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好,隨念即超群。一點靈光隨落日,萬端塵事付浮雲。人世自紛紛。凝望處,決定去棲神。金地經行光里步,玉樓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三隻。神力不思議。臨報盡,接引定無疑。普願眾生同繫念,金台天樂共迎時。彈指到蓮池。
佛陀為了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一音說法,千機並育。開顯宇宙人生真相,指明了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憐愍我們這些煩惱眾生輪迴三界六道,頭出頭沒,受無量苦,欲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得涅盤樂,遂以無盡大悲宣說淨宗出世大法,欲使上智下愚一切人等,信願持名,仰賴阿彌陀佛弘願威力,橫超三界,往生淨土,速疾成佛。
至圓頓至簡易的念佛法門乃一代時教歸宗結頂之法,如同印光大師所贊:「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一、超世弘願
在久遠的過去,阿彌陀佛有一世曾經做國王,當時有佛出世,叫「世自在王佛」。國王聽了佛所宣講的無上妙法,非常高興,放棄王位,發心出家,號「法藏比丘」。
心量廣大的法藏比丘為使所有眾生都能脫離苦海,向世自在王佛表露了建立清淨國土的雄心壯志。世自在王佛應法藏比丘的心愿,為他廣說諸佛國土的情狀及眾生生存境界。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經過漫長時劫的思惟,超發無上殊勝的四十八願。
其中五願:正定必至涅盤願、光明遍照十方願、諸佛稱名讚嘆願、十念皆生我國願與勤修我皆接引願,乃阿彌陀佛大願之眼目,也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核心。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大意是:設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聞到安樂淨土彌陀名號功德,便生起至誠至信之心,歡喜踴躍,願生我國,所念佛號乃至只有十聲,即得往生。若信願持名十聲者不得往生的話,我終不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而又誹謗正法的眾生,不為此願所攝。此願是阿彌陀佛攝眾生願的核心,被尊為大願之王。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救度凡夫眾生的一大創舉,其偉大之處在於:以他方諸佛所放舍的、無力修行的罪惡生死凡夫為救度對象。須知往生西方淨土,全仗彌陀願力,無須計較自己修行的功夫、煩惱業障的厚薄。眾生不論智愚、善惡,皆可乘此願王念佛往生,縱是不懂任何佛理的愚夫愚婦,只要真信切願,一向念佛,即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乘此大願,必得往生。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二、依正莊嚴
法藏菩薩在佛前超發弘願之後,用了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時間來修行,一向專志,勇猛精進,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眾生,令所有眾生功德成就。
十劫之前,法藏菩薩達成了志願,建立了莊嚴的極樂世界。經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裡的「西方」寓為回歸,因為在我們看來,西方是太陽和月亮沉沒的方位,以此比喻極樂世界是我們生命的歸宿。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所顯現的世界,是沒有生滅的無為界。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對極樂世界有詳細的描述:
極樂世界廣大莊嚴,地勢平坦,大地由柔軟的黃金合成,又被無數寶物所裝飾,香潔光明,微妙奇麗。
極樂世界氣候溫和,沒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極樂世界隨處可見宮殿、樓觀、講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眾寶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寶珠和寶鈴交絡覆蓋,富麗堂皇,窮微極妙。
極樂世界處處分布著美麗的七寶池,大如湖泊,池底鋪著金沙,池邊是寶物所莊嚴的階道,池中盈滿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開著各色大如車輪的蓮花,光艷奪目,微妙香潔。他方世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寶池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其人往生極樂後,就會在此蓮花中化生。
階道四周,有行行香氣芬馥的寶樹,樹上彌覆著眾寶羅網。人們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國景象,都能在寶樹間映現,就像照鏡子一樣清晰。微風吹來,寶樹及眾寶羅網發出微妙之音,如百千天樂同時演奏,令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林間棲息著種類繁多的鳥兒,色彩斑斕,奇妙可愛,晝夜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聲音宣講人們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歡喜踴躍的念佛之心。
極樂世界時常天樂鳴空,音曲和雅,人們聽到這美妙的聲音,一切煩惱頓時煙消雲散,並生起無上的菩提之心。
天空中徐徐飄下奇異的花朵,日夜不停,這些花朵色彩艷麗,香氣撲鼻,使人增長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每天清晨,人們用衣襟兜著美麗的花瓣,頃刻間飛到他方無量世界,供養那裡的佛陀。
