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謬——七破妄心之五  


五認為隨所合處即是能知之心無有是處

原文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1。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2。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3。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注】

1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合稱四眾。男出家人稱比丘,女出家人稱比丘尼,在家修行的男士稱優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士稱優婆夷。

2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佛經中的「法」,有多種義:(1)與第六根意根對應的客塵稱為「法」。這是由感覺器官的感知功能與被感知的事物因緣和合生起的感性認識,再經思維加工形成的理性認識。(2)泛指一切認識,包括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潛意識。(3)指認識事物(包括客觀事物和主觀自我)和改造事物的方法。(4)指本住的法界,即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變化規律,即是客觀真理。「心」亦有多種義:(1)識心,指染雜不淨的妄想心,未離三界妄有、未離意識的心都是妄心。(2)本來清淨的如來藏心,即真如一心。(3)肉團心,即生理學說的心臟。本經說的心為前二種義,即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功能。本住法界非心生,此外一切法,包括正法、邪法、善法、惡法,都是心生。心生了法,經長期薰習成烙印,便成為埋藏心底的藏識種子。現識、藏識輾轉相因,便生起攀緣心,就是妄心。所以說,生出來的法又引起心的種種活動。

3十九界因七塵合佛經用六根、六塵、六識分析人們心識的生滅。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覺器官的生理構造及其功能,說名為根。譬如眼根,包括眼球、視網膜、視神經和大腦及這些生理構造的功能。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含義都一樣,包括有關的生理構造及其功能。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所攝受的對象,主要是外境。意根攝受的對象,主要是內境。這內境包括因外境而起的心理變化和生理活動引起的心理變化。這些變化,有潛意識引發生起的景象,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有歡迎或抗拒等意志。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客觀事物在自心中反映出來的印象,說名為塵。意根所攝受的內境,是潛意識引發的影像和喜怒哀樂等情緒以及歡迎或抗拒等意志。如果一個修行人面對內境,不依境攀緣,不生妄想,不動情緒,這些內境都不會成為這個修行人的法塵。如果你攝受了,動了情緒,起了妄想,這些內境便成了你心中的法塵。六塵是客觀事物在人們自心中的反映。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前五識是感性認識,意識是理性認識,是人們心識生滅的樞紐。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這十八界已把人們心識的生滅現象包括無遺,人們一切認識活動,都跳不出這十八界的範疇。不可能再有十九界和第七塵。根本不會有第十九界與第七塵相合的東西。

白話解

阿難說:「我曾聽佛向四眾開示,由心生出種種法,生出來的法又引起心的種種活動。我今思量,覺知之體,即我的心性,心性與法相結合,隨所合處,即是我的心,這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佛告訴阿難:「你說因為法生,便有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即是你心。這個心如果無體,則沒有什麼與法相結合。如果說無體也能結合,便是第十九界與第七塵相結合了,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心如果有體,你試摸摸這個體是什麼樣的?你能知之心是從身內出來的還是從身外進去的?如果從內出,應能見內;如果從外入,應能見顏面。」

原文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鹹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白話解

阿難說:「見物是眼見,知事是心知,心不是眼,不是心見。」

佛說:「眼相當一室之門,你在室中,門能見你嗎?所以,不能說眼能見。如果說眼能見,死了的眾生還有眼,應能見物,你如果說他能見,便不能說他已死。阿難,若你認為了知之心必有體,是一體還是多體?心在你身,是不是身內身外遍體都是你心?如果是一體,則你摸一肢時,四肢都應有感覺;如果真的四肢同時都有感覺,你就不知摸的到底是那個處所。如果能感覺出摸的是某個處所,便不能說心是一體。如果說是多體,便又成了多個人,哪一個是你?如果遍體都是心,同前面的情況一樣。如果不是遍體都是心,假設心在頭不在足,當頭和足同時被觸時,應當頭知足不知,而實際並不是這樣。由此可見,你認為隨所合處,即是能知之心,沒有這樣的道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