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七有何方便漸次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⒈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知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⒉。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⒊,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⒋。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⒍,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⒎,便能內發寂靜輕安⒏,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⒐,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⒑。
[註解]
⒈威德自在菩薩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觀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嬈,妄惑不能侵,稱為威德自在。一切修行法門,都是應機而設,各人根智不同,入門方便各異。威德自在菩薩隨眾生心,請問世尊,有幾種方便法門。
⒉出生如來由誰生出如來?由無上妙覺生出來的。不是說如來是佛,是佛性,是自性嗎?為什麼說是生出來的?要明白這個問題,先要用世間語言、世間邏輯來說給世間人聽。說是世間人?黑為出離三界的人都還是世間人。如,是知「如」真的「如」。「來」,是本來的「來」。本來清淨的自性,就是佛性,對自己本來具有的佛性知如真了,就見如來了。修行到了見如來的境界,就說是入如來地。能見如來,能入如來地的修行人,就可以稱為如來佛,人們把如來佛簡稱為如來。再用出時間的觀念來理解,當你已經近入如幻三昧境界,修得如幻三昧身的時候,對眼前的幻相寂而照之,心不動搖,二邊三際斷,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入不出,就斷了二邊。無前無後,亦無當今,就是三際斷。這時候,你就有了無上妙覺,即是圓覺之性。你對所照見的境界,能夠知如真,就說你見到了如來。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由無上妙覺生出來。
⒊方便隨順其數無量眾生根性,利鈍不同。煩惱厚薄,沉掉不等。隨其根性,設教多端。若不如是,難為趣入。楞伽經: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彼彼諸病人,良醫為處方。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
⒋循性差別當有三種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建立三門,一切收盡。第一觀門,泯相澄神,名奢摩他。第二觀門,起幻銷塵,三摩缽提。第三觀門,絕待靈心,名為禪那。修習菩提,非此不證。邪正凡聖,大小權實,事理漸頓,有共不共。今此托法進修,以成圓頓觀行。修習如幻三昧,由此得證真如。
⒌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凡夫心妄,妄心則迷。菩薩淨覺。以靜入門。雖然悟後,即動即靜。為欲對治動亂之習,首先取靜,易得安心,漸漸修行,方得成就。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離一切染。氣息出入、形色虛空、地水火風、見聞覺知,當知一切唯心無境。即復此心,亦無自相。
⒍由澄諸念覺識煩動以靜澄心,自不起念,阿賴耶識流注不停,便有習氣煩勞動擾。
⒎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由慧發生,六根不動,六塵不染,名為永滅。
⒏寂靜輕安由離根境,內心自閒。寂靜清虛,輕安調暢。煩惱所知,此二障礙,名二粗重,從此長袪。
⒐諸如來心於中顯現阿賴耶識,流注不停。現前諸相,如鏡中像。不作攀緣,即時見真。凡聖同源,無非實相。是否如來,一念之差。
⒑奢摩他奢摩他是梵文shamata的音譯,意譯止念,或作寂靜,亦說為定。於染淨境,心不妄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⒈。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⒊,非同幻觀,皆是幻故⒋。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⒌,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⒍。
[註解]
⒈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即此所起之幻,心不攀緣起念,任其自生自滅,自心不生不滅。無須離幻,而幻自除。
⒉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幻起眾生,顛倒離奇,怨親照面,魔佛登場。無分彼此,不迎不拒。同體大悲,身心輕安。
⒊彼觀幻者非同幻故以圓覺智慧,觀識所生幻。能正觀幻者,不是迷幻者。
⒋非同幻觀皆是幻故觀幻之智,仍在幻數,觀智亦除,始得真淨。
⒌如土長苗如種穀等,依土長苗。收子之時,苗土俱棄。種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悟淨圓覺方便法,依幻法而起幻智,從此而忘心入覺。入覺則前二皆除。
⒍三摩缽提梵文Samapati,音譯三摩缽提,亦名三摩缽底。《一切經音義》卷二一說:「欲入定時名三摩缽底。」意譯等至。等持之中能得勝定。色界四定,無色界四定,名為八等至。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⒈。無知覺明⒉,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⒊。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⒋。眾生壽命⒌,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⒍。
[註解]
⒈身心皆為掛礙色身無常,根塵無常,身與六識,悉皆是妄。執著身心,認為是我,我執不除,二皆掛礙。
⒉無知覺明身能覺觸,心能知法。有此分別,障正知見。心體無知,即顯覺明。覺明靈心,無頂無底。旁無邊際,中無在處。既無當中,何有東西?欲言空寂,不似太虛。欲言相用,不從緣起。欲言知見,異於分別。欲言頑礙,異於木石。欲言其覺,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類。知見明覺,互泯互存。各有深意,行者當知。欲入觀門,當離分別。無分別念,說名覺明。
⒊相在塵域凡夫位時,身心世界,一切塵境,宛然相在,及登賢位,譴除妄相,如幻三昧,離一切相。及證圓覺,一念歸元,身心世界,相在宛然。妄識正智,煩惱涅槃,不異尋常,平等無二。
⒋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獨自明了,餘人不見,故他不及。心識之量,非己能造,自亦不及。
⒌眾生壽命此處所說眾生,俱是心中幻化眾生。此處所謂壽命,即是幻相持續之時。
⒍禪那梵文Dhyana的音譯,意為在寂靜、正定中產生的智慧,意譯正思維。此是絕待靈心觀,不是常人邏輯思維,而是離一切妄想的聖智聖慧。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⒈。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註解]
⒈若得圓證即成圓覺趣入雖從一門。功成三皆圓證。偏修一行,但名親近。三事圓通,名證圓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