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師: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五集  


第十五集

「如苗漸增長」。佛能徹證此處,像一般的外道、凡夫,修法能有相似之處,聲聞、緣覺能證少份,菩薩能證多份,或是相似究竟份,唯佛能圓滿徹證。

禪那唯寂滅,

寂滅和寂靜還是有差別的。寂靜,至靜,就是達到這種空靜、安穩,無修無作了,但這不是寂滅,它要取靜,它有個至靜,運用那種靜的因緣。寂滅者,於三摩缽提,於至靜都不取,寂滅是不取的意思。這個寂滅和聲聞的寂滅不一樣,聲聞的寂滅叫斷滅,他叫真實取證。他認為真有真實,真實有空,這個空呢,真實一物不可得,在這個地方要證真實,真實取證,是為聲聞教。聲聞的寂滅,他會斷滅大慈悲。

這個地方的寂滅,大寂滅海非是斷滅,這種空相中具有無量的莊嚴,象《無量壽經》所寫。雖然無差別,有無量的莊嚴,秘密受用,四大受用皆是具足,稱為「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象從鼓裡傳出的聲音,擋不住它,能傳播十方。

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

道本來是自然的、具足的、本來成就的嗎?為什麼還要因此而成就呢?所以說不發起因地因緣,眾生無所依託,還是隨順眾生說。要不顯因地,則眾生只能茫然不知歸向,你成佛?你是佛嗎?你有佛性,你有覺性,但你就是運用不起來。無量劫的輪轉,若沒有佛出世,不說因地,我們真是兩眼茫茫。雖然虛幻輪迴,輪迴無窮,不能出離。

所以先三皈是因地引發,那這三種法也是因地引發,隨順我們的虛妄業流。幻化的種種修持業門,欲使我們發生成就佛的因緣。

《無量壽經》寫的最好,阿難問釋迦佛說,阿彌陀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呢?釋迦佛說,阿難,彼佛非過、現、未來,本來成佛!這是本體!本來成佛!但以酬願,酬什麼願呢?為了要標心立意,標什麼心呢?你本來是佛,眾生輪迴是舊,認為自己輪迴的業,有虛幻作業,有差別,在此輪迴不止,所以標個心,標個什麼心呢?你能成佛!告訴眾生本源所在,究竟所在。

為了酬願,什麼願呢?順性立願,以攝護一切眾生,所以說立大悲之願,欲使一切眾生同得成佛!要不酬這個願,那一切法都滅了,這叫斷滅法了,就沒有因緣了,那佛法就無法流通了,實施教化了。

這個地方,因地與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相違背,不是矛盾。究竟的菩提心跟發菩提心不相違背。因為究竟菩提心、發菩提心、行菩提心本來都是一個菩提心,但如果不引發,不發出來菩提心,或者說大家不能見到究竟菩提心,不通過行菩提心,不能與究竟菩提心相應;不發菩提心,不能見、不能啟用究竟菩提心;它本來是一個心,但這是個過程,如苗漸長,法益也是如是。

所以在修法過程中要說次第,在法性中無次第。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心,跟佛一樣的心,才可以成佛!修行就有差別,做到哪一點,就是哪一點。但不要留步,直歸無上道,那就是清淨的法益、圓頓的法益。一留步,就會有魔障,或者就會輪轉,反而會退轉,法益不一樣,發無上菩提心就沒有退轉,你要取某一因緣,就有退轉,所以這個地方說的是無上菩提心,無有退轉的教化。

三世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八、辨音菩薩啟教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今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稀有!

辯音菩薩來為我們細分了,甚為稀有,唯佛能宣,怎麼不稀有呢?此法門甚為稀有,唯佛能宣,菩薩不能宣法益。菩薩受佛加持,也可以宣這樣的法益,但非佛親口親宣。所以這個地方是不可思議的!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辯音菩薩通過辯音以加持我們來辯音,使我們各個隨類入二十五種門,或某一門,使我們發起修持。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為我們末世眾生開始最殊勝方便、最直接的分類,分得更細了。三大類畢竟還是三個大類,太大!要細細地辨,怎麼辨呢?分成二十五類。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

這直接告訴我們修習的方法了。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從文殊菩薩為我們立正見,避邪見,到普賢菩薩要我們立正行,普眼菩薩要我們立正心,一直到下半卷的因緣,讓我們看到具體的修法、具體的運作。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這告訴我們很清淨了,本來是沒有修習及修習者。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

因為未覺,所以要發起因地,故稱為幻力修持,要依幻修幻,本來是無修習及修習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本證圓覺。這是諸佛親證果德,真實之說、威德之說、究竟光明之說、法界不動之說,是諸佛正在說法之說。那你未覺之前,還要說法,說什麼法?分別法,隨順眾生說,所以說叫「幻力修持」。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細分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為什麼要分二十五種輪呢?細分。三大類,即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從這三大類中細分出二十五種修持次第。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第一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

斷煩惱所謂的奢摩他。

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這是單修至靜,可以永斷煩惱,直入涅槃,發生無上道。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第二定輪: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

即所謂三摩缽提。

以佛力故

因為三摩缽提決定離不開智慧,若離開智慧,就會墮入悲魔之中,墮入世間,叫慈悲出下流啊!所以依佛力故,如是佛力為大悲的本源、大悲的本體。若離開佛力,那一切如幻皆是輪轉業了,或者是說眾生業流,不能稱為所謂如幻功德,所以以佛力故,這個地方特別重要!

