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詳解  


楞伽經詳解淨玄法師

第一部分序論

「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嗎?顯然不是。詩中的「塵埃」指的是「妄想雜念」。意為只要時時注意排除雜念,就不會招惹雜念,但「時時注意」本身就是雜念,這個雜念又該如何排除呢?這是一種「執有」的觀念,認為存在雜念,妄圖用雜念排除雜念,結果導致雜念此起彼伏,連續不斷,無法從根本上斷除雜念。「勿使」兩個字恰是執著心的表現,而佛法是萬念俱滅,一念不起,倘若一念升起,終至無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嗎?也不是。這是一種「執空」的觀念,認為世界上一無所有,於是就將自己的心念執著在空境裡。心境雖然脫離了物質世界,但卻進入到一個與物質世界相對的虛空裡。在物質世界裡,你可以得到物質享受或遭受苦難,但你墮入虛空將一無所獲。佛祖認為凡墮入空境不知悔改者犯有不可饒恕之過,必走輪迴。按照辯證法的觀點,如果說物質世界代表「有」,那麼虛空則代表「無」,「有無」是一對矛盾,在一定條件下是要相互轉化的。比如人從生到死,從死到生。虛空代表的是死,死即是「無」,墮入虛空者等於墮入了死境,「死」在一定的條件下還要轉為「生」,因此執著於虛空卻妄想成佛的人最終必重新回到塵界。依然無法超脫生死。

任何詩都是顯境的,即所謂的意境。境分內境和外境,內外境皆是相,相即是樣子、情景、狀貌等的意思。虛空也是一種相,是空相,是你的心意意識妄想出來的境界。任何相都具有生、住、異、滅的性質,都是變化無常的、不能永恆存在,因此都是不真實的。而佛是不顯境不見相的,任何詩都無法描繪出真實的佛性,執著於詩或語言文字是錯誤的。

修行者常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麼是三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指由情愛和食慾而引起的無窮無盡的貪求等一切有情眾生所處的境界。跳出此界,便可獲得小乘。色界是指一切無情之物所處的境界,如山水等。如果在擺脫欲界困擾的同時,能認識到色界中的一切都是變化的、無常的、不真實的、非有非無的,便可獲得二乘。無色界指的是沒有任何物質存在的虛空世界,徹底擺脫虛空,遠離欲界和色界,便可證得第八地以上的菩薩界,從此真正超脫生死,進一步修煉便可證得如來之真如法性,即佛。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中國古人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這五大基本要素輾轉變化而來。生死輪迴即是這五大要素的生滅變化。擺脫了三界的束縛,自然不在五行中,從而獲得大自在。

由上可知,要想達到不生不滅,體驗到真如的本性,必須跳出三界。

有人問,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佛?這種判斷性的語句是修行者的大忌,有了判斷就有了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心裡就顯相,有了相就會攀援妄想,妄想心不滅永遠不會成佛。判斷性思維屬於世間法,而佛法是遠離世間法的,無論說有還是說沒有,都是錯誤的。如果說有佛,那麼佛必死,因為有能轉化成無;如果說無佛,那麼佛必生,因為無能轉化成有。如果佛在有無、生死的世間裡輪迴不絕,那還是佛嗎?佛是非有非無的。你說他有他卻無,你說他無,他卻有,因此才說佛是不生不滅的。修行者只有掙脫了有無、生死、輪迴的束縛,徹底跳出三界,才能證入涅磐。

有人說這也太難了,怎麼跟以前想像中的佛不一樣啊,寺廟裡都說有佛呀,否則為什麼供那些佛像啊?非有非無那是一個怎樣的境界啊?

寺廟裡之所以要供佛,那是佛祖根據眾生根性的不同,隨順設立的,也就是因材施教。因為佛要直接向眾生說佛法的真諦,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懂。因此不妨先說有佛,讓人們先斷除世間的煩惱,收心,一心向佛,排除除佛以外的一切雜念,積累功德,多行善事,等悟到一定境界的時候,自然會了知佛性。寺廟相當於宣傳佛法的學校,僧尼們傳經授法,普度眾生十分不易,應該得到眾生的供養,除了靠眾生供養之外,他們沒有其他的生活來源。想學佛之人,平日裡多向寺廟施捨,表達虔誠之意,也算一大善事,即便不能成佛也會得到好的因果,因為善有善報。

至於非有非無到底是怎樣一個境界,我在後面的敘述中,會讓大家了解到。現在我們不妨先打個比喻,學過複數的人都明白,複數是由實數和虛數構成的,如果說實數代表有,虛數則代表無,在實數的世界裡你無法理解虛數,在虛數的世界裡你無法理解實數。但是複數則不同了,它跨越了實虛兩個境界,你要說它有,它卻含有虛的成分,你要說它無,它卻含有有的成分,因此複數是非虛非實的。這個比喻未見得恰當,只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不可執著。在人類認知的領域裡,只有數學才與佛學靠得最近,因而數學才成為人類認識自然的最強大的工具。如果沒有近現代數學,就不會有近現代物理學。如果沒有複數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力學以及電磁學。量子力學中所呈現出的復相位是產生所有干涉現象的根源,這個如幽靈般神秘莫測的東西困惑科學界直到今天。虛數到底是什麼?這個在現實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卻在量子力學中表現出最基本的物理意義。難道量子力學是虛數這個幽靈的避難所嗎?看來一切莫須有的東西未必沒有意義。但是按照佛學的觀點來說,世間發生的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不存在神秘性,只是你的心在作怪,對於未知的領域不理解造成的錯覺,一切都是自心現量的結果。

上面說多了點,現在回到正題。有人問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又是如何轉化的呢?這個問題,在後面將有表述。不過也可以了解一點「有無相生」的道理。比如一棵樹上本沒有果,後來卻有了果,這個果是怎麼來的呢?有人說是因為開花。開花為什麼會結果?有人說花里有雄蕊和雌蕊。有了雄蕊和雌蕊為什麼會結果?有人說因為有蜜蜂授粉。其實這些都不是決定性原因。樹開花、花結果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這棵樹紮根的地方必須適合它生長,才有開花的可能性,開花期還要具備適度的光照,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大氣條件,還要有蜜蜂飛來授粉,作為媒介。養在屋子裡得不到蜜蜂授粉的花雖然生活條件不錯,但很少有能打籽的。假如開花的那個季節遇到了寒潮、大雨、冰雹、颶風、乾旱或者被人為毀壞等等不良因素,雄蕊和雌蕊都不會有結合的機會,即便結合也未必都結果,一棵樹有70%的結果率就已經不錯了。那麼這些因素當中哪一個是決定性因素呢?佛祖認為沒有決定性因素。樹開花、花結果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條件缺少哪一個都無法產果。這個共同作用就叫因緣和合。因緣和合是佛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有人說授粉是決定性因素。授粉也不具有決定性,如果那個季節遇到低溫寡照的天氣,雄蕊中的花粉將不會產生,即使有蜜蜂過來也因無花粉而無法完成授粉。此時這個天氣因素將決定花粉的產生,最終決定果實能否形成。但是即便天氣再好,如果果樹不到花齡,它也不會開花,因此樹上的果實依然是無。另外如果果樹自身有病,即便產生花粉,並且已經授粉,它也未必會結果。雌雄雙蕊的結合對於果實的產生並沒有決定意義。如果你依然一口咬定有決定意義,所謂的決定意義應該是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可改變的,否則不能稱作決定意義。那麼現在我把一朵已經授粉的花摘下來放在手心上,我倒要看看它是怎麼結果的。

由上可見果實從無到有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此前之所以沒能見到樹上有果,是因緣未到,空無的枝頭是在等待「緣」的到來。按照辯證法的觀點就是各種條件不具備,一旦這些條件成熟,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這個「有」便從「無」中產生了。

佛祖為什麼要提出因緣和合的概念?因為他想要告訴人們,世間不存在決定一切的主宰,你心中的那個法力無邊的佛以及那個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存在,所有的鬼神都不存在。夜行人往往會生恐怖心,那是因為他心中有恐怖的影子,結果越執著於那個影子越感到可怕。如果你自心清靜,心中沒有魔影,如月光朗照,那麼你就不會感到恐怖。其實一切都是那么正常,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只是你自己嚇唬你自己而已。所有的一切完全是你自心妄想的結果。就是說是你自己空想出來的,它們沒有存在的依據,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不存在誰決定誰,是各種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世間不存在決定因。你心中的那個魔影也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天黑、你、你在路上走、心中想、眼睛看、分辨不清、有黑影等等這些因素聚合到一塊便促成了你心中的那個魔影。如果你在家中與親人們在一起就不會出現那個魔影,因為促成魔影形成的條件不夠。

中醫和西醫的差別在哪裡呢?先說西醫,西醫總是絞盡腦汁去尋找疾病發生的決定性原因,然後根據這個原因研究出某種特定的藥物去對抗該種疾病。西醫製藥的針對性是極強的,他們認為一把鑰匙只能打開一把鎖。但他們忽略了一個現實,疾病這把鎖和現實中的鎖是不同的,因為導致疾病的病毒病菌時時刻刻都在變異,你殺死了一部分病毒病菌,卻有另一部分變異的病毒病菌獲得了抗藥性,致使這部分病毒病菌更加肆無忌憚地猖獗起來。比如抗生素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這種藥用來用去越用越不好使,而且還存在毒性很強的副作用,給人體造成雙重的破壞,終至病情惡化,不可挽回。而中醫是整體論。中醫認為,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病毒病菌無處不在,為什麼大多數人沒有被病毒病菌感染?因為他們自身的免疫力足以抵擋這些病毒病菌,只有當人機體的免疫力下降的時候,病毒病菌才有可能乘虛而入。因此調節和增強機體免疫力才是治病之本。當人的機體處在虛弱的狀態時,即使你用抗生素一下子殺死了所有的病毒病菌,但藥性過後,周圍環境中大量病毒病菌將再次大規模入侵人的機體,因為虛弱的機體已經無法對抗這些入侵者。因此西藥只能解決暫時現象,永遠達不到治病的目的。中醫按照陰陽五行的學說,辨證施治,根據病情的發展隨時加減藥,極大破壞了病毒病菌抗藥性的產生。中醫通過調整氣血,通經活絡,平衡五臟六腑之陰陽,人體免疫力不斷增強,隨時間的推移,氣色漸轉,當人體的免疫力達到能夠對抗病毒病菌的時候,疾病便告基本治癒,當然此時恢復鞏固依然很重要。中醫治標又治本。中藥方劑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調配的,其中任何一味藥單獨拿出來都不能治病,只有把這些藥按照中醫學的原理混配在一起才能發揮作用。西方學者對於中醫總感到莫名其妙,他們總想通過科技手段找出到底是哪種成分把病治了,他們總是認為有一種決定性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毫無結果。中醫對他們來說充滿了神秘性。其實任何一種疾病的產生其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不存在那個所謂的決定因。西方學者的錯誤在於他們忽略了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一味孤立靜止地去看問題,因此他們永遠找不到事情的本質。他們認為頭痛就該醫頭,腳痛就該醫腳,而沒有把人體疾病的發生髮展當作一個整體來看。中醫有一句話叫「肺與大腸相表里。」記得有一次,我到同事家,見他的父親面色十分不好,說話有氣無力。我問他是否因便秘吃瀉藥了,吃瀉藥之前是否感覺五心煩熱?吃瀉藥之後是否感覺手足冰冷?他眼睛忽然一亮說,「對呀,你怎麼知道?」我說:「你的病因不在腸道,是你的肺出了問題,你目前這種治法是很危險的,將導致氣脈越來越虛。」我讓他服用一個月的附子理中丸,他接受了我的建議,一個月後,他徹底擺脫了便秘和氣虛的煩惱。西醫永遠不會明白腸子出現了問題,與肺有什麼關係?因此他們治療便秘的手段只有疏通大腸。中醫抓住了人體五臟六腑氣血經絡的內在聯繫,採用種種藥聯繫起來進行配伍,辨證施治,就這種被西方學者認為的稀里糊塗的藥就把病給治了。這種稀里糊塗的治病理念恰與佛法的因緣和合的思想不謀而合。量子生物學理論的發展,逐步揭示出人體器官內在的關聯性,從而印證了中醫理論的正確性。

當物理學發展到量子力學的時候,人們以往認識世界的觀念全被打破了,那種妄圖尋找事物發生髮展決定因的理論徹底失敗了,因為微觀粒子在量子狀態下是毫無秩序和規律可言的,一切變化都是偶然隨機發生的,誰也決定不了誰,而正是這種雜亂無章的狀態才產生了我們看似有序的世界,就如同稀里糊塗的中藥能治病是一個道理的,因緣和合的思想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證實。而這個思想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坐在菩提樹下的佛祖釋迦牟尼發現了。愛因斯坦直到閉上眼睛也沒能找到量子力學的決定性因素,因果律在量子力學上徹底失敗。愛因斯坦曾經說:「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

不可否認,科學是一把利劍,它能一層層剝離物質世界的神秘面紗。但是物質世界的無限可分性以及宇宙的無限性終使科學陷入不可知論。千百年來無數的科學定理被證明又被否定,這在物理學界表現最突出,科學家總想找到一條普適的真理卻總也找不到。物質世界是變化無窮的,當觀察的領域從巨觀到微觀一步步擴大或深入的時候,人們發現原來被證明的那些真理都有局限性。新的問題和矛盾不斷湧現,「為什麼」層出不窮。科學永遠無法找到絕對的真理,因為科學所揭示的只是物質的結構和表象以及物質與物質之間的聯繫,卻無法了知物質本體的內在根本因。比如人們發現葡萄可以製成酒,化學家說這是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分子是什麼?它們之間為什麼能發生這樣的作用?人們開始感到困惑,後來人們發現這是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原子又是什麼?原子之間是如何發生作用的?人們又發現是原子核核外電子通過電離作用實現的。那麼原子核又是什麼?電子又是什麼?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又是什麼?科學家們找到了電子、質子和中子之間的關係,但是他們所發現的依然是事物的表象,他們不明白電子、質子、中子之間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關係,因此他們又把目光盯在了電子、質子、中子的結構上,試圖揭開這些粒子的內部秘密,但直到今天也沒能搞清楚它們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建在歐洲的強子對撞機就是想要揭開這個秘密。但即使科學家發現了這些粒子的內部結構形式,找到了組成電子、質子、中子的更小的微粒,他們面對這些微粒依然會感到困惑,困惑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物質世界的表象,這樣的表象無窮無盡,無限可分。他們不去想這些結構從何而來,只是認識了這些結構以及這些結構之間的聯繫。有人說電子不可以再分了,再分就變成光了。那麼光就是物質世界的終極形式嗎?不見得,因為光並不單純,它的形式是變化多端的,不僅有可見光還有不可見光,僅僅可見光就可以變化出無數種,是誰產生出這麼多的光?應該有一個更本質的東西存在。世界的本源應該是單純的,由一才能生出二,才會有三以至無窮。有人說光是由光量子產生的,因光量子的能量、頻率及波長等的不同才形成不同的光。既然光量子是可感可知的,那麼在光量子的內部一定存在更深層次的秘密,兩個光子相撞可以產生一對正負電子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光電互相轉化的實驗驗證了相對論的正確性。根據相對論原理,光是沒有靜止質量的,光是質量的終極形式,是能量。但是中國現在卻有一位科學家認為光子可能存在靜止質量,並且還規定了光子質量的上限值為10的負54次方千克,這簡直是荒謬之極。假如光子存在靜止質量,那就意味著光子是有質量的實體微粒,是物質,並非能量,而電子的質量要比光子大得多,兩個小質量的光子如何能產生兩個比它們大得多的正負電子?兩個小石頭能變成兩座大樓嗎?只有按照相對論質能轉換的原理,在肯定光子沒有靜止質量只有能量的前提下才能解決這個矛盾。但是如果說光量子就是物質的極限,那麼光量子又從何而來?認識是無限的。

在物質世界裡漫遊,科學永遠也抵達不了真理的彼岸。1+1=2那只是人類觀念性的東西,在現實世界上你永遠無法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相加在一起,令其等於2,總有誤差。1個蘋果加1個蘋果等於2那不過是個近似值,誰見過兩個大小完全一樣的蘋果?數學的純粹性與物質世界的相對性是不可調和的。但是科學這把利劍卻讓人對於這個物質世界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科學告訴我們物質世界是變化的,無常的,猶如虛幻,表面上看上去實實在在的物體其實是空的,物質無限可分的結果就是一無所有。這樣的觀點釋迦牟尼佛祖早就預見到了。

譬如一拳打在磚牆上,我們感覺到了疼痛,是不是因為這個牆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才無法穿過?並非如此,我們無法穿過是因為牆給了我們一個排斥力的緣故,這個力阻止了我們進入它的內部。這就好比一個軍事實力很強的國家,外國不敢輕易冒犯,如果冒犯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是一個道理。如果用棉花做同樣一堵牆,我們的拳頭可能不會費很大的力就可以穿過,那是因為棉花牆對我們的排斥力小的緣故。

我們往一塊石頭上倒水,水會從石頭的下面滲出來,這說明石頭的內部是有空隙的,是存在空間的,並非是嚴絲無縫的。是我們的眼睛欺騙了我們。

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運動的,分子與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間,那些看似實實在在的分子如同一個個實體小顆粒,但它並不實,它的內部是存在空間的。這個空間就體現在組成它的各個原子之間。原子看上去像是更為實在的粒子,但是令人無法想像的是整個原子空空洞洞,原子核所占的體積微乎其微,核外電子更是小得幾乎可以忽略。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大廈,那麼原子核只相當於一個桌球那樣大小。如果把這個大廈按比例壓縮到原子那樣小,可以想像得到原子核幾乎都不存在了。可見由一些原子組成的分子幾乎就是一個個空洞,分子之間是通過吸引和排斥兩種力的關係才結合到一起,形成我們這個看上去像似實實在在的世界。那麼既然原子很空,為什麼看上去卻很實呢?理由就是組成原子的核外電子繞核高速旋轉形成的錯覺。就像一台電風扇,在它沒被啟動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風扇的每一個葉片,但是當這些葉片高速旋轉起來後,我們就無法看清這些葉片的模樣了,仿佛是一個整體,這就是原子看上去很實的原因。

電子、質子、中子被稱作基本粒子,電子一旦與質子相碰馬上變成中子。如果我們把一塊像紐約世貿大廈那樣大體積的黃金中所有的電子、質子、中子都緊密地集中到一塊,那麼這塊巨大的黃金將迅速崩塌縮小到不足一立方厘米,而形成中子體,一立方厘米的中子體足有10億噸重,由此我們將看到這塊巨大的黃金其中的物質含量居然還沒有一塊方糖大,其餘的都是空間。那麼中子體內部就是實的嗎?不是!中子體內部不過是能量場聚集的場所罷了,裡面並沒有實體的東西存在,能量一旦釋放出來,將全部轉化成光。

物質世界不僅是空的,而且還是霎那轉變的。一秒鐘之前與一秒鐘之後的太陽絕對不是同一個太陽。強大的熱核反應在一秒鐘之內已經把太陽炸碎了無數次,內部的物質組成已經發生了無數次的轉變,你再也不會找到一秒鐘之前的那個太陽。只在霎那之間,太陽已經死了無數次,這樣的轉變是不間斷的。太陽的光線到達我們眼睛需要八分鐘,而此時太陽已經走過了八分鐘。因此,我們永遠也無法看到八分鐘之後的太陽,我們所看到的太陽全是八分鐘之前的太陽留下的幻影,即已經死去了的太陽。

一秒鐘之前的你和一秒鐘之後的你是完全不同的,在這一秒鐘之內你已經死了無數次,你再也無法找回一秒鐘之前的你。我們體內的血液、體液、神經傳導都是無間地運行,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過去的時刻。我們體內不停地注入新的空氣,攜帶氧氣的血液不間斷地與我們身體的細胞進行異常激烈和複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原來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不停地被氧化分解,以呼氣、大小便、汗液等多種方式排出體外,同時又不斷地有新的物質進入我們的體內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體內的分子、原子、電子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不間斷地進行著瘋狂的運動,霎那間我們早已不再是原來的自己。那麼為什麼在短時間內,我們看上去沒有明顯的變化?那是因為我們的基因具有記憶我們過去的功能,它對我們的身體按照原來的樣子不停地複製,才保證了我們的身體在一定時間內處於相對地穩定。但是基因自身也在不停地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複製的時候不停地出錯,這是導致我們的身體逐漸變老的原因。當基因複製出來的東西無法被我們的機體識別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走向了死亡。

量子力學的產生絕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理論,它的思想與佛學是那樣的接近。它改變了科學家對客觀物質世界一直堅持的機械決定論的傳統觀念,對唯物論哲學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唯物論無法解釋量子現象,神秘的量子糾纏理論揭示出意識並非是生命所獨有,一切物質都有意識。這已經被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通過實驗驗證。在同一個原子中,兩個曾經朝夕相伴的粒子,一旦被分開,不論相距有多遠,哪怕一個在宇宙的邊緣,一個在地球上,只要對在地球上的這個粒子進行擾動,那么正往宇宙邊緣運動的粒子就會馬上轉身往回返不顧一切地去與之相會,根本不需要接收到什麼信號,因為信號的傳播速度最多每秒30萬公里,它們相距那麼遠的距離即使等到地球毀滅的時候,處於宇宙邊緣的粒子也無法接收到任何信號。它們之間就仿佛是心有靈犀,瞬間感應,根本不需要時間,完全是超越四維時空的。如果這兩個粒子不曾在一起生活過,他們之間就沒有這樣的感應。這說明兩個同源的粒子之間是有記憶的,它們能夠彼此互相識別並記住,而且這樣的糾纏關係永遠不會改變。如果量子力學不把意識加進去,是無法解釋量子糾纏現象的。愛因斯坦直到閉上眼睛那一刻也沒弄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因此他才說「佛教符合這一特徵。」這種意識的普遍性恰恰印證了佛所說的阿賴耶識的存在。佛曾說心外無物,你不要理解為你的心外無物,你的心外是有物的,如果你沒有證到阿賴耶識自心本靜的真如之境的時候,你根本無法理解佛說的是什麼意思。

有人諷刺唯心論是無頭腦的哲學,認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決定意識的存在,因此物質決定意識。人從何而來?是不是來自於大自然?大自然既然能把意識安排在人腦中,為什麼不能安排在其他方面?意識為什麼要人類所獨有?人太自以為是了吧!那麼意識是不是人腦的機能?對,沒錯!但意識絕非人類所獨有!佛祖所說的「心」並非意識,也不是潛意識,也不是生命的本能!心不是你的心,心與人類的理性思維沒有關係,心外無物並非是你的意識之外無物。唯物論者在沒有深刻領悟佛學精髓的情況下妄下結論實在是太膚淺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佛學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總稱八識。

我們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具有攝錄外界圖像的功能,但它並不能分別事物。如果你馬上分別出這個是狗那個是豬,這不是眼睛的功能,而是意識在起作用。剛出生的小孩一睜開眼睛,就看到了這個世界,他的眼中只有圖像,他並不能分辨這些圖像是怎麼回事,因為此時他的意識尚未發育。你用手指在嬰兒的眼前來回晃,他也不眨一下,他的眼睛就如同兩面小鏡子,幾乎沒什麼感覺。我們把眼睛的這種攝錄功能就叫眼識。

我們的耳朵具有聽聲音的功能,但它只是接收聽的信號,並不能區別是什麼聲音,如果能聽出是鳥叫還是人在說話,那就是意識在起作用了。我們把耳朵的這種聽的功能就叫耳識。

我們的鼻子具有嗅的功能,但並不能分辨具體的氣味,一分辨出香臭就是意識的作用了,我們把鼻子嗅的功能就叫鼻識。

我們的舌頭具有嘗味道的功能,但並不能分辨酸甜苦辣,一分辨就是意識的作用。我們舌頭嘗味道的功能就是舌識。

我們的身體具有觸的功能,但並不能分辨軟硬,一分辨就是意識的作用。我們把身體觸的功能就叫身識。

由此可見,意識是接收了眼耳鼻舌身五識的信號並加以處理分別而產生的。意識具備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功能。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但人腦並不能決定意識,意識和人腦的關係就像時間和手錶,手錶能表現時間,但時間並不依賴於手錶而存在,沒有了手錶,時間照樣轉。人腦不過是意識活動的場所而已,更像一個容器,它們之間之所以配合默契,是因為他們有緣,人腦那種結構比較適合意識發揮作用,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就像人喜歡大房子不喜歡狗窩,因為人與狗窩無緣。狗之所以喜歡狗窩,是因為狗與狗窩有緣。如果是野狗,連窩都沒有。意識在沒窩的情況下就像那隻野狗。房子也不能決定人的行為,但人比較喜歡在溫度適宜、功能齊全的房子裡生活。人也不能決定房子,有人說房子不是人蓋的嗎?房子是人蓋的,這沒錯!但人類最初的房子是山洞,人類沒誕生前山洞早就存在了。人類最初不可能理解山洞的意義,只是人們在面對風雨雷電冰雹嚴寒等自然災害的襲擊時無處可逃碰巧躲進了山洞裡,其他的動物也都往山洞裡跑。只是人比其他的動物聰明,當山洞裡的人口數量越來越多住不下時,人們便模仿山洞的樣子在外面建草房,後來又建土房,再後來又有了石頭房,磚房直到現代的高樓大廈,但不論房子的形式如何變化都逃不出山洞的影子,都有一個進出口,裡面是空間。人們發現了房子的好處才在裡面生存下來,人與房子的結合是由於種種原因因緣和合的結果,什麼是因?因就是必然性。什麼是緣?緣就是偶然性。人房的關係就是偶然的相遇導致必然結合的結果,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但佛所說的因緣和合範圍更大,包括了所有的物質和精神現象;而辯證法所講偶然必然一般是指客觀物質世界的機械性關係,就像我們常說的沒什麼人情味,是死規矩。山洞的存在也不是什麼上帝故意給人類設立的,那不過是個自然現象,大自然總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自己,有實就有虛,有高就有矮,有長就有短,山洞同那山、那水、那河、那樹沒有本質的區別,全是自然現象。同理眼睛與眼識、耳朵與耳識等等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這裡沒有決定性因素,物質決定意識是錯誤的。意識決定物質也同樣是錯誤的。佛學認為這種因緣和合的結果並沒有意義,房子不能長久,人也不能常住,一切都像虛幻一場,誰決定誰又能怎麼樣呢?什麼滄海桑田、風雨雷電、生老病死,孰對孰錯,一切都像在演戲,不過是阿賴耶識的自心現量罷了。

末那識,「末那」是梵語,譯為「意」,是意識之所依,為了區別意識,就叫它末那識。意識是緣末那識而產生的,意識要通過末那識而起作用,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末那識從阿賴耶識那裡執取善惡貪嗔痴慢等各類種性並執著為我,「執我」是末那識最顯著的特徵。這種「我執」是十分強烈的。我為什麼與眾不同?就是因為末那識執我的緣故。在六道輪迴中,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皆有生有滅,但末那識在人死亡時之滅與前六識不同,它是以執我之種性藏進阿賴耶識那裡並隨阿賴耶識流轉,這是執我種性不變的最重要的保證。如果末那識也像其他六識那樣消失,誰來執我?我生前和前生的一切種子必將散落在阿賴耶識的汪洋大海里被溶解消散。那說明我將進入不生不滅之境,已不再是凡夫。如果我依然是凡夫,我在死境中,則末那識必須恆審執我,才能保全我的種性,此時末那識不過是處在待緣狀態,暫時不發揮作用爾。

基因學的發展,為我們逐步揭開了末那識的神秘面紗。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人類對生命結構形式(非生命本質)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分子水平,科學家發現一切生命都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的。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譬如我們人體的毛髮、肌膚、骨骼、內臟、血液、神經、大腦等等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基本表現形式。那麼蛋白質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人體的蛋白質是通過我們吃的食物轉化而來的。我們吃的肉、糧食等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質進入我們的身體後必須要先分解成小的胺基酸分子,再由核酸對這些小的胺基酸分子進行重新組合變成我們身體所需要的蛋白質。如果進入我們體內的食物不經過轉化,那我們的身體就將變成其他禽畜和糧食所堆積起來的怪物了。因此核酸是我們體內生產加工蛋白質的機器。核酸分為DNA和RNA兩種。那麼核酸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核酸來源於我們的父母,因此核酸是遺傳物質,核酸上記錄了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父母的父母以前好多代人的基本信息。我們前輩人的生命信息就儲存在我們體內的核酸上。核酸要根據這些信息來製造蛋白質,這是保證我們的身體性狀穩定並與前輩人相似的根本原因。那麼這些信息具體儲存在哪裡呢?儲存在DNA的基因片段上。這些基因片段由四個鹼基構成,這四個鹼基不同的排列順序構成了不同的基因。每三組鹼基對構成一個密碼子,所有的密碼子加起來一共有64個。我們體內所有的胺基酸必須要與這些密碼子對應才能產生我們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科學家們發現所有生命(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密碼子完全相同,都是64個。所不同的就是這些密碼子的排列順序。人與一切生命在基因這個層次上沒有本質區別,密碼子的排列順序決定我們是不是人。不同的密碼子排列順序可能會形成不同的生命,只要找到合適的技術手段,人與其他生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果我們體內的密碼子與小草密碼子的排列順序相同,那我們將變成小草;如果我們體內的密碼子與老虎的密碼子的排列順序相同,那麼我們將變成老虎;如果我們體內的密碼子與細菌密碼子的排列順序相同,我們將變成細菌。利用現代的基因技術,造出一個牛頭馬面的怪物來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們之所以沒變成小草、老虎、和細菌,就是因為我們繼承了我們前輩的基因,我們前輩基因的排列順序決定了我們這一代還是人。我們身高、長相、性格、壽命、情趣、什麼樣的人會是你的意中人、未來會得什麼病以及命運等等全由這64個密碼子決定。這64個密碼子不僅記錄了我們前輩人的積業以及全部的生命活動信息,還將記錄我們這一生的一切,並且會傳遞給我們的後輩。這個密碼子的排列順序十分穩定執著,它不僅要執著於我們是人,而且還要執著我們必須與眾不同,我就是我,強烈地執著我。我要對我生命的全過程都要恆審思量,必須保證是我,這種強烈地「執我」的意識就是末那識。

末那識附著在64個密碼子上,但64個密碼子並不等於末那識。密碼子只是末那識所依緣的場所,如同大腦是意識的場所。末那識從阿賴耶識那裡取64個種子(其實是64種意義,並非實體種子)與64個密碼子相配套並執著為我,因而密碼子也就有了意義。這64個密碼子的千變萬化代表了我們全部生命的意義。

構成我們身體的細胞都有DNA存在(血液中的紅細胞里沒有DNA,但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依然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上都有64個密碼子,因此密碼子從上到下遍布我們的全身,時刻監控我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不允許出現不是我的東西產生。因此末那識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的每一個細胞中,而不像意識只駐留在我們的大腦里。但末那識本身並不作為,因為它掌控的只是密碼,蛋白質的合成要嚴格地遵循這些密碼所確定的程式,蛋白質的合成工作並非是密碼子,而是RNA有意識地通過轉錄翻譯密碼子並搬運胺基酸合成的。RNA的工作十分奇妙,具有主動性,什麼合適,什麼不合適,它都知道。這也正說明是末那識在背後指揮它,必須按密碼子的要求工作。

末那識為了表現我,利用密碼子通過RNA造出了我的身體。眼耳鼻舌身大腦這些都是我生存本能的需要。

佛祖認為末那識記錄了我的前生在過去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一直延續,形成了無明煩惱,並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當我再轉回到塵世上的時候,末那識又將這些種子從阿賴耶識那裡取出執為我有。由此可見,佛祖早在2000年前就已經知曉了末那識具有遺傳性和連續不斷性。這種無明煩惱是天生的,來源於我們的前生,是基因帶來的,很難斷除。我們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說不清楚為什麼無緣無故會發火或者感覺很無聊或者莫名其妙地產生一些奇怪的念頭,還有做夢等等,這就是無明,這些東西都不是有意識地產生的。

末那識具有四個基本特徵:生存意志、繁衍意志、執我、記憶。有人說末那識的特徵應該是具有貪、嗔、痴、慢、見等煩惱。這些恰恰都是生存意志、繁衍意志、執我的體現。因為我要生存,所以我要貪,不貪,我可能會餓;因為沒得到,所以我嗔怒;因為我要繁衍,所以我痴愛等,因為執我,所以我傲慢偏見等等。

以往我們認為記憶是儲存在大腦里,是由意識來完成的。但最近美國兩名叫柯特利-米勒和戴維-斯維特的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記憶並非由大腦中的意識來完成,而是儲存在DNA里,也就是基因中的密碼子裡。意識只有整理、分析、判斷、綜合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功能,儲存記憶只是短暫的。我們的意識功能是通過生物電效應實現的,意識將蒐集到的圖像、聲音、氣味、滋味、觸覺等信息載入生物電波里,並由意識將載有信息的生物電波傳遞給DNA,被DNA上密碼子的原子吸收並保存,由末那識接管掌控遺傳,才形成了我們的記憶。生物電波本質上就是電磁波,我們的電腦之所以能將世界各地的圖像、聲音等信息傳到我們的眼前,就是通過電磁波運載過來的,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大腦和電腦沒有本質的區別。密碼子相當於我們電腦上的硬碟,能夠儲存信息。

有時我們早已忘記若干年的事情,怎麼想也想不起來,卻突然在夢裡顯現,或在某一個念頭又出來了,這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提醒了我們。末那識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潛意識,也就是本能識。但人們都把潛意識局限在大腦里,這是不全面的。大腦中當然存在潛意識,因為大腦的每個神經細胞中都有DNA,有DNA就有密碼子,有密碼子就有末那識的存在。但末那識絕不僅僅存在於大腦里,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都有末那識。我們在生活中免不了要經歷一些刻骨銘心的事情,這些事情真的刻進了我們的骨頭和心臟里,我們的骨頭和心臟里都有密碼子,都存在末那識。末那識在完成記憶以後,還會將意識傳遞過來的信息以異熟果之種的形式藏進阿賴耶識那裡。

末那識的這種記憶功能是很厲害的,這是導致人類命運輪迴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是一個殺生害命,吃肉成性的人,末那識可能會記住你很兇殘,並將你的品性記在密碼子上。當你再次投胎時,它可能會選擇兇殘的密碼子將你的基因重新排列。這些代表兇殘意義的密碼子可能會與某些野獸的密碼子相似,這樣當你出世的時候可能會變成老虎或狼等。你一旦變成野獸,將永世不得翻身,因為野獸沒有人的悟性,讓它不吃肉是不可能的,因此你將永遠是野獸。一切業都是你自己造成的,這就是你的因果。佛永遠不會報復人,如果佛報復人,他就不是佛了。佛塵緣已了,塵世上善是幻,惡也是幻,一切如幻,幻起幻滅,善惡無分別,佛只做修行者的增上緣,如果你以佛為緣,佛就度你,你不以佛為緣佛想度也度不了你,所受因果只能自負。人就是把自己看得太偉大了,自以為是。人在宇宙中的存在連一粒微塵都稱不上,一粒微塵碾碎另幾粒微塵又能怎麼樣呢?宇宙又怎會因你而改變什麼。況且你的存在不過是個影子,恍惚即逝。

末那識並非人類所獨有,末那識執著你是人你就是人,執著你是豬你就是豬,執著你是樹你就是樹,執著你是蘑菇你就是蘑菇。只要有64個密碼子存在的地方就有末那識。因此末那識是一切生命所共有。

有人問,沒有生命的東西里有沒有末那識呢?有!如果說有,比如黃金,它的末那識在哪裡呢?黃金的末那識就在它原子核的質子裡。質子數就是末那識執著的密碼子。我們都知道,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質子數排列的,質子數不同,則元素就不一樣,因此元素的性質是由質子數決定的,黃金的質子數是79個,如果你往黃金里再塞進一個質子,它就變成汞了,如果你減去一個質子,它就變成鉑了。由此可見一個質子數的差別將導致完全不同的元素。如果你往黃金的原子核里塞進一個中子,它還表現為黃金,去掉一個核外電子,它的物理性質也不發生變化,只是黃金帶上了一個正電而已。因此能表現黃金基本化學性質的就是那79個質子數。末那識頑固地執著這79個質子數才表現出黃金的特性來。黃金雖然沒有意識,但是有末那識束縛控制它,黃金因為沒有意識,不造作,所以它長久,但是它被牢牢鎖定,沒有自由。鐵為什麼沒有黃金長久?因為鐵活躍,喜歡造作,遇到水、氧氣便生歡喜,願意與之化合,因緣和合而生二價鐵、三價鐵,結果導致它出現銹跡斑斑的情形,最終爛掉。而人或一切生命因為造作,才有生有滅,因為生所以滅,輪迴不絕。

由上可知,末那識是整個宇宙的共有識,它執著於什麼就是什麼,它執著于山就是山,執著於水就是水,執著於生命就是生命,執著於空就是空,但是它執著於佛它一定成不了佛!有執著心者皆不成佛。成佛的過程就是消滅執著心的過程。有的人成天執著於口念、心念阿彌陀佛,心裡總想像著一個高大無比的阿彌陀佛,這就是妄想。如來本性自心清淨,內外無相無境,而你心裡想的是相,口裡念的是相,聲音是相,文字是相,即使你了卻了塵緣,最多也只能獲得一個羅漢果,雖然你擺脫了世間生死,但依然沒有擺脫末那識控制下的變易生死,你還有煩惱升起,並不自在,因此你如果不能進一步醒悟,將永遠不成佛,弄不好還要打輪迴。

末那識控制宇宙的手段主要是通過四種力的作用,即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和萬有引力相互作用。愛因斯坦總想統一這四種力的作用,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用最簡潔的數學表達式解釋所有的力學現象,但直到死也沒能統一了。原因就這在於這四種力討論到最後都與精神現象有關,無法迴避,卻又描述不了。精神現象是不能通過實驗手段獲得的,因為科學實驗是建立在物質世界上的,科學家在研究各種力之間關係的時候必須要找出導致出現這些力作用的物理量,比如時間、空間、質量、能量等等,但這些東西都不屬於精神範疇,通過物質手段研究精神現象是不可能的,精神現象是不需要時間和空間的,比如量子糾纏現象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但透過這四種力間的相互作用,我們發現所謂的力就是執著的表現。不執著就沒有力,越執著力越強。無情物質屬於機械性執著,較為穩定,比如太陽吸引地球;有情生命屬於隨意性執著,也就是現在我執著,後來我可能不執著了,是可變的。力是能量的精神本質,力緣能量而起作用,能量與力是因緣和合而生的,能量凝聚成質量要通過力來實現,質量要轉化成能量也需要力來實現。力是質量和能量轉化的主要因素。因而力是末那識控制自然的主要手段。下面我們對這四種力分別加以闡述。

強相互作用,這種力只發生在原子核內部。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緊緊地抱在一起,這種力十分執著和強大,如果強行將它們拆開,將發生核裂變,導致猛烈爆炸,就像核子彈。這種情景更像把兩個深愛著的人強行拆開而發狂是一個道理的。它們能走到一起也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強相互作用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我們的身體裡到處都是原子核,如果這些原子核全部發生裂變,焉有我們人在?正是因為末那識通過強相互作用這種執著力將原子核牢牢捆住,才保證了我們這個世界的相對穩定。

弱相互作用力也發生在原子核里。這種作用很奇妙,原子核在衰變的時候,會有中微子等中性粒子產生,中微子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基本粒子,它在原子核中不受強相互作用力的影響,自由穿行,毫無阻礙,它與其他粒子的作用十分微弱,屬於弱力執著。在它面前幾乎一切都是空的。宇宙中恐怕沒有一種東西阻擋得了它前進的步伐,它以光的速度所向披靡,從太陽的中心穿過絲毫不受損傷,從地球的南極穿過地心直達北極瞬間逃逸,我們的房子、身體包括眼睛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微子穿過,可是我們毫無察覺,它就像宇宙中的小隱身人,來無影去無蹤,但它的結構和速度依然受末那識的控制。

電磁相互作用發生的範圍比較廣泛,從巨觀到微觀,無處不在,末那識就是利用電磁力創造了生命,一切生命現象都是電磁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身體裡所有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電磁相互作用的結果。愛情也是電磁力,對愛生起的執著心其實就是電磁力搞的鬼。當兩個人眼中發出的電磁波頻率相同時,就產生共鳴現象,這種疊加在一起頻率相同的電磁波作用是很強烈的,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引起心跳反應,導致雙方面色潮紅,生起歡喜之心,這就是一見鍾情的原因。如果兩個人眼中發出的電磁波頻率不同,就會發生摩擦,導致電磁紊亂,從而生起厭惡之心。

萬有引力相互作用也無處不在,但只在巨觀世界裡表現明顯,末那識利用萬有引力構造了宇宙星系的全景。月球之所有執著地圍繞地球轉,地球執著地圍繞太陽轉,各個星球各自之所有能緊緊抱成團,這都是末那識控制下的萬有引力作用的結果。

由上可知,這四種力可以統一稱作執著力。執著力因執著心而起,執著心生則妄想心生,執著力緣執著心、妄想心而起作用,造作開始。在無情世界中,執著力主要通過執著心而起作用,譬如核力、電磁力等等,這些力似乎有一定規律可循,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只要知道其中的幾個物理量就可以導出另外幾個量,這種機械決定論發展到量子力學階段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衝擊了包括相對論在內的所有經典物理理論。機械決定論是很愚蠢的,世界沒有決定因這一觀點佛早就知道了,正如人吃鳥、鳥吃蜻蜓、蜻蜓吃蚊子、蚊子吃人,到底誰決定誰呢?在有情世界中,執著力則要通過執著心、妄想心而起作用。執著心指的是末那識,妄想心指的是意識。當然這兩種心都是阿賴耶識自心的表現,非相同非不同,只是為了解說方便才分別對待之。心念一動則萬物生焉。自然界本沒有的東西,在心念的作用下也能產生。比如騾子這種動物本來並不存在,但當人見到驢和馬長相相似時便心生妄想,如果讓他們結合會怎麼樣呢?此妄想心一生,電磁力馬上自動發揮了作用,於是驢和馬的結合便產生了騾子。由此可見如果你的心念不動,會不會有騾子這樣的事發生?當然這種心念屬於意識範疇,是最淺的心念作用。如果要觸及到世界的本質問題時,那就要從阿賴耶識那裡尋找答案。

上面所說的四種作用力可以用易經中的四象來對應,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即是四象。太陽由兩個陽爻組成,陽氣最旺,可用來表示強相互作用;少陰由一陰一陽組成,陰在上陽在下,是陰陽和合的象徵,可用來表示電磁相互作用;少陽由一陽一陰組成,陽在上陰在下,陽氣上升陰氣下沉,是背離、逃逸的象徵,可以用來表示弱相互作用,比如中微子逃逸等;太陰由兩個陰爻組成,勢最弱,可以用來表示萬有引力相互作用。從四象中任取三個便形成64種不同的排列關係,組成64卦,64卦恰好與生命基因64個密碼子相吻合。研究人員發現,凡與64卦排列順序完全一致的密碼子,沒有遺傳缺陷;如密碼子的排列順序與64卦不相符,就說明這個生命體存在遺傳缺陷。64卦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一部蘊含全部生命意義的天書,而64個密碼子也蘊含著全部生命的意義,兩者之間竟如此巧合,這一發現震動了西方科學界,如果能用易經來解讀生命現象,那在研究上就方便多了。但卦與密碼子之間是如何一一對應的,目前還沒有答案,因為科學家還沒有搞清楚每個密碼子具體都代表哪些意義。美國曾宣布要用50年來破解周易,但恐怕遙遙無期。64似乎是宇宙中的一個神秘數字,佛祖曾說末那識從阿賴耶識那裡執取種種種子執為我有,從而演化出「我」,這些種子是多少數量,佛祖並沒有確切說明,但我們的祖先早在佛祖釋迦牟尼前就推演出了64卦,這64卦恰與現代基因密碼子的數量相吻合,說明這些思想之間是有其共通性的。當然末那識所執取的種子肯定不是密碼子本身,而是密碼子所代表的意義,密碼子不過是末那識和這些意義所存在的場所罷了。目前易經在國際上的地位是超越一切哲學的,黑格爾曾說他一生的遺憾就是沒能徹底弄透易經。韓國的國旗就是由易經符號構成的。愛因斯坦曾經驚訝地說他所研究的相對論思想在易經中早就存在了。沒有易經的提示,就不會有今天這樣效率如此之高的電腦。世界上至少有四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曾深受易經的啟示。易經中所蘊藏的哲理是相當深邃的,好多東西至今無人能解。我們把話再轉回來,密碼子中不僅包含著生命的意義,還蘊藏著四種力的相互作用,末那識正是通過這四種力的作用才演繹出千變萬化的生命世界。有人問,強相互作用不只是在原子核中體現嗎?當然了,但是我們的身體中哪一處沒有原子核呢?

末那識在所有的造物過程中,本身並不作為,它從阿賴耶識那裡執取造物所要的種子,緣四種力而起作用,監控造物的全過程,恆審思量,確保為我,使微觀粒子執著為我、地球執著為我、太陽執著為我、星星執著為我、生命執著為我等等。

由此可見末那識無所不在,相當強大,要想成佛,必須徹底擺脫末那識的束縛,擺脫了末那識你將獲得大自在,真正進入真如的法界。否則你將永遠在物質和虛無的世界裡流轉不絕,被末那識抓住那是很難擺脫的。

要想擺脫末那識,必須斷除末那識的四個基本特徵:

首先要斷除繁衍意志,也就是情慾。有人認為不結婚就可以斷除情慾,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釋迦牟尼佛、普光如來佛等許多佛都曾結過婚,但最後都成佛了。成佛只與你是否開悟有關,與你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毫無關係,你怎麼折騰也不過是肉體凡胎,你再不想男女之事也不能變成金童玉女,不結婚就能成佛那是想入非非,痴心妄想,與佛法的根本相背離,自討苦吃。不論你是善還是惡只要你開悟就能成佛,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個道理。

事實上,不結婚根本斷除不了情慾,男人將轉向純陽,女人將轉向純陰,這兩種極端都有著強烈的執著心,不可能將心完全靜下來,即使你不想情慾的事,但是你對身邊的事情依然充滿了好奇心,或者敏感,好衝動、好被感動,甚至對家裡人某些事看不慣而發脾氣,等等。有執著心者一概不成佛,為了成佛我不結婚這就是執著。

佛道本是一家,按照道家的說法,陰陽調和,才能歸於平靜,道家並不反對結婚,而有采陰補陽、夫婦雙修之說。結婚是消滅情慾執著心的最好辦法。順其自然之大道才能擺脫執著,而逆自然而行必形成抗拒之心。佛為什麼反對結婚呢?主要是因結婚之後,會被家事所纏,煩惱不斷,無法靜心修佛,而不是別的原因。出家人不允許結婚,是讓他們以天下為家,超度蒼生為己任,只為別人不為自己,發大慈大悲之心,擺脫家庭的煩惱,為眾生做更多的佛事。寺廟只是一所宣揚佛法的學校,每天的雜事並不少,煩惱並不比普通人少,因此真正能成佛者寥寥無幾。

有修行的人都閉關了,連香都不燒,頭都不磕,能悟到這一步,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形式並不容易。說明他的心已經靜下來了,連點香的念頭都沒了。一點香雜念頓起,一起雜念,一切都白費了。

斷除情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修佛與正常的生活並不矛盾,一切不可強迫不可執著,不可操之過急,不經過磨難是不會成佛的,一旦開悟,自然斷除。有些人為了修行專找又亂又差的地方,就是要磨練自己的心性和定力,而家庭是磨練修行最好的地方。如果兩個人都信佛,兩體一心,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不互相攀比,互相理解,都深知其中的道理,一切家庭瑣事對他們來說就都如同過眼煙雲一樣了,連這個臭皮囊都可以不要,還有什麼割捨不了的呢?年輕的時候過正常人的生活,到年老的時候開悟了,那也不遲。

不論男女如果一邊念佛一邊背著家人在外面沾花惹草,處處留情,末那識可能會把你的行為記錄下來,來生也許會把你變成一隻雞,因為只有畜生才這樣濫情。當然末那識未必會知道你會變成什麼,它只負責記錄和轉存種子,將來你再被投胎時,阿賴耶識在哪裡顯身,你就會被末那識執取出來在那裡生長。

那麼親情、友情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否也應歸到末那識的特徵里?親情友情是一個人誕生之後並與周邊的人相處形成的。誰是你的親人,誰是你的朋友,這是意識的分別作用,與無始以來男女之情慾是不同的,情慾是天生的,親情友情是後天培養的。如果你連意識都斷滅不了,那就更不要說斷除情慾了。

其次,要斷除執我。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總覺得有一個我,我到底是誰呢?我與萬事萬物有什麼聯繫呢?我與小草、山石有什麼分別呢?沒什麼分別,全是自然現象,只是形狀各異,變化各異,「我」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命的名,小草知道它是誰嗎?蜜蜂知道它是誰嗎?飛禽走獸知道它們是誰嗎?風雨雷電知道它們是誰嗎?它們知道它們都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知道它們為什麼存在嗎?所有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只是人類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偉大了,以為是宇宙的寵兒。人不過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是各種因素偶然聚到一塊兒互相攀援進化才導致的這個必然的結果。小草的產生和人類的產生是同樣的道理。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你就會感覺到人類的悲哀,忙忙碌碌的人們像螞蟻一樣爬來爬去,一會兒搞出個汽車,一會兒造出個輪船,一會兒又登上了月球,折騰來折騰去,折騰什麼呀?三、五十年之內這群人全都消失了,你本事再大又能怎麼樣呢?即使再讓你活一千年你也逃脫不了命運的安排。人類每天以動植物為食,可是每天又有多少人的屍體成了細菌和昆蟲的食物,有多少人的骨灰成了小草的養料,活著的人每時每刻又會遭到多少病毒細菌蟎蟲等的猛烈攻擊?我們的身體內外哪一處不生存繁衍著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何時不在吞噬著我們的身體?我們以各類生命為食物,我們又成了各類生命的食物,生命物質不就是這樣循環的嗎?誰敢說我們周圍的小草、大樹、微生物體內沒有我們人類的成分?我們同這些生命有什麼不同嗎?我們不過是自然變化中一個轉換的環節而已。生命物質又都來自於哪裡?歸根結底全部來自大自然。陽光、大氣、土壤、水因緣和合變化而生萬物,是誰將它們撮合到一塊兒?沒有誰!是因緣和合!月球上為什麼沒有生命?是因為緣不到,或者說條件不充分,無法和合。月球上有陽光、有月壤,但是沒有大氣,沒有水,無水無氣物質如何能循環?在任何一個星球上只要條件具備,生命自然發生。如果有什麼所謂的神明創造了生命,那麼這個神明既然有如此大的本事,卻為什麼只能在地球上創造而不能在月球和其他星球上創造?生命的產生不還是因為離不開地球這種特殊的有利於生命產生的的環境嗎?既然是神,創造生命就應該不需要任何條件,既然需要條件,他還算什麼神?既然地球有這樣良好的條件,本來就可以有效地結合,何須要神?

