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


時間:2016/7/21 作者:善光

《菜根譚》中說:「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在說話上,這告訴我們要懂得一些門道、把握一種分寸,才能做到初見讓人喜歡,長久不讓人討厭。

會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這樣的人,更受歡迎。

急事,慢慢說

「中華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的家規只有6個字——「言宜慢,心宜善」,卻讓這個家族1700年間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35個宰相,足見話慢慢說的巨大力量了。這體現的,是一種不浮躁,和謹慎。

尤其在遇到急事時,話更要慢慢說。因為越急,越可能說得前言不搭後語和不得體,容易誤事,也容易讓人覺得你衝動不穩重。急事慢慢說,才能把事處理地更好,也才能給人留下遇事不亂、成熟穩重、可堪信任的印象。

小事,幽默說

在你想對別人有一些善意的提醒時,用開玩笑的輕鬆方式說出來,不但可以讓人愉快地接受,還能增進彼此間的親密感。

沒把握的事,謹慎說

《禮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君子謹慎說話,小人妄言妄語。謹慎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修養;如果沒有把握,不說最好。

在別人問起或事到臨頭而不得不說時,措辭就一定要謹慎,這樣才能不誤人。當時和事後,人們也會覺得你是個靠譜、值得信任的人。

沒發生的事,不胡說

《荀子》中說:「流言止於智者。」這是個謠言滿天飛的時代,社會上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製造謠言,傳播謠言,這體現的是人的品質、修養和辨別力不夠,也會讓人覺得不負責任、無事生非。

所以遇事要多些懷疑,對還沒發生的事,絕不可胡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增廣賢文》中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言語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千萬不可小視,要少說甚至不說傷害人的話,多說暖人心窩子、對人有益的話。這是一種善良,也是一種慈悲,還是處世的良方和增進感情的秘方。

良言一句三冬暖。尤其是對親人朋友,更要注意,因為在親密的人之間,那種殺傷力是翻倍的。

傷心的事,別見人就說

人在情緒不好尤其是傷心時,傾訴的欲望會更強,這無可厚非。但要切忌兩點:對熟悉的人不要說太多,適當地傾訴可以增進親密,但傾訴地太多、太過,就是把別人當「垃圾桶」了,會適得其反。

另外就是不要見人就說,因為容易給人造成情感上的壓力,甚至讓人反感。別人畢竟跟你不熟,而傾訴是比較私密的事。

別人的事,小心說

說別人的事,是最容易冒犯別人的,因為人都對自己的事最敏感,很多時候你又不知道事情背後有什麼隱秘和禁忌,所以有時即使說的是好話,也會無意中得罪人。

所以說別人的事要小心,技巧就是不論說什麼,最好有距離、不痛不癢一點,除非你真的了解背後的情況。

尊長的事,多聽少說

《禮記》中說:「長者不及,毋儳(chán,間雜之意)言。」意思是長者沒有談及的事,不要主動提及;與尊長談話時,應該由尊長主導話題。尊長包括長輩、領導等。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的謙虛以及對尊長的尊重,更容易得到尊長的認可、喜愛和器重。

夫妻的事,商量著說

夫妻之間是平等的,又是一起搭伴過日子的,所以凡事一定要商量著來,最怕遇事互相推卸責任和相互指責。只有商量著來,才能更好地解決事情,避免矛盾的產生,並不斷地增進夫妻感情。

孩子的事,開導著說

所謂「堵不如疏」,大禹治水正是變堵為疏,才平息了肆虐多年的水患。這是中國文化中的大智慧。而父母最容易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和強迫孩子,孩子即使不說話不反抗,心裡卻是不服氣或不理解的,不但容易傷害親子感情,起到的教育作用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一定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在合適的機會進行因勢利導,這樣既能更好地糾正和引導孩子,也能增進與孩子的感情。

會說話包含兩層含義:不該說話時不說,該說話時好好說。以上都是「有話好好說」,還要知道不該說話的時候要閉嘴,已經在說了也要懂得適可而止,所謂「沉默是金」。

什麼時候該沉默和閉嘴,但凡有點情商的人身處其境時都會知道,比如當眾說出讓別人難堪的隱私等,都是些非常舉動,體現的是一種基本的教養。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