極樂世界是一個遠離黑暗的世界,大地、樓閣、眾生、蓮花……一切萬物皆放光明,無需日月照耀;極樂世界還是一個遠離污穢的世界,萬物皆由無量寶香合成,散發著芬芳的氣息,香氣普熏十方世界。
極樂世界處處可見巨大的寶蓮花,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端坐其上,為人們宣說微妙的佛法。人們為能夠親聞佛法而歡喜。
極樂眾生人人的身形樣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真金色身,金剛不壞,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智慧通達,辯才無礙,六通具足,「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隨意聞法,隨意觀察他方世界,隨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眾。
衣服、飲食、用具應念即至,想要穿衣則「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飯則「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一切美景雖然令人身心適悅,卻不生起貪著之心。
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事,連惡名都聽不到。人們與菩薩、聖人時常聚會,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三、名號功德
阿彌陀佛以名號作佛事,亦以光明作佛事,名號光明,相資並用。阿彌陀佛光明中內具無盡的功德,在《觀經》中,五逆十惡的壞人一生造惡,沒有絲毫善根,直到臨終才遇見善知識說法,教他念佛。那人被痛苦所逼,無暇思惟,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因為念佛的緣故,能夠乘坐金蓮花,於一念頃往生極樂世界。
蓮池大師說:「越三隻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的因緣。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由彌陀悲智願心稱性緣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議之音聲,至簡約至玄妙之勝法。六字洪名該攝諸佛如來無盡的奧藏秘髓,具足度盡一切眾生的威德力用。其殊功妙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心所能揣測的。著疏楷定古今的善導大師解釋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信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敕命,願生安樂淨土。(信、願)
「即是其行」:十方眾生的往生因行已由阿彌陀佛修行成就。(行)
可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阿彌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議的悲智,將五劫思惟及兆載永劫的修行功德作為十方眾生的往生之因,收攝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中,至心回向給十方眾生。因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彌陀佛悲願的載體,也是阿彌陀佛智慧和功德的全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與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即可獲得阿彌陀佛所回施的無上功德。
譬如乘船過海,但能上船,即是「歸命」;啟航之後,船的速度即是乘客的速度,所謂「即是其行」。念佛人但能盡形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乘上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大願船,則能安安穩穩到達彼岸,《觀經》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若有人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
若有人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而信此教法,稱念此名號,阿彌陀佛就會常住其頂,時時守護;十方諸佛也會不請自來,日夜相隨,護念行者,直至成佛。
若有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除去無盡的迷惑世界之罪。即使因為宿世的怨業,今生聾盲、愚痴,甚或生為狂惡之徒,他若能隨順善知識開示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則於一聲聲中除去無量無邊生死之罪,於名號光明中蒙受解脫。
若有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畢命為期,往生信心不動搖,在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許多聖眾就會顯現在他面前,他的心就不會顛倒慌亂,從而於一剎那間往生極樂世界。在此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比念佛能帶給人更大的利益。無論什麼人,聽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發起信樂欲生之心,聲聲稱名,他已獲得無上大利。即使有人在壽命即將結束之時,聽聞彌陀名號,發心往生,則雖一聲一念,也決定往生。