生命在形成的過程中,末那識無時不在,伴隨著生命的形成,末那識也由控制無生命的碳氫氧氮等元素的狀態轉化為控制生命的狀態,但這並非說末那識有不同的形態,末那識是非異非不異的。如果末那識有層次有結構的話,那它就是物質了。末那識從阿賴耶識那裡執取種子,賦予生命以意義,塑造為我,才有了生命,從而保證了生命的連續不斷和有序性。由此可見,生命的變化與輪迴,完全是阿賴耶識種子意義轉化的結果,也就是阿賴耶識自心所現的結果。這些變化升起又破滅,如同夢幻一般在時間的長河裡輪迴不絕。一切都如同鏡中之花,水中之月,霎那轉空,哪裡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呀?阿賴耶識自心本靜,是誰招惹了他?是你的心念啊!你的心念就是你的意識,是你的意識在造作!如果你不去執著妄想,不去拚命地爭取,不為了那個所謂的名譽而戰,不貪、不痴、不忿、不慢、不見、不耿耿於懷,哪來那麼多的事?哪來那麼多的煩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執我分「執人我」和「執法我」,有人說,斷除法我比斷除人我還難。其實錯了,真正斷除人我,做到人無我才是最難的。法我指的是法身有我,也就是認為一切法都有其實在性。我們每天看到的事物總是那麼清清楚楚,以為這些東西都是實在的,比如屋子、沙發、太陽、月亮、花草樹木、山石、大海等等,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實實在在的嘛,人不在了這些東西依然存在嘛,佛為什麼說這些東西都是不實在的呢?這些想法就是凡夫之所見,佛以慧眼觀之,世上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首先要弄清楚,我們為什麼能看到這個世界的景象,如果把你關在一個黑屋子裡,一點光都不見,你還能看到你周圍的事物嗎?你還能分辨出哪些東西是實在的,哪些東西是不實在的嗎?顯然不能,我們之所以能看清東西是因為有光將周圍不同物體的圖像信息反射入我們的眼睛,激發了我們視覺神經上的生物電反應,生物電攜帶圖像信息以電磁波的形式載入我們的大腦,引起我們的知覺,才生起分別的觀念,載入我們大腦中的東西都是這些看上去實實在在的物體的影子,也就是它們的相,並非是真實的物體,而我們卻把這些幻相當成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了。這就如同電磁波將遙遠地方的圖像載入我們的電腦一樣,電磁波就具有運載圖像、聲音等的功能。如果你認為我們觀察到的東西在我們大腦中的相都是真實的,那麼當你打開電腦時為什麼不能進入到電腦里那些五彩繽紛的世界裡啊?我們看到的並非物體本身,而是物體上面被鋪上的那層光,就如同在沙發上放了一個沙發罩,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沙發罩,而並非是真實的沙發。因此進入我們眼中的東西皆是幻像,我們永遠見不到物體真實本來的面目,沒有光註定一片漆黑,有了光全是幻像。這些幻像是可以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的,我們閉上眼睛,這些幻像就可以在我們的大腦中復現,通過電腦我們就可以了知萬里之外的情景,這些虛幻的影子離真實相去甚遠,而我們卻把這些當成是真實的。人能分辨出赤橙黃綠青藍紫,而在老鷹的眼中,這個世界卻只有黑白兩種顏色,由此可見不同的觀察者觀察世界的情景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實的,這種實就不應該隨觀察者的角度而改變。海市蜃樓的出現,對於古印度人來說十分神秘,他們清清楚楚地看到在大海上出現一座巨大的城市,城市裡商人百姓出出進進,忙忙碌碌,人們認為那就是神居住的地方,而佛祖釋迦牟尼認為那不過是個幻像,就像鏡中花、水中月一樣,都是自然現象,很正常。在2000多年前佛祖就能把世間所發生的一切都看破,實在令人讚嘆,而相比之下,我們的古人卻把海市蜃樓一直當作仙人居住的地方,那個蓬萊仙島一直是道家嚮往和皇帝們乞求長命的地方。

真實的物質本體我們是不能用眼睛和一切感官探測到的。不論科學對物質世界研究得有多深入,人們看到的永遠都是假象。當看到物體是由分子構成的時候,人們以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由這一個個實體小顆粒堆積起來的,看上去不同,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形狀不同而已,就像用黃金可以打造成首飾、器皿等等,形狀用途不同,但本質都是金。其不知,我們通過儀器看到的分子上面也被光覆蓋了,看到的依然是假象,並不能確切了解分子的本來面目。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人們又發現,原來組成物體的分子並不一樣,分子的大小結構千差萬別,不同分子的數量無法計數,由此可見分子並非物體的本質。後來人們終於弄清楚,原來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的大小結構與組成它的原子數量有關,看來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我們所看到的原子依舊是假象,人們還是不能確切了知原子的本來面目。後來科學家發現,原來原子也是不一樣的,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構成的,組成原子的電子、質子、中子的數量不同,原子也不一樣。經過大量的實踐和計算,人們發現不同原子的總量有100多個,如果不計算同位素,那麼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這100多個原子變化而來的。後來人們又發現,所有的電子、質子、中子各自都是一樣的,那麼就是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電子、質子、中子變化而來的。愛因斯坦質能轉換理論誕生以後,人們進一步了解到,電子、質子、中子最終的形式全是光。原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光變化的啊!看來物質的本質就是光啊!我們所見到的山、水、人、樹皆是光能量聚集變化的結果啊!看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都是光啊!我們的父母兄弟朋友、桌子電腦樓房、蒼蠅螞蟻蜜蜂、雲海山石都沒有任何分別啊!我們都是平等的光啊!那些殺生害命的人其實都是在殺他自己啊!我們都是光自身顯現變化的結果,一切不同其實全都相同。一切都是形式而已,本質都是光。真是一切法如幻啊,一切法都無我啊!本以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山不能變成水,水不能變成山,它們都有自性,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啊!佛一眼就看穿了這一切,一切都是非有非無的,說它有也行,說它沒有也行,說它有是因為我看到了,說它沒有是因為一切都是變化的形式啊,就如同一場夢幻一樣,夢醒了,什麼都沒有了啊。

但是佛依舊無動於衷,因為在佛看來一切看得見、感覺得到的東西都不是事物的本質,都是不真實的。光又從何而來?難道光有自性嗎?光是一種物質存在,只要它是物質的,就表明它是有,而佛認為一切有都是沒有。目前物理學界已經陷入了空前的危機,如果說光是物質的終極形式,那麼它就應該能統一一切,但是光作為一種電磁波目前卻無法將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萬有引力相互作用統一起來,建在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試圖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從而將前三種相互作用統一起來,從而為最終統一萬有引力打下基礎,但是這一切實在太渺茫了,科學家們對此只有30%的希望,即便統一了前三種,要最後統一萬有引力也幾乎不可能,因為萬有引力場與光的電磁場性質是完全不同的,萬有引力的本質至今也無人能搞清楚,萬有引力場能夠輕鬆地穿過能量極大的黑洞,而光是無法穿過的,光的電磁性質具備相斥和吸引兩種作用力,而萬有引力卻只有吸引。如今,科學家又發現在我們生活的空間裡存在著大量的暗物質,暗物質是什麼?無人能回答。如果連四大作用力都無法統一的話,光就稱不上物質的終極形式,因為這四種作用力在我們身體裡都有作用,這同樣會出現差別,每個人的作用力不同就是差別,另外,每個人或其他物質含有光能的多少也是差別,比如山就要比人的能量大得多,尚未發出的光、正在發出的光、已經發出的光有先有後,這些都是差別。而本質是沒有任何差別的,有差別就要起分別心,有分別心就看不透法無我。在物質世界裡漫遊,人類永遠也不會找到本質。物質是無限的。佛祖認為世間的一切不過是物質形式的變化而已,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阿賴耶識自心顯現的結果,其理是相當深刻的。

其實對於法有我無我的問題根本沒必要理會,你如果能真正達到人無我的境地,一切法自然空,連我都不存在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呀?離我,離我所(我所攝受的對象),離無我(即連「無我」這樣的觀念都不要有)。無我誰去想?沒有我誰攝受忍受?無我誰分別?沒有我誰煩惱?離我誰發脾氣?無我誰痛苦?無我誰輪迴?無我還有什麼是非?但即使你能把這一切都想開,仍然有無我的境界很難達到,那就是當你餓了的時候,依然會想到我要吃.這是末那識控制下的本能反應,沒有進入高深境地的人是無法擺脫的,修佛任重而道遠。

斷除我執,自然達到禪定的境界。修禪和練氣功雖然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最後進入的境界都是一樣的。我在18歲時曾練過氣功大師李少波的真氣運行法,三個月便打通了小周天。當真氣到達脊背時,頓覺背部溫暖如春,當真氣繞過百會穴從臉部落下時,真如醍醐灌頂般舒坦自在。又經過一段時間的苦練,真氣在我體內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形式,四肢百骸無不暢通。一天深夜,我在練功時忽然見到了閃光,又見有蓮花在雲中飄動。由於沒有老師的指點,我擔心會走火入魔,再加上學業緊張,次日便沒敢再練。但自從真氣產生以後,我常常在夢中感到有真氣自動運行,一天我忽覺有一股真氣衝進了我的左耳,耳輪中就聽一聲霹靂,猶如一個巨大的光球爆裂,似乎將我的耳朵炸成了粉碎,我一覺驚醒,渾身是汗,用手摸了摸耳朵,卻感到無比的輕鬆。我的左耳曾經受過外傷,經常有耳鳴,但自從那一次以後,我的耳病全好了。

當你在修禪或練氣功時,如果遇到有閃光或奇異的事情發生,說明你已經進入到了第七地菩薩地,氣功上講那是大周天,禪修上講是證入了涅磐。但佛警告說,不可執著貪戀於那個涅磐,那是很危險的,有則有,無則無,止觀雙運,順其自然,消除一切妄想,那個境界並不真實,不是真實的涅磐,如果相信那是真的,將前功盡棄。但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境界是很讓人迷戀的,會讓你產生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樂,一切煩惱全都不見了。

再次,要斷除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本能,是末那識執我意志的表現,為了表現自我,必須要生存,因此必須要通過意識造作索取,滿足生命的需要,一切貪嗔痴慢善惡皆是為生命意志服務的。如果能真正斷除生命意志,就等於遠離了紅塵世界,離成佛不遠矣。有人說,我不吃不喝,什麼也不貪圖,只一心念佛。如果你不吃不喝,你一定會渴會餓,在饑渴交迫的情況下,如何做到一心?這只能說你貪心太大了,為了成佛連命都不要了,你這種妄想執著心追求的最後結果就是被痛苦地餓死渴死。末那識會認為你喜歡飢餓的感覺,下輩子還將讓你挨餓。佛走的時候是毫無痛苦的。

斷除生命意志,絕非凡夫所為,只有具備相當高深修為的人才能達到。斷除生命意志的過程叫做淨身,也就是辟穀。到了這個階段,一般的得道高僧都閉關去了,也就是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屋子裡或山洞中修煉。到了這個階段的人身心將出現一系列奇妙的變化,心臟幾乎停止,呼吸若有若無,渾身的血液流速極緩,寒、熱、痛、觸、味等所有知覺全部消失,進入到了心內外無我無物之境,身靜若月光照水,如如不動。此時人體內外幾無造作,所需消耗的能量極小,因而不飢不餓。又因沒有陽光照射,水分幾無蒸發,因而不渴。閉關開始時,每周只進一餐,隨後半月一餐,然後一月一餐,體內的舍利越積越多,舍利濃縮了天地萬物的精華,完全可以滿足人體能量的需要,當舍利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可以徹底斷除食物,真正做到不飢不餓。貪嗔痴煩惱無明等諸念皆忘,飲食皆斷,外塵不入,善惡皆非,以往的前世現世因緣全部了斷,一切皆空。末那識的記憶功能至此終結,無法再抓住他了。末那識的存在

已毫無意義,悄然消失,只剩下了阿賴耶識。此時的阿賴耶識猶如平靜的湖面,只起微微的漣漪。繼續修煉,不多時日,阿賴耶識微瀾不起,一平如鏡,微息不存。轉識,肉身舍離,圓寂,入真如之境。自此超脫輪迴,投身淨土,永離苦海,不生不滅。

舍利子絕對是神奇之物。只有長期修習佛法的人才有,除佛法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都無法獲得。舍利子在未經火化前是與人體血肉骨等交融在一起的,任何儀器都無法分辨出舍利子存在於人體的哪些部位,此時修行者的身體看起來同普通人的身體沒什麼兩樣。我們把舍利子形成前的狀態叫舍利。大德高僧的身體被火化時,舍利凝聚始成舍利子。從這一點上說,那些把舍利子稱作結石的人實在很淺薄。也表明了現代科學技術對佛法認識的無知。舍利子在形成時是火燒不化的,用鐵錘擊之不破,而任何結石都是經不住火燒的,一燒就化成粉末,更經不住敲打,一打就散花。高僧們的身體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舍利子,毛髮經火化後會形成黑色的舍利子,血液和肌肉會形成紅色的舍利子,骨骼會形成白色的舍利子,大腦會形成彩色的舍利子或如珍珠一樣的舍利子,心臟居然也燒不化會形成褐紅色的超大舍利子,另外舌頭、牙齒都可形

成舍利子。這些舍利子大大小小,形狀各異,多以圓形或卵圓形為主,紅的像寶石,白的像鑽石、玉石,彩色的像瑪瑙,五光十色,晶瑩剔透,十分漂亮。

要想知曉舍利子的成因,首先要知道真氣是怎麼產生的。凡是有過氣功或禪定經歷的人都深知真氣形成於經絡,真氣在經絡中越積越多會產生強大的能量,這些能量的聚集是舍利子形成的根源。經絡遍布於人體每一個角落,形成密布的網,這張網才是人體真實的框架,人體所有組織結構都是在這張網裡形成的,人類所有機體的活動都要受控於這張網。科學家們沒有發現這張網就說不存在經絡,是很無知的。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對立的,有有就有無,有實就有虛,實與虛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譬如虛數的平方就是實數。如果把肉體定義為實,那麼經絡就是虛,經絡中的真氣最終化為舍利子就是虛轉實最有力的證據。

任何事物都有實與虛兩面,虛並非沒有用。比如山的影子,這座山如果很陡很高,我們該如何測量它的高度呢?那就要用到山的影子,利用山的影子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計算出山的高度。如果天氣煩熱,我們可以利用山的影子乘涼。如果山沒有影子,那結果會很糟,太陽會穿透這座山,因為只有光照射到的地方才不會形成影子,那麼在強光照射的時候,我們將無處可逃。躲到屋子裡太陽會穿透屋子。如果沒有影子也就意味著沒有黑暗,沒有黑天,因為當晚上的時候,太陽會穿過地球,從地球的另一側透過來,我們都將無法休息,地球將變成一個透明的水晶球,太陽將日夜烘烤地球,地球可能會變成一個高熱度的星球,生命將徹底結束。鏡子的用處有多麼大是眾所周知的,我們站在鏡子前,鏡子裡的那個人是你的虛像,利用鏡子你可以反觀你自己,看看今天的衣服漂不漂亮,看看臉上是否有髒物。如果沒有鏡子,你怎知道你的鬍子是否刮淨了?潛水艇在水下行駛,如果沒有潛望鏡,人們怎可能知曉水面上的情況?電腦對我們的意義誰人不曉?坐在家裡,通過電腦就能迅速了解全世界的情況,可是電腦的畫面是虛擬的,手機、電視傳過來的信號是虛的,相機的圖像也是虛的,現在有誰還能離開虛?一句話,不要把虛的看成是沒用的,虛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科學家知道虛、利用虛卻不承認虛,因為他們並不能確切了知虛的物理意義,譬如虛數在傳遞信號上的作用,他們只把它當作運算拿過來用,卻搞不明白虛數的意義,說這是電抗,電抗是實的,自相矛盾。但是當虛數在量子力學中呈現出鮮明意義的時候,他們卻無法理解這是為什麼?

佛教與道教堪稱一家,但是為什麼只有修佛的人有舍利子而修道的沒有?其實佛與道都講無為的,而道教是有為的,道教雖然也說道,理論依據來自老子,但道教卻把老子關於大道無形的學說神秘化,認為道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得道就是成仙,因而他們在修煉到大周天見到那個光怪陸離的神秘境界時,就以為見到了仙境,貪戀不已,執著心起,妄想不斷,有妄想就有造作,有造作真氣就在體內被消耗,真氣消耗則無法凝聚,因而舍利子無可得矣。道教把老子的學說理解為不死,永生,執著於那個神仙的境界,最終既練不成丹也成不了仙,空成一具死屍,必走輪迴。而佛認為只要尚未脫離肉體凡胎,世間的一切都是一無所有,見到的任何事情都是假的,皆如夢幻,一切不可執著,一切求不可得。佛所說不生不滅,是指因為不生所以不滅。誠如大海上的波浪,浪生起再高也終有落下去的時候,妄想讓浪永遠生起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不生浪,哪還會有浪落的現象呢?不生就不會落,就不見浪,與浪毫無關係,也就是與生死毫無關係。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有生必有死,妄想永久長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修道者在認知生死輪迴的深刻度上與佛法是沒法比的,其不得舍利明矣。

再說經絡,所謂經絡在人體中如一張密布的網,這只是一個比喻。事實上經絡在我們身體裡無處不在,無有漏處,非網可比。既然經絡是全覆蓋的,何以知曉有路徑可循?這是因為我們能感知真氣在經絡中運行時是有規律的。這就如同我們站在海邊,海水看上去毫無規律,但如果我們在空中看,情景就不一樣了,海水流動總體上是有一定方向的,這就是洋流。洋流的走向和速度對於航海捕魚軍事以及海洋生物的遷流繁殖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樣真氣在人體經絡中運行所形成的規律意義也十分重大,真氣運行無阻礙,表明此人身體健康,若有阻礙則表明身患疾病。經絡是否人類所獨有?非也。一切生命均有經絡,所有的生命都要靠真氣才能生長,氣絕則生命休矣。但真氣運行是需要一定途徑的,這個途徑就是經絡。非生命物質是否有經絡?非生命物質因為不生長,因此經絡呈似有似無狀態。什麼是真氣?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陰陽二氣,將生命引向死亡的是陰氣,促進生命生長的是陽氣,真氣指的就是陽氣。真氣從何而來?承襲先天父母之氣、脾胃水谷運化之氣和呼吸之氣。真氣歸根結底來自太陽能。如果沒有太陽,連空氣都可能會被凍結,何呼吸之有?一切食物都是太陽能轉化而來,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儲存太陽能,動物吃植物,動物吃食草的動物,人類吃植物和動物,本質上都是在爭奪太陽能。什麼是陰氣?陰氣就是與生命爭奪陽氣之氣,即是陰冷的寒氣。如果沒有太陽,陰氣將占主導,寒氣重,則無生命。四季輪迴可作為見證。冬季來臨,太陽南去,此時陰盛陽衰,因而草木皆枯,昆蟲俱滅;春天時,太陽北回,陰消陽長,則萬物復甦,生機再現。因此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太陽是真氣之本。我們平時怎麼沒感覺到有真氣?那是因為普通人妄想執著心太重,把真氣都消耗到與外境打拚中去了,而從來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內心。真氣因何沿經絡運行?因經絡是虛的,真氣行之而無礙,且方便與阿賴耶識為緣。阿賴耶識是附著在經絡上的嗎?是也不是。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塊海綿,阿賴耶識比作大海,那麼人體這塊海綿是完全浸泡在大海之中的。真氣與阿賴耶識為緣是何意?真氣與阿賴耶識為緣正是凡夫之所為。阿賴耶識中的貪種緣真氣的滋養而萌發,被末那識執取為我,形成生長意志,要生長必有貪求,無貪不長,意識受該貪種染熏,妄想執著心生,始造作,貪慾無止無休。得則生喜,失則生悲,嗔痴怒忿、焦慮憂傷諸煩惱蜂擁而入,終至身心俱疲,百病纏繞,真氣耗盡,一命嗚呼。中醫有雲,怒傷肝、憂傷心、恐傷志、淫傷腎、飽傷脾、飢傷胃、寒傷肺。五臟六腑之真氣皆在妄想執著貪嗔痴念中損耗殆盡,寒濕暑熱之戾氣乘虛而入,焉有不病哉!假使真陽護體,則百毒不可入也。妄想心何以傷身?妄想心生,則心動,譬如憤怒,心動則血流速加快,機體代謝旺盛,而怒在肝,肝氣逆血而行,與血衝撞上涌,致面赤頭暈,如果超過人體承受力,則導致人昏厥或吐血,真氣大衰,邪陰侵體,是為傷身。若心不緣外境,真氣充盈則不傷身嗎?非也。若心不外馳,精神內守,妄想心滅,則真氣自生。真氣生而聚,漸盛,溫陽暖體,則陰氣消散,如陽光碟機散黑暗。但當修煉者進入第七菩薩地或大周天時,會遇奇光異景,雖不緣外境,但妄想心內境頓生,貪戀執著,不斷薰染阿賴耶識之種子,致使阿賴耶識波濤洶湧,無止無休,真氣在體內往來衝突,氣機大亂,導致走火入魔,待真氣耗盡,則氣絕身亡。真氣於內於外皆傷身,若何?不執著於外亦不執著於內,內外二無我,不見境起性,來則來,去則去,隨順自然,念念不起,斷除以阿賴耶識為緣。真氣充盈,不出於外也不侵於內,則真氣妄動自會平息,又因真氣無有損耗則漸漸凝結化成舍利,漸成金剛不壞之體,則雖百毒而不可侵也。若此時修煉外家功法,則可得鐵布衫,刀槍不入,掌可斷石,但因外家功損耗真氣,雖體內含有舍利,卻終不得舍利子。而靜修之人因真氣無有耗散,至圓寂之時可得舍利子。

佛走時將舍利子留給世人,是想告訴人們有修必有得。物可化人,人也可化物,生命與非生命物質是一體的,沒有本質的區別,皆是因緣和合而生,變來變去,一切如幻。那麼人是如何化物的呢?舍利子隱藏著無窮的玄機,揭開這個謎,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變化。如果能了知人化物,就可以推知物化人的過程,從而推知無機轉有機的過程,那麼人類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生命,甚至用土就可以直接生產糧食,糧食問題就可以徹底解決,世界上就不會再有飢餓,農民從此不必種地,大自然恢復生態平衡。佛祖雖然離開塵世兩千多年了,但他留下的舍利子依舊閃爍著不變的光彩,顯示了一種真諦、一種永恆、一種超越。

阿賴耶識,此為佛學八識的第八識。阿,意為「心」。賴耶,意為「積存」。阿賴耶識就是心所積存的意思,又譯作「藏識」,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意,種子指的是事物的本質、本性。另外,阿賴耶識還是妄想心種子暫存的地方。我們所造的一切業種,甚至每一個念頭都將通過末那識的記錄轉藏到阿賴耶識那裡。因此阿賴耶識是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妄想心的和合體。阿賴耶識本來自性清淨,具如來佛性,卻受到妄想心不斷染熏而無法清淨。妄想心緣自於末那識的執取和我愛,妄想心的動力來自人體的真氣,人未出生前真氣來自於父母,出生後主要來自食物和空氣,真氣的滋養使妄想心不斷膨脹,不停地染熏末那識從阿賴耶識那裡執取的愛種,這就是生存的本能。為了生存、生長,因而貪求造作,而所造的業種又不斷地通過末那識轉存到阿賴耶識那裡,為來世的投胎積存種業。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八識之間的關係。打個比喻,假如把阿賴耶識比作馬克思主義,那麼末那識就相當於黨,意識就相當於政府,眼、耳、鼻、身識就是政府各部門。黨依據國情從馬克思主義那裡吸取精華,規劃出國家的發展大計,組織成立政府並建立政府各部門,政府必須服從黨的意志來管理國家。黨從馬克思主義那裡吸取的精華就相當於末那識從阿賴耶識那裡執取過來的種子,這些種子萌發以後馬上在全國紮根,播撒進家家戶戶,從此人們衣食住行、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等一切行為無不深深打上馬克思主義的烙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雖然不停地變,但黨的馬克思主義本質始終不變。黨改變政策是要依據先前的經驗。末那識在生死流轉的過程中也存在變異,你前生的積業、現世的種業在下輩子傳遞的過程中都要體現出來,因而一輩一輩中總存在差異,但末那識執著於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的本質不會改變。政府一屆又一屆在變換,但黨的馬克思主義本質不變。無論哪屆政府都必須按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要求管理國家。同樣道理,一代又一代的人模樣、意識在變,但「我」的本質不變,意識要按照末那識指引的路線圖也就是密碼子的排列順序的要求對外索取,滿足末那識生存本能的需要。政府要通過政府各部門獲取信息,意識要通過眼耳鼻舌身獲取信息。

有人問,世間的一切都是阿賴耶識的自心顯現,馬克思主義顯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很好回答,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成立以來,中國近現代史發生的那些波瀾壯闊的場面以及現今的改革開放不都是馬克思主義顯現的結果嗎?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的社會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也許會是另外一番情景!

上面的比喻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但通過比較卻可以大致地了解八識之間的內在關係。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世間萬法無論如何變都是大同小異的。佛法與馬克思主義不同之處在於馬克思主義主要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的法,闡述的是物質和意識的關係。而佛法揭示的是整個宇宙與人生的本質。意識在佛法中並不是精神本體。意識是會隨生命的結束而斷滅的。在世間法中,阿賴耶識是不會斷滅的。馬克思主義所要闡述的是意識對物質世界的巨大作用,是指人類必須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雙手勞動才能改造大自然,這個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現成的,不能被創造,只能通過人類意識的能動作用被改造,從而為人類服務。而佛法認為人類通過意識改造自然與蜜蜂築巢釀蜜、蜘蛛結網、小鳥壘窩、火山噴發、地震、風雨雷電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質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已,即使沒有人類去改造,自然界依舊會變化,形式不同罷了,都是變化,所有的變化都是不真實的,一切法如幻,皆是阿賴耶識自心所現的影子,而人類執著於這些影子,深陷其中,輪迴不已,不知醒悟。因此佛說心外無物,是指阿賴耶識本心之外無物,一切物輾轉變換,如夢一般,都不具有實在性,並非是你的意識之外無物。你的意識之外到處都是物,妄想分別心爾。

阿賴耶識,此為佛學八識的第八識。阿,意為「心」。賴耶,意為「積存」。阿賴耶識就是心所積存的意思,又譯作「藏識」,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意,種子指的是事物的本質、本性。另外,阿賴耶識還是妄想心種子暫存的地方。我們所造的一切業種,甚至每一個念頭都將通過末那識的記錄轉藏到阿賴耶識那裡。因此阿賴耶識是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妄想心的和合體。阿賴耶識本來自性清淨,具如來佛性,卻受到妄想心不斷染熏而無法清淨。妄想心緣自於末那識的執取和我愛,妄想心的動力來自人體的真氣,人未出生前真氣來自於父母,出生後主要來自食物和空氣,真氣的滋養使妄想心不斷膨脹,不停地染熏末那識從阿賴耶識那裡執取的愛種,這就是生存的本能。為了生存、生長,因而貪求造作,而所造的業種又不斷地通過末那識轉存到阿賴耶識那裡,為來世的投胎積存種業。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八識之間的關係。打個比喻,假如把阿賴耶識比作儒家思想,那麼末那識就相當於古代的皇帝,意識就相當於宰相,眼、耳、鼻、身識就是宰相以下各部門。皇帝因統治需要從儒家思想中汲取精華,制訂國家制度,設定宰相併建立相應各部門,宰相必須服從皇帝的意志來管理國家。皇帝從儒家思想那裡汲取的精華就相當於末那識從阿賴耶識那裡執取過來的種子,這些種子萌發以後馬上在全國紮根,播撒進家家戶戶,從此人們衣食住行、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等一切行為無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不同的封建王朝制訂的政策雖然有差異,但儒家思想的本質始終不變。末那識在生死流轉的過程中也存在變異,你前生的積業、現世的種業在下輩子傳遞的過程中都要體現出來,因而一輩一輩中總存在差異,但末那識執著於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的本質不會改變。宰相一茬一茬地換,但國家體制相對穩定。無論哪任宰相都必須按皇帝認定的儒家思想路線的要求管理國家。同樣道理,一代又一代的人模樣、意識在變,但「我」的本質不變,意識要按照末那識指引的路線圖的要求對外造作索取,滿足末那識生存本能的需要。宰相要通過其下屬各部門獲取信息,意識要通過眼耳鼻舌身獲取信息。

上面的類比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但通過比較卻可以大致地了解八識之間的內在關係。佛法與儒家思想不同之處在於儒家所宣揚的主要是以「仁」為核心的人類社會的法,是入世間法,人倫關係要靠理性梳理規範和強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和諧與穩定,從而永保皇權的大一統,事實證明沒有一個朝代是長久穩定的,人的思想意識是時刻在變的,儒家們卻把這異想天開的人腦意識作用奉為真理了;而佛法是出世間法,揭示的是整個宇宙與人生的本質。意識在佛法中並不是精神本體。意識是會隨生命的結束而斷滅的。在世間法中,阿賴耶識是不會斷滅的。佛法認為人類通過意識作用規範社會中的各種關係以及改造自然與蜜蜂築巢釀蜜、蜘蛛結網、小鳥壘窩、火山噴發、地震、風雨雷電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塵世上的現象,形式不同罷了,都是變化,所有的變化都是不真實的,一切法如幻,皆是阿賴耶識自心所現的影子,而人類執著於這些影子,深陷其中,輪迴不已,不知醒悟。因此佛說心外無物,是指阿賴耶識本心之外無物,一切物輾轉變換,如夢一般,都不具有實在性,並非是你的意識之外無物。你的意識之外到處都是物,妄想分別心爾。

我們再以儒家思想為例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統治了兩千多年,幾乎每個人都信奉儒家思想,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切變化皆是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信仰儒家,儒家就駐留在你的心中,從而影響你的一生,儒家思想也就成了你的「心」,你的一切行為都是你這顆儒家「心」的顯現。但這顆儒家心並不因你的存在而存在,你不在了,儒家思想依然在起作用。因而說這顆儒家心即是你的心又不是你的心,即在你的心裡又不在你的心裡,而且儒家思想絕不會因你來到世間而增加,更不會因你的消失而減少,你在與不在儒家思想都是不變的。

佛所說的阿賴耶識也有類似的特點。阿賴耶識是整個宇宙的本質,是人與客觀存在的「心」,這顆心無所不在,可以說在你的心裡,也可以說不在你的心裡。你在的時候,你的一切都是阿賴耶識這顆心的表現,你不在的時候,阿賴耶識也不會消失,阿賴耶識顯現的是整個世界,其中也包括你的生死輪迴。阿賴耶識自心本靜,他的本體絕對不會造作,更不會主動創造,雖然他有無窮的法,但阿賴耶識是無為的,一切造作都是末那識我執我愛而引起的,因而顯現阿賴耶識種子見分的是末那識,是末那識的妄想執著心待「緣」之故將這個世界表現了出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阿賴耶識,有人把阿賴耶識比作恆河沙,說阿賴耶識像恆河裡的沙子一樣多,佛祖對此給予了批評,恆河沙怎麼能與阿賴耶識相提並論呢?那分明是兩回事。佛所說的恆河沙只是一個譬喻而已,阿賴耶識是不能用數量來表現的,凡是能用數量來表現的都是物質的,比如,一個、兩個、三個等等,後面跟著的東西一定是具體的物,因為只有物才有個數。阿賴耶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界上的一切既可以說是你的心所顯現,又可以說不是你的心所顯現,但都可以說是阿賴耶識之所現。

佛法與儒家思想不同之處在於,你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就會對你起作用;你不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可能就不會對你起作用,如果整個社會都信儒家思想,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但儒家思想經過歷史的變遷之後,終究會退出歷史舞台。因此儒家學說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佛法則不然,你信佛,心中有佛,佛對你起作用,佛法顯現;你不信佛,心中無佛,佛法不顯現,但依舊對你起作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佛性,只是你自己不自知罷了。沒有阿賴耶識就不會存在生死,人從生到死,從死到生,阿賴耶識永恆不變地與你為緣,歷經生命變化的全過程。沒有阿賴耶識也就沒有末那識,沒有末那識也就不存在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因而也就沒有生命。阿賴耶識貌似你的靈魂,卻不是,他是宇宙的本質。你是小法,阿賴耶識是大法,大法蘊於小法之中,共性蘊於個性之中。

儒家思想為何不長久?佛法為何永恆?要想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儒家思想是怎麼產生的。如果沒有人類,儒家思想是否存在?顯然是不存在的。儒家思想是人類理性思維的產物,是大腦思考出來的東西,是意識的作用。而意識本身就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是無常的、時刻改變的,是隨生命的結束而斷滅的。即使這樣的思想被當時的人們普遍接受,形成共同而穩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但隨著歷史的前進,當這種思想不再適應新社會生產方式的時候,就要被淘汰。不只是儒家思想如此,人類一切靠大腦意識思考出來的東西,包括自然科學在內都是相對的,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牛頓力學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可超越的真理,但卻被愛因斯坦推翻,如今愛因斯坦的理論也陷入了困境,因為它無法解答宇宙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問題,不一一列舉。而佛法則完全不同,不管世界上存不存在人類,佛法永恆存在,佛法不是人類大腦思考出來的東西,人類無論怎麼想,都不可能想明白佛法是怎麼回事。有人問,佛學不也是人想出來的嗎?關於佛的學說應該說是人的意識間接獲得的,但佛法是什麼,意識永遠不能了知。佛永遠不會告訴你佛的真如本性是怎麼回事,因為這是不可說的,無法說,只要你一開口說,都不是佛法,言語本身就是意識的東西,人活著的時候任何一個念頭都是意識作用。佛法只能靠你的自證自悟,無限接近,只有當你圓寂之後,徹底脫離了肉體凡胎,回歸佛的本性才能知道佛的究竟。在你圓寂的霎那間你根本無法開口,一開口,哪怕一個微微的念頭,都說明你的妄想心依然存在,有妄想心者怎可成佛?如果一個人在臨死前突然睜開眼睛說,我涅磐了,那麼這個人一定死了,他不可能成佛。但一旦你成佛卻又是不可逆轉的,再想用語言與人類溝通是不可能的,因此人類不通過修佛永遠不能知道佛性。非有非無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豈是人的意識能想出來的?它遠遠超出了人類感知的極限,這就如同井底之蛙永遠不知道有大海是一個道理的。在任何一部大乘佛經中,你都無法找到佛所說的究竟境界,不是佛祖不想告訴人類,那實在是無法說的,佛經中所說的那一切都是講該如何修,如何消除雜念妄想,逐步接近佛性,但絕不可能向你真實地描述佛的真如境界。但當你真正消除雜念的時候,你是有感悟的。佛的境界本來就存在,與人是否存在沒有任何關係,不是你修出來的,不是你想出來的,而是要靠你悟,你開悟了,自然而然就踏上了成佛的道路。

佛經、佛典這些文字的東西不過是修佛道路上的一座橋樑而已,並不能反映真實。佛是不主張立文字的,但是如果不立字、不說法,凡夫不能了知,無法學佛,因此這些文字都是給凡夫看的,不得已而為之。佛祖與老子都有類似的觀點,老子論道也不主張立文字,因為關於什麼是道,實在是無話可說的,他的《道德經》是應朋友之約勉強寫的,而且只留下了短短五千言便匆匆離去了。人類所創造的文字是用來描述物質世界的,比如長寬高大小圓方,父母、朋友,即便是那些抽象文字也是可感可知的,比如友誼、勇敢、善惡等等,兩個人的關係好就叫友誼,一個人打死一隻虎就是勇敢,施捨給他人財物就是善,殺生害命就是惡,所有的文字均與物質世界緊密相連,無論什麼字都無法超越物質世界本身,物質世界是變化的不真實的,因而文字也是不真實的。比如你家的狗叫「逗逗」,你一喊「逗逗」,它便搖著尾巴向你走來,可是後來它死了,你再喊「逗逗」,它是否還會搖著尾巴向你走來?顯然名實不符,這個名字不再具有意義。用變化的東西來反映永恆顯然是很荒謬的,任何文字都無法反映精神本體,因此真正的佛法是不可言說的,不可用意識分辨的。你只要說出佛是什麼樣子,那就表示有佛,「有」必然轉化成「無」,那麼佛必死。如果你說佛就是虛無,那麼佛必生,因為「無」能轉化成「有」。如果佛在生死輪迴中流轉那還能稱佛嗎?

試論生死輪迴的真諦。這裡只做簡要論述。人從生到死,從死到生並非是兩個不相干的過程。學過生物的人都知道,人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在受精卵剛一形成的霎那,生便開始。但生剛一開始,死便相伴而來,生與死緊密交織在一起。人在母體中經過10個月的孕育到即將分娩這一段時間,人已經死了無數次了。因為人從一個細胞分裂為多個細胞的過程中,要不斷從母體中汲取營養,汲取營養的同時要不停地新陳代謝,舊的細胞也就不停地被新細胞代替,此時細胞分裂成長的速度遠大於細胞死亡的速度,因此表現為生。從人出生到中年這一段時間,生的速度繼續大於死的速度。而人到中年時,恰好生與死達到平衡。中年期一過,死的速度開始大於生的速度,也就是細胞分裂更新的速度開始小於細胞死亡的速度,自此以後,人逐漸表現為衰老的狀態。當人更新的細胞無法滿足人體生存需要的時候,人就走向了死亡。這是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體現「我」的眼耳鼻舌身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識是與人體的整個生長過程緊密纏繞在一起的,沒有阿賴耶識就不會有生命的本質內容,末那識執我之種性就失去了依據;沒有末那識執我的生長繁衍本能就沒有生命;沒有意識,人類就不知道該如何用手獲得食物,用嘴吃食物,因而無法滿足末那識生存本能的需要;沒有眼耳鼻舌身識,意識就失去了與外界聯繫的通道,無法從外界獲得信息和能量,意識也就成了空中樓閣毫無用處。關於八識與人體的關係前面已有較多論述,這裡不再重複。

那麼從死到生又是怎樣的呢?有人或許認為,人死後,進入死亡的境界裡,此時死的速度大於生的速度,因而表現為死。這樣理解是錯誤的。死的速度大於生的速度在人走向衰老的過程中已經體現過了,因此人在死後這種情況不會重複出現。生的境界和死亡的境界是兩個不同的境界,其具體表現並不一樣,但最終都能很好地結合到一起完成一個輪迴。「生」是依緣而起的過程,「死」則是待緣而起的過程。人活著的時候,生與死糾纏在一起是依緣於人體細胞更新速度的變化來表現的。而當人死了的時候,人體的細胞已經失去了活性,不可能再呈現出細胞的更新現象,因此也就無法表現生死依緣的過程。細胞如果還會更新,那說明人體還活著。因此生前與死後的變化是不會相同的。當人吐出最後一口氣的霎那,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最先離開,人失去知覺。但此時人體的能量尚未耗盡,細胞及其內部的基因密碼還有極微弱的活動,這是末那識在對人意識喪失前後做最後的記錄。末那識要對人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恆審思量,這是由它執我的特點決定的。隨著身體的變冷變僵,末那識將這個人生前以及前生的全部記錄以種子的形式轉存到阿賴耶識那裡,這個記錄所表達的意義就是「我」,末那識執著於這個「我」也藏進阿賴耶識里。這個死亡了的身體已經無法表現生命的本質,阿賴耶識也隨之離開,但阿賴耶識的離開並非主動,不會像人們所想像的靈魂出竅那樣,只是不再顯示生命爾。阿賴耶識是人與宇宙的根本識,他以共性存在於一切事物當中。我死亡了的屍體將經歷地水火風的分離,這同樣符合阿賴耶識自心所現的規律,但我的生命之種卻留在了阿賴耶識的汪洋大海里,我的種性自此進入待緣的狀態。我的種最終會落在哪裡?需要等多長時間?這很難說。首先我落腳的地方必須能表現「我」,符合我的意志適合我生長,顯然要找到我原來的那個身體已經不可能,但只要能適合我生長就依然會表現出「我」,這要看末那識與誰有緣。只能等。這個等待的時間可長可短,也許很快,也許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或許更長,很難說。如果末那識認為我的種性比較適合做小草,那麼我可能會變成小草;如果末那識認為我比較蠢,那我可能會變成豬;如果末那識認為我依然具有人性,那我可能會重新做人。一切都與我前生以及生前所造的因果緊密相連。如果世界上出現一種生命結構與我有緣,末那識便馬上顯現出來,並把我的種子從阿賴耶識那裡執取出來,將我種性的意義與這個生命結構的基因密碼有效結合,按照我的意志開始生長。如果這個生命結構是一個受精卵,那我將發育成人。

以上就是一個人生死輪迴的一個周期。

人要想成佛,必須先掙脫這個輪迴,而掙脫這個輪迴的關鍵就是要斷除與末那識為緣,不受末那識的控制,那麼擺脫了末那識的束縛就成佛了嗎?只差一步,如果是徹底擺脫了末那識,那表明你已經遠離了生死,至少進入菩薩如如不動地,已經不可逆轉,不可能再打輪迴,但若要成佛,還需轉識,什麼是轉識?這是能否成佛的關鍵所在,要想知道這個秘密,就請跟我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玄奧的佛學世界。

第二部分楞伽經詳解

簡要說明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譯為「不可往」,在這裡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無法抵達而且險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認為楞伽山位於今天的斯里蘭卡,但多不被現代學者認可。「阿跋多羅」翻譯成漢語就是「入或無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譯為入楞伽山的寶經或楞伽山無上寶經。我本人支持「楞伽山無上寶經」的翻譯。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曾經降臨這座大山說過法,弟子把佛說的話記錄下來始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這部書文字簡古難通,是公認的,古往今來皆以之為難,讀之令人望而生畏,這也是它很難在塵世上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楞嚴經》為何能流傳很廣?因其語言美,層次清楚,讀之令人有抽絲剝繭之快意。而初讀《楞伽經》沒有不被搞得暈頭轉向的。楞伽經之所以難,難在它不是一部普通的佛經,而是闡述佛法理論的典籍,思想龐雜,涵蓋了諸多個體系,屬於哲學範疇,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概括性。如果平時沒有養成勤于思辨的習慣,一時間是很難適應的。

有人認為《楞伽經》難讀主要是翻譯的事,其實先人們在翻譯時也都希望人能看懂,便於弘揚佛法,誰也不懂翻譯有何意義?絕無諱莫高深之意。不明其理的原因主要是執凡夫之所見造成的。楞伽經是一部印心的書,修行者修到什麼層次,可以拿楞伽經做參照比較,合於經文,說明你修對了,沒走歪路;不合於經文,說明你修的不對,應該改正。而一點修行都沒有的凡夫以俗目分別之心觀之怎可了知楞伽大義?

