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離有離無自宗通
本章有節一不取有見不取無見二不取貪恚痴性不能說是無性三宗通與說通
第一節不取有見,不取無見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有無有相,令我及余菩薩摩訶薩離有無有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白話解
大慧菩薩請佛開示:世尊,請為我們說對一切法的「有見」和「無見」,使我們離有相、無相等錯誤知見,儘快得無上佛道。
經文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好好聽著,認真思考,隨時憶念。我現在對你們說。
大慧對佛說說:好啊。世尊!我用心聽著。
經文
佛告大慧:此世間依有二種,謂依有及無,墮性非性,欲見不離離相。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世間之人認識事物,總習慣依有或依無作判斷,不離相便立「有見」,說「一切法有」;離相又立「無見」,說「一切法無有」。
經文
大慧,云何世間依有?謂有世間因緣生,非不有從有生,非無有生。大慧,彼如是說者,是說世間無因。
白話解
持「有見」的人怎麼說?他們認為:世間一切法從有生,不是從無生。如果問他們,最初的「世間」是從什麼因緣生出來的,他們說最初的「世間」無因生,這便破壞了自己所立的命題。
經文
大慧,云何世間依無?謂受貪恚痴性已,然後妄想計著貪恚痴性非性。
白話解
為什麼會有人產生「無見」?他們先執著貪恚痴有性,後來觀察其性不可得,再反過來執著貪恚痴無性。
第二節不取貪恚痴性,不能說是無性
經文
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靜故。謂諸如來聲聞緣覺,不取貪恚痴性,為有為無。大慧,此中何等為壞者①?
[注]
①何等為壞者這裡說的「壞者」,指破壞諸法實相。所說與實際不符合,其論點不能成立。
白話解
其實,如果有性不成立,一切性、一切相都寂靜了,也不存在無性。如果說如來、聲聞、緣覺不取貪恚痴是有性或無性,這些說法能不能成立?
經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貪恚痴性,後不復取。
白話解
大慧答:不成立。這種說法,先執著有性,後來又執著無性。始終不離有無二邊。
經文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貪恚痴性非性為壞者,於聲聞緣覺及佛亦是壞者,所以者何?謂內外不可得故,煩惱性異不異故。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你答得好啊!非但說貪恚痴有性或無性不能成立,聲聞、緣覺、佛乘一切法都離性非性。內陰外塵不可得,煩惱妄想非異非不異,貪恚痴無體,無可取,說有性說無性都不能成立。
經文
大慧,貪恚痴,若內若外不可得。貪恚痴性,無身故,無取故。非佛聲聞緣覺是壞者,佛聲聞緣覺自性解脫故,縛與縛因非性故。
白話解
貪嗔痴自性,於內於外,都求不可得。貪嗔痴性,沒有實體,不可取。不是佛與聲聞、緣覺不取貪嗔痴,而是佛聲聞緣覺已得自性解脫,不受束縛,已不存在可以束縛的因緣。
經文
大慧,若有縛者,應有縛是縛因故。大慧,如是說壞者,是名無有相。
白話解
愚夫之所以會在這個問題上受束縛,是有其原因的。他們的錯誤在於執著「無見」。
經文
大慧,因是故,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①。
[注]
①寧取人我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把修行境界形象化,從欲界到色界到無色界步步升進,比喻作登山,這座山,無量高大,名為須彌山。人我如須彌山,意思是固執有見,頑固不化。慢,是傲慢;增上慢的人,未得謂得。俗語說:「未吃三片豆腐,便稱神仙。」是對增上慢者的最好寫照。無所有增上慢空見,以無見為正見,以空知為真知,還自詡聖言聖智。世尊認為:無所有增上慢空見比頑固不化的有見危害更大,謗經毀佛,自誤害人。
白話解
這種見解是無所有增上慢空見。我說,寧取人我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
經文
大慧,無所有增上慢者,是名為壞。墮自共相見希望,不知自心現量。見外性無常剎那展轉壞,陰界入相續流注變滅。離文字相妄想,是名為壞者。
白話解
執著無所有增上慢空見的人,只見片面,不見全面。他們不了解自己心中所現影像的實相,不了解剎那壞滅的、因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引起的生滅相續現象的根源,以為藏識流注也滅了,一切都無了,還以為自己離了文字妄想相。因此,他們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無是二邊,乃至心境界,
淨除彼境界,平等心寂滅。
無取境界性,滅非無所有,
有事悉如如,如賢聖境界。
白話解
世尊把離有無的觀點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陰界入心諸境界,莫依有無墮二邊,
淨除心現諸境界,諸法平等心寂然。
不取境界有無性,說是寂滅非無形,
對境有事如如觀,如如觀察自覺聖。
經文
無種而有生,生已而復滅,
因緣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
因緣所集起,云何而得無?