念佛利益不可稱計,念佛之人:身有佛光,心多歡喜,轉惡成善,至德具足,知恩報恩,常行大悲,入正定聚,諸佛稱讚,菩薩圍繞,善神守護,眾生敬畏,滅罪消業,重障轉輕,化解冤業,離諸災厄,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輔助醫藥,增福延壽,益智開慧,子孫賢達,身心如意,現世安穩,臨終往生。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何況世間福樂?因此,凡求子嗣、延壽命、愈疾病、解災難、取功名、安家宅、謀職業、益資財、度怨親、薦亡靈,皆可以念佛為之,不需夾雜其它行法。
印光大師說:「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世尊在經中盛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彌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故知: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一句彌陀,是佛王,是法王,是咒王,是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念總持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觀世音、大勢至及諸多菩薩歡喜影護。
四、決定往生
淨土念佛法門的原理方法肇起於佛地果覺,其奧義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就眾生接受層面,淨土法門的內涵可概述為信願行三門。信願行三者具有內在鉤鎖、相輔相成的關係。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信願行成,必得往生淨土,證不退轉,直至無上菩提。從性質上分,信願屬般若智慧之行,稱念佛名為行持之門。信願慧行如眼目,導引行持直趨寶所;稱名行持如踐履,精進不懈感生淨土。證知信願行乃淨業修持之宗要,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高速增長的現代社會,強競爭、快節奏,在激發人的創造力的同時,也令我們的貪瞋煩惱展露無遺。瞬息萬變、稍縱即逝的社會生活仿佛現代人心行共業的外現。現代人舔嘗高科技、高消費的些許甜頭,卻開始步入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內心迷亂、道德滑坡等無盡的苦難歷程。當我們在這個濁染的世間,試圖尋覓一方潔淨的精神家園時,我們最終將會走近佛教,儘管險阻重重。因為諸佛如來以同體大慈悲心,恆常關顧著我們這些漂泊異鄉的伶仃浪子,如母憶子;只要我們一念回光,憶念慈母,諸佛如來的悲智願力便會攝持吾人歸投極樂故鄉。淨宗念佛法門直接傳達阿彌陀佛攝受我等凡夫的大慈大悲,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彌陀佛悲願的載體,能予眾生多層面需要的滿足,為現代人的心靈提供究竟圓滿的安頓。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公認為阿彌陀佛的化身。大師對淨土信心的闡釋,滲透著淨業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懷: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機之深信)
無始劫來,我們在六道之中隨業流轉,久而久之,習非成是,長醉不醒,被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所煎熬,如佛所說「受苦無窮,無有出期」。
今世幸得人身,可謂千載難逢。但品嘗著生活的甜蜜,我們竟忘記了輪迴的存在,大好光陰在身邊白白流走。
更糟的是,我們始終抱持著一個錯覺:我是好人,沒做過什麼壞事。
事實上,我們由惡業所感而來此濁惡的世間,執著著自我的利益,抱持著自我的見解,無時無刻不在造作罪業。縱能值遇戒定慧正法,也因智慧暗鈍、意志不堅而一再退轉墮落。
業因果報,毫釐不爽。佛在《無量壽經》中說:「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歸到哪裡?我們無不是以地獄為故鄉啊!
在此,大師對自己及眾生的身心予以深刻的觀照:雖然具足佛性,但無明厚重,舉心動念無非罪惡,縱發清心,猶如畫水,障深慧淺,自力怯弱,故而沉淪生死苦海,無緣出離。(善導大師嚴峻地把自己定位為罪惡生死凡夫,這對於我們這些驕慢的人來說,不啻當頭一棒。)
萬幸的是,大悲的佛陀沒有捨棄我們。
我們耽戀世間五欲,世尊則極言娑婆世界之苦,折伏我們,令我們生起厭離心;我們茫然不知淨土,世尊則詳陳極樂世界之樂,吸引我們,令我們生起欣慕心。
阿彌陀佛唯恐我們難以激揚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遂將使我們厭離穢土、欣求極樂的功能滲入名號光明中,投入我們無明痴暗的心中。
當我們這顆剛強的心在名號光明中漸漸融化的時候,它一下子被開啟了:喔,原來極樂淨土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世尊在此土發遣,彌陀在彼土召喚,共成普度眾生的佛事。
然而,既已願生淨土,又口稱佛名,我們還是如此冥頑:「我業障這麼重,心又散亂不清淨,又持不好戒,又沒有智慧,這樣念佛能往生嗎?」
對此,善導大師闡示了第二個「決定深信」: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攝客群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法之深信)
相信阿彌陀佛的偉大誓願已經實現,相信「稱念我的名號,你若不往生,我誓不成佛!」的第十八願專為我等而發;放心大膽,正念直來,「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即使罪業再大,即使煩惱再多,彌陀的救度永不改變,念佛一定能夠往生成佛。
善導大師以「念佛決定往生」啟發眾生信心,並在著作中勉勵行者「作得生想」,可謂深契彌陀願心。印光大師承善導大師法脈,也有「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的開示。
應知,法藏菩薩五劫思惟所發大願,正是以我等業障深重、散亂不淨、道心膚淺、卑劣無智之人為標準,《觀無量壽經》之中,五逆十惡之人念佛尚得往生,我們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之理?