《楞伽經》流傳下來的譯本共有三個,分別是(1)宋譯本:南朝劉宋時代天竺人求那跋陀羅翻譯的4卷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2)魏譯本:北魏時北印度人菩提流支翻譯的10卷本《入楞伽經》;(3)唐譯本:唐朝時新疆和田人實叉難陀翻譯的7卷本《大乘入楞伽經》。

上述三種譯本各具特色。唐譯本語言較美,但意譯較多;魏譯本翻譯得還可以,但錯誤較多;宋譯本屬直譯,最能體現此經的原始狀態,流傳最廣。因此本書講解將以宋譯本為範本。

之所以要寫這部書基於兩點考慮:一、市面上流行的被譯成現代漢語的《楞伽經》多數版本錯誤太多,錯誤主要表現為斷句錯誤,文字錯誤、翻譯錯誤、對於典故的理解錯誤等,這些情況的存在不利於古代文化的普及,給讀者或修道之人帶來極大不便;二、我決心竭盡我的所能對原經文逐字逐句翻譯詮釋,儘量直譯,使之合乎經文的本義,並作解說,將錯誤儘可能降低到最小限度,也希望朋友們與我一起努力,讓我們共同來完善這部書,誠謝!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第一卷

第一節

【原文】:如是我聞①。一時②,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③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④來,是諸菩薩摩訶薩⑤,無量三昧⑥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⑦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⑧,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⑨,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⑩、究竟通達。

【注釋】:

①如是我聞:是,這個或這些的意思。如下所說這些法都是我親自從佛祖那裡聽到的。佛祖在涅盤前囑咐弟子在集結經文之首都要以「如是我聞」開頭,這句話就成了辨別真偽佛經的法印。

②一時:某時,某段時間,不確定。

③大比丘:比丘,有破煩惱、乞士之意,乞士就是向上乞討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向下乞討世間眾生的出家者。男性稱比丘,女性稱比丘尼。大,指出家人修煉到上可以通神的境界,特指佛根較深之人。在楞伽會上,只有大比丘以上之眾才能真正領悟佛的正法,根淺之士無緣此會。

④異佛剎:不同的佛土、佛國、淨土。

⑤菩薩摩訶薩: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感情的眾生。因此菩薩既是覺悟的眾生,又是以覺悟他人為己任的有情。大乘佛教建立後,依據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信佛發願發慈悲心救度眾生之人,不論在家或出家,都稱其為菩薩。這是指一般的菩薩。摩訶薩,是大的意思。因此菩薩摩訶薩指的是大菩薩,比如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等菩薩。

⑥無量三昧:三昧是譯音,是入定,定而不動,正定,正受之意。不要把它理解成「三種昧」,三昧也可譯作三摩提。無量是指不能用數字來度量之意。凡人在修煉佛法時心很難靜下來,偶爾靜下來了,入定的時間也總是有長有短,即便得道高僧也往往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出定,比如吃飯等等,因而只要未脫離肉體凡胎所得三昧定法都是有限量的;而佛或大菩薩們卻能做到永恆入定,不出不入,是無限量的,因而稱之為無量三昧。

⑦大慧:菩薩名。楞伽經就是大慧菩薩與佛祖釋迦牟尼的對話集。

⑧手灌其頂:諸佛用手對大慧施法加持,為其注入無窮髮力,明其進入與諸佛平等正覺。

⑨心色:心指的是心法,包括受、想、行、識四種;色指物質世界,包括內色和外色,內色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指色聲香味觸五境還有被人感知的一切客觀事物。

⑩五法、自性、識、兩種無我:五法包括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是指三自性,包括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識指八識;兩種無我是指人無我和法無我。(這些概念後面會詳細講到,這裡只做介紹)

【翻譯】:

如下所說諸法都是我從佛主那裡聽到的。有那麼一段時間,佛主釋迦牟尼駐留在印度南海濱的楞伽山頂,山上光華繚繞,神聖莊嚴,大比丘、大菩薩們與佛主聚在一起。這些大菩薩們來自不同的佛土,都有著無可限量的三昧法力,無拘無束,自自在在,神通廣大,出入世間猶如遊戲,無有障礙。大慧菩薩居上首,諸佛為其灌頂加持,對於自心所現的善惡等一切境界,大慧皆能明曉其中的義理。對於各種各類眾生心色的差別,大慧皆能以無量度脫的法門,隨不同有情眾生的希求而普應之。大慧對於五法、三自性、八識、人無我和法無我皆瞭然通達。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①菩薩,俱游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②贊佛:

㈠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㈡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㈢遠離於斷常③,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㈣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④;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㈤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⑤;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㈥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注釋】:

①摩帝:菩薩名,有「慧」之意,500羅漢中位居第155尊。

②偈:意為「頌」,是佛經的一種體裁。

③斷常:斷見和常見。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但人死之後,靈魂也會消失的就是斷見;認為人有靈魂,但人死後,靈魂不滅的就是常見。這兩種觀點佛祖都反對。

④爾焰:空中的火焰。用來比喻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如空中的焰影那樣不真實,轉瞬即逝,而人們卻認為那是真的,迷在其中,不知醒悟。這種不實的東西蒙蔽了人們的智慧,因此也稱智障。

⑤覺所覺:覺與所覺。即能覺知的我以及我所覺知的對象。佛祖認為這兩者都是不真實的。

【翻譯】:

這時,大慧菩薩和摩帝菩薩一起暢遊了一切諸佛的國土,秉承佛加持的神力,從座而起,露出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用偈讚美佛說:

㈠佛祖早已遠離了世間的生滅,那世間的生滅啊,就像虛空中的焰華,並不真實。佛祖早已了知智既不能從有中得,也不能從無中得,只有超脫了有無,以無分別心觀察,才得大智慧。佛以大智慧看穿了塵世上的一切生起悲憫眾生之心,因而發大願度化一切眾苦。

㈡佛祖早已遠離了心識的作用,不再生起任何妄想,因為一切法如幻啊!智不得有無,而生大悲心(翻譯同上)。

㈢佛早已遠離了斷常,世間的一切都像是在做夢啊!智不得有無,而生大悲心(翻譯同上)。

㈣佛祖早已證得人無我和法無我,人有我是煩惱產生的根源,法有我是認為爾焰是真實的根源。佛祖在清淨無相中看穿了一切,因而悲憫世間的愚迷,生起大悲之心,發願濟度世間。

㈤佛祖早已證得只要你沒脫離肉體凡胎,你所見到的一切境界都是假的,肉眼是不可能見到佛的境界的。因此在修煉中見到的那個所謂的涅槃境界是不真實的。塵世上根本不存在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佛走前是證法的人,在凡人的心目中總有一個涅槃的佛的樣子,那個樣子就是人的形象,而人成佛之後是無相的,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不存在涅槃了的佛的樣子,也不存在佛涅槃。大慧贊佛祖早就遠離了那個能覺的我以及我所覺的一切事物,包括那個能被感覺的所謂涅槃,所謂的涅槃之境都是人腦想出來的,都是世間法,佛祖不僅拋棄了有而且拋棄了無,有無兩者全都超脫。

㈥人若能觀佛寂靜之體,領悟到遠離生死、不執著之真義,則今生後世常得清淨矣【原文】: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①,今以百八義,仰咨尊中上②」。世間解之士③,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⑤之境界」。

【注釋】:

①大乘:大菩薩所達之境界。乘,本義為交通工具。這裡喻指將眾生從煩惱的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的教法。

②尊中上:尊者當中的至上。是對佛祖的尊稱。

③世間解之士:如來十號之一,對於一切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皆善通達。

④恣:隨意。

⑤自覺:指佛祖證得的般若境界,般若即智慧之意。具備常樂我淨四德。

【翻譯】:

這時,大慧菩薩用偈讚美完佛祖,自報姓名說:「我叫大慧,為了徹底通達大乘之真諦,現在我以108個問題向我們仰慕的至尊求教。」

世間解如來聽到大慧所說的讚美之詞,觀察一切眾,對諸佛弟子說:「佛門弟子們,現在你們可

【翻譯】:

這時,大慧菩薩用偈讚美完佛祖,自報姓名說:「我叫大慧,為了徹底通達大乘之真諦,現在我以108個問題向我們仰慕的至尊求教。」

世間解如來聽到大慧所說的讚美之詞,觀察一切眾,對諸佛弟子說:「佛門弟子們,現在你們可以隨意發問,我理當為你們說出如來自覺的境界。」

【解說】:佛為大慧灌頂之後,大慧已與佛處於等覺之位,大慧的名字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因此不要一提到大慧就把他想像為一個人模樣的神。此時的大慧已經擁有佛一切法力,已經與宇宙融而為一,他已經脫離了肉體凡胎進入了佛之境。從本質上說,大慧如諸佛如來一樣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本源。大慧在宇宙之中無所不在,無論塵埃、星際、山水、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等一切皆由大慧自心所現轉化而來,大慧已經成了宇宙的共性,是一切的本質。有人問,所有的佛都是宇宙和人生的本質,那麼佛到底有多少呢?到底是哪個佛顯現了這個世界?是不是每個佛各有分工?總不能一個佛既顯現山水月亮又顯現人吧?世界上的佛可以說有無數個,也可以說只有一個,非一非異,這就是佛的奧妙之處。譬如水中之月,在同一個時刻里,在大海上、在湖中、在河裡、在人的眼中、在酒杯之中都可以有人給你打電話告訴你,他們見到了月亮,那麼是不是月亮增加了呢?沒有,月亮只有一個。也正因為大慧無所不在,因而他獲得了大自在,他不受任何物質的束縛,如水中之月不會因水變混而受到污染,也不會因水而變濕,更不會因水涼而變冷,因水熱而變熱,入與水、出於水無有礙也。

第二節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⑴「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云何見痴惑?云何惑增長?」

⑵「何故剎士化,相及諸外道?云何無受次?何故名無受?何故名佛子?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何等禪境界?云何有三乘?唯願為解說!」

⑶「緣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異說?云何為增長?」

⑷「云何無色定,及與滅正受?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云何現分別?云何生諸地?」

⑸「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勝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⑹「云何名為藏?云何意及識?云何生與滅?云何見已還?云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

⑺「云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⑻「云何空何因?云何剎那壞?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動?何因如幻、夢,及犍闥婆城,世間熱時焰,及與水月、光?」

⑼「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云何國土亂?云何作有見?」

⑽「云何不生滅,世如虛空華?云何覺世間?云何說離字?離妄想者誰?云何虛空譬?如實有幾種?幾波羅密心?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何等二無我?云何爾焰淨?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

⑾「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誰生諸語言,眾生種種性?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

⑿「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云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云何守護國?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地,星宿、及日月?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黎?佛復有幾種?復有幾種生?」

⒀「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自性及與心,彼復各幾種?云何施設量?唯願最勝說!云何空、風、雲?云何念、聰、明?云何為林樹?云何為蔓草?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節攝?云何一闡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⒁「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云何為財富?何因致財富?云何為釋種?何因有釋種?云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

⒂「云何長苦仙?彼云何教授?如來云何於,一切時剎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⒃「云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剎,側住、覆世界,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⒄「云何為化佛?云何報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悉檀及與見,各復有幾種?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緣?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何因百變易?云何百無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間?云何為七地?唯願為演說!僧伽有幾種?云何為壞僧?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

⒅「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復為眾生,分別說心量。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

【注釋】:上述為大慧菩薩所提的108個問題,細分起來,不止108個。因所問問題在後面的章節中皆被分別闡述,故在此不做加注。

【翻譯】:

這時,大慧菩薩因承蒙佛答應回答他的問題,便以最虔誠的敬意頂禮拜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道:

⑴如何才能清除心中的雜念?為什麼雜念總是不斷地增長?為什麼總是執著於那些錯誤的卻自認為正確的見解呢?為什麼無名煩惱總是不斷增長呢?

⑵這裡剎土指國土,是凡聖同居之土,並非純粹的佛寂滅之土。相,客觀物質世界。諸外道指三界凡夫。(魏譯本曰:何因有國土,化相及外道)。剎土之上為什麼會化生那麼多的相和眾生的變化呢?無受,能感受的我及我所感受的對象皆不入我心,此稱為正受,正受是寂滅的狀態,內外無相、無差別。既然無受是內外無相無差別的,為什麼還會有從小乘到大乘的次第修證順序呢?有次序則表明是有差別的,既然有差別為什麼還稱作無受呢?怎樣才能稱為佛子?解脫之後又到哪裡去呢?是誰在操控生死,誰操縱解脫?等,層次或種類。禪修的境界有幾種?為什麼說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區別呢?希望您為我們解說。

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緣而起,因緣又從何而來?什麼叫造作的業,什麼叫所造作的業的果?世上為什麼會有相同與不同之說?三界諸有是如何產生如何變化的?

⑷什麼叫無色定、滅盡定的境界?什麼叫無想定的境界?為什麼自覺的境界要從定中顯現呢?這裡的所作是承上句,指入定;生是指因入定而產生的自覺慧果;進去是入住的意思。慧果指的是菩薩地,菩薩一共有十地。該句翻譯為為什麼入定生起慧果後就能持身入住在所到達的那個菩薩地里呢?菩薩地的修煉過程是從一地到十地層層轉進,先入定進入第一菩薩地,第一地又成了第二地的因,此因生起第二地果,此果又成為下一地的因,以此類推層層轉進一直到第十菩薩地。既然修佛不該存在分別心,為何在無分別中呈現出這麼多的分別?為何要立這麼多的地?

⑸能破三界者是誰呢?破了三界後就會舍此肉身,舍此肉身又會得到什麼身?這個身又會到哪裡去?達到什麼樣境界者才能稱作佛最優秀的弟子?如何才能獲得神通和自在三昧?什麼樣的三昧心是最勝的?

⑹什麼叫藏識(阿賴耶識)?什麼叫末那識和前六識(意指第七末那識;識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什麼叫生與滅?怎樣才能斷除成見、偏見(見已還,魏譯雲斷所見,唐譯雲退諸見)?什麼是聖賢的種性與心量,什麼是外道的種性與心量?種性,這裡指佛門弟子出世間的種性;非種性指不出世間的外道種性。既然心是無相的,卻又說世上的一切都是心所顯現的,心本來無相怎麼還能顯現出這麼多的相?明明這個世界上就有這麼多的相,比如人、山水、月亮等等,卻又說這些相都是無我的,此為何義?為什麼說沒有我和眾生?既然沒有我和眾生,為什麼還隨世俗說我,說眾生呢?

⑺如何才能得斷常二見不生?佛以平等心視天下,但佛與諸外道是對立的,佛如何能做到與諸外道平等無二?如何視諸外道所說法與佛法無差別?為什麼佛寂滅後,佛弟子們雖皆依佛法,卻又因種種不同的異見而形成不同的法門呢?

⑻為什麼說諸法都是空的?為什麼說世間的一切都是剎那轉壞的?托胎受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世間遷流變化,其體性卻恆常不動?世間的一切為什麼都如同夢幻,就像海市蜃樓,燃燒的火焰,水中之月和光等?

⑼為什麼有七覺支和三十七菩提道品之說呢?為什麼世間會有大劫難發生呢?既然一切法一切變化都是不真實的,為什麼三界(這裡的「有」指萬有、三界)所作皆可見?

⑽既然世間的一切皆如虛空中的幻華,為什麼還說不生也不滅?如何才能覺知世間的一切法?為什麼要遠離文字相?是誰把諸法妄想比作虛空而遠離了妄想分別?真如實相有幾種?到達彼岸的修行有幾種(波羅蜜譯為到彼岸)?誰能超越十地菩薩地到達佛地?(無所受,沒有任何雜念清靜無為的狀態,這是佛的境界)。到達哪一個層次上才算真正破了人法二執的惑障?如何才能消除智障?正智有幾種?因眾生的根性不同,其所持的戒律也不一樣,這些戒律一共有多少種?

⑾摩尼(如意寶珠)真珠等這些珠寶從何而生?眾生諸多的種性及其不同的語言從何而來?五明法和技術是誰發明創造的?伽陀(這裡指有韻的經文)的長短句形式共有幾種?成道的理論(成為意為成道的理論)有幾種?為什麼把這些理論稱為論?

⑿飲食和愛欲這樣的事是怎麼發生的?轉輪及小王為何被稱作王?他們分別是用什麼方法來守護國土的?天一共有幾種?地、星宿、日月的名字是怎麼來的?解脫者和修行者各有幾種?佛家的弟子有幾種?什麼叫阿闍黎(傳授佛法的老師)?佛身(佛有法報化三身)有幾種?這幾種佛身又分別做了哪些本生事?

⒀魔及諸外道各自有幾種?自性和心各有幾種?為何要假立妄想的心量呢?只願聽佛說。空、風、雲、心念、耳聰、目明、林樹、蔓草這一切從何而來?象、馬、鹿從何而來?人為什麼知道去捕捉它們?什麼叫卑鄙?因為什麼而有卑鄙?一年為什麼會有六個節氣(六節攝指古印度曆法,兩個月為一節,一年共六節)?什麼叫一闡提(永遠不成佛的根機)?世上為什麼會生出男人女人和不男不女之人?

⒁修行因何會有退墮或精進的現象發生?禪師以何法教授怎樣的弟子幫助他入道?諸趣指六道。眾生在六道輪迴中分別呈現出什麼模樣和類別?什麼事財富?為什麼會有財富?什麼是釋迦的種性?因為什麼而有釋迦之種?什麼是甘蔗種(釋迦種是甘蔗種的後代)?惟願聽佛說。

⒂為什麼會有長修苦行的仙人們?他們的這些修煉方法是誰傳授的?諸佛為何在一切時空中示現種種色身時,總有無數佛子圍繞呢?為什麼不可以吃肉?佛為什麼要制訂戒除食肉的制度?那些食肉的眾生們為什麼要食肉?

⒃為什麼說日月所環繞的世界、須彌世界、華藏世界、師子最勝世界,這些世界有側者,有仰者,有覆者各不相同,就像天帝掛在天宮裡鑲滿寶石的網(因陀羅網),這些寶石互相輝映,光影層層疊疊,幻化出無窮無盡的世界;有的世界形狀像珠寶,有的形如箜篌或細腰鼓,呈現出種種的光彩,也有不見日月的世界存在,這些差別都是無法度量的呢?

⒄什麼是化佛?什麼是報生佛?什麼是如如佛?什麼是智慧佛?報身佛為什麼不能在欲界得道,而必須在色究竟天離欲得道?善逝(佛名)成佛後,誰來主持傳法?佛涅盤時能在世上住多久?正法能住世多久?法門(悉檀)與妄見各自有幾種?為什麼要立戒律(毗尼)和比丘律呢?那些菩薩、緣覺與聲聞乘們為什麼會有不停地變異生死呢?如何才能進入無餘涅磐,遠離一切生死?什麼叫世俗的神通?什麼叫出世間的神通?什麼是七地?只願聽佛說。和合眾僧有幾種?什麼是破壞和合眾僧的徒眾?為什麼佛向眾生說法常常拿醫生給人治病做比喻呢?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

⒅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祖為什麼說迦葉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都是他的化身呢?佛主常說斷見、常見、我、無我的意義何在呢?佛祖為什麼不直接廣說真實義,卻向眾生講起了妄想分別的不實之法呢?世上為什麼會有男女林(一種樹,所結之果形如男女)、訶梨樹、阿摩勒樹?為什麼在無量寶莊嚴的雞羅山、鐵圍山、金剛山等諸山上住滿了神仙(闥婆是神仙名)?

上面所述即大慧問佛的問題。這些問題雜亂無章,沒什麼秩序可言,也表明所有這些問題對於真心修佛來說都沒多少意義。如果重要的話,大慧與佛之間應該通過一問一答或兩問一答的方式解決,怎可一口氣問了100多個問題才讓佛回答呢?佛法是離言說的,不可執著於這些問題,問題是層出不窮的,一旦執著必將墮入無窮無盡的妄想心裡,雜念將永無休止,離成佛愈遠矣。下面的內容就是佛回答大慧的話。佛先對大慧提出的問題作了一下總結,但往下並沒有逐一回答大慧之所問,而是在大慧所提問題之上反問大慧,問而不答。見下:

【原文】: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翻譯】:善解世間法的佛祖聽完大慧菩薩提出的問題後,說:「大乘佛法的一切法門是以諸佛的心地法門為第一位的。問得不錯,你要好好聽,我現在隨你所問依次為你說。」

【原文】:「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佛諸波羅密,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羅。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諸禪定無量,諸陰身往來,正受滅盡定,三昧起心說。心意及與識,無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見。乘及諸種性,金銀摩尼等,一闡提大種,荒亂及一佛,智爾焰得向,眾生有無有。象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與作所作。叢林迷惑通,心量不現有,諸地不相至,百變百無受,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

【翻譯】:生、不生、涅磐、空、剎那畢竟都是沒有自性的。趣至,猶畢竟或究竟也。佛法當中的各種度生死海之法(諸波羅蜜即各種度生死海抵達彼岸之法也。)、佛子、聲聞、緣覺還有各種外道、進入無色定的修煉者等等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像須彌山、大海、寶山、水中的陸地、國土、星宿、日月、外道、27重天、阿修羅(六道之一,介於人神之間,男的極醜,女的極美)等等三界六凡的世界,再有就是你所提到的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三昧)、寂滅、如意足(禪定狀態)、覺支(覺悟的部分內容)、道品(進入涅槃境界的修行方法)、各種禪定、無量、諸陰身(六道生死各種幻身)輪迴、正受(正定)、滅盡定(滅盡心想及一切心的作用)等等,要想了知這些法,只能從三昧而起心說法呀。心(阿賴耶識)、意(末那識)、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二無我、五法、自性、能想以及所想、斷見和常見、三乘與各種性、金、銀、摩尼等無量寶相、斷滅善根的一闡提、地水火風四大種、國土亂、三佛還是一佛、智慧和妄想的趣向、眾生是有還是沒有等種種問題。你問人為什麼知道捕捉象馬等諸禽獸啊?比喻、因明相應成宗法(悉檀)與能作所作是什麼關係呢?世俗上的所謂通都是像叢林一樣稠密的妄想通啊,自心無境界才是真正的通啊!諸菩薩地未必都是按由初地到十地的次序修成的,因為個人的根性不同,悟性高的人可能還會頓悟成佛啊,各地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皆是各證自境,不相至就是不是因為各地之間存在互相的因果關係而從一地到一地。世上雖有百般的變化,但我心如如不動,不為所惑,不攝受任何色相這才是正受啊。你還問到佛說法時為何常用醫生治病的方法、工藝的理論、技術和五明的道理來做譬喻呢?等等諸多的問題。

以上是佛祖總結並部分回應大慧所提的問題,並沒有給予充分解答。佛祖認為即使全部回答了大慧的問題,也並非了知所有的問題,依然會有無窮個問題和懸疑等待解答,如果這樣問下去,那就都不必修了,人的一生有多少修行的時間啊,況且所問問題皆是妄想心生之故,如果總是執迷於這些虛假的相里,心如何能靜下來?心不靜何以成佛?修佛即是修心,修到妄想不生,明心見性之時即可了知世間的一切皆是虛幻,知道與不知道那些問題又有什麼意義呢?佛祖為了進一步啟發大慧,讓大慧明白問題是問不完的道理,便舉了更深更細的問題來反問大慧。如下:

【原文】:「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眾生,身各幾微塵?一一剎幾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塵蟣,羊毛穬麥塵?缽他幾穬麥?阿羅穬麥幾?獨籠那佉梨,勤叉及舉利,乃至頻婆羅、是各有幾數?為有幾阿冕,名舍梨沙婆?幾舍梨沙婆,名為一賴提?幾賴提摩沙?幾摩沙陀那?復幾陀那羅,為迦梨沙那?幾迦梨沙那,為成一波羅?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火焰幾阿冕?風阿冕復幾?根根幾阿冕?毛孔眉毛幾?」

【翻譯】:各種山、須彌世界(須彌地: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大海、日、月等客觀物質世界的度量,下眾生(地獄、畜生、惡鬼)、中眾生(天、人、阿修羅)、上眾生(聲聞、緣覺、菩薩)等等有情世間的身,所有這一切各有多少微塵構成?下面的量度按弓來計算是多少,即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這些都是度量單位)?兔毫(兔毛尖)、窗塵、蟣、羊毛、大麥塵等,所有這些度量的關係是怎樣的?一升(缽他)有多少大麥塵?一斗(阿羅)有多少大麥塵?獨籠(斛)、那佉梨(十斛)、勤叉(萬)、舉利(億)、頻婆羅(兆),各自都是如何計算的?多少阿冕(微塵)是一舍梨沙婆(芥子)?多少舍梨沙婆是一賴提(草子)?幾賴提是一摩沙(豆)?幾摩沙是一陀那(銖)?幾陀那(陀那羅就是陀那)是一迦梨沙那(兩)?幾迦梨沙那為一波羅(斤)?這些從小到大依次累積起來的數量,如果繼續問,多少波羅是一彌樓(須彌山)?這些應該請問的問題你不問,何必要問那些妄想分別的種種事?聲聞、辟支佛(緣覺)、佛、菩薩身各有多少塵?這你為什麼不問?每一火大有多少微塵?每一風大有多少微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每根各有多少微塵?毛孔、眉毛各有多少微塵?這些問題你為什麼不問?

上述這段話佛責怪大慧問得太片面,大慧問的都是巨觀上的表面的東西或者是妄想分別的一些東西,而對於微觀上的幾乎隻字不提,這怎麼能表現佛法的廣大無邊?佛法不論巨細都應該是了知的。這些微觀上的東西讓普通人回答起來恐怕不容易,比如火焰由多少微塵構成?風有多少微塵構成?三界眾生有由多少微塵構成?但這一切對佛來說卻是一目了然的。因此佛斥責大慧佛法修行不夠,只知道共相,而不達於自相,迷於太多的自心現量,真如之法對於自共相應該皆瞭然無遺也。故佛在微觀的深層次上啟發大慧。

【原文】:「護財自在王,轉輪聖帝王,云何王守護?云何為解脫?廣說及句說,如汝之所問:眾生種種欲,種種諸飲食。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云何如幻夢,野鹿渴愛譬?云何山天仙,犍闥婆莊嚴?解脫至何所?誰縳誰解脫?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云何無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云何現已滅?云何淨諸覺?云何諸覺轉,及轉諸所作?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誰?何處為何身?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說?唯願廣分別。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云何為胎藏,及種種異身?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定,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云何成及論?云何師弟子?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云何為飲食?聰明魔施設?云何樹葛藤?最勝子所問。云何種種剎?仙人長苦行?云何為族姓?從何師受學?云何為醜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為比丘?云何為化佛?云何為報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為眾僧?佛子如是問。箜篌腰鼓華,剎土離光明;心地者有七,所問皆如實。」

【翻譯】:守護財富的自在王,治理盛世的轉輪大王,人世間為什麼要由王來守護?怎樣才能解脫?你所問的問題既可以廣說也可以略說:如你問眾生為什麼會有種種慾念和飲食?世上為什麼會有男女林和金剛一樣堅固的山?世上的一切都如夢幻,眾生為什麼還像野鹿口渴那樣貪戀不捨呢?為什麼諸妙山上會有神仙居住?解脫之後會到哪裡去?在世間是誰束縛了你?又是誰解脫了你?什麼是禪的境界?世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相的變化和外道呢?什麼是無因而發生的?什麼是有因而發生的?什麼是有因無因一起發生的?什麼是既不是有因也不是無因而發生的?怎樣斷除虛妄之見(現即是見,領大慧所問云何見已還)?如何才能清除妄念?妄念以及所造作的果為什麼總是流轉不絕?如何斷除各種妄想?如何才能得到入定的正覺?超脫三界的是誰?脫離凡塵之後又去了哪裡,化作什麼身?為什麼說法界本沒有眾生,而說有真我(吾我即是真我)?什麼是世俗的法?(「唯願廣分別」這句話從佛嘴裡說出來不妥,佛怎麼會恭敬地聽大慧來說法呢?顯然是譯本的錯誤,在魏譯本和唐譯本中均沒有此句,如果在原著中有這句的話,魏譯本和唐譯本不可能都不譯,因此該句可舍,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你只想聽我來詳細說。)你又問什麼相,什麼是非我?世上的眾生為何有受胎流轉的現象,從而幻化出無窮無盡不同的色身?什麼叫斷見和常見?如何才能讓心入定?言說和正智的差別、靠戒來成就佛的弟子和生來就有佛性的弟子的差別都是怎樣的?因明有幾種?為什麼稱因明關係為論?師和弟子是什麼關係?世上的一切眾生都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靠飲食才能生存?觀念的聰明和魔境界的變相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假立那些心量?為什麼會有林木和葛藤這些植物?這些都是你所問的。仙人們為什麼也要長修苦行?什麼是族性?這些都是從哪裡學來的呢?什麼是醜陋?人為什麼要修行?在欲界當中為何不能得正覺,只有在阿迦膩吒(色究竟界)中才能得菩提?什麼是世間的神通?什麼是比丘?什麼是化佛?什麼是報佛?什麼是如如佛?什麼是平等智慧佛?什麼是眾僧?佛子應該這樣來問。有的剎土如箜篌,有的剎土如腰鼓,有的剎土如寶華,有的剎土沒有光明,是怎麼回事?心地為何有七?你所問的這些問題都如實義。

以上是佛在斥責大慧問得不全面之後接續的部分,這些問題都是大慧所問,也是眾佛子應該了知的,然所問雖與實理相應,但法離言說,不可以執著,故佛總結如下:

【原文】:「此及餘眾多,佛子所應問;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翻譯】:大慧所問以及其他沒問到的都是佛子所應問的。這些問題如能做到一一與實理相對應,就會遠離各種邊見之過也。佛說:佛法是離言說的,我現在無說處顯示言說,只為方便建立故,依次為你說,請佛子們好好聽。上述的108句,諸佛所說法也不外乎這些。

在以後的各章節中上述這些問題會一一展開。

【原文】:「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斷句不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土句非剎土句,阿冕句非阿冕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數句非數句,數句非數句,明句非明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焰句非爾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犍闥婆句非犍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淫慾句非淫慾句,見句非見句,波羅密句非波羅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說句非說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翻譯】:

這一大段是對大慧所問的一切問題的徹底否定。意思是說大慧所問問題皆是從妄想分別而來,是判斷性思維,是意識的作用,窮追其理,句句見相,句句不離言說,這些東西如果全裝進心裡還得了,心就別想靜了,這明顯是執著強烈的表現。如果妄想心不生何來這麼多的問題?只要能做到不生妄想,冥禪入定,即可證得菩提,因此知道這麼些東西沒什麼用。但為什麼還要說這些東西呢?這些並非是給悟性高的弟子們說的,而是給那些你不說就不可能明白的眾生說的。

這一大段的翻譯比較簡單,就是對大慧所說的那些話都做了否定。比如第一句,是對大慧關於什麼是生,什麼是不生的否定。不生句生句,其中的一層意思是不生即是生,「句」指的是句義。當你想到不生這兩個字或不生的這種境界時,即是產生了不生的這種念頭,因此真正入定的人連「不生」這樣的想法都不能有。更不要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千萬不要生雜念啊!你這樣一想即是雜念。大慧所問問題雖多,但所問之義總不出前三句,即: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這三句皆是判斷性句式:是不生還是生啊?是常還是無常啊?是有相還是無相啊?不生即是生,生即是不生,生非生,不生非不生。常即是無常,無常即是常,常非常,無常非無常。有相即是無相,無相即是有相,有相非有相,無相非無相。現舉例說明,譬如生與死的關係。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如何理解?生是從死中而生,死是從生中而死。兒童死了,就生出少年,少年死了就生出青年,青年死了就生出老年,老年死了就生出死,死死了,就轉生。一秒鐘之前的你死了就生出一秒鐘之後的你,昨天的你死了就生出今天的你。果是怎麼產生的?果是榨乾了花的營養,是建立在花死基礎上產生的,花是因果的產生而死。兒童是因奉獻了童年的精華而死,少年是因汲取了兒童的精華而生。生非生,生中必有死;死非死,死中必有生。就如同大海的波浪,當波浪向上升起的速度大於回落的速度時就表現為上升,當回落的速度大於上升的速度時就表現落。生與死的關係與常無常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那麼生與死的關係是常還是無常呢?既是常也是無常,既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因生與死這種現象流轉不絕,這種流轉不絕即是常,世間法永恆地變化即是常;但生不能總生,死不能總死,因此又表現為無常。生與死是常與無常矛盾對立的統一。另外這段中的每一句不僅對句義做了否定,同時也是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否定,比如煩惱句非煩惱句,煩惱這個句子能表現出煩惱來嗎?顯然不能,這幾個字根本無任何意義,因此千萬不要執著於文字,文字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完全是人妄想心生境之故。任何語言都無法真實描繪客觀事物。比如月亮,當你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就真正看到月亮了嗎?顯然沒有。那麼什麼是月亮?有人說月亮就是環繞地球運轉的衛星。這樣的描述就是真實的月亮嗎?月亮就是月亮,為什麼又弄出地球、衛星兩個名詞作比對?衛星就是月亮嗎?這樣的概念如何能反映月亮本體?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的時候總是要拿出與之差不多的東西做參照或比喻,否則就無法描述,但這樣的比對較之真實的事物本體相去甚遠矣。就如同用衛星比對月亮,環繞地球旋轉的衛星豈止月亮?人造衛星不是衛星嗎?再比如什麼是1?有人說1是自然數?那麼自然數就是1嗎?自然數並不等於1,這樣比對是不是太誇張了,如何能反映1的本體?就如同把大海當作澡盆子,你不覺得這個澡盆子太大嗎?再比如,什麼是人?有人說人就是兩條腿的動物。那麼兩條腿的動物就是人嗎?小鳥也有兩條腿,小鳥是人嗎?兩條直線相交只有一個交點。在現實生活中你給我找出兩條直線來讓我看看,這樣的直線應該是沒有寬度只有長度的線,存在這樣的線嗎?顯然不存在!這不是妄想嗎?即使你找到的線再細,比頭髮絲還細,它也有寬度啊!那麼兩根頭髮絲相交有幾個交點?顯然是無數個呀!所謂的點是我們用肉眼無法看得到的,是沒有大小等數量關係的,但這樣的點誰能找到?如果數學是荒謬的,那麼人類還有科學嗎?沒有,全是妄想。由上可知,人類思維產生的東西、形成的定理、概念、定義都無法反映真實,都是荒謬的。一切法如幻!因此以下所有的句子皆是佛祖對大慧所問問題的否定,意思都差不多,在這裡沒必要一一細論,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就是否定嘛!還有什麼可說的,只要對我上面所說的理解了,如下諸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段結尾處佛對大慧所說的意思是:大慧!以上108句,是先佛所開示,你與諸大菩薩應該修學!

【名詞】:

1、男女林:一種樹林,所結之果酷似男女形狀,成熟之時顏色艷麗,成熟後不多時便墜地,狀如死屍,不久便腐爛,臭穢不堪。佛門弟子多認為此林雖美,但其果外形卻如裸男女之狀,故以此林做不淨觀。何不淨?心生妄想爾,即會讓人感覺奇怪,為何果會有男女之形?

2、訶梨:也叫訶梨勒,一種樹的名字。該樹似木槿,葉長橢圓形,白花,初秋結果。果實青黃色,卵形,上有5、6條棱,能治療眼疾、風邪、胃脾肝腎諸多疾病。

3、阿摩勒:一種樹的名字,枝葉似合歡木,小白花,果實形似核桃,奇香罕有,味酸甜可口,果根可入藥。該果色如黃金卻內外通透,佛看世界就如掌中之阿摩勒果,一眼看透。

2、甘蔗種:據佛本行集經卷5載,大茅草王舍王位出家後,得道成仙,被稱作王仙。仙在當時的印度人看來也像人一樣都是有壽命的,儘管壽命很長,也終究有老的時候,印度的仙與中國古代道教的不死之仙是不同的。在王仙老到不能走路的時候,他全靠門下弟子出去乞討為生。一天,弟子們又出去乞討。弟子們擔心走後王仙會被虎狼吃掉,就用一個草籠把王仙裝了起來,並懸掛在樹杈上。王仙身著白衣並留有白鬍須,獵人以為是白鳥,便一箭將其射殺。王仙的血滴到地上,生出兩株甘蔗,這兩株甘蔗經日曬後破裂,一個男孩從一株甘蔗的裂縫裡走出來,另一株里則走出一個女孩。當地王國的大臣們聽說此事後,便將他們收養在王宮裡。因男孩是從甘蔗里出生的,甘蔗本身不造惡業,而且還供給人類優質甘甜的蔗糖,屬善,因此把男孩叫善生,也稱作甘蔗生,又因為日曬的緣故,又稱男孩為日種。女孩被稱作善賢。他們長大以後,大臣們立善生為王,立善賢為王妃。善賢為善生生了一個兒子名長壽。後來善生又娶了一個妃子,這個妃子又給善生生了四個男孩。善賢見自己的兒子雖端莊惹人愛卻無王像,擔心后妃四子與己子長壽爭奪王位,便施展妖媚魅惑善生,讓善生放逐后妃的四個兒子到國外,善生果然被迷惑,遂驅逐四子出境。后妃亦隨四子而去,他們在雪山之南建國,立釋迦姓,又名舍夷,造迦毗羅城,四子歿三,只剩一子名尼拘羅,傳至第五代釋迦牟尼佛祖即問世。這就是甘蔗種與釋迦種的由來。

【辨正】:

1、「云何所作生,進去與持身」:南懷瑾在他所著的《楞伽大義今釋》中翻譯為「何以一切所作所為,能夠形成因果的作用呢?怎樣會入胎而形成此身的存在呢?」這句明顯譯錯了。這裡的「所作」是承接上文,指獲得無色定、滅盡定、滅想定等入定行為,「生」指入定後生起的正覺(慧果),「進去」指的是入住某個境界,「持身」指入定修持的身體狀態。意思是為什麼入定生起正覺後就能持身入住在那個境界裡而不動搖呢?他把「所作」理解為「所作所為」,「進去」理解為「入胎」,「持身」理解為「此身」。在古今中外所有楞伽經譯註當中恐怕只有南懷瑾先生這樣譯。大家不妨查一下。

2、「云何見已還」:南懷瑾譯為「怎樣是已見到不還果的境界呢」。而魏譯本《入楞伽經》中譯為「斷所見」,唐譯本《大乘入楞伽經》中譯為「退諸見」,中國近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譯為「還滅虛妄之見也」,由此可見魏譯本、唐譯本、太虛大師所譯皆同義也。這裡的「見」指的是斷見、常見等錯誤的見解,「還」指的是還滅,而南懷瑾先生卻認為「見」是「見到」,「已還」是「不還果」,即是「已還」何成了「不還」?荒唐!

3、「云何國土亂」:南懷瑾將其譯為「何以國際間有戰爭和內亂的發生呢」。這樣的譯法是不是太狹隘了?難道佛法是研究國際戰爭的嗎?這裡的「亂」指的是世間一切生滅之法,各種各樣的生滅變化,或者說是較大的生滅變化。比如洪災、旱災、蟲災、雹災、地震、火山、瘟疫、生物界中你死我活的爭鬥,包括人類的戰爭和社會的動盪等等。

4、「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南懷瑾翻譯為「何以世間會有男女等眾生,又有訶梨阿摩勒等果木呢」。關於男女林的解釋,明代釋德清大師、近代太虛大師皆認為是樹,並對樹的形態做了詳細的說明。具體解釋我在前面已作注,不再重複。

以上諸句只是開篇的幾句話,南懷瑾先生就弄出這麼多的錯誤,而且遠不止這些。通觀南懷瑾翻譯的這部經,錯誤之處相當多,不僅理解有錯誤、文字有錯誤,而且斷句的錯誤更多,這給大家理解楞伽經原著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之所以要列舉上述諸句做以辨正,是要提醒大家不要盲目崇拜,一定要用心去讀佛經,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要取各家之所長,補己之所短,逐步悟得佛學的精髓。南懷瑾在他所著的楞伽經中也承認其翻譯不十分合本義。比如他在書中的《凡例》中說:「本書只取楞伽經的大意,用語體述明,以供研究者的參考,並非依據每一文句而譯。」,「本書譯述大意,只向自己負責,不敢說就是佛的原意。讀者如有懷疑處,還請仔細研究原經。」等等。

楞伽經難不難讀?難!我讀這部書的時候經常犯困,有時一天都讀不上一頁,前兩卷還可以,到了三四卷的時候稍不留神就把人給繞迷糊了。南懷瑾先生作為一代國學大師譯著甚豐,語言翻譯較為淺顯易懂,這是他的優點。不可否認,他的書對於初接觸佛學的人還是有一定幫助的。他的著作我讀得很少,完整讀下來的只有楞伽經一部,他所寫的關於楞嚴經方面的書,我看了一部分,發現裡面的錯誤明顯少,這也從一個層面表明譯註楞伽經較譯註其他佛經有難度。如果你悟不通楞伽經,至少說明你沒有真正領悟佛法的精髓,也很難進入佛法更高的層次。

限於篇幅的關係,以後不會再單獨列出辨正內容,也不會大量引入南懷瑾先生的譯註做比較,我只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寫這部書本身上,望諒解。

第三節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解說】:這一段如果單從翻譯的角度來說非常簡單,不必我翻譯大家都能看懂。但是其中蘊藏的佛理確是極其深邃的。不論你有多麼大學問都是不可能了其究竟的,即使成了菩薩也不行,必須成佛之後才能真正明白。為什麼必須要成佛才能真正明白呢?因為成佛就意味著脫離了肉體凡胎,脫離了肉體凡胎就進入到了那個不可思議的境界裡,進入到那個不可思議的境界裡才能知道那個世界的事,而凡人是無法進入到那個境界裡的,因此凡人無法了知明矣。

諸識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識,還包括各個識所對應的對象,即心所。什麼叫心所呢?比如眼識看到一朵花,這朵花進入人眼中,被眼睛攝取,這種被攝取的作用就叫心所。當然雖然被眼睛攝取,但在剛一接觸的剎那還不能分辨,一分辨就是意識的作用,意識分辨花的作用是意識的心所。等等,其他諸識都如此。

生、住、滅:廣說有生、住、異、滅四種,生指的是因緣而生起,譬如種子緣溫度、濕度、土壤等良好的自然條件而萌發。住指的是生起之後有暫時停留的現象。異指的是雖然暫住實質卻是霎那轉變的。滅指的是剛緣生即消失,譬如一秒鐘之前的你消失變成一秒鐘之後的你,一秒鐘之前的你無法再找到,即是滅。滅不等於絕對的死亡,生中即有無窮滅,當然死亡也是滅。滅是一個從相對到絕對的變化過程。人的一生仿佛是穿著笨拙的潛水服、背著沉重的氧氣瓶在大海里遨遊,游過一段長長的距離最後踏上大陸,到了陸地才明白這潛水服還有這氧氣瓶實在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太束縛人了,因此迫不及待地將這些東西甩掉,感覺比在水裡輕鬆多了。而真正束縛我們的又豈止是這潛水服和那氧氣瓶?不甩掉肉體凡胎,人類永遠不會獲得大解脫。

大慧問佛:「世尊!八識和各識所對應的心所各有幾種生、住、滅呢?」

佛告大慧:「諸識各有兩種生、住、滅,不是靠人的意識能想得出來的。諸識有兩種生,即流注生和相生;有兩種住,即流注住和相住;有兩種滅,即流注滅和相滅。」

流注生、住、滅,指的是像水流那樣連續不斷地流轉輪迴。也有把流注生住滅稱為等流生住滅的。這種輪迴受業力的作用或者現世現報或者來世再報。如果你種下去的是善種,那麼現世或來世都必定會得善果;如果你種下去的是惡種,現世或來世必得惡果;如果你種下去的是無記種,也就是不善也不惡的種,現世或來世一定得無記果。流注生住滅同我們平常所說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差不多。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比如你偷了別人的東西,後來被人家察覺是你乾的,你擅偷的種子就種在了那個人的心裡,於是那個人便開始恨你,注意你,並將你擅偷這件事通報給其他人,提請他人注意,於是你身邊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擅偷,都開始注意你、疏遠你,同時被偷的那個人一直不忘找茬報復你,惡報的種子開始在他的心裡萌發。一天你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貪慾,又去偷別人的東西,而此時人們早就關注了你,在你得手的瞬間即被人們得個正著,結果飽受了一頓毒打,一隻手被人們給砍掉了,這就是惡有惡報,現世現報。你這擅偷的一念引出多少惡報的種子?種子的業力作用是相當強大的,比如一顆種子種到地里,到了秋天收穫的並非只有一顆新種,而是會生出大量的種子。善種會生出大量的善種,惡種會生出大量的惡種,不善不惡種會生出大量的不善不惡種。如果你一生做好事,現世卻沒受報,那麼來生你可能會直接得到羅漢果。你做的那些善事都是小事,無論有多大都不算大,因為羅漢果不是你用物質或金錢能換來的,羅漢果屬大善,直接得菩提,直接脫離生死輪迴。這就是因果報應的巨大業力作用。但是來生的事會不會有呢?來生真的會得羅漢果嗎?凡人無法知曉,我們只能聽佛說,不成佛誰也不知道,菩薩也不行,可事實上誰又聽佛這樣說過呢?如果佛能像人一樣說話或者辯解他是否還是佛?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見到的那些現象,比如兒子像父親,父親像爺爺,雞產蛋,蛋孵雞,虎生虎,兔生兔等等這些現象都屬於流注生住滅範疇,該是什麼還是什麼。

八識的種子均有流注生住滅的現象。比如眼識,一個茶杯進入你的眼中,杯子的種子在你眼中生起眼識,同時杯子的種子也進入你的意識,你的意識馬上知道這是一個茶杯;你的意識分辨剛結束,你的眼識馬上看見這個茶杯有兩部分構成,而此時你眼識生起的那個茶杯的種子消失,被茶杯的兩部分種代替,茶杯的兩部分種子也迅速進入你的意識,你的意識馬上知道這兩部分是杯蓋和杯體;你的意識命令你的手打開杯蓋,你的眼識馬上看到了這個空杯,同時茶杯有兩部分構成的種子在你眼中消失,被空杯的種子代替,你的意識馬上知道這個杯子可以裝水或知道這個杯子沒水。這就是種子的生滅變化。其他各識也皆如此。種子生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就是指當時的行為),現行生種子,輾轉相續,連綿不絕,流注不斷。這種流注通於真妄,諸識皆有真妄兩性,在諸識流轉過程中,有一分可斷滅之妄,便有一分不可斷滅之真,譬如眼識,眼識消失以後,是不是就一無所有了呢?不是,如果真徹底沒了,那麼這世界上怎麼還會有眼睛這種現象存在?阿賴耶識里的種子未被前七識所熏時,會自己發生生滅變化,這種情況為阿賴耶識所獨有。

相的生住滅變化,是指相變,也就是現世和來世的果報會不同,不像流注生住滅那樣人生人、虎生虎、兔生兔,善生善、惡生惡。而是變成了人不生人,虎不生虎,善不生善,惡不生惡,這種相變被稱作異熟。流注生住滅現象可以看作異熟因果變化的一個繼續。另外根據辯證法,流注生住滅現象還可以看作量變,而異熟則是質變,流注的量變導致異熟的質變。在那個時代裡,釋迦牟尼佛祖就掌握了質量互變的規律實在不簡單。另外他還發現了增上因果作用,也就是促使量變引起質變的輔助條件,由此可見佛學比辯證法還要完善。

異熟現象必須隔世或隔幾世才能發生,現世不會有。異熟現象只有佛才能知曉,凡人不可能知曉。隔世的事誰能知道?所有的異熟果均是無記果,也就是無善無惡果。異熟有這樣的特點,首先表現為異時而熟,也就是因果不同時熟。如果有人砍了你一刀,你身上的血馬上流了出來,刀是因,血是果,因果同時作用,這不叫異時而熟。你春天播的種子,到秋天收穫了,這叫異時而熟。但這依然不能稱作異熟。因為種子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也就是沒有發生相變,原來是什麼樣子,成熟之後還基本上是那個樣。異熟除了時間有差異外,還表現在本質變化上。譬如將葡萄發酵,葡萄變成了酒,因果明顯不同,這就是質變。這種質變被稱作變異而熟,這是異熟的第二個特點。譬如人生前作惡,死後就可能下地獄或變牲畜,生前行善,死後可能會變成天人或阿羅漢。下地獄或變牲畜就是受苦,變成神仙就是受樂。苦與樂是屬於善還是惡的呢?非善非惡。苦與樂皆沒有善惡之性。你問問你家的寵物狗是善還是惡的?你問問耕田的馬是善的還是惡的?生前的善因或惡因導致來世的樂果或苦果即是異熟的第三個特點異類而熟。苦樂二果皆是無記的,所有的異熟果報都是無記的,都是非善非惡的。善惡之因隔世變化之後並未導致善惡之果,卻導致了與善惡不同類的無記果,這就叫異類而熟。

這種異熟現象按照現代生物學觀點來看是可能發生的,因為人類同其他一切生命體的基因密碼子都是一樣的,只要改變這些基因密碼子的排列順序生命體之間就可以互換。但是這種互換關係與人生前所造善惡業是否有關,科學無法證明。因為密碼子的意義至今還無人能真正揭開。

所謂的善惡,都是人的意識分別作用,你不去分別何來的善與惡?佛眼觀世界一切平等,眾生平等,善惡平等,無善無惡。地獄、牲畜、餓鬼、人、阿修羅、天本身都無善惡之性。如果說有善惡,那麼人是善的還是惡的?你怎麼來定性?你所謂的舍善,本質上是在成全你自己,這也是一種私心,是為了成佛,沒有成佛這個巨大的利益驅動,你是否會真心舍善?而舍善本身其實也是在造業,而且可能還是造惡業,比如你對一個快死的人舍善,他活了過來,但這個人並沒有感激你,因為他是個惡人,他認為你很有錢,便殺了你,並將你身上所有的錢財全部搶走,隨後這個人做了更多的惡。因此你的舍善反而間接助長了邪惡,給人間帶來更多的災難。另外你明知道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苦的,卻對他人施捨,讓他們活更長的時間,這與把人關在監獄裡讓他受更多的苦刑有什麼不同?那麼你這樣的施捨是善的呢還是惡的?再比如農夫和蛇的故事,農夫把一條凍僵了的蛇救活了,而蛇卻把農夫咬死了。那麼這個蛇是善的還是惡的?有人說是惡的,我說不見得。如果你不能從蛇咬人這件事中跳出來看,那你永遠都只能生活在迷霧裡。蛇為什麼會咬人?蛇知道農夫是在救它嗎?蛇與人生活在兩個境界裡,根本無法交流,蛇怎麼可能理解人的意圖是什麼?蛇咬人這是蛇的本性,這個本性並沒有什麼善惡的分別,它必須這樣做,因為它不明白人想要幹什麼。它醒來也未必知道自己是怎麼醒的。它見有人在它的眼前,以為是要害它,它感到十分的恐怖,為了自衛才向人發動了進攻,假如真的有人要害它,難道它連反抗也不可以嗎?如果它連自衛的本能都喪失了,它如何在這個世間生存?只能任人宰割嗎?蛇嘴裡有毒,那不是蛇的錯,它未必知道自己的嘴裡有毒,這個毒是大自然賜予它的。再說那個農夫,他真的是善良的嗎?真的是為了救蛇嗎?誰能保證他不是為了吃這條蛇的肉?冬天的蛇凍僵了這是正常現象,何必要將蛇暖過來?暖過來放掉還會被凍僵。他作為當地的人,能不明白蛇在冬季生理機能變化的道理嗎?既然明白為何還要將蛇暖過來?他的動機會是純正的嗎?當然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寓言,闡述對惡人不能動善念,但對惡人不動善念這是佛子之所為嗎?

世間本不存在善惡,假如地球上沒有人,那麼這個地球上的一切誰來分辨善惡?什麼又是善惡?如果你連意識的善惡分辨作用都斷滅不了,如何能得無分別智?剛出生的小孩有善惡的觀念嗎?獅子、斑馬和草構成一條生物鏈,這條生物鏈孰善孰惡?善與惡在這條生物鏈里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缺少哪一個環節能維持這個平衡?善與惡是辯證的統一,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如世間必須有陰陽、有男必有女,有實必有虛,有光明必有黑暗是一個道理的。如果只有光明沒有黑暗,人如何休息?太陽總當頭照著,誰能受得了?地球上還可能存在生命嗎?

