊,第129頁下.
[7]同上,第129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