淨宗大德開示說:「不是將我們的心修清淨了以後再念佛往生,常能念佛,則罪業自然消滅。生為凡夫,怎麼可能心無散亂呢?所謂『將心修清淨之後才能往生』,絕沒有這樣的道理。雖無戒定慧,雖不能清淨此心,但能念佛,皆得往生,這正體現阿彌陀佛本願的可貴。」
「往生」的真正含義是「接引」,無論我們是哪種根性的人,如何往生無需計度,只管念佛!所謂「念佛是我的事,往生是佛的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念佛即得往生。
譬如父母有很多兒女,哪個孩子病了父母也會同樣關心,佛的大悲亦然:佛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對於罪業深重者、放逸懈怠者、無知而煩惱者也不可能遺棄,經言:「彌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
阿彌陀佛深知我心之卑劣,一肩挑起我等眾生所有的罪業(「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將所有功德以名號為載體無條件、無保留地惠賜給我們,以名號引導我們,以光明妙德遍照、調熟我們,念念不捨,甚於父母思念丟失的幼子,主動而來,不講條件,不因祈求拜託。我們生在阿彌陀佛的光明願海中,只要突破小我的情見,一念回光,如實接納第十八願的真實義,著眼阿彌陀佛同體大悲和威神願力的層面,不因我心之惡、罪業之重而喪失往生信心,單只一向口稱佛名,發起「無疑無慮,乘彼願力,稱佛名號,必定往生」之心,即與阿彌陀佛絕對的普救願力感應道交,即可就路還家、業事成辦,父子相逢,悲喜交集,多劫窮子驟然富貴,現前當來獲大安樂。
印光大師一生專修淨業,力贊念佛法門的殊勝超絕,曾云:「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這樣的開示很多,其義理與善導二種深信完全符合。
應信知西方極樂世界是法界中最大的佛學院,不是天國而勝過一切天國,求生極樂世界無需證果、不斷煩或、帶業往生,而往生後自獲果位、悟證無生、達到至善。在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積功累德所建立的這個佛學院中,師資力量最好,物質條件優越,教學設備先進,居住環境優雅,開放式、高效率運作,無條件、無門檻招生,凡發願就讀此處的,無論什麼根基、因緣、出身,阿彌陀佛都會與諸聖眾上門迎接。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願願攝客群生。極樂世界種種不可思議,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佐證,本師釋迦牟尼苦口婆心推介,慈父阿彌陀佛望眼欲穿盼歸。
如此,我們便時時刻刻生活在阿彌陀佛的大悲關愛之中,時時刻刻浸潤在阿彌陀佛的無礙光明之中。歡喜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悲傷於自己無歡喜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慚愧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深恥於自己無慚無愧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心淨時是「南無阿彌陀佛」,心亂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五、一心不亂
《佛說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是令眾多淨業同修困擾的話題,蓮池大師對此以「事一心,理一心」作了精闢的論斷,「理一心不亂」是聖者的境界,我們姑且不談。我們單從凡夫層面來探討「事一心不亂」,筆者個人將此理解為「求生淨土這一終極目標不亂」。眾生「往生」的真正含義是阿彌陀佛的「接引」,只要淨業行人盡形壽真信切願求生淨土,至臨終仍不改初衷,自然與佛願力相應,蒙本尊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修行淨土法門,最忌目標散亂,前日想求生極樂,昨日又發願兜率,今日又想來生為男身出家,明日又可能發願到藥師佛國,這種心態即與「一心不亂」相違背。所謂「一心不亂」,應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形下,均保持求生極樂世界的願望和信心,即使有朝一日豁然開悟,明心見性,登地證果,或者天塌地陷,利刃砍頭,乃至臭名昭著,也至死不渝,決不改變信願。如此,決定能生極樂世界。