普渡眾生絕非是從物質上、金錢上施捨,這種施捨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應該效仿佛祖,向世間弘揚佛法,最終讓人們從世間得大解脫才是根本

金錢和物質這兩種東西無論是得到還是送出皆是染塵。得到等於染污自己,送出則是染污他人。妄圖用物質或金錢來換取佛法是不可能的。舍善本身並不能從根本上斷除你的貪慾,因為當你捨出去的時候,你心裡可能會得到安慰,你為什麼會有安慰感?因為你認為你所做的是善事,善有善報,你為了得到善報而為之,這才是你的目的,因此你的施捨是帶有目的性的,這種目的性恰恰與你的施捨相抵消,你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你們兩個擺平了,誰也不欠誰的,因此你等於什麼都沒做。目的性本身就是一種貪慾,是一種精神領域裡的貪慾,同物質滿足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物質滿足最終也將反映到精神滿足上。

要想徹底斷除貪慾,只有靠證悟,金錢、物質都靠不得。塵世上善非善,惡非惡,善是幻,惡也是幻,善惡皆是變化,皆是幻,一切法如幻,站在地球之外你將看得更清楚,什麼善惡是非,一切不過是變化爾。一團美麗的火焰,我們都希望它永遠燃燒,可是它最終還是會熄滅的,人世間的生與滅皆如這火焰。無所謂善惡耶。

有人問,那佛祖為何主張布施,主張供養出家人?主張布施是為了斷除愚者的貪慾,因為愚者吃一點虧都會受不了,布施就等於是給他們開的藥方,正好對治他們這種強烈的私慾,讓他們布施看看,心胸是不是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因此布施是佛祖給那些病人開的藥方。而對於開悟者來說這個藥方沒有實在意義。開悟者的心胸不能用世間的時空觀念來度量,物質世界的一切量度都是相對的,只要你說出一個很大的事物,一定存在比它更大的事物,這樣的相對性比較是沒有意義的。開悟者的心胸要多大有多大,可以大到無邊無際;要多小有多小,可以小到一無所有,而一無所有即是無邊無際。供養出家人是何意?出家人就是弘揚佛法的人,弘揚佛法的人相當於凡人的老師,老師弘揚佛法開導眾生是有功勞的,理應得到眾生的供養,否則他們沒有生活來源如何弘揚佛法?臭皮囊雖然無用,但修證佛法還需要這個臭皮囊做過度的條件,修到果熟之時自然再無需眾生供養,在尚未結果之時花先謝了怎會有果?當然現今的寺廟狀況,本人不便於評論,或許是時代的進步,總之與古代不同。

相生、住、滅變化皆是前六識業力作用引起,主要是意識的分辨作用。意識認為是善,行善時便造善因;意識認為是惡,行惡時便造惡因。善惡皆是兩邊之見,是妄想執著分別作用,這兩者皆是貪戀凡塵的表現,都與客觀世界或眾生為緣,而無法斷緣,不斷緣則攀緣而上,糾纏不休,永墮紅塵。地藏王菩薩永遠不成佛即是因為他永遠與眾生為緣之故。善惡的觀念不斷,則前六識無可斷也,在阿賴耶識與前六識共同作用下,則致隔世異熟成無記果也。末那識屬於無相生、住、滅變化,與外界的相沒有關係,末那識只與四大煩惱我見、我慢、我痴、我愛之種相應,執取阿賴耶識見分為我,這只是一種執我識上的生滅變化,與前六識所分辨的物質世界之種不同,末那識不造業也非業所招。業力對末那識沒作用。人走輪迴就是因為人的前六識與物質世界為緣的緣故,前六識迷戀於物質世界不知醒悟,才導致輪迴不已。斷滅了前六識人即可脫離生死,但脫離生死並非即是成佛,還有末那識沒斷,只有徹底斷掉末那識才能成佛。斷除前六識等於斷除了肉體的輪迴,肉體的輪迴被稱作分段生死,而斷除末那識則是斷除變易生死的過程,也就是斷除四大煩惱生滅變化的過程。斷除了四大煩惱,擺脫了變易生死才能成佛。

【原文】:「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解說】:剛一睜眼,光忽地闖進了眼中,眼中就出現了一幅圖像,這幅圖像沒有任何遺漏,所有的部分都被我們的眼睛所攝取,就如同照相機拍照那樣。這就是眼識,而這第一念的眼識即是眼識的真相。這幅圖像隨之便以電波的形式傳給了大腦,引起圖像的第一意識,這第一意識就是意識的真相。隨後一個會動的物體進入眼睛,意識馬上判斷出這是一個動物;緊接著眼睛又分辨出這個動物有兩條腿,意識迅速分辨出這是一個人;眼識看到了這個人的身體輪廓,意識馬上判斷出這是一個女人;眼睛注意到這個女人的五官,意識馬上判斷出這是一個美女並立刻被迷住了。但沒過多久,眼識注意到這個美女的眼睛下面有東西,意識迅速判斷出那是一顆黑痣,並忽然對這個女子產生了厭惡感,意識分析認為眼下的黑痣是不吉利的。從眼識和意識的第一念到黑痣的輾轉變化過程就是轉相。由相的層層轉進,我們看到眼識和意識對於真相的把握越來越遠,看事物的範圍越來越狹窄,尤其見到那顆黑痣後,那個美女就變得一無是處了,在他的眼裡只剩下了黑痣,對於那個美女的一切優點全都不看了,仿佛那個美女就是一顆討厭的黑痣。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因此佛說凡是識的分別作用全是假象。至見到美女那顆痣為止,眼識和意識把周圍的環境和美女一切好的方面都漏掉了,漏掉的原因就在於有根本煩惱,當光入目的一霎那,人在不覺中便急於想知道眼前出現了什麼,這種急於想知道的心理對於凡夫來說幾乎是不可抗拒的,仿佛有什麼東西驅使他必須去知道,這個驅使他的作用即是貪嗔痴等根本煩惱,根本煩惱也稱無明煩惱。這個無明煩惱從何而來?從無始而來,貫穿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人不成佛煩惱是不可能完全斷的,最簡單的道理,只要未脫離肉體凡胎都要吃飯、喝水,這都是物質貪求,有貪求就是煩惱。貪嗔痴屬於生命意志,是生長本能的需要,無貪不長。在水草肥美的地方小草大樹長得好,這充分說明了貪的作用,也表明貪嗔痴等煩惱絕非有情生命所獨有,無情生命也廣泛存在。為了爭奪營養,植物界的生存鬥爭也是相當激烈的,這個鬥爭皆是由貪引起的。無明一來,心念就動,心念動時人卻不自知,心念一動即成業相,有了業相造業便開始。從光入眼,眼識意識在一剎那間就造了無數個業。無明是眼識意識產生分別作用的直接動力,當意識被美女迷住的時候,意識和眼識便把周圍的一切全都忘記了,陷入對這個美女的巨大貪求和痴念當中。當眼識偶爾見到美女臉上的黑痣時,意識馬上又生厭惡之心,陷入對這顆痣的嗔憎之中,因此眼裡心裡只有她的痣,卻無形中把美女本人忘了。假如那不是痣呢?煩惱障蔽了事物的真相,而意識卻妄想執著、謬之千里而不自知,實可悲也。有煩惱之法被稱作有漏法。無煩惱之法被稱作無漏法,最徹底的無漏法只有成佛才能真正獲得。

意識的分別作用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智慧。譬如瀏覽一幅三維立體圖,如果你用意識仔細去分辨那些密密痲痲的圖案,即使眼睛累出了血絲,你也無法看出這幅圖是怎麼回事;但當你以似有似無的無分別的狀態觀察時,便很快就能進入到那個美妙的立體空間中去。意識的分別作用也讓我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只看局部不見整體,就會弄出大象原來是一條繩子或一把大扇子的笑話。而佛眼觀世界觀察到的是宇宙的整體,整體是什麼?一切法如幻!因為一切法如幻,因而一切平等,這豈是凡夫所能了悟的智慧?

諸識當中的每一個識都具有轉相、業相和真相三相。這三相生生世世流轉不絕。轉相流轉到下輩子時,受業報可能會形成異熟果,上輩子是人,下輩子可能會變成狗,那麼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識,均將變成狗的七識。只有阿賴耶識不被轉,因為阿賴耶識是真你,你的形態無論變成什麼,阿賴耶識永恆不變,永恆隨你流轉。這當然指的是世間法。在世間法中,阿賴耶識不會在善惡等因中轉。業相從前七識中來,卻只染阿賴耶識,但無論來世果報變成什麼,阿賴耶識自體都不會變,變的只是前七識。那麼轉相對阿賴耶識有沒有作用呢?當然有,那只是在成佛的時候,阿賴耶識將由雜染識變成清淨識,再轉識成佛而入真如之境。入真如之境後,識全部消失。當然在修佛過程中,諸識皆有轉變,前五識將被轉變成成所作智,第六識被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被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被轉成大圓鏡智。這四智即是真相的體相,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攝取的第一念的本來面目,也稱正智、無分別智。

什麼是業?業的本義在中國古代是指樂器架子橫木上的大版(版同板),大版上面刻有鋸齒,用來懸掛鐘磬等樂器。業的原始意義就是大版,那麼這個大版同佛學上的業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關係,因為大版不是毫無用處的,是用來懸掛樂器的,是有功用的,有功用說明它是有為的,有所作為,有所用處的,因而業這個原始的大版被引申為作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工業即是指在「工」方面的作為,農業即是在「農」方面的作為,學業即是在「學」方面的作為。有作為就要造作,因而業又被引申為造作,用業這個字來對譯梵體原文還是比較貼切的。做事、行為都屬造作。我們為什麼要造作呢?不造作行不行?不行,不造作人無法生存,你什麼事都不做怎麼生存啊?造作是無窮無盡的。什麼是造作的真正原因呢?這個真正原因就是無明煩惱。貪嗔痴慢等煩惱構成了業因的本質內容。有業因就造業,因為貪,故有偷、搶、索取、受賄、貪污等等諸業行,因為嗔,故有打、殺等暴力事件,不一枚舉。因為有業行,所以才形成業力。這個業力的作用不一定當時就會發作,當然當時發作的也算是業力,比如你罵人,被人打殘廢了,這就是業力的發作,被打殘廢則是業果。這叫現世現報。如果你罵人這件事在當時業力沒產生,那也不等於沒業力存在,這個業力會一直潛伏下去,直到來生形成新的果報可能就會顯現出來。譬如你來生可能會變成一隻蛤蟆,蛤蟆在夏天的時候最喜歡鼓譟,晝夜不休,既然你喜歡罵人,喜歡鼓,那你就到水裡鼓去吧。

業的種類一般有三,即身業,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業,眼睛也會造業,比如你偷看了別人的秘密,被人發現後丟了性命。如果你向佛學習,不招惹紅塵事,不與他人的秘密為緣,你怎會丟掉性命?鼻子也造業,比如當你一嗅到魚香的時候,嘴裡馬上淌涎水,於是便升起強烈的食慾,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嘴裡,結果一不小心魚刺卡了喉,動了手術後才保住性命等等;其次是口業,口舌之業,也就是言語造業,比如罵人;再次是意業,也就是思想造業,這個容易理解了,因一念之差導致多少惡果?不勝枚舉。身口意這三業的主因是意業,有身口業,必有意業存在,僅看到、聞到、聽到還不行,必須得意識到,否則無法行動。但意識造業未必一定需要身口參與,因為心念是可以獨立活動的。比如你在心裡詛咒一個人恨他死,即是造業。

業的性質有三個,即善業、惡業、無記業。促進眾生更好地生存生長的行為皆稱之為善業。比如布施和救苦救難,如果這種行為不帶任何目的性,只是出於本心,發慈悲心,是真心為了眾生,不求自己得安樂,但求眾生得離苦,那像你這樣的好人一定會與眾生相處十分融洽,下輩子一定會讓你再做人,做一個人人都喜歡的好人,因為你與眾生有緣,眾生離不開你,你也難捨眾生,你與凡塵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你所造善業的種子裡就含有與眾生的因緣,因此你下輩子註定還要做人;如果你是為了成佛的目的而去行善,你這動機就不純,並非發自本心,你的心在幻想的佛國,行為上卻對眾生施以假慈悲。你這種人雖然沒造惡業,但是很假,很自私,是為了達到自己更大的貪慾也就是為了成佛而不計代價,妄圖想通過物質的手段換取佛果,這實質是以更隱蔽的方式玩弄眾生而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佛果如果用錢能買來,那修佛還有什麼意義?有錢的人多得很,舍大善的人多如牛毛,但成佛的有幾人?成佛的見證是必得舍利,自身的舍利可否用金錢買到?因此動機不良的人是不會成佛的。你不是為了成佛而去做善事嗎?那好啊,來生你就去做糧食吧,糧食比善人還要善良得多啊,因為糧食是真正的無私奉獻啊!糧食與人的轉換也完全有可能,因為人與糧食的基因密碼子是相同的。

業的第二個性質是惡業,一切不利於眾生生存生長的行為皆稱之為惡業。比如把一戶窮人家唯一的一袋米偷走了,這樣卑鄙的小人來生必不得好報,你不是喜歡偷嗎?來生就去做老鼠吧!還有許多反人類的業行,如不孝順父母,不尊重老人,不與人為善,不善待自己或他人的孩子,自虐、自殺、殺人、放火等等諸端業行均不得好報。還有一些人結婚卻不要孩子或者那些終身不娶不嫁不生育也不修佛的人所造的也同樣是惡業,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創造生命保證人類的延續是善業,而不要孩子只圖自己享受等於斷滅生命,如果地球上人人都不要孩子,人類的種性如何傳遞?這樣的行為豈不是在滅絕人類?因此說不要孩子也是在造惡業。釋迦牟尼佛祖年輕的時候也結過婚,而且有後代,他在29歲離開妻子和兒子時,已經把身後的事處理妥當了,他把一個王國都給了他的妻子和兒子,還有什麼牽掛的呢?他了卻了身後的事後便離開王宮,走進叢林修行。他既了卻了人間正常的因緣,又悟道成佛,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現在的人卻認為信佛就不該結婚,應該絕根絕種,實在荒唐可笑!這是正常人嗎?純屬妄想!修佛和繁育後代並不矛盾,聖俗兩境界都需圓滿,都需完成任務才能徹底悟道而無掛礙。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凡是不結婚的人,執著心沒有不強烈的,對於塵世的迷惘根本看不透。你敢說在你成長的道路上從沒有對任何人動過心嗎?你敢說在你心中從來沒崇拜過任何人嗎?而你知道嗎?你的崇拜就是執著心,有執著心,心中就有相,這相幾乎是揮之不去的,比如崇拜佛祖,崇拜佛祖即是盲目崇拜,盲目崇拜會導致許多愚昧的行為,比如每日給佛磕一千個頭,這一千個頭磕下來恐怕要消耗一天的時間,你每天都把這一千個頭放在心裡當作任務來做不覺得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嗎?心裡有負擔如何能靜?你每磕一個頭要動多少念,造多少業?佛是以平等心視天下,而你卻認為佛比你地位高,你這樣想與謗佛有何區別?佛祖認為每個人都是佛,那麼你到底是在給誰磕頭?是給你自己磕頭嗎?自己給自己磕頭是不是愚昧?事實上,你無論如何崇拜佛祖,他都無法把你度成佛,因為佛祖只是我們的老師,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給我們指條路,至於你能不能成佛完全靠你自悟,別人誰也幫不了你。另外在現實生活中,你為什麼看某些人順眼

另外在現實生活中,你為什麼看某些人順眼?因為你們有緣呀,而最順眼的應該是你理想中的情人,即使你平日裡不想他,但你也無法保證在夢中不想他,你更無法保證在你與他見面的瞬間不想他,這就是緣啊!如果你強迫自己不與他為緣,那你與他之間將有不了緣,這不了緣如果無法圓滿,那你下輩子百分百註定還要做人,什麼時候了緣什麼時候才能得異熟果或證得佛果。結婚生子這是人生必須經歷的磨難,沒有磨難是不會開悟的。有了磨難,心才會冷靜下來,才能真正明白這世間的一切都如幻啊,也才能重新反思逐步了悟宇宙人生,從而踏上真正的修佛之路。當然這是簡單的說法,其內在的奧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以後有機會再聊,否則會離題太遠。

業的第三個性質是無記業。無記就是無法加以敘述或說明的見解,表現為非善非惡的狀態。比如科學研究和技術操作,該怎麼對它們定性呢?是善還是惡?非善非惡。還有異熟果,比如六道中的地獄,你怎麼定性它是善還是惡?說它是惡,可它是用來懲戒惡人的,如果不懲戒惡人如何能制止或教育惡?如果說它是善,可地獄對待惡人的手段確是極端殘酷的,手段殘酷何以為善?因此異熟果非善非惡,是為無記。但異熟果是來世的事,因此異熟果是無記果而不是無記業,業指的是現實的業行。行走坐臥、科學技術以及一切意外的變故等等,這些才是無記業。那麼無記業會不會遭果報呢?大乘佛教認為,無記業也是有果報的。比如在路上走,每一腳下去踩死多少生命你可能無法知曉,這些生命可能因你之故而十分痛苦,自然會產生怨恨的種子留在心裡,當你受果報的時候,這些種子都可能會找上你。一碗水裡有多少生命?佛祖兩千多年前在沒有任何技術手段的情況下就了知了水中存在大量的生命。如果我們將這碗水燒開會有多少生命死亡?我們能說這些生命之死與我們毫無關係嗎?我們每天都要吃掉、喝掉無窮無盡的生命,我們自己卻自認為是在吃素,吃得很乾淨,真的很乾淨嗎?這些表面上看上去是無記的業,也許都屬惡業範疇,即使你是無意識的。佛說眾生平等,那麼我們眼睛無法看得到的蟲子與大象是不是平等的?我們殺死了一頭大象是造業,吃掉無數個肉眼見不到的蟲子是不是在造業?無記業並不簡單。修佛即是要遠離所有的業障,切斷業因,使之無法形成世間法的果報,轉識而成佛果。然而這需要一生的修為,最終如何,就看造化了。

此外,業還有共業和不共業,定業和不定業,引業和滿業的劃分。與大家共同造業就是共業,自己造業就是不共業;殺人一定下地獄這就叫定業,無法確定將來去六道中哪一道的就是不定業;今生造業,死後會在哪一道出世,是由引業來引導的,引業加上其他的種種業使一生的業報完滿即是滿業。這些都不是太難理解,因此不再細說。

是誰在造業?人們總是認為有一個「我」在造業,其實這個所謂的「我」實在是身不由己,因為我並不能主宰我。有人說我的命運就是我說了算。這簡直就是夢話,你想永遠不死就能永遠不死嗎?你想成為當代的愛因斯坦就能成為嗎?你想當國務院總理就當得上嗎?你想得到一個人的心就能得到嗎?在你生命的歷程中,沒有一件事由你說了算。有人說,那我自殺。你自殺殺死的只是你的身體,日常生活中你的身體受誰指揮?受你的思想啊!你能殺死你的思想嗎?你的思想才是真的你,而你的身體不過是盛載你思想的容器而已。但是思想離開人之後還能繼續想嗎?不可能了。那豈不是等於殺死了思想?錯誤!你的思想只是暫時不想了,就像睡覺一樣,什麼時候醒來什麼時候接著想,接著想的人還是你,只是這個時候的你,換了個包裝,模樣同以前不會一樣了。但你之所以會想並不由你來主宰。你不妨問問你自己,我為什麼會想呢?我為什麼要造業呢?其實你並不能主動造業,你的身體裡並沒有一個真實的你,你就仿佛是一個木偶被人牽引著做表演。那麼是誰在牽引著你?難道有個主宰嗎?佛門弟子當中有人說牽引我表演造作的是五蘊當中的行蘊。

什麼是五蘊?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的和合體。

色蘊即構成我身體的物質,還包括我們所感知的外境。外境與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整體,千萬不要把外境和我們的身體分開來看,因為我們身體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與外境的五塵顏色、聲音、氣息、味道、觸感是一一對應、密不可分的,否則長眼睛幹什麼?長鼻子幹什麼?

受蘊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領納感受,六塵當中的香指的是各種氣味,並非特指喜歡聞的味道,不喜歡聞的叫惡香,喜歡聞的叫好香,沒什麼味道叫等香,等香之外的太強或太弱的其他氣味叫不等香。受蘊具有苦、樂、舍三種感受,不苦不樂即是舍。

「想」字是由「相」和「心」兩個字合成的,心中的相即是想,你每天想的內容是什麼呀?都是相,不論怎麼想都離不開相,這些相只有在被識別、被命名之後才能形成穩定的意識,你走進一個從未去過的大都市,會發蒙,眼前的一切都那麼陌生,一時間你能記住多少東西呢?即便記住一些也是模糊的,更難形成長期記憶,要想形成長期記憶務必要對所見所感的相進行識別、認識再認識並加以命名或者記住那些已經存在的名。這些相在人的頭腦中會建立各種聯繫,這些相的聯繫就構成了想蘊。眼睛所見是色相,鼻子所聞是嗅相,舌頭所嘗是味相,身體的感覺是觸相,意識的分別是意相。這些均是想蘊的內容。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識聚在一起便構成了識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是了別識,什麼是了別?了別就是第一念的知覺,比如眼睛攝入了一個物體,耳朵聽到了聲音,鼻子嗅到了氣味。意識也感覺到了這個物體,收到了聲音的信號,感知到了氣味,但還沒來得及辨別是什麼物體,是什麼聲音,是什麼氣味,這個第一念的感覺就是識的了別作用,這個了別作用一過的剎那便進入到了分別作用,這個分別的作用就是受和想的過程。意識要想知道是什麼,必須要先感受然後再想,而你只要一受一想一分別,所感覺的東西便將不再是原貌。有修行的人看世間一目了然,根本沒必要去感受、想和分別。末那識是執我識,是意識的根本,意識就是依末那識生起的。阿賴耶識是末那識的根本,末那識將其他諸識的業種都藏到阿賴耶識那裡,因此阿賴耶識又叫藏識。

你的眼睛看到一盤熟豬肘,鼻子嗅到了它的香味,舌頭嘗到了它的滋味,牙齒感覺到它很軟,於是你便想真好吃!是啊,真好吃,可是第二天你便進了醫院,因為這是一個病豬肘。於是你又想真倒霉!從上面這個譬喻中我們看到心念在造業,這個心念的造業過程就是「行」。除了受、想、識之外的種種心念活動都是「行」。種種行聚合在一起就構成了行蘊。你為什麼感到好吃,因為你因貪之故品嘗到它了。你為什麼說倒霉?因為你的行為讓你生病了。

有行就有業的發生,不論是善的還是惡的,都是造業。因此有人說不是我在造業,而是五蘊里的行蘊在造業。那又是誰在指使行蘊造業?是貪嗔痴等煩惱暗中指揮的!貪嗔痴等煩惱從何而來?從本能而來呀!是生存繁衍本能的需要才會貪、才會嗔、才會痴!才會引起無窮無盡的妄想啊!你見到一個女人或一個男人忽然被迷住,這是你的本能反應,這個反應是不依你的意志為轉移的。你不貪不行,不貪就得餓死。不痴迷,繁衍本能就要受到威脅。有人說人畢竟不是動物,是有理性的。理性也就是有判斷能力的意識,但理性也是為本能服務的。譬如一個男人喜歡上一個女人,一般來講不會像動物那樣野蠻,但不論你裝得多麼紳士、多麼文明、多麼儒雅,你最終不還是為了得到嗎?否則你裝什麼呀?理性終究是要為本能服務的。

所有的生命都有本能,所有的本能都體現在生存和繁衍上,而繁衍也是為了生存,因此生存本能是本能的核心本質。生命的本能是造業的基石,本能以千姿百態的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有時他的外觀是樹,有時他的外觀是鳥,有時他的外觀是人,有時他的外觀是螞蟻,等等。本能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表現形式,恰恰是為了生存的需要,因為不同的生命形式可以對抗大自然中不同的危害,比如地球每隔許多年便出現一次冰期,冰期到來,全球被厚厚的冰層覆蓋,一切高等生物全部滅絕,但有好多的細菌卻頑強地活了下來。大自然一切生命造業行為都是本能的反應,並不存在一個真實造作的你。你不在了,本能依然存在。

那麼本能又從何而來?從緣中來呀。比如人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因緣和合而成,色受想行識這五大部分的互相攀緣就構成了人的本能。本能並非是由某個單獨的東西起主宰作用,必須是和合而生作用。五蘊中離開色蘊,受想行識將焉附哪裡?離開識蘊,強光入目,人卻無任何反應,人同朽木有何區別?離開行蘊,誰來造作?不造作如何體現本能?離開受蘊和想蘊,人將失去感覺,不能思想,不知饑渴,不知冷暖、不知苦痛,人的本能何以體現?生存本能的實質就是一種本來具有的功能,這個功能的體現就是生長的能力,這個生長必須要緣外物才能生長,自己不能自動生長,譬如離開食物、空氣、水、陽光怎麼長?因此本能沒有自性,想怎麼長就怎麼長不可能!本能並不能主宰自己,必須緣外物才能發揮本能作用。那麼緣又從何而來呀?緣從因中來呀!因又從何而來呀?因從緣中來呀!這樣的問題就如同問世界上是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而尋找這樣問題的答案就是當今科學界的終極目標。大家想想看,科學家是愚蠢呢還是聰明呢?

中國的易經認為「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太極指的是陰陽和合的狀態,兩儀指的是陰陽分開的狀態,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宇宙從無中走來,當「有」剛一產生的時候,即分出陰陽兩性,陰陽兩性是同時出現的。既不能說陰決定陽,也不能說陽決定陰,既不能說男決定女也不能說女決定男,誰也決定不了誰,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因緣和合,因緣和合而生萬物。陰陽合抱不分為何是無呢?我們知道如果一個正數是陽,那麼這個正數的相反數負數即是陰,正負之和是什麼呀?是0啊!0是什麼呀?0即是無啊!這就是無中生有的道理,所謂的無就是平衡態,佛學也是一種平衡態,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在後面我還會詳細論述。從上面我們看到中國的易經博大精深,超越哲學。唯一能同易經媲美的就是佛學。易經同佛學一樣難倒了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學家。

上面說得多了點,主要是因為楞伽經前面的內容概念較多,必須先解釋清楚,然後進行下去才能更方面了解。

接下來佛又對大慧說,識略說有三種,廣說有八種,八相即是八識,每一識的識相都不一樣,比如眼識、耳識、鼻識等等,因此把八識也稱作八相。八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種識,這八個識我在序論中都做了闡述,這裡不再重複。

略說有三種識,即真識、現識、分別事識。這是依據八個識的特點做的合併歸類。前七識總稱分別事識,如眼識只管看的事,鼻識只管嗅的事,耳識只管聽的事,舌識只管嘗的識,身識只管觸的事,意識只管分析判斷的事,末那識只管無明煩惱執我見分的事。現識指的是阿賴耶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這七個識的第一念尚未分辨時的狀態皆是阿賴耶識的表現和反映。這第一念的感覺就如同一面明鏡能照見各種物象、色相,現識即有類似的特點。但現識還不同於明鏡,明鏡無心而識有心,現識雖能見、能感、能聞、能聽、能想,但卻只照而不分別。如果能持住這種只照不辨的狀態,將得法,當即照知物我一切唯心所現的深刻內義。不悟不證,不得禪定,阿彌陀佛念到死你也不會明白。科學家為何不懂佛所說法?因為他們沒有證過,而禪定是得法的根本所在。

阿賴耶識雖然是以現識的方式顯現出來的,比如光入目的無意識的瞬間,聲音入耳、氣味入鼻等尚未分辨的狀態等等,但阿賴耶識是個雜染識、不淨識,是清淨識和妄想心的和合體。為什麼我們無意中一睜眼見到周圍的景物時馬上便開始進入分辨的狀態?這是山,那是水,鳥從我們眼前飛過,小孩在捉蝴蝶等等,這就是受妄想心、好奇心、貪痴等諸煩惱驅使的緣故,妄想心念一動,現識馬上轉為分別事識,這分別事識迅速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中流轉起來,導致妄想執著心流轉不絕,煩惱不斷,深陷迷雲網中而不能自拔。只照不辨這種狀態並非是指眼睛所見才稱為「照」,鼻子聞氣味、耳朵聽聲音等尚未分辨時皆稱之為「照」。

阿賴耶識照見某物後,末那識緣阿賴耶識所照物相的見分,執取為種,比如關注美女的容貌而起痴念,認為這是我所愛。阿賴耶識的見分被末那識一取便不再完整,因為末那識只關心自己喜歡的部分,因此末那識所取相分均是片面、不真實的,意識受末那識貪嗔痴等念的指揮對末那識所執取的見分開始分析判斷,意識這一分別,眼耳鼻舌身五識便跟著意識流轉,越流轉所觀察的範圍越小,越不全面,越不真實。看來看去,這美女越看越不受端詳,越看越像大猩猩,於是心裡就出現了一個大猩猩的幻相。前七識流轉的過程中不斷造業,這些業種不斷地藏進阿賴耶識里等待將來的果報。這就是八識諸趣流轉情況。

前面說過阿賴耶識是清淨識和妄想心的和合體,這裡的清淨識指的就是真識,如果能把阿賴耶識中的妄想心斷滅掉,八個識將化八為一,皆是真識,若能修到感覺只有一個識存在,並能長時間入定,就連眼耳鼻舌身意都看作毫無分別時,離成佛不遠矣。由此可見八識本是一體,無二分別的,因妄想心生之故才導致出現了八個識的劃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真識並不等於真如,真如是佛果,真識依然是識,識不滅,不能成佛,成佛要在轉識之後。真識也就是那個所謂的第九識,本人認為沒必要立這個第九識。

【原文】:「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知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解說】:此二壞不壞,意思是現識和分別事識這兩種識相是有差別還是無差別的?既有差別也無差別,非一非異,互為因果。現識因分別事識而轉,分別事識緣現識而變。(唐譯云: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這種無法理解和言說的熏變方式是真如世界轉變為世俗世界的原因。也就是說如來之體本來自心清淨,是不能被染熏的,但本不能被染熏卻給染熏了,什麼力量如此強大呢?是不可思議的力量,是無力之力,是緣起也,對此無人能解釋,只有成佛才能了知。當然這也是一種無明,也只能說它是無明或不明,但大家千萬不要理解成貪嗔痴等諸煩惱,因為如來是沒有貪嗔痴念的,他能被染是不可理解的。文中說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就是說現識因何而來?是不可思議的力量熏變而來。不可思議的力量熏了誰?熏的是真如,也就是如來本心,將如來本心熏成了真識。真如與真識的區別是,真如照鏡沒有念;真識照鏡形成第一念但不轉念,只是持住這第一念,無分別。而現識即是真識和妄想心的和合體,也就是阿賴耶識,也就是我們感官的第一念。現識和真識的異同點是,兩者都有照鏡之用,都能形成第一念,但真識能持住這第一念而不轉,現識在形成這第一念的剎那即轉向分別事識。那麼這第一念是怎麼產生的?比如光入目,我們在未分辨之前能夠照見物相併立刻產生第一念的感知,那麼這第一念的感知從何而來呢?如果我們是塑膠人,當光入目時,我們會產生這第一念嗎?顯然不會!這第一念就是真識,這真識從何而來?從真如(佛)而來,真如是不能被染熏的,因為真如早已斷除了一切無明,入於佛地,怎麼又被染熏了呢?無法理解!就是被不可思議地熏成了真識,又由真識轉向現識。從真如到真識再到現識,皆是被這不可思議的力量染熏而轉變的。因為真識照而不轉,所以真識也不受貪嗔痴等諸煩惱的染熏,因此真識也是因不可思議的力量轉變成現識的。這一不可思議的力量與第七識無關。

上文提到的真如、如來指的都是佛所處境界。以後大家還會見到「如如」,如如是不是真如呢?不是,如如不動地指的是第八菩薩地。「如如」中的第一個「如」是像的意思,第二個「如」是真如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像真如」的意思,離真如之地還差得遠呢。「如」是會意字,由女和口兩個字組成,女是女人,口表示命令,古代的女子比男子地位低,女人要服從男人的命令,因此「如」有依從、依順之意。真如就是依順真實的意思,什麼是真實?真實就是絕對真理,只有佛的境界才有絕對的真實性,世間的一切都是假的。那麼如來又是什麼意思?如來就是依順真實而來,成正覺。

有人問真如照物而無念同明鏡照物有何異?真如照物沒有念指的是不動念,不起念,一念不起之義,一念不起才能顯示事物的本來面目,有一念迷心,方寸則亂。譬如雨季渾濁的河水,我們無法看清水底的狀況,只有當雨季過後,水流和緩,污物沉積,我們才能對水下的情況一目了然。再比如,你在高中的時候有了初戀,你和你的戀人同桌讀書,但後來你的戀人因種種原因轉學了,由此你日日思念他(她)而無心學業。你的心完全被這種痴迷的煩惱所覆蓋,看不清未來,無法靜心聽課,導致學業荒廢。而你的戀人卻沒受到太大的干擾,專心讀書,終於金榜題名。在這種反差極大的情況下,你還有何面目面對你的戀人?如果你能認清形勢,掙脫煩惱,靜心苦讀,同你的戀人一起共同步入大學的殿堂,何愁得不到他(她)?而當你們正處在學習階段的時候,做那些非非之想有何意義?你們之間只有做到無差別或差別極小的情況下走到一起才是最合理的。能做到無差別無分別才是你的智慧。被妄念干擾而不能自拔,你就是愚夫。智是一個形聲字,下面是一個日字,意思就是像陽光一樣普照四方,不分善惡無所不照,無所不至,無分別,一切平等。慧則是指了悟通達之義,照見而一眼看穿,無需思考動念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明心見性,不為貪嗔痴等諸煩惱所誘惑,才能一眼望穿水底,才能一切瞭然於胸。佛以大智慧如陽光一樣普照世間,善惡平等,各得其所,世間的一切競相生長,無為而無不為。真如照物雖無念但有覺悟,是以無分別的大智慧照物,因此真如不同於明鏡。

有一念在都不是真如,都不可能成佛,地藏王菩薩以慈悲之心發大願要救度所有的眾生成佛之後才成佛,而眾生是無窮無盡不可能度完的,因此地藏王菩薩永遠也成不了佛,他的心裡總牽掛著眾生、想著眾生如何能靜?有人說既然不捨眾生無法成佛,那我乾脆把眾生拋棄了,不管他們了,趕緊修,趁早脫離生死苦海。你這樣一想實質上是在造惡業,你拋棄眾生不管,為了自己成佛正是你私心膨脹的表現,私心就是貪心,貪圖佛國的快樂因而起執著心,貪念不捨,執著心不去何以成佛?既然不捨眾生不能成佛,拋棄眾生也成不了佛,那怎麼樣才能成佛?沒什麼怎麼樣,靠你自證自悟,不墮善惡兩邊,中道而行,舍與不捨皆是兩邊之見,皆不成佛。「我度盡眾生再成佛」,「為了成佛,我拋棄眾生。」這兩者都認為有一個「我」存在,我怎麼怎麼樣,連我都滅不了還成個什麼佛?忘我,得我;想我,失我。

分別事識是怎麼產生的呢?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種種塵指的是六塵,即色香聲味觸法。

法塵指的是人的理性思維,也就是意識的活動,這種活動本來是摸不著看不見的,為何也稱之為塵呢?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是說人的思緒像灰塵一樣紛亂,揮之不去。人的意識從何而來?是第七識本能對外境作用爾。意識的內容從何而來?人的意識是通過五根緣外界成相併在相與相之間建立聯繫而產生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收到的色相、聲相、嗅相、味相、觸相皆以生物電的形式反映到人腦中而產生各種意相,意識將收集到的意相信息進行整理便形成了思維的活動。這種思維活動像塵垢一樣染污意根,也就是染污末那識(末那識是意識生起之根),因此被稱作法塵。意識的內容既然來自五根,為何還能獨立進行思考活動?因為意識具有一定的記憶功能,在脫離五根的情況下,記憶中的相以及相與相之間的聯繫還在。但這些相及它們的聯繫必須首先從五根來,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間的密切關係是它們與色香聲味觸法六塵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出生時,眼耳鼻舌身的感覺要比意識來得早。眼能觀色、耳能聽音,但不能辨色也不能辨音。這是意識內容形成的基礎。意根只能提供給意識以思考判斷的作用,思考什麼、判斷什麼需要藉助眼耳鼻舌身五根的攝受功能提供信息。離開了五根的作用,人大腦細胞的意識存在就毫無意義了。人的意識反映在大腦皮層上,表明意識受控於大腦內部,大腦內部有什麼?有潛意識。潛意識為什麼要指揮意識?是生長本能和繁衍本能的需要。生長本能和繁衍本能由誰來掌管?由基因來掌管。而基因密碼子的排列順序是人之所以為人、我之所以為我的主要原因,這恰恰是末那識「執我」的體現,末那識掌握了密碼子也就掌握了人的一切變化,因此說末那識就隱藏在大腦皮層內部的細胞核的基因中。但現代克隆技術表明,人身上的任何一個體細胞都可能被克隆成一個與你完全一樣的個體,包括你的思想和性格在內也都是一樣的。這說明末那識絕非腦細胞所獨有,它分布於人體所有細胞中,否則從你身體上隨意取過一個細胞不可能克隆出一個與你身體性格等完全一樣的你。人體細胞的總量在40萬億到60萬億之間,人體的每一個細胞中都含有人本身的一切因素。這說明現實世界上有至少40萬億到60萬億個小你(克隆之後還可再克隆,你無窮盡),每個小你都是濃縮的你,小你在你的細胞中,但你卻感覺不到這個小你;大你則是你本人,你自認為大你才是真你,卻不知你是從小你轉化而來。那麼比小你還小的你,比大你還大的你又是什麼呢?

色塵分為顯色、形色。顯色指的是眼睛能看到的所有光色包括暗色。形色指的是眼睛所見到的物體的形態如高低大小長圓等等。小乘佛法中把無表色列在色塵里,本人認為不合適,故不描述。五蘊中色蘊與色塵是不是一個意思呢?這是要注意的一點,色蘊包括色塵,色塵只是色蘊的一部分。色塵只表示眼睛所見世界,而色蘊則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香聲味觸五塵。佛學認為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外境的色香聲味觸五塵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眼睛和眼睛所見,耳朵和耳朵所聽、鼻子和鼻子所聞等等這些都是色蘊。

香塵是鼻識所嗅的對象,香只是氣味的代名詞,不僅表香,還表其他味道。前面說過不再重複。味塵是舌識所嘗的對象。觸塵是身識所感知的對象,如堅濕暖動饑渴等等。

無始妄想熏,無始妄想指的就是貪嗔痴三毒障智,其中以貪最為根本,一切煩惱皆由貪起。在世間法中貪念是連續不斷的,縱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貪慾具有明顯的遺傳性,打從娘胎落地就知道貪,否則怎麼會知道吃奶?知道吃絕對不需要人教,眼睛尚未睜開就知道尋找能吃的東西,這是生長本能的力量。

現識(阿賴耶識)照物後會形成種子,這種子是怎樣萌發的呢?是通過前七識(也就是分別事識)的染熏而萌發的。末那識把阿賴耶識當成了自己,認為阿賴耶識所照見的種子就是自己所見、所聞、所嗅、所嘗、所感。如果這個種子能引起末那識的興趣,主要是能否滿足本能的需要,若能滿足,那就是末那識之所愛,末那識就會將這種子的見分執取出來,這種取是緣取,並非用力,是一個染熏的過程。末那識取過阿賴耶識的見分後,會自動形成一個新的相分,為了弄清這個相分的具體情況,末那識便自發地生起意識,意識在貪嗔痴三毒的迷惑下,對眼耳鼻舌身反映上來的信息進行判斷。譬如,阿賴耶識照見一小塊東西形成種子,末那識執取並生起貪愛之心,意識通過眼睛取這塊東西的色塵,分辨出這個東西不大,是白色的;通過鼻子取香塵,辨別出奶油的香味;通過舌頭取味塵,嘗出是甜的;放進嘴裡一咬感覺酥脆,說明不硬,這是對觸塵的感知;在咬的時候,還發出了聲音,這是對聲塵的感知。意識根據五根對五塵的分別作用知道這是一塊香酥奶糖。而香酥奶糖恰恰是末那識所喜歡的,在貪慾的誘惑下便開始吃了起來。從表面來看意識的分別作用是很全面的,意識綜合了人體各個感官的功能。但令意識想不到的是,這個人吃完那塊糖後便暈倒了,因為那糖里含有迷魂藥。由此可見人體感官和意識分辨作用並不可靠。只有阿賴耶識照見那是一小塊東西是可靠的,因為那的確是東西,至於能吃不能吃則很難說了,一分辨就要犯錯誤。意識認為糖好吃、能吃,放心吃吧。於是你便開始肆無忌憚地吃,即便糖里沒有毒,但如果你對糖很貪迷,那就要當心齲齒和糖尿病了。

有人說糖里有毒那只是個偶然現象,如果不是因為有人故意害你,糖里怎麼會有毒?糖是企業生產的,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目標,為了達到高額利潤,一些企業會在糖里添加許多有毒成分,比如眾所周知的大白兔奶糖,這個奶糖在國際上也是相當出名的,是正宗的大牌名牌企業,尼克森訪華時還曾把它作為國禮贈送。如此知名的企業我們還有什麼不信任的呢?我們的意識告訴我們大白兔奶糖是綠色食品。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讓我們百般信賴的企業居然往糖里添加被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劇毒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大白兔公司因未出現人命事件最終平息下來。三聚氰胺雖然不用了,但糖果里依然有許多種其他的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多多少少都帶有一定毒性,這些毒到底對人體會產生多少危害,目前還不得而知,這需要廣大的民眾繼續食用,等到出了事以後才能明白。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是深遠的,比如被人們廣泛認可的三鹿奶粉,就是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受到了滅頂之災,不僅公司倒閉而且給廣大嬰幼兒身體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等等,所有這些事件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的意識並不可靠。分別事識永遠不會見到真相。

再比如,當你從一個糞池旁經過時一定會被糞味熏得受不了,但這世界上真的存在所謂的臭味嗎?如果存在,那麼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表現為臭,所有的眾生都應以之為臭,但事實恰恰相反,狗、蒼蠅等卻認為糞是香的,蒼蠅把它的子孫後代都弄到糞池中繁育,那麼到底何為香何為臭?香臭不過是人的意識分別作用罷了,並非真實的存在。一個有修行的高僧從糞池經過時,則不會被糞味所熏,因為他的心中無糞。

綜上所述,現識在無始妄想的薰習下,貪取色香聲味觸法六塵之故,剎那向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識轉化,這是分別事識形成的原因。

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覆,是返回的意思。聯繫上下文這句可翻譯成:若現識、分別事識都返回到那個真識,一切不真實的虛幻妄想滅盡,則六根八識也隨之滅盡,這就叫做相滅。相滅指的是異熟滅。前面已經講過諸識有兩種生住滅,一種是等流生住滅,一種是相生住滅,相生住滅就是異熟生住滅。因此這裡的相滅就是異熟滅。異熟指的是由於業因的不同,來生的果報會發生變異的現象,比如造善業可能會升天,造惡業可能入地獄,等等。大家不要把等流和異熟兩種變化分割來看。等流中有異熟,異熟中有等流,它們是交織在一起的。在世間法的六道輪迴中,不變的叫等流,變化的叫異熟。比如你今生是人,來生可能還是人,人的基本特徵沒變,這就叫等流。但這個時候的你已經與原來的你不一樣了,模樣改變了,性別甚至也變了,居住地可能也變了,這種改變就叫異熟。如果你今生是人,來生是虎,這種明顯改變就叫異熟。你變虎的原因是你做人時脾氣暴躁,因此你才做了脾氣暴躁的虎,從人變成虎脾氣暴躁的性格未變,這就叫等流。如果你做人時很貪婪,後因信佛之故成了個大善人,來生做了神仙,這就叫異熟。綜上所述,不論是等流還是異熟,從今生到來世皆是相的變或不變。比如今生是人,來生或入地獄或變餓鬼或轉牲畜或做人或成阿修羅或升天,就像演戲一樣來回輪轉,不同的時期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相貌,這些都是相變。這些相輪迴流轉的原因是由於業因的存在,你造善因就結善果,造惡因就結惡果。如果不造業,業因就無從生起,無因則無果,來生的變異不得,也就是異熟果不得,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相就將全部滅盡,因而異熟滅。一切相都是假象,假象滅盡了,真識就顯現出來。真識顯,則走上了佛位,滅識涅槃即成佛。

有人說,阿賴耶識名藏識,藏有萬法的種子,人總不能從娘胎來就具足佛性吧?因此在懂得修佛前造業是無法避免的,這些業種都會藏進阿賴耶識中,在來世都將得異熟果,況且前輩子的業種也會隨胎轉到這輩子來,當你修到最後的時候,只是不再繼續造業了,因此也就不會再繼續產生業種,但以前所造的那些業種怎麼辦?它們是不可能自動消失的。這些業種不消失,怎麼可能不受果報?

