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工巧, 端正, 精進, 福德這五種 -- "問其本末,誰為第一"
佛經上說有個國王, 有五個王子
第一位王子智慧第一
第二位王子工巧第一
第三位王子端正第一
第四位王子精進第一
第五位王子福德第一.
這五個王子都認為自己是第一, 誰也不服誰, 都誇耀自己的長處.
最後誰第一呢?
佛告訴大家:
當年智慧第一的王子, 是舍利弗
當年工巧第一的王子, 是阿那律
當年端正第一的王子, 是阿難
當年精進第一的王子, 是輸輪是
當年福德第一的王子, 是我
當時你們都以為自己的長處(智慧, 工巧, 端正, 精進)是第一, 但是你們都不如我, 我福德第一, 我成了佛, 你們成了我的弟子, 依佛得度.
一位佛的福德有多大?
一佛的福德有多少, 快來了解一下,相當精確!!!
直接點進入快來抄寫七遍僧伽吒經,過於一佛功德之集,提升福報太快了(僧伽吒經(sēng qié chà)是那爛陀寺鎮寺之寶,抄寫福德比千萬億佛所有福德總和還多。那爛陀寺曾經是全世界佛法傳播的中心,也是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學習的寺廟,僧伽吒經乃是無數修行者夢寐以求求而不得之法。 佛說:一切勇,你認為聽到僧伽吒經的功德,和一位佛的福德相等嗎?一切勇說:我認為是這樣。佛說:你想錯了。其實聽到這個法門的功德,等於恆河沙這麼多佛的福德的總和。 )
-------------------佛經原文------------------------
生經第二十四
佛說國王五人經
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諸尊比丘各發心言:「賢者舍利弗、賢者阿那律、賢者阿難、輸輪及諸弟子五百之眾,本俱一時棄家為道,無所貪慕,不志世榮,悉為沙門。時舍利弗,嗟嘆智慧最為第一,斷眾狐疑,和解斗諍,分別道義,無所不通,如冥中有炬火,多所照曜。時阿那律,嗟嘆巧便,為眾人匠,多所成就現若干術,令人喜悅,工巧第一。於時阿難,嘆嗟端正色像第一,顏貌殊妙,見莫不欣,眾人愛重,一切尊敬,嘆為佛,有三十二相。於時輸輪,既勤修習,未曾有懈,嗟嘆精進,世間無倫,又能入海,多所成辦。如來世尊,現生釋種,棄國捐王,得成佛道,端正無比,色像第一。如星中月,光明超日,體長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聲八部,出萬億音,所講說法,天龍鬼神,人物之類,各得開解,皆得其所。佛諸兄弟,伯叔之子,雖各自譽皆歸命佛,以為弟子。佛之功德,不可稱限,從無數百千億劫,積累功德,自致得佛,為一切人示其道路。」俱往詣佛:「問其本末,誰為第一?我等聚會,各各自嘆己之所長。」
佛告比丘:「此諸人等,不但今世各自稱譽常嘆己身第一無雙,前世亦然,生生所歸,皆伏吾所,吾尊無極。所以者何?乃往過去無數久遠世時,有一國王名曰大船,國土廣大,群僚大臣普亦具足,其土豐熟,人民熾盛。王有五子:第一智慧、第二工巧、第三端正、第四精進、第五福德,各自嗟嘆己之所長。
其智慧者,嗟嘆智慧天下第一,以偈頌曰:
「『智慧最第一,能決眾狐疑,
分別難解義,和解久怨結。
能以權方便,令人得其所,
眾庶睹歡喜,悉共等稱譽。』
「第二者,嗟嘆工巧,以偈頌曰:
「『工巧有技術,多所能成就,
機關作木人,正能似人形。
舉動而屈伸,觀者莫不欣,
皆共歸遺之,所技可依因。』
「第三人,嗟嘆端正以偈頌曰:
「『端正最第一,色像難比倫,
眾人觀顏貌,遠近莫不聞。
皆來尊敬之,慎事普殷勤,
家人奉若天,如日出浮雲。』
「第四人,嗟嘆精進,以偈頌曰:
「『精進為第一,精進入大海,
能越諸患難,多致珍寶財。
勇猛多所能,由是無所礙,
家業皆成辦,親里敬欣戴。』
「第五人,嗟嘆福德,以偈頌曰:
「『福德為第一,所在得自然,
富樂無有極,生生為福田。
福為天帝釋,梵天轉輪王,
亦得成佛道,具足道法王。』