《佛說阿彌陀經》(鳩摩羅什大師譯):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大師譯):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由上可知羅什大師的「一心不亂」即為玄奘大師的「繫念不亂」(鎖定目標不動搖),羅什大師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為玄奘大師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佛力加持,令其正念不亂)。而「若一日至若七日」章句後面,應為省略號,以示可以無限延伸,不做片斷想,遇到淨土法門一日就行持一日,遇到一年就行持一年,盡形壽行持終生不輟,直至蒙佛接引。玄奘大師在羅什大師之後又對《佛說阿彌陀經》的重新翻譯,是否專就為了解決後人對此等章句的理解差異,箇中密義,耐人尋味。
佛法圓融無礙,判斷一位淨業興人是「專修」還是「雜修」,是不能用念一部經或多部經作為尺度的。因為一部與多部是數量的概念,而專與雜是質量的概念。研讀經典多少要根據各人的具體條件以及文化的深淺、悟性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論。你主張少而精,可以專念一部經;你主張廣學多聞,可以念多部經。但無論念一部經也好,念多部經也好,以所有功德回向求生極樂世界為唯一目標,便可以稱為「專修」。反之,即使專念一部也不能算是專修。
《佛說無量壽經》「攝生三願」和「三輩往生」都提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也有「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一日一夜」等章句。如一個人發願要賺錢買一套房子,定下既定目標後,他本職工作所賺的錢,開發副業所賺的錢,從事兼職所賺的錢,全部集中起來都用於買房子,就叫「專修」。如果他把賺的錢既用於買房,又用於買車,還挪用去搞投資,則稱為「雜修」。如果淨業行人能把持戒、念佛、誦經、持咒、行善等種種功德回向於「求生極樂世界」,即使是日日誦經、天天持咒、廣行六度四攝,都是「專修淨業」,否則即為「雜修」。
六、念佛實益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
念佛的人被諸佛菩薩層層圍繞,因而能逢凶化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冥冥中受佛護持而未能覺察。佛在經中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多如疾雨。在這裡介紹幾則念佛感應實例,以說明念佛的種種利益。
1、病中鬼現,大佛來救
記得在1991年春天,我高燒不退,住進醫院。
住院的第一天晚上,病房裡只有我一個病人,小女兒陪護著我,燈一直亮著。大約10點鐘左右,我神智清楚,但心裡十分不安。突然,我看見右上方床頭有個穿灰衣服的小鬼,見不到臉,我非常害怕,把眼睛閉起,但不管睜眼、閉眼,總能看見那個小鬼站在床頭,我緊張得不得了。
就在這時,左上方床頭出現一位身材高大的和尚,身穿袈裟,頭戴一頂寫有「佛」字的帽子,盤坐在一把古色古香的大木椅子上。我仔細端詳著大佛,慈祥而莊嚴,不知為什麼,我一點兒也不害怕了。我整晚沒睡,大佛一直在那椅子上坐著。
第二天一早,我丈夫來了。我把發生的情況告訴他,並說:「大佛現在還在這裡坐著。」我丈夫不信。我一時無法使他相信,著急地說:「真的還在這裡,我不是講故事。」話音剛落,大佛不見了。
我當時沒入佛門,對佛法是一片空白,如果不是帽子上有個「佛」字,我還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如果當時不是阿彌陀佛救度我,我肯定是小命嗚呼了。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學佛了,並勸我的媽媽、妹妹進入佛門。
南無阿彌陀佛!