這個問題涉及到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比較容易理解就是世間的生死,也就是六道中的輪迴生死。比如人從出生到死亡再轉生再死亡,一段段地死,如果造善業死後就可能做天人,天人也是有壽命的,天人如果造惡業又回到人間,等等,總之就是在六道中流轉。變異生死有兩種情況:一種被稱作不可思議變異死,前面講過不可思議熏不可思議變,將真如法性熏變成了阿賴耶識,也就是由聖而轉凡。其實所謂的不可思議並非真的不可思議。真如本不可熏為何還被熏了?主要是大乘以上的佛子們在證得真如法性之後,感覺真如境界太美妙了,忽然生起大悲心,悲憫世人的痛苦,發大願一定要廣說佛法,救度眾生,寧可自己先不成佛也要讓眾生成佛。大悲心一生,佛子們為了方便向世人說法,不得不化成肉身回到人間。因此由聖變凡就是這大悲心與眾生結緣之故。但佛子們一邊宣揚佛法還要一邊繼續修煉,大乘佛子們根性已成,身心無垢,只要靜下來很快就能進入真如之境。但為了眾生還要宣傳佛法,又從真如之境重新返回到凡間,從聖到凡、從凡轉聖的過程都是心識的生滅作用,這種只是心識而非肉體的生滅就叫變易生死。佛祖為何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呢?因為如果佛祖說是大悲心讓人從佛變回了人,這對於尚未開悟的人來說是很危險的,領悟錯了永遠不會成佛。如凡夫認為人千萬不要有善心,有善心是不會成佛的,由此產生私心,只顧自己成佛而不管眾生,這種貪念一旦起來,那他永遠不會成佛。因此佛祖為了方便眾生修佛才沒有說。事實上,我們凡夫修佛必須先從善念修起。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阻礙凡夫正確認識佛法的是私心,學佛前,一點私心都沒有的凡人是不存在的。人們在與他人打交道的時候總是怕自己吃虧。為了掙錢養家、養活自己,你不自私行嗎?一點私心沒有的普通人生活在這個塵世上會被認為是傻子。但只要這種私心存在,就不可能成佛。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將這種私心消滅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舍善,這是對抗你私心的一劑良藥。當你捨出去以後,如果感覺一點都不後悔,心裡特別舒暢,心胸特別開闊,那說明你找到了病因,你只有在這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廣闊胸懷下才極容易步入修佛的正軌。因此在初修的階段舍善是相當重要的,但必須要有誠心,差一點也不行。如果一路平坦,你很快就能證入到第七菩薩地,到了這一地你將得阿羅漢果,從此跳出三界,脫離分段生死。即使你尚未拋棄肉體凡胎,你在將來也不會再在六道輪迴里轉了。在阿羅漢果位上,你將會享受到無與倫比的快樂,會見到神仙般的境界,世間的一切煩惱全部了斷,再也沒有想回到世間的想法了。但此時如果你沉迷在這種極樂當中,那將是十分危險的,用道家的話說就是走火入魔,因此千萬不能執著於這種極樂的境界,永遠要記住只要尚未脫離肉體凡胎,你在世間所見到的一切沒有真實的,全是虛幻。根性好的人在此時會自發地產生對眾生的大悲心,而這大悲心恰恰是對治極度快樂的良藥,一喜一悲,達到心念上的平衡,避免了墮入兩邊之見的妄執。這種心性必須是自發地產生,沒有任何污染,否則不靈。因此根性善良的人容易得道,根性不善的人會誤入歧途,假慈悲沒用。如果你悟性高的話可以不必產生大悲心,但這是不可說的,除了自己去悟。由此可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一生一世就可以修得成佛的。自我陶醉、自得其樂是自私的表現,是貪念的復歸,這樣修下去是不會有進展的,最終將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再被重新打回人間。要想成佛惡念絕對要不得。如果你有幸度過第七菩薩地,你將進入變易生死階段,每變異生死一次都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一直到第十菩薩地修行圓滿即可成佛。這是從凡夫修煉成佛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第二種變易生死。當然這種生死依然是心識的生滅變化。

從初地到第七菩薩地是不斷消除煩惱、擺脫分段生死的過程。經過布施、懺悔、消業、持戒等步驟後,業障種子會被絕大部分抵消掉。消業的過程要比造業難得多,比如你曾偷過鄰居的一百元錢,你學佛之後才忽然意識到自己曾經犯了大錯,但這個業種已經種下了,你今生無論做多少布施、懺悔、持戒都是沒有意義的,來世必得果報,或變牲畜或下地獄。你後悔不已,決定主動把錢還給鄰居,並向鄰居深刻檢討和懺悔,但這依然改變不了你來生的命運,鄰居即使原諒了你,也將從此改變對你的看法,以後必然會對你加強戒備,鄰居也完全有可能會把你偷他們錢又歸還這件事告訴朋友們,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你曾經做過賊,人們會想:「我們家丟的東西是不是他偷的呢?」這種情況下,即使你投案自首蹲監坐獄也無法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當你從監獄裡出來的時候,人們會說這小子曾因為偷進過監獄。直到有一天,你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見你鄰居的皮包被一個壞人搶走,你毫不猶豫地沖了上去同那個人展開生死搏鬥,包被保住了,包裡面的大量現金被保住了,而你卻被壞人捅了數刀,倒在了血泊之中。直到這個時候你的鄰居才算從根本上扭轉對你的看法。你的事跡經過報導之後,人們才改變對你的看法。這個過程叫現世現報,現世現報表明你已經得到了果報,你的果報是用血換來的,抵消了你曾造的那個業種,已經報過了,來生不會再報。你原來所造的那個業種至此才算了結。由此可見,造惡業的人要想消業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

從初地到七地的修煉不僅是斷煩惱的過程,也是消業的過程,有的人積攢的惡業太多,幾輩子都消不完,因此必須在六道輪迴中受盡苦之後才能掙脫這個輪迴。世間之凡夫為何不開悟?因有業障智之故,這些業的存在才導致煩惱越斷越多,越斷越亂,因而無法走出迷霧。而善念屬於施捨心、無貪心,是對治第七末那識自私自利的良藥,因此有善念的人在修佛時精進較快,悟性高的很快就能進入到第七地,結束分段生死,得阿羅漢果,永脫世間生死,以往的一切業至此全部了斷。接下來是從七地到十地的修煉,這個過程要經過多次變易生死才能最終證得佛果。每經歷一次變異生死,都會受到相應的異熟果報,報過了就不會再報,每一次異熟果報都會提升一個層次,層次越高,受報的業種就會越少,直到第十地大圓滿之時,所有的業種全部消失了,阿賴耶識完全變成了清淨識,裡面一切善惡種子都沒有了,真識顯現。沒有業種還會不會形成異熟果呢?當然不會。玄奘法師有詩云:「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藏,指的是阿賴耶識,也就是藏識。阿賴耶識是六道眾生的識,到八地以上菩薩界時就不能再叫阿賴耶識了,而改稱異熟識,當修到第十菩薩地大圓滿時,異熟識也滅了,在世間的一切相都滅了,只剩下了純淨的真識。這才是真正的佛果位,但你能不能坐在這個位子上,還需要轉識成智。

真識、真如等等名稱在佛學上多有混用,給初學者會帶來一些不便。什麼叫識呢?識最初的意思是旗幟,旗幟具有標誌性、象徵性意義,比如在奧運會開幕式上,我們會看到一隊隊的運動員向會場走來,我們該如何區分他們是哪個國家的呢?最簡單明了的就是看他們手中的國旗。因此識是識別的意思,佛學上的識指的是識別的功能。這種功能只有有情生命才具有,因此識是有情生命區別於其他生命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標誌。只要存在識的現象,那你就是有情生命。在佛的國度里不能稱識,真識也不行。佛不靠識來分別事物。否則佛與人何異?所有的識都有分別作用,眼識對事物的觀察區分完全可以層層深入,耳識也精微得令人不可思議,譬如語言文字的發音,音樂的細微音符,差一點點也逃不過耳識等等。意識的分別作用不必提,末那識頑固地執著於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事事以我為中心,將我同他人完全區分開來,且有諸多種不同的煩惱相隨。那麼阿賴耶識的分別作用在哪裡呢?如果說前七識每一種的分別作用都是越分越細,那麼阿賴耶識的分別作用就體現在對諸識的概括性上。我們知道我們的身根諸識皆是阿賴耶識一心變現出來的,它將諸識分化出七個部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識,它通過眼識實現看的功能,通過鼻識實現嗅的功能,等等,這就是阿賴耶識的分別功能。它不會對諸識的具體細節進行分別,也就是它只顯示功能,照而不辨。那麼真識呢?真識就是把這八個識看成了一個識,分化出來的眼識、鼻識等等都是表現形式,本質上都是一心所生識,一般修行到第八以上菩薩界的時候,就會表現出許多奇妙的現象,比如用眼睛聞氣味,用耳朵看東西,用鼻子聽聲音,各種感覺可以互用。儘管很奇妙,但你也沒脫離世間,你依然是人,只不過讓我們知道了自然界當中還有一種叫做移覺的現象,知道了識與人的根身還存在這樣的關係。真識沒有脫離分別的作用,因為至少還知道有一個識。不脫離分別作用怎麼可能產生徹底無分別的大智慧?一般修煉到真識這個階段的時候,離成佛只差一步,那就是必須轉識,在這個境界轉識只是一霎那的事,轉識成大圓鏡智,頃刻涅槃,肉身舍離,進入真如之境,同宇宙融為一體,無所住無不住,獲得大自在。

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相續滅,指的是流注滅,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等流滅。前七識是等流現象流轉不絕的因,前七識互相鼓動,不停造業,如同波浪一樣生滅不定。造業就有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現世現報,或來世再報,比如你今生殺人,導致他人短命,你來生的果報可能是蚊子,蚊子雖然屬於異熟果,但蚊子是短命的,短命是等流果。前七識是因,若等流所依附的因滅了,業也就滅了,等流現象也就滅了。

「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所從,指的是等流所跟隨的對象,等流受誰的指使而轉?無始妄想習氣熏也。比如你今生就喜歡大眼妹,等到了來生你還是喜歡大眼妹,你為什麼只喜歡大眼妹呢?你自己也說不清楚,因為你根本找不到理由,這種望風撲影的想法就是無始以來的妄想。你認為大眼妹美,可別人未必會喜歡大眼睛。如果大眼睛是美的,這種美就應該具有普遍性,還要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不論處在何時何地都是美,是牢不可破的,是永恆的。你自認為大眼睛美不是妄想是什麼?虎豹牛的眼睛都不小,你是否也認為它們的美呢?那大眼睛不過就是兩個肉窟窿里各塞一個球狀物,外面長了幾根毛而已,有什麼呀!你能得到什麼?等到入土的那天一樣變糞。而你卻痴心妄想飽受煎熬和痛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回頭想想你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你因它傷因它死值不值?人一旦被妄情驅使,就會失去方向和理智,而且執迷不悟,看到的都是表面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就認準那個大眼睛了。試想如果她的眼睛有一隻被刺瞎,另一隻受傷,你是否還會喜歡她?喜歡一個人不應該只看外表,內心美、心相印才是最重要的,雙方之間如果沒有經歷一番相處相知的過程就是盲目的。真心修佛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變心,因為佛心本身就是永恆的。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一顆永恆的心,只不過因為被無始以來的妄想給染污了,就如同污水一樣,無法看清水底的本來面目。這種妄想貫穿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妄想心持續存在,等流現象自然隨其流轉。只有滅盡妄想,等流才可滅。以上是從內在的無始妄想熏來說明等流生滅的原因,那麼外在的是什麼呢?就是所緣,所緣是指前六識緣外境六塵生起色香聲味觸法的知覺,在無始妄想習氣的染熏下,鼓起七識風浪,導致生滅流轉不停。若內斷無始妄想,外絕六塵的湧入,內外平靜,則等流現象自滅。

「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這句是對上句話的補充說明。譯為:為什麼說所從滅及所緣滅,等流就會滅呢?這是等流所依緣的滅了的緣故。所謂依者,就是無始妄想熏;所謂緣者是指第七識執取第八識見分,諸識對這個見分進行再分別的假象境界的妄想攀緣。這裡的「自心」就是阿賴耶識本心;「見」指的是阿賴耶識照物後留在心裡的第一念影像的見分;「等」是差異、等級、分別的意思,這裡譯作分別;「識境」指的是諸識所生境界。阿賴耶識照物後,會在心裡產生第一念的影像,這個影像沒有任何染污,是一個客觀的影像,猶如被照相機照下來那樣沒有遺漏,但隨之便被末那識所執取。末那識有個特點,就是主觀性太強,固執地認為阿賴耶識是它自己,阿賴耶識所看到的東西就是它所看到的東西,無形中便給阿賴耶識里的影像打上了主觀性烙印,它對阿賴耶識里這個影像的執取完全是依據自己的喜好,執取出來以後便形成一個自己喜愛的見分,這個見分實質上是影像的影像,影像本來就是虛的,影像的影像必然是虛而又虛。而這個虛而又虛的影像見分又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相分,第六識就根據這個相分進行分析和判斷,同時又引起前五識的層層跟進。相分指的是外境,見分是相分在人心裡所形成的影像。而前六識居然把末那識執取的見分當作了客觀世界的相分,顯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前六識所緣並不是六塵世界,而是末那識的見分假象。末那識猶如擋在意識和阿賴耶識之間的一個屏障,只有斷除末那識,意識才能直接見到阿賴耶識的見分,才不會作出錯誤的判斷,才能更加理智和客觀,意識之光才能把阿賴耶識照亮。

現實中,讓凡夫脫離執著妄想心那是很困難的。比如觀看文藝節目,會有好多人只關注美女的模樣而不去冷靜地聆聽或觀看美女的藝術表演,這就是末那識在搞鬼。因為末那識喜歡上了這個美女的模樣,因而意識便去分析美女的模樣,而不再關注她的演出,導致妄想心生,節目一散,一切都結束了,那麼你得到了什麼呢?阿賴耶識與末那識之間的關係就是客觀與主觀的關係,消除主觀臆斷和妄想,學會冷靜觀察世界,不妄執,這是佛學的基本要求。

「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意思是比如說泥團和微塵這兩者我們可以說它們是相同的也可以說它們不同,用黃金打造的妙勝莊嚴器具也是這樣的,這些器具看上去不同,比如金佛龕、金香爐、金佛像等等,但它們之所以能呈現莊嚴華美,是因為它們都是用黃金做成的。

「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意思是若泥團、微塵不一樣,那麼泥團就不應該是微塵所成(就像白面不能組成蘋果那樣),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泥團就是由微塵所成的,因此說它們是相同的。如果說他們相同,那麼泥團和微塵就應該沒有分別,言外之意就是泥團和微塵確是有分別的,它們至少在形態上是不一樣的。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意思是大慧呀,轉識、藏識(阿賴耶識)、真如之間的關係就像微塵和泥團之間的關係一樣啊,若它們不一樣,則藏識不能為轉識和真如的成因,(而事實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轉識都是在藏識基礎上轉化而來的,而藏識又是修行者之所以能涅槃轉變成真如的原因);若一樣,則轉識滅藏識也應該滅,(而事實上藏識並不滅啊),藏識自體的真如法性真實不滅啊!

有人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確實存在,第七末那識總認為有一個我,總是我怎麼怎麼樣,比如我吃我喝我玩我樂我喜歡我發怒等等,也確實有一個我在支配意識去想某事或某人等等,這也容易理解,但是這個藏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在哪裡呀?你怎麼知道是七轉識的成因啊?你怎麼證明啊?我看就是空想的吧,胡說八道吧?

回答這個問題佛祖比弗洛伊德不知要高明多少倍。記得有西方學者稱高四倍,也不知道這個數字是怎麼弄出來的。既然弗洛伊德是從夢開始描述意識的,那我們也從這裡開始吧!這裡也只能簡單說明,實際情況更複雜。

一般而論,人躺在床上從閉眼開始,漸漸進入淺睡眠的狀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識都開始漸漸平靜下來,末那識雖然很頑皮,但它在這個時候會變得最乖,因為末那識就是我的化身,它時時刻刻都注意保護我,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我極需要休息,必須休息,因此它不再造作,它不造作,不再用貪嗔痴慢等煩惱勾引意識,意識很快就斷滅了,意識一斷滅,眼耳鼻舌身也就斷滅了。不久末那識便徹底靜了下來,末那識一靜,整個人進入到了無我的狀態,不知道有我也不知道有物,物我全忘,一點感知都沒有了,同一切無生命的物體幾乎無區別,人進入到了深度睡眠的狀態。這個狀態大約持續一到兩個小時,人的身心會得到極大的調整和最充分的休息。那麼人在如此深度的睡眠狀態下,幾乎與死人沒什麼分別,怎麼沒睡過去呢?人為什麼能進入到那個一無所知的境界當中呢?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呢?這個境界裡「無我」,顯然不是末那識啊!這個境界就是現在所說的無意識境界,這個無意識的境界就是阿賴耶識所處境界。人之所以沒睡過去,就是因為阿賴耶識還沒有離開我們的身體。如果阿賴耶識離開我們的身體,那我們就真的睡過去了。阿賴耶識的孩子們(前七識)都睡著了,只有阿賴耶識永恆不睡,它既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心靈的歸宿。阿賴耶識藏有萬法的種子,妄想心的種子也埋藏在它那裡,我們的身心在得到充分休息以後,精力恢復,身體裡元氣漸漸充沛,這個元氣使得末那識「我」又有了活躍的力量,元氣熏使妄想心種在阿賴耶識里萌發,妄想心種一萌發,不甘寂寞的末那識在半醒半睡中將以前藏在阿賴耶識中的歷史種子折騰了出來,這些歷史性業種在妄想心的染熏下一幕幕呈現在末那識面前,但由於此時末那識並不清醒,缺乏理性的分析,把這些情景搞得亂七八糟、張冠李戴、上下顛倒,但末那識卻認為這是真的。這就是夢境。我們每個人處在夢中的時候都有這樣的體驗,認為夢中的一切都是真的,直到醒來才知道是假的。做夢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猶如植物的種子在土壤中孕育,種子在土壤中發芽大概也在做夢吧?那麼種子在什麼時候醒來呢?那就是從土壤中鑽出沐浴陽光。正因為末那識認為夢是真的,夢境陷得越深越感到離奇,如果所做的是一個十分恐怖的夢,它會強烈地要求意識醒來想辦法,意識在莫名其妙中醒來,趕緊驅使眼耳鼻舌身去感受外面發生了什麼,眼睛和耳朵幾乎同時起作用,眼睛一睜,耳朵一豎,人就徹底醒了,醒來一看天亮了,什麼事也沒有,末那識終於鬆了一口氣。

大德高僧們在修煉的時候,就能使自己進入到這種深度睡眠的狀態里,而且能夠保持住這種狀態,絕非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的事,這就叫入定,修行越高的人入定時間越長,能入定一個月或兩個月的人在當今的社會上也不少見。這種深度的入定,能讓人的元氣達到最充盈的狀態,可得百毒不侵之體,是得舍利之源。但深度睡眠同入定並不一樣。深度睡眠是不自知的,怎麼睡著的,怎麼醒來的自己並不知道,也無法控制醒來的時間。而入定和出定是自覺的,想入定就能入定,想出定就能出定,定中時間的長短根據實際情況由自己決定,不受末那識的干擾,能有效控制末那識搗亂。這種自覺性又是無我的,是一種非想非非想、無所知無不知的狀態。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譯為:因此大慧,並不是阿賴耶識自體真如滅,(如果說滅),也只是藏在阿賴耶識里的業種滅了啊!業相不再流轉了啊!如果真如也滅的話,藏識也就滅了啊,(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真相識也就是真識,在這裡真識和真如通用了。學佛法就這樣,不要咬文嚼字,執著文字不是佛法,更不要多立名號,比如把阿摩羅識列為第九識,也就是把真識列為第九識,這實在是畫蛇添足之舉,非佛所說。第九識一說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知道阿賴耶識是真識和妄想心的和合體,一些佛經認為把阿賴耶識中的妄想心去掉,就剩下了真識,它們就把這真識列為第九識,又取名為阿摩羅識。阿賴耶識本是一個染污識,去污之後它的自體並沒有改變怎麼又弄出來一個第九?比如說張三好長時間沒洗澡了,身上非常髒,昨天張三終於洗了一個澡,洗得非常徹底,身體乾淨了。但張三依然還是張三,本體並沒有變。我們能說張三髒的時候叫張三,乾淨的時候就不叫張三了,而變成張四了?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譯為:大慧,那些說阿賴耶識會滅的,同外道的斷見之論沒什麼區別啊!斷見,在這裡的意思就是人只有這一生,死了之後一切都斷滅了,不存在生死輪迴的問題。這樣的說法至少存在三個錯誤:一是太絕對,太極端,世界上沒有一邊倒的事情,都是平衡態,沒有平衡就沒有世界。如果世界上只有男人的話還能有人類長期存在嗎?二是主觀臆斷,沒見過就說沒有,自以為是,你還沒有死過,怎麼知道不存在?三是同辯證法相衝突,辯證法認為真與假、絕對與相對是矛盾對立的統一,有真就有假,有相對就有絕對,絕對就是真,相對就是假,因此任何事物都有真與假的一面,都是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我們的肉身就是假的,變化不定,是相對的;但我們卻都活著,讓我們活著的這種東西能保證我們世世代代發展延續,在自然界中各個時期的生命有動物有植物有微生物,形式不同,千變萬化、千姿百態,但都統一表現為活著。這種活著的本性就是真,表現為一種客觀存在,它不會因生命體的消亡腐爛而斷滅,它從遠古走來一直延續到今天,而我們今天的人們對此卻視而不見。那麼活著是一種什麼現象呢?就是現在所說的精神現象,精神永遠不死,精神要是死了世界就不會存在生命。能表現生命精神現象基本特徵的就是生命體。世間法的生命精神現象指的就是阿賴耶識。

【原文】:「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解說】:大慧呀,那些外道作出類似這樣的(荒謬)論斷:眼耳鼻舌身意攝取感受外境色香聲味觸法諸相,再加上末那識的粗相要是滅了,那麼末那識的細相和阿賴耶識流轉之相也就滅了。如果末那識的細相和阿賴耶識的流轉之相滅了,真如也應該斷(實際是不可能的)!

能攝、能受外境界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末那識不緣外境,但它有智力(非智慧,指人動腦思考的能力)相和相續相兩種粗相,六識滅時,末那識的粗相也是滅的。識流注指的是阿賴耶識和末那識的細相的流轉現象,細相從根本上說是完全屬於阿賴耶識的,但末那識作為連線前六識和阿賴耶識的橋樑和紐帶,又是從阿賴耶識生起的,它自然含有細相的成分。阿賴耶識和末那識的細相在世間法中是永遠流轉不絕的,因此稱其為流注,而前六識都是時斷時續的。粗相和細相指的的三細六粗,這恐怕是世界上最高深最精微細的學問,目前的科學水平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但高僧大德們在定中卻能體驗分辨得十分清晰。我們知道光的速度是每秒鐘30萬公里,這是人類已知速度的極限,但一念的速度有多大沒有人能測量得了,念是不受時空約束的,一個念的波動剎那就可以覆蓋整個宇宙。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讀相關的著作,討論起來又是長篇大論,故這裡不做詳細論述。外道們認為如果前六識和末那識的粗相滅了(也就是人死了),那麼阿賴耶識和末那識的細相也就滅了。這是典型的斷見理論。按照外道的這種說法,如果阿賴耶識要是滅了的話,無始流注(也就是真如)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真如也是從阿賴耶識轉化而來的,而真如又是永恆的,阿賴耶識要是不存在了,怎麼可能會有永恆的真如?人死了什麼沒了?相沒了!相是什麼呀?物質和精神的和合體呀!相沒了,物質和精神都沒了嗎?什麼也沒有沒!物質和精神分離了!物質是運動的、變化的,萬變之中有不變,不變的是什麼?是靜止!是本質!運動從何而來?從本質中來!靜極而生動!本質為什麼是靜的?因為本質是不變的,只有動才變啊!也只有物質才能體現動啊!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是什麼呀?是阿賴耶識和物質的和合體啊!將動徹底止息剩下了什麼?絕對靜止啊!絕對靜止是什麼呀,是真如、是絕對本質啊!一切動皆從靜中生起,一念而生動。在世間法中,動與靜的關係是辯證法,動離不開靜,靜也離不開動,沒有脫離靜的動,也沒有脫離動的靜,因此阿賴耶識在世間永遠不可能消失。誰有多大的本事能把動與靜都消滅呀?但是到了佛的境界裡,徹底止念就可以達到絕對的靜止,從而回歸本質,永駐真如!能量消耗盡了,動自然止息,正如人死了,相沒了,能量耗盡了,徹底不動了,但是靜卻永存。靜中具足一切本質,靜是平衡態,你再厲害,能消滅靜嗎?怎麼消滅呀?因此說真如是不可能被消滅的。外道想消滅靜,以為靜真的什麼也不是,是不是很愚蠢啊!因為他們不懂得以靜制動、靜極生動、萬變不離其宗、一切皆從靜中來的道理。

【原文】: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解說】:大慧!外道說諸相續識(這裡的流注指的是相續識,相續識包括了時斷時續和流注輪轉兩個識態,也就是前七識和第八識)並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比如外道認為眼識(外道以眼識為例說明)不是依色塵和光明等緣和合而生,而是別有其他的原因。

大慧!那個因是什麼呢?有的外道說是勝妙,相當於上帝,即在心之外有那麼一個永恆的主宰,在萬物未有之前,是他製造了一切身心世界,他對這個世界具有絕對的權威,想怎麼變就怎麼變,隨心所欲,不喜歡隨時都可以毀滅,而他卻恆常不變,那麼這個主宰又從何而來?完全是人心想出來的東西,是人心中的幻影,你不想怎麼會有這東西出來?誰能證明有這樣主宰的存在?不是你的幻想是什麼?一切真一切假皆源自你的心,心外是無物的,而心是你自己能體驗到的,上帝你能體驗到嗎?

有的外道說諸識的生因是士夫,士夫就是神我,就是把自己當作神來崇拜。我之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都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自己內在的神具有最優秀的品質,是我一切力量和品德的源泉,我特崇拜我自己,任何人都不能與我相比。這個我指的是神我,不是人我,每個人都有一個神我,神我有與人我一樣的名字和形象,但品質不同,神我是最優秀的,人我只有與神我結合起來才是完美的,人我有壽命,神我永恆。我所想要的東西只有向神我祈禱,最終要靠我自己想辦法去實現,其他的人都是靠不住的。世上的人都想得到,看你得到都會眼紅,誰會幫助你去得到?因此一切都只能靠你自己。而我優秀的品質具有神奇的魔力,會由此得到世人的尊敬。這個外道很有意思,現在自我崇拜的人也不少,可能都受印度這個教的影響?神我與人我有共同的名字和形象,這個觀點就自己把自己弄趴下了,名字是誰給起的?是人還是神?文字是人造的還是神造的?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個神,各個都不同,為什麼在一個民族裡文字會相同?神我與人我有同樣的形象,那麼人我死了,神我的形象何在?既然神我那麼優秀,何須要人我?神我永恆,神我從何而來?什麼叫做最優秀的品質?有嗎?所謂的最優秀是誰規定的?不是人想出來的嗎?人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規定?這都是人自私的表現,都是因利益而形成的規定,你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引起不滿才產生這樣的規定。這個問題不再細說,越說越多沒必要。

有的外道認為諸識的生因是自在,這個自在指的是大自在天。這種論議對小朋友來說頂多是個神話故事。據說這個大自在天位於物質世界的頂端,是三千大千眾生的主宰,是毀滅、苦行和舞蹈之神,擁有極大的力量。頭上的第三隻眼能噴出神火毀滅一切,他能掌控人間喜怒哀樂,總與佛作對,後被佛收歸護法,另外還說這個神有五個頭、三隻眼、四隻手、手持三股叉等等,純屬無稽之談,不再細說。

有的外道認為諸識的生因是時節,認為萬物都是應時而生,應時而滅,只有時間是永恆的,一切都是時間創造的。

有的外道認為諸識的生因是微塵,微塵也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種,地水火風這四種物質都是由極微細極微細的類似現在所說的原子構成的,四大之間互相作用便產生諸識,四大分離了,諸識也就消失了。四大從何而來?

所有這些說法都經不起推敲,以常為無常,以無常為常,顛倒之見也!

【原文】:複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解說】:佛又對大慧說,有七種自性。此七種自性是世尊依世俗諦建立的。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性?性是一個形聲字,生是它的聲部,但也表義。左邊的偏旁是心,意思是性由心生。性是指事物的本質、本來具足的性質、事物的真正實體,本來如此,本來就這樣的意思。性無論受外界多大的影響都不會改變。性通過心念的作用而表現出來,這就是性由心生,無心則不顯性。性是事物的本體,心是本體的功能。心念動的時候,性就被顯現,心念不生的時候,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性一體。性猶如太陽,心就像太陽發出的光。比如糖是甜的,醋是酸的,鹽是鹹的,甜、酸、鹹是它們各自的特性。而它們都屬於調味品,這是它們的共性。

那麼什麼是自性?自性就是諸法各自具有的真實不變、清純無雜的個性,就是自體之本性,也就是特性或個性。比如剛才所舉的甜酸鹹分別是糖醋鹽的自性,再比如狗汪汪的叫聲就是狗的自性,其他的動物沒有這樣的叫聲。初八的月亮是上弦月就是月亮的自性。佛祖所列舉的這七種性的自性是依據世間法而假立的,也是對外道諸法所作的一個總結,佛祖列舉這些性就是要破這些性。這些性從何總結出?就是上文所說的勝妙、士夫、自在、時、微塵等。這些性就是外道的邪見。佛祖認為在世間法中一切性都是無自性的。永恆不變,牢不可破才能稱之為自性,而世間法沒有不變的道理,因此世間法都無自性。比如上面所舉糖是甜的,如果說甜是糖的自性,那麼這個甜就應該是永恆不變的,無論怎麼折騰都是甜的,而事實並非如此,最簡單的辦法即可破之,比如糖在高溫下會分解成碳和水,完全失去了甜性;醋在加入小蘇打的情況下會變成醋酸鈉、二氧化碳和水,完全失去了酸性;食鹽的水溶液被電解後會生成氯氣、氫氣和火鹼,鹹性完全改變。狗從小到大叫的聲音雖然都是汪汪,但小狗叫聲細,大狗叫聲粗,狗死了之後,就不叫了,如果汪汪是有自性的,那麼不論狗是死是活都應該是汪汪,且聲調不變,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上弦月並非初八那天所獨有,有時初七上弦月就出來了,況且初七初八這樣的日子完全是人為規定的,自然界本來並不存在什麼初七初八,月球只有圍繞地球旋轉的時候才可能有所謂的上弦月現象出現,誰能保證月球永遠繞地球轉?無物不變,因變而無自性,佛祖看得太透徹了,一眼見底!

集性自性:集是集聚的意思,就是說事物的自性並非是單一的,而是由許多自性集聚在一起的。比如三角形,它有哪些自性呢?當然有很多,比如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內角、其內角和是180度等等。粗看起來這些都是三角形的自性,但實質都不是。首先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就是胡說八道。180度純屬人為規定。人們事先規定平角的度數是180度,然後根據這個平角定義導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如果我事先規定平角的度數是100度行不行?完全行,有什麼不可以的!我想規定多少度就是多少度,所謂的度本身也是人為規定,自然界本來就沒有度,所謂的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的問題根本就不存在。顯然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並非是三角形本來就有的性質。其次,三角形只有三條邊嗎?四條邊可不可以?五條邊可不可以?六條邊可不可以?無數條邊可不可以?完全可以!為什麼?因為所有的邊都可以與原來的三條邊重合呀!無數條邊與原來的三條邊重合後所組成的三角形就不是三角形了嗎?顯然還是啊!由此可見三角形的邊數也是可變的,因此三角形的邊數也是無自性的,同理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也是無自性的。再比如一片大森林是由一棵棵樹木組成的。每棵樹都有其獨特的自性,集合到一起就構成了這片大森林的自性,但這些自性又有什麼意義呢?能保證永恆不變嗎?一場森林大火就全化為烏有了,永恆不變的自性在哪裡?

性自性:諸法的天性本來就存在這些差別性,也就是說在大自然中,我們所見到的那些變化本來就那樣,樹有樹的樣子,鳥有鳥的樣子,虎有虎的樣子,石頭有石頭的樣子,人有人的樣子等等。那麼你所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真的嗎?都是變化而已!它們都是無自性的。如果它們都有自性,老虎就不至於快被滅絕了。大森林就不至於快被伐光了。性自性最根本的是指本性的自體,相當於勝妙論所認為的自然的主宰,一切創造的源泉,是無所不能的永恆存在,相當於萬能的上帝。既然這個上帝是萬能的,那麼上帝也一定能造出一個連他自己也舉不起來的石頭,如果這塊石頭連他自己都舉不起來,又因何稱其為萬能?既然上帝是萬能的,那麼上帝也一定有辦法創造他自己,在創造他自己之前,他一定還不存在,他還沒有存在的情況下如何創造他自己?

相性自性:指的是相與相之間因差別所表現出來的各自的特性。如風雨雷電各個不同,各有各自的自性,但風雨雷電的自性都不是永恆不變的。它們自身的變化都是無常的,風就有微風、大風、狂風、颶風、龍捲風等等諸多的不同,雨也同樣,而且到了冬天雨會變成雪,雷有炸雷、滾雷、小雷、大雷等等,而且不是有雲就能形成雷,冬天則無雷,電的種類更是變化萬千,哪有一層不變的自性?

大種性自性:指的是地水火風四大種各自的自性。地水火風四大種性指的是它們各自的本質特徵即堅濕暖動,堅濕暖動相當於外道所說的微塵。地水火風就是在堅濕暖動的基礎上發育而來。外道認為堅濕暖動這四大是常法,能生起一切諸法,四大互相作用因而有萬物,四大分離則萬物消散,而四大自身永遠不滅。這是典型的常見。堅濕暖動這樣的觀念從何而來?從心而來!心裡沒有堅濕暖動的觀念哪來的四大?心滅則四大滅也!地水火風滅也!一切皆唯心所現!這是最深奧的主觀唯心論觀點,接觸佛法時間較短的朋友在理解上可能會存在一定難度。

因性自性:把一種法作為一切法生起的根本原因,如一類聲論師認為聲音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本原因。那麼聲音從何而來?如果有生起聲音的因存在,那麼聲音還如何做生起一切法的根本因?如果說聲音不需要成因,即墮無因論,既然聲音不需要因,因怎麼還有自性?因性自性無法自圓其說,不攻自破!

緣性自性:這裡的緣是指協助諸法生起的助緣,還有一類聲論師把發出聲音的眾緣比如敲鼓的鼓槌、木棒等作為生起法的自性。認為鼓槌、木棒等具有永久不變的自性.真荒唐!何須解釋!沒有空氣累死你也敲不響!耳朵壞了如何聽聲?

成性自性:成是指因緣和合而成果,勝論師把和合而成當作法的自性。這顯然是荒謬的,比如一輛車是因緣和合而成,車的作用是載人拉貨,那麼這輛車和合而成之後就能保證永遠載人拉貨嗎?(成在這裡不做勝義解,本人支持魏譯本關於這七種自性是外道所說的觀點)

【原文】:複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解說】:佛又對大慧說:有七種第一義。這是為破前面所述七自性而立。

心境界:心即是阿賴耶識,心境界就是阿賴耶識的境界,與集性自性相對應。阿賴耶識集萬法的種子於一身,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間的一切都是阿賴耶識自心種子所變現出來的。

慧境界:與性自性相對應。是真如第一義心的般若之慧,了悟通達無為本性之理體。

智境界:以無分別心照見一切有為之世間法為智,與相性自性相對應。

見境界:見指的是邪見,常見、斷見等兩邊之見。凡墮於兩邊者皆為謬論之見。如說一切都是常的,永恆不變的,那就是說人永遠都不會死,從小到大模樣不變;又如說一切都會斷滅的,斷滅之後就不會再有了,那就是說今年樹上結蘋果了,這些蘋果都被我吃光了,從此之後這棵樹上再也不會結蘋果了,荒謬不?而佛所說見是正智所照之正見,不墮兩邊,非有非無,非常非斷,譬如說那蘋果,你說樹上有蘋果,可是那蘋果熟透了以後會自動脫落,脫落了以後,你說那樹上無蘋果,可是第二年又結了,這是不是正見?佛所說見境界是與大種性自性的常見相對應。

超二見境界:與因性自性相對應。指的是了達人法二無我,得無分別智,通達平等真如,以般若大智慧超脫有無、斷常等兩邊之見為成佛之根本因,而不是像因性自性所說的那樣以某一法(如聲音)為萬法的根本因。

超子地境界:十地以前的菩薩皆曰佛子,到了十地灌頂位時受佛加持,登佛位,從此超越佛子,具足無窮法力,無漏勝緣悉圓滿,也就是與佛結緣,而不是像緣性自性所說的那樣與什麼棒子鼓槌之類的結緣。此境界與緣性自性相對應。

如來自到境界:無上菩提,果位圓滿,成佛。真正到達永恆不變的真如自性之地。此境界與成性自性相對應。

【原文】: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促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解說】:應供,應受天人供養。等正覺,以平等心、無分別心照遍一切法的覺悟者。性自性第一義心,這裡的性自性指的是第一義心真如永恆不變的自性本體,而不是指世間法所說的天性或勝妙。出世間上上法即得佛果。自共相,即自相、共相;自相這裡指自證之真如法相,共相是指一切世間法。

佛對大慧說:大慧呀,此七種第一義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真如本性的第一義心。依真如本性促使(世間之人、天、三乘等)第一義心形成,從而成就了如來從世間度化他人逃脫世間,最後證得佛果的善業,這七種第一義乃是佛以出入世間的大智慧建立起來的,不與外道所持的七種性自性的惡見共。

【原文】:大慧!云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解說】:分齊,分是分開;齊的古體字是齋。古代祭祀時,將各種齋物分獻給各祖宗,但分配時要掌握分寸,要有一定差別,不能搞平均,要按德望和輩份等來分配,比如分給最早的祖先要好要多一些,以下次之。因此分齊就是差別、分寸等之義。

大慧!怎麼樣才算是與外道的惡見相一致了?就是對於自心所現境界做妄想見,不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阿賴耶識自心所現的差別之相,對此不通達也,(即是與外道之惡見共)。大慧!愚痴凡夫,(對於眼睛所見到的一切)或認為有性自性第一義,或認為無性自性第一義,墮於兩邊之邪見。(性自性第一義非有非無,執有執無都是錯誤的。)

【原文】:複次大慧!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

【解說】:三有即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無知即根本無明。愛即貪愛。業緣,因無明和貪愛所結成的生死之業,這個業將人纏縛住了,因此稱業緣。

佛又對大慧說,如果能把導致三界苦果的妄想心滅掉,再把無明、貪愛、業緣斷掉,那麼你立馬一切全明白了,原來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自心所現的幻影啊,這些東西哪有真的啊,就是這些虛妄的東西將我折騰得這麼苦啊!(早知道是這麼回事,我何必會這麼苦呢?)這些道理,我今天將對你說。

【原文】: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已滅。

【解說】:沙門,出家修行的人,不專指佛教的信徒。婆羅門,譯為淨行,在古代印度是祭祀貴族,掌握神權,壟斷文化,社會地位最高。欲令是妄執的意思。種即原因之義。陰即五陰,五陰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界即十八界(六根、六識、六塵),入即十二入(六根入,六塵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感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能進入六根)。事時住,事物依時間而存在。

佛說,比如有沙門和婆羅門兩外道妄執有因之果和無因之果兩種觀點,有因所執的是果之所以能產生一定存在一個絕對的根本因,比如造物主、上帝等,這是常見。無因所執的是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因,一切果都不需要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正如人生人,狗生狗,人不能生狗,狗不能生人,原來是什麼果將來還是什麼果,人生人之前肚子裡的果已經產生了,人的肚子裡如果沒有果就不可能產果,因此肚子裡的那個果並不是因。同理果生果,花生花,果與花沒有任何關係。這屬於斷見。把事物的發展因給斷了。對於常見我們以前已經說了很多,上帝並不存在。那麼對於斷見呢?曾有一位菩薩反駁得很深刻,他說,譬如吃飯,飯到人的肚子裡會變糞,如果說因果是無分別的,那麼飯沒進肚子之前就已經是糞了,你天天吃的都是糞而不是飯。

他們還妄執一切事物都是依時間而存在,依時而生,依時而滅。這實質是把時間當成了造物主。他們還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攀緣三世恆有的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而生並存在的。這兩者都是常見。或者(他們說)生了就是滅了,這是斷見。

以上外道的觀點都是很荒唐的。

【原文】: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

【解說】:彼指沙門、婆羅門。相續指因果相續。事是指一切世間所作所為。生指生死。有指三有,即三界。涅槃是指出世間究竟解脫之義。道指修出世間之法。業指善惡之

【原文】: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

【解說】:彼指沙門、婆羅門。相續指因果相續。事是指一切世間所作所為。生指生死。有指三有,即三界。涅槃是指出世間究竟解脫之義。道指修出世間之法。業指善惡之業。果指因善惡業所感之果。諦指苦集滅道四諦,苦就是痛苦,集就是導致痛苦集合到一塊兒的因,滅就是消滅痛苦,道就是消滅痛苦的方法。

佛說,大慧,沙門、婆羅門兩外道對於因果相續、凡所作為、生、有、涅槃等等諸事都做破壞斷滅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認為呈現在眼前的一切皆不可得,見到開始就是結果,無法分別,找不到從何而來的因。大慧呀,這些外道所說就如瓶子破了失去了瓶子的作用,硬要一個沒底的壞瓶子裝東西可能嗎?這是以破瓶喻無果;再比如種子被燒焦了就無法生芽,生芽的因被燒沒了,還怎麼發芽?這是以焦種喻無因。

古往今來,佛學家們都認為破瓶是喻無果,焦種是喻無因,其實從根本上說這兩個比喻說的都是無因,破瓶和焦芽表明的都是因壞了,因為瓶破了,所以不能裝東西,因為種被燒焦了,所以不能生芽。無因一定無果,但無果未必無因,比如花開了,花是結果的因,但由於自然或人為的關係,沒能結果,這是完全可能發生的事,但果要想形成,無花這個因絕對不行。有一種植物叫無花果,很難看明白這種植物怎樣開花,但卻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那個果,圓圓的,其實不是果,而是花托,我們吃的就是這個花托,這個花托又肥又大,花托未成熟時,花是開在花托裡面的;花托成熟時,花托肉里會形成許多籽,這些籽才是果實。

大家不要以為佛學高深便生恐怖心,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俗語、成語都是從佛學中來的。比如佛祖所打的這兩個譬喻,破瓶不做瓶事,焦種不做芽事,輾轉流傳到民間便成了和尚不管女人的事,這句俗語就是從楞伽經里來的。

【原文】: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

【解說】:性,體性。已滅,過去的已經滅了。今滅,現在的正在滅。當滅,應當滅還沒開始滅,指的是將來終究要滅。

佛說,就像這樣,外道們認為五陰、十八界、十二入這些物質的和精神的體性,已經過去的就徹底消失了,現在的正在消失,將來的也終將消失,過去、現在、未來之間沒有任何聯繫,這正是自心妄想之邪見。若前後無因的話,這個世間就不會有次第相續流轉的現象發生。

上述觀點屬於無因無果論,否定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因果關係,不承認前世所造業是導致因果關係形成的原因。他們既然不承認因果關係,那麼過去、現在、未來所現的一切都是怎麼來的?他們認為是另有異因創造的,比如造物主,創造過去則為過去,創造現在則為現在,創造將來則為將來,過去、現在、未來三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他們將過去、現在、未來三者完全割裂開來,是典型的異因斷滅論。現在的人們也很容易看懂這顯然是錯誤的。

【原文】:大慧!若復說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

【解說】:宗,命題,指的是一切都是無種、有種、識三緣和合而生。所作事業指外道所從事的苦行教法等事。

佛說,大慧,還有外道執無、有、識三緣和合而生,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烏龜應該長毛,烏龜身上長毛屬於無,而烏龜本身屬於有,另烏龜有識,烏龜的無、有、識三緣和合,怎麼沒生毛啊?同理,沙子也應能出油啊,雖然沙子沒有生油的能力,但無能生有,沙子怎麼沒生油啊?這樣一來,外道所立的宗(一切都是無、有、識三緣和合而生)自壞矣,違決定義就是違背了他自己所立的那個三緣和合具有決定意義的宗!自相矛盾!因有無之說有如此過錯,所以外道所作諸事,全都空無實義。

【原文】:大慧!彼諸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本已來成事相承覺想地轉,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

【解說】:上句否定了三緣和合是能生之因,本句是說外道們依三緣和合之說所作的事是怎樣的。方便,即外道為了讓眾人相信而採取的施教方法。自相,自心所見之相。本,外道所認為的本是冥。

佛說,大慧!那些認為有三緣和合而生的外道們所做的事業,比如施教方法、依三緣和合而修的因果、自心所見之相、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無兩種之相;從本已來成事相承覺想地轉:外道們認為現在的世界有八萬大劫,在這大劫之前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本源處於昏冥的狀態,也就是處於「無」的狀態,無中生有,冥初生性(本質),性生覺(知覺),覺生想(智),想生地(即物質,地水火風等),一直轉到神我,這是古印度的二十五諦說。這樣的觀點在佛祖出世前世代傳承,實際上,這些皆是自己邪見過患妄習染熏才作如此說法,都是荒謬的。

【原文】: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解說】:佛說,如此看來,大慧!那些愚痴凡夫們皆受外道的惡見所害,中於邪見歪曲,迷醉其中,本來無智,還妄稱這一切都是智者說的。

【原文】: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犍闥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

【解說】: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指的是除了前面所說的信仰邪教的那些沙門、婆羅門之外,剩下的是能明白正教、能按佛所說修行的沙門、婆羅門。火輪,是指將燃燒的木棒等進行旋轉形成火輪的模樣,就認為那真是一個火輪。犍闥婆城,海市蜃樓。幻焰,是鹿渴陽焰的簡稱,是說一群鹿口渴了,見到前面陽光照射形成明亮的影子便以為有水,瘋狂地往那裡跑,結果什麼也沒得到,反而更渴了,甚至被渴死,比喻愚昧的人們在世間生活就像這群鹿一樣追逐那些虛幻的東西而深陷其中不知醒悟,一直到死。什麼是我根身感受功用的對象呢?當然是外境的六塵境界,也就是器界、物質世界,因此受用建立指的就是六塵形成的境界。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識境界,即六識所分別的境界,就是色香聲味觸法六塵。攝受,具有攝受功能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攝受者,誰去攝受呢?是六識。

佛說,大慧!能明正理的沙門、婆羅門,便能見到一切都是沒有自性的,世間的一切都如天上的浮雲飄忽不定,如旋轉的火輪以假亂真,如海市蜃樓空無一物,這些哪有自性啊!它們是永恆不變的嗎?一切法本來都是不生的,如那虛幻的陽焰和水中之月以及夢等,不過是自心執取外境所現的幻影而已啊,是那無始虛偽妄想心不離你的自心之故啊!如果你的心裡沒有這些東西,乾乾淨淨,怎麼會生起這些幻相呢?如果生起妄想的因緣滅盡,遠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也就是雖然說、雖然觀,但說而無念,觀而無分別,遠離了能說、所說;能觀、所觀的心識,不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就能進一步觀察到一切根身器界都是藏識(阿賴耶識)自心所顯現出來的,也才能體驗到六塵、六根、六識並不相應,不要把你所見到的那些六塵之景都當真,一切法如幻啊!皆是阿賴耶識自心顯現出來的幻相,六根、六塵、六識本來無有,痴迷其中即墮苦海。證入五蘊皆空一無所有的境界,遠離一切生、住、滅的作用,恆住不捨。以無分別心觀察自心所行不同的境界,了知自己所處的菩薩諸地,不斷精進,不斷斷惑,這就是自心起,隨入分別的意思。

【原文】: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大慧!彼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密。舍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解說】:本段承接上段。生死涅槃平等,生死與涅槃平等無二(到八地證得),這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是動與靜的關係,生死輪迴即是動,涅槃即是靜;受無明染熏則為生死,遠離無明則為涅槃。無開發就是無功用的意思。不勤因緣就是不從因緣起。三昧與三摩提都是入正定的意思。般若波羅密,智慧彼岸之義。金剛喻三摩提,金剛非常堅固,用它來比喻入正定的穩固、不動搖。漸次轉身,是指菩薩從初地到八地再到十地最後達到如來地,獲得如來身的過程。

佛說,大慧!菩薩們在進入第八菩薩地不久便證得生死與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能自在地以無功用心行大悲方便,度化眾生。就是說菩薩們在施設善行時,雖有大悲心,卻不起心動念,無需分辨善惡,所行之事保證都是善行,因不起心動念之故,所以菩薩們不造業,善業也不造,菩薩們的這種神奇的無功用法力被稱作淨業,淨業不形成業力,因而無異熟。這種說法其實很矛盾,菩薩們如果不知道他們所從事的事是善事,那他們就不是菩薩;如果知道又緣何說不分辨呢?如果無所知無不知,大悲心不造業,菩薩們都應成佛,緣何地藏王菩薩因大悲心之故不成佛?菩薩與佛是兩種境界,佛比菩薩有更大的法力,佛擁有法報化三身,能變化千百億化身佛來世間救度眾生,成佛之後是不是能完成更多的善事?地藏王菩薩因小失大不想成佛有必要嗎?其實大家不必執著於這個問題,這都是佛祖為鼓勵人們多行善事的方便言說。

大慧!菩薩們以無分別智觀一切眾生悉皆如幻,但觀而無念,並不集中注意力去攀緣,他們遠離心內外境界,除了真心之外無所見,依次隨順入無相處,漸升諸地,從初地到十地次第隨順進入如來三昧之境。

了知三界皆如虛幻,分別觀察是指對於三界當中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分別觀照,只照不辨,是這樣一種分別,不要理解為辨別。照遍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後,證得如幻三昧,所謂如幻三昧是指此時已證入第八地菩薩地,定中所現一切皆無實性,包括他自己以及周圍的一切人和事都是空的,他在度化眾生之時根本不必用心,仿佛將幻影拿來把玩,但所施皆為善法,雖為善法,心中卻空無一物,不招惹塵埃,猶如月光入水,入於水出於水自由自在,毫無質礙。看來八地菩薩很會玩人的啊!他把人當幻影弄來弄去,自己卻當起了魔術師。有人可能會說那也太傷自尊了,怕傷自尊啊?那你也快去修啊,修到八地你也去玩他啊,因為他也是幻影啊!呵呵!開個玩笑,不必當真。

有人問修到八地具體會有什麼感覺呢?八地就相當於道家所修大周天的境界,從七地小周天到八地大周天是最危險的境界,好多人都在此境誤入迷途,這與人的本性有很大關係,惡念強的人沒有不在此夭折的,因為當進入此境時會見到如涅槃的般的境界,他們自以為得道成仙,法力無邊,便忘乎所以而走火入魔,有的還會顯現他從前所行諸惡事,見有仇人要來殺死他等等;善根好的人則不一樣,所見之境會非常美好,過去所行善,可能會見有人前來感激報答他,他會受到感動生起大悲心,而大悲心與他進入境界時的快樂恰好形成一喜一悲的狀態,到達修證的平衡,從而不會著魔,這就是自發生起大悲心的原因而不是假慈悲。善根好的人有時會見如來加持得寶光,入八地的善人給人的感覺常常是慈眉善目,面色紅潤有光澤,仿佛有佛光照身之相。要度過七地到達八地實在不容易,只要度過,以後修起來便容易多了,八地以及八地之前善念絕不可斷。八地還關乎舍利子能否形成,只有有佛緣或悟性高的人才能到達八地。

八地菩薩雖然斷除了我執,但未斷除我空,因為他還知道是自心所現無所有,自心就是我心,他還知道有我心,我心雖空了,但還是有我,他還迷於法空,認為一切法如幻,幻即是幻法也。因此八地還需度過自心現無所有的境界,達到我空空、法空空,只要刻苦修煉,度過這個艱難的境界,就可得住智慧的彼岸,舍離一切相一切無明一切所作即得無生無作之法也,從而進入十地菩薩大圓滿之地,獲得與佛同等的聖覺,堅如金剛般的妙定,三藏有詩云:金剛道後異熟空。此時以金剛來比喻正定,表明已獲得十地的圓滿,一切無明一切惑剎那斷盡,獲解脫道,即將成佛。隨即便脫離肉體凡胎而得如來法身,即入真如(如如通於真如)自化化他之境,得神通獲大自在,行慈悲方便之法(如以千百億化身佛到人間度化眾生等等),具足莊嚴,入於一切佛剎,這與入於一切外道的入處即魔界是平等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遠離了心意意識,遠離了心意意識就會由凡夫轉而為菩薩,由菩薩漸次轉而為佛,不離心意意識就進入了外道,即魔界也。迷之即失,悟之即得。

【原文】: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解說】:佛說,大慧!因此要想獲得如來身(如來隨入身就是隨入如來身),應當遠離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從心所起因緣造作之法(方便就是法的意思)、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就是安住諸法唯心觀中直趨如來妙境。無始虛偽過是煩惱道,妄想習氣是業障道,三有即三界是苦道。觀察三界之苦皆是由無始虛偽妄想習氣造成的。思惟有兩種,一種是無思之思,是正思惟;一種是有思之思,是邪思惟。經中所言當屬正思惟。以無思之思觀察,唯心之外,一無所有,這樣的思惟契合佛地不生不滅,能到達自覺聖趣的境界。在自覺聖趣的境界中獲得大自在,行無功用法,如摩尼寶珠能隨順眾色,摩尼就是如意寶珠,這種寶珠非常光滑亮麗,能像鏡子一樣隨環境的變化而反射周圍不同的色相,而自己並不被眾色染污,就像月亮入水出水那樣自自在在,眾生的一切微細之心、一切相皆被反照,自由地出入於他們的內心,但並不會被他們的喜怒哀樂所動搖,菩薩還是菩薩,什麼都沒有改變,就像那摩尼寶珠一樣,映在上面的都是幻影而已。佛菩薩們以化身隨眾生心量的差別而說法,因材施教,令所度眾生也能漸升諸菩薩地,建立越來越高的果位。因此大慧!此為大乘佛子依不同情況自行之悉檀善法,應該修學。悉檀,悉是遍的意思;檀是施的意思。悉檀有四種,是指佛說法的四種範疇,也是佛度化眾生的四種方法,總體意思就是佛以四法遍施眾生。關於悉檀以後還會詳細講到,這裡只略說。

剛開始看看挺不錯的,後來有點唯心淨土的感覺,理沒錯,可是修行人不做到業盡情空,斷除一切煩惱,還是在六道輪迴里,你想末法時代有多少人又能做得到?引了一段龍舒淨土文。

世有專於參禪者雲。惟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為唯心淨土矣。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丁寧詳復言之。豈妄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阿彌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極其華麗。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後能成。不可據指良材而遂謂極物像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又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者。謂參禪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失之矣。何則此言甚高。竊恐不易到。彼西方淨土無貪無變無嗔無痴。吾心能無貪無變無嗔無痴乎。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吾思衣而無衣。則寒惱其心。思食而無食。則飢惱其心。欲靜而不得靜。則群動惱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則繫纍惱其心。是所謂唯心淨土者誠不易到也。彼阿彌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為蓮華。易於反掌。觀無盡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為常。恐宿業深重墜於地獄。況乃變作蓮華乎。隔壁之事猶不能知。況乃見無盡世界乎。是所謂自性阿彌者誠不易到也。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而猝未能為淨土。吾性可以為阿彌。而猝未能為阿彌。烏得忽淨土而不修。舍阿彌而不欲見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則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禪悟性超佛越祖。為甚難。況修淨土者不礙於參禪。何參禪者必薄淨土而不修也。大阿彌陀經雲。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勝於諸菩薩乎。由此言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誤人多矣。不若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生淨土。徑脫輪迴。與虛言無實者。天地相遠矣

謝謝樓上的點評。末學是覺得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以前許多困惑我的問題,因為不敢獨享,特轉載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所裨益。

另:可能因為因緣和合的原因吧,末學總是接觸到禪宗和南傳佛教的經典,對淨土的經典總是沒有福德學習,希望樓上能夠介紹一些

第四節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嘆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解說】:心意意識即八識的總稱;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是指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相,這裡指人無我相和法無我相。八識、五法、自性和人法二無我相是全經的核心,貫穿始終,被稱為四法。隨著內容的展開,會逐步清晰。摩羅耶山,摩羅是垢的意思,耶是除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除垢之山。此山在南天竺境內,山上產白旃檀香木,清香無比,入者香潔,故云除垢,佛祖曾在此山講過法。

這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您所說的八識、五法、自性、人法二無我相也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行的境界(諸佛菩薩在這四法之中自由穿行,出入世間毫無質礙,猶如月光照水無有染污),自心所現與世人所緣一樣的根塵境界,四法與根塵和合就是妄識,是凡夫(比如眼識與色塵和合就是凡夫所見境界);四法不與根塵和合就是真智,是佛菩薩,無所知無不知,無分別。不和合則顯佛所說一切法都是真實相,這是諸佛所教心法之大要也(離言說而說,無法說而說,此為真妄之大別也)。現在請世尊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所住的諸大菩薩演說如來曾經讚嘆的阿賴耶識法身像大海波浪一樣的境界。」

【原文】: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解說】:此為佛祖以眼識為例說明七個轉識的流轉情況。自心現攝受不覺,眼識對自心所現境界妄取而渾然不覺,這是凡夫所不能自己的,他不認為他是在妄取,他認為他所見的一切都是真的,譬如凡夫路遇美女,你不讓他看一眼行嗎?不僅要看一眼,而且還要多看幾眼,這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不自覺的,此為根緣,也就是眼根的攝取之緣。無始虛偽過色習氣,眼識招惹色塵是無始虛偽習氣的過患導致的,有鳥從頭頂驚飛而過,他會不由自主地去看,見到肉便會生起貪取之心,眼睛會瞪得溜圓,此為色緣。計著識性自性,眼識性自性就是眼識的本質,眼識有了別的功能,妄想生執著,此為識緣。欲見種種色相,前三緣即使和合,但如果沒有想見之心,則諸色相猶不見也,此為欲見緣。

這時,世尊對大慧說:「因有四因緣的緣故,所以眼識轉而生起。有哪四因緣呢?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這就叫眼識的四種因緣。四因緣和合像水一樣流轉,導致藏識生起七轉識的波浪。」

【原文】: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

【解說】:這段話不怎麼好理解,由於宋譯本是直譯,按漢語的語法習慣,順序有顛倒,且少連貫性、邏輯較亂,語晦,唐譯本則通順得多,但要深刻理解也不容易。怎麼辦呢?先編個故事給大家聽,以便於理解。

在撒滿陽光的春天的早晨,你和你的戀人到郊外散步,一條小河擋在了你們面前,你們循河而行,見一石橋橫臥在河面上,你們嬉鬧著從石橋上穿過,到達一山谷處,一片妖冶的桃林突然呈現在你們面前,在這林中,桃花盛開,馨香怡人,蜂喧蝶舞,百鳥鳴唱,有悠悠的笛聲從不遠處傳來。於此同時,一隻喜鵲突然一聲驚叫從你們頭頂越過,飛上了附近的一株梧桐樹,你的戀人被嚇得趕緊抱住了你的胳膊。我們可以把這段描寫用一首短詩來概括一下(信手拈來的句子,只為說明道理,題目就不擬了):喜鵲枝頭春意濃,桃花流水山色中;妹逐郎走石橋上,蜂蝶伴舞牧笛聲。看!這是一幅多麼優美的山水風光圖啊!