「各各自說己之所長,各謂第一,無能決者。各自立意,不相為伏,轉相謂言:『吾等各當自試功德,現丈夫之相,遠遊諸國,詣他土地,爾乃別知殊異之德,誰為第一!』時智慧者,入他國土,推問其國人民善惡?穀米貴賤?豪富下劣?聞其國中,有兩長者,豪富難及,舊共親親,中共相失,眾人構狡,斗使成怨,積有年歲無能和解者。其智慧者設權方便,齎好饋遺百種飲食,詣長者門求索奉現。長者即見。進其所齎饋遺之具,以其長者名,辭謝問訊:『前者相失,以意不及,眾人構狡,遂成怨結,積年違曠,不得言會。思一侍面敘其辛苦,故遣飲食饋遺之物,唯見納受,無見譏責,亦無父怨母仇,故遣吾來,以相喻意。』其長者聞,欣然大悅:『吾欲和解,其日久矣!但無親親以相喻意,乃復辱信,枉屈相喻,誠非所望。同念厚意,便順來旨,不敢違命。』其智慧者,解長者意,㸌然無疑,辭出而退。詣第二長者,亦復如是,解喻其意,如前所言,便共剋期,共會其處,聚合眾人,和解仇怨。應時宴飲,作諸伎樂,共相娛樂,各各相問本末和解意,乃知此人以善權和解兩怨令親如故,各自念言:『吾久相失,一國中人,不能和解,乃使此人遠來相聞和解,其恩難量,非辭所盡。』各出百千兩金,而奉遺之!即持此寶,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言辭所具足,辯能造經典,
正士能博聞,安隱至究竟。
觀我以智慧,致此若干寶,
衣食自具足,並及布施人。』
「時第二工巧者,轉行至他國。應時國王,喜諸技術,即以材木,作機關木人,形貌端正,生人無異,衣服顏色,黠慧無比,能工歌舞,舉動如人,辭言:『我子生若干年,國中恭敬,多所饋遺。』國王聞之,命使作伎,王及夫人,升閣而觀。作伎歌舞若干方便,跪拜進止,勝於生人。王及夫人,歡喜無量。便角䁯眼,色視夫人。王遙見之,心懷忿怒,促敕侍者:『斬其頭來。何以䁯眼視吾夫人?謂有惡意,色視不疑。』其父啼泣,淚出五行,長跪請命:『吾有一子,甚重愛之,坐起進退,以解憂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殺者,我共當死,唯以加哀,原其罪釁。』時王恚甚,不肯聽之。復白王言:『若不活者,願自手殺,勿使餘人。』王便可之。則拔一肩榍,機關解落,碎散在地。王乃驚愕:『吾身云何瞋於材木?此人工巧,天下無雙,作此機關,三百六十節,勝於生人!』即以賞賜億萬兩金。即持金出,與諸兄弟,令飲食之,以偈頌曰:
「『觀此工巧者,多所而成就,
機關為木人,過逾於生者。
歌舞現伎樂,令尊者歡喜,
得賞若干寶,誰為最第一?』
「第三端正者,轉詣他國。人民聞有端正者從遠方來,色像第一,世間希有,人民皆往奉迎,飲食百味,金銀珍寶,用上遺之。其人作伎,眾庶益悅,瞻戴光顏,如星中月,驕貴之女,多有財寶,眾藏盈滿,獻致珍異無數億寶。得此寶已,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善哉色如花,端正顏貌足,
女人所尊敬,又得常安隱。
眾人所觀察,猶如星中月,
今致若干寶,自食並施人。
「第四精進者,轉詣他國。到一江邊,見一栴檀樹,隨流來下,脫衣入水,泅截接取。國王家急求栴檀,即載送上,金得百萬,所得之寶,不可稱計。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精進最第一,勇猛能入海,
致於眾珍寶,以給家親屬。
賴我浮江水,接得妙栴檀,
致金若干數,自食及施人。』
「第五福德者,轉詣大國。時天暑熱,臥於樹下,日時昳中,余樹蔭移。此人所臥,樹蔭不動,威神巍巍,端正姝好,猶如日月。彼國王薨,無有太子可嗣立者,眾人議言:『當求賢士以為國主!』募人四出,選擇國內可應立者。使者按行,見一樹下,有此一人,於世希有,臥於樹下,樹蔭不移,心自念言:『此非凡人,應為國主!』尋往遍啟國之大臣,具說本末。於時群臣即嚴威儀,導從騎乘,印綬冠幘,車駕衣服,則往奉迎。洗沐塗香,衣冠被服,佩帶畢訖,皆拜謁稱臣。升車入宮,南面立詔,國即太平,風雨時節。即時敕外:『詔有四人:一者智慧、二者工巧、三者端正、四者精進,召至中合。』一時俱集,令住侍衛。時福德王,以偈頌曰:
「『有福功德者,得為天帝釋,
帝王轉輪王,亦得為梵王。
智慧及工巧,端正並精進,
皆詣福德門,侍立為臣僕。』
「時福德王,遂以高位,署諸兄弟,各令得所。」
佛告諸比丘:「爾時智慧者,則舍利弗是;工巧者,則阿那律是;端正者,則阿難是;精進者,則輸輪是;福德王者,即吾身是。此等爾時各自稱嘆己之所長,以為第一,於今亦然。昔爾時世皆不如吾,而各自嗟嘆。吾成佛道,三界之尊,今皆歸吾以為弟子,依佛得度。」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