白話解
若謂無種而有生,生已旋即變壞滅,
妄說因緣有非有,我法不住有無說。
諸法非因外道生,非佛非我亦非余,
因緣和合積集起,有何道理說是無?
經文
誰集因緣有,而復說言無?
邪見論生法,妄想計有無。
若知無所生,亦復無所滅,
觀此悉空寂,有無二俱離。
白話解
若然先計因緣有,及知不實復說無,
此是邪見論生法,心起妄想計有無。
若知諸法實無生,無生也就無所滅。
智慧觀察悉空寂,有無俱離真解脫。
第三節宗通與說通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通達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隨覺想及眾魔外道。
白話解
大慧菩薩再請佛開示:世尊!請為我們說宗通相,使我們通達佛法的根本宗旨。如果我們通達了佛法的根本宗旨,能早日得無上佛道,不受虛妄感覺和妄想困擾,不著魔事,不至於陷入外道錯誤知見。
經文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好好聽著,認真思考,隨時憶念。我現在對你們說。
大慧說:我用心聽著。
佛告訴大慧:聲聞、緣覺、菩薩應當通達兩個根本問題。一種是宗通,一種是說通。
經文
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相,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
白話解
修學佛法的根本宗旨。靠自力勝進修行,遠離言說文字妄想,向無漏界自覺地勤奮勝進;遠離一切三昧中的虛妄感覺,遠離一切外道的錯誤知見,降伏心中的一切魔業煩惱;進入自覺聖智境界,生起異常明亮的般若智慧光。這就是佛法修證的根本宗旨,簡稱宗通。
經文
云何說通相?
謂說九部種種教法①,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
大慧,汝及余菩薩,應當修學。
[注]
①九部種種教法指大乘九分教。全部大乘經典按不同形式和內容分為九類,分別名為契經、應誦、授記、諷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方廣、未曾有。
白話解
怎樣才是通達說法教化?
對立心修習大乘的人說法,要說的內容是大乘九分教;離異不異,離有無等等二邊見,隨順眾生希望心,施設善巧方便,一步步引導修行人獲得解脫。這就是說法教化的根本原則,稱為說通。
大慧,你和菩薩們應當好好掌握這兩種根本原則。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宗及說通相,緣自與教法,
善見善分別,不隨諸覺想。
非有真實性,如愚夫妄想,
云何起妄想?非性為解脫。
白話解
世尊把宗通說通的精神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宗通圓成緣自得,說通依經行教化,
善觀察智善分別,遠離妄覺離魔邪。
如幻境界無實性,愚夫妄想妄分別,
愚夫無知起妄想,知無實性得解脫。
經文
觀察諸有為,生滅等相續。
增長於二見,顛倒無所知。
一是為真諦,無罪為涅槃,
觀察世妄想,如幻夢芭蕉。
雖有貪恚痴,而實無有入,
從愛生諸陰,有皆如幻夢。
白話解
觀察種種有為法,生滅相續無已時,
增長種種二邊見,顛倒執著不自知。
自執一是當真諦,追求涅槃把罪消,
如是世間妄想相,猶如夢幻與芭蕉。
自心生起貪恚痴,實無外入乃心現,
從貪從愛生諸陰,景象皆如夢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