但這一段描寫說明了什麼呢?當你們從橋上穿過時,一幅美麗的春景突然呈現在你們面前,這景色闖入你眼中的一剎那,也就是你的眼睛與景物剛一接觸的第一念瞬間,你的眼睛就仿佛是一面鏡子將面前的景物全都攝了進去,但此時尚未分辨都有什麼東西攝入了你的眼中;於此同時有氣味進入你的鼻子,但你還沒分辨那是什麼味;有聲音進入你的耳朵,你還沒分辨是什麼聲音;你的戀人被嚇得抓住了你的胳膊,你還沒分辨被抓的感覺是輕是重。你的眼耳鼻舌身諸根所接受到的信號迅速傳到了你的大腦,但這信號還沒引起你的思考和分辨。

由以上分析可知,當某種事物闖入眼根的剎那,其他諸根(耳鼻舌身意)也同時生起,都首先產生了照見的作用,這種照見的作用叫頓生,也就是阿賴耶識的自心所現,這個時候八識是一體的,尚無分別。但隨後第七末那識便在無始妄想執著心驅使下,將第八阿賴耶識所照之相進行再攝取,形成影像的影像,末那識認為這是他之所愛。末那識首先從阿賴耶識中分化出來,形成第一轉識。末那識一形成,馬上命令意識去分辨,意識一分辨,眼耳鼻舌身五識俱起,眼睛看到了美景、耳朵聽到了鳥叫笛聲蜂鳴、鼻子嗅到了花香、胳膊被戀人一抓仿佛電打一樣,往下越辯越細,七轉識此起彼伏,連綿不絕,猶如大海的波浪。轉識形成的過程就叫漸生。

經中所言: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這句是以眼識為例說明,一切諸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毛孔特指身根,也就是渾身的毛孔;微塵指的是色香聲味觸法六塵。俱生的意思就是六根攝取六塵俱生六識。隨次境界生意思就是諸轉識一產生,各個境界次第而生。亦復如是的意思是,眼識一生,其他諸識都跟著俱生,除了眼識以外,其他諸識也是這樣,比如鼻識一生,其他諸識也跟著俱生,當你一嗅到某種味道時,你肯定會不自覺的睜眼看,耳識即便聽不到聲音也會不自覺地豎起,你在一呼一吸的瞬間,便有身識的存在,你渾身的細胞沒有不動的,不信你試試,一呼一吸的感覺可以從頭傳到你的腳。

譬如明鏡現眾色相,明鏡現色只是照見作用,是根身的攝取功能,尚未形成諸轉識,是指阿賴耶識的頓生功能。

猶如猛風吹大海水,以色香聲味觸法六塵外境比喻猛風,大海水比喻阿賴耶識心體。以前面所講故事為例,當你被你的戀人抓住以後,你的頭一下子被搞暈了,妄想心頓生,眼前的美景都不重要了,你為了討她歡心,便折一枝桃花送給她,她見你對她有情有義,心生感動,不覺間情潮湧動,她情潮湧動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你送給她的那枝桃花,那枝桃花又是什麼呢?就是色塵。而你被她弄得暈頭轉向、心潮澎湃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被她一抓,她那一抓又是什麼呢?就是觸塵。

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意思就是外塵像風一樣在阿賴耶識心海上飄蕩,導致七轉識波浪翻滾,持續不絕。

因所作相異不異,七轉識是因誰而轉呢?當然是阿賴耶識了,因有阿賴耶識之故才會有七轉識嘛!阿賴耶識這個心海是因,七轉識從阿賴耶識上生起形成諸相,七轉識相與阿賴耶識相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呢?非相同非不同。因它們各自所作相不同,各了自境,因此是不同的;但波浪看似不一樣,不一樣也是水,海自體也是水,不論怎麼折騰,水的本質沒有變,當風平浪息之時你就會看得更清晰,浪會與海水融為一體,因此阿賴耶識心海與七轉識又是不異的。因此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不一不異的。

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意思是七轉識各造各的業,比如眼睛所見、鼻子所嗅、耳朵所聽等等,再經意識分別後認為確有這麼回事,合到一塊就會生起具體的相,因受業力所縛,深陷其中,妄想執著,不能了知諸法本來都是無自性的,都是空的,這才導致眼耳鼻舌身五轉識不斷生起波浪。這裡千萬不要把五識身轉理解成在六道輪迴中轉,在六道輪迴中前六識都不轉,都是斷滅的,如果前六識能在六道中轉,那麼好了,下輩子那個人會與現在的你一模一樣,這可能嗎?如果下輩子不是人呢?轉的只是第八識和第七識的細相部分。有許多人把這理解成五識在下輩子轉是嚴重錯誤的。

【原文】: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解說】:即彼,就是那個。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身,一體。俱,俱現。即彼五識身俱,譯為,就是那個前面所說的五識,在未成轉識時是一體俱現的,那時的五識其實就是一識,也就是五識初起的第一念,這一念只有照見功能,尚未分別。

差別,色香聲味觸五塵相不同。分段相,五識不同的知覺。因差別分段相知,譯為從五塵的差別引起五識不同的知覺(如眼觀色,耳聽音等等)可知。

當知是意識因,譯為當知前五識是產生第六識的原因。第六識對前五識具有分別的作用。

彼身轉,譯為那前五識一轉而生第六識,而第六識一分辨又引起五識的變化。

彼不做是念:我展轉相因。譯為諸識之間並沒有這樣的關聯:諸識互相為因。為什麼這麼說呢?看下句。

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譯為(並不是諸識之間能隨意互相轉化),而是諸識要隨自心所現境界轉,隨妄想執著心轉。

而彼各各壞相俱轉,譯為,未轉前,五識所現相是一體的,無差別的,是第一念的,因此是完整無漏壞的相,但只在剎那一轉就變壞了,五識不再是一體,產生了分化,轉向各個差別相,眼轉向視覺,耳轉向聽覺等等。

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分別境界意思就是開始對色香聲味觸五塵境界進行分別而轉。分段差別意思是五根合五塵境界而形成了五識差別,故轉。謂彼轉,譯為,這就叫五識轉。

【原文】: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解說】:如果修行者進入禪定境界,有微細習氣流轉卻不覺知,而起這樣的念頭:我的識已滅,入於禪定三昧(正受)。其實並非是諸識滅而入三昧,因為還有無始妄想習氣種子在藏識中尚未滅。因此說,識並沒有滅盡,只是暫時伏住六識不取境界罷了。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意思就是原來隨境界轉的六識不再具攝受境界中六塵的功能。故滅,意思是故以之為滅,其實並沒有滅。什麼沒滅呢?微細的妄想習氣沒滅。

【原文】: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解說】:大慧!這微細藏識(阿賴耶識)究竟邊際在哪裡呢?除諸如來和住於如如不動地以上的大乘菩薩之外,其餘的像聲聞、緣覺、外道他們修行所得的所謂三昧智慧之力,再高,即便使出一切力量來,那也是無法測量解決得了的。

【原文】: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解說】: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是指菩薩們以智慧力巧妙了別諸地之相。餘地相就是指從初地到十地各住地之相。

決斷句義,意思是善達佛所說諸法。

最勝無邊善根成熟,意思就是依最勝修,廣大無邊的善根逐步圓滿成熟。

離自心現妄想虛偽,遠離自心所現諸妄想。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意思是安於山林之中,從低到高逐步修行,漸升諸地,可見自心妄想微細相之流注生滅(普通人是無法見到的,這是指變易生死,需實證)。宴,安逸、安閒之意。

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意思是(變易生死過後,微細妄想不存,一念頓證無生)十方諸佛同時來為你灌頂加持,從而得神通正定之大自在力,一切真理、善知識瞭然於胸,廣大的佛弟子圍繞在你周圍,聽你傳經授法。佛子就是學佛的弟子。眷屬,圍繞在你周圍,依附於你,成了一家人,佛門。

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意思是八識所現的一切虛妄境界,虛妄之想,三界之生死苦海,所造諸業無明,所有這些因緣,全部了斷超度。生死有海中的「有」是三有即三界的意思,海就是三界苦海。無知是指無明。

最後一句譯為,因此大慧,如實修行者,應當與最勝的善知識親近,(不可與二乘以及諸外道為伍)。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解說】:本段所說偈言是對前面知識的總結,但楞伽經的偈言遠沒有經文全面,要想全面了解楞伽經大義,必須看經文,偈言只能做參考,因此不做深入詮注,只翻譯大義。

這時,世尊想要重宣前面所講的內容,以偈言說道:「譬如海上的巨浪,是由猛風掀起,巨大的波濤猶如在深不可測的深谷中怒號,沒有停下來的時候;阿賴耶識的心海本來是平靜的,境界的塵風將它鼓動,捲起七識的波浪,騰躍轉而生起。青赤種種色指的是色塵。珂指馬勒上珂佩的聲響,表聲塵。乳指香塵。石蜜在梵語中是冰糖的意思,硬而甜,能引起觸覺和味覺,指觸塵和味塵。淡味就是能分辨出濃淡等的味道,這是意識作用,指法塵,現在之花,未來之果,花果喻法塵,眾花果就是種種法塵。天上的日月以及它們所散發的出來的光明,日月喻性,是本體,光明喻心,這是心與性的關係,所有這一切,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正如大海掀起的波浪,七識的流轉也是如此,八識心與七轉識和合而生諸法也。譬如海水之變換,種種波浪輾轉生起,七轉識也是這樣,與八識心和合而生諸法也。(前後有重複)。藏識之處,種種識輾轉而起。因為那個意識,分別種種相之故,才導致諸識各異。八個識本來一如不壞,無能相也無所相,就是無能辨之相,也無所辨之相。譬如海水與波浪,根本沒什麼差別,都是水。諸轉識與藏識心也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叫做藏識的能採集一切有漏無漏種子,被稱為意的能廣泛採集一切有漏業,意就是第七末那識,前六識造業皆以它為根。諸識識所識意思是前五識所攝五塵皆被第六識所識別,諸識是前五識,第二個識是意識,第三個識是識別,意識一分別,前五識便由無有分別的一體之識轉化為五了別識(也就是說,意識一分別,眼睛就表示看到了,鼻子表示嗅到了等等。前五識具有了別作用,但無分別和分析作用,分別和分析是意識作用)。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青赤諸色像,眾生髮諸識,如浪種種法,云何唯願說!」

【解說】:這時,大慧菩薩以偈問佛祖:「面對青赤等諸多色相,眾生會生起諸轉識,諸轉識像波浪一樣種種法,這些法具體如何,只願聽您說。」

【原文】:爾時,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解說】:這時,世尊以偈回答說:「青赤這些雜色,像波浪一樣本來都沒有;說心能採集諸業種子,是要令凡夫明白諸業產生之由而開悟啊。如果能取的心遠離所取的境,那些業全都沒有了。攝無所攝,取無所取,與那波浪一樣,不為風所動。受用建立,指的是我們取用享受的外境世界,包括資財和物質世界。身,就是我們的根身。眾生身心內外的一切境界都是現識也就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因藏識而現諸業,(導致七識流轉),這些業相就像波浪一樣起伏不斷,但都是水變的,看上去不同,其實都一樣。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解說】:這時,大慧又以偈問道:「大海波浪之性,我們通過聽它們如擊鼓般的轟鳴聲和騰躍的姿態而能分辨得到,如果說藏識與業相也像大海和波浪那樣,我們為何卻感覺不到呢?

【原文】: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解說】:這時,世尊以偈答道:「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大海,業識就像波浪,這不過是依這個比喻令凡夫能觸類旁通而已,並非業識真的有像波浪那樣的相可見啊!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愚說真實,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解說】:這時,大慧又以偈問道:「太陽升起普照四方,高低貴賤一切眾生皆受惠澤,平等平等,如來也像太陽那樣照耀世間,本該為凡夫們說如來藏識的真實之法,何故(要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分講不同的法,而不普說阿賴耶識的真實之義?豈不墮不平等之過嗎?

【原文】:爾時,世尊以偈答曰:「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布彩圖眾形,我說亦如是。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為悅眾生故,綺錯繪眾像。言說別施行,真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為佛子說,愚者廣分別。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事別施設。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哀湣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解說】:這時,世尊以偈答道:「我倒是想說真實,可是那些凡夫的心不真實,(你說了他們能信嗎?能引起共鳴嗎?就如同對一個木頭人說法,它聽得懂嗎?話若不投機都是廢話!只能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心本來就如同幻像一樣,無境界可得,就像那海波浪,鏡中相、夢境等,雖一切俱現,但卻都不具有真實性,心境界也是如此。境界指外境界六塵,六塵不是心本來具有的東西,但卻會隨業力作用而次第轉生,(比如當你第一次吃肉造業,知道肉好吃之後,業力便開始形成,當你下次再見到肉時,肉的色塵會立刻撲入你的眼中,香塵會立刻撲入你的鼻中,當你聽到有人說真好吃,聲塵便進入了你的耳朵,你還沒等吃涎水先淌了出來,味塵撲在了你的舌頭上。「真好吃」這是意識思維作用,是法塵。如果你不知道肉好吃,可能就會視而不見。),就這樣色香聲味等諸塵次第隨業力而生。六識分別五識而識別外塵,第七識是意識生起之根,取法塵也是如此,五識隨五塵而顯現,諸識並沒有絕對的次第順序可以遵循。這就像工畫師和他的弟子,畫師畫素像,打輪廓,弟子往裡面填彩,我說法也是這樣,言語相當於畫筆,諸法相當於畫好的彩色像,言語非言語。畫筆非畫筆,它們不過是中介而已,我通過言語把諸法描述出來就相當於畫師用畫筆將彩色畫描繪出來。諸法本身上面並沒有言語文字,就像彩色畫本身並沒有實質的意義一樣,就是一堆顏料而已,有實質意義嗎?那是真的嗎?只是為了讓眾生心聲新奇欣喜之故,應機利物,錯綜綺飾出眾圖像。以言說分別施教,而真實是離名和字的,分別施教只是為應初學之人,有一定修為了以後再向他們示現真實,而真實只在自覺自悟處啊,非言說所能抵達,是離能覺想和所覺想的。這只能為佛子說啊。而對於那些愚者,你不對他們廣為分別,他們是無法了知的啊!一切皆如幻,雖顯現但卻無真實,這些種種的說法是隨事而分別施設的,如果所說不能被聽者接受,話不投機,那聽者會認為你胡說八道。良醫要根據不同的病人來開處方,如來也是隨順眾生不同的心量而說不同的法,如來境界非凡夫妄想和聲聞小乘等以及諸外道所能

外道所能了知的,發大悲心者說,真實是自覺自悟的境界!

【原文】:「複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國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解說】:現量,這是個重要的佛學概念。現就是顯現,量就是五識心對外境的量度,比如形狀、體積、狀態等。五識心照見外塵,尚無意識反應,所照之物未經人類思維和意識加工過,只是那麼大的一個東西,處於最質樸的原生態,直逼物自體,即自相,也就是事物自身沒有任何修飾的本來面目。比如一件紅毛衣進入了我們的眼睛,那麼這件紅毛衣在現量的狀態下,我們感覺到什麼了呢?首先我們能不能感覺到「一件」?不能!如果你知道那是一件,而不是兩件,那是意識的分別作用,不是現量。能不能感覺到「紅」?不能!因為紅不是這件毛衣的自體像,紅是人們的規定,是人們從各種紅的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概念,比如紅蘋果、血液、紅花、紅雲等等,因此紅是共相,而不是這件毛衣的自體相,說紅,紅就會在共相上轉,比如人與動物都有眼睛,眼睛是人與動物的共相,你能用眼睛來區分人與動物的不同嗎?顯然不能,必須用人獨有的自相的東西才能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因此上面所說的紅不是毛衣的自體相,不是現量。必須將一切華而不實的東西徹底清除乾淨,才是現量。那麼在現量狀態下能不能感覺到「毛」?不能!因為毛也是共相,是人從豬毛、牛毛、馬毛等等毛髮中抽象出來的概念,不能反映毛衣的自體,不是現量。還剩最後一個字「衣」,「衣」能不能反映這件毛衣的自體?也不能!因為衣也是共相,是人們從各種衣服當中抽象出來的概念,「衣」這個概念不是這件毛衣本來具有的東西,說它是衣它是衣,說它不是衣它就不是衣,它與石頭又有何異?衣也不是現量。沒有一個字能真實地反映現量,現量是離言說的,是不能用語言來描述的。由此足見人類語言的貧瘠。一件紅毛衣了無可得,一切法如幻啊!

掌握現量,還要知道現量的三種相,其一為非不現見相,是指能被五識清楚照見的相,如果因天黑或眼睛壞了,耳朵聾了,或者在極遠的地方等等,五識無法照見,則不是現量;其二是非思構所成相,就是不是人大腦想出來的相;其三是非錯亂所見相,如有人挨打後,眼冒金星,那不是現量。

人要想真實地見到現量,必須親身證到第八菩薩地以上,否則凡夫俗子想見現量那是做夢!見不到現量,就是凡夫,搞鬼弄神、自以為是、自欺欺人,修也白修。

佛說:「大慧!若大菩薩們想要了知自心所現的真實境界,能攝受以及所攝受的妄想境界,應當離開群聚、習俗、睡眠,從早至晚、通宵達旦,無人干擾,才方便修行,常自覺悟不要理解錯,意思是要恆常地保持在自覺入定的狀態,不要三心二意(這是對大菩薩所說的話,大菩薩們能夠做到這一切)。還要遠離一切外道惡見言說,及聲聞、緣覺等乘相,只有這樣才能徹悟一切都是自心所現的妄想之相啊!」

【原文】: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上三相修生。

【解說】:佛說:「大慧!大菩薩們已經建立起智慧之相併能持住了,但若要證得上聖智三相,還應當修學。什麼是聖智三相?就是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若修行得此三相,就能到達最勝的第八菩薩地,而不會像一頭瘸驢那樣因為道遠而不能行或行起來費勁。第七菩薩地叫遠行地,第七菩薩地前的修行是相當漫長的,有好多佛子會在這段時期內出現懈怠情緒,常常停滯不前,就像瘸驢,佛祖因之而斥責之,勉勵佛子應當勤修三相得生聖智。

【原文】: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解說】:佛說:「大慧!無所有相,是聲聞、緣覺和外道修習所生的相(無所有相既然被稱作聖智三相之一,為何還說是聲聞緣覺和外道所修呢?魏譯云:謂觀聲聞緣覺外道相。一個「觀」說明了一切。無所有是空相也,聲聞緣覺等外道證了無所有相之後,便起斷滅之心,認為一切皆空而入住空相,這對於他們來說就算修到頭了,最終一切枉然不是打輪迴就是墮小乘。而菩薩則與之不同,證得無所有相之後,只觀,了知而不取證、不入住,站在三界之外觀照而已,勤觀勤修,不斷精進)。大慧!所謂自願處相,就是諸先佛(為救度眾生故,為佛種不斷故)自心發願住持世間諸法(如地藏王菩薩發願:等度盡一切眾生之後再成佛,而眾生是度不盡的,因而地藏王菩薩永遠也成不了佛)。大慧!所謂自覺聖智究竟相,就是對於一切法相都不再執著,得如幻三昧之報身(已脫離肉體凡胎),在一切佛地隨意趣行。大慧!這就是聖智三相,如果能成就此聖智三相,就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因此大慧,此聖智三相,應當修學。

淨土推薦看淨土五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不過和當下的人最契機的還是《無量壽經》,另外推薦你可以先從印光大師的《印光法師文鈔》入手,末學接觸佛教22年,但是真正認識淨土是從這本書開始的。

十分感謝

第五節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舍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解說】:聖智事包括五法、三自性、二無我、八識等。自性是指三自性,前面大慧等眾已經聞聽佛所說的八識法,此再請佛說關於三自性的法。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意譯為妙足天,知足天。色究竟天,色界四禪天的最頂位

這時,大慧菩薩明了大菩薩們心之所念是聖智事分別自性的法門,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對佛說:「世尊!只願聽您說我前述的那百八句分別所依聖智事自性的法門;如來、應供、等正覺若能依這百八句分別說大菩薩們墮於自相共相妄想執著的原因,分別解說妄想自性的含義,知此,就能善知全面觀察人無我和法無我,清除一切妄想,無染污,心如淨水澄澈,諸菩薩地自然一一現見,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之所謂的禪定境界樂,不執著樂中,從而證得如來不可思議境界,(畢定舍離就是究竟舍離的意思,即是舍非舍,是離非離)五法自性不離而離,不捨而舍,諸佛如來的智慧法身自發地莊嚴,無造作,起如幻三昧之自覺境界,能以幻化之身度化眾生。遍行一切佛剎,在兜率天則示現應身佛,在色究竟天則示現報身佛,隨類現身,想怎麼變就怎麼變,幻化無窮,獲如來常住法身(其他皆為分身、化身,而法身不變,這是佛法的神奇之處)。」

【原文】: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復如是。大慧!復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解說】:佛說:「有一種外道,執無所有妄想見。認為人的感覺、知覺隨因滅而滅(如認為因為人死了,就一無所有了,不會有來世),就像兔子沒長角一樣確定無疑。兔子本來無角硬說兔子長角了,是不是很荒唐?根本不存在的事;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硬說有,是不是也同樣很荒唐?就像兔子無角一樣,其他一切法也都是這樣。這就是外道的斷滅論。(這種論調很容易破,首先該外道認為人死了就一無所有了,所有的一切全都消失了,這可能嗎?不可能!因為人死了至少還有屍體呢!屍體是物質的,按照佛學的觀點,物質雖然是由自心所變現,但在世間法中物質是不滅的,物質無論怎樣變化也只能是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而已。其次,從日常生活的經驗看,人死了之後還有許多因緣沒有斷滅,比如,這個人生前的一些事跡、音容笑貌還會長久地留在親朋好友甚至仇人的記憶中。如果這個人生前成就很大,他的思想和精神可能還會流芳百世。這怎麼能說是徹底斷滅了呢?人雖死,但他與人間的緣並沒有徹底斷,還以精神的狀態與世間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聯繫!這是從日常經驗上來說的。再次從這個比喻的本身上看並不恰當。兔子與角的關係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關係。而人的生死是物質與精神的關係,這兩者本質不同怎麼可以做類比?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想讓兔子長角並非難事,只要改變它的基因就行了。但人的精神怎麼改變?)。大慧!還有一些外道,見四大種(地水火風)、求那(功德塵,極微細)、極微(極微塵,如現代的原子)、陀羅驃(塵)等等諸物形處(這些塵所處的狀態),便橫生種種差別執著,認為這些差別相都是自己親眼所見,是實的,與兔無角那種斷滅完全相反,於是他們由執兔無角遂生牛有角想的「有見」。他們認為四大等微塵就像牛總生角一樣,是永恆不變的。外道們認為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常見就是斷見。因而墮於兩邊之見。」

【原文】: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解說】: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受用,就是被我們身根所感受利用的物質世界,也就是六塵,器界。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就是六根與器界六塵互相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妄想根識之量度。

大慧!外道們墮於兩邊之見,是因為不懂得自心現量的道理,自心境界妄想不斷,六根和與器界六塵互相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妄想六根識之量度造成的。大慧!一切法性都是這樣的,皆是離有無的,不應去想是有呢還是無呢?大慧!若你們修證過程中在離開有無之見的情況下,生起兔無角這樣的想法,那就是邪想,也就是說,在你們的心裡千萬不要生出一個兔無角這樣的相來。「彼因」就是指兔無角產生的原因,「待」就是互相對待、對比、比較。「觀」就是觀察其他動物如牛等頭上有角。彼因對待的意思就是之所以會產生兔無角這樣的念頭,就是因為你們曾經見過某些動物如牛等頭上有角,經觀察比較就產生了兔無角的想法。因此兔無角這樣的想法不應該有,一有必然引起妄想,就如同見牛有角便心生妄想,這兔子怎麼沒角呢?感覺很奇怪,結果越想越遠,妄想心一去千里。即便是那微塵等的分別事自性,全都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遠離二見,不應作牛有角而妄自分別。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相已,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解說】:這幾句看似簡單,但意義深遠,如果不解其意,那定會把人繞迷糊了。世上的人多數都不懂「無」是怎麼回事,以為修佛修空了,修徹底無了,什麼也沒有了,就是悟道了,這實在是大錯特錯!

大慧問佛:「世尊!得到沒有妄想的人,見自己心中已經可以不生起相了,便隨之將不生妄想與『無』這兩種境界進行對比思量觀察,於是便說不生妄想就是無嗎?」

佛曾對這樣的觀點曾給予嚴厲斥責,人之所以不成佛,就是因為在修的過程中墮入「無」的境界中了,而且好多人都無法從中擺脫出來,簡直就是一大頑疾。佛的境界並非是「無」,也並非是有。不生妄想不等於無,試問「無」是不是妄想?「無」不也是人想出來的一種境界嗎?「無」是關於「無」的一種思想!只有人才有「有」或「無」這樣的觀念,如果你是一個木頭人,你會不會產生關於「無」的想法?顯然不會!即便你擺脫了自心內外一切現實「有」境界,但你的心卻立刻被一大片「無」給侵占了,有和無是兩邊對立的境界,脫離了有就是無,脫離了無就是有,總在有無兩邊轉換,那不就是輪迴嗎?因此執著有或執著無是無法跳出三界的。三界都是什麼?欲界、色界、無色界。你跳出了欲界和色界,卻墮入無色界中,怎麼出三界?因此修行者在修證過程中千萬不要起分別心,一動念就是妄想,當你知道自己心內外皆空的時候,你一定墮入了空境。有的人說我已經修空了,那他一定沒空,因為他至少還有心空這個念頭。不生妄想是指不生「有無」兩種妄想。

【原文】: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解說】:佛說:「不是觀察不生妄想就說是無。為什麼這麼說呢?妄想是因他而生的,就像那兔無角之相是依牛有角之相而生的,否則怎麼會憑空出來一個兔有無角的想法?角的觀念從何而來?還不是因為見到了牛等動物頭上有角嗎?因有角和無角這兩種想法都是依角這個觀念而生的妄想,因此說有無角的妄想是依角這個因生起的。要遠離有角之妄想與無角之妄想是相同還是不同的兩邊邪見。因此並非觀察不生妄想就說像兔子無角一樣是無。大慧!若說有角之妄想與無角之妄想不一樣,那麼它們就不應該由角而生起,有角應該有「有角」的自性,無角應該有無角的自性,它們應各有各的自性,完全不一樣,而事實上呢,不管有角還是無角這樣的觀念都是因角而生的,從這個角度上看,有無兩種妄想都是一樣的;若說一樣,一個有角,一個卻是無角,從這個角度看,又是不一樣的,因角而生不同。因此有無兩種妄想非相同非不同,非一非異。乃至從微塵上分析推求,這句是指牛有角說的,這裡的分析是無限分割的意思,絕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思維分析,將牛角無限分割下去,會越分越小,數學上有個概念叫無窮小,無窮小的極限是什麼呢?當然是0,因此牛角分至最後會化成0,一無所有,同兔無角完全一樣了,都是無,有角無角沒分別,因此說角不異,一切皆空,皆不可得。佛祖在那個時代裡能認識到無限可分的結果最終是0,這是到了牛頓時代才有的微積分極限思想,而在中國古代卻認為一根木棒對摺下去萬世不竭,無窮匱也,永遠也分不完,就沒能認識到無限可分的結果就是一無所有。從微塵方面推知,有角是沒有自性的,有和無兩者都是無自性的,沒有自性怎麼還弄出來一個永遠不變的「無」?顯然荒唐。大慧!把不生妄想當作無,就說像兔子無角一樣,兔子無角這樣的想法怎麼出來的?這不是妄想嗎?或者觀牛有角便生兔無角的想法,這兩者都是邪見,不應有這樣的想法。大慧!邪因才產生有無對立的兩邊見觀念,二者都不成立。

【原文】:「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

【解說】:復有餘外道見,譯為還有其他外道的邪見。計著就是執著。色空事,就是色(物質)與空的事相,外道認為色是色,空是空,將兩者完全對立起來。形處,譯為形狀、形態和處所,認為有形的東西是色相,處所是空相,色相住於空相之中。橫法就是因執著於色空事而形成種種不同的法門。

不能善知虛空分齊,這裡的分齊是分際、邊界的意思,意譯為不能了知色與空的究竟邊界在哪裡,因為無法找到色與空轉化的界限,因而將色與空完全對立起來。色與空的界限在哪裡呢?在上一段中佛祖已經舉例說明了,譬如說將那個牛角無限分割下去,最終會一無所有,這樣有就轉化成了無,在有與無相互轉化的剎那就是色與空的界限,由此我們也就明白了原來色相的本質就是一無所有。

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譯為外道們一說色便離虛空,認為色與虛空是兩碼事,由此生起差別之相而產生妄想。妄想心皆是因有差別才產生的。若一切都一樣,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想法,一切都一樣還想什麼呢?譬如單位發工資,如果人人都發一樣多,大家就不會生起攀比之心,但如果相差懸殊,那可能就會出很多問題,這很多問題就是由於生起妄想心造成的。再比如見一個美女嫁給一個十分醜陋的男人,便自然而然地生起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的妄想,等等,不勝枚舉。分齊在這句話里是差別的意思。

【原文】:「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

【解說】:虛空是色,隨入色種。佛所說的這句話直到兩千多年後才被科學家部分證實,但這部分也沒研究透。對於空即是色這樣的問題沒有經過實證的人是很難理解的。空怎麼會是色呢?我們從三點來解讀:

第一、分析空,這是現代人普遍能理解的方法,比如前面所舉將牛角無限分割的結局就是一無所有,看上去很堅韌的牛角原來並沒有什麼!牛角原來是空的,空就是牛角!因此空即是色。隨入色種,就是空與色不一不異,空中有色,色中有空,彼此互緣,虛空之性遍於一切色法之中,從色種起,便融而為一。空與色的關係在現實中隨處可見,譬如鼻子是色,鼻孔是空;碗面是色,碗腹是空;房子是色,房內是空;等等,不用我說,大家都能感覺到空的重要性。

第二、自性空,世界上無物不變,人們的精神觀念也在不斷地變,不存在永恆不變的東西,萬法皆空,皆無自性。譬如桌子上的葡萄,無法永久不變地維持新鮮狀態,放久了會腐爛分解掉,如果它有自性,它將永遠不變。顯然這不可能。

再比如,你寫了一本書,你自以為寫出了自己的個性,與眾不同,但實質上你寫的那東西沒有一絲一毫是你自己的,你無論怎樣尋找也不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影子,首先,你要想完成這本書必須使用文字,試問哪一個字是你發明的?哪一個字是屬於你的?通篇的文字沒有一絲一毫是你的,文字本身的意義更不是你的;其次,書中的任何一句話也不是你的,如果你從小同狼生活在一起,你是否會說人話?再次,書中的思想內容也不是你的,那些思想、那些故事從何而來?從你周圍的環境和人群中來,從你所閱讀的其他書籍中來,從一切直接的或間接的經驗中來,而絕不會從你自己的內心中自發而來,假如你打小就被關在一個黑屋子裡,不讓你與外界或他人接觸,你是否還會有書中的那些故事?因此你寫的這本書是沒有自性的,這本書的自性是空的,而恰恰是這自性的空構成了這本書,書中所有的東西都是共性的、大家通用的,你不過是對這些東西進行重新組合罷了,從文字到思想均不存在你的獨創性,你是文字的再加工工具,而不是內涵。這就是空即是色的道理。

有人問老子的「道」是不是他獨創的?首先「道」這個字是不是老子獨創的?顯然不是!其次「道」的思想更不是,老子的「道」源自《易經》,老子不過是對《易經》理解最深的智者。《易經》是不是人創造的?不能說是人創造的,應該說人發現了《易經》,是人與自然共同作用的結果。易經來自古代的占卜術,占卜術也不是一個人搞出來了,由於當時的原始人群普遍對自然存在神秘感,這種神秘感是占卜術產生的土壤,占卜術的形式本來多種多樣,逐漸形成了人們統一的認識,這就是易經,易經中融匯了太多的共性。

有人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不是獨創的?更不是了,他的狹義相對論是以高等數學、經典力學和電磁學等為基礎創立起來的;他的廣義相對論則是在狹義相對論基礎上,統合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黎曼幾何學、微分幾何學等建立起來的。

任何所謂的新東西都不是憑空自發出現的,均是由各種各樣的要素因緣和合成的。這些要素都是共性,單獨拿出來都不是該新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質屬性。譬如掌聲是怎麼來的?單獨的一個巴掌能不能弄出掌聲來?顯然不能,必須要兩個巴掌,必須有空氣,還要有心念和力的作用等種種因緣合在一塊兒才能發聲。空氣是掌聲嗎?巴掌是掌聲嗎?心念是掌聲嗎?都不是!我們單獨觀察掌聲,發現了什麼?什麼都沒發現,空氣、巴掌、力等因緣散去了,掌聲就消失了。由此可見,掌聲是沒有自性的,是空的!有人說,掌聲是聲波。聲波的形成要靠空氣等媒介,沒有媒介就不會形成聲波,沒有空氣,你擊掌也無法形成聲波,因此空就是掌聲的全部內容。而掌聲是聲塵、是色相,因此空即是色!

第三、修證空,修行者在修到第八菩薩地的時候,能親證到自心現量,能夠真切體驗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諦。這是最深奧的唯識論思想,世界上沒有任何思想比它更難理解,因此也很難讓人相信,有人稱佛學為主觀唯心論,這是很荒謬的。主觀唯心論是唯我的,片面誇大個人意識的作用,而佛學是無我的,我心非我心。古往今來,對於自心現量有所感悟的人總是欲言又止,想說說不出來。大道是不可說的。其中的玄妙只有自證自悟。

我們再以前面講過的「一件紅毛衣」為例來說現量。我們已經討論過了,「一件紅毛衣」在現量的狀態下了不可得,毛衣沒有自性,是紅色、毛再加上手工等因緣和合而成的衣,如果把毛衣上的紅色還原成顏料,把衣拆開還原成毛,那你還能找到衣嗎?因此衣是空的,沒有自性。一件紅毛衣的現量不能用語言去描述。

現量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們知道畫家畫畫要先打出輪廓,然後再在輪廓上塗顏料,沒有輪廓那就等於亂塗。這個輪廓非常簡樸,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形式,沒有任何亂七八糟的東西,相當於這幅彩色畫卷的基石,層層的顏料都要在它圈定的範圍內填塗。畫的輪廓類似現量,但只能說似現量,而不是真正的現量。真正的現量在哪裡?在心裡。心裡的那個樣子就是現量嗎?也不是。因為你已經知道了那個樣子,有了分別心,因此不是現量。現量到底在哪裡?現量與真如為緣,如來所見皆現量。嚴格地說,一念無有、正智照之才能稱為現量。現量對境界無識別攝取的作用。心念初起、欲動未動之時稱為現識。識表明有攝取功能,但在尚未攝取時稱為現識,已經發生攝取行為則為轉識。

佛祖曾以鏡子照物來說明現量,其實這只是一個比喻,是說像鏡子照物那樣無分別無意識的狀態,切不可理解為鏡子裡的影像就是現量,那肯定不是,因為鏡子照物是顯色的,而現量是絕對不顯色的,顯色非現量。

現量有無自性?有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真空妙有,因此現量的自性就是真空妙有,是永遠不變,不可毀壞的。在現量的狀態下,無物不被看空,一切如幻,但在這如幻的真空中卻存在妙有,比如衣服的現量是一無所有,衣服是假的,是物質的,無物不變,因此衣服是容易壞變的,但萬變之中卻有不變,不變的是衣服的功用,衣服的功用是什麼呢?是遮體禦寒等。這種功用在火燒、捶打的情況下會壞嗎?顯然不會!會受時空的限制嗎?也不會!從原始社會一直延續至今從未改變,變的都是衣服的形式。只要有遮體禦寒等等功用的存在,就完全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衣服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沒有衣服之前,就存在這樣的功用,因此人們才想到做衣服。人們之所以能想,說明我們的心裡本來就有這樣的種子,以前沒有衣服穿是因為種子尚未萌發。如果把功用比作佛,那麼衣服則是佛的化身,化身沒了,功用還在,因此衣服是真妄和合體。可見,我們可以感知得到的現量就是事物的功用,功用既然原本以種子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心裡,說明功用就是心識的功能。但遮體禦寒這樣的功用並非最本質的功用,因為它被雜染上了人的欲望,是為人類服務的功用,遮體禦寒只是為生存本能服務的。離人情感和需求的功用才能反映功用的本性。但最本質的功用是不可說的。為了遮體禦寒才去做衣服,這是人的主觀能動性,需要人眼識、身識(如手)和意識等共同參與才能完成,這是有為識的作用。有為識的作用不論多強大也都是有限的,譬如人類目前無論怎麼折騰也沒能逃出地球。

整個宇宙是怎麼來的呢?這是無為識的作用,無為識也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藏有漏無漏一切種子,整個宇宙都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而來,怎麼變的呢?高深的學問就在這裡,就是當下一念,這個宇宙就變出來了。變出來的這個宇宙就成了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當下的一念是什麼意思?當下的一念就是現在的一個念頭,《金剛經》有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譬如昨天的宇宙我們還能見到嗎?現在的一切剎那就變成過去,現在的一切我們得到了嗎?將來還未發生,將來的一切我們會得到嗎?顯然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緣皆不可得。整個宇宙瞬間產生瞬間消失,前滅後生,永無止境。我們所見只在當下一念的剎那。經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仗境為緣長六粗。」意思是無明緣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緣無明,無先無後,互相攀援。無明相當於男人,屬妄動,阿賴耶識相當於女人,屬靜。無明將妄種播進阿賴耶識的土壤中。不覺中種子萌發,起心動念,一念而起三細相,即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這三相顯現極快,絕非光速可比,超越時空,幾近同時。無明引起心念波動,心念一動即造業,從而形成無明業相;心念一動,現識迅速轉,成七轉識之相;心念一動,境界立現,宇宙萬物、根身器界之相皆現眼前。阿賴耶識中具足萬法的種子,一切的一切都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在一念之中變現而來。有了境界相,立馬呈現六粗相,即智相(非智慧)、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起業相是指身口意造善惡業之相,不同於無明業相,要區分。

六粗相比較容易懂,有了境界相之後必然會發生進一步的分化,關鍵在三細相上,境界是怎麼變出來的,這是所有凡夫的疑點。這也就是最深奧的佛學唯識論思想。凡夫對此無法理解,有些耍小聰明之人說佛學的這種觀點不過是心理作用而已,我想說的是,如果你不懂佛學,最好先閉嘴,什麼心理作用啊?所謂的心理作用那是意識作用,一切唯心所現並非意識所現,意識是有為識,主造作,不能無為而興萬法。唯心所現指的是阿賴耶識所現,無佛法在身之人是體驗不到阿賴耶識存在的。阿賴耶識是宇宙的心識,並非是人的心識,是第七末那識把阿賴耶識錯誤地當成自己了。阿賴耶識蘊於整個宇宙當中,並非只在人體中發揮作用。世間的一切皆由阿賴耶識種子所變現。如果把真如比作太陽本體,那麼阿賴耶識則是太陽發出的光,光所照之處,雲騰致雨,萬物競相生長,生機勃發,如果沒有光的作用,會不會有生命?顯然不會,這不就是阿賴耶識的自心所現嗎?但這樣的變化太慢,太陽相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實在太渺小了,阿賴耶識是宇宙的本質,具足不可思議的強大能量,非太陽能比,霎那間就能誕生整個宇宙、霎那間就能讓整個宇宙發生無數次生滅變化。這才是阿賴耶識的真正內義。

人在修證到八地時之所以能感受到一切皆唯心所現,唯識而變,那是因為證到此地的人已經與境界和心識皆融為一體了,人、境、心皆是現量,無分別,主客觀達到了和諧的統一。由此可見佛學與片面誇大主觀的主觀唯心論、片面強調客觀的客觀唯心論以及片面強調物質第一性的唯物論哲學都是不同的,原因就在於唯心論、唯物論的觀點都是意識的產物,意識的作用無法深入到內證的境界。因為意識是分別作用,而佛法的作用是現量無分別的,兩者無法協調。

現量既然緣真如,為何它還會被轉、被熏?其中的道理一直是佛學界爭論的焦點。一般來講,當證到第八菩薩地的時候,真如之性已經顯現,這時人的定力相當強大,是不會被染熏的,以後境界越高越染熏不了,成佛之後,具足一切法力,既無法染也能被隨意染,佛具有法報化三身,無法染的是法身,隨意染的是化身。世間相皆是佛的化身。法身佛是恆定不變的,永遠不會被染。化身佛必須隨世間緣,否則無法化身。我們每個人都是佛的化身,都有佛性,開悟即是佛,不開悟即是凡夫。如來現量是恆定不動的,凡夫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肉身,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體,本身就是雜染識,無始以來即被染,並非什麼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就是佛,怎能不守自性?不守自性同凡夫何異?根本說不通,乃外道之見!阿賴耶識之現量只是瞬間現量,被稱作真識,真識加妄想心就是阿賴耶識,真識並非真正的如來現量,如來現量不具有任何識的功能,只有物質的才具有識的功能,不脫離肉體凡胎,就不可能擺脫識的作用;脫離了肉體凡胎,心識回歸本性,心性一體,轉識成智,不再有識的作用,就是真如,真如所照才是恆而不轉的真現量。真識是第一念的現量鏡狀態,雖為無漏種子,卻因識而變,一念無明剎那即轉,瞬間現量(即真識)轉現識,現識轉七轉識,前六轉識造業,造業生善惡,才引起世間波瀾壯闊的生滅變化。

修證到第八地的人一切看空,無功用行,心性一體,得如幻三昧,照物則現量現前,觀一切現量如幻。出定時,見現量轉,比如鋒利之性,漸見有質、刃、光澤、還有把,疊現在鋒利上,則知為刀也。質、刃、光澤、把,皆為共性,非刀之自性,假有,色相顯,空即是色。入定時,見質、刃、光澤、把一併轉空。心現時,則刀現,心不現時,則刀滅。由是知,一切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色是虛空。這句不難理解,一切色法如幻,已經說得不少了,誠如物質是由空空的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空空的原子構成的,一切色相皆空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皆空,剎那轉空。