(安徽貴池胡阿妙2001年11月)
2、蓮霧芋圓豆腐
金嫂是在台灣打工的菲傭,其子在故鄉菲律賓跑船。每當想起海上的兇險,她就提心弔膽。
主人是個專心學佛的女居士,每日清晨即起而誦經焚修。金嫂聽著那仙樂般的誦經聲,頗生羨慕,認定那必然有某種神力。一日,金嫂請女主人隨便教一句經文念念,好為遠方的兒子祈福。女主人沉吟片刻,微微頷首一笑:「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吧。」
「蓮霧、芋圓、豆腐?」她疑惑地瞪大眼睛。她的台語雖差,這幾個字眼倒是知道的,想開口再問,可女主人已經轉身走開了。蓮霧、芋圓、豆腐也可以保佑人?她邊掃地邊想,越想越覺得這個宗教果然好,食物對人不是最重要的嗎?用食物作經文既實在又貼切。「蓮霧、芋圓、豆腐,蓮霧、芋圓、豆腐……」金嫂開始有事沒事都念,念得十分虔誠。
不久,她那瓢泊海上的兒子遭遇暴風雨,全船唯他一人獲救。歷險歸來,提起當時的巧遇,真是不可思議:在驚濤駭浪中,忽有一大片雜亂的蓮霧枝遠遠飄來,他使盡最後一點力氣游過去,攀住纏繞交錯如一張筏子的蓮霧樹椏,隨浪飄流了兩天兩夜,受盡日曬寒凍,幾度餓昏過去。正在感覺獲救無望之際,只見一顆顆芋圓和一方方凝白的杏仁豆腐從落日的方向漂聚過來,他狼吞虎咽,覺得世上再沒有比這更美味的東西了。
這番敘述無人願信,大夥都嘲笑他是被海難嚇呆了,變得痴言瘋語。
唯有金嫂相信,並且感恩戴德:肯定是自己所持念的六字真言發揮功效了。
今晨,金嫂原打算起個大早,趕在女主人誦經前報告這樁奇蹟,未料仍是太遲。朝陽透過窗戶照進來,專注於禮拜中的女主人沐浴在一片金光中。金嫂恭敬地佇立於佛堂外,靜靜等候,內心充滿肅穆之情。
按:在台語中,「蓮霧、芋圓、豆腐」與「南無阿彌陀佛」諧音。菲傭中文念不準,亦不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義,誤以為蔬菜水果,念之能保平安,因而行住坐臥念念不捨,音雖不準,亦誤解其義,然彌陀慈悲,仍滿其願,且感應奇特,至使聞者起信,信者稱念。故知:
口雖未言,佛已先知,音雖不合,佛解其義。
願子免難,子即免難,願生彼國,亦必往生。
佛智如何,雖未明信,一向稱名,暗合道妙。
欲學淨土,宜還愚痴,稱名念佛,無義為義。
(《念佛感應錄》)
3、黃打鐵
黃打鐵是宋朝潭州人,打鐵為生,每打鐵時,念佛不絕於口。妻曰:「打鐵本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更苦?」
黃答:「此法極好,往日爐邊覺火熱,念佛則不熱;打鐵覺臂酸,念佛則不酸。」
一日無疾,托鄰人寫頌云:
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執錘立化,面不改容,異香芬郁,天樂鳴空,眾所共聞。
其頌盛傳於湖南,人多念佛。
(《佛祖統記》、《淨土聖賢錄》)
別無他能,只是念佛,一錘一佛,念佛不輟。
留偈立化,面不改容,異香芬郁,天樂鳴空。
念佛作務,兩不相妨,士農工商,皆可模仿。
但願如是,依樣行持,尋奇覓巧,將成虛度。
(《念佛感應錄》)
4、韓有才
韓有才是一位中學教師,家住江蘇省高淳縣鳳山鄉東村,他的母親和弟弟均為佛教信徒,他本人不信佛,但也不排斥誹謗。1991年41歲時,被胃癌折磨致生命將近結束,幡然醒悟。
蓮友勸他念佛,他當即接受:「要麼不信,信就不疑。」於是開始專心念佛。
農曆12月12日22時,臥床多日的韓有才突然要起來,家人不知何故,他說:「佛來了,躺著不尊敬。」並問:「你們沒看見嗎?」
五分鐘後韓有才安然逝去。
(朱寶華供稿)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婉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謝謝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