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

陀羅尼門是總持門。陀羅尼門有無量無邊。

「不失寂念」,寂者,是無作無起,是佛力住持;念者,處處運用,真實回施。

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三摩缽提不能喪失佛力加持、佛力住持、佛力本體。

這是第二種:單修三摩缽提。

《圓覺經》在我們漢地流傳是特別廣泛的,註疏是很多的,因為釋迦佛與十二圓覺所宣化的總持陀羅尼教、圓滿了義教、究竟最上乘教,非大事因緣不能見聞,非有大福德成熟不能知曉其經名,連這個經名亦不能知曉,我們每一次開始讀誦之時,要提醒一下這個經典的難得難聞。那流通這麼廣,怎麼又說難得難聞呢?

我們中華國土,是一個極有福報的國土,也是一個極優秀的民族,我們這個民族,的確是其含量非常廣大,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弱,而在我們震旦逐漸地昌盛起來,雖然幾興幾衰,但是在我們這個地方,流傳的還是最為久長的。

我們中國在世界上基本上是一個佛教中心,要不如是,這個《圓覺經》在我們漢地,在我們中國是很難廣泛普及的流傳,這個經典能在哪一方廣為流傳,真是那一方人的善根成熟!要不是善根成熟,這個經典就封於大藏,不能得見。

大圓寺以前是草堂寺的下院,草堂寺有一代祖師宗密圭峰禪師,著有圓覺經疏鈔(編注:《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和《圓覺經道場修證儀》),我們有因緣應該下去看一看,過去這些有成就的古德們都著有圓覺經疏鈔。

這個經典是我們顯教中的必修課,在過去教下的這些古德,沒有人不知曉《圓覺經》的,就象近代的宗下的大德,沒有人不知道《楞嚴經》一樣。因為《圓覺經》是可以直接啟開密教行持的鑰匙,也可以直接打開八萬四千法門的任何一個法門,它的方便都可以運用。

我們學習三種性,隨三種性,開顯這三種法門,所謂地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由隨順這三種因緣,辯音菩薩來給我們發明二十五種定輪,二十五種定輪有單修、雙修,有三門同修,或先次而修。這種修持的方法,它是根據眾生的機,各個不同的因,各個不同的根性的差別而顯現這種教化。我們知道《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這有二十五種定輪,都是修持下手的方法。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第三定輪: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禪那者,直斷煩惱,因為於諸幻不起作用,那麼於寂靜也不起作用,但斷煩惱,單用此一法。煩惱就是分別、愛憎、是非、善惡、起作。煩惱的根由從這兒發起。所以但以不動禪那而隨順,切入法益。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第四定輪: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

至靜,即奢摩他。因為前面有三種單修的因緣,那麼下面可以重複修,或者交叉修行的這種方法與善巧。

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兩種法門交織在一起,先後修持,先以奢摩他發起,後以三摩缽提產生種種幻化接度方便。

不要小看這二十五種定輪,可以用這二十五種定輪來辯一切法的修持,包括八萬四千法,無量恆河沙佛法的因緣都可以來對照,可以知道它的下手處。因為過去人不管是哪個法門的行持,哪個祖師的行持,直到成就,不能出此三法門,這三法門是根本。這二十五種定輪是大的定向,不會有錯的。因為用這種觀察自他兩種方便,就是下手的方便,都可以成就的。我們主要看自己適合哪一種法門來行持。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第五定輪: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

因為至靜也可以直取涅槃,得以解脫。

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因為禪那是趨於所謂地寂滅,非是斷滅,就是永出生死的利益,這又是一種行持的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第六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

寂靜慧,還是以奢摩他為下手的因緣。

復現幻力,

幻力就是諸三摩缽提,也就是三昧。

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這是三門先後次第的修持。

因為一些菩薩依種種幻化之力、種種三昧之力度脫眾生,並不斷煩惱,也不求智慧,但它是由根本上不離智慧,無有煩惱,但常現煩惱相。因為這個度脫眾生依種種幻化業流,顯現種種不思議教化因緣之時,常常隨順眾生作相應因緣,所謂地同事者,必然要有同事者,同事方能發起所謂的利益,布施與提攜,若不同事很難相應。所以這個地方,他這個三法先後次第修持。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第七定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

至靜力,即奢摩他。

斷煩惱已

就是所謂地禪那,因為依禪那斷煩惱最為方便,就是不取不捨。象我們中國的禪宗就是走這樣的路子。象六祖大師,在其教誨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諸善知識,於諸相不作取捨,若善若惡,以種種因緣不作分別,亦不作辨識,這樣的人能速入一相,得以一行三昧,於菩提聖果能迅速得見!跟他的教誨是等無差別的。(編注:《六祖壇經》師示眾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斷煩惱現在我們總是有煩惱,你善觀察,不管是自是他,或是現在發起觀察,或者是以後發起觀察,都可以用這種觀察門。只要有愛憎因緣的發起、分別的因緣發起、取捨的因緣發起、人我的因緣發起、魔佛的因緣發起,必有煩惱!那一啟用平等法性,煩惱當下即滅,了不可得。說斷煩惱的方法是最直快的,就是說我們中國的禪宗能大興,就運用這種方法最為直接。