持所持處所建立。持就是能持,指能持色相的虛空,所持處所是指安住於虛空的色相,建立,就是色與虛空之間建立起一種不可分離的緊密聯繫。色是虛空之所現,虛空是色之所安住。

性色空事分別,當知。(由色與虛空的關係看)色相與空相的自性差別,應該能夠知曉了。

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四大種是指地水火風四大,四大並非是指世間所見的土地、水、火和風,借其名方便之用爾。但世間的地水火風包括其他一切色相皆是由四大種變現而來。四大因緣和合而生化萬物,四大分離,則萬物消散。但四大種性不變。地顯堅性,水顯濕性,火顯暖性,風顯動性,堅濕暖動就是四大的種性。四大種藏在阿賴耶識中未受熏時不顯性,四大種受熏生起時便首先顯堅濕暖動四性。四性而化萬物。堅濕暖動自性各個不同,皆是不變性,雖然不住於虛空(亦不住虛空),為什麼說它們不住虛空呢?如果說住,它們住在哪裡?摸不著,看不見,你說哪裡就哪裡,哪裡都有,哪裡也沒有,怎麼能稱作住?(非彼無虛空)但並不是它們沒有虛空,因為它們都不實,它們的自性本身就是空的,堅之性是不是空的?濕之性是不是空的?暖之性是不是空的?動之性是不是空的?四大皆空!但空中妙有,堅濕暖動皆有自性,永恆不變。真空妙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稍加留心,隨處可見,比如碗,碗是空的,這個空碗裡到底有什麼?什麼也沒有!但是這個碗要是實心的行不行?留作大家思考。

這幾句經文看似內容少,但所涉及的佛學知識是深不可測的,全面解讀一本書也不夠,好多東西都沒有說透,但也只能權且到此,後面還要繼續,不能停留在這幾句話上,想說的東西後面會逐步展開。

【原文】:「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余物者,彼法亦然。」

【解說】:觀牛有角,故兔無角。意思是看到牛有角,就說兔子無角。角這個觀念本來與兔子無關,如果你從來沒見過長角的動物,會不會想到兔子有無角的問題?顯然不會,因此兔子無角這個本來不存在的妄想是因看到了牛有角而引起的。於是便執牛有角,執兔子無角,這就等於在無形中給兔子安了一個角,根本不該有這一說,是不是畫蛇添足?兔無角這樣的觀念是不是妄想?兔無角這樣的妄想就是斷滅論。如斷滅論者認為人活著的時候諸識俱在,死了之後識就徹底滅了,這樣的想法是怎麼產生的呢?就是因為見到活著的人有識的作用,所以就說人死了,識沒了。就像觀牛有角,故兔無角一樣荒唐(活人相當於牛,死人相當於兔)。

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譯為假如把牛角析為微塵,到了微塵這一步再繼續分,一直分到剎那不住,一無所有,(由是觀之,牛角並不實,也是空的)。

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譯為牛角既然也是空的,你還拿誰去對比說兔無角呢?(牛角既然連微塵都不可得,你那兔無角的邪念是從哪兒來的呢?這就表明兔無角的妄想失去了根基。)

若言觀余物者,彼法亦然。若以析牛角的方法來觀他物,有無二見之妄法一併破之。

【原文】: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解說】:這時,世尊對大慧說:「當遠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等妄想,你們這些大菩薩們,當正確思維自心所現諸妄想,隨入一切剎土,成為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法門而教授眾生。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生。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覺想非境界,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解說】:這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以偈言說:「色等外塵和八識皆空,色等妄法恆常滋養妄想心生,導致根身器界建立,第八識變現出眾生。心指阿賴耶識,意指末那識,識指前六識,自性、法有五即五法、人法二無我等一切空、一切淨,這些都是諸佛大悲方便所說的。長與短,有與無等等,輾轉相互攀緣而生,因為無所以生有,因為有所以轉化為無。以析微塵的方法去除分別心,(因為微塵分到最後是一無所有,萬法皆空,一切都空了,都一樣了,所以就沒分別了),分別心去了,對色法的妄想就不會再執著了,於是就能夠安住在自心現量的境界中,然而這是持外道惡見者所不願意看到的。外道之妄想那是虛假的境界,聲聞乘所見也是一樣的。能夠度化眾生的是大悲者所說的自覺之境界。」

第六節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佛言:「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

【解說】:這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所現虛妄難盡的生滅流注現象,又問佛:「世尊!如何才能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諸識流轉生滅呢?是一下子除淨,還是一點點除淨呢?」

【原文】: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解說】:佛告大慧:「要逐步除淨而不是一下子除淨。就像庵羅果(芒果)要一點點成熟而不是一下子成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注生滅,也像庵羅果成熟的過程一樣,是漸淨非突然淨的。比如制陶的人製造各種器皿,是漸成而不是一下子成的,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流注生滅之幻相,也像制陶器那樣是逐漸淨而非立即淨的。比如大地漸生萬物,不是一下子就生出來了,如來淨除自心流轉現象也像大地生萬物一樣是漸淨而非突然淨的。比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都是漸漸學成而非一下子成就的,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流注幻相,也像人學種種技藝一樣是漸淨而非突然淨的。」此段說的是漸修,下段說的是頓悟。

【原文】:「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復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復如是,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復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解說】:「比如明鏡,能突然呈現一切無分別不實的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流注生滅,也像明鏡照物那樣頓現一切無所有的清淨境界。比如日月,頓照間,一切色像均被顯現出來,如來為讓眾生遠離自心現一切習氣過患,也像日月照物那樣突然為眾生顯示不可思議智最勝境界。比如藏識(如來藏識)自心在一剎那頓現根身器界,一念成之,無先後,彼諸依佛(報身佛)也像藏識變現根身器界那樣令眾生在一剎那成熟起來,而他自己則以修行者的樣子安住在色究竟天。比如法身佛所作依佛(報身佛和化身佛)頓現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也是這樣,對於法相之有性無性等惡見妄想,照之令剎那除滅。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法身佛:臨濟祖師說,一念清淨心光就是法身佛。一念清淨就是一念都沒有,一念尚存都不是清淨。心裡存在佛念都不行,能念所念一併滅掉。但法身佛雖無念而有正覺,所說的明心見性最根本的就是要見到一念清淨心光這個性。法身佛是無為的,永恆靜止,寂然不動。它能頓現報化二身而行無為法。

報身佛:臨濟祖師說,一念無分別心光就是報身佛。這是指成就無分別智而說。無分別智是大智慧,猶如太陽那樣照遍世間,不分善惡。因而從十地成就報身佛時,一片光明,無有他相。文中所提彼諸依佛指的就是報身佛,因為只有報身佛為了方便向大菩薩們講經說法才住色究竟天(色界中最上層的天,據傳釋迦牟尼佛祖成佛時就住色究竟天)。大菩薩們成佛之時皆需報身佛加持灌頂才能登佛地。

化身佛:臨濟祖師說,一念無差別心光就是化身佛。報身佛的無分別指的是無分別智,報身佛是無相的,化身佛是有相的,因為化身佛來世間為解救眾生必須顯身,既然顯身就表明有差別了,為何還說無差別?因為世間的一切不論有無生命,皆是佛的化身,我們看似有差別,而佛卻能把這些差別看作都是一樣的,花草樹木、飛沙走石、豬馬牛羊以及人沒什麼不同,因而化身佛在世間能隨意變化,有時化作惡人、有時化作好人,有時化作風,有時化作雨,等等。

漸修和頓悟是修佛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先漸修才能產生頓悟,才能突然明了;只有頓悟才能有信心進一步漸修。漸修和頓悟是交替進行的,漸修是量變,頓悟是質變,每一次頓悟都能產生質的飛躍,從而進入新的漸修階段,新的漸修又會產生新的頓悟,直至成佛。

【原文】:「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複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相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是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

【解說】:佛學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在大乘唯識論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是唯識學的根本。文中所說妄想自性就是指遍計所執性,緣起自性就是指依他起性。

遍計所執性:在春遊的日子裡,你和你的男朋友在花叢中漫步,你男朋友折一枝鮮花送給你。這鮮花本來沒有任何意義,但當它從你男朋友手中被遞過時,你卻認為它有意義,無形中你就給這鮮花附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你認為這是他在向你表達愛,那花本來並不香,而你在接過鮮花時卻感覺無比香,那花本來很普通,而你卻認為很漂亮。這時,你忽然聽到他問你:「好看嗎?」你回答道:「好看!」他說:「你比花更好看。」聽到讚美,你很受感動,不覺間一絲紅暈浮現在你的臉頰上,你心裡美滋滋的。這時,你忽然感覺他的手輕輕放在了你的肩膀上,你的頭暈了。

上面這段情景描寫說明了什麼呢?當鮮花進入你眼睛的瞬間,你只有第一念的照鏡感覺,你眼識所能照到的地方皆無遺漏地被攝到,這種無遺漏就叫「遍」,全面周遍。但此時尚未分辨,只是照,因此這體現的是眼識和阿賴耶識的功能,眼耳鼻舌身五識與阿賴耶識都只有遍,而無「計」和「執」的作用。此時花的相分變成了阿賴耶識的見分。就在這一剎那,第七末那識便將花在阿賴耶識中的見分執取了過來,你見是他送給你的花,便立即心生歡喜,於是暗自揣度,花是愛之花,是他的一份心意,這種揣度、計度、分別、思量就是「計」,此時這花的含義完全偏離了第一念的感覺,花已非花,你的感覺關注的已經不再是花,而是他,而你卻假意地關注花,試問你還能看到花嗎?由此可見被末那識所執取的這個花的見分是個蒙上了感情色彩的假象,而且末那識頑固地執著於這個假象,因此末那識對花的認識是片面的,主觀的,不全面的,也因此表明末那識沒有遍的作用,但有計和執的作用。花本來並不香,你卻感覺很香;花本來很普通,你卻感覺很漂亮,這是因為你的意識所接收到的鼻識和眼識信息被末那識的貪愛之情給染污了,已經無法辨清真偽了。當你的耳識接收到他讚美你的聲音被你的意識分辨時,你就心花怒放。當你的身識接收到他手的信號被你的意識分辨時,你就崩潰了。於是你便成了他的俘虜。由此可見,意識通過眼耳鼻舌身對所緣外境進行周遍計度,因此意識具有遍和計兩種作用。有人問,舌識在這裡沒體現出來呀?這個問題還用我說嗎?自己琢磨去!意識主要以分別、判斷等理性思維為主,但由於受到末那識的染污,因此意識所謂的遍計其實只是對末那識執取第八識被染污了的見分的遍計。意識要想真正見到真相,只有徹底斷絕末那識的干擾。末那識就像水中的污物,讓人無法看清水底的真實。意識為什麼要分辨?因為不分辨不行,水太渾濁了,分辨也分辨不清。只有將水徹底澄清,意識才不必分辨,連思考都不必,水底之狀況一目了然,一切真理盡現眼前,還有必要去胡思亂想嗎?因此只有斷除末那識的干擾,意識的理性之光才能將阿賴耶識照亮!這個時候的意識已經離識與識別的作用了,不再叫意識,而是轉識成智,這種智叫妙觀察智,但只要未脫離肉體凡胎,想轉成真正的妙觀察智是不可能的。意識轉成了妙觀察智後,將具有最全面的照遍作用,但無需「計」的作用,以智照遍,一目了然,何須揣度?

當你男朋友送花給你的時候,你是否能遠離情感的干擾去看待這枝花?這樣的意義又何在呢?意義就在於你不僅僅能看到這花好的一面,還能看到壞的一面,因為花再好,命運卻是短暫的,由此你該試想一下,當你年老色衰的時候,他還會說你比花漂亮嗎?你要想看透一個人,只有修佛,修到一定程度,你自己就有感覺,不自覺中,你就能看破他在想什麼,若進一步提升層次,你甚至能看穿他的未來,信不信由你!

以上,我們介紹的是佛學三性中的第一性,遍計所執性。由上可知遍計所執性就是指對於內外之境周遍計度妄想妄執認為實有之性,其實都是幻覺,都是無自性的,都是依他而起的。遍計所執性分為能遍計、所遍計和執遍計三種。能遍計就是指周遍計度之心,如第六識。所遍計就是指被能遍計所周遍計度的對象,如外境。執遍計就是以能遍計之心執著於所遍計之境。

依他起性:一粒樹種不藉助任何外在條件能自動發芽長成大樹嗎?不能!如果各種外在條件都適合該種發育,但種子自身有病或存在缺陷能不能發芽長成樹?也不能!種子必須在內外條件均具備的情況下才能發芽成長。但內因若要起作用,必須通過外因來實現,內因自己不能自動產生作用。在色法上內因叫因緣,外因叫增上緣,共二緣;而在心識方面除了因緣和增上緣之外,還有等無間緣和所緣緣,心識必備四緣。

我們還以樹種為例,樹種要實現生長的特性,必依外緣。如果沒有適當的溫度、濕度、土壤等條件,種子是不會萌發的。種子萌發,種芽鑽出土壤後,還需要合適的光照、雨露和大氣等條件,才能逐步發育成大樹。這些促使種子萌發的溫度、濕度、土壤,以及種芽成長所需的光照、雨露、大氣等外在條件就是增上緣。適合種子發育成長的叫順增上緣,對種子發育起破壞作用的如惡劣天氣等是逆增上緣。種子的整個發育過程必依增上緣才能體現生長的特性。

我們再以種子為例來看因緣,因也就是緣,為啥稱之為因緣呢?因一般指內在的起主要作用的元素,緣一般指起協助作用的元素。但因也是一種緣,是能發生主要變化的緣,因此把內因叫因緣。那麼這個因緣在哪裡呢?在種子內部。種子的內部有什麼?我們發現有胚和胚乳,種子外還包有種皮,我們把胚、胚乳、種皮都拆開來看,裡面還剩什麼?什麼也沒有,因在哪裡?這個所謂的起主要作用的因是空的。只有當胚、胚乳、種皮和外界的環境共同作用時,種子的內因才得以體現。相對於種子的內因來說,胚、胚乳、種皮都是它的外緣,也就是增上緣,所有的增上緣合在一塊才共同促成了種子因的發育,當然種子發育與否首先體現在是否有種芽鑽出,種芽是種子生命活性的標誌,但種芽未鑽出種子之前,就是一無所有。由此可見,所謂的真正的內因並不存在。

因相當於舞蹈,緣相當於跳舞的人,舞蹈要由眾多的人來合演。緣散了,人走了,舞就不見了。一切不依外緣而能自動發生作用的自性不存在,比如上帝能不依外緣而自動創造世界;一切依外緣發生作用的自性也不存在,正如人走舞散一樣。總之,在世間法中,依他起性只是一個虛幻的現象,並不真實,因為所有的一切緣本身就不真實,都是虛幻,以幻而變幻,都是無自性的;但若依聖智為緣,排除一切妄想雜念,靜心修煉,將會轉識成智而入佛地。因此依他起性是連線世俗諦和勝義諦的橋樑和紐帶,是佛學三性的核心思想,占有極重的地位。

圓成實性:就是指如來之性。因依聖智為緣,證得人法兩空顯現圓滿而成就諸法實性,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三種性質。

原文翻譯:法依佛就是法佛所能依的佛,法佛寂然不動,但受大悲願力所熏,為救眾生故,以報身佛現身說法,有人稱之為真如不守自性,其實真如並沒有不守自性,法佛就是真如,他在以報身佛現身時,法體不動,正如天上的明月,湛然不墮凡塵,有一句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誰掉到凡塵里了呢?是報身佛,是法身佛把報身佛推下去的嗎?顯然不是!報身佛就像那千江之月,明亮如故,但不過是法佛的影子而已,誠如我們在路上走,身後留下影子,那個影子是我們派出去的嗎?

報身佛隨順說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性和共性)、自心所現的無始習氣因相、妄想相續執著因相,所有這一切不論真妄,皆如虛幻,凡有執著皆不可得。(有人問,「真」也不可得嗎?不管真不真,都不可得,你一執著「真」心裡就見相,見相就是假了)。大慧!執著依他起性,從而生起遍計所執性相(因依他緣他而見妄想故)。大慧!(執著於依他起性),就像那工幻師(比喻心),依草木瓦石(喻各種緣)起種種幻,變化出眾生各種形色(喻一切法),起種種妄想(指遍計所執),所有這些妄想都不真實。因此大慧!依緣起自性(依他起性),起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依有種種妄想心,所以種種相呈現(行事是呈現的意思)出種種妄想相,執著習氣妄想,是遍計所執性生起的原因。大慧!這些都是報身佛所說的法。

【原文】:「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

【解說】:大慧!什麼是法佛呢?離八識心、妄想自性、如幻之諸法相;而以聖智緣清靜無為之自覺境界,成就四智,真理法匯聚大圓滿者,就是法身佛。建立就是成就的意思。施作指成所作之大智慧。這種智慧有所作,也無所作,無為而作,作而無為,照而不辨,一切非了非非了,在而不在,作而不作,為而不為,有無有,玄而玄,寂而靜,生無所生,滅無所滅。

【原文】:「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解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心智慧,這是菩薩的六種度生行為,又稱為六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語,意思是度到彼岸。

施是指布施波羅蜜,布施的作用在於可以度脫頑固的貪心,貪心是度生死海到彼岸最大的障礙。布施就是舍,徹底地舍,乾淨地舍,心裡一點障礙都沒有。當你捨出去感到後悔時,你不如不捨,因為感到後悔即是造貪業,貪念不去,你怎麼修也等於白修。捨出去感到快樂、輕鬆、自在才算初得菩提。但如果你是為了快樂而去施捨,依然屬於貪。貪圖快樂、輕鬆、自在就是貪。捨出去希望佛知道也是貪,貪圖得好報也是貪,你自己就是佛,還需要哪個佛知道?心到佛知很荒謬。必須是發自內心地,真心為眾生,不求自己得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大悲心!當然無條件地施捨是對出家人而言,出家人(受菩薩戒者)無論怎麼舍,總會有眾生去供養,因此出家人舍善應該是最徹底的,但出家人絕不可有捨出去還可以賺回來的心,一有就等於沒舍,反而造更大的貪業,必須是誠心誠意地舍,連命都可以舍,毫不畏懼,有畏懼心就是貪生,貪生怕死依然是貪,有貪修也白修。佛祖絕不會讓世人傾家蕩產地搞施捨,當鼓勵世人量力而為,但這種量力不應有後悔心或猶豫,否則乾脆別舍,要舍就心無障礙,乾淨地舍,既然舍了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就等於沒舍,一個快餓死的人,你送給他一顆小米粒與你什麼也不給他有區別嗎?摳門的人就是貪念太重,貪心不去永不成佛。但當你決定出家的時候,你就應該有捨去一切(包括生命)的決心,否則你還是在家裡做個凡夫吧,因為你有貪念、有牽掛,根本成不了佛。上面所述是就施捨錢財物而言。天下受苦眾生多如牛毛,施捨者的能力是有限的,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但若能弘揚佛法,幫助廣大眾生度過生死海成佛,那功德才是無量的。

戒是指持戒波羅蜜,有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佛陀制定的戒律稱作律儀戒,包括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攝善法戒是菩薩發願所行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是為了阻止菩薩發嗔心而不想行利益眾生的事而制定的戒。持戒的作用在於戒能規範修行者的行為且能阻止其胡思亂想,時時戒在心中,從而生定,因定而生慧。戒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是修行的根本,戒就相當於度河的船,人在船中不可能像在陸地上那麼自在,只有那麼小的一個空間,想亂動也動不到哪去,如果河面上有風浪,你更不敢亂動,但當你度過河之後,船就可以捨棄了,重新獲得自由。因此戒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一個重要工具。修行者在悟到第八如如不動地的時候,戒自然而然就舍了,此時,戒中的一切規範與他都無關了。戒律中最重要的是要求修行者行善,為什麼一定要行善?因為人生來沒有不貪的,貪念是無始以來就有的,起初是貪吃、貪睡,然後就是貪玩、貪色、貪財、貪物等等。貪時時在、處處在,因貪而起嗔痴諸念,即使廟裡的僧尼也因貪時常起紛爭,一切貪都是惡念,一切貪都是妄想,妄想不除何以成佛?對治貪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行善,善是施捨心,正好能抵消貪念。修菩薩心的人一定要先從布施開始,當你感覺貪念明顯減少時,再來持戒,否則貪心太重,想持也持不住。

忍是指忍受苦,也叫忍辱波羅蜜。包括三種:一是生忍,對眾生之忍,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被其坑崩拐騙、誹謗陷害不惱火等等;二是法忍,對不可抗拒的色法之忍,也就是對自然的忍受,如饑渴寒熱疾病天災等等;三是無生法忍,佛說讓我們止心念,一念不生,而且要以堅定不移的意志長期守在定中,無任何私心雜念,我們是否能做到?能做到即得無生法忍。忍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真功夫。

精進是指勤奮不懶惰,也可稱精進波羅蜜。精進通六度,各度皆需精進,如布施精進、持戒精進、忍辱精進、禪定精進、智慧精進。修佛切忌懶惰,懶惰不會修成佛果。

禪定梵語為禪那,指禪定波羅蜜,不是一般的禪定。如為得神通而修禪定,則是凡夫所為,不會成佛;如有人為求解脫而修禪定也可能到彼岸,但到彼岸也不會成佛。因為佛法是無邊廣大之法,猶如陽光照遍寰宇眾生,如果你只為自己得解脫,只為照到你自己而修,你想你能得多大的法力?禪定波羅蜜是專指菩薩禪定。菩薩除了使自己得解脫外,還要通過修禪定得種種法力和智慧神通,從而使廣大的眾生都得解脫,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禪定波羅蜜。大菩薩們可以行走坐臥都在定中,因此能廣施善行而不造善業,因為處在定中不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就不造業,這是菩薩們不墮凡塵的原因。禪定十分重要,禪定生智慧,智慧能使我們得解脫到彼岸。不得禪定者一概不成佛,因為不得禪定煩惱雜念不可能了斷,滿腦子雜念還修個什麼呀,就是凡夫!

心智慧是指般若波羅密,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為何稱般若,不直說智慧?將勝義諦智慧稱作般若是為了與世俗諦智慧區分開才設的。通達人法二無我,離心意意識自性相,萬法皆空,一切無所有,金剛道前,剎那間,大圓滿,異熟空,入佛地,得四智,成就般若波羅密。這是指大菩薩和佛所成就的智慧,未脫離肉體凡胎肯定無法徹底完成,菩薩們也只是部分獲得,因此凡夫不要去幻想。

以上就是六波羅蜜,修得六波羅蜜即可度過生死海到彼岸,獲得不生不滅,到達清淨無為自覺之境界。六波羅蜜是為了對治六種煩惱、無明而設的。布施對治貪;持戒對治一切誹謗罪惡;忍辱對治嗔怒心;精進對治懶惰;禪定對治散亂,如心總長草;智慧對治愚痴。此六度既度己也度眾生。

原文譯為:大慧!化身佛說六度波羅蜜法門,令眾生遠離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從分別識相上解脫出來,成就無分別觀察智,這樣的智慧遠超外道的分別見,兩邊見等邪見,也遠超無色界中諸定的偏見。

【原文】:「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覺聖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解說】:大慧!我們再來說法身佛,什麼是法身佛呢?離攀緣是指能離能緣之心,攀緣離是指所離所緣之境,能所雙泯,則一切能造作的根塵識量皆可滅,這不是凡夫、聲聞、緣覺、外道、執著我法者能明了的境界,是依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起來的,這就是法身佛。(究竟差別就是無差別,非一非異。比如八識,凡夫八識各個不同,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功能;但最勝八識說八識其實只是一識,八識各個平等,不分你我,眼睛可以聽聲音,耳朵能視物,到大菩薩地時就可以感覺得到)。因此大慧,自覺最勝相應當修學;自心所見一切虛妄不實之境界,應當除滅。

【原文】:「複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解說】:聲聞乘,釋迦牟尼佛祖剛剛悟道時,在鹿野苑為陳如等五個伺從講四諦(關於四諦後面章節會講到,這裡不詳述),他們因通過聽聞佛祖的音聲而悟道,就稱他們為聲聞。後來把所有修四諦而覺悟的人都稱作聲聞,四諦的教法就被稱為聲聞乘。乘是載運的意思,這裡指教法。四諦指的是苦集滅道四種真理。修聲聞乘可以獲得聲聞四果,分別為須陀洹(初果)、斯陀洹(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其中三果阿那含跳出了欲界生死,只在天界中往生,天界包括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四果阿羅漢果位最高,跳出了六道輪迴,逃脫了分段生死(也就是肉身生滅),但因尚未斷無明惑,故還須經歷變易生死。

自覺聖差別相。是指緣最勝義在修煉過程中形成的階段性差別相,如從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再入佛地,每一地的相都是遵照最勝義修的,因此稱之為自覺聖差別相。這些相同前面所說的自覺聖究竟差別相是不同的,究竟差別就是無差別,到頭了,成佛了。而這裡是指各個階段的相。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相就是法;性妄想自性計著,就是對於性,妄想有自性因而起執著心。兩者連起來的意思就是法執。

原文譯為:大慧!聲聞乘通兩種分別相,一個是自覺聖差別相(這是聲聞乘與菩薩乘相通的地方,也說明了聲聞乘存在真實性的一面,聲聞乘能滅人我執),另一個就是性妄想自性計著相(這是聲聞乘與外道相通的地方,是邪見,屬法執。菩薩乘即使沒證到去法執,也知道心外無法,不起執著心,因而能夠遠離;聲聞乘卻固執地認為心外有法,而起法執,生邪念,因而最多只能自己得解脫,不能令眾生解脫,無法圓滿)。

【原文】:「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憫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解說】:所謂自覺聖差別相聲聞,就是以修四諦而觀察到世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因而離欲望,息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自相共相流注,心外涅槃之相如實得見,得寂滅。心一寂滅,則得禪定解脫,如幻三昧道果,得正智解脫。(這是聲聞乘的觀空之法,也可以跳出三界,但最終只能入住於有餘涅槃中,自得其樂)。外不壞相是指聲聞乘在修煉過程中會見到神仙般的境界,如蓮花、空中城堡,如幻殿堂等等,這就是聲聞乘所見涅槃,是在意識清醒時親見的涅槃。這個涅槃之境是依佛祖所說四諦箴言證得的,因而也算是正道,稱之為自覺聖差別相,外不壞相。(說聲聞乘是外道,是相對於菩薩乘而言的。聲聞乘住涅槃;而菩薩乘不住涅槃,不享受快樂,菩薩因樂而生大悲心,這是聲聞乘和菩薩乘的區別)。聲聞乘修習者(因見涅槃之故,便執著地認為心外有法,那法是真的,因而貪念生起,起貪念則無法到達圓滿,戀之不捨)受無始妄想無明習氣不停染熏,(雖擺脫了分段生死)但不能擺脫不可思議變易生死,得自覺聖樂境界,這就是自覺聖差別相聲聞,(也就是小乘佛法所追求的極樂世界,不顧眾生,獨自快樂,無大悲心,其法力是有限的,無法獲得大自在)。證到自覺聖差別樂住的大菩薩們,不會像聲聞乘那樣享受斷滅門的快樂及禪定之樂,而是顧憫眾生髮本願(此時發大悲心發大願非常有效。這個大願必須來自本心,否則無效;必須是自發產生,而不是強迫自己;不是意識認可,而是如來藏識認可。不達七八地菩薩地不會感覺到如來藏識,未證到此地的時候,一切願都是雜願,發什麼願都無用。未見涅槃,你不知道什麼叫快樂,不知道涅槃的快樂就不會自發生起顧憫眾生的大悲心,發願者你可以捫心自問,你有大悲心嗎?你曾有過最大的快樂嗎?如果不曾經歷快樂,你的大悲心將導致心境失去平衡,大悲心將占據你的整個心靈,從而大悲心將變成雜念,這樣修下去永遠是凡夫,最多是個好人。而經歷過涅槃的人知道什麼是快樂,因而產生的大悲心恰好與之抵消,從而使自己的心重歸清淨。這是修煉上的真功夫。各人的根性不同,有的能生起大悲心,有的不能生起,那就要看造化了,生起大悲心就是菩薩,否則就是聲聞或外道。這個大悲心作用非常強大,能有效抵消對涅槃的貪戀之心,從而能使功夫精進,),(去救度眾生)不住於證得的涅槃中(獨享快樂)。不作證意思就是不住於證得的涅槃中。大慧!上面所講的就是聲聞所證得的自覺聖差別相樂境界,大菩薩們在這個境界上

大菩薩們在這個境界上,不應該修學。

【原文】:「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舍,隨入法無我相,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解說】:大慧!什麼是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就是執地水火風四大種有青黃赤白四種共相,有堅濕暖動四種自相,認為這些都不是造作者創造的,是本來就有的。佛祖善巧方便宣教說四大有自共相,這只是佛祖根據眾生根性不同,因材施教,隨順說法,但凡夫愚昧,當四大之性呈現在他們眼前或心中的時候,他們便在四大上起有自性的妄想,執為實有實法。大菩薩們應知四大有自性是妄執,因此要捨棄,隨證法無我相,滅人無我相和邪見,漸入諸地安立。以上所說就是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青黃赤白為何是四大的共相?因為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四大種,四大種作為種子本無色,比如青色,誰能確定地水火風哪個種是青色的?無法確定,但地水火風這四大種相互作用就能產生青色,因此顏色是地水火風四大種的共性。而堅濕暖動則不一樣了,只有地才顯堅性,只有水才顯濕性,只有火才顯暖性,只有風才顯動性,因此堅濕暖動是四大各自的自性。

先勝指佛祖,善說就是善巧方便說。非作生,意為不是造物主造出來的。

四大為何無自性?四大是色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法皆空,何來自性?

第七節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解說】:這時,大慧問佛:「世尊!您所說的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和第一義境界,難道不是諸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因緣嗎?

意思就是佛說常不思議,外道也說常不思議,比如外道執上帝或造物主為常,難道佛與諸外道所說有什麼不同嗎?

【原文】: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複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

【解說】:佛告大慧:「第一義與諸外道因緣的常不思議是不同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諸外道常不思議不是因其自性而成的。如果常不思議不因其自性而成的話,因何能顯現出常不思議來?再次,大慧!不思議若因其自性而成,不思議應該為常,但由造作者因與果的關係上看,常不思議不成立。

世界上存不存在無因之果?不存在!我們的書桌上能憑空出來一個玻璃杯嗎?沒有玉米種,地里能長出玉米嗎?我們的身體會憑空產生嗎?不擊掌,空中會自動響起掌聲嗎?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是指造作者,例如上帝,那麼這個上帝從何而來?是誰產生了上帝?無因何以有上帝這個果?上帝是什麼樣子的?到底什麼是上帝?你從何處知道存在上帝且上帝是恆常不變有自性、不可思議的?無法回答!因為上帝完全是人們用大腦空想出來的,是人的思想造出了個上帝,而不是通過實證證得的。外道常不思議要想能夠成立,首先它的自性必須是恆常不變的,因為自性、本質恆常不變,所以常不思議。因為是玉米種子,所以能結玉米。玉米種子和玉米之間存在非常清晰的關聯性。但是你怎樣能證明上帝有無自性?你無法回答,因為上帝是你空想出來的,因此因與果之間無法形成關聯性,是虛幻的關聯。人的大腦本身就沒有自性,不能永恆存在,更不能自有永有,因此大腦造出來的上帝也就不可能自有永有。佛陀從自性本質上有力地推翻了上帝存在的合理性。

有人問,人的大腦是不能自有永有,但你怎麼知道它造出來的東西不能自有永有?那麼請問既然這個東西是自有永有的,還何須大腦去造?

【原文】:「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解說】:「大慧!我所說的第一義之常不思議是以第一義相為因而成的,離有性、離無性而得自覺相,因此有相;以第一義無分別智為因,故有因,這是遠離有無性之故。比如虛空因為無為所以常,涅槃因為滅盡所以常。因此大慧,第一義常不思議不同於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因此大慧,此第一義常不思議是諸如來自覺聖智所證得的,自覺聖智所得常不思議應當修學。」

第一義,義就是義理,也就是真理,第一義就是絕對真理,這是按世間法的理解來說的。佛法上的第一義是離言說的,不可說的,是完全離心意意識的,沒有任何念頭在裡面。當我們說出第一義的時候,已經不是第一義了,很難說是第幾義了。我們把第一義說成真心、本性、真如、如來、涅槃、自覺聖等等好多個名稱,這些名稱都是我們通過心念作用思考出來的,在最初定這些名字的時候顯然也費了好多心思,當這些名字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都不是第一義的本來意思。佛祖之所以要弄出這麼多的名字,就是要告訴我們第一義是離言說的,不可以執著於名字,名字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用什麼名字都不能反映真實的第一義。當我們說涅槃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就會生起一個涅槃的相,當我們說如來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就會生出一個如來佛的樣子,不論是什麼樣子都表示「有」,而第一義是非有的,但第一義並不空,因此它又是非無的。第一義處於中道,離有無兩邊,非有非無。有表示生,無表示滅,非有非無,則不生不滅,因為不生不滅,所以恆常,因為常,所以不可思議。這與外道是完全不同的。但我們不能立「第一義處於中道」這個宗,也就是不能立這個命題,一立就犯錯誤,當我們提出第一義處於中道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心中馬上會生起第一義是處於有與無中間的那麼一個非有非無的相,一生相就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就生起分別心,分別心一起又墮入兩邊之見,比如既然第一義處於有無的中間,那麼第一義與有是不是兩邊對立?第一義與無是不是兩邊對立?由此可見,第一義是離言說的,無話可說的,說什麼都是錯誤。這就如同老子所說的道,只要你說出道的樣子,那個道保證不會長久,甚至出來就死。因為你只要能想出一種東西來,肯定會同時生出另一種東西與它唱反調,這就是矛盾的對立。但如果我不生,你想唱反調也唱不了,想把我滅了,你也無所滅。這就是佛法的妙處。任何事物只要生出來就表示存在,存在就是有,所有的「有」最終沒有不轉化成無的。

離性非性,就是離有性,離無性,有無皆離的意思。

第一義智因,故有因:第一義智是無分別智,以無分別智照見,則有與無平等平等,不一不異,完全一樣,沒有區別,有就是無,無就是有;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以第一義無分別智為因,因「有無」無分別,所以心裡不起有無之念。有不生,無也不生,非有非無,故不生不滅。這不生不滅之真相是以第一義無分別智照見為因的,故第一義智是不生不滅、常不思議的真因。

處於中道的第一義會不會與「有無」形成兩邊對立?不會!因為第一義雖然非有非無,但並非處於有無的中間,第一義的非有非無是離有無的,與有無沒有關係,「有」是生相,「無」也是生相,有與無都是生起之相,而第一義的非有非無是不生不滅相,因此第一義並非是處於有無之間的一個生起的非有非無相。在有與無之間不存在第一義。不要去想第一義,一想就是生起,一生起就有相,一有相必成兩邊對立,一成兩邊對立就不是第一義了,說不上第幾義了。

為什麼不生就不會滅呢?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比如煤,煤在被採掘之前,深埋地下,雖經億萬年而不朽,年代越久含碳量越高,煤質越好,但如你一旦把煤采出來點著,煤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化為烏有。我不點,煤還是煤,我一點煤就沒了。正如莊子說的那樣,有用的還不如沒用的好!

【原文】:「複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複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

【解說】: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譯為外道所執的常不思議之所以無常性,是因其執心外之相為因的緣故,不是以自證的無分別智慧力為因的常,而是以無常執以為常。

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譯為外道的常不思議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他們見世間所發生的一切看似有自性,其實都是短暫的、無自性的,無常的,譬如豬馬牛羊狗似乎各有各的自性,但當它們死的時候就都一樣了,與眾不同的自性在哪裡?外道們見此便思量道,世間既然存在無常,就一定存在無常的對立面有常,因此便執存在一個無所不能的造物主為常。

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譯為我在世間法無常性的觀點上也有與外道相同的看法,但我以無分別智為因證得自覺聖境界,因而是常,而外道所執造物主為常是無因的,空想而已。

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譯為再看外道所謂因相成常不思議,其因與自相皆無自性,就像兔子長角一樣不切實際,(外道以無因為因,因而這個因如同兔子角一樣不實;以空想出來的造作者為相,這個造作者相當於兔子,產生造作者的原因就像在兔子頭上安了一個角,兔子頭上本來無角,卻硬安了一個角,顯然是荒唐的,因而造作者也是荒唐的)。此常不思議,空有妄想言說而無實義,諸外道們,有如上所述的過錯。

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譯為(接上句)為什麼說外道們有這些過錯呢?外道們所謂的常不思議只有言說妄想,同兔子長角沒什麼區別,其因與其自相都是非分之想。

【原文】:「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解說】:大慧!我所說的常不思議,是以自覺聖智為因證得的,離於一切有為法的有無之性,非有非無,不生不滅,所以常;不像外道那樣把本來無性無常的執著為有常。大慧!外道把無性無常妄想為不思議常,卻不知常不思議之自因之相,離自覺聖智境界相差太遠了,因此對於真實的常不思議,外道們所說的根本對不上號。不應,就是不相應。(外道所說與真實的常不思議不相應)

【原文】:「複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解說】: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譯為修行聲聞小乘的佛家弟子們畏懼生死虛妄之苦而求涅槃,卻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皆是妄想。一切性妄想非性是指包括生死、涅槃在內所有看似有性的東西都是妄想、都是無有自性的。小乘們怕生,因為活著就是受罪,為了一日三餐、養兒育女而勞累終生,還要忍受自然的折磨,如寒來暑往、風霜雨雪、疾病災害等等,這種種的煩惱讓他們厭倦了生;但他們也怕死,一遇到災難就求佛保佑,以為佛真會來保佑他,總幻想到心外去求法,總以為在心外有那麼一個涅槃之境,卻不知道自己原來就是佛,涅槃就在心中,正如煤的能量隱藏在煤的內部而非外,煤的光芒一旦要跑到外面去,那煤也就不是煤了。

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譯為小乘們以修到根塵滅盡的虛空狀態為涅槃,不是如來藏識所趣轉自覺聖智之涅槃。如來藏識是由阿賴耶識所轉,因此如來藏識也就是真識,轉真識成自覺聖智,識滅成智才是真涅槃,以智照見而不是以心識去想,一起心動念就有相,有相就是有,小乘們把虛空的狀態執著為涅槃,這一執著就變有,無中生有而顯假涅槃,因涅槃而生樂,他們的這種快樂是非常短暫的,猶如蛹化飛蛾,拚命地快樂,完成使命之後便很快死去。因此小乘住涅槃導致打輪迴者不可勝數。

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譯為因此我根據凡愚根性不同說佛法有三乘,(要分部、分階段來修煉,其實哪有那麼多的乘,說這些無非是要他們不要起執著心罷了,修到了某一乘,接著還有下一乘,不要執著於以前修煉的層次上),並且我還對他們說自心現量是與一切無所有為緣的,結果可倒好,愚夫們把佛法理解成了就是一無所有,修空了就是最高境界。

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心外現境界,生死輪常轉:譯為因此大慧!愚夫們不知三世如來自心現境界,妄執心外所現的那個所謂的涅槃境界,(就像那飛蛾雖然飛到天上去了,最終還是要落到地面上來的,人也一樣即使到了天國,也不等於跳出了三界),生死輪迴註定要常轉啊!

【原文】:「複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聖賢也!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解說】:複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

大慧!一切法不生,不是說沒有法,不生爾!這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所說的。佛為何要這樣說呢?因為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現境界,非有性,非無性,離有生,離無生,不是有也不是沒有的緣故啊!離有、離無我們才能看到本性,性一顯就無性了。再以煤為例說明。你不把煤點著,我們就看到了原來煤是這樣的,而且將永遠都是這樣子,歷經三世而不變,表現了永恆,這就是說煤具足本性,擁有生起諸法的能量,哪些法呢?比如煤可以提取多種化工原料,可以製藥,可以做燃料、取暖,可以發電等等,它一旦生起這些法的時候,你還能看到煤原來的樣子了嗎?這些變化都是從何而來呀?都是煤變的呀!但是當農民將化肥施用在農田的時候,當汽車的輪胎在路上飛奔的時候,當炸藥將敵人炸成灰燼的時候,當糖精被加進點心的時候,當各種塑膠製品走進千家萬戶的時候,當我們穿著各種鮮艷的衣服在大街上走的時候等等,有誰會想到這些神奇的東西都是煤變的呀?但正是因為這一切都是煤變的,因此煤也就不存在了,而生起的諸法更不會長久,當煤被開發完的時候,煤所變現的一切法也就都如同夢幻一樣消失了。因此說深埋在地下的煤不是沒有法,可是當它不發生變化的時候,你看不到法,無法可得,你甚至連煤有什麼用都不清楚,人最初見到煤與豬見到煤並無本質區別,因不生法故,但人於煤有緣,因緣而使煤法生故,法生則煤滅也。不生並不是無生,不是不能生,也不是自動能生,生與不生皆需緣也。以聖法為緣則不生,以俗法為緣則生。一切法不生是離有生離無生的,譬如煤,煤就是煤,打開看看裡面有什麼呀?沒什麼呀!本來是不生的,就是因為緣之故才生;煤雖然為煤,但也並不是無生,它具足能生的一切法,無緣才顯現不生。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

一切性不生就是一切有性、一切無性以及非有非無性都不生,不要一見到狗活著就說狗有性,一見到狗死了就說狗無性,也不要執著於一個非有非無的境界,那都是幻想,一切法都如兔馬長角一樣荒唐,所有的法都是愚痴凡夫不實的妄想,妄想有自性之故。曾有一個18歲的少年被一個電影中的少女深深打動了,發誓要找到她並娶她。他固執地認為電影中的少女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少女,他為了這個幻影而受盡折磨,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一次現場會上找到了她,但令他震驚的是電影中的那個少女竟是一個40多歲的成年母親,身旁還帶著孩子。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

一切法本自不生,自覺聖智所緣的境界,一切有性無性的自性相都不生起,這種境界不是愚夫所妄想的是有性還是無性的二見境界。愚夫認為這個世界是由人的六根身(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如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等等各自都有自性。自性身財意思就是擁有自性的六根身與滋養六根身生長發育所需的六塵物質世界。財,六塵世界。

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聖賢也!

愚夫不了根識能攝取、所攝取的一切外塵境界都是由藏識影像所轉所變現的,因而墮於生、住、滅的兩邊之見,妄想一切有性無性生,因而生起有還是沒有的妄想,這豈是聖賢之見!

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大慧!對於自覺聖所證得的一切法不生應當修學!

【原文】:「複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解說】:大慧!有五種無間種性。哪五種?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原文】:「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熙怡欣悅,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習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解說】:聲聞乘是以修四諦而般涅槃的,不明四諦則無法更好地了解聲聞乘。什麼是四諦?四諦即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真理。四諦真理博大精深,遠超現代最前沿的心理學,可以說佛祖把整個人生看了個精透。

苦集二諦是世俗諦,苦是果,集是因。因集而生苦。人生的真相就是苦,沒有快樂可言。人處處受束縛,時時如在牢籠中。

比如你在北方,生活貧困,雖然連車票都買不起,但非常想到海南島去看看,可是你受這個肉體和各方麵條件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至於出國,則限制更多,有這個臭皮囊,你是不自由的。比如你是一個旅遊愛好者,被一片大漠的荒涼震撼了,不知不覺中,你走進了大漠的深處。烈日炎炎之下,你忽然感到渴,四處找水找不到,便往回返,無奈沙漠的太陽太毒了,你終於體力不支倒在了大漠之中,化成了木乃伊。比如你是一個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個重大的課題,正當成果即將浮出水面之際,強烈的飢餓感卻打斷了你的思路,你不得不趕緊出去找食物,可是當你吃飽喝足重新返回的時候,你的思路卻沒了。於是你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又耗費了你一段時間,就在這段時間裡,另一個研究同樣課題的人卻搶先將這個成果搞了出來,你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因為填飽肚子之故前功盡棄。如果人不吃不喝也能活著,還會不會像現在這麼累?我們的存在和拚命地工作

比如你在北方,生活貧困,雖然連車票都買不起,但非常想到海南島去看看,可是你受這個肉體和各方麵條件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至於出國,則限制更多,有這個臭皮囊,你是不自由的。比如你是一個旅遊愛好者,被一片大漠的荒涼震撼了,不知不覺中,你走進了大漠的深處。烈日炎炎之下,你忽然感到渴,四處找水找不到,便往回返,無奈沙漠的太陽太毒了,你終於體力不支倒在了大漠之中,化成了木乃伊。比如你是一個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個重大的課題,正當成果即將浮出水面之際,強烈的飢餓感卻打斷了你的思路,你不得不趕緊出去找食物,可是當你吃飽喝足重新返回的時候,你的思路卻沒了。於是你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又耗費了你一段時間,就在這段時間裡,另一個研究同樣課題的人卻搶先將這個成果搞了出來,你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因為填飽肚子之故前功盡棄。如果人不吃不喝也能活著,還會不會像現在這麼累?我們的存在和拚命地工作歸根到底不都是為了這張嘴、為了這個肉身嗎?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日三餐哪一頓不吃能行?我們的身體是不是束縛我們行為的緊箍咒?我們想隨心所欲、不間斷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能辦到嗎?有人說我有的是錢,想去哪去哪,我也不必工作,整天吃喝玩樂,錢多得幾輩子都花不了。不用說幾輩子,就你這輩子,你敢保證你手中的錢一直都很值錢嗎?經濟危機的到來,一夜之間就足以把你變成窮光蛋,比如當前的金融危機,歐美各國的中產階層就是這樣。偽滿洲國解放的時候,一面袋子的錢都買不來一盒火柴。在汶川大地震中、在印尼海嘯中,在飛機、火車、輪船、高級轎車等等失事中,有多少富人、有身份的人不得不痛苦地與他沒花了的錢告別。我們生活的世界隨時都可能有災難發生,平靜中隱藏著危機。一場西班牙大流感,在一個禮拜之內活活奪去800多萬條生命。面對疾病,你有再多的錢能保證倖免嗎?冬天你會不會感到冷?夏天會不會感到熱?蚊蟲叮咬你難受不?路走得多了,你會不會感到累?你有再多的錢就能保證得到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的心嗎?你即便得到了,就能保證以後沒煩惱嗎?孩子整夜哭鬧,你心煩不?放學沒及時回家你擔心不?學習不好你發愁不?不聽話你生氣不?母親生病急需要照顧,恰恰這時又是岳母的生日,而你的工作又忙得無法脫身,同學從國外回來看你,領導的孩子結婚需要隨禮,都趕到一塊了,你該怎麼辦?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如何去調理?等等等等,人的一生就是處在這樣一個無邊無際的苦海之中。這就是人生的真相。

佛學上的苦諦有三苦、八苦之說,八苦是對三苦的細化。這裡只說三苦足矣。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煩惱疾病等稱作苦苦;壞苦就是樂苦,因樂破滅了而生苦,樂極生悲;不苦不樂稱為行苦,行苦就是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遷流變化,包括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遷流或居住環境的變化,人生的歷程等等。

苦諦因何而來?因集而來。什麼是集諦?佛學認為,以貪嗔痴等諸惑為動機,引起身口意造業,因業力作用而生苦。諸惑和諸業合在一塊兒就是集諦。惑是引苦之根本。人生來無有不貪,比如貪吃、貪財、貪色等等,因貪吃而造殺業,結果導致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等,飽受疾病的折磨和痛苦;因貪財而造偷盜、貪污等種種業,而招致牢獄之苦;因貪色圖一時之歡而招致愛滋等疾病,悔恨終生。這些都屬於樂苦。吃肉、貪財、貪色當時可能會感到很快樂,但隨之受業力所招而受苦。對想要得到的得不到,因而生嗔怒,因怒而爆發衝突,被人打成殘廢,終身受苦,這就是苦苦。人生在世,漂泊不定,奔波忙碌而受行苦。奔波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滿足欲望。欲望從何而來?是由貪嗔痴諸惑引起的。由此可見一切苦皆因集而生。只有將惑、業二集徹底斷掉,才能擺脫苦。

斷惑、業是釜底抽薪之法,能從根本上除苦。把鍋底下的柴禾拿走,鍋里的水還會沸騰嗎?現代心理學都是偽科學,所謂的心理醫生給病人做疏導時,總是就事論事,譬如有的心理醫生認為只要讓有心理問題的人把一切心裡話都傾訴出來,甚至徹底發洩出來,心理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這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理論,是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病人回到現實生活中再遇到同樣的問題依然會生煩惱,甚至更嚴重,因為人的本性難改!

中醫治病總是尋找病因,把疾病的發生當作一個整體來看,譬如有一次,一個朋友總抱怨說晚上睡不好覺,還天天頭痛,中西醫都看過了,吃了不少藥就是不見好(那時是夏天),我問他你每天用什麼水洗腳,他說涼水。我告訴他以後用熱水洗,同時用手按摩腳上的太沖穴10分鐘。他照我的話做了,結果第二天他就興奮地告訴我說他好多天都沒睡過這麼香的覺了。

治病和除苦是一個道理,找不到主因,就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佛祖絕對是一個心理大師,他發現了惑業二障是導致苦的根本因,只有斷除貪嗔痴諸惑和所造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苦的問題。我不貪吃就不會得肥胖等病,我不貪財就不會造偷盜業,我不貪色就不會得愛滋病,我不發怒就不會與人爆發衝突,我不與人接觸,隱沒山林,斷絕傳染源就不會招致傳染性疾病。斷集苦自滅也。

起惑造業,由業造苦,苦而又起惑,因惑又造業,業又生苦,如此循環不止,苦海無邊。佛以苦集二諦辯證地論述了人生的真諦,給人以無窮的啟迪和智慧。佛所揭示的苦集二諦並非是出世之法,而是讓人先體驗世間苦,知道了苦才能更透徹地理解什麼叫大徹大悟。一個不曾結過婚的人就不可能知道養兒育女的艱難,一個不融入到世俗社會中的人就無法了解人際的複雜和險惡。你不了解這一切怎麼能算看破紅塵?沒有磨難是不會成佛的,磨難越多越能堅定人修佛的意志。當你經歷了這一切,毅然從紅塵中跳出來時,才會有一種超然的大解脫和如獲重釋之感。你不曾經歷這一切,那你什麼感覺也沒有,你只是帶著無始以來的天真聽人怎麼說就怎麼修而已,那你不會成佛。道理很明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自己不曾苦過,怎麼能知道世間苦?你不知道世間的大苦,在修煉中就不會產生超脫的大樂,沒有大樂,你怎麼能生起哀愍眾生的大悲心?最多算做一個善良的小心眼而已。你沒有大悲心的悲願力推動你,你就無法入大菩薩地,入不了大菩薩地你還成什麼佛?以上是佛所說的入世間苦集二諦之法,下面將講述出世間的滅道二法。

滅道二諦屬於出世間法。滅諦就是寂滅、成就,至於能否圓滿不好說,由各自的根性來決定,但到了這個階段均可以達到消除世間煩惱和苦的目的,從而離三界生死,得解脫。道諦就是修道的方法,是成就滅諦的因,滅諦則是修道的果。修道的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和戒定慧三無漏學,這些東西大家很容易在佛經里找到,這裡不再細說。

有人問,既然先有因後有果,集是苦的因,道是滅的因,四諦為何不將集放在苦前,道放在滅前呢?這就是佛學的嚴謹辨證之處。把苦放在集前,是為了突出苦,先說苦,容易讓人接受,因為苦隨處可見,先在人們的心理深深打上苦的烙印,讓眾生徹底明白這個世界是苦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眾生留戀凡塵世界的心理頑結,也會迅速拉近說法者與眾生的距離,大家會認為傳法者說得太對了,無形中就會對傳法者產生崇拜感,於是大家都想知道該如何解脫苦,接下來再向眾生揭示苦的原因。如果你先說集是苦的因,這很難讓人接受,不好講,也不招人聽,因為苦比較形象直觀,而集則相對抽象晦澀。說話辦事傳法都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才行。將滅放在道前,也是為了彰顯寂滅涅槃境界如何如何好,讓大家產生無比嚮往的感覺,非常想修,那該怎麼修呢?於是再向眾生傳授修道的方法。這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含義。知道苦,明白了苦,才想斷苦,怎麼斷,斷苦的因,即斷集;因為羨慕涅槃境界的美好所以才想修道,因為修道才證入涅槃。

四諦真理博大精深,細講起來一本書講不完,這裡只能算做拋磚引玉吧。考慮了半天,關於四諦只能敘述至此,因為這畢竟不是一本系統闡述四諦的書。

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

譯為:什麼是聲聞乘無間種性?無間就是不間斷,表明連續性,聲聞乘屬於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從古到今都有,從未斷絕,就像能遺傳似的,因此稱之為種性。主要是因為世上總存在悟性不高的人,才呈現出聲聞小乘的連續不斷性,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因無法生起大悲心普度眾生而境界不得精進,屬自娛自樂。

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熙怡欣悅

陰界入自共相就是世人所處的苦海。斷知就是前面所講的「知苦斷集」,譯為一聽說佛法可以幫助他們跳出苦海,斷除一切煩惱惑業的時候,全身的毛孔都興奮得放出光來了。

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

修就是修道,相是法,智是指我空智,聲聞認為我空法不空,喜歡修我空無我,見涅槃境認為心外有法而樂住涅槃。緣起指的是緣覺乘從十二因緣悟得,一切法都是因緣而起,都是空的,譬如掌聲這個法,在我們的兩隻手掌未因緣和合到一塊時哪來的掌聲?緣覺乘認為心外無法無涅槃,聲聞乘所謂的涅槃也是因緣而起的假象。這是聲聞乘所不願意修的,因為聲聞乘是慕滅才修道的,他們親眼所見那個令之欣喜若狂的涅槃之境怎麼會是假象?我們把這樣的種性就叫做聲聞乘無間種性。

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習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異死,度分段死。

聲聞最高證得阿羅漢果到達第八地,達此地時,貪嗔痴諸惑等煩惱斷,微細的無明煩惱不斷,過不了變易生死這一關,但分段生死能過去。

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知。

聲聞乘到八地以後,自以為圓滿,便大聲喊道:我的生命已經徹底結束,苦集盡斷,我的聖道已經建立,從此不再受三界之苦了!所言不虛。

修習人無我,乃般涅槃覺。

聲聞乘通過修習人無我而得人空法不空的涅槃偏空覺。

【原文】:「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彼諸眾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大慧!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為轉彼惡見故,應當修學。」

【解說】:各別無間種性者有兩種情況,一種執心內相,一種執心外相。執心內相者認為五蘊中有一個我,這個我是生生世世不滅的,因為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要是沒了哪還會有生命?我、人、眾生、壽命四相都是五蘊中的這個我變化而來,人的根身諸識皆從五蘊中的這個我流出,是五蘊中的這個我長養著我,只要我見到五蘊中的這個我就是求得了涅槃,那麼這個五蘊中的我是誰呢?就是長養我、人、眾生、壽命這四相的士夫,士夫即神我、五蘊中的我。此為心內執我。執心外相者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造物主造出來的,等到我如實見到他並與之融而為一時,我就證得了涅槃。作如此覺想的人,認為佛所說的「法無我」是非分之想,是不可能的,法怎麼會無我呢?這些人不是執著人我就是執著法我,(心裡總有頑固不化的東西存在),是不會得到解脫的。此與諸聲聞乘外道同出一轍,(不出出覺)本來並沒有出離三界,卻自以為出離三界了斷了生死。為轉變這些惡見之故,菩薩們應當修學。

【原文】:「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豎,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解說】: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豎,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修行緣覺乘無間種性的人,一聽佛說十二因緣中的各個緣的變化是連續不斷,因果循環往復的,從而悟得無生的真諦,這恰合自己的心愿,於是全身的汗毛都豎了起來,悲感交集,以至於痛哭流涕。從此之後遠離一切緣,所有塵緣不著。各別緣指的是十二因緣中的各個緣。

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若聽說佛法能示現種種身,具有種種神通,離合諸多變化,馬上就能接受。

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菩薩們在傳法時若發現眾生當中有如上特質之人時,那說明他們具備緣覺乘無間種性,這時就該隨順向他們傳授緣覺乘之法,具備如此因緣的人就是緣覺乘無間種性之相啊!

聲聞、緣覺所悟之法皆不出四諦。聲聞是從苦諦上悟,知苦斷集得人無我之偏空覺。緣覺乘則從集諦上悟,觀十二因緣,發現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緣來則聚,緣去則散,得人法兩空覺,顯然緣覺乘要比聲聞乘悟得深。緣覺乘又稱辟支佛,辟支就是緣的意思,覺就是佛的意思,因此緣覺就是辟支佛。從大小乘佛法上來講聲聞緣覺都屬於小乘,菩薩屬於大乘;若從三乘佛法上講聲聞屬於小乘,緣覺屬於中乘,菩薩屬於大乘。緣覺與菩薩不同之處在於緣覺是獨覺,自己覺悟,自利,從不主動傳法,你向他求教,他還要在定中看你前生是否與他有緣,有緣則說,無緣則不說,因為若無緣說了你也不信,他那等於白說,他一句廢話都不會說;而菩薩乘則是自利利他,不僅自己好,還要讓眾生和他一樣好,能生起大悲心,廣說佛法,普度眾生,因此能夠圓滿而入佛地,緣覺乘不能入佛地。

大悲心不是指特悲傷的心,是一種超越狀態下的悲,是無悲而悲,菩薩們因無悲而悲獲得無窮的法力。菩薩乘悲憫眾生不分善惡,如陽光雨露滋潤萬物生長,譬如一場春雨過後,萬物復甦,小草、大樹,病毒病菌、益蟲害蟲皆恢復了生機。所謂的善惡只是相對於人類來說,在大自然中不存在善惡,病毒病菌相對於人類是惡的,但相對於大自然卻是維護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人類討厭蒼蠅,可是沒有蒼蠅,燕子會被餓死;人類討厭蚊子,沒有蚊子,蜻蜓會被餓死;人類討厭瘟疫,瘟疫卻是制衡人類無限度擴張的有力武器,正是在毀滅中人類才維持了自身的良性發展。何為善何為惡?無善也無惡!一切法如幻,眾生在這生死輪迴中折騰來折騰去執迷其中不知醒悟,苦海無邊,因此菩薩們才生起超度眾生的大悲心。

這大悲心法力之大是不可想像的,世間萬物、山河大地無不受惠。大悲心與世間的善心不可同日而語,舉例來說,某善良的人見到張三因家裡窮看不起病,便心生憐憫,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捐錢捐物找名醫,整天心裡就惦記著張三什麼時候好,滿腦子都是張三,後來又聽李四出車禍,心裡又裝了個李四,為了張三、李四一天到晚把你忙得連飯都吃不好,終於把你給折騰出病來了。你是不是好人呢?你是好人,但你就這麼大本事,天下有多少人遭難,你都能救得過來嗎?你做好事為什麼還生病?因為做好事也是在造業,在造善業,造善業為什麼也生病?因為你自以為你做好事應該是善有善報,但你忘記了一點,做什麼事都需要按規律辦事,你為了張三、李四而違背規律不好好吃飯,心事重重,嚴重違背生理規律,焉有不病的道理!而菩薩們做善事從來不起心動念,既不喜也不悲,心裡絕對無牽無掛,既有眾生又無眾生,如月光入於水出於水,自由自在,不沾不染。如果心裡總是牽掛著一兩個人,為這一兩個人服務,你想那能有多大的法?菩薩心裡沒有任何人,因而能夠普度所有的人;心裡沒有眾生,所以能夠普度所有的眾生。這就是大悲心。菩薩們因不起心動念,因而不造善惡業,雖有淨業但淨業不形成業力,因而不流轉。菩薩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去哪就去哪,行任何善事都如蜻蜓點水般輕鬆,不受任何約束,心裡無牽無掛,得大自在!

菩薩既能不知疲倦地做事而且還自在?對!人家就有那本事,羨慕去吧!而緣覺乘並不自在,自娛自樂,又不能像菩薩那樣隨便玩,隨便做事有什麼意思啊!緣覺乘的法力不夠,因而入不了佛地。

有人問那得修到哪個階段才有這樣的法力?第八如如不動地。到了第八地,若生起大悲心就是入大菩薩道,若無大悲心則不是。所謂如如不動就是不論做什麼事,包括行走坐臥在內都可以在定中,天塌下來都不會動搖,但要想出定就可以出定。隨意!

【原文】:「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大慧!若聞此四事——說時,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解說】:大慧!如來乘無間種性一共有四種:一、自性法無間種性,自性即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二、離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即三無自性,遍計所執無自性、依他起無自性、圓成實無自性;三、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即證得無分別聖智,能以智照見觀察的種性;四、外剎殊勝無間種性,證得無量無邊佛剎廣大之相,也就是在心外各個剎土裡的化身,隨類而現莊嚴,殊勝無比。大慧!若聽說此四種無間種性之法及聞說根身器界皆自心所現等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不怖,就是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原文】:「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

【解說】:大慧!不定種性就是在三乘佛法中,不論你說哪一乘,他都能接受,很容易悟入,隨你所說法而成。三種這裡指三乘。

【原文】:「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謂種性建立,為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解說】:大慧!此五種無間種性是眾生未修佛法前最初的根性,為了超度他們悟入無所有地才建立的。他們若能自覺如來藏,煩惱習氣除盡,見法無我,在得三昧樂住聲聞之後,(不沉溺於樂中,遇佛緣,得大悲心,繼續修煉,不懈怠),就能夠獲得如來最勝之身。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教,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諸禪無量等,無色三摩提,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

【解說】: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須陀槃那也叫須陀洹,是聲聞乘的初果,證得該果者在欲界世間還要輪迴七次,最後才得以跳出三界到達阿羅漢果位;往來指聲聞乘的二果,即斯陀洹,斯陀洹需要在欲界再往來一次,才能到達阿羅漢果位;聲聞乘三果是阿那含,阿那含叫不還果,意思就是死後不再回到欲界受罪,而在色界和無色界往生,也就是在天界往生,如果進一步修煉就可證得阿羅漢果位;聲聞乘的四果是阿羅漢果,到達此果位者即跳出了三界,不再受三界生死,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聲聞乘從初果一直到證得阿羅漢果位依然還有無明及所知障未除盡,仍屬於惑亂。

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三乘、一乘及非乘都是我所說的。三乘是對聲聞緣覺和不定種性而說的;一乘是對如來種性而說的;非乘則是對不是修佛法的人說的,也就是各別種性說的。只因為愚夫缺少智慧的緣故,諸聖們才不得不遠離寂滅,隨順說三乘等差別之法,(因為諸聖在寂滅狀態時一乘也沒有)。

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教,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第一義法門遠離於能教之佛以及所教的眾生,諸聖住於無所有境界,一乘尚且不立,焉有三乘?

諸禪無量等,無色三摩提,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諸禪是指四禪,無量指四無量心,無色是指四無色定,三摩提就是三昧,即一切菩薩所得定稱之為三昧,其餘的都不稱三昧。三昧之定屬於大定,正定,正受,其餘的都是小定。受想悉寂滅指小乘的滅盡定。以上諸法心量皆非也,

【原文】:「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舍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髮願。云何舍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解說】:一闡提是梵語的譯音,原意為正有欲望之人,意譯為斷善根,信不具,貪心太大,極惡的意思。修多羅,指的是佛經。毗尼翻譯為戒律。

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所謂的極惡,並非就是極惡,如果註定是極惡,世間焉有由惡轉善解脫之理?

一闡提有兩種:一者,舍一切善及於無始眾生髮願。一闡提有兩種:一種是斷一切善及捨去無始以來本自具足的救度眾生的願力。人生來皆具有佛性,只因受無明之染熏,與六塵結緣,才生妄想,妄想生則正覺去,致貪念無窮,才斷善趨惡也。譬如人一降生便與母乳為緣,因緣而生長,因生長而食慾日增,乃至由母乳到飯食到果蔬到各種肉類,所吃的東西花樣越來越多,花樣多則有了比較,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品味越來越高,不能滿足時便又哭又鬧,看到別的孩子吃就饞得不得了,於是便想方設法騙大人的錢甚至趁大人不留意偷家裡的錢,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大由小偷到大偷,甚至到搶劫,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貪是一切惡之源也。

云何舍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什麼是舍一切善根?就是誹謗大乘佛法及惡語攻擊。這樣的惡言惡行不是隨順佛經戒律的解脫之法,捨去了一切善根,所以無法證入涅槃。

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第二種一闡提是菩薩一闡提,一些菩薩出於發自本心自願方便的緣故不證入涅槃,不是不能般涅槃,而是發願要等到一切眾生全部證入涅槃之後,自己才般涅槃。(而眾生不可能度盡,因此這些菩薩們也就永遠不能證入涅槃,比如地藏王菩薩)。大慧!像一些菩薩們為了度盡眾生之後才般入涅槃的,就被稱作不般涅槃的法相,這同極惡一闡提永遠也無法般入涅槃的情況差不多啊!

【原文】: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

【解說】:大慧問佛:「世尊!您所說的這兩種一闡提哪一種畢竟不般涅槃?」

【原文】: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闡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解說】:佛告訴大慧:「當然是菩薩一闡提了,因為菩薩一闡提已經證得了一切法空,這一切法空就是涅槃相,別無其他的相可得,只是菩薩們為救眾生故,不住於涅槃罷了,因此畢竟不般涅槃之相絕不是舍一切善根一闡提之相。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者並非無法證入涅槃,如果對他們施以如來神力,說不定在哪個時候他們受到了感應就會生起善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來不捨一切眾生的緣故。因為要度盡一切善一切惡之故,菩薩一闡提才不般入涅槃。」

如來神力,是密宗的說法,這種力不是強加的,是無為力,是一種感應,能否感應關鍵在於是否有緣,有緣則神力起作用,無緣則神力不起作用,現在不起作用不等於將來不起作用,萬法皆變,時機一到作用必定生起,神力以不變而應萬變,因此神力對於一切善惡終究都會生起感應。密宗認為佛如母,眾生如子,母要育子而子不肯接受,則不能感應,因此說佛法不度不信之人。但佛是不動的,人是變化的,這一生不度是因緣未到,不等於下輩子不度,一切善惡終有被度的相應的機緣,只因佛不捨眾生故。

有人問,如果極惡的人生生世世都願意做惡人怎麼辦?這不可能!因為造惡業者必受惡報,必在六道里受盡折磨,再惡的人也是為了活著而去行惡,誰不想好好活著?誰願意受罪呢?你看那些在監獄中接受改造的人,絕大多數不都醒悟過來了嗎?誰願意失去自由蹲監坐牢呢?當他的罪遭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自然會醒悟過來,只要他醒悟就行,佛絕不會怪罪他以前的行為,這個時刻就是神力與他感應的時刻。另外,他以前所受任何惡報都與佛無關,是他自作自受,與惡結緣而自然引起的,佛也不願意看到他受惡報,因此才發大悲心救度他。

【原文】:「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

【解說】:大慧!大菩薩們應當善巧通達三自性。什麼叫三自性?就是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是從五法中的相生起,是因緣起,以他而起。

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自性在前面已經講過,這裡不再重複。

【原文】: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

【解說】:大慧問佛:「世尊!妄想自性從相生是什麼意思呢?」

【原文】: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解說】: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太虛大師、憨山大師等將此句斷為「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不是很準確。「相相」指事物種類繁多的意思。現舉例來說明此句的含義。假如你曾經生活在農村,但你十分嚮往城市,經過努力你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你被分配到一個城市的單位里,當你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對面竟是一位令你怦然心動的女子,女子一時間也被你的帥氣迷住了。這個辦公室里只有你們兩個人。開始的時候,你們兩個都感到不好意思,但相互認識之後,一交談發現彼此特別對脾氣,越談越投機,彼此眉來眼去漸生愛慕之情,越走越近,兩隻手終於牽在了一起。一天恰逢該女子過生日,你買了鮮花準備送她,結果當你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一個讓你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她的男朋友從國外歸來了,這次是專程接她去國外定居的。

上面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首先反映了緣起自性。這件事的自性是什麼?就是你和她之間的愛情,這個愛情是怎麼產生的?是因緣而起。你生活在農村,但你不喜歡農村,因此你想與農村斷緣而到城市去,這個城市就是你的所緣緣,也就是你所追求的緣,但到城市必須要通過一定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增上緣,你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在城市找到了工作,這些都是你的增上緣。找到了工作也就意味著你將在城市裡定居下來,因此你也就找到了你的所緣緣。正因為你有了工作,才有機會見到那個女子,因此工作是你對她產生愛情的因緣,有了這個因緣,你的心裡就有了她,她成了你的所緣緣;她的心裡也有了你,你也成了她的所緣緣。她牽掛著你,你牽掛著她,這種感覺纏綿悱惻,連續不斷,這就是等無間緣。而同一個單位,同一個辦公室、彼此工作面對面則是你們的增上緣。所有的這一切緣互相作用,最終促成了你們愛情這個自性的發生,導致手牽到了一起。這就是緣起自性。那麼「緣起自性事相相行」就可以翻譯成,因為多種多樣事情互相攀緣運行而導致自性的產生。因為你不喜歡農村,所以你經過努力學習上了大學,畢業後找到了工作,認識了她等等諸多事相的攀緣運行,導致了你們愛情的發生。也正因為你們之間產生了愛情,你們的手才牽到一起,你才想到給她過生日,才想到送花給她,也因為你們之間已經產生了愛情,所以你見到她的男朋友時才感到意外。所有後來發生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你們產生愛情才有的,這就是「顯現事相相」的含義,也就是說因為緣起了愛情這個自性,才顯現出有了愛情之後的諸多事相。佛祖所說的這句話多麼科學精微啊,真是微言大義,一句頂一萬句啊!但如果你斷句出現錯誤的話,就不好理解了,因此斷句是很重要的。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計著指的是遍計所執,遍計所執有兩種妄想自性。「建立」就是為眾生演說的意思。翻譯為這兩種妄想執著自性是如來所說的,即名相計著相和事相計著相。

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太虛大師認為此句有顛倒,應改為「事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名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本人非常贊同大師的觀點。所謂事相主要是指事物之間的聯繫或相關性,包括自覺性,覺他性和他覺性或他感性。比如我餓了,這是自覺性;我看見一隻蜜蜂在飛,這是覺他性;老虎發現一隻野豬,這是他覺性;地球圍繞太陽轉,這是他感性,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感應。這些事相併非是指事物自身的本質屬性或某一類事物的共性,而是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或相互作用,是從理上說的,因此屬於法,而不是具體的相。所以事相計著相就是指對根身器界內外法的執著。

名相計著相則是指對心內外的自相和共相的執著。任何事物的自相都是不能言說的,凡是被人命名的東西都是共相而不是自相。比如狗這個名字,狗能具體地反映你所見到的那隻狗的最本質的特性嗎?顯然不能!因為狗是泛指的,狗包括公狗、母狗、大狗、小狗、叭兒狗、藏獒、狼犬等等,因此狗不能反映某一隻狗的自相,狗這個名字是從所有狗中抽象出來的,是共相。比如桌子,桌子也是共相,是飯桌、圓桌、方桌、辦公桌等等共同的屬性,你對於你眼前的桌子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越加修飾語越顯共性,離真實越遠。比如紅色木質方桌,紅色是你這張桌子的本質屬性嗎?顯然不是,紅色是所有紅色物體的共性,木質是你這張桌子的本質屬性嗎?也不是,木質是所有木質物體的共性,方是所有方形物體的共性,桌是所有種類桌子的共性,拋開這些共性,你再看看,還剩下了什麼?一無所有!沒有語言能反映自性,自性是離言說的。自性是由諸多的共性來共同表現出來的,各種共性因緣合在一起圍繞一個虛幻表現出一個自性來。比如愛情,你能摸得著嗎?你能看得見嗎?愛情是個什麼樣子的?無人能說得清,但卻感覺得到,不僅身臨其境者能感覺得到,旁觀者也能感覺到,這就是真空妙有,這妙有是由誰表現出來的?是四緣和合。首先你們雙方要有因緣,在前文中我曾說工作是你們的因緣,因為工作,你們才走到了一起,但這只是從表面上看,而真正的因緣只能在你們彼此的心裡,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是只可感不可見不可說的,工作是看得到的現象是共相,因此只能算你們走到一起的增上緣,你們通過各自的眼耳鼻舌身意互相愛慕攀緣,彼此都成了對方的所緣緣,你們愛慕之心連綿不絕,這是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相互作用圍繞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因緣表現出一個叫愛情的自性來。那麼什麼是愛情?愛情就是一無所有,是妄想有的自性,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這些緣要是都散了,愛情就不存在了,如果愛情是真實的存在,它就應該是不可顛覆的,永恆的,世間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因此說愛情完全是一場遊戲,而人卻執迷於這場遊戲中死去活來,不知醒悟,導致一幕幕悲劇。那麼這場戲可不可以做?當然可以做,沒什麼不可以做,凡是說不可以做的都是迷信分子!佛祖釋迦牟尼要不偷著樂才怪呢!他自己早年的壞事就沒少幹過。關鍵的問題在於能進得去還要能出得來,不起執著,因此說世俗生活是成就佛性的最佳磨練場所,是一個人開悟的關鍵所在,你看那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你看那月光照在糞坑之上受到一絲一毫的染污了嗎?不看破紅塵你是成就不了佛性的。

事相執著相和名相執著相就叫做兩種妄想自性相。

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如果自性或者親因(也叫因緣)是依眾緣而生的,就叫做緣起。就像上文所說愛情這個自性是眾緣和合而生的。

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什麼叫成自性?也就是問什麼叫成就佛的真實性?答曰:遠離各種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指的是成佛前所成就的無分別智,也叫正智,是聽聞佛法修習所成就,通於三乘。自覺聖智是指成佛之後的大圓鏡智,是自證自覺之無礙智,是真如(如如)之智。該句翻譯為遠離名、相、妄想的正智和如如之智所行的境界,就叫做成自性的如來藏心。所謂的心外無物,也就是這顆如來藏心外無物。名、相、覺想(妄想)、正智、如如被稱作五法,連同前面所講三自性,合稱作五法三自性。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解說】:這時,世尊想重宣此義,而以偈文說:「名與相這兩種自性相都是妄想執著因緣而起的,只有正智和如如才是真正的實相。」名指能詮之言,相是指所詮之法或物,覺想就是有分別心的妄想。名與相皆依他種種緣而起虛妄自性。正智是有為無漏,如如是無為無漏,兩者皆離顛倒,因無漏故成真實相。

【原文】:「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解說】:「大慧,以上所說就是因觀察五法而得的三自性相經,為得自覺聖智所行之大自在大圓滿境界故,你等大菩薩們應當修學。」

觀察五法得到:名與相就是緣起自性(依他起性),覺想就是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正智和如如就是成自性(圓成實性)。

【原文】:「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解說】:大慧!大菩薩們應當善於觀察兩種無我之相,什麼叫兩種無我相?就是人無我相和法無我相。

【原文】:「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厭足如風火。無始虛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解說】: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什麼叫做人無我?就是內不執著於我,外不執著於我所感知的六塵世界。

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陰是指五陰,也叫五蘊。界是十八界,入指六入或叫十二處。

十八界:六根、六識、六塵的總稱。六根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是有色跟,只有意根是無色根。佛學同現代科學對意根的理解是不同的。佛學認為意根是無色根,類似精神範疇;而現代科學認為意根就是人腦,意識是從人腦中產生的。一個進入相當深度境界的大德高僧,他完全能體會到人腦里有什麼。而事實上科學家們搞出來的東西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他們捕捉不到意根的真實存在便強行認定意根就是人腦。但解剖學卻發現人腦並非是意識的獨立器官,人腦的各個部分所掌管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有的部分接收眼識的信號,有的部分接收耳識的信號,有的部分接收鼻識的信號等等,人腦除了接受六塵信號外,還接受人體內部各個臟器官的信號。而意識在人腦中是可生起可不生起的,對於眼睛所見之物,我可以去分辨可以不去分辨。意識在人腦中並沒有一個特定的位置,不像掌管眼耳等識的大腦部分只能接收眼耳等傳來的信號。這種情況就像人與房子的關係,人相當於意識,房子相當於大腦,眼耳鼻舌身識相當於房子的功能,人可以利用房子裡的這些功能,也可以不利用,人要利用這些功能,就等於將這些功能聯繫了起來,這就相當于思維過程,人可以在房子裡居住,也可以從房子裡走出去,因此人腦對意識沒有決定意義。大腦解剖學的目的是想找到意識究竟之所在,但卻意外發現人腦的不同部分分管不同的功能,並不存在一個專門的區域為意識所獨有,因此在大腦中找不到一個領導眼耳鼻舌身五識的真正的意根。這與佛學觀點是吻合的,而科學家認為意識來自大腦,這無疑是自己給自己扇了一個嘴巴。佛學認為,眼耳鼻捨身五根均有扶塵根和勝義根的劃分,比如眼根,當色塵入目的時候,眼睛裡的什麼東西接收到了色塵的信號?當然是眼睛裡的感受器也就是視神經末梢,眼睛裡的這個神經感受器就是扶塵根,扶塵根直接接觸外塵形成視覺影像,這個影像被傳到大腦中掌管視覺中樞的部分,這個視覺中樞就叫做勝義根。修行者無需通過解剖就可以了知人腦中各個部分的組成情況。除了眼根,耳鼻舌身四根也都有扶塵根和勝義根的劃分。

那麼諸根和諸識的關係又是怎麼樣的呢?比如眼根與眼識,有人認為,眼根是眼識的種子,眼識是由眼根生出來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什麼叫種子?種子在發芽生長過程中是要自身否定的,也就是說種子只有自己消失之後才能發生轉化。如果說眼根是眼識的種子,那麼當眼識生起時,我們的眼睛是不是就消失了呢?因為眼睛就是眼根是種子啊!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種情況存在,那麼耳鼻舌身諸根都將會消失,焉有我們這個肉身在?由此可見眼根也只是眼識活動的場所而已,眼根並非是眼識的種子,眼根和眼識都各有各的種子,眼根和眼識的種子均來自於阿賴耶識。眼根與眼識是因為有緣才結合到一起,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關係。耳鼻舌身的根與識同眼識的情況一樣,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

有人問,眼識既然是非物質的,為什麼也會老?比如年紀大了,人的眼睛會變花。人的眼睛變花與眼識無關,是眼根老了,眼識絕不會隨眼根老而老,眼識是摸不著看不見的,怎麼能體現老?如果眼識也會變老,那麼這種變化應該是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改變的,比如對你的眼睛進行手術或者給你戴一副眼鏡,這些都應該無法再讓你看清東西,因為你的眼識老了。可事實上,當你戴上眼鏡時,你就看清東西了,這說明你的眼識並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你的眼睛。同時也說明我們這個肉身是假的,就像穿舊的衣服一樣,太破了,應該換一換了。

關於根與識關係的問題,即便是那些弘法20多年的高僧也經常搞不清,搞不清這個問題,就無法斷除我見,極其不利於修行。先說到這,明天接著談這個話題。

意識與意根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不僅是佛學界爭論的焦點,同時也是科學界爭論的難點,從目前的研究角度來看,佛學上的說法要比科學上的說法更科學。

現代科學依然從唯物論出發,堅持認為意識是人腦的反映,人腦是意識的根。但他們無法在大腦中找到意識存在的場所,因為大腦中各個部分的功能都是不一樣的,並不存在一個能將各個部分功能統一起來的專屬意識的區域,而意識卻能統一那些功能,能夠在那些功能之間建立聯繫,從而產生分析、分別、判斷等的思維過程。但意識的產生並不依賴於人腦的功能,去不去想是意識自己的事,大腦管不著,比如有些小朋友上課時精力不集中,老師在前面講,他卻在想心事,老師講的是什麼,他一句也沒聽到,老師講話的聲音傳沒傳到他的耳朵里呢?傳到了,他的大腦也接收到了信號,但是這個信號卻沒能傳回耳朵,因而無法引起聽覺,這說明大腦對意識無控制作用。但意識必須藉助大腦各種功能提供的信息資料才能引起思考,意識與大腦要因緣和合才能起作用。至於所謂的獨頭意識,說這種意識可以不需要眼耳鼻捨身提供的信息而獨立思維,比如閉上眼睛思考某個方程的解或者回憶一天當中所經歷過的事,但這些思維過程都需要有眼耳鼻捨身先前提供的資料才行,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大腦可以理解為一個蒐集信息的倉庫,意識隨時都可以到這裡來調用資料,至於意識是否要用到這些資料,那是意識自己的事,大腦不能決定意識的行為,比如我今天累了,那些事暫時不想了,我需要休息。那麼這裡的問題就出來了,我需要休息,這明顯是一個決定性的行為,而意識只有分別判斷分析等功能,並不能做決定,既然大腦管不著意識,那是誰在管意識?這個管理意識的東西就是人我,什麼是人我呢?人我在哪裡?這個人我就是末那識,也就是意識的根,即意根。顯然意根不同於其他諸根,眼耳鼻捨身五根都是有色根,都是物質根,而末那識則是無色根,是非物質根。意識必須依末那識才能生起,它要服從末那識的指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就是不喜歡用腦思考,一動腦就覺得累,因此意識不是想生起就能生起的,如果意識是由大腦決定的,大腦里有意識,當大腦看見或聽到什麼的時候,意識必然生起,因為這是大腦的功能,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們常常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有被心暗示或在逼迫的情況下,意識才不得不生起,這個心就是末那識,比如上級下達命令,要求某科研所的科技人員務必要在一周內完成某項工程的調研報告,否則做開除處分,命令一下,科技人員的腦細胞立刻就活躍起來了,想不認真都不行,因為萬一被開除就意味著丟掉飯碗,生存權將受到威脅。而末那識就是本能識,是人我,我的利益和生存權受到侵犯那絕對不行,因此強行要求意識生起,玩命也要完成這項任務。

末那識既然稱作識,說明它也有了別作用,它為什麼不自己去思考呢?因為末那識的了別作用只對內境,不緣外境,它只對阿賴耶識的見分進行了別,這種了別因被打上主觀的烙印而被我痴、我見、我愛、我慢四大煩惱所覆蓋,因而它的了別作用十分差,雖然也全面但不客觀,沒有理性,它必須生起意識才能辨清。末那識在失去理性的情況下,常常會受騙上當,貪愛是末那識的根本特徵,這個特徵是由其生存本能決定的,生存本能要求其必須貪必須愛否則無法生存無法延續,這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但在沒有理性的情況下,這種必須是盲目的、失控的,會釀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比如小孩子因貪吃陌生人的奶糖被騙走賣掉,某機關領導因貪色之故被女方訛詐,結果導致名譽掃地、丟官喪職、家敗人散。因此末那識常常是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代名詞。從前有一順口溜:屯老二進城,腰扎痲繩;先進飯館,後進剃頭棚;喝瓶汽水,不知道退瓶;看場電影,不知道啥名;挨一眼罩不知道哪

從前有一順口溜:屯老二進城,腰扎痲繩;先進飯館,後進剃頭棚;喝瓶汽水,不知道退瓶;看場電影,不知道啥名;挨一眼罩不知道哪兒疼。這首順口溜道出了末那識的真諦,這屯老二可能是頭一次進城,一見到這麼大的城市頓時懵了,不知道哪是哪兒了,你要說他什麼都沒看著,他卻什麼都看到了,最起碼跟農村不一樣,但你要問他看到什麼了,他卻說不清楚。進來倒是進來了,你倒事先有個規劃呀,起碼應該明確自己進城幹什麼來了,不懂的地方勤打聽打聽,別亂闖啊,可倒好,一進城就做顛倒事,正常來講是不是應該先買條腰帶換上,把頭剃了,洗個澡,然後再進飯館,他卻先進飯館後進剃頭棚,喝汽水不知退瓶,看電影不知啥名,挨揍還不知道哪兒疼,你說他顛倒不顛倒?這就是混蛋的末那識。

末那識要想弄明白事理必須生起意識,但意識被末那識染污之後,也時常成為末那識的工具,而無法改變末那識的意志,比如妻子懷疑丈夫在外面包養情婦,因為她親眼見到丈夫和一個年輕的女子一起聊過天。於是末那識便命令意識進行分析,意識越分析末那識便越懷疑,意識暗中提醒末那識要抓住證據,可是末那識已經忍無可忍,一怒之下將他的丈夫殺了。後來得知,那個女的是被她丈夫開除的職工,那天談話談的就是這件事。妻子一聽登時暈死了過去。末那識總是對重大變故產生悔悟,不走極端它就是執迷不悟。佛祖說末那識如刀鋒不能自割,說的就是末那識的頑固不化,不可理喻。末那識是非理性的代名詞,它時時刻刻都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我必須說了算,我總是對的,我不可能有錯誤,誰說我犯錯誤也不行,誰侵犯我的利益也不行,在迷霧當中它無法反省自己,就像刀鋒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樣。

有人問,既然意識是緣末那識生起的,那麼意識就是末那識生的了?錯誤!理由是如果意識是末那識所生,說明末那識是意識的種子,意識一生起,末那識馬上消失,就如同樹種變成樹,樹種就消失了一樣。可事實上,末那識恆時存在,除了成佛之外,包括大菩薩在內的一切眾生都無法斷除末那識,檢驗末那識很容易,比如面對美食你饞不饞?面對美色你心動不?當別人扇你嘴巴子你憤怒不?丟錢之後你懊惱不?所有非理性的本能衝動都屬於末那識。由上可見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是領導者,但不是種子。末那識與意識的關係就好比皇帝與宰相的關係,宰相要服從皇帝的命令,但宰相不是皇帝所生,宰相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皇帝才能行使權力。因此意識要想發揮作用必須依末那識,否則無人賦予它宰相的權力。意識是末那識從阿賴耶識那裡喚醒的種子,依附於末那識,唯末那識所用。末那識的種子也來自於阿賴耶識,依阿賴耶識而生。阿賴耶識的種子之所以會變現出七轉識,是因為阿賴耶識緣無明故。由上可知一切世間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世上沒有離緣之法。單獨的法都無法運行,正如皇帝不能離開大臣,大臣不能離開皇帝是一樣的道理。

有人問,末那識那麼白痴為什麼還能指揮意識?劉禪也很昏庸,為什麼還能領導諸葛亮?末那識是人我的體現,我是中心,一切都要為我服務,我連自己的意識都管不了,這個我還有什麼用?意識只是我的工具而已。劉禪是國家的象徵,諸葛亮再有水平也只能為國家服務。

意識的功能是比較全面的,既能緣前五識和大腦,也能緣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而且意識還能在先前經驗的基礎上獨立思考,意識具有周遍計度的特性,但它的周遍計度與末那識不同,意識只能對某一特定事件進行周遍計度,讓意識做數學題的同時背英語單詞,這顯然行不通。而末那識則是全面計度,但一件事也計度不明白,全是稀里糊塗。

在世間法中,末那識並非一無是處,它是激情和創造力的代名詞,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情商也很重要,感情豐富的人交際就廣泛,感情冷漠的人朋友就少;感情豐富的人易結善緣,因而成就菩薩道的可能性就大;感情冷漠的人心裡只有他自己,那他永遠也無法入菩薩道,成佛更別想。精力充沛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業,精力不濟的人很難有所作為。

如果說意識代表理性,末那識則代表非理性。理性大於非理性的人易於從事科研方面的工作;理性等於非理性的人,比較適合當領導,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既要有相當的情商又要富有智慧,感染性、親和力、感召力是情商的體現,智慧則是管理能力的體現;理性小於非理性的人則適合做奴才,只一味地盲從,而無清晰的見解。有人問,既然末那識這個非理性主宰意識,為什麼意識這個理性還能大於非理性?齊桓公比管仲大,但齊桓公自己沒主見,很愚昧,事事都聽管仲的,甚至稱管仲為仲父,管仲權傾朝野,但卻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說明齊桓公雖然愚昧,但他情商很高,能有效感化管仲,他知道管仲一切都為他好,他為什麼不聽呢?

末那識是主觀,阿賴耶識是客觀。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分離,則主觀反映客觀,末那識成了認識客觀的主體,體現為生命的過程。當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合一時,則表示人我與物我相合,主觀無法再顯現客觀,則表示生命的結束。客觀載著主觀的種子在六道里開始輪迴。主觀是人我,是假我;客觀是真我。當修行者徹底斷滅末那識的時候,阿賴耶識則轉化為純淨的真識,並剎那轉識成智,進入如來地,從此永遠不生不滅,化為永恆的真我。

以上所講就是六根和六識,六塵就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外境界。六根、六識、六塵合在一起就是十八界。六入是指六塵入六根的現象,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進入眼耳鼻捨身意六根的現象。六塵從六個不同的地方而來,進入六個不同的根,合起來就叫十二處,六入和十二處是一個意思。六入從廣義上說應分為外六入和內六入。外六入就是六塵進入六根的現象,這六根是指扶塵根,直接與外界相接觸,因此外六入屬於我所的範疇,也就是被我所識別的對象。當不再關注外塵世界,只專注我心的時候,只能表明你斷除了我所,並不表明你真正做到了人無我,內在的我,你依然沒有斷掉。要想斷除我,還要斷除內六入,內六入也就是從眼耳鼻舌身意傳遞到大腦各箇中樞的影像,這些影像被稱為六個勝義根。斷掉這六個勝義根才算斷掉了我,我與我所都斷掉了,內外皆無我就進入了人無我之境。十八界和六入共同作用就形成了五蘊。

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總稱。蘊就是聚集的意思。蘊與陰是一個意思,都有凝聚、沉降之意,陰與陽是相對的,升華則為陽。五蘊有時也稱作五陰。

各種色聚在一塊就叫色蘊。這裡的色指的是物質,包括我們的身體(眼耳鼻捨身五根)和一切可見不可見的外塵世界(色聲香味觸五塵)。佛學認為一切色都是由四大轉化而來,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四大種。大是廣的意思,廣大無邊,覆蓋整個宇宙,所有時空下的物質及其變化都是由地水火風轉化而來。種表「能生」義,是一切物質的源頭和起點。從巨觀到微觀皆由四大所變。

地大顯堅性,這是地大的自性,地大愈盛則堅性越強,堅性強則具覆壓承載之功用,這種承載的作用是與萬有引力相當的,比如我們站在地上,地面對我們有承載力。假如從地面上往起跳,我們將看到,不論跳多高最終都要落回地面,這就是萬有引力的作用。若沒有萬有引力,我們站在地面上則感覺不到地面對我們的承載力的作用,我們只要輕輕一跳就可以逃離地球的控制飛向無窮的宇宙,這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感覺到地面的堅實是因為有萬有引力拉我們的緣故。因此萬有引力是地大的根本特性。

水大顯濕性,這是水大的自性,水大越強則濕性越強,濕性強則具粘著、親和、溶解、溶蝕、腐敗、攝集之功用,水能攀援溝通一切物,一切生物化學反應都必須在水解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而水解就是電離作用,因此電磁力就是水大的基本特性,一切生命現象都是電磁力轉化而來。

火大顯暖性,這是火大的特性,火大越強則暖性越強,暖性強則具成熟、燒煅、毀滅之功用,火大是原子與原子之間以及原子核內部發生激烈反應的表現,而宇宙中最重要的能量反應是原子核聚變和裂變,原子核反應是生命獲取能量的最主要的來源,譬如太陽,分分秒秒都在進行著激烈的熱核反應,才保證了我們地球有充足的能源,使生命得以存在和發展,假如沒有太陽,哪裡還有生命的存在?而原子核之間的反應屬於強相互作用,因此強相互作用是火大的基本特性。

風大顯動性,這是風大的自性,風大越強則動性越強,動性強則具生長運化之功用,風大還具有無孔不入的特性。這裡所說風不要僅僅理解成空氣所成風,一切動都屬於風大,地球在動,高山隨地球動這都屬於風,這是從巨觀上所見。微觀上講,X光能穿透人體,而X光的運行速度是光速,你說它動沒動?它能穿透人體說明它無孔不入,但它並不厲害,因為厚鉛板可以阻擋它穿透,有沒有任何物質也阻擋不了的物質呢?有!那就是中微子,在中微子面前一切其他物質全是空的,它在穿越物質時不會對任何物質造成損壞,它的傳遞速度更不會因為穿越而減弱,不論多麼強大的吸引或排斥力都不能對它有絲毫影響,打個比方說,我們用手去推牆,感覺牆在排斥我們,而任何牆不論它有多厚密度有多大,都絲毫也排斥不了中微子,也吸收不了中微子,中微子在物質中穿梭就如同在真空中散步一樣逍遙自在,飄然而過,沒有任何障礙。中微子被看做是宇宙演化的基石,自然界的孩子。中微子的這種奇怪的特性被稱作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風大的基本特性。

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現代物理學上的四種最基本的相互作用。物理學認為整個宇宙就是由這四種相互作用輾轉變化而來。而佛學認為整個宇宙是由四大種轉化而來,這四大種恰與現代物理學上的四種最基本相互作用一一對應。過去有人說古人受認識能力限制,把世界理解成是由地水火風構成的,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對於持這種觀點的人,我只能對他說佛學上的四大是全面的,完整的,概括了整個宇宙,這四大種既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恰好揭示了這個物質世界的最深層次的秘密。

為什麼說這四大種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呢?我們可以通過易經來計算出來。如果您懂得易經,就不難理解,這四大種與易經上的四象是一一對應的,太陰、少陽、太陽、少陰即是四象。太陰與地大、萬有引力相對應,少陽與水大、電磁力相對應,太陽與火大、強相互作用相對應,少陰與風大、弱相互作用相對應。這四象顯示出了陰陽變化關係的極限,無法再增加,再增加就不再是四象了。

根據易經,我們還可以推算出四大種與基因密碼子對應關係,組成基因密碼子的鹼基一共有四個,分別是鳥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鹼基要想實現配對必須是一正一負才行,兩個電性相同的鹼基無法配對,再根據各自所攜帶正負電量的不同,從而得到鳥嘌呤與太陽、強相互作用、火大相對應;腺嘌呤與少陰、弱相互作用、風大相對應;胸腺嘧啶與少陽、電磁力、水大相對應;胞嘧啶與太陰、萬有引力、地大相對應。四個鹼基是構成64個基因密碼子的最基本單位。由上有充分理由說明生命大廈的最基本微觀單位四個鹼基是由地水火風變化而成的,再從巨觀上看,情況更清晰,比如組成我們身體的骨骼和肌肉具有承載的作用,顯堅性,因而屬地大;血尿汗等顯濕性,屬水大;身體的溫度、能量顯暖性,屬火大;呼吸、運動屬於風大。胖子為什麼出汗多?因為他地大,承載的水多,所以水大。胖子身上能量多,火大,所以一運動就喘得厲害,導致風大。

世界上任何物質都是由這四大變化而來,只不過不同的物質地水火風含量不同罷了。比如水,水除了由水大構成外,因其具有流動性,因而顯風大;因其固液汽等形態的變化表明它有火大,冬天為冰,表明火大小,春天為水錶明火大一般,水遇熱變蒸汽,表明火大大;水相對於地來說堅性小,但相對於空氣來說,堅性大,如果沒有堅性,如何能承載船舶?空氣堅性更小,因而船舶無法在空氣中航行,但飛機因為速度快,風大大,導致空氣的堅性增強,從而能承載飛機在天上飛。

現代物理學有四種基本力的相互作用,佛學上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易經上的四象說的都是一個道理,揭示的都是物質世界最根本的問題。只是闡發的角度不同,物理學主要是從功用上來講;佛學主要是從構成上來講;易經則是對前兩者的高度概括,是抽象的抽象,闡明的主要是變化關係。有些類似於數學符號。而生命基因學則是上述前三者變化的特例,是具體的科學,四個鹼基是可見可研究的,恰好可以作為前三者的例證。從佛學上來說,生命就是四大因緣和合而成的,四大互相攀援相合時就表現為生命生長過程;四大分離生命進程就結束。當人活著的時候,總感覺他是個人,是個鮮活的人,是個與眾不同的人,感覺他是存在,他的身體當中有一個自我。可是當他死了以後,化為泥土時,你再去找找看,他在哪裡?由物質構成的這個肉身里有我嗎?沒有!那麼到底有什麼?有四大呀!四大分離了之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又進入其他方式的變化過程里去了。比如人的屍體被細菌和昆蟲吃掉,則變成細菌和昆蟲身體的一部分。四大就相當於四個人在表演一場戲,演出一個精彩的節目,這個節目就相當於一個人生命的過程,當表演結束時,節目落幕,生命也就結束了,這四個人各自回家一切都散了。

上面所講的是佛學五蘊當中的色蘊,色蘊由四大變化而來,從中我們看到,色蘊當中是無我的,或者說這個我是假的,因為我並不能主宰我自己,最起碼,我的身體不屬於我,我無法控制。如果這個身體屬於我,歸我管,那麼我就有辦法命令我的身體在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不再長了,永遠保持年輕的狀態,甚至我能讓自己返老還童,我還能讓我的身體永遠不生病,可是我管不了我的身體,我的身體生病時,病情該怎麼發展並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我是無奈的。如果我的身體歸我管,當飢餓襲來時,我就會命令它不許餓,它就不餓了。可是我做不到,我必須填飽肚子。我成了我身體的奴才,為了這個身體而四處波本,一生的忙碌到頭來全是一場空,因為我無法保住我的身體。我從生到死整個過程都被誰牽著,這個誰是誰呢?就是四大!四大分離的時候,連與我說聲再見都沒有便悄然離去,因為我是奴才,四大是主子,豈能在乎我?我只是四大表演的節目而已,它們玩夠了就去尋找新歡去了。

上面簡單講述了色蘊無我,明天我們繼續講五蘊中其他幾蘊看看裡面有沒有我。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