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

度眾生皆是依三摩缽提而發起的大威德力,因為我們沒有這種正受識曉種種的幻化,會隨境界所轉。菩薩摩訶薩得自在力,化現種種幻化境界,或者是說稀有境界,雖然是稀有境界,也是幻化境界,由自在力故,可以度脫怯懦眾生,提攜下劣知見。

即所謂地妄執有我、有他,種種差別的這種煩惱——我、我所的執著、或者我執與法執二種執著、或者是理障與事障兩種執著。度眾生必然靠三摩缽提之力,若沒有三昧的力量,欲度眾生髮起大用是無由的。這麼說吧,一般眾生能荷擔一百多斤,你也是一百多斤;一般的眾生有煩惱、無明,你也是煩惱、無明,度眾生的力,極弱、極弱!利益眾生的因緣也是甚微、甚微。

但若發起三摩缽提的因緣可以移山倒海,變換無窮的幻化之相,我們知道三昧是無量無邊的,名字也無量無邊的,若是依真如三昧發起,下面就方便了。就是五停心的聖人,為什麼稱為五停心聖人?息滅貪嗔痴比我們力量大得多,一泗天下的眾生一個人可以度盡。

那你要是大家都不停心,那利益是一樣的,你幫別人,別人幫你,都是利益甚微弱、甚微弱的。所以這個三摩缽提是度諸眾生的根本所在。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所以一看到度眾生這樣的言辭,多是以三摩缽提發起的利益,說佛菩薩度眾生是以智慧為根本,就是所謂地斷除煩惱,啟用三摩缽提的幻化,不住幻化境界,度脫幻化眾生,這樣的因緣也是比較多一些。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第八定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

至靜力就是所謂奢摩他

心斷煩惱

即所謂地禪那。

復度眾生建立世界

因為啥呢?度眾生就是所謂地轉境,使自己的依報也得到徹底的改變。因為有些法可以自利,所謂地自性眾生誓願度,但消除自身煩惱,與外有緣不作回施,這叫聲聞自利。如是自利,斷滅大慈悲種智,它不能建立世界,多遁於高山之中,阿蘭若處,遠離人間。現在我們中國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賢聖住世,那他們為何不回小向大來度化我們呢?因緣不熟吧!

因為聲聞證得聖果之後看到我們不怕因果,貪嗔痴慢疑惡見這麼熾盛,他生大怖畏,馬上得舍離我們,沒法和我們在一起生活。因為他有五眼六通、三明四智,你舉心動念他都知道。你發起任何一個因,他都知道果。他生大恐怖。我們末法時代的人不怕因果,貪嗔痴慢疑惡見心熾盛,哪怕我們眾生有一個細微的意業的善惡的生處,他都能看到你的果報。因為他能知八萬大劫的宿命,也可以看八萬大劫的未來。用天眼,他有三明嘛!所謂地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這三明可以徹達自己的因緣,自他的因緣都可以,就是八萬大劫之內的因緣都可以徹達的。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齊修,它把兩個因緣並在一起運用,這佛真是慈悲到極細微處了,把這種修持的差別相很細緻地告訴我們。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第九定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

至靜力還是奢摩他,變化就是三摩缽提,若人得三昧,都有變化的自在。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斷煩惱是禪那的根本功用,變化度眾生是三摩缽提的根本功用,至靜、解脫是奢摩他的根本功用,就是它的標相,標的是這個相,當然這三個法是互含互攝的。雖如是各有特徵,本不可分。佛為我們設方便,使方便,隨順我們的分別心,欲使我們得修行的下手處,給我們分出來了。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第十定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

寂滅也就是斷煩惱,我們知道聲聞教有一個寂滅為樂的教化,為樂就是斷煩惱,斷煩惱就會得到法喜、法樂,寂滅之樂!我們為什麼那麼多煩惱呢?就是所謂的不寂滅、分別、取捨心極強!就會產生許多熱惱、煩惱!

後起作用,變化世界

的確這種三摩缽提的大功德相現前的時候,可以移山倒海,可以使世界淨變濁,濁變淨,隨意調用,有人一手持一世界,一手撐另一世界,把兩個世界換個位置,眾生都不知道,沒法知道,因為這種三摩缽提力是無量無邊的,是不可思議的!像一般人修到大乘成就,一手摸日,一手捫月,用手同時把日月遮起來玩,日無熱感,月無寒感,這沒有什麼。修持不到,這都是神話,或叫神話,實際上這沒有什麼。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這種修行次第或者是說下手的方法,各個人的差別都是很大的。若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能迅速得利益!若找不到方法,想知道佛法全部的功德,那的確是甚難甚難的,象盲人摸象一樣,但得少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